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
2014/9/4   热度:221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这第十的“果断”和第十一的“果智”是修行证果的情况。前边儿讲的都是因地情况。所知依、所知相这两部分,是讲的唯识境。入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差别、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这六部分是说的唯识行。彼果断、彼果智两部分是讲唯识果。这个“果断”主要是说无住涅槃的。咱们看论文。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
增上慧的殊胜已经说过了,说菩萨的增上慧不是小乘所能及的。而菩萨的“果断”殊胜之处是在哪儿体现出来的呢?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
“彼果断”的“断”字儿是什么意思呢?说,就是指菩萨的无住涅槃。涅槃有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菩萨的无住涅槃就是菩萨的无余涅槃。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是他不干了、休息了,而菩萨的无余涅槃是无住、不休息,接着干。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这一句话是总括无住涅槃的体相。“舍杂染不舍生死”,“舍杂染”是指没有烦恼,成就了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不住生死,有智慧不住生死。“不舍生死”是因为有大悲心,还要度化众生,也就是不住涅槃。“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个“二”是指遍计所执、圆成实,也有人说成涅槃、生死,这都可以。涅槃就是圆成实,生死就是遍计执。“二所依止”,遍计执、圆成实所依止的就是依他起。我说过的,依他起是一个平台,在依他起这个平台之上安立遍计执、圆成实。“转依为相”,就是给它转变过来,我们老认为遍计执是有的,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转变过来,要知道遍计执是根本就没有的,一定要舍弃,圆成实才是实在的,可我们现在以为圆成实是没有的,这观念也得转变过来。这是无住涅槃的相。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
我们凡夫住在生死里,住在烦恼里,虽然很苦恼,但是仍然是不愿放下的,这就是“住”的意思,也就是爱著、贪著。可是有的众生不是这样,他住在烦恼里,他难受,他就要想办法要解脱,阿罗汉呢,修行成功以后,他不住在生死烦恼里了,他住在涅槃里了,不过是他住在涅槃里不出来了,就是躲起来了。现在说的菩萨不是这样的,他解脱了,不住在生死里,但是也不躲在涅槃里不出来,这个就叫无住涅槃,这个无住涅槃是什么样子呢?在总括相里说是“舍杂染不舍生死”,“舍杂染”是说他已经成就了般若波罗蜜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没有了遍计执的杂染。没有杂染是可以入涅槃的,他只要想入涅槃就可以入涅槃。不过现在这些大菩萨他们不,因为有大悲心,所以他们不弃舍生死。在天台宗中间有一个说法,藏教菩萨是伏惑润生,现在唯识说的不舍生死是什么呢?按一般的说法,不舍生死就是指不舍弃众生,有大悲心要度化众生。严格来说,不是这样的,唯识说的生死,是指“依他起性杂染分”,生死当然是杂染,说,因为阿赖耶识里有杂染种子,他一现行,就出现了种种的执著,我执、法执等,本来是似义显现的,非当成真实的,不知道所面对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如幻如化的、唯心所现的,因为出现这样的认识,所以你就在生死中流转。这个生死,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那一部份!杂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就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的是所遍计,而能遍计则是有无量行相的第六识。能遍计去遍计所遍计,就成就了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实际上是毕竟空的、是无所有的。这儿注意一下:当我们的虚妄分别起执著的时候,虽然它是毕竟空的,但你的心一动就熏成了种子,这种子就被阿赖耶识摄持,这就是依他起!这里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这个依他起,是由遍计执造成的依他起!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见到依他起,要见到真的依他起,那得登地菩萨才行!现在说的生死,就是指依他起性这个杂染分,也就是说,杂染种子变出来的,还是依他起,可是我们在这上面进行虚妄分别,这是生死。
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
什么是涅槃?说,涅槃是“依他起性清净分”。刚才说的杂染分,现在说清净分,杂染分是遍计执,清净分则是圆成实性。就是似义显现是毕竟空的,没有能取、所取,没有一切戏论的境界!也就是把遍计执的真面目搞清了,撕下了它的画皮。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
总相是说,“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有“舍杂染”,我就把什么是杂染说了一下。有一个“不舍生死”,我就把什么是生死说了一下。顺便我还把什么是涅槃说了一下。后边儿还有一个“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我就得把“二所依止”说一下。所谓“二所依止”,就是指生死的依止处、涅槃的依止处。论文中说它是“通二分依他起性”,“通二分”就是既通于生死,又通于涅槃的;或者说是既通于遍计执,又通于圆成实。“通二分”的是谁呢?依他起性!“二所依止”是既是遍计执的依止处,又是圆成实的依止处,这只能是依他起了,依他起是建立遍计执、圆成实的平台。
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在总相那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得说一下,就是“转依”,所谓转依,是说,在凡夫位的时候,我们凡夫的依他起性(本质上是遍计执)在起对治的时候……注意,怎么对治?就是正闻熏习、如理作意,这样我们就熏习清净法界的种子。啥时候起对治?就是在四加行位,虽然我们现在也可以修止观,但势力太微弱了,可以忽略不计。到加行位的时候,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这时候可以对治。还有一种说法是得无生法忍,就是登初地,这时候无分别智现前,这时候正儿八经的说对治。这就是论文中说的“对治起时”。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在“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能对治烦恼障、所知障了。在登初地的时候舍弃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转得清净分”,把杂染去掉,舍这个就得那个,得到的就是清净的真如。注意,“转依”就是转变依止,唯识三性是以依他起为平台建立的,则依他起就是依止处,我们凡夫的依他起是杂染的,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以为的依他起实际上遍计执,是遍计执造出来的一个依他起,我们现在根本是见不到依他起的,只能见遍计执。现在转依就是把我们的杂染依他起(就是假依他起)转过来,要以净依他起为依止处。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
彼果断就是讲的无住涅槃,但无住涅槃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他也有次第。根据情况的不同,有六种差别,我们称为六相。
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
第一相是“损力益能转”,这是在加行位的情况,或者说是胜解行地。在这时,还没有成就无分别智、没有见到真如,要修四寻伺观、四如实智,在修的时候“损力益能”,“损力”就是减损杂染分的力量、减损我们的执著的能力。你修四寻伺观、四如实智,就能去掉执著、减少染污。“益能”是增益清净的功能、增长无漏戒定慧的功能。不过在这加行位还是带相观空,还有所得,还没有证悟。“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谓由胜解力”是说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对于唯识无义已经有胜解了,有深刻的信解。“闻熏习住故”,这位菩萨的胜解力就是听闻正法而熏习来的,听闻了正法,就熏成了清净法界的种子,这种子住在了阿赖耶识里。“住”有保持不变的意思,就是说,我要一直努力听闻正法、努力修力,不能说我一下子干一下子又不干了,这叫“住”,这里的“闻熏习住”就是要一直听闻正法。“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说,这位菩萨已经听闻正法了,听过以后你就得如理作意。这个“有羞耻”就是如理作意后生起了惭愧心,知道自己以前的所为不对,说,我要止观,要把以前的错误对治掉。“令诸烦恼少分现行”,因为你有羞耻感,有惭愧心,就要对自己的错误、烦恼采取行动,用四寻伺观、四如实智来修习对治,这样就可以令心里的烦恼小一点,“少分现行”是指还没有对治完,有一些还是会现行的,但有些已经被对治了。下边儿还有一个“不现行”,就是你修止观的力量很大,使烦恼都不现行了。
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
“损力益能转”是初发心时的相貌,因为发心努力修行,随着修行功夫的增上,慢慢就转凡成圣了,这就该“通达转”了,就是通达真如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无分别圣境。“谓诸菩萨已入大地”,说,这些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界了,“已入大地”就是已经登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这一句话要这样理解,“真实显现现前住故”、“非真实显现现前住故”,当然,也可以说成“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现前住”就是指显现说的,“真实显现现前住”的“真实”是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寂灭相,说,圆成实在你的清净心里显现了,不但显现,而且安住不动,不是现在显现,过一下又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这叫“现前住”。下边儿的“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非真实”指的是似义显现的遍计所执性。在这个时候,不真实的境界不显现了,就是说,在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遍计所执的诸义就都不现前了。但是得注意,因为这时候是刚登初地,所以功夫还不纯熟,只有在你作观的时候,真实才现前、无分别智才现前,你要是这会儿不作止观,非真实的遍计执就又现前了,非真实显现了,真实就不显现了,要是真实显现,非真实就不显现。他们两个不能并存。但不管怎么着,这时候对于真如他是通达的,就是说,虽然有时候遍计执还现前,但只要一提正念,真实立马就显现了。一登地就有这能耐:随时提起正念,立马真实就现前。这种情形从初地到六地都这样,都有间断性。
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
通达转是见道了,见道后就该修道了。“修习转”就指修道位。按一般的分法,初登地就是见道,见道只有一刹那,随后就是修道位,但在这里说,从初地到六地都是通达转,六地以后到十地是修习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从转依方面来说的,所以这么说,就是说,换了角度了。咱们还是说见道只需一刹那,随后就是修道位。这儿说修习转是从六地后说。这修习转是从六地后的七地开始,一直到十地。“谓犹有障”,在修习转这个境界里,确实是到无相的境界了,圆成实、真实已经能够现不间断地现前了,但他毕竟还不是佛,还有点儿所知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就是遍计执不显现了,圆成实性显现,就是说他能长时期的修止观。从七地到十地的转依都叫修习转。
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
经过修习之后,终于圆满了,就是“果圆满转”。“谓永无障”,果圆满转的表现有几个,第一就是“永无障”,永远也不会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清净。“一切相不显现”,一切障都清除了,当然就没有遍计执了。“最清净真实显现”,最清净法界、真如,圆满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得大自在了。
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
前边儿四种转是菩萨自己修行成佛。下边儿是大乘和小乘对比。“下劣转”就是说的声闻、缘觉的情况。“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声闻等”的“等”就是指的缘觉。说,声闻、缘觉只能悟入人无我,他没有悟入法无我。“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一向”是一直、完全;“背”是厌离。“一向背生死”是说他从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一直厌离生死。“一向舍生死”是说他修须行成功之后就舍弃了生死到涅槃的境界里了,然后一直不出来了。
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这“广大转”是说菩萨的情况。“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菩萨不但通达人无我,同时还能通达法无我。“即于生死见为寂静”,就是生死即涅槃。“虽断杂染而不舍故”,菩萨断了杂染烦恼,但他悲心深重,不舍弃生死中流转的众生。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菩萨本是广大转,可现在他的菩提心退了,他要住在“下劣转”,就是要入无余涅槃,不再度众生了。这样就有了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本来菩萨是要度一切众生,你现在不管了,不顾念众生的利益了,不管在六道里流转生死的众生了,只管自己涅槃,这是第一个过失。“违越一切菩萨法故”,这位菩萨在发心的时候是要成佛的,现在他违反了菩萨法,菩萨的大悲心很强,智慧也很大,他要度众生,现在他退失菩提心,这就犯了菩萨戒。这是第二个过失。“与下劣乘同解脱故”,菩萨退心了,就不再是菩萨了,就成了二乘人一样了,得不到无上菩萨。这是第三个过失。
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
菩萨退失菩提心,有以上三个过失。菩萨要是不退失菩提心的话,有什么功德呢?下边儿说有二种功德。
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
这是第一个功德。菩萨在生死苦恼的境界,“以自转依为所依止”,“自转依”就是大乘法的转依,说菩萨以大乘法的转依作为依此处。大乘法的转依,就是转杂染依他起,而得清净依他起,也就是证悟清净法界,得大自在的。菩萨以这个转依作为依止处,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以无住涅槃为所依止。“得自在故”,菩萨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内心里达到最极圆满的清净自在境界,这是自利的功德,是自己修行而得到的佛法利益。
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一切趣”就是六道,说,菩萨得了无住涅槃,可以在六道中随意地“示现一切有情之身”――化现一切有情的身相,也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示现一切有情之身”度众生,希望众生“于最胜生及三乘中”……“最胜生”是六道中最好的境界,就是享天人之福,不到恶道去。“三乘中”就是在出世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菩萨教导众生修五戒十善,可以使众生安住在最胜生里,要是教导众生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就使众生安住在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里。“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度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事儿,你要帮助他,他有时候还讨厌你,有时候他会爱上你,这都不一定,菩萨呢,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教化众生。因为他是菩萨,而且是得了无住涅槃的菩萨,所以他能够善巧地度化众生。
此中有多颂:
下边儿有好几个颂子。
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
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这是说转依就是解脱。“诸凡夫覆真”,“覆真”就是真实被掩盖起来了,看不见真实了。这是说我们这些凡夫,因为不肯修习,所以被猪油蒙了心,一真法界的境界被无明烦恼所遮蔽。“一向显虚妄”,我们一直看见的都是虚妄的情景,我们就生活在虚妄之中,在虚妄中受苦。“诸菩萨舍妄”,菩萨断除无明烦恼、断除遍计所执,他弃舍虚妄的情景,他知道内心所分别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因为知道它们不真实,所以不执著。“一向显真实”,菩萨登地以后就一直是清净法界的境界,是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的境界,那是真实不虚的。
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
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这第二个颂子正式说转依是解脱。第一、第二这两个颂子是一组。“应知显不显”,我们应该知道,真实义显现了、遍计执的不真实义不显现了,这就叫转依。“真义非真义”,“真义”是依他起性的清净分,“非真义”是依他起里的杂染分。杂染分的依他起经过长期的修行,不再显现了,这时候真义显现,这就叫转依。“转依”就是使依他起的杂染分不再显现,让清净分显现出来,也就是在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上转染还净。转依要依靠唯识观的修习来完成。转依要是成功了,那么,“即解脱”,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是把一切烦恼、惑业苦都消灭了。然后你就可以“随欲自在行”――随心所欲地度众生,没有什么可以障碍你。现在你想度众生则障碍很大,人事上的限制、地理环境上的限制等等。到转依成功了的时候则就不一样了。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
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
这是第三个颂子,这个颂子和下边儿的第四个颂子是一组,是说无住涅槃的。“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咱们知道,生死是杂染的、不自在的,而涅槃是清净的、自在的,它们完全是反个儿的。可是菩萨成就了无分别智,对它们二者产生了平等的认识,觉悟到生死和涅槃其实是不二的。生、死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分别而已,既然只是内心的分别,那么分别是生的时候根本是没有生可得的,分别是死的时候也没有死可得,都是毕竟空的。“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菩萨有平等智时,就证悟了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有些人把它说成生死、涅槃都是内心的分别,分别是生死的时候根本是没有生死可得的,分别是涅槃的时候也没有涅槃可得,这种说法可不是菩萨的说法,一定要知道,那是二乘的“下劣转”,不是菩萨的“广大转”。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说,因为生死即涅槃,所以“于生死非舍非不舍”。“非舍”是没有生死可舍,因为生死是毕竟空的,可舍吗?就和二乘说的舍生死不一样,菩萨没有生死可舍,这是法空的缘故。“非不舍”是说,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知道根本就没有生死的逼迫,既然没有生死的逼迫了,所以还不能说是没有舍,还是舍了的。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他在生死里度众生,可是没有生死的苦恼,所以是“非不舍”。没有生死可舍,也就没有涅槃可得。没有生死可舍,所以涅槃也就“非得”。生死“非不舍”,则涅槃也就“非不得”。我们觉得是把生死断掉,然后得到涅槃,但得涅槃的人并没有感到有所得。菩萨有智慧不堕生死,有悲心不舍众生,这就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现在显现不出来,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住了。佛教我们回归自性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对一切法,不再分别、不再执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