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史、禅学与参禅——结束讨论禅宗史学的争论


2014/9/3    热度:156   

禅史、禅学与参禅——结束讨论禅宗史学的争论
  华严关主
  最近《中副》因为刊载一篇钱穆先生有关《六祖坛经》的大作,因而引起海内外作者们讨论禅宗史与禅宗学的兴趣。站在禅宗的立场与研究学问的观点来看,实在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各位作者先生们(除钱穆先生第一篇大作而外),在讨论的字里行间,总不免有针锋相对之势,彼此厚非之嫌。这固然不是学者应有的风度,而且犯了讨论愈多,离题愈远的毛病,更不应该将去世已久的胡适先生牵连在内。究其原因,大家都走上了眼睛、眉毛、鼻子一把抓的路子,而不自知。没有把禅史、禅学和参禅的三大不同课题,分开讨论。
  胡适先生所研究的是禅宗历史,以史学家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批评他所做的工作不对,更不能因为《六祖坛经》的道理高深,就不许人研究它的真伪。相反的,就是因为《六祖坛经》具有高深的学理,所以胡适先生才注意研究它的真伪,如果《六祖坛经》是一部没有研究价值的书,胡适先生决不会花上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去研究它的。因此,我觉得胡适先生对禅宗史(《神会和尚传》)的“小心求证”,对禅宗而言,是有益而无害的。
  钱穆先生所讲的禅学,也就是禅宗的道理。讲禅学的人,侧重发挥禅宗的真理与精神,所以钱穆先生寄望于研究禅宗历史的学者,不要因为禅宗传承的真伪,而妨害到《六祖坛经》真理的价值。在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句,希望讲解禅学的人,也不要因为《六祖坛经》是具有真理的所在,而抹煞他人“求证”历史的苦心。当知研究禅史属事,讲解禅学属理,事是事,理是理,事理应该分清楚,决不可因理而废事,更不可因事而废理。进一步说,如果彼此不存己见,事理应该相成,而不应该相悖,相悖的原因,只是各人所执的立场不同而已!
  其次,有许多人误解了禅宗“不立文字”的意义,认为既然不立文字,还谈什么历史的真伪?甚至认为连《六祖坛经》的存在也是多余的。这是错误的观念。要知道“禅宗”二字里面,包含着禅史、禅学与参禅的三种意义。禅史固然可以研考,禅学亦复可以辩论,惟有参禅,是一种实行的工夫,才可以用“不立文字”四字,作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亲证体会,如果把禅史、禅学与参禅混为一谈,皆以不立文字为口头语,那禅宗二十八祖的传承,一花开五叶的记载,以及《坛经语录》等的禅学,早应该不留痕迹,付之一炬,现在我们还知道有什么禅宗可言呢?
  佛教的大小乘各宗,皆有宗史、宗义与宗行的分类,而禅宗亦不可例外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以真诚心学佛,得佛力加持,才能真正做到精进不退;如果没有佛力加持,要想不退转,不容易!可是要知道,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纵然加持,还是一样会退转。功德相当不容易保持,佛在经上多次给我们警惕,“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同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住。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你造业,戒就没有了;你心一散乱,定就没有了;一迷惑、愚痴,慧就没有了。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恶道里,除了地狱道之外,饿鬼道、畜生道里还是能享福。但是福德不能帮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帮助你修行证果。所以我们修行人,锁定的目标是“戒定慧”三学。我们把佛陀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持戒;能同时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这是修定;一心念佛,心里头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贪求,这是修慧。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多次劝导我们,用戒定慧的方法,破贪嗔痴,可见戒定慧之重要。我们遵从佛的教诲,勤修戒定慧,我们的心愿解行与佛相应,必定得佛力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