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成就事业的因地种子
2014/9/4   热度:439
宗旨——成就事业的因地种子 【班上共同学习了一个关于小沙弥出家后在寺院不相应的故事。】 一、童贞出家容不容易? 贤双师:“我觉得童贞出家不容易。” 法师引导:对,但是要改掉“童贞出家有难度”这个观念,并且要发愿生生童贞出家。就是因为过去世可能没有发这个愿,才感得有些同学今生没有童贞出家。我们说童贞出家有难度,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是从佛法的眼光来看。有善根的小孩,一看祖师大德的传记,就会发愿出家。有看过《高僧传》同学都知道,过去的祖师他从小一到了庙里,就觉得寺庙就是家。他不想世俗的东西,即使偶尔想,也会对治,这就是高人,只有俗人才依恋世情。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师,公元前614年,皇帝下诏度僧,准许百姓出家,大师就以沙弥身份入僧籍。11岁那一年他就可以读诵《维摩诘经》、《法华经》。21岁时可以对众讲《心经》。 反观我们自己,说明我们的条件是何等的差,而不是说童贞出家有难度。所谓难度就是福报、善根不够,所以才有难度。我们现在要从因地上发愿童贞出家,不童贞出家,习气毛病是非常难改的。这个可能你们的体会还没那么深,或者仅是文字、道理上有体会。在世俗社会当中混一段时间,出了家之后要想改习气是太难、太难了……。以后大家慢慢就会体会到或者见到这样的例子,这个我们都亲眼看到了,年纪大的人那个习气有多难改。 首先是没有信心,对上面的人没有信心。所以根本不可能改的,一辈子都改不了。我们龙泉寺为什么规定三十五岁以上的不接受出家呢?这是主要原因,习气改不了,接受也没用,对整体佛教没有大的帮助,对自己可能有一些帮助。因为我们要发愿建立教法,对佛教整体要有帮助,所以龙泉寺对收人方面都要做拣择,年纪大的不要。当然啦,要从个人的角度,其实之前乃至以后,有自身能力的,不需要别人照顾的,都是可以出家的。但现在我们要建立教法,所以必须对年龄做一个割断。 二、世间出世间,何处是“极乐世界”? 从这个人的一生来看,跟从生生世世来看是不一样的。我们感觉小时候出家苦、无依无靠、孤独,我们只是站在这一生呀,没有看到无限生命。若孩子想回家,他无非是想找今生的依靠,而生生世世的依靠却只有三宝。从一生一世来看,只是看到眼前的关爱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实际上,我们不是从这个方面来看的。如果只是耽著现前的五欲,却不知五欲是刀刃上的蜜,今生苦,来生更苦。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在家的时候有多苦。来庙里之后,苦虽然有,但是实际上,庙里的苦比起你在家的苦,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贫富都一样。 反过来,我们觉得所谓的快乐其实就是阶段性的对六根的刺激。比如说,今天很有精神,为什么?有一个好事在等着你呢,一场聚会或者一部电影,或者能赚到一笔钱等,反正有一些比较兴奋的东西刺激你,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追求阶段性的刺激。实际上每一个刺激下都埋下了祸根、业障和痛苦,所以一直在这里面夹杂,这是物质方面的。 心灵方面的苦是伴随着物质方面而来。对于贫和富,这两种类型的人呢,都是有这种状态。富人偏重心苦,穷人偏重身苦,这是真的。对于一个经常衣食不饱的人来说,在物质方面真的很苦。大家有体会的都知道,真的很苦,其它的东西你都别想了。首先要满足吃的、穿的,其它的一切享受物质你再好乐,你也只能等着吧,这是对于穷人。对于富人呢?是心的苦,他发现很多物质条件都具备了,还是得不到自己向往中的快乐,反而茫然,这也是苦。 做为一个出家人、一个佛教徒来看,跟一个俗人来看,是两码事。因此说,我们通过学习这则故事,就可以检验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以及正知见的树立,心里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一学就可以检验。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谁到什么程度了,都可以检验。你到底是什么感受,就知道你目前通过学习佛法,你的水平到哪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位小沙弥认为追求世间的五欲是快乐的,是他的目标。当时住持告诉他: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充满了种种业障。他说:不!你骗我!外面的世间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在孩子的心目中,外面是“极乐世界”,寺里是“火宅”。就是这个概念导引他,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哪怕千难万阻,实际上是这种心情。 三、怎样认识无限生命中真正的帮助? 看问题必须得把时间段拉长,如果看任何问题还只看眼前这一个小时,甚至只缠着眼前的这一个点的话,那我们就白出家了,学佛一年,真的白学了。如果把时间段拉长,你会发现这孩子将来会造很大的恶业的,你不会放这孩子回家的,这是真的。眼前看着苦一点,将来不会苦,这就是说智者的抉择。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案。佛陀有一天在一地方打坐,看到一个人快淹死了,佛陀并没有救他。如果这个镜头拍成电影,我们会观佛陀的过失。释迦牟尼佛你不是大慈大悲救一切苦厄吗?为什么这个人快要淹死了,大喊救命,你不救他?因为佛陀不是着于眼前的这一个点,以及这一个时间段,而是无限生命。佛陀很清楚,当那个人在临死的时候看到佛陀,大喊救命和皈依,下一生将会升天。那个淹死的人升天后第一念会观察自己为什么会升天?结果发现是因为看到佛陀产生的信心而升天。然后从天上下来,走到佛陀的面前,听法、证果、解脱。俗人就是从眼前的境界上来看,会认为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这个应该、那个应该。实际上这种应该、不应该可能是送众生置于恶趣的因缘。 看到这个人快淹死了,痛苦无量换来将来的解脱,哪个划得来呢?凡夫与智者对时间、时空概念的观待,对于无限生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检验我们到底相不相信无限生命?到底相不相信业果?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对今生和未来的生命有帮助?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考验,这个故事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看我们现在学了一年多,到什么程度了。到底是与世间相应还是与出世间相应?实际上这则故事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看我们有没有迷茫?实际上不少同学都迷茫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条件不够,上当受骗了。这个小沙弥的心里活动,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向往,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朦胧的新奇、好乐、渴求,它比喻我们对俗世的那种追求。要多思维,才能真正看清楚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内涵,而且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我们不要执着这个沙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主人翁。他其实是让我们看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愿意选择最艰难的路(轮回之路)。 四、范仲淹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很多人都知道范仲淹,接下来我们学关于范仲淹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从宋朝以后到现在一直在流传,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志向。范仲淹从小就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种胸怀,这种胸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法,我看很难发起来这种心,即使学了佛法也不容易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的人还没有忧,自己提前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的人都快乐了,他最后一个快乐。这很像是一个菩萨心肠,菩萨才能做到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希望众生不要苦了,我来承担,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予乐;“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拔苦。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的特点,在这两句话展现出来了,是一个菩萨的心境。就是因为他有这个愿,所以为什么现在,师父鼓励我们要立志。我们从小的时候没有大志,将来不会有大成就。现在发愿童贞出家,将来才会童贞出家,它这都是缘起法。我们知道《周恩来传》上也有谈到,周恩来从小就发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他从小就有这种志向。 有过来人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将来就不会感什么果。就因为他从小这么发愿,后来他问一位相士:“我能不能当宰相。”相士答:“不也。”你想,一个小孩子想当宰相,一般相士是不会在意的。但是他又问:“那我能不能做名医呢?”这下相士就惊讶了:“你为什么刚才问的那么高,现在又问的很低呢?”他告诉相士说:“唯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听后赞叹:“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因为他内心有宗旨,他知道,这两个职位,可以救人。换句话说,他不是为了算命去的,他是想着如何才能救人,心里想的就是为了救人的,所以你看我能不能救人。他的目的是救人,不是想当宰相,也不是想当名医。因为名医、宰相可以救人,所以他想要当名医、宰相。就因为这个因种子下得对、下得准,有土壤,所以有后来的成就。 他内心就是因为有宗旨,所以一切的事都围绕宗旨出发。有宗旨的人就厉害了,一生将不会空过,没有宗旨的人,一生将会空过。为什么?你所做都没有方向和目标,即使你做的都是善事,功德福报也是微乎其微,不能得到相应真正的福报和智慧资粮。所以他很快就榜上有名,有了官职,是吧?这个官职的工作是非常好的,校勘图书、掌管北宋宫廷图书馆,所以才能博通六经,一切都是因缘。这也是使他学问方面非常通达的原因。因为他内心有仁慈,很多人找他问,不厌倦,甚至不光靠语,不靠身,还施饮食。然后四方的游子都来这边吃饭,不光给大家法食,还给你财食,财施、法施两布施。这些诸子,衣食丰足后就走了,范仲淹内心也是平静如水,很平常。走就走嘛,我的宗旨是干嘛?济度人,宗旨达到了,这是菩萨的境界。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一些冤亲债主还没找到你?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你正在走运,你的运气很好,你的光明遍照,他不敢接近你;另外一个原因,没有缘,就是没有机会。你这个人很善良,心地很正直,他靠不了你身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