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


2014/9/4    热度:481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

 

现在开始第三卷,第三卷讲了彼修差别、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彼果断、彼果智六个问题。彼修差别是第三卷开始,增上戒学从51页开始,增上心学是从52页开始,增上慧学是从55页开始,彼果断从59页开始,彼果智从61页开始。这彼修差别是讲的十地。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


前面已经说到“彼入因果”,就是说六波罗密。六波罗蜜分两阶级,一个是因中六波罗蜜,一个是果上六波罗蜜。因中修六波罗蜜能悟入唯识性,悟入唯识性、得证无生法忍之后,又有殊胜的六波罗蜜的修行,这就到了十地的修六波罗蜜,但是在“彼入因果”那儿没有一样一样详细说。在这“彼修差别”处一地一地怎样修六波罗蜜多的情况、差别相,一个一个说说。各地的修法都有不同。


何等为十?


菩萨十地都有什么呢?


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这是十地的名字。“地”就是法无我的分位,也就是法无我的圆满程度,根据其圆满程度给分成了十个阶段。刚开始有是极喜地,稍微多一点儿,就是离垢地……最后是法云地。由浅而深按次第分出十种不同。当然,法无我智所通达的真如、法界,本身是没有分位的,不能说有深浅的不同,只能说是通达真如之智有深浅。“地”有“能生”的意思,指能生功德。这一句话是先把名字给列出来。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


为什么要分成十个层次?十一种行不行?五种行不行?既然是安立,你多安立点儿少安立点儿难道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佛是安立了十个层次,佛给安立十个层次的理由如下:


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为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这就是安立十个层次、十地的理由。“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说是因为菩萨修行要消灭十种无明障碍,所以建立十地。十种无明就是所对治的障碍。“所以者何”?又是一问,为什么是十种无明呢?“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因为无分别智所证的法界有十种相貌,就是说,所知法界有十种相貌,在十种相貌这儿自然得有十种无明对应,所以一步步推,就得十地。


云何十相所知法界?


这问题是一个一个套着的,你既然说无分别智所证悟的法界有十种相,是哪十种相呢?


谓初地中由遍行义;


说,初地中无分别智证悟的是遍行法界,或者说是遍行真如。要证得遍行法界,就得断除异生性的无明障碍,也就是远离异生性的无明。“异生”就是凡夫的我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我相。异生性的无明就是我们执著有我、执著有法。在《百法明门论》中就有一个“异生性”,异生就是凡夫,异生性就是说凡夫各人都有各人的思维,这都是因为我执的缘故。众生的我执有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我执,就是本能。而分别我执则是后天学习而来的。现在说的“异生性无明”是指这个分别我执的无明,不是俱生我执的无明。菩萨修四寻伺观、四如实智,观察名、义、自性、差别一切法唯识无义,这样的修可以把异生性障灭掉了,灭掉异生性的无明障碍,就显示出遍行法界。遍行法界的“遍”,是普遍的意思,“行”是一切有为法。说,离一切相的不生不灭的法界是普遍于一切有为法的,这是在初地的时候就证悟到了的。这一个得知道一下,在初地是远离异生性无明而显遍行法界。


第二地中由最胜义;


在二地中是远离一切邪行障、邪行无明而显最胜法界。初地是远离异生性无明,异生性无明是分别我执,而二地是远离邪行无明,邪行无明就是俱生我执、俱生无明了。后边儿所远离的也都是俱生无明。俱生无明是任运而起的,圣人也有这样的无明。邪行障、邪行无明,就是他不自觉地还有身口意犯戒之类的事情。所谓邪行,就是非正行、染污。象犯戒这回事儿,粗重的犯戒,当然初地菩萨是不会的了,但还有微细的犯戒之事情,这就是邪行障。初地菩萨继续努力修行,就可以断除这邪行障,断除了邪行障,就可以成就最胜法界。这最胜法界,是菩萨断除邪行无明而证悟的。


第三地中由胜流义;


在三地中远离迟钝性无明,而证悟胜流法界。所谓“迟钝”,是说菩萨闻思修的时候,有时候他还会忘记。在凡夫中有这样的情况,本来一个事情是很熟的,可是到用的时候忽然间怎么也想不起来。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也有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他正在闻思修,可忽然间也有一下想不起来的情况,这就是迟钝无明的缘故。到三地菩萨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迟钝无明给断除掉。把这个迟钝无明给断除了,就证悟胜流法界。


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


在四地中,是远离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无明,而证悟无摄受法界。所谓“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咱们知道身见就是我见,我们要是有我的话,自然还有我所,这是一种执著。现在说的是微细的烦恼现行。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些圣人,他们在没入定的时候,第六意识的活动中还有微细的我、我所这样的执著,到四地菩萨才能断除这个我、我所的微细烦恼,断除了这个烦恼,就证悟无摄受法界。“无摄受法界”的“摄受”,就是执著。你通达了一切法性是“无摄受”的,也就是断除去了微细烦恼现行的俱生身见。


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


五地是远离下乘般涅槃无明,证悟相续无差别法界。下乘般涅槃就是二乘,声闻乘、缘觉乘。说二乘圣者,他们厌离生死、急求涅槃。他们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体犹如毒器,他们急着要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得自在安隐。这个“下乘般涅槃无明”是说,声闻、缘觉他们急求涅槃,他们不知道生死即是涅槃,所以他们厌恶生死,他们认为在生死之外有个涅槃。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还有类似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倾向入于无为的境界是快乐的,对有为有厌离心,这也算是无明。我们凡夫学习佛法,我们厌离生死、欣乐涅槃,这是发道心,菩萨要是还这样,那就成无明了。这儿就是说,有些事情,在我们是可以作的,但在菩萨就是不可以作的,有些事情在我们是不可以作的,但在菩萨就是可以作的,所以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境界了,方才真正的知道对还是不对。我们要追求涅槃,菩萨呢,他说生死就是涅槃,生死即涅槃是说,涅槃是存在于生死之中,不是灭了生死才能入涅槃的。这就是打破了二元对立。在金刚经上说一合相,在维摩经上说不二法门,都是要打破二元对立。打破了二元对立,知道了涅槃是存在于生死之中,这就证悟了“相续无差别”法界,“相续无差别法界”的“相续”,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再生,就这样相续,这“相续”就指生死。对我们来说,相续是有差别的,这一生与那一生有差别,生死与涅槃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到了五地菩萨就真的体认到了生死与涅槃无差别。


笫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


第六地中是远离粗相现行无明而证悟无杂染清净法界。粗相现行无明是指十二因缘的还灭。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在流转生死,是无明缘行、行缘识……最后到老死,这样正转是流转生死,要是倒转的话,该是还灭,现在说倒转也是无明。在六地菩萨看来,流转也好、还灭也罢,这都是粗显的,都是因为你还有执著,所以你要流转、你要还灭,这还是无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都还有这无明,到六地的时候,把这种无明就断了,断了这种无明,就证悟无杂染清净法界。


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


在七地中是断除细相现行无明而证悟种种法无差别法界。细相现行无明是指佛法,你对大乘佛法的执著。说,佛虽然说了许多法,但这些教法实际上也是名言相,也是毕竟空的,你对这些法要是有爱,它就也成了障碍。在七地之前,这是都还会有,到七地了,才能把圣教障碍给断了,这就证悟种种法无差别法界。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


八地是远离无相作行无明,才能够证悟这个不增不减法界。在七地的时候,就应该是无相观了,不过它是起心动念在想这个无相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把无相当成了一个相,这就是有功用行,这就与无明相应了,成了障碍,菩萨到八地时,就远离了这个“无相作行无明”,证得不增不减法界。下边儿说“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相自在”是说菩萨证悟了不增不减法界,他随心所欲地要变现什么相就变现什么相,就是说为了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为度众生而现的相是随心所欲的,该现什么就现什么,想现什么就现什么。这就是相自在。“土自在”的“土”就是佛土,他为了度众生可以随心地变现出佛土来,他可以变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可以变现弥勒佛的兜率土,他变现出了弥勒菩萨的兜率土,弥勒菩萨不会来打假的,因为他是为了度众生而变现的。弥勒菩萨会很高兴的。这个就叫作土自在。证悟了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不减法界就是相自在的依止,是土自在的依止。这是八地菩萨无功用道的情况。


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


九地菩萨是远离饶益事不作行无明,证悟“智自在法界”。“饶益事不作行”是说饶益众生的事情不做、不去度化众生。说菩萨修行到八地的时候,耽著于无相寂灭,还不能无功用地利乐有情,这时候佛会来说他,说你当初在发心修行的时候,就是要度众生的,于是八地菩萨就从甚深大定中出来,遍十方界普度众生去。这就是把“饶益事不作行无明”给除掉了、远离了,远离了这个“饶益事不作行无明”就证悟“智自在法界”。“智自在法界”的“智”就是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智无碍,有了这四无碍辩才,菩萨才能好好地度众生。


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十地菩萨是远离“诸法中未得自在无明”,而证悟“业自在法界”。“业”就是身、口、意三业,十地菩萨可以在十方界广度众生,三业是自在的。长行中还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陀罗尼”就是总持。“陀罗尼”有四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法总持就是对佛陀的教法明记不忘;义总持是指对诸法的义理不忘失;咒总持是说菩萨依定而说咒,这咒可以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说菩萨持法之实相而不失。“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的这个“门”,咱们知道,你要想进屋,这个屋必须有门,没门你就进不去,这就表示说,你要想通达陀罗尼、通达三摩地,也得有个门――下手处,或者说成方法,陀罗尼的文字就是陀罗尼的“门”,三摩地的解释文字就是三摩地的“门”――下手处。要是没有文字,道理就说不成。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一个问题,佛先是默然,默然是最好的回答,但是须菩提不懂,佛就只得用语言文字来说。佛法的道理也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说,文字就是一个“门”。“门”就是符号。“三摩地”是定,或者说成等持。陀罗尼门自在、三摩地门自在,就是说,十地菩萨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十地菩萨可以拿任何事物、东西作陀罗尼,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门”。十地就说完了,就是说,要对治十种无明、十种障碍,所以说建立十地就可以了。


此中有三颂:


下边儿无著论师说了三个颂子,来把前边儿的内容再说一遍,以便于我们记忆。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先看一下这两个颂子。这两个颂子是把十法界相给说一下。“遍行”是初地遍行法界,“最胜”是二地最胜法界,“及与胜流”是三地胜流法界,“如是无摄义”是四地无摄受法界,“相续无别义”是五地相续无差别法界,“无杂染净义”是六地无杂染清净法界,“种种无别义”是七地种种法无差别法界,“不增不减义”是八地不增不减法界,“四自在依义”是说的九地、十地,九地是智自在法界,十地的业自在法界、陀罗尼门自在法界、三摩地门自在法界。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这是第三个颂子。说,十相法界之中有十种染污、十种无明、十种障碍,“治此所治障”,十地菩萨要对治这十种障碍,所以要成立十地的不同。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刚才说了,建立十地是为了对治十种无明、十种障碍,但实际上来说,这十种无明在小乘中是不当成无明的,只是在大乘中才说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就是说,在声闻乘看来,那不是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对菩萨乘来说才是无明,因为菩萨要得证无上菩提,可不是自己入涅槃就够了的。妙老法师说,这十种障碍是只障碍菩提而不障碍涅槃。印顺法师说这十种无明是所知障而不是烦恼障。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义利胜功能故。


下边儿是解释十地的名字的含义的。说为什么初地叫极喜地呢?“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说,这是因为修行人刚刚进入圣道,刚刚能够成办自他的义利――刚刚成就了根本无分别智,断了烦恼,他要继续努力修行,就可以得证无上菩提。同时,他也成就了后得智,能教化众生。因为他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叫做极喜地。咱们用世俗情况来乇(tuo)的话,比如说有一个故事:某官员找裁缝作件衣服,裁缝问,你当官有多久了,然后裁缝给他说了一套道理,刚当官的人一般会趾高气扬的,表露出来春风得意,衣服要前短后长;当官久了的话,知道要巴结上级了,就得前长后短。现在这位行者就是刚入圣位,表露出来了,因为他表露的很清楚,所以叫极喜地。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


二地为什么叫离垢地?说是因为初地菩萨有时候还犯微细戒,到了二地的时候,才能不犯轻微戒,所以说是“极远离犯戒”――永远不犯戒了,犯戒就是垢染,不犯戒了,就是离垢。这主要是戒清净了。


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三地为什么叫发光地?“由无退转等持”,在三地的时候,成就了等持,就不会失掉了。等持是三摩地。还有一个“等至所依止”,“等止”是色界定、无色界定。三地就是“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要是没证到三地,你的定还是会退转的,所以说,三地是无退转等持、等止“所依止”――的靠山。“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大法”就是殊胜的法、殊胜的教法,“光明”是闻思修的智慧。三地之所以叫发光地,发光的就是“大法光明”,因为有大法光明,所以才有无退转的等持、等至,所以妙老说,“大法光明”是能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是所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都是定,不过是不同的定,而“大法光明”是慧,依定能够发慧,所以叫“依止”。修行有些情况是很特别的,我们是先有信佛按佛说的一步步修来的,而有的人不是,比如外道,他们可能是先修定的,已经得了四禅之类,到这时候遇到了佛法,才开始发菩提心、开始学佛法,这样的人可以很快得初地、二地……他在初地的时候就有等持、等至了,但我们一般来说,是到三地才能成就等持、等至的。


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


四地为什么叫焰慧地?“焰”就是火,表示光明、智慧。“由诸菩提分法”,“菩提分”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内容。因为菩萨修行三十七道品了,看,我们把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之类说成小乘法,其实是基础,是必须得学的。《地藏十轮经》中说,不习二乘法,何能修大乘?现在就是说,修行三十七道品而得智慧,这智慧就象火焰一样,所以叫“焰”。这个火焰能够“焚灭一切障故”,能烧掉一切的障碍,所以叫焰慧地。圣人也还是有无明的,要凭修行消灭。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


五地为啥叫极难胜地?“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真谛智”是无分别的,说五地菩萨用真谛智观察苦集灭道等,得知一切法本空,是离一切名相的、是无分别的。“世间智”是有分别的,五地菩萨要广度众生,因为众生有种种名相、分别,所以菩萨就假借种种的名相、分别来开示众生。所以,“世间智”表现出来的就是有分别、缘名相。这样来看,“真谛智”与“世间智”是“更互相违”的――互相违反、不一致。“合此难合令相应故”,要是我们的话,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事物合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水火不容,但五地菩萨能够把这两种互相违反的事物合起来,“令相应”,所以叫极难胜地。


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


六地为什么叫现前地?“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这个“缘起智”就是观察十二缘起的智慧。“由缘起智为所依止”就是说,依止于十二缘起的智慧而修行。你来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然后再拐回来,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经过这样的观察,最后你就“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就是说能使般若智慧、无分别智现前。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这是转凡成圣的还灭门,是清净缘起的境界。你要是正着流转的话,就是染污境界。清净出现,染污就没有了,但要是没有染污的话,二元对立的清净就也没有了,这就清净、染污都没有了、都不可得,就成了无分别。无分别智现前,就叫现前地。


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


七地为啥叫远行地?长行中说是“至功用行最后边故”,“功用”的“功”就是努力,努力修行,就是勇猛精进。“至功用行最后边故”就是说,从开始修行就要努力精进,就是要刻意地努力,可是到七地的时候,这是到了刻意用功这个情况是最后边儿了,过了这个边以后就不用刻意用功了,成了不刻意用功自然用功,这叫远行地。


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


八地为什么叫不动地呢?有两个原因:一切相不能动、有功用行不能动。“一切相不能动”的“相”,就是指心里所缘虑的境界,心里有时缘虑世间相、有时缘虑出世间相,既然有相那就有分别。我们在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说心不要为烦恼所动,不要为贪瞋痴所动,这就是清净,但到八地的时候,我们说那实际上还不是清净,要不为“一切相”所动才行,就是说我们也不能为清净法所动。再看“有功用行不能动”,这是指没有了要修行的念头,因为他一直在修行、自然不修行。因为这二个不动,所以叫不动地。


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为什么九地叫善慧地呢、就是因为九地菩萨得了“最胜无碍智”,“最胜”就是最殊胜,“无碍”是无障碍,无障碍主要有法无障碍、义无障碍、词无障碍、智无障碍。法无障碍是指佛法,九地菩萨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法”就是能诠显道理的名相。义无障碍是指佛法名相所诠显的道理九地菩萨都通达无碍,法华经他通达,华严经他也通达,大般若经他也通达,阿含经他也通达……所有的修多罗他都通达。词无障碍的“词”,就是语言文字,众生有无量无边,那么众生的语言就有无量无边,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还有各地的方言等等,这些呢,对九地菩萨来说,都不是障碍。智无障碍是智慧广大。


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十地为什么叫法云地?三个理由,“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法云地的“云”,本是一个比喻,云在空中飘,它含藏着水,现在拿云来比喻“总缘一切法智”,就是说十地菩萨的无分别智把一切智(真谛智、世间智,或者说成惑、智二障)都含藏了。还能“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是总持(总是保持、一直保持,即“念”心所――令心明记不忘)十地菩萨的念能总持一切佛法、总持无量无边的修多罗。“三摩地”是禅定。十地菩萨的无分别智含藏有这么多的东西,所以叫法云地。第二个理由是“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里用了一个虚空的比喻。虚空是非常广大的,云彩是可以普遍于虚空里。“云”刚才说了,是比喻“总缘一切法智”。这个虚空则是比喻“广大障”,障有烦恼障、所知障。现在这一句长行就是说,十地菩萨所成就的一切法智犹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覆”就是盖、破坏。也就是说,十地菩萨的智能够破坏广大的、无量无边的烦恼障、所知障,能把这些染污法都完全破坏掉。所以说叫法云地。再看第三个理由。“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法身”就是真如。法身圆满自然就是证悟真如。云是比喻无分别法智,无分别法法智能够证悟真如,所以叫法云地。这样就有三个理由: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这是成就的功德;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是破除一切烦恼;及于法身能圆满故――这是证悟法性之理。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


我怎么知道证悟了初地、二地,乃至十地?


由四种相:


有四种表现,根据这四种表现就知道了。


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


胜解就是深刻的理解、殊胜的见解。你对十地的情况有深刻的见解。“得诸地深信解故”,你说你登初地了,可你对初地没有深刻的见解、殊胜的见解,你说你登五地了,可你对五地还没有殊胜的见解,这可能吗?你对十地没有深深地信解而且通达,你说你登十地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


这个正行,各地有各地的正行,“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一般说正行就比较笼统地说,这儿说是十地各有其相应的正行。印顺法师、妙老都是用辨中边论中的十种正行说的,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惟、修习。书写就是抄经;供养是用灯呀、花呀之类的供养,就是说你要把抄写的经恭恭敬敬地供养、尊重;施他是说你要多抄几本经书送给别人;听闻是指听经,要听别人讲经;披读是指要读诵经。受持是要不断地温习,要一次一次地读,不要忘了;正开演是要给别人讲解;讽诵就是要会背,背的时候还要象唱歌一样有韵味儿;思惟就是在闲静时要思惟经的道理,不要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修习就是修行了。这十种里,前八种是闻慧,第九种是思惟、就是思慧,第十种是修慧,这都是正行。无性释473页也是这样,“得於教法十种法行:谓於诸地相应教法,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


什么是得通达?长行中说,你一登初地,就明白了十地法界的情况。我们现在一般有一句话,是常说的,叫“初地不知二地事”,看起来不象,因为论上说的很清楚,“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不过这一句可以这么说,通达了初地法界,就知道了十地法界,这是因为法界是无差别的。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得成满”是智慧的圆满成就,在第三相“得通达”时是一登初地就知道了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法界的情况,现在的得成满是说,你不但知道了,而且亲自到了。长行说是“修诸地到究竟”,就是说圆满成就了初地的功德、圆满成就了二地的功德、圆满成就了三地的功德,一直到圆满成就了十地的功德。


在四相这里,印顺法师和妙老都说第一、第二相是地前,后二相才是地上。我觉得这是印顺法师、妙老说错了。无性释、世亲释中都没有说“第一、第二是地前,第三、第四是地上”的说法。初地有初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二地有二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乃至十地有十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各不相同。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


菩萨也是得修止观,你的止观该怎么修呢?初地怎么修、二地怎么修?


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


菩萨在诸地修止观,有五种修法。


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


你说有五种修法,具体是哪五种修法呢?第一是“集总修”,所谓集总修,就是把所有的教法放在一起,观察这教法的根本相通之处,发现一切法都有空性。这是用无分别智观察真如。“集总”就是总括一切教法,一切修多罗、一切陀罗尼、一切止观等,反正是一切的一切。这个集总修就是说,在修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同时我就修了其他的波罗密多,修这一个法的同时我就修了其他所有的法。第二是“无相修”,就是离一切相,修布施离布施相,修持戒离持戒相,反正是修什么就离什么相。第三是“无功用修”,就是不刻意地修而一直在修。也就是不动念而修一切功德。第四是“炽盛修”,就是勇猛精进地修行。第五是“无喜足修”,就是当有了成就的时候,不得少为足,还要继续用功,最后达到无上菩提。菩萨修行,地地都要这么修。


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


这五修能够使菩萨成就五果。


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


菩萨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不管你是集总修,还是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你修行中的每一念都与真如相应,每一念都“销融”一切“麤重依止”。“销融”就是破坏,“麤重”就是烦恼种子,烦恼种子会产生种种的错误、种种的过失。这个“依止”就是烦恼种子的依止,当然就是阿赖耶。现在就是说,你修行了,在每地,念念都在破坏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怎么才能破坏,当然得深入法性,不深入法性是不能够破除烦恼种子的。这个咱们就知道了,外道行者,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烦恼种子不动,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神通了等等,你仍然是凡夫,因为你烦恼没动么~~有一个禅宗公案,一个禅师与一个人一同走路,在一条河边儿,那个人踏水而过,禅师过不去,禅师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的腿打断。你有了神通也仍然是凡夫。你有没有修行就是看你的烦恼种子有没有去掉,你念念都在去烦恼种子,这就是你修行了,不然就不是。


离种种相得法苑乐,


世亲释220页和无性释473页中都是“离种种想得法苑乐”。我们现在按“种种相”说。这个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没有分别,这是我、那是法、这是佛、那是魔等等的想法、分别都没有,这也就是无分别之境界。到了无分别的境界,就“得法苑乐”,就是离一切的戏论分别,安住于无分别智,有种种法乐。“苑”就是花园,一个园子里种了很多漂亮的花,你到这里就心情愉悦,这是形容你得了法乐、真如三昧。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


能正了知”,“正”就是没有错误,你的了知、认识没有错误就叫“正了知”。“周遍无量”,“周遍”就是一切。“能正了知周遍无量”就是对一切都正确地了知了。“无分限相”是没有分际、没有界限、没有隔碍,“相”就是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没有表现出界限、隔碍的情况、相貌。长行中的“大法光明”,“大法”就是指佛说的佛法。这第三果就是说,无量的佛法是圆融无碍的,菩萨通达了一切佛法。第一果是能念念消融一切烦恼,第二果是能得真如三昧乐,三果是能通达无量的佛法。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


这是四果。“顺清净分”的“顺”是随顺,“清净”就是圆成实性、真如,“无所分别”,顺于真如的智慧是无分别智。“无相现行”是说无分别智是离一切相的。这是根本智。前头的“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等,是有分别的,是后得智。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如果在修行的时候,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这样呢,你就想着怎样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的情况是有的。而有的是修毗钵舍那的,你要毗钵舍那的话,你的目的就是见真如,这样呢,因为目的的不同,所以结果大不相同。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在那儿静坐。我们现在说的是修毗钵舍那的情况。如果你修毗钵舍那,那么最开始的奢摩他,是帮助修毗钵舍那的手段,修毗钵舍那的目的是为了见法身、见真如。现在这个五果就是修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目的是“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这是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圆满成办。世亲释221页说,“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无性释475页说,“第十地说名圆满,若在佛地,说名成办。”这是一致的,不过世亲把佛地说成十一地倒是很好玩儿的。最后边儿还有一句“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这是总括起来说的。“摄受”就是成就,说菩萨由初地到十地,前前诸地的修行是成就后后诸地的胜因。“胜因”是殊胜的因,初地是二地的因,二地是三地的因……九地是十地的因,十地是佛地的因。这样呢,前前成就后后,菩萨的一切功德就逐渐圆满了。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


增胜”就是指菩萨一直修呀修,所修的功德很多很多。“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本来呢,波罗蜜多是一摄一切的,但是各地还是各有侧重点儿的不同。初地侧重于修布施波罗蜜多,二地侧重于修持戒波罗蜜多,三地侧重于修忍辱波罗蜜多,四地侧重于修精进波罗密多,五地侧重于禅定波罗密多,六地侧重于般若波罗密多,七地侧重于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八地侧重于愿波罗密多,九地侧重于力波罗密多,十地侧重于智波罗密多。实际上从总相上来说呢,每一地都修六波罗蜜多、十波罗蜜多的,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


十波罗蜜多的前六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前六地各各侧重的,这六波罗蜜多在前边儿彼入因果处已经说过了,这儿就不说了。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


这儿从七地侧重的开始说。七地、八地、九地、十地这四地侧重的四种是什么呢?


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七地侧重的是“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什么叫“方便善巧”?无性释476页说,“方便善巧者,谓不捨生死而求涅槃,是则说名方便善巧。”现在这儿的长行是说,把前六地所修的六波罗密多所积聚的善根、所成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众生,希求无量众生都成就佛道、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方便善巧。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


这是八地菩萨所侧重的。什么是愿波罗密多呢?发愿实际上就是作计划。“谓发种种微妙大愿”,菩萨所发的愿是种种微妙大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凭所发的愿,可以“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菩萨凭他所发的愿,可以成就波罗密多的种种殊胜因缘,就是说,凭这个愿可以成就一方净土,方便众生修行成道。发愿就是计划,按这个计划来创造净土,有缘的众生也来帮助你成就。这是八地菩萨所侧重的。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这是九地菩萨所侧重的。“力波罗蜜多”的“力”,长行中解释说是“思择、修习”,这个“力波罗密多”就是说,菩萨因为思择、修习的力量,可以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无间现行”。“思择”就是思惟、简择、观察。“修习”就是采取行动。圣人就是因为思择、修习的力量,所以六波罗密多一直现行,而我们凡夫则一下就懈怠了。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智波罗密多是说,因为菩萨一直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多,而使自己成就了智慧,由智慧再来推动六波罗蜜多的现行,再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样相互增上。“成立”就是成就,“妙智”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受用法乐”,说因为菩萨有这样的妙智,所以你可以听懂佛法,听懂了佛法,你就得大法乐。然后是“成熟有情”,因为你有六波罗蜜多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妙智,你在十方世界观察众生的根性,然后去广度众生,用各种善巧的方法令众生的善根得以成熟,以成就道果。这就是利益众生。


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


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这四种,我们要知道它是“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就是说,这四波罗密多实际上是六波罗密多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开出来的,是般若波罗密多无分别智(根本智)开出来的,就是说,般若波罗密多是根本智,因为有根本智,所以成就了这四波罗蜜多,这四波罗密多属于后得智。我们在说六波罗密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这四波罗密多包括进去了,这四波罗密多被包括在般若波罗密多里边儿了,要是按十波罗蜜多来说的话,这时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是无分别的根本智,后四波罗蜜多则是属于后得智。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这是说,虽然我们说初地修布施波罗密多,其实是十波罗密多都修的;我们说二地修持戒波罗密多,实际上其他九波罗密多他也是修的……十地都是这样子。这十波罗密多法门,实际上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总称,一切大乘佛法都被包括在十波罗密多法门中了。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


这是问修行得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


五补特伽罗”就是五个位次,每一个修行人都要经过五个位次。“经三无数大劫”,就是咱们常说的三大阿僧祗劫。就是说,修行人要经过五个位次、三大阿僧祗劫,然后成佛。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五个位次的第一个是“胜解行”。菩萨从初发无上菩提心开始,这时候他还没有证悟真如,还是凡夫,但他对佛法有深刻的信解(我们把这叫胜解行菩萨),“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这位菩萨要经一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圆满。也就是说,在胜解行地要一阿僧祗劫的时间。这一个实际上就是《唯识三十颂》中说的资粮位、加行位。这胜解行地按四十二位的说法来说的话,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清净增上意乐行”是指菩萨登地了,已得无生法忍了,见道了,入圣位了,十地菩萨都是清净增上意乐行。在十地菩萨里面,前六地菩萨是“有相行”,第七地是“无相行”。“相”就是表现出来,就是内心有所分别。修行的时候内心有分别就叫有相行,修行的时候内心无分别就叫无相行。这是说,从初地到七地圆满是一大阿僧祗劫。注意这个有分别,佛也是有分别的,佛的有分别是凭后得智分别的,佛的有分别但没有染污,我们的有分别是染污的,这不一样。


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在七地时的修行,还是有功用行,就是说心里还要动念头,从八地开始,成无功用行了。从八地经九地、十地到成佛,圆满了,“经第三无数大劫”,这又得一大阿僧祗劫。五个位次是:胜解行补特伽罗、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无功用行补特伽罗。其中的“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可以包括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三个补特伽罗。这五补特伽罗的说法并不通用,到后来世亲在《唯识三十颂》中说五个位次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此中有颂:


把这些内容用个颂子说一下。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这个颂里说了清净力、增上力、坚固心力、升进力。“清净”就是清净力,就是善根。菩萨五十二位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么,把十信摄入十住,就成了四十二位。这个“清净”就是指十信位菩萨栽培的善根达到清净的程度了。这时的清净可不是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有的,但他们要是一提起正念,马上就可以战胜染污心,就指这清净。现在说清净力,就是正念战胜烦恼了,它有这个力量。“增上力”是说的善知识的力量。善知识有帮助你的力量,所以叫增上力。“清净力”是自己本身的力量,“增上力”是善知识的帮助力量。“坚固心”是指在遇到恶知识的时候,你的菩提心不动摇。“升进”就是说,由于自己的清净力,善知识的增上力,加上坚固心,你就时时用功修行,这样就一步步上升。“名菩萨初修”就是说,你要是有这四种力,你就是开始修行的菩萨了。“无数三大劫”,你就进入了三大阿僧祗劫的计算范围之内了。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福慧二足尊”,他的福报跟智慧都是圆满的。但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中国人讲过乞丐的生活。每天沿门托钵,他过这个生活。他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他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这个世间丝毫贪恋都没有。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节俭一点,生活苦一点好!我们在六道里的时间太长,过去真的是无量劫搞生死轮回。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非常之重,所以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情执也要淡一分好,太重了就产生恩爱,佛在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生活简单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这个身体也没有留恋,将来佛来接引,走得痛快,走得潇洒,没有一丝毫牵挂。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