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
2014/9/4   热度:248
金刚经专集:《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 《金刚经》讲解第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1月13日 讲别:第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各位佛友!因为上周日,我的网线中断了,又接不上,上课只上了一半,所以我想,今天将上次说的重贴给您们看,并接着说明“四相”之义。等“四相”之义说明过了以后,再来说明“四无相”之义。当我在说明“四相”之义时,请您们一定要认真体会,否则,等我在说明“四无相”之义之时,您们一定会弄乱了的。 在重贴上次的讲义之前,我先要说明,“四相”没有好与不好,“四相”只不过是佛陀对一切现象的一种分类方式。我们要去了解佛陀是根据现象的哪些特质来做分类的,如此,才能照见佛陀所说的四相。等自己能如实照见佛陀所说的“四相”之后,再进一步照见“四无相”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在说明《金刚经》中的“四无相”之前,一定要先说明“四相”,才能说明“四无相”,请大家要耐心参究。 再者,我是依《圆觉经》中,佛陀对“四相”的定义来说明给大家看的。请大家净心参究,以免自误。好了!我要开始重贴上次的讲义了。 (重贴,以下不再重述是重贴,而重贴后,就接着说明,不再注明)。 上一个讲次,跟大家讨论到《金刚经》的经文中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当时,我只是顺着经文的语意,依个人的看法,做了简单的说明。今天,我要深入地为大家说明。说明时,所运用的法门,就是“昆勒门(以佛陀自己详细说明的经典文句,来理解佛陀略说的经典文句)。 只要曾经研究过《金刚经》的佛友都知道,《金刚经》中有很多次提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词,也提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词。这些词,究竟是指向什么现象或道理呢?佛陀是如何定义这些词的呢?今天我们就是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但是,在研究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什么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文字的定义。 《圆觉经》全名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圆觉经》中,佛陀是如此定义“我相”一词的: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CBETA,T17,no.842,p.919,b25)。 现在,用我的理解来说明这句话,等一下再引用经文来印证我的说明。 【释经】什么是我相呢?就是种种众缘所生的现象中,心所能体证到的,就称为“我相”。 【说明】佛陀在《圆觉经》中是如此举例说明的: “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例如有人,全身调适,忽然之间,觉察不到自己的身体。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如果对这个身体调得太紧或太松的时候,或是摄取营养时没有正确的方法造成生病的时候,或是看医生用针灸刺我们的时候,就知道有我这个身体了。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因此知道,要体证之后,才能呈现“我有这个身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肯上进的男士们,当这个心,乃至能体证如来的境界,能毕竟了知一切境界,并且已能展现清净涅槃的境地了,这些都是属于“我相”定义范围内的现象。 各位佛友!当我们在看经时,一定要依佛陀自己对佛陀所用的词句的定义。 从《圆觉经》所载佛陀对“我相”一词的定义是:“谓诸众生,心所证者。”称为“我相”。 其中“众生”一词,我将它解释为“众缘所生的种种现象”,而不解释为“有情众生”,为什么呢? 只要大家等一下看完《圆觉经》中对“四相”定义的说明后就知道了。因为,其中所指的“众生”不只是包含“有情众生”,而是同时包含“无情众生”。因此,我才说:所有现象中,属于“心已经体证到的现象,就称为我相”。乃至于,如《圆觉经》中所说:“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因此,众佛友,请大家自我观照,我们的心已经体证到的现象,就称为我相。但请大家也要如实照见到,所有的现象,不只是我们的心能体证到的那部份的现象而已。 接着说明“人相”。 《圆觉经》:“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说明:所有众缘所生的现象中,属于心已经“体悟”到的,而且对方自己具有“体证”能力的现象,称为“人相”。这个要再深入说明一下。 例如:佛陀在《圆觉经》中是如此举例说明“人相”的: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释经】肯上进的男士!当一个人能体悟到有我这个身体时,就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正的我。同样的,当一个人体悟到“具有体证能力的现象”,也不属于“我相”,而这个“能体悟的”也是如此。“已经被体悟的现象”,是含盖而且超过所有“已经被体证的现象”。而这些“已经被体悟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属于“人相”。肯上进的男士!当这个心发展到甚至“己经能圆满的体悟所体证到的涅槃的境界都是我相了”。这时,这个心就算只是存在着少少的“体悟”,就能完全穷尽“已经体证的现象的道理”,这些都是称为“人相”。 众佛友!我现在就再深入说明“体证”与“体悟”这两者的差别。 例如:我们饮水。当我们未喝之时,不能体证水之冷暖。当我们喝时,就能体证到水的冷暖了。这种属于“已经体证到的现象”就是属于“我相”。如同之前经文所说的,当体证到我有身体,这也是“我相”。因此,“我相”是要“体证”才能显现出来的。“未能当下体证的现象”,不称为“我相”。如果能当下体证的现象,就是“我相”范围内的现象。 又,什么是“体悟”呢?所谓“体悟”是指已经照见所体证的现象。因此,“体悟”的定义范围,是含盖并超过“体证”的定义范围。《圆觉经》中说:“悟已超过一切证者”。 因此,我才将“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解释为:当这个心发展到甚至“己经能圆满地体悟所体证到的涅槃的境界都是我相”。这时,这个心就算只是存在着少少的“体悟”,就能完全穷尽“已经体证的现象的道理”,都是称为“人相”。 因此,各位佛友!“人相”一词,不是指别人或某人之现象。如依《圆觉经》的定义:“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所有众缘所生的现象中,属于心已经“体悟”到的,而且对方自己具有“体证”的能力的现象,称为“人相”。这可以分两部份来说: 一、例如:自己饮水而冷暖自知。这时体证水之冷暖,这是属于“我相”。体悟到自己有体证水之冷暖的能力,这是属于“人相”。 二、例如:别人饮水冷暖其知,我不知。这时体证到别人饮水我不能知其冷暖,这是属于“我相”。体悟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这是属于“人相”。 请众佛友慢慢从经文所说的例子中,去体会这“心所证者(我相)”与“心悟证者(人相)”之间的差异性。 最后,再说明一次: 我相:是指“心所体证到的现象”。 人相:是指心体悟到“心所体证到的现象”的现象。又换句话说,人相:是指心体悟到“我相”的现象。 好!我们接着讨论什么是“众生相”一词的定义。 《圆觉经》:“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CBETA,T17,no.842,p.919,c6~7)。 【释经】什么叫“众生相”呢?在众缘所生的种种现象中,属于当时的心所体证以及所体悟都达不到的现象,这些就属于“众生相”。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佛陀在《圆觉经》中是如何来说明的。 《圆觉经》:“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释经】当有一个人说:“我是众生”,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所说的“众生”,不是我(说者),也不是彼(听者)。为什么说这个人所说的“众生”,不是指我(说者)呢?因为,当一个人说:“我是众生”,则知“众生”一词指的不是我(说者)。所以,才需要说明,我是众生。又为什么这个所说的“众生”,也不是指彼(听者)呢?因为当这个人说:“我是众生”时,则知“众生”一词,也不是指我(说者),也不是指彼(听者)。肯上进的男士!在众缘所生的种种现象中,属于能照了而体证,或属于能照了而体悟,都属于我相及人相范围内的现象。属于我相能体证及人相能体悟所达不到的范围,同时存在着的现象中,能被照了到的现象,就称为“众生相”。 众佛友!现在我再举例深入说明,我相、人相、众生相三者的差别。 例如:在现在众缘所生的种种现象中,我的心,能体证到身体的感觉,也能体证心中所起的影音,这些都是属于“心所证者”,所以都是属于“我相”的范围。 我的心也能体悟到目前所体证到的,这些都是属于“心悟证者”,所以都是属于“人相”的范围。 我的心能体证及体悟到的现象外的种种现象,目前还未能体证到,也还未体悟到,但是我的心能照了到我未体证到及未体悟到的这些现象,就是属于“心自证悟所不及者”的“众生相”。 好!接着说明“寿命相(寿者相)”。 《圆觉经》:“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CBETA,T17,no.842,p.919,c12~13)。 【释经】什么是“寿命相”呢?就是指在众缘所生的种种现象中,属于心所能照见的现象中,清净觉照觉了者,乃至一切造作一切智慧,都不能自己照见的现象。就像命根这种现象。 众佛友!我再举例说明。将镜子,比喻为心。 一、心镜中已经呈现的物相,称为我相。 二、心镜中能自悟自心已呈现什么物相,称为人相。 三、心镜中所呈现的物相及自悟中呈现什么物相所不及的心相,称为众生相。 例如:八识中未呈现出来的种子。 说明:八识中已呈现的,可以现证的相,就是我相。 八识中现在正呈现,或曾呈现,所以我们都是可悟到的相,就是人相。 八识中未曾呈现过,所以也还不能体证,也还不能体悟到的种子相,就是众生相。 四、心镜中照映不到的,就是寿命相。例如:大圆镜不会自见大圆镜。 这也就是《般舟三昧经》:“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所说的这部份的现象。 各位佛友!如《圆觉经》中佛陀提醒我们“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CBETA,T17,no.842,p.919,c17~18)。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众生以为无上菩提,一定是属于“能亲证者”而已,其实不然。 又,很多众生以为无上菩提,一定是属于“能亲自体悟、体证者”而已,其实不然。 又,很多众生以为无上菩提,一定是属于“能亲自照了者”而已,其实不然。 又,很多众生以为无上菩提,一定是属于“不能照了者”而已,其实不然。 各位佛友!如《圆觉经》提醒我们的: “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众佛友!正因为众生未能如实认识四相,而执着所证、所悟以为究竟而自高慢,因此,才说要去除彼众生四相。又有众生除我相、人相,而又未能究竟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还是会起障碍圣道之行,这时,就会引发“作、任、止、灭”四种禅病。 因此,《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也就是说:“若一个人想要行菩萨道,而卡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障碍圣道,则非是正确的行菩萨道。” 因此,我们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不会被我相障碍住圣道,不会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圣道,来修一切善法,就能成就无上菩提。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论我们自证多少(我相),自悟多少(人相),除证悟外还能自了多少(众生相),不能照了而实际永远存在的又有多少(寿者相),都不要被这些现象给障碍住圣道。 好了!下课。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1月20日 讲别:第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有关《金刚经》的讲解,此前我们讨论到: 《金刚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经文,刚好讨论说明完毕。现在我再为大家整理一下重点,好让大家更加了解。这段经文的重点是: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主题是: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在发展无上菩提心时的障碍心)。其方法有三个重点: 一、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二、觉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三、注意事项:“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好!现在我们再接着研究经文,佛陀在《金刚经》中接着说明:“云何应住?”。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经】再者,须菩提!菩萨在创造因缘令众生可以自觉自度之时,在创造这些让众生得度因缘的方法时,应当不要被任何现象给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来做布施等等的修行。例如,所谓:我们菩提心的发展不要被障碍在有关色尘的布施上,不要被障碍在有关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布施上。须菩提!菩萨应该如此来布施,菩提心的发展才不会被任何现象给障碍住。为什么呢?如果菩萨能在菩提心的发展不被障碍住的情况下来布施,那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这样才能支持他直到成就无上菩提。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东方的虚空有多大,可以因思量而得知吗? 【经文】“不也,世尊!” 【释经】不可能的,世尊! 【经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释经】佛陀再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虚空的大小,可以用思量而得知吗? 【经文】“不也,世尊!” 【释经】不可能的,世尊! 【经文】“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在不被任何现象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下来布施,他的福德也是如此,不可能用思量而知。 【经文】“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释经】须菩提!菩萨就是应该要如我所教导的这样,来安住他的菩提心的发展。 【说明】上面这整段经文,重点在说明“云何应住?” 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其结果就是:“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又,佛陀说明,其福德大到不可思量,究竟有多大呢?如十方虚空那么大,那么不可思量。 而我们就是要以:不被任何现象给障碍住我们菩提心的发展下,来修布施等等修行,就是要如此地来安住我们的菩提心的发展。 好!有关这段经文,说明到此。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九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1月27日 讲别:第十九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讲到“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时,其实金刚经的重点,佛陀已经讲毕。接着,佛陀就是举例来说明,如何从观念上、言行上来做降伏其心。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意下如何?您认为有什么身相标准,可以用来评断这就是如来的吗? 【说明】众佛友!我们想要“降伏其心”,第一步,就是要审察自己现有的“观念”。因此,佛陀就提问题,让须菩提及与会的大众,来审察自己对佛陀身相的看法。在这个法堂的集会中,须菩提代表与会大众来发问,所以佛陀就只问他一个人。 请大家要深入观察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给大家做参考,也请大家各自运用智慧深入,如理思维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佛陀讲此《金刚经》,是应须菩提的提问,要如何令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在任何因缘下都能降伏其菩提心的障碍,以令他们的菩提心能安住而坚固如金刚一般不会被破坏,而能排除一切障碍。因此,当佛陀说明完毕:要降伏其心的方法,以及不要被障碍住来安住其心的方法之后,就直接问须菩提,您对“成佛”这件事中的“佛身”有什么看法。因此,就问出“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用身相来做为标准说我已经见到如来了吗?”这样的问题。 请大家要知道,这不只是佛陀在问须菩提而已,我们也要自己问自己:在我们自己的认知中,什么是佛陀身相呢?好!请众佛友心中要发起这样的「疑情」来参究。接着,我们再来看看须菩提与佛陀是如何对答的。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任何色身之相为标准,来评判说:这是如来。或评判说:这不是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如来来说,并没有说哪一种身相,就绝对一定是他的身相。因此,如来的身相,就是没有一定的身相。” 【经文】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举凡所有的现象,皆是我们认识不清楚下的错误认识。如果能照见这些现象的实相,而如实知道不是我们现有的认知。这样,就能照见如来真正法身之相。”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释经】须菩提问佛陀说:“世尊!可有众生能够听闻这样的说法的文字之时,生起如实知的信心的呢?” 【经文】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您不要这样说。当知如来示现的这个肉身入灭以后,在末法时代剩下最后五百年,这时还有懂得持戒修福的人,对我这样的文章文句能生起信心的,他会依我所说的去照见诸法实相的。您应该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不只是对一尊佛、二尊佛、三尊四尊五尊佛而种植善根,其实这样的人,己经曾在无量千万尊佛的地方,种植过种种的善根了。因此,当他们听闻到这样的文章文句,甚至有的人只需一念间,就能完全明白。所以,能因此法眼清净,而照见诸法实相,而成就对如来的信心的。 【经文】“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释经】须菩提!如来完全知道,也完全能如实照见这些众生,因此而可以如说修行,而成就无量的福德。 【经文】“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释经】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呢?因为这些众生,不再被我相给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不再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因此,他们已如实照见,没有任何现象一定会有效地帮助菩提心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现象一定不会有效帮助菩提心的发展。 【经文】“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释经】为什么他们能知道这些道理呢?因为这些众生知道:如果我们的心,以为哪一个现象就是成佛之后的现象,则这个人就会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他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以为有哪一个方法,一定就是成佛有效的方法,那么这个人也会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有人以为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是无效的方法,也是会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给障碍菩提心的发展。因此,他们知道:不应该以为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是有效的方法,也不应该以为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是无效的方法。 【经文】“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释经】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如来常常说:‘您们这些比丘们!知道我所说的有效办法,就像有人过河时被教导,用竹筏过河是有效的方法。当这个有效方法的有效时机一过,就要换方法了,更何况现在都无效的方法,怎能拿来运用呢?’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释经】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您认为如来有得到什么方法,是一定可以用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法吗?或者,如来有说过什么方法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吗? 【经文】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如果照着我对佛陀说的道理来了解,并没有一定的方法,叫作可以让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法。实际上,也没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是可以让佛陀说出来后,我们就可以成佛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教的方法,我们都不可以认为一定是永远有效的方法,也不可以说有哪一个方法是永远无效的方法。实际上,任何方法,都是要随着实际的状况而运用,不可以认为一定是有效的方法,也不可以认为一定是无效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学位的贤者,及无学位的圣者,他们都是安住在不是他们所创造,而是本有的因缘果报的法则来运用,因此依身口意行的不同,所以结果就有所差别。”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如果有人将整个银河系(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您认为可以算很多吗?” 【经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很多啊!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说有这样多的福德,其实正因为不是真正属于无漏的福德那种永远的体性,所以,我才对如来说:对这种终究会享完的福报来比较,算是很多。” 【经文】“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释经】佛陀说:“如果又有另外的人,对这部经典(指金刚经)中的义理能接受而修持,甚至将这经典中所说的四句偈等等,能为人解说,令对方如实照见这样的现象及道理,以这样的福德,胜过那个用银河系的七宝布施的人的福德。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陀们,以及佛陀们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都可以从这个经典所教导的道理中去发掘出来。须菩提!有效的成佛的方法,并不是说有某一个方法一定就是永远有效的成佛的方法。” 好!今天讲解到这儿。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04日 讲别:第二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说明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也就是说:当您知道佛陀所说的有效办法,就像有时用竹筏过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这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当时已经属于不适用时,就要换方法了,何况属于危险、无效、会有后患的方法,就更不应该用。 各位佛友!我们从任何经典中学到的法门,都是要依这四句偈的教诲来运用。千万别执着某一个曾经是有效的方法,以为这个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候;也千万别执着一定没有一个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候。因此,当这方法还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下时,就还是可以运用这方法的。但是,当我们所用的有效方法,时机一过,开始会造成危险、或造成无效、或造成后患时,我们就要立即换方法了。千万别执着方法,而障碍住了圣道的修证。 同样的,当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朝向菩提道来修行,度众生时,也是一样。当他的方法,从有效变为无效时,就要立即换了。更何况明明知道是无效的方法,就别用了。 我们在第十九讲时,最后讲到:“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因为我们对“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有正确了义。这时,我们就可以对这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做正确理解其义。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句经文,可以有很多角度的理解,而且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 一、“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之前的如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佛陀所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这方法的有效时机一过,就会变成不安全而无效的方法了。 二、“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诸法不二体性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说无常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常住之法。也就是无常之法的本体,就是非无常之法。所谓诸佛所说生灭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也就是生灭之法的本体,就是非生灭之法。如此林林总总,请大家可以深入观照,我就不多说了。 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镜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证悟的法,就像镜子中所映现的所有的景像,都是在镜子中,也同时不可以说有哪一个「镜中相」是镜子。同样的,一切诸佛所证悟之法,都是心镜中像,没有一个是真的是心镜。但是,这些心镜中法,又没有一个是离开过心镜的。 因此,我说:如明镜中像,非镜不离镜,如心镜中法,非心不离心。 如此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正确理解“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就不多说了,请众佛友们自行深入观照,如实理解。 我要提醒大家!当您所理解的,在实际上没有这样的现象或道理时,您就要知道,您理解有误差,那请您就要修正之了。 好了!我接着继续讲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须陀洹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须陀洹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须陀洹’的意思是:预入圣流,而实际上并没有入任何一法。当一个人,能不入色尘、不入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时,才有资格称为证到‘须陀洹’果。因此,如果以为入须陀洹果位,就入六尘相,反而不是须陀洹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斯陀含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斯陀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再来人间投胎一次就能解脱。而实际上他的心已经证到本体无来无往,因此随时安住本心,不再追逐生灭尘相了,才叫证得斯陀含,因此,如果有人还真以为有一个我会再来人间投胎一次,那就不是真地证得斯陀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那含果位时,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阿那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再来人间投胎,而直接在五不还天中修行证得解脱。而实际上他已证知一切诸法本无来无不来,因此,才称为证得阿那含果。如果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我不会来人间,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那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时,会作如此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罗汉’的意思就是不生,也就是不再投生。而实际上,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了解一切法,不是一定生,也不是一定会不生。所以才叫证得阿罗汉果位。因此,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生的我,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罗汉了。 【经文】“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释经】世间最尊贵的觉者,佛陀啊!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证得阿罗汉,而又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自以为真地自证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自证悟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再投生的境界可以被证,或被悟到,或自以为有一个不能被证被悟的,或不在自能证悟的范围的那个不再投生的境界,而这些思念,都跟实际不合。 【经文】“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释经】世尊!当佛陀说我:“得无诤三昧,而且是诸声闻人中最为第一,是声闻人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这时,我不作如此的思念:“我是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则表示我根本没有证到阿罗汉道,这时反而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的人。”又正因为须菩提实际上已知道修行只是展现我们本自具足的而已,所以才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1日 讲别:第二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如来过去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得到这个法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实际上不能说有所得。”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释经】佛陀又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菩萨有修行如何庄严佛国净土吗?” 【经文】“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如此说啊!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庄严佛土是为了摄受众生,因此,并非只是摄受庄严的佛土来摄受众生,所以才称为庄严佛土。” 【说明】 如《维摩诘所说经》载世尊对宝积菩萨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众佛友,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各有本愿。依其本愿而摄受佛土。或有菩萨摄取清净佛土,以摄受多福、心清净之众生。或有菩萨摄取秽恶佛土,以摄受多恶、心不清净之众生。其目的,都是为了依众生的根基,来教化他们,令他们能悟入佛之知见。 因此,才说实际上菩萨在庄严自己的佛土之时,不一定是庄严的,所以才叫庄严。因为都可以令众生的心,由不清净转为清净,由清净而转为圆满,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有关这样的观念,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就有这样的说明。如经云: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众佛友!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释迦牟尼佛的娑婆国土,是五浊恶土。如果我们心清净,则能见娑婆国土,是清净国土。这都是因为,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心所造的业所感应之不同之缘故。又一方面,请大家要知道,有很多众生喜造恶业,是十方净土所不容受的,所以无法往生十方净土。因此,这时,如果没有人来教化这些众生,则这些众生将会轮回恶道,难以出离。而释迦如来,于行菩萨道时,观此现象,发大悲心,为了摄受这些下劣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受者,所以就发愿创造娑婆世界,来摄受这些下劣众生,令他们有机会被教化。 如《大方等大集经》载:“善男子,彼娑婆世界有诸众生,不到涅槃道。何以故?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圣人、犯四重禁。如是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者,皆生彼国。是诸众生于三恶道,长夜受于种种诸苦。彼众生等虽出三涂,已无清净业因缘故。释迦如来本愿力故,还复生于彼娑婆界。” 众佛友!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业。当我们在责怪所生的世界不好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身口意业所摄受而来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什么样的业因,就会去感应到别人所造的业缘。 例如:我们常常开车时,贴着前车的车尾开,要人家闪开让您。如果这习惯不改,则依此业因,则在业缘的变化中,终有一天就会撞上前车的。这种行为习惯,就叫:“不定报业”,因为“习惯不改”,而转为“定报业”。 同样的,我们在身业、口业、意业,在平时就有很多习惯,我们都要一一去反省,去了解,如果这些行为习惯不改,将会有怎样的定报会出现。 例如:习惯随手乱放钥匙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忘记放哪儿了,而会常常找不到钥匙。 又如:习惯说人背后闲话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被对方听到,而对方又不愿意您到处传,因此造成口角而吵架,严重者还会被打杀。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请众佛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业的行为习惯。深入观照,自然就能照见缘起法则,而自然会起修改之心。如果不去反省,则很难改掉的。 因此,当有任何好好坏坏的果报出现在我们生命之中时,请大家一定要去反省,究竟是我自己的身口意的哪一部份的行为习惯,所摄受来的。并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这些恶报就会消失,这些善报就会增长。 又,还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就能保持在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下来摄受一切善报。 又,要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令我于一念中,就能想要令现象生就能令生,想要令住、异、灭,就能令住、异、灭。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保持在没有危险、没有无效、没有后患下来增上自己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能令我一念则能觉遍十方三世。 如此层层深入,澈法源底,游于法海,游戏自在。 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而感应于别的众生跟我们相应的国土。因此,才有所谓的“物以类聚”的现象。 例如:餐厅之中,有分吸烟区,及非吸烟区。当您进餐厅时,服务人员问您,要吸烟区还是非吸烟区。这时,您的意业的决定,口业的说出,就是业因。就会感应于其业缘。一切现象,业因感应业缘的法则,也是如此。都是在当下一念的决定,加上身口之造作而呈现的。如果您不想要,请您改变您的习惯。 又,请您要知道,每一个当下,都是可以改变的。不需要等未来,也不需要依过去。因为,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做!”或“不要做!”。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继续!”或“不要继续!”。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改变!”或“不要改变!”。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停止!”或“不要停止!”。 而这些决定权,实际上,可以不需要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不需要未来的期待,而实际上,是当下一念,都可以转的。只是,当下这一念清净,则成就清净业。当下这一念不清净,则成就不清净业。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当下这一念心。所以,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心。 您要如何庄严当下这一念呢? 您可以决定去庄严之,也可以决定不理它,任它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决定修正之。而这些,也都是在当下这一念下,来庄严之,修正之,或任由之。 当您要觉照过去的种种,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觉照过去。 当您要计划未来,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计划未来。 当您要发展现在,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发展现在。 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运用,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起这一念。 众佛友!我们要如何运用当下这一念,来庄严自己的国土,就看我们自己的决定了。当您所成就的国土,不是您想要的时候,您要如何来学习及修正,也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的建议是,依诸佛菩萨的本愿,为我们的参考,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国土。 因此,“真正庄严佛土者是为了众生,所以不一定就非要摄受清净庄严的佛土,而是依众生的教化的需要来摄受佛土,这样才叫真正地庄严佛土。”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经】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们,因此而生起庄严佛土的清净心,当他们在摄受自己的佛土时,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色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也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而是为了众生而摄受佛土,因此应该不要被任何六尘相给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而应该善用一切六尘相来庄严佛土摄受众生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的发展。”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讲别:第二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时我是如此解释此经文的:“应该不要被任何六尘相给障碍住,而是依众生的需要来摄受佛土,来发展他的菩提心。” 今天我要针对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深入探讨。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们应该要学的安住方式。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我们要训练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六尘相给障碍住我们庄严佛土、摄受众生的心。这就是我们应安住的,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个要义。 二、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来安住在菩提心的发展上,才能真正清净我们的菩提道心。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佛友!三世诸佛的共通教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又众佛友!对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教法,很多人知道“诸恶莫作”的重要,也有很多人知道“众善奉行”的重要,但是,很少人知道“自净其意”的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起邪见,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已经是“自净其意”了,其实不然,三世诸佛,以无上智慧,所说的教法,是字字珠玑的。 我们就以“倒水给人家喝”这样的事,作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一、诸恶莫作: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我们不可以故意,利用倒水给人喝之便,而行报复的行为,不可以故意弄翻杯子洒得人家一身水。同样的,其它的一切行为也是如此,我们不可以故意利用任何因缘来造恶。 二、众善奉行: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当有客人来时,我们都应主动倒水给人家喝,甚至如果我们并不穷困,我们也可以亲切询问对方需要喝什么。只要是不会伤害到对方,不会伤害到别的众生的东西,并且是对方欢喜接受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供养。同样的,其它的一切行为,也是如此,只要是不会伤害到对方,不会伤害到别的众生,并且是对方欢喜接受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供养。 三、自净其意: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当我们不会故意利用倒水之便而起报复行为,也懂得以不伤害对方及别的众生下来欢喜供养了,但是,当我们做倒水给人家喝这件事情以后,如果心想:“我好意倒水给他喝,他怎么连一个谢谢都不说呢?”这时,心意就不清净了。因此,我们不应有如此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主动倒水给客人喝”是我们应修的布施之行,而“人家要不要修感谢之言”那就不是我们应去在意的了。 又,我们从对方不懂得说谢谢,而造成我们心中不适这件事来看,我们更要学会:“我要主动倒水给客人喝,而不管对方要不要说谢谢;但是,当我到别人家做客,他有没有倒水给我喝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懂得倒水给我们,我都要心存感念,并对人家说谢谢,思图报答。” 如此,就是一步步在“自净其意”。 因此,众佛友,连倒水给人家喝,都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朝向解脱,否则,就会延生出很多当下及未来的苦恼出来。可知“自净其意”的重要性了。 如今,我们在研究《金刚经》,在学习菩萨行,在学习如何降伏我们菩提心发展上的障碍,在学习如何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坚固安住如金刚不坏,直向无上正等菩提发展,因此,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为什么要强调“生清净心”呢?其实也就是强调要“自净其意”。而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自净其意(生清净心)”的方法之一。当我们在行菩萨道时,如果不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往往我们的菩提心都不够清净,都会因此而生障碍,往往菩提心就会退转。 举例说明:例如,有人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刚开始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这时心是清净的。但是,当实际在做时,看到别人也主动在帮助我们所帮助的众生时,如果这时,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他就会跟对方说,您要帮助这个众生很好,我亦随喜,有需要我时,请随时叫我。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是“住相生心”,而想:“奇怪了,明明找我来帮忙,为什么还去找别人。既然找了别人,还找我做什么?我不要帮您了。”这时,帮助众生的心就退转了。 诸如此类,在实际行菩萨道时,还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情况,我们都要懂得“降伏其心”,也都要懂得“安住其心如金刚”,也都要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都是要懂得“不住相而行六度万行”。 因此,我是如此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经文的:应该不要让任何因缘给障碍住,而要善用这一切因缘来发展我们的菩提道心。 换个短一点的说法是:应该不要被障碍住,而来发展菩提心。 或说:应不被卡住之下来发心。 众佛友!您来上我的课,也是要如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应不被卡住之下来发起上课的心。 又众佛友!我也是如此,我上课时,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应不被卡住之下来发起讲经的心。 好了!今天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08日 讲别:第二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释经】须菩提!譬如有些种类的人,他的身体就像须弥山王那样。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呢?这样的身体算高大吗? 【经文】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说过,要知道这高大的身体,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高大的身体,这时才叫明白什么是高大的身体。”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的沙子的数目,又有像这些沙子的数目那么多条的恒河。您认为如何呢?这么多恒河中的沙子,可以算很多吗?” 【经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单单只是那些恒河的数目尚且多到无法去数,更何况其中沙子的数目呢?” 【经文】“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释经】佛陀又问:“须菩提!我现在依实际来跟您说,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子与肯上进的女人,用七宝填满像刚刚所说的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的恒河沙的数目的三千大千世界,以便用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报算多吗?” 【经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经文】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有肯上进的男子或肯上进的女子,对于学习这个经典,乃至能够接受,并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的方法、道理,并且,为他人解说其中的方法、道理,而这样的福德比较起来,胜过之前布施的福德。”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释经】“再者,须菩提!随着有人说这个经典的方法、道理,乃至只是解说四句偈的方法与道理等。当知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世人、阿修罗等,都应该供养,就像对待佛塔、佛寺庙一样来供养。更何况有人完全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意思就是:这种人更应供养)。须菩提!应当知道这种人成就了最高上、最第一、最稀有的法。如果这个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我们要尊重说法的人,就像我们是他的弟子一样。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释经】这时候,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个经典呢?我们要如何来奉行修持呢?” 【经文】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这个名字,您应该奉行修持。为什么呢?须菩提!当佛陀教般若波罗蜜时,就要知道什么情况下达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效果。” 【说明】有关“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题,我之前虽然曾说明过,但是,现在还是要再提醒一遍,并深入说明。 一、金刚,就是金刚钻。在佛陀时代,人们对金刚钻的认知,知道金刚钻具有二种特性,那就是:(一)不被任何其他物质所破坏。(二)能破坏其他物质。 因此,我们要知道,佛陀在讲经时用到“金刚”为譬喻,就是取这两个特性为喻的。也就是佛陀这次所讲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是像金刚钻一样,(一)不被任何因缘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二)能破坏任何发展菩提心的障碍。因此,我们在“奉持”这部经时,要依这个名字来修持才算是修对了。 换个方式来说,当有人在修持《金刚经》时,他的菩提心竟然会因此而退转,这时,就知道他修错了;当有人在修持《金刚经》时,如果未发菩提心,能因此发菩提心,这就对了;如果已发菩提心者,能因修持《金刚经》而令其菩提心增长,这就对了;如果已能增长其菩提心者,能在遇到任何情况下,都善用一切因缘来坚固其菩提心,令不退转,令其增上,这就对了;如果自己能如此,也能教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令增长,菩提心增长者,教令坚固不退转,不退转者,教令速成无上菩提,那就是用对了。也正因为如此,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最后提醒“当佛陀教般若波罗蜜时,就要知道什么情况下达不到般若波罗蜜的效果。” 换句话说,也就是当任何人在修持《金刚经》时,要自己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达不到《金刚经》所说的效果,这时就要修正。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15日 讲别:第二十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如来世尊有所说法吗?”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释经】须菩提回答佛陀说:“世尊!没有任何一个法,是被如来所说,而才产生这个法的。” 【说明】问:什么是“法”? 答:法,有下列的含义: 一、永恒的真理。例如:一切有为的现象都是随着当下的因缘而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诸行无常)。 二、因、缘、果、报的法则。 因:当下身口意的造作。 缘:一切已呈现的现况都是缘。 果:当造身口意的“业因”时,随着当下的“现缘”,而立即呈现出来的“立即效果(结果)”。 报:依着“结果”,而会对未来所产生的必然的或可能的影响。 因此,加起来就是:“在当下身口意的造因下,随着一切已呈现的现缘,而立即呈现的效果,及未来可能发生或必然会发生的影响”的法则,就叫“法”。 三、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法。 四、现象。 以上这些都叫“法”。其中,又分: 一、永恒的真理,叫“第一义谛法”。 二、因、缘、果、报的法则,叫“缘起法”。 三、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法,叫“法门”。 四、现象,叫“法尘”。 问:为什么说“佛陀无所说法”呢? 答:一、当佛陀在开示“永恒的真理”时,这永恒的真理,并不是因为佛陀说了之后才有的,而是不论佛陀有说没说,这永恒的真理,都是永远存在的。因此,这“永恒的真理”不曾被佛陀说而出生,也不会因佛陀不说而消失。 二、当佛陀在开示“因、缘、果、报的法则”时,这些缘起法则,也不是因为佛陀说了之后才有的,而是不论佛陀有说没说,这缘起法则,都是永远存在的。如《杂阿含经》载:“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7)。 三、当佛陀在开示“安全、有效、没有后患的方法”时,这些方法,都是“因材施教”、“应病与药”、“因地制宜”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固定的方法。这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云“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3~15)。 又,当这些有效的方法的有效时机一过,就会变成无效了。这时,就要换方法(舍)。也因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0~11)。意思就是:当您知道我教您安全有效的方法时,就像有时教您过河时用竹筏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时候也要改变,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性,更何况不安全、无效的方法呢?因此,这种方法的“法”,虽然佛陀说了,但是,也算是“无所说”。因此大家要“因地制宜”、“适当取舍”。 四、当佛陀在开示“现象”这种法时,而现象,都是随因缘而变化无常的。举例说明:当有人跟我打招呼说:“好久不见”,这时,其实是“当下正遇见”。可见,他说“好久不见”,其实是“无所说”。因为实际非是如此。 因此可知,不论所说的“法”,是属于这四种中的哪一种,都是“无所说”的。请众佛友要深入观照体会。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数,算是很多吗?” 【经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释经】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经文】“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释经】佛陀开示说:“须菩提!那些‘微尘’,如来说非一定就是‘微尘’,因此暂时称它为‘微尘’;如来所形容的‘世界’,也并非一定就永远是‘世界’,因此暂时称它为‘世界’。” 【说明】问:什么是“微尘”呢? 答:如《首楞严经》载,佛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CBETA, T19, no. 945, p. 117, b29)。 又如《首楞严经》载,持地菩萨说:“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CBETA, T19, no. 945, p. 127, b16~18)。 因此可知,所谓的“微尘”,就是我们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组合物质的最小粒子”。 又问:什么是“世界”呢? 答:“世界”一词,不是只有一个含义。 一、《首楞严经》载,佛说:“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CBETA, T19, no. 945, p. 122, c12~15)。因此,依这个来说,就是十方三世,就是“世界”,也就是“宇宙”的意思。为什么呢?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二、《起世经》载:“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由此,可知“四天世界”,是指“太阳系”。 三、《起世经》:“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由此可知,“一千个太阳系”就叫“一千世界”,或简称为“千世界”。 《起世经》:“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因此可知,“一千个太阳系”,也叫做“小千世界”。 四、《起世经》:“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如此可知,一千个“周罗(小千世界)”,也就是,1000,000 个太阳系,就叫“中千世界”。 五、《起世经》:“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CBETA, T01, no. 24, p. 310, b27~28)。如此可知,一千个“中千世界”,也就是 1000,000,000 个太阳系,就叫“三千大千世界”。 六、《起世经》:“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众生所居。” 问:什么是“无畏一佛刹土”呢? 答:如《起世因本经》:“是故说言娑婆世界无畏刹土。”由此可知,是指“娑婆世界”这个“释迦牟尼佛”一个佛,所教化的佛土,叫“无畏一佛刹土”。如此,我们就知道,一个佛所教化的区域,就叫“一佛刹土”,简称“佛土”、“佛国”。 因此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佛国”,叫“娑婆世界”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依目前的天文科学来说,1,000,000,000 个太阳系,刚好,大约等于我们所在的这个“银河系”。因此,我大胆地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 从以上,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经典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了。因为“世界”一词用在不同的范围中,含义是不同的。又,这些“世界”,不论是“四天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随缘而会有“成、住、坏、空”等等现象,所以不是永远存在的。 我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成、住、坏、空。这样的时间叫“一大劫”。而这一大劫,有个名字叫“贤劫”。上一个大劫叫“庄严劫”,下一个大劫叫“星宿劫”。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庄严劫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常为施主。贤劫之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亦为施主。于当来世星宿劫中,千佛出现,当为施主。乃至未来一切诸佛出现世间,如是诸王以本愿力,常行檀施,饶益有情。” 因此可知,“世界非世界”,意思就是:世界不是永远都是如此的世界。 好了!今天就到此,下课。祝大家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直进步,直趣无上菩提,广度众生,尽未来际。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22日 讲别:第二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有没有三十二相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说看到有人有三十二相就说看到如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三十二相,不是只有如来才有的相,所以称为三十二相。” 【说明】问:三十二相,如果不是如来才有,那么,还有谁会有三十二相呢? 答:转轮圣王。 问:这有经典资料吗? 答:有。如《长阿含经》:“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CBETA,T01,no.01,p.4,c27~29)。 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如来才有三十二相。因此,我们不可以认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一定是如来佛。 问:除了佛及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以外,还有谁,有可能有三十二相呢?! 答:还有很多种情况的人,都有三十二相。 问:请举例说明。 答:例如: 一、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虽然非佛,非转轮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的。《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十五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二、魔王变化成佛形,诳修行人。《止观辅行传弘决》:“大经四依品云:若魔变为佛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挍,定其虚实。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形,况不能作阿罗汉像。”由此可知,不一定只有如来佛,有三十二相。 因此,《金刚经》中,教我们不可以是否有三十二相做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如来佛。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们,以恒河沙数相等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另外有人对于这些经典中所说的道理,乃至接受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解说,其所得的福报是非常多的。” 【说明】问:什么是“恒河沙数”? 答:就是印度恒河中的沙子的数目。在佛典中,常常以这“恒河沙数”来作为计数的量词。 问:什么是“四句偈”? 答:偈,就是偈诵、诗偈、偈子。一般不一定是多少句。在说明道理时,最少的偈子,是四句话,因此,称为“四句偈”。 问:在《金刚经》中,有哪些句子,算是偈子呢? 答: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CBETA,T08,no.235,p.749,b10~11)。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CBETA,T08,no.235,p.749,a24~25)。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CBETA,T08,no.235,p.752,b22~23)。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CBETA,T08,no.235,p.752,b26~27)。 诸如此类,都是偈子。但是从中,我们就知道,一个完整说明道理的偈子不一定是四句话。但是,一般而言,说法者,都习惯用四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道理。所以引申来说,“四句偈”的意思是: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因此“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就可以理解成:接受并修持佛经中完整说明诸法实相的几句话,并为他人说明。 问:那为什么说受持四句偈等为人解说的福报,就会多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报呢? 答:那是因为,正知正见,则能引导一个人正言正行,则其福报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帮助众生正知正见,要自己有效受持佛经的道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解脱一切苦难,成就利益安乐,并帮助其他众生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纯粹给东西,而没有教以正知正见,那么,对众生的利益是有限的。这道理,就像“给人钱,不如教他谋生技能。”是一样的。但是,请大家千万别因此而误解,别以为只要为人解说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其实,还是要布施的。只是在布施时是同时教以佛法,而不只是身命钱财而已。我依经典来分类令大家知道: 一、布施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b26~28)。 二、亲近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三、真实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CBETA,T03,no.159,p.300,c3~6)。 经典又接着说明,“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实法,施一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从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说明,刚好可以用来解释《金刚经》的经文,请众佛友深入体会。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释经】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佛陀说明这经典后,能深深理解其中的效果及发展方向,因此喜极而泣地对佛陀说:“太难得了啊!世尊!佛陀说明这些非常深的道理的经典,我从以前得到了慧眼以后,还不曾听闻过如此的经典。” 【说明】问:什么是“慧眼”? 答:“慧眼”,是五眼之一。 问:什么是“五眼”? 答: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问:其中这五眼,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多。”(CBETA,T05,no.220a,p.15,b4~6)。 而我们现在正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学般若波罗蜜多。 一、净肉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肉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肉眼见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二百由旬,有菩萨肉眼见一阎浮提,有菩萨肉眼见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萨肉眼见小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中千国土,有菩萨肉眼见三千大千国土。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肉眼净。’” 二、净天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天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天眼见一切四天王天所见,见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见,见梵天王所见,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见,菩萨天眼所见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天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国土中,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天眼净。’” 三、净慧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慧眼净?’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亦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慧眼净。’” 四、净法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法眼净?’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断三结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YIN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YIN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是人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得五根。得五根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得解脱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作辟支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成就信根、精进根,善根纯厚,用方便力故,为众生受身,若生刹利大姓,若生婆罗门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随其所乐,皆给施之。亦净佛国土,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知是菩萨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未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萨具足神通,知是菩萨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萨以具足神通,飞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见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知是菩萨未得神通,当得神通,知是菩萨当净佛土,不净佛土,是菩萨成就众生,未成就众生,是菩萨为诸佛所称誉,所不称誉,是菩萨亲近诸佛,不亲近诸佛,是菩萨寿命有量,寿命无量,是菩萨得佛时,比丘众有量,比丘众无量,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菩萨为僧,不以菩萨为僧,是菩萨当修苦行难行,不修苦行难行,是菩萨一生补处,未一生补处,是菩萨受最后身,未受最后身,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是菩萨有魔,无魔。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法眼净。’” 五、净佛眼。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佛眼净?’佛告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尔时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摩诃萨用一切种智,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眼净。’” 从这些经文的说明,我们就知道,须菩提尊者所得慧眼,对很多法都知道,但是还是不足,所以今天佛陀讲金刚经时所说的法,须菩提就不曾闻过。 又如《大智度论》在说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段经文时,有如此的问答。“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 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佛陀在说明五眼的时候,并没有说,我们要修行令产生五眼,而是说要清净我们的五眼,为什么呢? “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CBETA,T25,no.1509,p.347,a16~18)。 其实,一切众生皆有五眼,只是因为知见不清净,业行不清净,所以障碍了五眼,而修行能令本具的五眼清净,因此,大家应当发愿要清净五眼。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2月12日 讲别:第二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释经】“世尊,如果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得以启发清净的信心,则能生起照见实相的智慧。由此当知,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稀有难得的功德。” 【说明】信,共分为四种:一、正信;二、迷信;三、不信;四、邪信。我现在来一一说明这四种信。 一、正信:当所信于运用时是安全、有效、无后患者,名为正信。 此正信,是从非正信一步一步去除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而成就的。又,修正观念和行为,将那些会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一步一步去除到完全没有,就叫身心清净。因此,经中所说的“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可以解释为: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运用其中的观念和方法,来去除自己那些会有危险、无效、有后患的观念及行为,而启发坚固的信心,则这个人就能具足照见诸法实相的智慧了。 二、迷信:当所信的观念及方法,于运用时,虽非一定危险、无效、有后患,但也非一定安全、有效、无后患,而自己以为一定能安全、有效、无后患,而不懂得调整到安全、有效、无后患,就叫迷信。 三、不信:就是不想去了解,或没有理由,就不相信。 四、邪信:当所信的观念及方法,是会用来伤害众生的,或断众生慧命的,就叫邪信。例如:有人认为杀人可以升天,就是邪信。 我们就是要学“正信”,也就是要学“信心清净”,也就是“清净我们的信心”。因此,“正信”可以说就是:“修正我们所相信的观念及方法令朝向清净,而不会创造危险、无效、有后患”。 【经文】“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释经】世尊!这里所说的“实相”,则是如实照见什么是“非实相”,因为这个缘故,如来称它为“实相”。 【经文】“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 【释经】世尊!我现在得以听闻这样的经典,而能正信、正解、接受、修持,这并不困难。如果将来,在这世界佛法将灭尽的最后五百年时,其中有众生得以听闻《金刚经》,能正信、正解、接受、修持,这个人则是世界第一稀有难得。 【经文】“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释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不再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给障碍住。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已照见,他自己过去所认为的“我相”,实际上“非是真实的我相”;他过去所认为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非是真实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他能照见自己过去的错误知见呢?因为,他已能知道如何做到远离一切种种生、住、异、灭的现象。当他真地做到,就称为“佛”。 【经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如果有人得以听闻这部《金刚经》的教导,而能不被惊吓到,对这经不起恐怖心,对这经不会起害怕畏惧的心,不会起不敢去接受的心,而能起依之修行的心,当知这个人非常稀有难得。”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对岸的法门,就是去了解那些不能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河岸的那些方法。因此,才叫:第一安全有效渡过生死河流,到达解脱对岸的法门。 【经文】“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释经】须菩提!修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如来说:要去了解哪些忍辱是无法安全有效地渡过生死河流,而到达解脱对岸的。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例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我在那个时候,没有被我相障碍住我的道心,没有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我的道心。 【经文】“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释经】为什么呢?我在当时身体被节节支解的时候,如果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我的道心的话,我当时就应该会生起嗔恨之心。 【经文】“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经】须菩提!又忆念过去世曾有五百世,作修行忍辱的仙人,在那时候,没有被我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人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众生相障碍住道心,没有被寿者相障碍住道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释经】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菩萨在修行时,应该避开一切会障碍住道心发展的现象,来发展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应该在被色尘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不应该在被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应该生起不会被任何现象障碍住道心之下来发展菩提心。如果我们的心有被障碍住,则就不是安住于无上菩提之心。因为这个缘故,佛陀说:菩萨的心不应在被色尘等等现象障碍住之下来修行布施。 【经文】“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释经】须菩提!菩萨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如此地来修行布施。如来说:一切种种会障碍道心的现象,即是要大家如实照见,如何运用这些现象,不会造成障碍道心的的现象。又说:一切众生,则是要大家如实照见,这些众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修证,而不再是凡夫众生。 【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说的话,是真地会发生的,是实际有的现象及道理,是所说如事,事如所说的话,不是欺诳您们的话,没有前后矛盾的话。 【经文】“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这个法,没有实在的现象,但也没有虚假的现象。 【说明】《首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因为,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时,则能转一切物。这时,则如实知,一切物无实,皆可以转之。又因为能转一切物,所以,想要令某物生,则能令生,想要令某物住、异、灭,则能令住、异、灭。因此,都能如实转之,而无疑滞,所以称为“无虚”。因此,才说如来所得法是“无实、无虚”。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2月26日 讲别:第二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经】须菩提!如来所说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实际的现象和道理,是所说如事,事如所说,不是欺诳的话,不是前后矛盾的话。须菩提!如来所成就的法,这个法不能说一定是真实的,也不能说一定是虚假的。 【说明】我先来说明,“真”、“伪”、“虚”、“实”这四个字的定义。 一、“真”:当现象存在,如实知此现在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是“真”。例如:看到塑胶花,而如实知是塑胶花。看到鲜花,而如实知是鲜花,而没有弄错。 二、“伪”:当现象存在,但是并非是以我所认知的那样的方式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是“伪”。例如:将塑胶花,看作是鲜花。 三、“虚”:当想要现象不存在,而不能令不存在。当想要现象存在,而不能令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认知为“虚”。例如:又要马儿肥,又要马儿壮,又要马儿不吃东西。这种希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如果有人发如此的愿,就是虚愿。如果有人如此而行,名为虚行,不能成就所愿所行故。 四、“实”:当想要现象存在,能如实令存在。当想要现象不存在,能如实令不存在。这时,称我们的行为,为“实”。 再深入来说: 一、真、伪:是指“认知”上的如实(真)或不如实(伪)来说的。 二、虚、实:是指“发展”上的无效(虚)或有效(实)来说的。 因此,当佛陀说:“如来是真语者”时,就是指佛陀所说的话是在如实认知下所说的。 当佛陀说:“如来是实语者”时,就是指佛陀所说的话,如果有人依之来运用,就一定是有效的。或另一种解释是:当佛陀说“如来是实语者”时,就是指佛陀已经运用这个法有效后,才说这句话的。 再来说明什么叫“如语者”?如《长阿含经》:“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CBETA,T01,no.01,p.75,c9~10)。 现在来解释,什么叫“所说如事,事如所说”? 一、所说如事:当佛陀在说明过去及现在的事时,其所说的,是如那件事所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说明的。 二、事如所说:当佛陀在说明未来的事时,其所说的,这件事就是会如佛陀所说的那样发生。 因此,加起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就是“说过去、现在事,是如实的;说未来事,也是如实的”,如此说话的人,就叫“如语者”。 再来说明:“不诳语者”。先来定义这“诳语”及“不诳语”。 一、“诳语”:为了贪求利益,而说一些欺骗的话,以便得到所想要的利益。 二、“不诳语”:不是为了贪求私利,而是为了慈悲,拔除对方的痛苦,给与对方快乐,而说的话。 再来说明“不异语者”。先来定义这“异语”跟“不异语”。 一、“异语”:就是所说的话,前后矛盾,自语相违。 二、“不异语”:就是所说的话,没有前后矛盾,没有自语相违的现象。 因此,加起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将《金刚经》的这句经文如此来解释:如来所说的话是如实认知下来说的(真语),是有效运用的经验来谈的(实语),对三世的一切说明都是如实的(如语),不是为了贪求私利而说(不诳语),所说没有前后矛盾的现象(不异语)。 现在再进一步来说明为什么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要说明这个之前,要再让大家复习一下,在《金刚经》中的一个四句偈,那就是:“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现在来复习这四句偈的含义。 一、“知我说法":当您知道我所教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如筏喻者”:就像有人想要安全有效过河时,被教导当用竹筏,就能安全有效过河,这样来譬喻我所说的方法。 三、“法尚应舍”:这安全有效的过河方法,依时机的改变,有时候尚且要换方法,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 四、“何况非法”:更何况从头到尾都无效的方法,就不要用了。 现在依这个道理,来说明“此法无实无虚”的观念。我们已经知道,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要依实际的现况,而作适当的调整,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性。因此,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一定是永远有效的方法(无实)。又,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一定是永远无效的方法(无虚)。我现在举一个故事来说明。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人,名叫“耆婆”。他跟着当时一位姓阿提梨,字宾迦罗的良医学医。当耆婆学了七年后,就去问这良医,还有没有什么要教他的。这时,他的老师就给他一个笼器及掘草的工具,并跟他说:您可以到方圆一由旬的地方去,找那些一定不能用做药的草来。这时,耆婆依老师教的去找,遍地找了一次后,发觉竟然没有一种草不能用来做药的。这里所有的草他都知道,都能分别,知道它的用处。于是空手而回,并将他的看法及能力报告给老师。这时老师又说:既然如此,这些草都可以用做药,您再去找一遍,有哪一种草一定可以用做药的,请您去将它带回来。这时,耆婆就又去找了一遍,这时他发觉,所有的草,如果用错了,都不能当药,都能害人。因此,没有一种草一定可以当药的。所以他又空手而回,并报告给老师。这时,老师就跟他说,您已学成了,您可以去行医救人了。故事完毕。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佛犹良医,经法如药,用疾病故,而有医药,无病则无药,一切本空。”(CBETA,T14,no.477,p.594,c20~21)。 同样的,佛陀在《金刚经》所说的法,就是为了解决众生菩提道心不坚固的问题。所以教以令坚固菩提道心如金刚,不为所坏,而能坏一切小心小愿。如果有人其心于菩提已能坚固不退,能不为任何因缘给破坏,而能破坏众生的小心小愿,令归于无上菩提心愿,则此人,无《金刚经》中所说的问题,则无需吃这药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病,则无需吃这药。因此,佛陀自己才会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此,请大家要知道,当我们在学佛法时,一定要知道,法无定法。要知道,法如药,是要应病与药。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好了!如此大家应该知道,法,是要巧妙地安全有效运用。并没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永远有用;也没有哪一个方法一定永远无用的。 好了!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05日 讲别:第二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释经】须菩提!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是被现象障碍住的方式,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进入暗室之中,则无法见到屋内的东西。 【经文】“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经】如果那些想要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菩萨行者,其心念没有被现象给障碍住,而来修行布施,就如同一个人,有好眼睛,再加上日光照明,就能看到种种的景色。 【说明】“菩萨”一词,其定义就是:“觉有情”。“觉有情”一词,又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已觉悟之有情众生,也就是自觉。 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觉他。 因此,当一个人,在从事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众生觉悟时,就叫“菩萨”。 当一个人,自觉、觉他及觉行都圆满时,就叫“佛”。 当一个人,从不曾想到过要帮助自己自觉,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而进步到愿意帮助自己自觉,也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样的发心,就叫“发菩提心”。 当一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必须令这菩提心增长,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如此,才能真地成就无上菩提。如果在这中间,起了退转心,则会半途而废,因此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得再次发起菩提心才行。 而佛陀开示《金刚经》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那些已经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令他们学到可以令自己所发的菩提心,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会被任何现象给破坏,而能破坏众生小心小愿,令回入无上菩提之心。 为了令所发的菩提心能坚固如金刚一样,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就要学习: 一、如何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观念及行为模式。 二、如何令发心已坚固者,安住在无上菩提道上来发展,而不会走偏。 因此,在《金刚经》的经文中,一开始就是须菩提尊者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在回答时,是先教导云何降伏其心的方法,接着再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我们讲解《金刚经》的经文到现在,其实都还是属于佛陀在教导“应云何住”的方法。也就是《金刚经》的经文,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直到“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都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的方法。而接着须菩提又重问一遍,佛陀也又简单地提纲契领地重说一遍。这就是《金刚经》整部经的结构。 因此,当我们在学“不住”时,就是要学不要被障碍住想要自觉觉他之心。又,当我们在学什么“应住”,就是要学安住在这个方法上才能提升我们自觉觉他之心。因此,从“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段经文,就可以知道: 佛陀是在教我们,在自觉觉他的过程中,以“布施”为例来自觉觉他,则是要学“不住法而行布施”,才能自觉觉他。如果是“住于法而行布施”,则不能自觉觉他。 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应该给众生什么,不该给什么,才能安全、有效地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不要卡在以为一定要给什么才行。这要给什么或不给什么,都是依当时的实际状况来做调整,而巧妙运用的,没有一定的方法。这就叫“法无定法”。既然法无定法,全凭如实观照,权巧运用,因此,也就不会执着,以为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或方式可用。也因此才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经文】“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释经】须菩提!在未来的世间,如果有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能对《金刚经》所教导的方法,不排斥而接受之,为了学到这法门而修持之,为了进步而朗读之,背诵之,则如来以无上正觉的智慧,完全知道这个人,完全如实照见这个人,都可以得到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说明】我们要知道,《金刚经》的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导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应住于“受、持、读、诵”,而不应住于“不受、不持、不读、不诵”。如果一个人,想要学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无上菩提,他就要学“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般不为所坏,能坏一切小心小愿”,就要学《金刚经》所教的方法。因为,《金刚经》就是在教这个令菩提心坚固如金刚的方法。既然如此,就要“于此经受、持、读、诵”。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那些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人,从早上六点到十点,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二点,又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从下午二点到下午六点,再以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都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布施。这时,如果另外有一个人,他听闻了《金刚经》所教导坚固菩提心如金刚的法门,因此令自己坚固了成就无上菩提的信心,而且不再背逆菩提心愿(也就是不再退转)。这二件事比较起来,后面的这个人所修的福报胜过前面那个人所修的福。更何况,如果后面的这个人,再加上书写《金刚经》,接受此经所教导的方法来修持,为了随时可以进步,所以常常读之,甚至背诵起来,以便时时可以运用之,并且为其他人解说这个经典所教的方法及道理,那这个人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了! 【说明】再提醒大家,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这段经文是在教我们,在“布施”时,虽然同样是修“布施”,但是,如果只是以“身布施”,不如以此经所教的法来做“法布施”。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以“身布施”来布施给众生,都还不如以“法布施”来布施给自己。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同样是布施,当我们能“法布施”给自己了,也还要懂得再使自己进步,而不要以为如此就好了! 又,这段经文也在教我们,当自己懂得“法布施”给自己,也懂得使自己进步了,也还要教导其他的众生。 【经文】“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简要地来说,修持《金刚经》所教的方法,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是为了那些懂发大乘心的人说的,是为了那些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说的。如果有人能接受此经所教的方法来修持、读诵,广为他们解说,如来佛完全知道及完全照见这个人,都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此修行的人们,才是有能力肩负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的人。 【说明】再说一次,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也就是要我们住“大乘发心”、住“最上乘发心”。并且依这样的发心,来修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个经。如此才有资格,才有那动力,推动着我们及被教的众生,直达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叫“发大乘心”呢? “乘”,是车乘,是运载的工具。“大”,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含盖一切众生之意,所谓:“至大无外”。当一个人,发愿想要运载一切众生,引导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发大乘心”。如果他的发心之中,有遗漏任何的一个众生,则就不叫“大乘心”了。 什么叫“发最上乘心”呢? “最上”,就是“无上”,就是最高无上之意,也就是完全发挥没有遗余之意。当一个人,在学习自觉觉他之时,随时都想要学习完全发挥当下所有的因缘来帮助自己及众生觉悟,而没有遗余,那他就是“发最上乘心”。 我们要知道,有些人虽然“发大乘心”,可是并不一定就懂得“发最上乘心”。因此,这段经文,在教我们不但要“发大乘心”,也还要“发最上乘心”。也就是不但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自觉觉他,同时还要发愿学习善用一切因缘,完全发挥一切因缘,没有遗漏或浪费任何可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因缘。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释经】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有人只是乐于小法(也就是我所说的发小心小愿),因执着于“心所证者”的见解、“心所悟者”的见解、“心自证悟所不及者”的见解、“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的见解,则对于这部《金刚经》就不能完全地听懂而接受,也就不能真地发心去读诵,也就不能正确地为人解说这部经典。 【说明】有关这“我、人、众生、寿者”的解释,是依《圆觉经》,请大家深入体会。同样,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要“应云何住”的,也就是不应住于“乐小法”。因为乐小法的人,就会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给障碍住无上菩提心的发展,因而达不到此经典所说的效果。 【经文】“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释经】(这段很白话,不需解释。) 【说明】这段经文,也还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一、是教我们应安住于供养此经典。 二、应恭敬此经典。 三、应围绕此经典,也就是不要离开这经典之意。 四、应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也就是要修持此经典,让此经典的教义能散发出去。 五、应要视此经典,就如同是佛塔,也就是佛陀亲自教导一般。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至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广度一切众生亦令成佛。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九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13日 讲别:第二十九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再者,须菩提!肯上进的男子,及肯上进的女人,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经典者,如果这个人被人所轻视、不尊重,这个人本来依其先世的罪业是应该堕入三恶道的,因为如今被世人轻视而不尊重的缘故,他过去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灭了,将来当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这段经文,也是在教我们“应云何住”。 一、教我们,当我们依此经典在学习时,如果被人轻视、不尊重,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此,我们先世所造的相关罪业就消灭了。 例如,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学《金刚经》的,他初到五祖座下学习时,因为不识字,又是南方来的,口音不正,所以被人轻视。甚至,五祖弘忍大师要大家作偈来看时,惠能当时也想要作偈,可是也被人轻视。后来五祖半夜为惠能讲《金刚经》,还怕人知道而加害于惠能,所以让惠能躲在袈裟下听经,这也是因为被人看不起所致。 又,后来惠能听经而开悟,五祖传衣钵给他,连夜要送他离开,也是因为惠能被人轻贱,无知之人,会加害于他,所以就送他到渡口而坐船离开。 又,后来惠能被追杀,躲了十五年,也是因为被人轻贱。等到这些因缘都过去了,弘法的机缘到了,惠能才出来,才开始被尊重,这就是先世罪业消灭了。这时,惠能才正式出家,成为我们所尊重的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成为惠能大师。 因此,学《金刚经》者,一定能一直进步的,所以不要害怕别人的轻贱,而应自强不息。 二、教我们,就算是所造的罪业应堕恶道的,也别害怕,只要能不再造,只要能依《金刚经》所教坚固无上菩提之心,如金刚一般不为所坏来修行,就可以消灭这些罪业的。因此,我们要安住于金刚经所教的坚固菩提心的法门来运用,来使自己进步。 三、教我们,如果我们能如此安住我们的道心,那么,我们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经】须菩提!我忆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位燃灯佛,又在燃灯佛以前,也曾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位成佛的人。我全部都有供养、承事,没有白白浪费一尊佛的因缘。 【说明】那由他,梵语 nayuta,niyuta,是数量单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载:「彼复教我菩萨算法。所谓百千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 100*1000=100,000=1洛叉。 100洛叉=100*100,000=10^7=1俱胝。 (10^7)^2=100,000,000,000,000=1阿庾多 (10^7)^4=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那由他 因此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就是800*4,000*10,000*100,000,000*(10^7)^4. 【经文】“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经】如果有人在未来末法时代,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经典,他所能得到的功德,比较我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则他的功德如果有一百分,而我的功德连一分都不到。甚至,他的功德如果有千万亿分,乃至用算数譬喻来说明的那么多分,而我所供养的功德也还不及其一分。 【说明】以上这两点,就是在教我们: 一、我们要安住于得遇诸佛,不要有空过者。而想要达到这个,就要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可以于将来得遇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二、当我们得遇诸佛时,虽然要供养,但重点是要学经法,而不只是供养。 三、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只是会供养,而不懂得学经法,则其所得功德是少之又少。 四、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懂得供养,也懂得学经法,那其功德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可以因此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我得去开会了。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26日 讲别:第三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释经】须菩提!如果肯上进的男士及女士,在以后佛法末落的时代里,还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金刚经,得到的功德,如果我完全说明其功德的话,或许有的人听闻了以后,他的心如果乱想、想错,而会想到发狂,因而就会怀疑、不相信。 【经文】“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释经】须菩提!您应该知道这部经所教示的现象道理及可能达到的目标效果,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的。其果报也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呈现的。 【说明】请大家要知道!“义”这个字,依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宜解释为“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如此经所说的“经义”,就是指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之人所得到的效果。而一般人所说的“没有意义”,就是指没有意思(也就是所说话没有指向现象道理),没有效果(照其话来做是没有效果的)。 例如:《无量义经》:“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我是从《无量义经》的经文,及实际运用过程中理解到,“义”这个字,是要理解成“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因为,有时将“义”这个字,从“效果”引申为“目的”、“目标”。如其中“文辞是一,而义差异”,就是指佛陀所说的文辞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之时”目标”不同,所以修行之后的“效果”是各有差异的。 “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就是指:效果之所以有差异,因为是众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的缘故。因为众生理解有差异,所以,所用的“方法”,得到的“果位”,趣向的“道证”就会有差异。 “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因为以上所说的“实际所呈现的效果”是这样千差万别的缘故,所以,可知佛陀的教法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后的结果、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如此,我才强调,“义”这个字,在《金刚经》的经文中,我们宜理解为“效果”。 当然,这时又会有人问:如果将“义”这个字,理解为“效果”或“结果”,那又如何来理解这经文接着所说的“果报”这两个字呢?这是很好的问题,我现在一一说明。 首先,我来说明,四个字的定义: 一、因:自己身口意当下所造作的行为。 二、缘:现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缘。 三、果:身口意造作后,当时立即呈现出来的结果。 四、报:依此“结果”,再加上新的“因”或“缘”的改变,将来必然会呈现的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举例说明: 例如: 因:自己说了一个笑话。 缘一:有人没注意听。 果一:所以这个人没有感觉。 缘二:有人觉得这笑话是在故意伤害自己。 果二:所以这个人生气了。 缘三:有人觉得很有意思。 果三:所以这个人笑了。 如此,“缘”不同,立即呈现的“结果”也就跟着不同。 以缘一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没有感觉”,同时又看到别的果“有人生气,有人笑”,这时他如果造因,想要知道为什么,则必然会得到一种“报”,那就是问:发生什么事? 以缘二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生气”,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在笑”。如果这时他再造“因”:是我误会人家的好意了,那其“报”就可能是“气消了”。如果他再造的“因”是:他们都是笑我,这时其“报”,就是更生气。 以缘三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觉得好笑”,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生气”,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是不是我笑错了啊!这时其“报”就是不敢再笑了。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这很好笑啊!这时其“报”就是:会问您们为什么不觉得好笑呢?! 如此林林总总,依实际的现况,有千差万别的“果”与“报”。总之,果,是指现在的结果,报,是未来的结果。如此加起来,来理解《金刚经》的经文中这句“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就可以理解为: 您应当知道:众生依这《金刚经》来做,每个人所造的“因”不同,及当时的“缘”不同,其“效果”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那些效果的。众生依“现有的结果”来修持,其“未来的报应”也是千差万别,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就可以得到那些报应的。 因此,当知: “经义”,是指对没有修行此经者来说明,如依此经来修行,将会有其“现象、效果”。 “果报”,是指对已经修行有效果的人来说明,依其现有的效果再修下去,其未来发展的结果(报)。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因为等一下,我还得去参加“大悲忏法会”,所以今天提早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正等正觉。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 刚经》讲解第三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1日 讲别:第三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经】这时,须菩提请示佛陀说:“世间最尊贵的觉者!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何是他们应该去做的,好让他们能安住在菩提道上呢?如何降伏不能安住在菩提道上的心呢?” 【说明】《金刚经》到此,可以说须菩提又再一次问同样的问题。如果依不同的译本来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意思来。我现在就将不同译本的经文资料,整理出来给大家比较看看。 一、鸠摩罗什译本:第一次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中的差别在于,一句是“应云何住?”另一句是“云何应住?”。请大家先想想其中有什么差别处。 二、菩提流支译本:第一次须菩提问:“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问:“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众佛友,从这二种译本,大家就看得出来其翻译的不同,是很有意思的。 三、留支译本:第一次问:“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时,少了一个“若”字。请大家要重视任何一字之差别。 四、真谛译本:第一次问:“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第二次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真谛所译,与留支所译相同,一字不差。 五、笈多译本:第一次问:“彼云何?世尊!菩萨乘发行住应?云何修行应?云何心降伏应?”第二次问:“云何?世尊!菩萨乘发行住?应云何修行?应云何心降伏?”这第一次问,因为译文本身的“应”在后面多一个字,所以标点就跟着变。但究竟这最后的“应”字,是多出来的呢?还是本来就有的呢?有心研究者,可以去考究考究。 六、义净译本:第一次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第二次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其中的差别在“云何应住?”与“应云何住?”两句的不同。 好了!相关资料贴毕。我们现在就来谈谈,从中我们看到什么。 一、我们以鸠摩罗什本为主来讨论,罗什译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有些译本译为“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些译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乘”,有的译为“菩萨乘发行住”,有的译为“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其中,只要学佛久一些的人都知道: 当“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可以称为“菩萨”,就可以称为“大乘”,或称为“行菩萨乘”,或称为“发趣菩萨乘者”。从这点来说,各位,我们就要自己问自己:我们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吗?我们已经愿意当菩萨了吗?我们已经发大乘心了吗?我们已经愿意行菩萨乘了吗?我们已经发趣菩萨乘了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想要学《金刚经》者,就当先学发心。我们还要弄清楚,不同的经文,虽然究竟处是同一义趣,但因为文字不同,所以,其含义不同。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在时时起觉照吗?如果没有,则我们根本没有学“觉”。因此,更别谈什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 就算我们还不能做到时时起觉照,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没有起觉照时,会立即提醒自己要起觉照吗?如果不会,那我们也更别谈什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还不相应于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还不能时时起觉照,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就要提醒自己当起觉照,但是,我们有发愿要时时起觉照吗?如果也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但是,我们有发愿要扩大我们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但是,我们有发愿要觉遍十方三世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就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觉遍十方三世,但是,我们有发愿要让自己念念之中,随时都能觉照十方三世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有能力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但是,我们有发愿要去觉照这十方三世的一切法的性、相、体、用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自己刚刚未起觉照,会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要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有能力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但是,我们有发愿,要令一切众生也能做到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就算我们一旦察觉到刚刚未起觉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乃至发愿,要令一切众生也能做到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性、相、体、用,但是,我们有发愿要用尽每一个当下所能用的因与缘,来帮助众生趣向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果还没有,那我们心的趣向,也还没有真地趣向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有肯上进的男子、女人,一旦察觉自己未起觉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觉照,也发愿要时时起觉照,也懂得扩大觉照的广度及细腻度,也发愿要念念觉遍十方三世一切法的体、相、用,也发愿要用尽每一当下任何的因缘,来帮助众生趣向无上正等正觉。这时,我们就是真地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了。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我要去开会了。谢谢各位!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6日 讲别:第三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释经】释迦佛告诉须菩提说:“肯上进的男士、肯上进的女士,已经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应该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应该帮助一切众生灭掉一切痛苦,度过一切生死河海。实际上,帮一切众生灭掉痛苦及度过生死河海以后,也没有任何一位众生,是因为我们而灭掉什么或度过什么的。’”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释经】什么缘故而如此说呢?须菩提!如果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存在着“有众生是我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某人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某众生灭度的相”、“有众生是我或人或别的众生都度很久也度不动的相”,那这个人还不算是能有效觉有情的菩萨。 【经文】“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释经】为什么如此说呢?须菩提!实际上并不存在有某一个现象或方法,一定会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现象或方法。 【说明】 一个人要不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其实可以有理由,也可以不需要理由的。 当一个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如果以为某一个法(现象或方法)一定会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是妄想、邪见。又当一个想要觉有情的菩萨,如果以为一定没有任何法(现象或方法),可以让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也是妄想、邪见。 正因为如此,任何众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或不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帮助众生,给他因缘来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时,我们别以为是我们帮他的,而是他自己愿意而已。 正因为如此,当有任一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之后,要不要坚固不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也是这众生自己愿意,所以,才能坚持到最后成就。 虽然如此,如果没有人说明、鼓励,则众生又很难自己会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所以,我们愿意作为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助缘。 因此,当我们给众生助缘,这时众生因此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且因此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这时我们别以为是我们帮助他们发心的,别以为是我们度他们成佛的,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发心,自己度自己的。 也因此,《金刚经》教我们,要如何降伏菩提心的障碍,要如何让我们的菩提心坚固,安住如金刚一样不会被破坏,就是要自己发愿:‘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释经】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释迦如来过去在燃灯佛的时代,燃灯佛有传了什么法,让我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没有啊!世尊!如果依我对佛陀所说的道理来理解,佛陀您在燃灯佛的时代,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让您因此而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经文】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释经】佛陀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给我,好让我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实际上燃灯佛有传什么法给我,好让我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那燃灯佛就不会对我授记说:‘您如此修行,在未来世时,应当可以作佛,名号是释迦牟尼。’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得以让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所以燃灯佛才会对我授记说:‘您如此地修行,在未来世应当可以成佛,名号叫释迦牟尼。’。” 【说明】 众佛友当知,如果释迦菩萨在燃灯佛时代,燃灯佛真的有从燃灯佛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的话,那释迦菩萨于当时就应叫释迦佛了。则燃灯佛,就不需要说您将来会成佛,叫释迦牟尼。正因为释迦佛根本就不可能从任何佛或任何人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都是自修自度的,所以燃灯佛才会说您如此修于未来就可以成佛了。 【经文】“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释经】什么缘故如此说呢?“如来”一词,就是“一切诸法都是如上所说那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说:释迦如来在燃灯佛处得到什么法,因此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燃灯佛并没有传什么法给释迦佛,好让释迦佛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释迦如来得以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在修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法,一定可以有效让释迦如来成佛,也没有任何一法,一定不可以让释迦如来成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释迦如来说:一切法都可以用来做为成佛的助缘。 【经文】“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释经】须菩提!我所说的“一切法都可以用来做为成佛的助缘”的意思,就是您要知道这一切法“如何运用则不能让自己成佛”,因此,才能称为“知道如何善用一切法来让自己成佛。” 好了!下课。祈愿大家都能善用一切法来帮助自己成佛。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30日 讲别:第三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释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体高大。” 【说明】佛陀在说这譬如之前,正说明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如此,引一个例子来说明,也是要我们去观察更多的例子。我现在先来说明“举例”、“举譬喻”、“喻言故事”三个词的不同。 一、举例。 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恒星”,就说譬如:“太阳”就是恒星之一。又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马”,就指着一匹马说:这就是马。又如:佛陀为了说明什么叫“识”,就在《首楞严经》中说:“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键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CBETA,T19,no.945,p.119,a8~10)。如此种种,为了说明“该现象”,所以指出“该现象”的一个、或多个、或全部实际的例子来让我们知道者,名为“举例”。 二、举譬喻。 如:有人要说明什么是“太阳”,就说:“太阳”像一颗“火球”,高挂在天空中燃烧。这时,此人并没有指出“太阳”实际的例子,而是用别的相似的现象来说明,这就是举譬喻。又如,有人说:他智慧如太阳。这时,此人也没有说明此人所说的他,是如何运用或展现其智慧,只是用太阳来譬喻。 三、举喻言故事。 “喻言故事”可以分为两类: 1、是依实际发生的故事,如实引用为喻言故事。 2、非依实际发生的故事,而是自己编的故事。 我们要知道,佛陀所说的喻言故事,都是依实际有发生过的故事,引用为喻言故事。我们也要学习佛陀在引喻言故事时,要依实际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不可以自己编故事。因为,自己编的故事,有时会错乱因果,或重报者说轻,轻报者说重,就会造成诽谤因果。我们回到经文来说明。 《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是属于“举例”,而非属于“举喻”,亦非属于“举喻言故事”。 我们在读经时,看到“举例”,当如何深入理解呢?就以《金刚经》这个经文为例子。我们理解时应知道,“人身长大”,只是佛陀用来说明“一切法”中的一个例子,而非是说明“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因此,如果我们要深入体会,就要将例子代入经文而变成: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当我们在理解经文时,一定要能照见实际的例子,否则,不算正解佛经的经义。因此,如果有人看到经文,依他个人理解的结果,在实际上根本找不到那种例子的现象或道理,就知道他理解有误。 例如,有人说:“佛教认为每个人都会轮回。”这时,正信的佛教徒就应问:“如果每个人都一定会轮回,轮回就是应该的了,为什么佛陀还会教我们解脱轮回,停止轮回的方法呢?因此可知,您说的是错的。” 因此,依我对“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句话的理解是:当如来说:“此人身体高大”,就是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不算是‘此人身体高大’,因此之故才能正确了解如来是依什么情况之下来说:‘此人身体高大’”。 观察了一个例子之后,我们回到原经文来理解“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谓“这个道理、现象”,就是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是“这样的道理、现象”,因此之故,才能正确了解什么叫“这个道理、现象”。 又广一些来理解就是:所谓“所有的道理及现象”,就是要了解“这所有的道理及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是“这样的道理及现象”,因此之故才能说,了解了“所有的道理及现象”。 当然,这是在我的理解下所解释的道理。您们也可以深入观察,只要您的理解是如实的,也是可以通的。只要是永远正确可以用的,那就对了,也算是所有正确的理解之一。 【经文】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释经】须菩提报告自己的理解后说:“世尊!当如来说‘有人身体高大’,则我理解为,只有当知道什么情况下不算是身体高大,才能称为了解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称这个人叫‘身体高大’。” 【经文】“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释经】佛陀开示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学习行菩萨道而这么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则这个人不能称为‘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释经】为什么如此说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现象,可以被称为“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因此,佛陀说:“所有一切能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现象中,并没有哪一个跟我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人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众生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又也没有哪一个跟时间次数有关的现象是一定可以用来令有情众生觉悟的。”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学习要做一个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而这样说:“我应该庄严净土。”这样的人不能称为“能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为什么呢?如来说过:“想要有效庄严佛土来觉悟有情众生的人,就是要知道现在所庄严的佛土在怎样的情况之下是不能有效地摄受某些类别的众生,这时才能真地知道如何有效地庄严佛土来摄受一切有情众生。”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经】须菩提!如果想要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通达没有哪一个现象一定是“我”可以用来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如来说这样的菩萨,才真地可以称为“知道如何有效觉悟有情众生的菩萨”。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5月21日 讲别:第三十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经】须菩提!如果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通晓“诸法无我”的道理,并能达到“令诸法无我”的境界,如来就会说,这个人真地可以被称为是“菩萨”。 【说明】这段经文,有很多观念需要深入说明的。 一、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 二、佛陀所说的“无我法”是指什么样的法? 三、佛陀有时说“常、乐、我、净”为涅槃四德,也有时教我们要观“无常、苦、空、无我”,为什么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说明。现在就来说明: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 佛陀所说的“无我”一词,是指“诸法无我”。何以知之呢? 例如,在真谛法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这段经文他是如此翻译的:“须菩提!若菩萨信见诸法无我,诸法无我,如来、应供、正遍觉说,是名菩萨,是名菩萨”(CBETA,T08,no.237,p.765,a19~20)。 又,“无我”一词,即是指“诸法无我”,也还可以从很多经典中去印证,所以,就不多引经文来证明,请众佛友自行去查找更多经律资料。 既然“无我”一词是指“诸法无我”,那“诸法无我”一词,又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呢?答:“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 问:如何得知“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呢? 答:如《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何等为三?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从这经文中,可以知道佛陀讨论“诸法无我”,就是在讨论“五蕴无我”。 问:既然知道了“诸法无我”,是指“五蕴无我”,那么,“五蕴无我”一词,又是指向什么现象、道理呢? 答:“五蕴无我”一词,是指“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 问:何以知之呢? 答:如《杂阿含经》:“佛告比丘:若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已不乐,不乐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因此,可知,“五蕴无我”,是指“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 但是,要提醒众佛友的是…… 一般初学佛者,往往不深入经藏,所识浅少,而以自已的意思来解释经义,所以,就会辜负了佛陀的教法,并冤枉了诸佛的教义。 我现在更深入来说明,什么是“五蕴非我、五蕴不异我、五蕴与我不相在”的现象、道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切外道观照“什么是我?”以后,所起的外道知见共有四大类: 一、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是我”。 二、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异我”。 三、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 四、有外道认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 而这四类外道所说,都是对“我”的观照不完全所引发的外道见。 如果有人起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是我”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非我”(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现象)。 如果有人起第二种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异我”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不异我”(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异我”的现象)。 如果有人起第三、四种外道见,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时,佛陀就教他说:“五蕴与我不相在”(真的“我”并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现象)。 换句话来说,五蕴与我的关系,是依当时所创造出来的因缘而定的。所创造的一切因缘中,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是我”,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异我”,有些因缘可以令“五蕴在我之中”,有些因缘可以令“我在五蕴之中”,而外道观察“我”时,于部份的五蕴的因缘现象中,执着为“一定”,所以就错了。我们在观察一切现象与“我”的关系时,千万别落入外道见。因此,如果有人将“无我”一词,解释“一定没有我”,或以为“我一定不存在”,或以为“什么东西一定不是我”,那都是外道见,而非正解佛陀所说的“无我”义。 现在,我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一、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有感觉”】,而实际的“我”并无“一定有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我一定有感觉”是属于外道见。 二、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没有感觉”】,而实际上“我”并无“一定没有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我一定没有感觉”是属于外道见。 三、如果有人认为【“我”一定“在感觉之中”(或说:有感觉才算有我)】,而实际上,“我”并无“一定在感觉之中”,也就是说实际的“我”,并不需要一定有感觉,“我”才能存在,所以说:“认为我一定在感觉之中”是属于外道见。 四、如果有人认为【“感觉”一定在“我”之中】,而实际上,“我”之中,并没有“一定永远存在着感觉”的现象,所以说:“认为感觉一定存在我之中”是属于外道见。 因此,我们要如实观照,并将心中的外道见都去除。平时,观察、思考、说话,别起外道知见。不论是对“色身、情绪、感觉、印象、决定、认识”都当如实观照。 好了!有人跟我有约,要心理辅导,我得下了。祝大家进步直向无上菩提。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