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


2014/9/4    热度:1651   

 金刚经专集:《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6年06月04日

  讲别:第三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我们在第三十四讲,讲到经文“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我只说明了“无我”二字的部份含义。

  上次我已说明,佛说“无我”,就是在说“诸法无我”,佛说“诸法无我”,就是在说“五蕴无我”,佛说“五蕴无我”,就是在说明“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佛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就是在说明外道中,或有“执五蕴一定是我”,或“执五蕴一定异我”,或“执五蕴在我之中”,或“执我在五蕴之中”。如此四类的“我”,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无我”。

  但是,请各位要知道,佛陀并没有否定“我”的存在。如何知之呢?

  如《杂阿含经》:“尔时,世尊即说偈答:‘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CBETA,T02,no.99,p.154,b26~29)。

  《大般涅槃经》云:“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众佛友,从这《杂阿含经》及《大般涅槃经》中,刚好说明了,佛陀最初及最后说法,义理相通。可见,佛陀说“无我”,是指出外道“于无我中生有我想”,所以才对他说,您所观察的是颠倒,“于无我中以为有我”。

  众佛友,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人间说法,约四十九年(或五十年)。有首偈,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即: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二十二年般若谈”中般若系列的经典之一。如今佛陀还是在教众生要“通达无我法”。

  众佛友!如果我们不能将现今以为有我的观念,如实深入观照,并找出其“无我”的部份,那我们则都是在“颠倒”中行事,则都是生死因,都是轮回缘。如此,如何能修证解脱自在呢?!

  众佛友!就如同我在第三十四讲中所说,外道有四种执“于无我中以为有我”。即:

  一、或有外道执“五蕴一定是我”。

  二、或有外道执“五蕴一定异我”。

  三、或有外道执“我在五蕴之中”。

  四、或有外道执“五蕴在我之中”。

  这些外道所执的观念,与实际的现象不合,所以才说他们是“颠倒”。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余的,请众佛友自行深入观照。

  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因时间关系,我就以“色蕴”为例来说明。

  色蕴者: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也。因时间关系,及为了讨论跟我们比较有切身关系的,所以,我以“四大所造色”为例来说明。“四大所造色”可分为:“外四大: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内四大:即色身”。我以“内四大:色身”来说明。我自问、自答,请众佛友依文入观。

  自问:如果有人说:“色身一定是我”,如此说法合于实际吗?

  自答:如果色身一定是我,那色身就应该会有下列的现象:

  一、如果色身一定是我,那我要色身如何,就应该可以如何,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此的现象。所以得知:不可以说色身一定是我。例如:我要色身变年轻,我要色身永远不会饿,……如此种种,实际上都没有发生过。可见,色身并不能随我想要如何就如何,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是我。

  二、如果色身一定是我,那我要色身不如何,就应该可以令色身不如何,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此的现象。所以得知,不可以说色身一定是我。例如:我要色身不要老,但色身还是变老;我要色身被车撞时不要受伤,但色身还是会受伤;我要色身吃太多时不要生病,但色身还是会生病。可见,实际上色身并不依我想要不如何,就不如何。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是我。

  三、如果色身一定是我,色身就不应该会有离开我的现象。如果色身实际上会有离开我的现象,那就不可以说:色身一定是我。例如:当意外发生,或故意自杀,或天灾人祸,造成手、脚断了。这时,断的手脚,不再听我指挥了,离开我了,烂坏了。可见,实际色身是会离开我的。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是我。

  自问:既然“色身不能说一定是我”,那如果有人说:“色身一定异我”,如此说法合于实际吗?

  自答:如果色身真地一定异于我,那色身就应该会有下列的现象:

  一、如果色身一定异于我,那当有人用刀杀这色身时,我就应该完全都没有知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也不可以说:色身一定异于我。

  二、如果色身一定异于我,那我们就更不会随时都带着色身到处走,就像乌龟带着壳。

  三、如果色身一定异于我,那我们就更不应该,因过去的色身造善恶业,而我们现在或未来还得要跟着受果报。所以,也不能说:色身一定异于我。

  自问:既然色身不能说一定是我,也不能说一定异我,那如果有人说:“我一定在色身之中”,这合于实际的现象吗?

  自答:如果我真地一定在色身之中,就应该会有下列的现象:

  一、如果我真地存在于色身的某一部位,当我存在于头时,我就不会知觉到脚;如果我存在于脚时,我就不应该知觉到头。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此的现象,所以不能说:我一定在色身之中。

  二、如果我真地存在于色身之中,是遍全身,同一体的存在,当有人摸我的头时,全身都应有相同的感觉,而分别不出这人摸我哪里。实际上,有人摸色身的任何地方时,我都能分别得很清楚,可见,不能说我在色身之中,遍全身,同一体的存在。

  三、如果我真地存在于色身之中,是遍全身,不是同一体的存在,那就会有很多个我,实际上并没有如此的现象。所以不能说:我在色身之中遍全身存在,但不同一体的存在。

  四、如果我真地存在于色身之中,当有物接触到手时,我有知觉。这时,我是从色身中的哪一个地方移动到手上来的呢?应该是有行径路线可以被我知觉到才对,而实际上也没有如此的现象,所以不能说:我一定在色身之中。

  五、如果我真地存在于色身之中,而且是存在于表皮上,那我们就不应该会感到肚子饿,因为那不是表皮。可知,不能说:我一定在色身之中,只存在于表皮。

  众佛友,如此林林总总,请众佛友自行深入观照,一一观照,不要懈堕。菩提路遥,请勿疲怠。

  自问:既然不能说色身一定是我,也不能说色身一定异我,也不能说我在色身之中,那么,如果有人说:色身一定在我之中,这种说法合于实际的现象吗?

  自答:如果色身真地一定在我之中,就应该会有下列的现象:

  一、如果色身一定在我之中,那我所能控制的范围,一定永远都是大过色身的范围,而实际上并没有一定有如此的现象,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在我之中。

  二、如果色身一定在我之中,那我一定能不需透过色身就能控制色身以外的物品,而实际上并没有一定会有如此的现象,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在我之中。

  三、如果色身一定在我之中,那色身外,什么一定属于我呢?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东西即是属于色身之外,又是一定属于我的,所以不能说:色身一定在我之中。

  众佛友,如上一一观照,可见:

  如果有人心中,还存在“色身一定是我”的观念,那就是颠倒。

  如果有人心中,还存在“色身一定异我”的观念,那也是颠倒。

  如果有人心中,还存在“我一定在色身之中”的观念,那也是颠倒。

  如果有人心中,还存在“色身一定在我之中”的观念,那也是颠倒。

  观照色身,是如此来观照的,观照所有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都是要如此,如实一一观照,将自己目前心中的观念中颠倒的部份一一去除。

  众佛友,从以上的如理思惟、如实观照可知,实际上很多人心中对“我”的认知都是颠倒的。如果我们不能将心中目前对“我”的认知,一一重新审查,则无法正确如实照见“真我”。

  因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CBETA,T08,no.235,p.751,b11~12)。

  刚刚举例说明的方式,只是观照“五蕴无我”的方式之一,其实还有很多要学的内容需要深入,才能真地“通达无我法”,下次再教各位。

  下课!祝大家进步,直向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6月11日

  讲次:第三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前面两次,都是在说明“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句经文中的“无我”一词。

  因此,之前有上过课的佛友们就知道,“无我”一词,要依佛陀自己的说明,就是“实际上没有外道所说的那种‘我’存在”。也就是外道认为“五蕴是我”,或说“五蕴异我”,或说“我在五蕴之中,或说“五蕴在我之中”。而佛陀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又,佛陀并没有否定“真我”的存在。

  因此,在《大般涅槃经》中常常说明“常、乐、我、净”的现象与道理。

  但是,众佛友,在我们真地能正确理解“常、乐、我、净”之前,要先照见自己现有知见中的“邪见”,并修正之。

  修正什么邪见呢?就是要将“非我,以为是我”的邪见,修正为“如实知非我是非我”,将“是我,以为非我”的邪见,修正为“如实知我是我”。

  有关这两个部份,要先学第一个部份,照见“非我”。为了照见“非我”,就要深入观察自己现有观念的误差并修正之,直到百分之一百正确,才能照见。

  要观察“诸法无我”,要依下列三法来观察。

  如《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所说:“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色法中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何等为三?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当了知有三种义,诸法无我。”

  我现在就来一一说明。

  先来说明,什么叫“无性”?什么叫“有性”?什么叫“本性”?

  一、无如此的体性,名为“无性”。白话说明就是:没有这种性质及现象,就叫“无性”。例如:乌龟无毛。

  二、有如此的体性,名为“有性”。白话说明就是:有这种性质及现象,就叫“有性”。例如:乌龟有壳。

  三、永远存在的体性,不会被改变的体性,不需要因缘就存在的体性,本自具足的体性,名为“本性”。例如:乌龟随时随内外因缘而变化。

  现在再来说明,什么是“一、无性无我义,二、有性无性无我义,三、本性清净无我义。”。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无我义”,是要我们观察“无性”的性相中的“无我义”,及观察“有性”中的“无性”及“无我义”,及观察“本性”中的“无我义”。

  一、“无性”性相中的“无我义”:

  例如:有外道认为“五蕴一定是我”,而我们上次己经观察过,这种说法是不合实际的。在“我”的体性中,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体性。

  有些外道认为“五蕴一定异我”,或认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或认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而我们也观察过,这些说法,都不合实际。在“我”的体性之中,并没有“五蕴一定异我”或“我一定在五蕴之中”或“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体性。

  因此,我们要去如实观照我们观念中所认为的“我”,哪些其实是“无性”的。因此,能照见“无性无我义”。

  二、“有性”中的“无性”及“无我义”:

  例如:虽然有人知道,实际上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性相,也没有“五蕴一定异我”的性相,也没有“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性相,也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性相,但是,有人观察到,现在有“五蕴是我”的现象,就以为“五蕴现在是我”。例如:有人观察到,现在他可以控制手脚活动,就以为“手脚现在是我”。

  其实,当我们如实深入观照就会发现,就算“现在可以控制手脚”,而这“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也非永远如此。也就是说:“我”并没有“一定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

  如果我们真地有“一定现在可以控制手脚”的体性,当手脚断了时,我们应该还是可以“现在可以控制手脚”才对,而实际上也没有如此的现象。

  同样的,请众佛友深入观照,如果有认为“五蕴现在异我”,或“我现在在五蕴之中”,或“五蕴现在在我之中”,这些现象,虽然有时是“有性”,其实也是“无性”的。

  因此,就能观照到“有性无性无我义”。

  三、观察“本性”中的“无我义”:

  之前已经说明过,“本性”就是“本自具足之体性”。

  这“本自具足之体性”,为什么又说是具“无我义”呢?

  我先来举一些“本自具足的性相”的例子。

  一、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二、一切有为法,都是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在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三、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如此种种,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以后有空,众佛友想要深入讨论,那时再来深入。我们今天只先举这些例子。

  现在来说明,为什么说“本性无我义”呢?我们就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本性来观照之:

  一、“我们本具佛性”,这不是我创造的,也不是我能控制,我也不能改变令自己不具佛性,所以说“本性不是我所能控制令生灭的”,这是“本性无我义”。

  二、“我本具佛性”,“一切众生也本具佛性”,对方的佛性,不是我能创造的,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也不能用任何因缘令对方不要具足佛性,所以说“本性不是我所能控制令生灭的”,这是“本性无我义”。

  如此,简略说明“本性无我义”。

  有关“无性无我义”、“有性无性无我义”、“本性无我义”,请众佛友要深入观照,如理观察、思惟。

  如此,深入照见佛陀所要说明的“无我”的真义,才能深入了解《金刚经》中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的含义。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有关“无我”一词的介绍,告一段落,请大家将这三次所讲的内容深入观照,别辜负了这一段法缘。

  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6月18日

  讲次:第三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前面三次上课都是在说明“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中的“无我”一词。今天,我们就不多说有关“无我”更深的义涵及运用,请大家各自努力深入观照,解法实义。

  我们接著来看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释经】(大家都懂,省略,直接说明)

  【说明】

  众佛友!这“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统称为“五眼”。

  我要说明的是:

  一、一切众生本具五眼,只是不自知具五眼,或知而不会用,所以尚未“清净”。何以知之?

  如《大智度论》载:“【论】问曰:佛何以不说行般若波罗蜜生五眼,而说净五眼?答曰:菩萨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诸罪结使覆,故不清净,如镜性有照明垢,故不见,若除垢,则照明如本。菩萨行六波罗蜜,灭诸垢法故,眼得清净。肉眼,业因缘故清净。天眼,禪定及业因缘故清净。余三眼,修无量智慧福德因缘故清净。”

  二、我们当如实照见本具的五眼。

  三、我们当令五眼清净。

  有关菩萨清净五眼后是如何的情况,在No.220a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T05,p0042c中有说明。因为太长,我就不贴文了,请大家自行去深入瞭解。

  我只引用一些些来说明我所要说明的重点。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载佛云:“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訶萨,修行佈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得净五眼。何等为五?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CBETA,T05,no.220a,p.42,c26~28)。

  请大家注意!

  在这经文中,佛说“净五眼”而不是说“生五眼”,可见,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五眼”,只是未清净。

  我现在来介绍五眼每一眼的特性,请大家依文观照,希望大家能照见本具的五眼,将来就能清净之。

  一、肉眼:即肉身中的眼睛。

  此肉眼,依每个人自己所造的“业因缘”的清净程度不同,则“肉眼”所能见的范围也就不同。

  又有哪些“业因缘”会令肉眼不清净呢?

  肉眼瞎盲之业:

  (一)、《大乘方广总持经》:“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CBETA,T09,no.275,p.381,a17)。这儿的“无眼”,就是“有肉眼而不能发挥功用”。

  (二)、《大方等大集经》:“若有破戒比丘受他所舍,乃至一华一果,是恶比丘以愚痴故,受他净心所施诸物获大恶报,于现在世得四恶报,……三者,从彼命终生毒蛇中,得无眼报,经无量岁唯食于土。四者,于彼命终得生人中,堕五浊世,不值诸佛,于彼世中虽得人身,常无眼目……”

  (三)、《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佛告帝释:尔时,婆罗门子者,今善住天子是也,由其恚言将畜比母,今招七返作畜生身。又由作维那时出食秽言,业感令其常食不净,慳僧食故地狱受苦,骂盲瞎故,得无目报,七百生中,常无两目,长处黑闇,受大辛苦。”

  (四)、《佛说出家功德经》:“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于百岁,常问是义,我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脱时。所以者何?皆由毁出家故。”

  (五)、《大宝积经》:“彼菩萨,见诸贤善清净苾芻来至其所,輒生嫉妒嗔恚之心。内虽忿结,而外现清白。与交言论,心乃慳吝,而身恒将遇随事供拟。或私处隐屏,怒眼视之。或以不实事,用加诬谤。舍利子,以是因缘,如是菩萨当知摄受地狱业道,生盲种子,植其中心。虽生人道,复在边地,遭诸苦楚,受生盲报。多被诽谤,为他役使。昼夜辛勤,初无停息。”

  (六)、《大方等大集经》:“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洗脱文字。或损坏他眼,或暗蔽他。此业缘故今得盲报。”

  (七)、《佛说佛名经》:“复有众生,两目盲瞎,睹无所见。或触树木,或堕沟坑,于时死已,更复受身,亦复如是。何罪所?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罪福,障佛光明,缝鹰眼合,笼系众生,皮囊盛头,不得所见,故获斯罪。”

  以上种种,我只是略举目前所找到的经文来跟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要反省改进,别再造以上这些业缘,才不会感应到肉眼不清净的果报。

  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原因,都会造成肉眼不清净。我们平时要修四念住,才能时时提起正知正念,才能知道自己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妙法莲华经》CBETA,T09,no.262,p.19,b27~29)。

  现在来说明,肉眼清净后会如何?

  《妙法莲华经》:“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CBETA,T09,no.262,p.47,c8~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訶萨清净肉眼?佛言:舍利子,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百逾缮那;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二百逾缮那;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三百逾缮那;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四百、五百、六百、乃至千逾缮那;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一赡部洲;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二大洲;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三大洲;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四大洲;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小千世界;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中千世界;有菩萨摩訶萨肉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訶萨清净肉眼。”

  什么是“逾缮那”?

  就是“由旬”,梵语yojana之音译,巴厘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驛等。又作逾闍那、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yojana乃“附軛”之义,由语根yuj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众佛友,我们肉眼的“视力”能见很有限,就知道自己肉眼不清净。所以,我们要自我省思是造了什么“业因缘”,而造成肉眼不清净,因此要清净我们的业因缘,才能令我们的肉眼清净。

  众佛友!我在来南非之前,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

  有一位臺湾的山地青年,他的视力极好,7.0。别人要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飞机,他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了。为什么呢?就是业因缘比较清净所致。

  我们现在依刚刚的经文来反省自己,当自知有造不清净业后,就要提醒自己永不再造同样的错,所以,才能有机会令肉眼清净。

  一、我们有“不信罪福”吗?有则当改。当深入瞭解罪福的业报因缘。

  二、我们有“障佛光明”吗?有则当改。当自己令佛前灯常能光明相续,并欢喜别人点佛前灯,鼓励别人点佛前灯,并赞叹点佛前灯者。

  三、我们有“缝鹰眼合”吗?有则当改,别再造同样的业。欢喜没有造此恶业者,赞叹没有造此恶业者,好言劝令有造此恶业者不要再造。

  四、我们有“笼系众生”吗?有则当改,提醒自己永不再造,并欢喜不造此恶业者,并赞叹不造此恶业者,见造此恶业者当起好言慰问,劝令改此恶业之行。

  如此种种,我们都要一个一个去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停止所有令肉眼不清净的“业因缘”,成就圆满令肉眼清净的“业因缘”。

  为了说明肉眼不清净的地方,我们还得再深入说明清净其余四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一般人的肉眼是不清净的,为什么呢?

  一、太暗看不清楚。

  二、太亮看不清楚。

  三、太近看不清楚。

  四、太远看不清楚。

  五、有阻隔看不清楚。

  六、在背后看不清楚。

  七、有晃动看不清楚。

  八、没有起注意看不清楚。

  九、眼睛没有对焦看不清楚。

  十、视力不好看不清楚。

  十一、太大看不清楚。

  十二、太小看不清楚。

  十三、分心看不清楚。

  十四、被催眠后看不清楚。

  十五、喝酒后看不清楚。

  十六、吸毒后看不清楚。

  十七、精神不好看不清楚。

  十八、没有经过训练看,所以看不清楚。

  如此种种原因,都是肉眼不清净的现象。

  因此,我们除了要清净我们的肉眼以外,还得清净其余四眼令清净,才能看得清楚。

  众佛友!

  为了令肉眼看得清楚,令我们能如经典所说:“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请大家要好好修行,能令肉眼清净之行当做,会令肉眼不清净的行为不要做。

  好了!下课!祝大家照见五眼,得清净五眼。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7月16日

  讲别:第三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讲到“净五眼”,并简单说明了,如何“净肉眼”及“肉眼清净”后是怎样的结果。其余,有关如何“净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要照见五眼者,自然就知道了。反正,众生本具五眼,只是未清净,所以,别担心!且听我一偈:

  五眼本具不曾失,日用不知故不净,

  请汝反观自五眼,如实照见得无得。

  再一偈:

  五眼本具不自知,用时乱用故不净,

  当依佛陀之教示,一一善用令清净。

  好了!有关五眼,等以后有机会再来讨论。现在,我要接著讲解《金刚经》的经文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在恒河中所有的沙,佛陀称之为‘沙’吗?”

  【经文】“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释经】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称之为‘沙’。”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就像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有像这些沙那么多的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的佛世界。如此,您认为多吗?”

  【经文】“甚多,世尊!”

  【释经】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经文】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经】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像刚刚所说那么多的佛世界中的国土中所有的众生,有若干种心念,如来全都知晓。为什么呢?如来说:‘这种种【心念】,都不是真正的【心体】,因此名为【心念】。’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心念不可得,现在的心念不可得,未来的心念不可得。”

  【说明】听我说一偈:

  三世心念不可得,于中无常而幻化,

  当处发生当处灭,念念生灭无去来,

  于中心体亦不失,亦不随于心念转,

  心念譬如诸万相,心体譬如虚空性,

  万相生灭虚空在,心念生灭体湛然。

  众佛友!“心念”者,就是“心相”,是随缘生灭的!请勿追逐这生灭相而流转!

  “心体”者,就是“心性”,是“亙古今而不易,歷万劫而弥新”的,请如实照见,勿再迷失!如《首楞严经》载佛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众佛友!如来佛就是“不逐生灭,守于真常”,所以才能成就“无上知觉”,才能“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而一般人“追逐生灭,不守真常”,“不知不觉,后知后觉”。所以,连自己心念的生灭,都常常不能觉知,又如何能觉知到众生的心念呢?!

  众佛友!为了训练自己成就“无上知觉”,所以,平时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时,都要时时“安住于四念处”。也就是,将注意力,用来反观自己的“身、受、心、法”。有关这四念处的训练,在《中阿含经》【念处经】中说明得很清楚,请众佛友去参考。

  众佛友!如佛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念(心相)”即是“物”,我们要学能“转物”,而别被物转。也就是,我们要转念,别被念转。如《中阿含经》载佛说:“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若比丘欲念则念,不欲念则不念者,是谓比丘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跡。”(CBETA,T01,no.26,p.589,a6~8)。

  众佛友!因为今天我有事,要提早下课。非常感谢众佛友愿意给我机会发表个人的浅见,也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九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7月23日

  讲别:第三十九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说明了一些有关“心体”与“心相”的现象与道理。其实,那些说明是不够的!您们当深入观照“心”。我在此就不多说,继续解说《金刚经》的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释经】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如果有人以满满的整个银河系那么多的七种宝物用来布施,这个人以这样的因缘,所得到的福报多吗?”

  【经文】“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就是这样,世尊!这个人以这个因缘所得到的福报是非常多的!”

  【经文】“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释经】释迦佛又说:“须菩提!如果福报功德是实际永远存在着的,如来就不会形容说福报功德很多。因为实际上福报功德有一天终会用完,所以经过比较后,如来才会说,这样修福报,所得到的福报功德比较多。”

  【说明】先来说明,我为什么将“三千大千世界”解释为“银河系”。

  一、如经云:“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系”名为“四天下”。

  二、又如经云:“尔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王,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万种种大泥梨,是名为一小千世界。”也就是说:一千个太阳系,名为一个“小千世界”,有的经称为“千世界”。

  三、又如经云:“如一千小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名为中千世界。”也就是说:“小千世界”有一千个,也就是“1000,000个太阳系”,叫“中千世界”。

  四、又如经云:“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名为三千世界。悉烧成败,是为一佛刹。”也就是说:“中千世界”有一千个,也就是“1,000,000,000个太阳系”,就叫“三千世界”,又称为“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或“一佛刹”、“一佛土”、“一佛国”,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的大小。

  但是,并非所有的“佛国”都是一样大,有的佛国,是很大的。像文殊师利菩萨将来成佛时的佛土就是超大的!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今我愿是诸不可计,无量佛土,功勋严净目之所睹,由从所愿瑞应处所,皆使合并成一佛土。不计声闻、缘觉,严净五浊恶世发意之顷,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称叹诸国功勋严净。”

  众佛友!文殊菩萨将无量佛土,合并成一佛土,这就是文殊菩萨的愿力。到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文殊菩萨成佛时的“银河系”是超大的。

  同样,我们现在所处的“银河系”,其中的恒星数也大约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数目。因为天文学家,也无法一个一个算,只是取个大约数。我们要知道,一尊佛的教化区域,就是叫“一个佛国”或“一个佛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我们的这个“银河系”。

  众佛友!您们别以为释迦佛已经入涅槃了!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者,当归依诸佛清净法身。若欲求于佛法身者,当作如是发大誓愿:愿我及彼一切有情,当得如是功德法身。云何乃令发如是愿?为佛应身刹那迁变,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归依清净法身。归法身者,即是归依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如果我们看到有哪一尊佛入涅槃,当知都是佛的“化身”。如经文说“化身佛者疾入涅槃。”我们也要知道,释迦佛以“化身”也就是“分身”在这“银河系(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众生。何以知之?

  如《妙法莲华经》:“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加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CBETA, T09, no.262, p.33, a18~20)。

  《妙法莲华经》:“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

  《妙法莲华经》:“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各位,佛陀法身永不会入灭的,所以当皈依佛法身。

  再来说明,“福报功德终有用完的时候”,大家“修福不要厌足”。如《增壹阿含经》中佛说:“尔时,地主大王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于尔时,七万岁中,以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彼佛,令不减少。般涅槃后,复于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燃灯、悬缯幡盖,无所渴乏。我于尔时,以此功德,求在生死获此福祐,不求解脱。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说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办。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便于长夜安隐无量。”

  众佛友!无论您现在修福有多大,终究会用完的。依经典中佛陀的说明,过去佛陀还是凡夫,为地主大王时,当时的佛在世时,供养了佛七万年,佛入灭后,又供养了佛舍利七万年。如此的福报功德,到后来都吃光光了。“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也因此,最后,佛的结论是:“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作福无厌。”也就是在提醒我们:“如果不解脱生死轮回,则生死轮回是无限长远的,无法去计数,我们修福报是不可以厌足的,当继续修福。”

  又我们所修的福,当发愿:“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便于长夜安隐无量。”

  众佛友!请您们要知道!真正的生命是“永恒”的。您们知道“永恒”有多长久吗?请大家要为“永恒的生命”而准备,备办一些必然会用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福、慧!别只是为了这个“色身(假身)”忙忙碌碌,只要让“色身(假身)”不给太多麻烦就好了,当借假修真。什么是真身?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永恒存在”的这个“法身慧命”,真正的身命。如果我们懂得修“福”,修“慧”,就能解脱自在,就能在永恒的时光中,真正地畅游法界!所以“福慧双修”是很重要的!

  修慧,则心得解脱自在。修福,则身得解脱自在。所以,为了身心解脱自在,则当修福修慧。《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如有福凡夫;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如无福罗汉;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如有福罗汉;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不乐,如无福凡夫。”

  众佛友!今天所分享的,是在提醒大家两件事:

  一、佛陀是永恒存在的,因为一切众生也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色身(假身)会死。所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当归依那永恒存在的佛的法身。

  二、我们也是永恒存在,而色身(假身)会死。所以,在色身未死之前,当借假修真,累积“福慧”,才能身心得俱解脱快乐。

  好了!今天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无障碍,直趣无上觉!谢谢大家,给我机会分享法喜给大家!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7月30日

  讲别:第四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通过说明三千大千世界,及福报是会用完的,来说明修福无厌的观念。现在接着说明《金刚经》的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以色身具足与否,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佛呢?”

  【经文】“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应该以具足色身与否,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曾说过,所谓的具足色身,就是可以具足色身,而又能不具足色身,所以才能称为具足色身。”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释经】佛陀又问:“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具足三十二相的标准,来作为判定此人是如来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应该以具足三十二相作为标准,来判定此人是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曾说过,所谓诸相具足,是能具足一切相,又同时能不具足一切相,这时才能称为诸相具足。”

  【经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释经】佛陀开示说:“须菩提!您不要认为如来会作这样的念头:我应该有所说法。请您不要如此起念。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这个人就是在诽谤佛陀。不能正确理解我所说法的意思。须菩提!真正懂得说法者,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因为‘说’而展现的,因此,这个人才有资格说法。”

  【经文】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释经】这时,长老须菩提请问佛陀说:“世尊!是否有众生在未来世时,听闻了这样的法后,能生起信心的呢?”

  【经文】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释经】佛陀回答说:“须菩提!这些有机会听闻佛法者,不能说他们一定是众生,也不能说他们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有的众生被称为众生,其实如来说这些众生,并不是一定永远是众生,所以假名为众生。”

  【说明】一、首先来说明,什么叫“具足色身”。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记载:“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CBETA,T08,no.223,p.282,b16~18)。

  从此经文的说明中就知道,所谓“不具足色身”就是“诸根毁坏,色不具足。”可以得知,“具足色身,就是色身诸根完好,无不具足”。用白话来说,就是:身体没有任何的残疾。

  我们应当知道,转轮圣王,行十善,就能感得色身诸根完好无缺,也没有病苦。更何况佛陀,行一切善,岂会生病?岂会诸相不具足?如《十住毗婆沙论》云:“又转轮圣王有四如意德。一者,色貌端严,于四天下第一无比。二,无病痛。三,人民深爱。四,寿命长远,教诲众生以十善业。”(CBETA, T26, no.1521, p.121, c25~28)。

  但是,为什么我们从很多经典中,又看到释迦牟尼佛,有生病的记载呢?其实,那是佛陀的“化身”示现,而非“法身”与“报身”。因为佛陀的“法身”及“报身”是不会生病的。又佛陀的“法身”与“报身”是不会入涅槃的。

  会示现入涅槃的,一定是佛的化身。

  何以知之呢?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载佛言:“为佛应身(报身)刹那迁变,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归依清净法身。”又从这经文可以知道,佛陀的法身是湛然常住的。

  但是,又如何得知,佛陀的应身(报身)不是永远常住,只会迁变,不会入涅槃的呢?如《妙法莲华经》载佛说:“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这里所说“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就是指“佛陀的应身(报身)”。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法身”,本来就是永恒常住的,是不假修证的。修行是为了成就报身圆满。

  “佛陀的化身”,是会依度众因缘开显而入涅槃的。行菩萨道所修出来的寿命,则是指“业报身(或称报应身,或称报身,或称应身)”。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曾入灭。会有示现入灭或生病的释迦牟尼佛,都只是佛陀的化身示现,非真入灭,非真生病。那么,这是否有经文可以证明呢?

  有!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有段故事,“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从《维摩经》的经文就可以知道,释迦佛本来就不会有疾病,只是为度脱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示现。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不可以说如来,一定要“具足色身”,或一定“不能具足色身”。因此,我才将经文“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理解为:“因为如来曾说过:所谓的具足色身,就是可以具足色身,而又能不具足色身,所以才能称为具足色身。”

  二、接着来说明什么叫“具足诸相见”。

  如《阿差末菩萨经》“佛言:善哉!天王怀慈,五浊之世,甚难开化,当分三乘,开化诱进,然后能入无上大道。此梵天,福不可称限,其兴佛寺功德亦然,积无量度。因此,功勋具足,诸相三十有二,奉行若干众善之本,由是周满八十种好。”

  从此经文得知,所谓“具足诸相”,是指“具足三十二相”。而有关这个问题,其实《金刚经》前面的经文中已说明过了。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请众佛友,再回头去参考之前的说明。

  三、再来说明,为什么“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呢?

  原因有很多。

  第一、没有任何一法,是因为说法者说了法之后,就能创造出来的。例如:当说法者说“杯子”时,这杯子并不是因为说法者说了之后,才创造出来的。

  又例如:当说法者说“饿了要吃东西才会饱”时,如果有人肚子饿,也不会因为说法者说了这个法,不用吃东西,肚子就饱了。这个肚子饿的人,还是得自己去吃东西才能饱。

  再例如,当有人说:“您不会中文打字,没关系,您不用练习,我代替您练习,等我练习好了,您也就会打字了。”当这个人如此说,也如此做,而对方也不可能没练习就会中文打字了。

  第二、说法者,当说“如如不动”的法,而不是说那些“有为法”。闻法者,就算对方教了方法,自己还是得去练习。可见,说法者教了方法,不表示闻法者就得了法。

  说法者,当说“如如不动”的法。而不是说那些“有为法”。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经文,是属后面的经文,我们还没有讨论到。但是,我可以先在此说明。

  “云何为人演说?”:要如何为人演说佛法呢?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不说明那些有为变化的现象,而是要说明那些不会随有为现象变化,一直都是如如不动的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变化的法,就像梦、幻、水泡、影子、朝露、闪电。如果我们说这些法,众生将无法依靠它来修证无上菩提。

  所以我们当如此来观察。有关这个,当依“如如不动”的法来修证的观念,在《楞严经》中也有说过。

  《首楞严经》:“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还有,佛说:“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因此,说法者所开示的“如如不动”的法,也就是那“不生不灭”的法,其实本来就存在,不是被说出来的。

  如《杂阿含经》:“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因此可知,佛陀所说之法,其实是本来常住的,不论如来出世及未出世,这个法都是“法界常住”的。因此才说,如果说如来有所说法,那是在诽谤佛陀。

  众佛友!我们当训练自己,在说法时,一定要说那“如如不动”的法,而不要说一些“有为法”。因为,当我们所说的法,是属于那些“有为法”,连自己尚且都不能依靠这些法来成就无上正觉,更何况将这些有为法用来教导众生?一旦有为之法改变了,众生将无所适从。因此,众佛友,当时时去觉照那“如如不动”、“本不生灭”的法!

  好了!下课!祝大家健康、平安、吉祥、快乐、进步,早日自觉本自解脱,本具佛性。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06日

  讲次:第四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释经】须菩提问佛陀说:“世尊!当佛陀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时只是学会完全运用本有的功能,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是属于本来没有的能力,是吗?”

  【经文】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佛陀回答说:“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须菩提!我对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时只是学会完全运用本有的功能,于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新功能,乃至对任何的法也并没有得到一点点什么是属于本来没有的功能,因此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再者,须菩提,应当觉悟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本有的功能,众生之间没有任何高低差别,所以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能够不被‘我’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不被‘人’、‘众生’、‘寿者’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而能修证一切善法,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释经】“须菩提!这儿所说的‘善法’,如来说,当您知道这个‘善法’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会变成‘不是善法’,这时才能称为知道什么是‘善法’。”

  【说明】

  现在来说明今天所解释的经文内容更深的含义。

  众佛友!我依然自问,自答,请大家深入观照。

  问:为什么佛陀回答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这有下列很多原因:

  一、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去觉悟,本来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真理。

  一切诸法,都是“平等,无有高下”的现象及道理,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自起虚妄分别,造众恶业,得众恶报。有经为证:

  《无量义经》云:“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众佛友!当我们觉悟到,“生我平等”(每一个众生与我都是平等的),就能体会到,众生进步,则是我在进步,我进步了,则众生也能跟着进步的现象及道理。

  又一切诸法,也都是如此,都是本具平等性的。

  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药是平等的。

  人,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所以人是平等的。

  被称为是好人的人,也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被称为是坏人的人,也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所以好人与坏人,也是平等的。

  慈悲心,可以运用来为众生拔苦与乐,也可以运用来造成众生增苦减乐;憎恨心,可以运用来为众生拔苦与乐,也可以运用来造成众生增苦减乐。所以,慈悲心,与憎恨心,是平等的。

  有关这个,我举例说明:

  例如:有人很慈悲,看到法师肚子饿,就依法师的需要给与支助,帮助法师“拔苦与乐”。

  又有人自认为很慈悲,看到法师,就一直要供养法师,纵然法师已经真的吃不下了还要请法师吃这吃那的,造成法师“增苦减乐”。

  又如:有人起憎恨心,就打人、骂人,甚至杀人,造成人们的“增苦减乐”。

  又有人起憎恨心,恨自己没有佛法,所以不能有效地帮助众生,所以就奋发学习佛法,而能有效地弘法度众,帮助众生“拔苦与乐”。

  如此,可知,这“慈悲心”与“憎恨心”如何运用,都是平等平等的!

  所以当知,我们要对一切法,都去觉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要被“我、人、众生、寿者”给障碍住,而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佛友!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很多人,往往拿自己(我)当理由,而障碍住(限制住)自己菩提心的发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人」当理由,来障碍住(限制住)了自己菩提心的发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众生」当理由,来障碍住(限制住)了自己菩提心的发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时间及次数”当理由,来障碍住(限制住)了自己菩提心的发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因此,造成无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无法成佛。

  众佛友!请将刚刚所说的两点,加在一起来观察。

  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完全觉悟,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已经完全,所以才说“无上”;因为正确了解其平等性,所以说“正等”;因为正确觉悟了这些,所以才说“正觉”。

  因为诸法本来就是平等的,只是“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才造成轮回的现象。所以,只要我们觉悟诸法平等性,就能知道如何解脱轮回。

  例如:要知道起“戒定慧的心”与“起贪嗔痴的心”,都可以用来做善,或用来做恶。所以“戒定慧”与“贪嗔痴”,都是平等的。

  如果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懂得,不论是“起戒定慧的心”或“起贪嗔痴的心”,都用来“修一切善法”,就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懂得,在修一切善法之时,不要被自已、或别人、或众生、或时间次数给障碍住了。

  什么叫“善法”呢?当您知道这个方法如何运用会造成不善,您也知道要如何避开不善的结果,就懂得修一切善法了。

  有关这个现象与道理,在《圆觉经》中说明得很清楚。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我现在来用白话说明:

  当所有一切障碍出现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障碍,来成就究竟的觉悟。无论成就正念,或失去正念,我们都可以运用它们来解脱一切苦难。无论所学的法门,是成就了,或没有成就,我们都可以运用它们,来将所有的苦难永远止息。无论是有智慧,或愚痴无知,我们都可以运用它们,来解决苦难,不令苦难再次发生。无论是现菩萨相而学到的法,或现外道相而学到的法,我们都一样可以运用它们,来开发我们无上的觉性。无论是在无明的状况下,或真如的状况下,我们都应该平等看待它们,只是幻化的境界。无论是起戒定慧,或起YIN怒痴,我们都可以运用它们,来净化自己的身口意。无论是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我们都应该去体悟其共同的法性。无论是身处在地狱,或在天宫,我们都可以去创造,令它们变为更好的净土。无论是遇到有佛性的有情众生,或遇到无佛性的无情众生,我们都可以善巧来帮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无论起任何的烦恼,我们都可以善加运用它,来达到避开危险、无效、后患之苦,从而解脱一切的苦难。无论我们对整个法界如何觉悟,哪怕已经,能以如大海一般的智慧来照了法界时,也都将它看作是虚空一样。如果能这样来做,就称为“如来随顺觉性”。

  众佛友!今天说明到此,请大家深入体会运用。祝进步!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13日

  讲别:第四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将整个银河系中所有的须弥山王,像这么多的七宝积聚在一起,拿这些七宝用来布施。如果有另一个人用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至以经文中的四句偈等等的教法,接受它、修持它、朗读它、记诵它,并为他人解说经义。比较这两种修行的福德,前者七宝布施的一百分功德,都不及后者的一分功德。前者百千万亿分的功德,乃至算数譬喻的功德,都不能达到后者的功德。”

  【说明】

  一、有关“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就是“银河系”,我于之前已经说明过了。

  二、什么叫须弥山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到目前有很多说法,有说是指世界最高峰,有说是指地球中,去掉海水后的部份,所以很难下定论。而对我们来说,这些暂时都不重要,只要我们继续进步我们的修证,则有一天自然会知道。目前可以先理解为像一座最大的山就好了。

  三、什么叫七宝?

  这有很多种:

  (一)七种宝物,并没有特定指向什么宝物。

  (二)如依《阿弥陀经》,则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玻璃、车磲、赤珠、马瑙。”

  (三)如《长阿含经》提到的七宝有“金、银、水精、琉璃、马瑙、赤珠、车磲。”

  (四)如《大楼炭经》中提到的七宝是:“金、银、水精、琉璃、赤真珠、车磲、马瑙”。

  (五)如《增一阿含经》则提到“金、银、水精、琉璃、[王*车][王*渠]、玛瑙、琥珀。”为七宝。

  诸如此类,可见,七宝并不是完全特指某七种宝,但也相差不太远,就是当时他们都能取得到的七种宝物。

  四、我们为什么要用七宝布施呢?

  众佛友!我们要知道,“世间财宝五家分,水火官盗不肖子,布施修福存法界,五家财物转坚固。”世间的财物,都是我们跟五家共有的。哪五家呢?就是水灾、火灾、不好的政府、盗贼、不肖子孙。简单来讲,就是“天灾人祸”,会造成我们财物的损失。可见这“五家共有的财物”是不坚固的,随时都有可能化为乌有。所以我们要学方法,将“不坚固的五家分财”化为“五家分不走的坚固财”。如《佛所行赞》云:“不坚固财施,获报坚固果。”(CBETA,T04,no.192,p.36,b1)。

  因此,有智慧的人,对他的财产的处理,共有四类处理方式:

  (一)日常开销:为养护色身令不增苦痛,以利修行,为真正的法身慧命而努力,而不是为了这不知恩义的色身。

  (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世事无常,总有急需,所以当未雨绸缪。

  (三)投资理财:做合法的投资,钱滚钱,利滚利,令自己衣食无虑,并有多余的钱来布施修福。

  (四)布施修福:将五家分不坚固的财物,用来布施给贫困需要帮助的人,令他们生命得以延续,得以听闻佛法,得以令今生及来生更好,也令自己今生来生更好。

  五、为什么七宝布施的福德,比不上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呢?

  (一)生死长远,不可称计,作福无厌。七宝布施的福德,不论有多少,都是以有形的福报来展现的。所以,在长远的生死轮回过程中,总有用完的时候。如果有人不知道要继续修福,以为自己的福报够了,那么,总有一辈子会开始贫穷的,所以我们修福不应满足。当知,连佛陀都是“作福无厌”的。

  如《十住经》中金刚藏菩萨说:“虽以智观空,而修福无厌,然后能得入,第七远行地。”

  又如《佛说须真天子经》载:“菩萨有四事行,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等为四?一者,所作福无央数。二者,所作慧无有限。三者,以一波罗蜜,满诸度无极。四者,发意作功德,不求余,但愿一切智。”(CBETA,T15,no.588,p.100,b13~16)。

  《增壹阿含经》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CBETA,T02,no.125,p.719,b3~7)。

  众佛友!贴一个经文里的故事给大家参考!

  《增壹阿含经》载:“尔时,阿那律缝故衣裳。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针孔中。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阿那律曰:‘如来身者,真法之身,复欲更求何法?如来已度生死之海,又脱爱著,然今日故求为福之首。’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说,如来亦知此六法为无厌足。若当众生知罪恶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终不堕三恶趣。以其众生不知罪恶之原,故坠堕三恶趣中。’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是故,阿那律,当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众佛友!连佛陀都是“施,无有厌足”,那我们布施修福,又如何可以满足呢?众佛友!这布施修福,共分三类: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诸佛世尊所证无上正等菩提,从法生故,法供养者名真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资财供养所不能比。”(CBETA, T07, no.220e, p.957, b1~3)。

  众佛友!正因为如此,所以“七宝布施”的福德,比不上“以此金刚经的法供养”。

  又,众佛友!所有的法供养中,供养“般若波罗蜜法”,又是最为第一。《放光般若经》云:“如般若波罗蜜教者,于诸功德中为最第一。”(CBETA, T08, no.221, p.90, b22~23)。

  众佛友!一切善法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所以《金刚经》中,佛陀也说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般若”,就是“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的方式,安全有效地度过一切困难,成就所愿。”

  众佛友!如果有人在做事或说话时,时时都保持着“以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的方式,安全有效地度过一切困难,成就所愿。”则此人,必能成就一切所愿。因此,才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种效果,只有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才能成就,而非用三千大千世界中,如须弥山王那么多七宝布施所能达到的。所以,可知这两种修福的方式,是天差地别的。

  六、在佛经中,这“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几分几分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众佛友!佛陀时代的比较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几分之几”的说明方式。佛陀时代的比较方式,是依“开列比较条件后,一个一个比较的”。我现在举例说明:

  (一)比较“持久性”:七宝布施的福德是用得完的,而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福德是永远的。这时得一分。

  (二)比较“过患性”:展现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时,还是会有五家分的过患,而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福报,是没有这些过患的。这时又得一分。

  如此,开列各种层面的条件下来一一比较。这时,我们就能观察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样的结果。

  众佛友!虽然七宝布施的福德,比不上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福德,但是,佛陀的意思,可不是要您们不要布施。请大家别会错意。佛陀的意思是要大家在布施时,要在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之下来布施。因此,整部《金刚经》几乎都是在谈布施。

  可见,佛陀是在教我们运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行布施。也就是要我们在布施时,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卡住(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来行布施。也就是要我们在布施时,不要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卡住(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来行布施。当我们能如此布施,则其福德是等虚空,遍法界的,是不可思量的。

  好了!今天解说到此,祝大家健康、平安、吉祥、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20日

  讲别:第四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您们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如来认为有众生是如来度的,那如来则是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了。须菩提!当如来说“有我……”之时,则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我不会如此。而凡夫之人,以为如来说“有我……”之时,如来就是永远如此。须菩提!所谓“凡夫者”,如来说:“非永远是凡夫。”

  【说明】我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说明。

  问:为什么佛陀说,如来不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呢?

  答:因为

  (一)实际上都是自己度自己。

  (二)没有任何人,可以度别人的。

  (三)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别人自度。

  (四)因此,一切佛菩萨,都是发愿要“自度”及“帮助众生自度”的,而没有认为“我当度众生”的。

  (五)例如:《六祖坛经》:“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众佛友!迷时,需要善知识引导我们看到正法正道,“由善知识帮助我们自悟”,假名“迷时师度”;当悟后,要自己修证,所以叫“悟了自度”。如果有人不了解这点,以为“我当度众生”,则会引起修行障碍的;又如果有人不了解这点,以为“有人可以度我”,那也会引起修行障碍的。

  例如,《楞严经》载:“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众佛友!阿难尊者当时未得初果,在凡夫位,所以起障碍念,以为佛陀可以度他,而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众佛友!当我们“迷惑”,不知什么是正法正道之时,当寻善知识开解,令我们“开悟”。当我们“悟了”,则要自行修证。而这自行修证,是无人能替代的。

  众佛友!又如:有人肚子饿了,想要吃饭,没有人能替他吃饭的;有人想要学中文打字,没有人能替他练习的;有人想要学篮球,不想训练,要人代替他训练,那是不可能的;有人想要学解脱,不想要修行,要佛菩萨或哪一个修行人,修证后传给他就好了,那也是不可能的。

  众佛友!肚子饿了,别人可以帮我们煮饭,也可以帮我们添饭,也可以喂我们,但不能代替我们吃饭,也还得靠自己真地吃下去。

  要学中文打字,别人可以为我们说明,教我们正确的手的姿势,教打字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打字快的技巧。而要掌握这些,还是得自己练习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要学篮球,可以请教练来教,请教练来设计一些训练课程。但是,自己还是得自我训练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要学解脱,可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如理思量”、“如法修证”的部份,还得自己去做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CBETA,T03,no.159,p.305,a17~20)。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有没有三十二相”来作为观察这个人是不是如来的标准吗?”

  【经文】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经】须菩提说:“是的!是的!如果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如来。”

  【经文】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如果以有三十二相就认为那个人是如来,那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则转轮圣王就应该是如来。”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经】须菩提报告佛陀说:“世尊!如果依我理解佛陀刚刚所说的现象和道理,不应该以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如来。”

  【经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经】这时,世尊为此而说诗偈:“如果有人以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我,或有人以为梵音清澈的人就是我,这个人是走错路了,不能见到真实的如来。”

  【说明】众佛友!同样可能具有三十二相的人,多得很,不一定每位都是如来。例如有人行十善修福慧,成就转轮圣王,就具足三十二相,但是转轮圣王,不是佛如来。又如在极乐世界中的众生,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个个众生都具三十二相,但也不能说具三十二相的人就是阿弥陀佛。

  众佛友!什么叫“梵音”呢?依据《长阿含经》:“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CBETA,T01,no.01,p.35,b28~c2)。

  如来虽具足梵音,但是不能说具足梵音的人,就是如来。因此,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您可能会如此认为:如来不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您不要如此认为,如来不需要具足三十二相,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我现在先来说明,什么是“若以色见我”的“色”?

  答:色,就是“相”,也就是“色相”,就是指“三十二相”。

  什么是佛陀的“三十二相”呢?

  《长阿含经》云“

  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

  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

  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

  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

  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

  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

  七者,鹿䏝肠,上下佣直。

  八者,钩[锱-田+贝]骨,骨节相钩,犹如[锱-田+贝]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

  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

  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

  十三,身黄金色。

  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

  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

  十六,胸有万字。

  十七,身长倍人。

  十八,七处平满。

  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

  二十,颊车如师子。

  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

  二十二,口四十齿。

  二十三,方整齐平。

  二十四,齿密无间。

  二十五,齿白鲜明。

  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

  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

  二十八,梵音清澈。

  二十九,眼绀青色。

  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

  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

  三十二,顶有肉髻。”

  问:这三十二相,是如何修成就呢?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于诸世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学、无学、人及辟支佛,如是有情精勤修集无量无边所有功德,比于如来一毛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如是所有一一毛端,皆从如来无量功德之所出生。如来之身一切毛端所有功德,共成如来一发功德。如是佛发八万四千,一一发中各具如上毛端功德,如是合集共成如来一随好功德。如是随好具八十种,一一好中各有如上佛发功德,如是合集共成上如来一相功德。如是诸相具三十二,各具如随好功德,如是合集至百千倍,成佛眉间毫相功德。其相圆满婉转右旋,如颇胝迦宝,明净鲜白,夜闇之中犹如明星,毫相舒之,上至色界阿迦腻吒天,卷之,如旧复为毫相于眉间住。以此毫相所有功德至百千倍,成佛顶上肉髻之相,所有功德,无有人天能见顶者。如是肉髻千倍功德,不及如来梵音声相所有功德。其声下彻阿鼻地狱,上至色界究竟天中。如是所说无量功德,皆是如来大悲化现。如是化身皆由无量功德集成,无比、无喻、无与等者。如是化身千倍功德成佛报身。如是报身所有功德,百千万倍成佛法身,所有功德莫知其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诸佛如来无边功德,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成就精进波罗蜜多。应发如是广大之心:佛身功德无量福聚,我今观之,誓当修证,勤行精进,不惜身命,为一切众生于无量劫,受三涂苦,心不生悔,皆令圆满具足成就六种波罗蜜多,得成无上正等菩提。”

  众佛友!如来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修集如此无量无边的功德,才成就的三十二相,不是转轮圣王行十善而成就的三十二相所能比拟的。就如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在家名字)刚出生时,阿私陀仙人为太子看相时的情形:

  净饭王问阿私陀仙人说:“诸相师说不定一事,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若出家者当得作佛。”

  阿私陀言:“诸相师者,以世俗比知,非天眼知,诸圣相书又不具足遍知,于相总观不能明审。是故,或言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当为佛。今太子三十二相,正满、明彻、甚深、净洁、具足,必当作佛,非转轮王也。”摘自《大智度论》。

  因此,佛陀提醒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总结:一、不要以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如来。

  二、不要以为如来不具足三十二相。

  三、要知道如来所具足的三十二相,比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还要“正满、明彻、甚深、净洁、具足”。

  四、我们还要知道,佛陀的种种相好,都是一点一滴的功德累积起来的。

  五、我们要发愿,也要修集如此的无量功德,成就圆满法身。

  好了!下课!

  祝众佛友身心愉快,平安吉祥,直趣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四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27日

  讲别:第四十四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作这样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诸法都是会消失而不存在的。别作这样想!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不会说,这些法都是会消失而不存在的。

  【说明】现在来说明几个词:即“断”、“常”、“生”、“灭”。为了说明这四个词,我要先说明两个词,即“有”、“无”。

  一、“有“:当所指定的“现象”,在指定的范围中,是“存在”着的时候,称之为“有”。例如:桌子上有电脑。

  二、“无”:当所指定的“现象”,在指定的范围中,是“不存在”时,称之为“无”。例如:石头雕的女人,无子。

  现在来说明“生”、“灭”两个词:

  一、“生”:当“现象”从“无”变成“有”。

  二、“灭”:当“现象”从“有”变成“无”。

  现在来说明“断”与“常”这两个词:

  一、“常”:当“现象”是“永远有”。

  二、“断”:当“现象”只“出现一次”就不会再出现。

  现在来补充说明另外两个词:

  一、“住”:当同一个现象继续存在着。

  二、“异”:当现象从某一种存在,变成不同的方式存在。

  在说明前,该沟通好的用词,已经沟通好了,现在可以开始说明了。

  众佛友!有哪一个法,一定是“有”、“无”、“生”、“灭”、“断”、“常”、“住”、“异”吗?请众佛友深入观照。现在,我自问自答,举一例来观照,请大家深思,并对一切法深入观照其实相。以“纸”为例:

  自问:纸一定永远“有(存在)”吗?

  自答:纸,被烧后就会不存在;就算不被烧,被任何方式破坏就都不存在;就算不被任何人为的方式破坏,把它放在一处,也会被“空气”、“光子”撞击久之后就不存在。因此,可知“纸”不会永远存在。

  自结论:因此“纸没有永远存在的现象(无常)”。

  自问:纸,虽然不会永远存在,但是,纸是属于永远不存在的吗?

  自答:不是。纸,实际上是存在的,才被人们使用着,所以,实际上,纸,不属于永远不存在的现象。

  自结论:“纸,不属于永远不存在的现象(非无)”。

  自问:纸,既然非永远存在,也非永远不存在,那么,纸,有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的现象吗?

  自答:当有人用纸浆来造纸,则纸,就会从不存在变成存在(生)。

  自结论:因此可知,纸,有“生”的现象。

  自问:纸,有从存在变成不存在的现象吗?

  自答:当纸,被烧,或被风化,或被动物吃了,或埋土中烂了,或被水泡烂全散了。这时,纸,就会从存在变成不存在了。

  自结论:所以,纸,有从存在变成不存在(灭)的现象。

  自问:纸,在变成纸之前,“它”是什么呢?

  自答:纸浆。

  自结论:纸,未生前,“它”的名字不叫纸,叫“纸浆”。

  自问:纸浆,在变成纸浆之前,“它”是什么呢?

  自答:是木头。

  自结论:纸浆,未生前,“它”的名字不叫纸浆,而是叫“木头”。

  如此,深入观照,得出结论:

  当“它”是纸时,叫纸。当“它”是纸浆时,叫纸浆。当“它”是木头时,叫木头。而在木头之前,“它”是种子、阳光、空气、土壤、水份。甚至“它”有永远的过去,依当时的现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

  自问:当纸,从存在变成不存在时,“它”是什么呢?

  自答:如果是被烧的,“它”就变成灰、光、热、二氧化碳、水;如果是被吃了,“它”就变成动物身体的一部份,及粪便;如果被风化,“它”就变成土粉;如果被水泡烂了,“它”就变为纸浆。

  自结论:通过如此深入观照可知,“它”的未来,也是依当时的现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它”有永远的未来。

  从上面两个结论,而合为另一个结论:

  “它”,都是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所以“它”有“异”的现象。

  又“它”这种“异”的现象,是永远的。所以,“它”的“异”的现象,是“继续的现象(住)”。

  “它”这种“异”的现象,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是属“常”的现象。

  “它”只有“异”:指当现象从某一种存在,变成不同的方式存在的现象。

  “它”没有“生”:指当“现象”从“无”变成“有”的现象。

  “它”也没有“灭”:指当“现象”从“有”变成“无”的现象。

  从这儿就知道“它”是“无生、无灭、常住、变异”

  众佛友!您如果以为我在说明“它”时,只是指“纸”,那您就观察错了。当一个人手上拿着一张纸,这时,这个人可以观察两个角度:一、观察“纸”;二、观察“它”。

  众佛友!如果您不了解我在说什么,请您将我说的话存档,并从头看一遍就知道了。

  “纸”,是有“生”、“灭”、“无常”、“非住”的。

  “它”,是“无生”、“无灭”、“常住”、“变异”的。

  请众佛友深入观照,别辜负这段法缘。

  换个方式来形容就是:它,是永远在当下,依当下的因缘在变异的方式下,永远常住着。

  现在回到观照“纸”的更多现象。

  当“纸”,还是一张“纯白纸”时,一旦被画上一个黑点,就不是“纯白纸”了。

  “纸”,实际上分分秒秒,都是随着当下的因缘在变异的方式下变化着。因此,如果仔细观照,“纸”每一个刹那都是有变异的。

  因此,如果以其中某一刹那的现象,做标准来比较,则没有两秒钟,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以纸的每一个刹那的现象为标准来看,都是“断”:当“现象”只“出现一次”就不会再出现时,我们不可以说“纸”有“断相”,而应说,每个现象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每个刹那下的现象都只发生一次,没有两次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当下那一刹那是“断相”。但是,“纸”是有“住”(当同一个现象继续存在着)的现象,但又不属于“常”(当“现象”是“永远有”)的现象。因此,纸有住相,非常住相。纸既然有“住相”,所以纸没有“断相”。

  如此,林林总总,请众佛友要自行深入观察清楚,别含糊。

  好!现在回到经文来讨论。如经说:“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众佛友!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所发的菩提心,不是只有“发生一次(断相)”。所以,不可以说,我发的菩提心有断相。

  发菩提心者,不应令菩提心退转、消失(灭相)。所以,发菩提心者,也不说我的菩提心灭了。因此,真正发菩提心者,不说菩提法是断灭相。

  如果有发菩提心者,说发菩提心会有断灭相,则这个人就不是真地发菩提心。因为,他的发心不能持续,不能直到成就无上菩提。

  正因为如此,所以众佛友,我们当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当令此菩提心坚固不退如金刚,不被任何因缘障碍住,并能突破任何的障碍。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祝众佛友进步!吉祥、平安、健康!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03日

  讲别:第四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菩萨,用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佈施,又有人,如实知道一切五蕴诸法,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因此得以成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个菩萨胜于前面的菩萨所得到的功德。须菩提!因为,后面这种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释经】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

  【经文】“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经】佛陀回答说:“须菩提!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贪著,如此才不会障碍菩提道,是故说不受福德。”

  【说明】现在将前面的经文,做综合性的说明。我要说明的有:

  一、一切法无我。

  二、忍。

  三、何谓“贪著”?

  四、为何“不受福德”?

  现在一一说明。

  一、什么叫“一切法无我”?

  答:“一切法”是指“五蕴”,也就是说“五蕴无我”。为什么说“五蕴无我”呢?因为,佛陀是特指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而说的。

  问: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有哪几种呢?

  答:细分有无量,总分有四种。

  问:有哪四种呢?

  答:当时的外道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有下列的四种:

  (一)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是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而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应该一定是我。当有人的手臂被切开时,是不是就应变成有两个我呢?实际并非如此,可见,说色身一定是我,是错的。也因此,说五蕴一定是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请众佛友自行观照所有与五蕴相关的一切现象,就知道了。

  (二)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异于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异于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异于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色蕴也应是异于我。又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一定应该是异于我。而实际上,当有人摸色身时,我能感觉到。有时,我也可以控制色身的手脚来做事。可见,说色身一定异于我,与实际是不符合的。因此,说色蕴一定异于我是不符合实际的,五蕴一定异于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

  (三)有外道以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实际上,并没有“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现象。例如:如果说我一定在五蕴之中,那我是在五蕴的哪一个之中呢?色蕴之中?受蕴之中?想蕴之中?行蕴之中?识蕴之中?或在两蕴之中,三蕴之中,四蕴之中,五蕴之中呢?当我们一一观照后,您就会发觉,这些想法都是跟实际不完全符合的。

  (四)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现象。例如:有外道有神通,他的能力能完全控制五蕴。所以他就误以为这种现象是永远的,是一定如此的。殊不知,当他一破戒,或出定,则神通就消失,他就不能完全控制五蕴了。

  因此,这四类外道所建立的“我”的观念,跟实际上的“我”不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说:“外道所说的那种我,实际上不存在”,这就称为“无我”。

  请众佛友要注意!佛陀所说的“无我”,并不是在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在提醒那些对“我”的观照有偏差的人,他们“将不是我的现象,以为是我”。如果一个人,对属于“不是我”的认知,能如实照见,而对“我”的认知不再有任何的偏差,这时,说我,说无我,都不会有错的。现在我先引经文来说明,佛陀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道理。

  《杂阿含经》载:“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载:“佛告比丘:諦听,善思,当为汝说。于色不见有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此当知,佛陀说“无我”,是指“五蕴无我”,又称“一切法无我”。它是指“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是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异于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在我之中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我一定永远在五蕴之中的那种我也不存在”。所以,“这四种外道所说的我,与实际的我相比,都不是如此”,因此称为“无我”,而非否定我的存在性。因此佛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各位当知!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是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异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我在五蕴之中”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在我之中”的现象。因此,五蕴与我的关系,究竟如何,都是可以创造因缘来变化它的。可见,“我”的能力,是很强的。

  众佛友,我再引经文来给大家参考!

  《杂阿含经》载:“时,彼天子说偈问佛:‘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记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尔时,世尊即说偈答:‘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从经文中,各位就可知道,佛陀不是只说“无我”,也说到“我”

  如《大般涅槃经》云:“復有世尊,或说阴界诸入多诸过患;或復有说四圣諦法;或復有说诸法因缘;或復有说诸业烦恼皆因缘生;或復有说我与无我;或復有说苦乐二法;或復有说常无常等;或復有说净与不净。”(CBETA, T12, no.374, p.43)。

  众佛友,当知,不论佛陀说我或说无我,我们都要深入瞭解,佛陀是指向什么现象而说的,别混在一起思考。

  现在我举譬喻说明: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不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相同的地方,那就看错了。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不相同的地方,那也是看错了。同样,当佛陀要我们观察“无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无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苦、无我、不净”等等时,我们就要去观察“苦、无我、不净”这部份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乐、我、净”的现象时,我们就要去观察“乐、我、净”这部份的现象。如此,才能照见佛陀所要教示我们的现象及道理。

  二、什么是“忍”呢?

  众佛友!

  忍,是心中充满智慧的宝刃,可以砍除一切障碍!

  因此当知,佛陀所说的“忍”具有下列的特质,即“接受现况,不排斥现况,善用现况,令现况发展更好。”

  众佛友!佛陀所说的“忍”,这中间,并没有任何“忍耐”的味道在。而是一种通过“安全有效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的智慧”的显发,达到“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象,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发展更好。”如《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载:“于虚空有天,叉手白菩萨言:忍力最大,破碎结使。”(CBETA,T12,no.384,p.1044,c22~23)。

  众佛友!如果有人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象,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则他一定能以智慧宝刃排除一切障碍,所以就能成就一切无量无边功德。

  我说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什么叫“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

  故事:在古代的日本,有足利第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听说一休小和尚很有智慧,想要考考他。于是,就请一休小和尚及他的师父来家中用餐。当一休及师父到了以后,足利义满将军指著纸糊屏风上画的老虎说:“这只老虎一到晚上就会出来吃人,我们一直捉不到它,听说您很有智慧,如果您能帮我捉到老虎,您跟您师父就可以有饭吃。如果您做不到,那表示您虚有其名,欺骗世人。只好请您们空著肚子回寺了!”

  这时,具足忍力(懂得运用,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来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的一休小和尚,就说:“没问题,小意思!看我的!”

  这时,一休小和尚又说:“大将军!您是要我捉活的呢?还是捉死的呢?”

  这时大将军一想:“哇!还可以活捉啊!”于是回答说:“当然是捉活的!”。

  一休接著说:“既然要捉活的老虎,那就请大将军派人为我准备一条绳子,我好活捉老虎。”

  于是,将军派家丁给一休绳子后,一休小和尚卷起了袖子,摆好了姿势。说:“大将军!我已经准备好了,麻烦您派人将这老虎赶出来,我好活捉它!”

  这时,大将军一时为之语塞,木訥地说:“我……我……没办法教人将老虎赶出来!”

  这时,一休小和尚放鬆了姿势,说:“哦!既然连派人赶,都赶不出来的老虎,可见到了晚上就不可能出来吃人,那我们就不用捉了。大将军,现在,是不是可以开饭了啊?我肚子饿了!”

  这时,大将军哈哈大笑,叫人上饭菜,大大赞赏一休小和尚的智慧。

  故事毕!众佛友!这就是“忍”的力量。真正运用忍,就是要懂得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

  众佛友!如果换作是您,您是会像一休一样“忍,懂得运用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呢?还是急著跟大将军辩论这是不可能的呢?

  众佛友!从这儿大家就知道,“忍”的力量第一,“忍”的功德无量。

  《长阿含经》云:“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上。愚自谓有力,此力非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CBETA, T01, no.01, p.142, a4~7)。

  所以,请大家要知道,佛陀所教示的“忍”,并非压抑性的忍耐而已。它是充满智慧的,是一种能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的能力。

  因此,如果有人,能深入瞭解真正的“我”,即不是“一定跟五蕴有关”,也不是“一定跟五蕴无关”,也不是“一定在五蕴之中”,也不是“一定五蕴在我之中”。而且,能够做到“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就可以安全有效地做到”,“想要令五蕴跟我没有关系,也可以安全有效地做到”,“想要令五蕴在我之中,或令我在五蕴之中,也都能安全有效地做到”,那就是真地做到“知一切法无我”。

  正因为如此,当现况是“五蕴跟我有关系”时,我又不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也能忍:“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令五蕴朝向跟我没有关系来发展。”

  当现况是“五蕴跟我没有关系”时,我又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这时也能“忍:“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令五蕴朝向跟我有关系来发展。”

  当现况是“我在五蕴之中”时,我又想要令五蕴跟我没有关系,或完全有关系,或想要令五蕴在我之中。这时,也都能忍到:“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朝向所想要的状况来发展。”

  这就是真地做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这样的功德,比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的功德都还大。所以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三、为什么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呢?

  因为“福德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所以无需贪著。只要学方法,能令福德有无都自在就好了。

  正因为“福德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当菩萨在“受用福德”时,不会想“我在受用福德”,因此说“不受福德”。

  举例说明:

  就以“钱”来说,“钱,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

  如果有人贪著,以为钱一定是我的,那他就会很苦。

  如果有人执著,以为钱一定跟我没有缘,那他也会很苦。

  如果有人执著,我一定需要钱,那他也会很苦。

  如果有人贪著,我一定不需要钱,那他也会很苦。

  但是,如果此人懂得学很多方法,需要有钱来办事,就能用有钱来办事,需要没钱来办事,就能用没钱来办事,那他,于钱就真地是“知钱无我,得成于忍”。

  我再说一个故事,来令众佛友知道如何运用。

  有一位出家僧人,法名叫妙善,是陕西终南山人。光绪八年出生,圆寂的那一年是民国二十四年,去世时只有五十四岁。妙善法师一生持戒清净。其中对“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这条戒,也守得清净妙善。我现在就说这个故事。

  妙善法师持“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这条戒,往往遇到寺中没米,住持请妙善法师想办法。妙善法师就先到米店去赊米。因为妙善法师,“不妄语”、“不偷盗”的戒也修得很好,所以店主都相信他,也每次都还钱,所以,也乐于给他赊帐。

  但是,妙善法师如何做到的呢?原来,他是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众生离苦得乐后,想要用钱供养时,他就说:我不拿钱,您将钱拿去米店帮我还债就好了。

  他一生事蹟很多,生前就被称为“活佛”,叫“金山活佛”。

  众佛友可以去看看他的传记。

  好了!众佛友!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祝大家都能“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17日

  讲别:第四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这样来,这样去,这样坐,这样卧”。这种人,不能理解我所说经典的含义。为什么呢?真正的“如来”,没有从任何地方来,也没有去任何地方,所以称为“如来”。

  【说明】佛陀所说“如来”一词的含义,不是只有一义,而是有多义。在《金刚经》中,佛陀对“如来”一词的说明如下:

  (一)“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CBETA,T08,no.235,p.749,a23~25)。

  (二)“如来者,即诸法如义。”(CBETA,T08,no.235,p.751,a26~27)。

  (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CBETA, T08, no.235, p.752, a17~18)。

  (四)“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CBETA, T08, no.235, p.752, b4~5)。

  众佛友!当然在别的经中,佛陀也开示有关“如来”其他层面的含义,我们都当一一深入观照、体会。因为,现在我们在讲《金刚经》,所以,我只就《金刚经》的经文来谈“如来”一词的含义。希望佛友们可以循文见义,解如来实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依我的理解,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如果能照见诸相及其非相,则见如来”。

  举例说明:当您照见佛陀在什么情况下,会以三十二相的方式出现,又照见佛陀在什么情况下,不会以三十二相的方式出现,这时,您才能真正瞭解如来的相。

  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訶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从经文中我们知道,如来非只有一种身相。因此,如果您能知道什么情况下如来会现这种身相,什么情况下不会现这种身相,那您就知道什么是佛陀了。这,就是如来身。

  众佛友!我们末法众生,为什么大部份的人,都无法看到佛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相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根基,不适合这种以佛身相的因缘来度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个性,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就算真地看到佛以三十二相身现前,都还会起邪见恶念来对待,不能以清净心、柔软心,来接受佛陀的帮助。为什么如此说我们自己呢?

  因为,当我们遇到善知识时,都是用自己自以为是的标准在衡量对方。可知,当我们遇到佛以三十二相身出现时,也是会以同样的习惯,自以为是的标准在衡量对方。

  当我们遇善知识时,就算愿意听闻佛法,也往往对其教法不恭敬,还希望有更简单、更容易、更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就的方法。

  因此可知,当我们遇到佛陀出现时,也还是会以同样的习惯,对其教法不恭敬,还希望有更简单、更容易、更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就的方法。所以,就学不到佛陀的法了。其实,佛陀不论如何教我们,都一定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了。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造成佛陀无法以三十二相身来度我们。请众佛友自行去参究。如此,自己就能慢慢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将来就有机会遇到佛陀以三十二相身来度我们。

  好了!众佛友,今天因为网路断线的因缘,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又现在我要出门了,所以得下课了。

  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解脱自在!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24日

  讲别:第四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寧为多不?”

  【释经】须菩提!如果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将这个银河系的一切,都弄得像原子那么碎小。您认为如何呢?这些原子们,能够形容说很多吗?

  【说明】众佛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银河系”。至于为什么?在过去的章节中,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就不重复说明了。

  众佛友!为什么我将“微尘”解释为“原子”,这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我来说明。

  如《首楞严经》:“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CBETA,T19,no.945,p.127,b16~18)。

  众佛友!依现代的科学,我们知道,世界一切物质都是“原子”所组合而成的。如果要仔细说,还可以说是“电子、中子、质子”所组合而成的。但是,如果说成“电子、中子、质子”则是三个词。而“微尘”只有一个词,在分类上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不採用。也许有人认为可以说成是“分子”,而“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所以,我也不採用。因此,众佛友!我经如此理解后,将“微尘”一词理解为“原子”。“微尘众”一词,理解为“分子”。

  众佛友!如《首楞严经》:“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CBETA, T19,no.945, p.117, b29~c2)。

  众佛友!这“微尘众”在地球上最大的集合体,就是“大地”,所以,经典中佛说“粗为大地”。这“微尘众”在地球上最小的单位,就是“一个微尘”,所以说“细为微尘”。

  但是,众佛友!“最小的单位”不是指最小的物质。因为经文中,从佛陀的用词,我们就可以知道,对“微尘”还可以再细分。将“微尘”再细分,其中,有个阶段叫“邻虚尘”。如《宝星陀罗尼经》:“释迦如来,悉能令彼一切地界,入一最细邻虚尘中。”(CBETA,T13,no.402,p.562,b10~11)。从这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邻虚尘”,也还可以再细分,所以,经文中才会出现“最细邻虚尘”。

  因此,我们就知道,以“大地(地球)”来观察,最大就是“大地(地球)”,最小就是“最细邻虚尘”。这中间当然还有很多由“最细邻虚尘”组合而成的种种物质体。而这“最细邻虚尘”是什么呢?依现代科学,可能还未能确定。因为这“最细邻虚尘”,就如经典所载:“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从经文中知道,将“邻虚尘”再细分到最小(析彼极微),是由“色边际相,七分所成”。而什么叫“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呢?依我们现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未确定。将这“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也就是“最细邻虚尘”再细分,则为“空性”。因此经典说:“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众佛友!虽然依现代科学对佛经的用词,还有很多是属于未知的领域,但这不会妨碍我们学习佛法。我们只要依现在可以知道的来学习,将来必然会有机会学到那么细的。

  众佛友!《首楞严经》中载:“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以此,再来比对我们现代的科学知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微尘”是指“原子”。因为“原子”正好完全附合经典所描述的特质。原子与原子,在组合为分子之时,其间的距离如果放大来看,就如地球与月亮,或地球与太阳,根本就是“微尘自性,不相触摩”。

  如果将刀械,兵器,接触在一起之下来看原子(微尘),其中的原子(微尘)也真地是“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很大胆地将“微尘”理解为“原子”。

  众佛友!现在回到《金刚经》的经文,来看该句经文“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寧为多不?”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为:“将整个银河系的一切,都弄得象原子那么碎小。您认为如何呢?这些原子们,能够形容说很多吗?”

  【经文】“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由原子组合而成的一切是实有的的话,佛陀就不会说这是原子所组合而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说过,被原子组合而成的,有时则可以同样用这些原子组合成不同的东西。所以,才说是由原子所组合而成的。世尊!如来所说被组合而成的这个‘银河系’,也可以不被组合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呢?假如真有哪一个世界实际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整体的大总相。如来说过,被组合而成的大总相,也可以不被组合成这样子的一个大总相,所以才说被组合成一个大总相。”

  【经文】“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被组合的一个大总相,则是不可被肯定说一定会是什么的。但是,没有智慧的凡夫之人,贪著真地有这件事情。”

  【说明】以身体为例!身体是被组合的一个总相。因此,身体不一定要被组合。当我们组合了这个身体,既然是被组合的,我们就要知道,这组合的身体,就不一定是美的,也不一定是丑的。这个被组合的身体,既然可以被组合,也就可以被分散。当我们一念无明而投生时,就是组合身体的开始。当我们死亡之时,则是分散身体的开始。这中间,我们是如何从组合到分散的呢?佛陀开示了“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十二因缘的道理。有关这“十二因缘”的道理,我们要深入瞭解,就会学到如何组合与分散身体,及如何不要组合身体。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有能力要或不要身体,于身体自在解脱。如果我们要组合身体,要学习如何造业,来组合各式各样的身体。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如何组合,应当先从现在开始,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组合能力。有关这个是在“念处经”中就有教我们的了,见《中阿含经》(九八)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CBETA,T01,no.26,p.582,b7)。

  我们先观察这身体,如何组合则能“行”,如何组合则能“住”,如何组合则能“坐”,如何组合则能“卧”。如此,一步一步深入观察各种组合的方式,直到可以神通妙用的变化组合。如果我们懂得,常常去观察这身体是如何组合来组合去的,就会如《中阿含经》:“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甚至,佛陀还说:“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众佛友!“四念住”就是要学随时观察“身、受、心、法”是如何被组合来组合去的。当我们完全瞭解了以后,就能解脱自在,变化万端,而又自知本无变异。只是不修行的人,贪爱现况,执著现况,以为就只有目前这样,而不去学习变化,所以很难解脱,很难自在。因此,佛陀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众佛友!我们学佛,千万别贪著其事。要懂得“无常”,深入缘起,观察如何变,可以将好,变为好或不好,如何将不好,变为好或不好,从而可以解脱一切不好,只往好的来变,又不会害怕不好。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将不好变好,也不会害怕好的消失。我们也可以将之变回来。这“学会变化之”,就是真地懂“无常”。这“学会变化之”就是真地学会“转”。如《首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CBETA,T19,no.945,p.111,c26~27)。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愿大家“转识成智”,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10月29日

  讲次:第四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释经】佛陀继续开示道:“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这样说:‘我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人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众生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时一定认为如何如何。’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这个人正确理解我所说的义理吗?”

  【经文】“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这个人没有正确理解佛陀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当世尊说:我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人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众生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时认为如何如何时,我们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我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有人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有众生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说有时一定认为如何如何’。这时,才能称为真地理解佛陀所说的‘我认为如何如何,有人认为如何如何,有众生认为如何如何,有时认为如何如何。’”

  【说明】

  例如《增壹阿含经》云:“尔时,目连……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遥见舍利弗在如来前坐,见已,目连复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无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

  尔时,目连白佛言:‘我将不于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发祇洹精舍,然后舍利弗发。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来前坐!’

  佛言:‘汝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从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

  ……

  尔时,诸比丘自相谓言:‘世尊口自记:‘我声闻中神足第一者,目连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乾连比丘是也。’”

  众佛友!

  有关此经文,请大家自行去看,因为很长,我就不全引用了。只是现在来说明道理。

  当佛陀说:“目连神足第一”时,如果有人以为“目连一定神足第一”,那这个人就不是真地瞭解佛陀所说“目连神足第一”的义理。

  为什么呢?

  因为当佛陀说:“目连神足第一”其义有很多。当实际是“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是第一位成就者之时”,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是第一位成就者”。

  又,如果当实际是“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的神足是第一好的。”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的神足是第一好的”。

  又,如果当实际是“目前所有声闻弟子中有神足通者,目连是第一好时。”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目前所有的神足弟子中,目连是第一好的。”

  众佛友!

  从这个经文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瞭解,为什么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

  众佛友!世尊说法,一律指向实际现象。因为现象在变化,文字就算是用词一样,所指向的义理,也会跟著变化。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发生。

  例如:当我们听到“吃饭了!”,如果有人以为“一定是吃饭而已”,那就不是正确理解说者的含义。

  因为这“吃饭了!”会依实际现象的变化,有时是指向“吃面”,有时是指向“吃比萨”……等等。

  众佛友!佛陀说法,也是如此,“文词虽一,而义别异”,永远指向实际的现象,而实际现象会变化,所以含义是会依实际做调整的。

  如《无量义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

  众佛友!有关这个道理,请大家去读《无量义经》就能明白了。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的这一段经文,也就能观照到佛陀所要指向的义理了。正因为如此,依众生“根基、习惯、需要”的不同,对同一经文的有效运用,也会不同。所以,当我们遇到有人在解经文时,跟我们不同,我们别急著说人家是错的。

  其实,只要是对方在解经文时,当时他用的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就对了。《金刚经》经文中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众佛友!试想:

  要过河时,每个人依自己当时的情况,有人要用竹筏才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过河方式,有人则是需要用走路过河才是安全、有效、无后患,而又有人则是需要走桥,有人需要游泳才是。如此种种,只要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都是正确的过河之道。

  同样的,每个人虽然读同样的经,在运用同样的经文,但是依每个人当时实际的状况不同,则对该经文要如何取舍,如何运用,是不会一样的。但一定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原则下,才算是正确运用该经文、该佛法。

  因此,才说:

  一、知我说法:知道我所说的安全、有效的办法,

  二、如筏喻者:就像有人要过河,有时教他用竹筏才是安全有效的。

  三、法尚应舍:当这有效时机一过,就要换方法了,

  四、何况非法:何况根本就无效的方法,就不要用了。

  【经文】“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释经】须菩提!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现象及道理,应以实际的现象道理来认知,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照见,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起信,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理解,不要以为佛陀所说的法,有固定的指向某一现象。

  【经文】“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释经】须菩提!我所说的“法相”(实际的现象道理),如来的意思就是指向“实际上,不固定,随时,随因缘,在变化的现象及道理”,这才是我所说实际的现象及道理。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用七宝,装满无量阿僧祇世界来行佈施。如果另外有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士,发菩萨心(自觉觉他)者,受持这部《金刚经》,甚至,少到只受持此经中的四句偈等等。当此人能接受、能修持、能朗读、能背诵、能为人演说经义,这个福德胜于七宝佈施的福德。

  【经文】“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经】要如何为人演说呢?

  就是在演说之时,不要只取那“变化无常的表相”来演说,应当演说那如如不动的现象及道理。为什么呢?如果演说那变化无常的有为之法,则这些法是不能作为修行人的依靠的。

  因为这些变化无常的生灭之法,就像“梦”,看似有,实是无,醒后了不可得。

  又像“幻”(变魔术、或催眠)一样,只是自己的错觉,而实际不是如此。

  又像“水泡”一样,看似七彩繽纷,而实际上很快就破灭了。

  又像“影子”一样,看似有形有相,而实际上没有实体。

  又像“露珠”,看来圆润晶莹剔透,而经不起朝阳一照就蒸发了。

  又像“雷电”,听来震撼天地,看似垂照一切,而实际上只是一刹那就消失了。

  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应当如此来观察:那无常变化的有为法,是不能作为依靠的,所以不演说这样生灭无常不值得依靠的有为法。

  【经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经】当释迦牟尼佛说了这部《金刚经》后,长老须菩提,以及在座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当时一切天、人、阿修罗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教法,都非常欢喜,也正信佛陀所说的道理,因此愿意接受而要去修行。

  【说明】

  众佛友!

  当我们要为人说法时,应该说那“如如不动”的法。

  什么叫“如如不动”的法呢?也就是“无为法”。

  如《金刚经》中已是阿罗汉的须菩提就有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什么叫“无为法”呢?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载:“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可得。”(CBETA,T05,no.220a,p.262,c16~18)。

  如《大智度论》云:“无为法,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CBETA,T25,no.1509,p.288,a24~25)。

  众佛友!“无为法”就是“无需因缘造作就永远存在的现象”。“有为法”就是“需要因缘造作才会存在的现象”。而这“有为法”,因为需要因缘造作才会存在,所以就会有“生、住、异、灭”这些现象。而这“无为法”,因为不需要因缘造作就永远存在,所以,没有生、住、异、灭的现象。

  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当演说那“如如不动”的“无为法”,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才能让我们及众生可以依靠。

  例如:当我们知道「色身会死,法身常住」的现象道理。就知道每一位众生的色身都会死,每一个位众生的法身常住,这时,就不会去杀生,不会去偷盗,因为当我们杀死了任一个众生的色身,而对方的法身常住,所以当下一次在未来的某一辈子又再相遇时,这所结的善恶因缘就会展现而受报。

  所以,当了解这「色身会死,法身常住」的真理时,才能建立起三世轮迴及解脱自在的正确体悟。

  也因此,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如果是演说那“如梦幻乃至如露电”的“有为法”,也就是“生灭法”,则很快当因缘一变,众生就不能依靠了,就无所适从了。

  因此,如《首楞严经》中佛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CBETA,T19,no.945,p.122,b1~3)。

  众佛友!

  《金刚经》讲解终于告一段落。其实还有很多层面,我虽然想说,但碍于文字、时间的限制,常有“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之憾。因此,我只举少少的例子来说明。但请众佛友,要自行深入广泛地去观照体会,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那就是正确的学习了。

  好了!最后祝大家直趣无上菩提无有障碍,广度众生皆得自在!

  下课!

  提问和回答

  一切真实:末学悲泪深悔,流转轮回,发意圆成无上觉道!

  师:是的!懺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回向一切诸善根,愿尽未来随佛学。

  一切真实:谢谢师父!顶礼师父!

  一印:请问师父,能否把“《金刚经》讲解”总结一下吗?

  师:总结: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以般若(事先瞭解准备)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菩提心令坚固如金刚钻一样,不会被破坏,又能排除一切障碍,所以能直趣无上菩提于其中间无有退转。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许多念佛人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一念佛的时候妄念就多,请问如何是好?”这是很大的误会!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一静下来念佛,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妄念是这么多。那怎么办?妄念随他去,不要去理会。你越理会,妄念就越多,就芷止不住;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不去理会它,妄念自自然然就会减少。譬如我们念佛,我们整个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我们只要注意佛号不间断,妄念随他去,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一律都不管,这句佛号就有力了!有什么力量?有灭妄念的力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