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 新世纪,新伦理
2014/9/4   热度:225
感悟人生 新世纪,新伦理 提起“道德伦理”,也许国人会有些逆反。的确,我们已经接受了太多的“道德教化”,而不管哪一个时代,“伦理”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它成为一种自觉自愿遵循的法则,而不是一句口号或仅仅强加给别人? 事实上,传统的伦理往往基于人最自然的情感,加以一定的引导和节制。比如,“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谁不知道父母与孩子要相互亲爱?父母的人伦就是慈爱、不断地付出,哪怕已经没有了付出的能力。子女的人伦首先是接受和感恩,尊重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然后回馈、报恩。这就是“天伦之乐”,对比西方社会“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中国的伦理着实更加人性化。 现代人喜欢讲道理,但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更不是打官司的地方。不要试着去改变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我们只能靠爱与德行去感染人。 “父慈子孝”,各有原则,本来是对等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常常过分强调孩子应孝顺的一面。直到现在,很多家长也认为自己的话孩子必须听;自己定下的规矩,孩子必须遵守,否则就要拳脚伺候。 西方人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似乎很不同。举一套非常流行的家庭培训为例,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论证了亲子是平等的,暴力的管教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书中给父母介绍了三种正确的做法:积极地、带着爱去倾听,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并和孩子交流;父母也要善于表达,坦然地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苦衷;通过开诚布公地、平等地讨论,让亲子双方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去解决问题。 这一套技巧非常实用,对中国传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中国传统指出了一种最符合人性、对双方都最有益处的行为轨道,正如儒家说的“存天理”——天然如此。但如果伦理中的一方离开了这个轨道,用什么办法能将他拉回来呢?比如孩子不听话,或者父母不够关心和理解孩子,该怎么办呢?中国传统给不出太好的解决方法,西方教育中这套技巧则非常有效。 然而,在中国和西方的观念之上,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家长和孩子完全平等,没有恩威并施,孩子一些深层次的坏习惯还要不要纠正?在传统的大家庭,长幼尊卑,多种伦理角色能帮助孩子快速成长,获得人生智慧。现在父子成了朋友,长期处于单一的伦理关系中,一个人的情感就不丰富、全面,对他人不敏感,变得刻板、冷漠、自我。比如孩子迷恋网游,乃至吸毒,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是不是容忍他去放纵?这就涉及到伦理的本质和归趣问题,佛教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佛教重视伦理,着眼于人伦互动的过程对人心性的培养、智慧的启迪。人伦关系是修行的道场、生命教育的学校,其目的是成就心灵的圆满、博大、清净、光明,而非面子上的和谐。 在佛教看来,中国传统的五种人伦关系都是爱与智慧的体现。“父子有亲”:家庭是学会爱的场所,父母的爱、爱父母,都教会我们爱世人,将爱传遍人间。“长幼有序”:尊重长者,就是尊重人生的智慧,虚心学习,才能让心灵得到滋养。“夫妇有别”:家庭是一个修行的团队,夫妻分工配合,相互增益。“君臣有义”:一个企业要做对社会民生有益的事,上级和下级以道义来相互策勉,形成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朋友有信”:“信”是信仰,要结交有共同理想的朋友,提携共进,患难相助。一种缘分就有一种伦理,世上的缘有千万种,因此伦理也不是僵化的,也许今日是师,明日是友,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照。佛教还说,无限轮回,一切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因此要孝顺一切人,恭敬一切人,在有差别的缘起下,去实践平等的大爱。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父母跟儿女的缘有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来报恩的,是父母过去对这个儿女有恩。凡是来报恩的,一定是孝子贤孙,家庭和睦。来报怨的,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他投胎到你家来干什么?来报仇的。他长大之后是败家子,一定要把你的家搞得家破人亡。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因是已经种下去了,不能改变,缘可以改变。佛法重视缘,缘里面重视教,你要懂得怎样去教他。这是佛陀的恩惠,佛陀的慈悲,我们从这里头去学,学了就有用处。他是来报怨的,怨要化解,但是化解冤结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忍辱。古人常常教导我们逆来顺受,我们自己要永远保持仁慈的心,宽恕的心,报恩的心。人家是来报怨的,哪有什么恩?冤结化解就是恩。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