禅诗意境


2014/9/3    热度:386   

禅诗意境
  禅诗大致分为通俗、清境两派。通俗派的诗深受偈颂形式的影响,拙朴浅易,“以俗为雅,直露无遗”。清境派语言典雅、格律精严,诗风清幽淡远,注重意境的创造,即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含蓄空灵。
  禅宗是崇尚山林的佛教,山林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的佛性论使处禅僧们常到清幽静谧的深林里观照自然胜景,返境观心,顿悟瞬刻永恒的真如,到杳无人迹的空山里过着一种与世无争、随缘自在的生活。在禅宗的传灯录里,到处可见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诗意的描述: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师: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如何是夹山境?
  师: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这哪里是问道参禅,简直就是审美的评价。从东晋“模山范水”的诗僧支遁开始,通观《古今禅藻集》、《方个诗选》,历代僧诗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千姿百态的山石原野、江河溪涧、花草树木、云霞烟雾。这样的选材,使得僧诗俨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山水诗王国。
  如皎然的《闻钟》:
  古寺寒山上,远钟所好风。声馀月树动,
  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古刹钟声在万簌俱寂的月夜之中飘扬回旋,余音凫凫,消散在布满秋霜的夜空里。这钟声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钟声月色,灵境禅心,浑然一体。
  在僧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是月和云。一方面与他们清幽静谧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和他们空寂澄明、自由闲散的心境分不开。正如姚合所说:“看月空门里,诗家境有余。”也如皎然所说“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还有,如:
  寂寂孤月心,亭亭圆泉影
  月影沈秋水,风声落暮山
  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
  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
  冷色石桥月,素光华顶云
  白云供诗用,清吹生座右
  云影悟身闲。。。。。月色云影与禅意完全交融,既是诗人的审美对象,又是禅僧的观照对象。月是莹洁空明的清净心的象征,清境派通过对明月夜意境的表现,自然传达出“心似秋月”的言外之意。云是禅家淡泊清净的生活与闲适自由的心境的象征,“头云不系从卷舒”就是禅僧所追求的心灵的解脱。“禅心已似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历几百年,禅僧的诗选材都无多大变化,但它们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禅僧们的生活实际,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纯净空寂的充满诗意的世界。许洞(宋初一进士)曾约九僧作诗,说不得犯“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此一字,结果诗僧们纷纷搁笔。由此也可见,自然景物是僧诗的生命,通过它来娱情适意、明志说理、参禅示悟、寄感抒怀。
  在僧诗里我们仿佛看到,禅僧坐在幽静的山涧里、深邃的峡谷中或恬静的月夜下,倾听松风鸟语,凝视溪流山泉,心与万物冥契,时空界限消失,物我关系混同。“真风含素发,秋色入灵台。”“禅心混沌先,诗思云霞际。”真是物境也是心境,禅心也是诗思。于是钟飘轻妙禅境,云如出定禅僧,水如清静灵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带着悠远开豁的情思。
  另外,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即便不得不用时,也是力争以少胜多,以简为妙。如云门宗,逢人提问,只答一字。诗僧深谙此禅门秘诀,所以作诗特别讲究锤炼语言,力求含蓄简炼。如灵澈的《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不作渲染铺陈,也不作工笔勾勒,轻描淡写,点到辄止,如神龙不见首尾,却将天台山高耸入云、俯视众山的气势传神地表达出来,并给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禅诗意境都倾向于清寒幽静,恬淡虚寂。这和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有关:他们生活在喧嚣嘈杂、纷乱动荡的大千世界里,却总能找到一块只属于自己内心的清幽环境,“境由心寂,道与人随”,以虚融清静、澹泊无为的生活为自我内心精神解脱的途径,所以诗中常表现出一种与具有功名心、风月情的俗人所不同的寂寞感受。
  面对大自然,他们倾心的不是暴风雨、江海激浪、艳阳天、远上的白云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而是“罢磬松枝动,悬灯雪屋明”的荒寒;“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的冷僻;“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的宁静;“卷帘槐雨滴,扫室竹阴移”的闲适。创造了一种超世超功利的幽深远的审美范型。正如清人黄宗羲所说:僧中之诗,人境具夺,能得其至清者,故可与言诗多在僧也。
  摘自《中国禅宗与诗歌》周裕锴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信用。 别人不讲信用,我们讲信用,绝对没有吃亏。因果通三世,因果定律之下人人平等,没有吃亏的,也没有上当的。我们占别人便宜,来生要还他;我们吃了亏,来生有补偿,你真正懂得了,你才会坚守伦理道德,不违背因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