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十如是”研究
2014/9/3   热度:1157
《妙法莲华经》“十如是”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的修行不在庙里,不在深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我们要在修行中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拜佛、念佛,可是修了好多年,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 作者: 黄国清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妙法莲华经》“十如是”研究
【文章作者】黄国清
【指导教师】岑溢成
【文章页数】126页
--------------------------------------------------------------------------------
【中文关键词】《妙法莲华经》|十如是|《法华经论》|五何法|道生|法云|智顗|吉藏
【中文摘要】本文以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为研究主题,探讨其翻译问题,及中印祖师对此段文句的解释。在研究方法上采文献研究和义理分析两种进路。
文献研究主要透过诸种语言之《法华经》文献的比较,以呈显罗什“十如是”译文与其它汉译本、梵本、藏译本的差异;并将罗什译文与《大智度论》的文脉对照,了解其密切关系。 结果显示只有什译本与其它各本的文句有显著出入,而罗什十个如是的多数项目亦见于《大智度论》中,推定罗什“十如是”译文系根据《大智度论》义理所作的注释性翻译,使译文能够具体明确。
义理分析探讨中印注释家的解释内容。印度方面介绍世亲《法华经论》的解释,此论对应于“十如是”的文句是“五何法”(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与“十如是”差异甚大,世亲的解释亦根据这五种法。
中国诸家注解的则是什译本的“十如是”,本文依时代次序介绍道生、法云、智顗、吉藏的解释特色与内容。从道生至吉藏,中国祖师开出自己解释“十如是”的方向,将个人对《法华经》义理的理解结合于“十如是”解释中。尤其是法云、智顗、吉藏对“十如是“的解释,其实可视为他们《法华》思想的缩影,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法华》思想的发展与变迁。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导论1
一、《妙法莲华经》于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2
二、“十如是”研究的意义4
三、论文结构6
第二章 汉梵藏诸本的对照8
第一节 汉译三本译文的对照8
第二节 梵本与藏译本的参照13
第三章 “十如是”与“诸法实相”的关系21
第一节 《大智度论》相关文脉之考察21
第二节 鸠摩罗什译着与著作中“实相”的意义28
一、《妙法莲华经》中“诸法实相”的意义29
二、《大智度论》中“诸法实相”的意义32
三、《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对“如、法性、实际”的解释37
第三节 小结39
第四章 世亲《法华经论》的解释43
第一节 如来的“说成就”43
第二节 依“证法“与”说法“的教化内容49
第五章 竺道生与光宅法云的解释56
第一节 竺道生对“十如是”的解释57
第二节 法云区分权实二智的思考理路61
第三节 法云对“十如是”的分判与解释66
第六章 天台智顗的解释71
第一节 对前贤说解的引述与批判72
一、对法云与北地师的批判72
二、对法瑶说法的引述75
三、对玄畅说法的引述76
四、对达摩郁多说法的引述77
第二节 智顗对“十如是”内容的解释78
一、 十法界释79
二、佛法界释80
三、离合释82
四、约位释83
第三节 “十如是”与三谛圆融及一念三千85
一、“十如是”与三谛圆融思想85
二、“十如是”与一念三千思想88
第七章 嘉祥吉藏的解释91
第一节 吉藏解释“诸法实相”与“十如是”的特色92
第二节 吉藏对“十如是”内容的解释98
第八章 “五何法“与“十如是”的会通104
第一节 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会通104
第二节 湛然《法华文句记》的会通108
第九章 结论113
参考文献116
--------------------------------------------------------------------------------
【参考文献】
一、佛教典籍:
1.《放光般若经》,(西晋)无罗叉译,《大正藏》册八。
2.《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册九。
3.《萨昙分陀利经》,失译,《大正藏》册九。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八。
5.《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二十五。
6.《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三十。
7.《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九。
8.《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东晋)慧远问.罗什答,《大正藏》册四十六。
9.《肇论》,(后秦)僧肇作,《大正藏》册四十五。
10.《妙法莲华经疏》,(南朝宋)竺道生撰,《新纂续藏》册二十七。
11.《妙法莲华经论忧波提舍》,婆薮般豆菩萨造,(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大正藏》册二十六。
12.《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大乘论师婆薮盘豆释,(后魏)菩提流支共昙林等译,《大正藏》册二十六。
13.《高僧传》,(梁)慧皎撰,《大正藏》册五十。
14.《出三藏记集》,(梁)僧佑撰,《大正藏》册五十五。
15.《法华经义记》,(梁)法云撰,《大正藏》册三十三。
16.《摄大乘论》,无着菩萨造,(陈)真谛译,《大正藏》册三十一。
17.《大乘义章》,(隋)慧远撰,《大正藏》册四十四。
18.《历代三宝记》,(隋)费长房撰,《大正藏》册四十九。
19.《四教义》,(隋)智顗撰,《大正藏》册四十六。
20.《妙法莲华经文句》,(隋)智顗说,《大正藏》册三十四。
21.《妙法莲华经玄义》,(隋)智顗说,《大正藏》册三十三。
22.《摩诃止观》,(隋)智顗说,《大正藏》册四十六。
23.《中观论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册四十二。
24.《三论玄义》,(隋)吉藏撰,《大正藏》册四十五。
25.《大乘玄论》,(隋)吉藏撰,《大正藏》册四十五。
26.《法华玄论》,(隋)吉藏撰,《大正藏》册三十四。
27.《法华义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册三十四。
28.《法华游意》,(隋)吉藏撰,《大正藏》册三十四。
29.《法华论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册四十。
30.《法华经统略》,(隋)吉藏撰,《新纂续藏》册二十七。
31.《净名玄论》,(隋)吉藏造,《大正藏》册三十八。
32.《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隋)灌顶撰,《大正藏》册五十。
33.《添品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多共笈多译,《大正藏》册九。
34.《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藏》册五十。
35.《阿毘达磨俱舍论》,尊者世亲造,唐玄藏译,《大正藏》册二十九。
36.《妙法莲华经玄赞》,(唐)窥基撰,《大正藏》册三十四。
37.《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唐)明佺等撰,《大正藏》册五十五。
38.《开元释教录》,(唐)智升撰,《大正藏》册五十五。
39.《法华玄义释签》,(唐)湛然述,《大正藏》册三十三。
40.《法华文句记》,(唐)湛然述,《大正藏》册三十四。
41.《止观辅行传弘决》,(唐)湛然述,《大正藏》册四十六。
42.《肇论疏》,(唐)元康,《大正藏》册四十五。
43.《法华传记》,(唐)僧详撰,《大正藏》册五十一。
44.《法华义疏》,(日)圣德太子撰,《大正藏》册五十六。
45.《宋高僧传》,(宋)赞宁等撰,《大正藏》册五十。
46.《佛祖统记》,(宋)志盘撰,《大正藏》册四十九。
47.《肇论新疏》,(宋)文才,《大正藏》册四十五。
48.《中论疏记》,(日)安澄,《大正藏》册六十五。
二、中文书目
1.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1984年。
2.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1989年修订五版。
3.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吕 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1985年。
5.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1995年。
6.--------:《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北:商务,1997年。
7.陈沛然:《竺道生》,台北:东大,1988年。
8.--------:《佛家哲理通析》,台北:东大,1993年。
9.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东初,1995年。
10.陈 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台北:文史哲,1981年。
11.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1981年影印。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务,1938年初版, 1991年台二版。
13.--------:《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1986年。
14.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1992。
15.杨惠南:《吉藏》,台北:东大,1989年。
16.熊十力:《新唯识论》,台北:学生,1985年再版。
17.潘桂明:《智顗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8.欧阳竟无编:《妙法莲华经》,民国十九年支那内学院校刊《藏要》第一辑第十种,台北:新文丰影印,1988年。
19.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学生,1985年。
20.蒋忠新编注:《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蓝吉富:《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1997年。
22.苏普仁:《佛教文化与历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
23.释太虚:《法华讲演录》,收于《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册,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9年。
24.释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1949年初版,1992年修订二版。
25.--------:《中观今论》,台北:正闻,1950初版,1992年修订一版。
26.--------:《空之探究》,台北:正闻,1985年初版,1992年六版。
27.释性梵:《大乘妙法莲华经讲义》,台北:世桦,1993年。
28.释普行:《法华经易解》,台北:普门文库赠经会,1970年。
29.释慧岳:《天台教学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4年。
30.龚 隽:《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台北:文津,1995年。
31.水野弘元:《佛典成立史》,刘欣如译,台北:东大,1996年。
三、日文书目
1.中村元:《原始佛教的思想》(I),东京:春秋社,1993。
2.木村清孝:《中国佛教思想史》,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9。
3.本田义英:《佛典的内相和外相》,京都:弘文馆,1934
4.平川彰:《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灵友会,1997。
5.田村芳朗与藤井教公:《法华经》(上),东京:大藏,1988。
6.?本幸男与岩本裕译注:《法华经》,东京:岩波书店,1962。
7.佐藤哲英:《天台大师的研究——智顗的著作关基础研究》,京都:百华苑,1961。
8.辛?静志:《正法华经词典》,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1988。
9.松涛诚廉等译:《法华经》(I),东京:中央公论社,1975初版,1988新订三版。
10.纪野一义:《法华经的探求》,京都:平乐寺,1962。
11.荻原云来与土田胜弥校:《改订梵文法华经》,东京:山喜房,1934初版,1994三版。
12.梵文法华经刊行会:《梵文法华经写本集成》,京都:梵文法华经刊行会,1978。
13.菅野博史:《中国法华思想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94。
15.--------:《法华玄义入门》,东京:第三文明社,1997。
16.稻城选惠:《净土三部经译经史的研究》,京都:百华苑,1978。
17.稻叶正就:《语古典文法学》,京都:法藏馆,1986。
四、英文书目
1.Donner, N. & Stevenson, D. B.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A Study and Annotated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Chih-I''s Mo-ho chih-kuan. Honolulu: U. of Hawaii Press, 1993.
2.Hurvitz, L. trans. 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 New York: Columbia U. P.,1976.
3.Kern, H. trans. Saddharma-Pundarika or The Lotus of the True Law.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3.
4.Kim, Young-ho. Tao-sheng''s Commentary on the Lotus Sutr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State U. of New York, 1990.
5.Nakamura, H.(中村元)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 Honolulu: East-West Center P., 1964.
6.Ng Yu-Kuan.(吴汝钧)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Honolulu: U. of Hawaii P.,1993.
五、论文
1.吕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收于《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二),济南:齐鲁书社,1991,页1094·5546。
2.涂艳秋:《论竺道生《妙法莲花经疏》》,收于《一九九四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1996年,页234·270。
3.杨祖汉:《论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意义》,收于《现代儒学思辨录》,台北:鹅湖,1998年,页291·302。
4.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1994年7月,页1·14。
5.?本幸男:《法华经之开会思想与权实思想》,收于张曼涛编:《天台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五八册,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页229·260。
6汤山明:《从中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的特色》,姚长寿译,收于《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页393·413。
7.二瓶孝次:《智顗的一念三千论的论理的构造》,《印度哲学佛教学》,第十号,平成7年(1995)10月,页207·219。
8.丸山孝雄:《法华经论的立场》,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193·219。
9.中村元:《华严经的思想史的意义》,收于川田熊太郎监修,中村元编集:《华严思想》,京都:法藏馆,1975,页97·127。
10.平川彰:《法华经“一乘”的意义》,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成立和展开》,京都:平乐寺,1970,页565·606。
11.--------:《大乘佛教法华经的位置》,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1·45。
12.石津照玺:《法华经解释的解释--本迹论开显的层位》,收于?本幸男编:《法华经的中国的开展》,京都:平乐寺,1972,页111·141。
13.矢崎见正:《法华经传译和形态》,收于?本幸男编:《法华经的思想和文化》,京都:平乐寺,1965,页227·248。
14.加藤纯章:《大智度论的世界》,收于平川彰等编:《般若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151·191。
15.加藤勉:《法华三大部达磨郁多罗的引用文》,收于《佛教文化的展开--大久保良顺先生伞寿记念论文集》,东京:山喜房,1994,页187·205。
16.?本幸男:《中国佛教和法华思想的连关》,收于?本幸男编:《法华经的思想和文化》,京都:平乐寺,1965,页四89·548。
17.--------:《法华经的教理--特に十如是的解释和变迁》,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成立和展开》,京都:平乐寺,1970,页275·316。
18.佐佐木孝宪:《添品妙法莲华经的译出》,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成立和展开》,京都:平乐寺,1970,页221·250。
19.岩本裕:《法华经解题》,收于本幸男与岩本裕译注:《法华经》(上),东京:岩波书店,1962,页379·414。
20.芳村修基:《正法白莲华经的语译和展开》,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成立和展开》,京都:平乐寺,1970,页251·271。
21.野村耀昌:《一佛乘的思想》,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137·165。
22.望月良晃:《法华经的成立史》,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47·78。
23.望月海淑:《法华经方便品中心和法》,收于《胜吕信静博士古稀记念论文集》,东京:山喜房,1996,页251·264。
24.胜吕信静:《法华经的注释的研究》,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成立和展开》,京都:平乐寺,1970,页365·392。
25.?入良道:《天台智顗的法华经观》,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245·278。
26.新田雅章:《中国法华经研究》,收于平川彰等编:《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页221·244。
27.冢本启祥:《提婆品的成立和背景》,收于收于金仓圆照编:《法华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