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
2014/9/4   热度:448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言初心法八种,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为法中,此最胜故,所以先言。 甲一、经文略释 百法中,心法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呢? 因为三界六道中一切善恶法都是人的心造作的,凡夫、圣者,染污、清净,所有因缘果报,种种差别都是心造的。心的功能、作用是最殊胜的。 甲二、认识心与境的关系 【修行·修心】我们修行也是修心。 为什么心无行无相,但力量这么大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自己的心。 乙一、娑婆世界的清净与染污 【苦乐由心】地狱中的有情也好,极乐世界的圣者也好,都与我们的心有关系。 【认识娑婆】地狱众生是最苦的,极乐世界是最乐的。 那么娑婆世界呢?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 娑婆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同在何处呢? 娑婆,翻译成堪忍:可以忍受,有力量来忍受。 【凡夫所见】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有种种缺陷、问题。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娑婆世界世俗层面的境界,充满种种苦难。 【佛陀所见】释迦牟尼佛虽然也是处在这个世界中,但是因为心不同、业不同,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同的。 【利于学佛】娑婆世界,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法,更加容易用功、学习、修行、办道,更加容易体会无为法,证入涅槃。 【宗】长期以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度,总是把娑婆世界与别的国度对立起来,对待来看。 【喻】因为业感不同,水对人而言是水,可以喝,是生命中重要的能量;天人的业比我们清净,看到水就变成了琉璃;鱼的业力比我们差,它看到水变成宫殿、住房(我们人看到水可以当成正报所需要的水份);饿鬼看到水变成脓血。 【因】同一个境界,因为不同众生的业感不同,所以产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我们不容易把娑婆世界理解成一个佛土,一个清净世界,是因为我们的业杂染、烦恼杂染、身杂染,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也是一个杂染的世界。 【如理认识】首先我们要从理论上认识:娑婆世界具有清净的部分,对我们来讲又有染污的部分。 【究其原因】但我们不容易理解到,理解不了,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障、所知障。 乙二、所知障的形成和原因 丙一、凡夫所知,执着成障 【所知障】我们的所知是错的,心里所知道的那些内容完全跟佛法没有关系,完全跟佛的世界的名言体系、清净业不相干,反而会执着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是对的、正确的,所以只会越来问题越大,每个人学了一点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是对的。 【喻一】佛法犹如一只大象,每个人执着于大象的一部分。 【喻二】(佛法又如)一座高楼大厦,每个人执着于里面的一小部分。 (因为所知障,所以我们)对整个高楼大厦、正法之城、整只大象,不能通达。 我们要通达一切圣教无违,道理也即此。 【清楚认知】第一步,我们要弄清楚:我们的所知是什么?我们要知道什么东西?我们要学什么东西?我们要证得的是什么?我们现在的所知是什么? 【师父破斥】我们内心中的知识纯粹都是烦恼:比较、分别、我慢、嫉妒、障碍、人我是非、世间杂事……纯粹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丙二、闻法不行,所知成障 【错误现行】我们好不容易能够所知一点佛法名言,好不容易知道我们应该怎样用功、忏悔、做功课、过堂等等,就这么一点点事情,我们知道了却不一定愿意去做,并不愿意真心实意去实践,只是刚刚开始一小段时间很新鲜,过一段时间不新鲜了就不愿意做了。 【所知成障】如果知道了不愿意去做,没有去做,则知道的又成了障碍,绝对成障碍。 【行为根本】佛法归根究底,教理行果,就在这个“行”字。 “行”与“证”是辨证统一的,没有行就没有证。 【结合现行】烦恼障、所知障,经论中不是随便安立的,具体对我们的现行都是有所指的。 【正见为先】学佛法,正见、正解很重要。 正见,殊胜的见解,佛菩萨的见解。 佛菩萨的见解与我们的见解不同。 【凡夫之见】我们的见解都是断常二边: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都是两边。 没有去观察众缘和合,没有去观察错对在我们的心。 【善恶在心】我们的心善,外在的境界错的也是善;我们的心恶,外在的境界正确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恶的。 善恶是我们怎么来观察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境界。 【师父破斥】学佛法不是一帮人一起讨论就能讨论出结果的。 【错误现行】没有内心境界,都是在道理上面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彼此不服,你也有道理,我也有道理,不知道听谁的,反正我不想听你的,你也不想听我的,互相排斥,造成不和合,就成了所知障。 【根源】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有我执、法执。 同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去行持(佛法),所以就形成了障碍。 【宗】只有在法上行持,才不会有障碍。 【因】行持的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观照力——自我观照的能力,(能提醒我们)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不能这么对人,不能这么对事。 我们自己内在的障碍没有了,就很容易与别人沟通。 如果不是这样发心、安立,一定会有问题。 【世间轨则】世间的一切,用做生意的话来说,都像交易一样,要做到这个意见你也能接受,我也能接受。 【佛门标准】学佛法不是折中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而是(要看)是否符合佛法的正见,而不是大家互相讨好——这纯粹都是世间法。 【见行结合】必须真正有佛法的见地,同时有实践佛法的经历和经验,否则事情来了不会用法,人一多,问题一多,就迷惑、不知道怎么办,无从下手。 丙三、所知障的根本 【邪见所障】无明最大的问题是邪见,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内心的障碍就叫无明。 内心有障碍,就有无明;内心没有障碍,就没有无明。 【以法启明】学佛法就是要破无明,让我们内心光明、清净。 【层层辨析】邪见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所知有问题;所知有问题,是因为能知有问题;能知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烦恼、执着。 有烦恼,有执着,所以我们的心跟佛法不相应。 乙三、心的躁动与寂静 【烦恼之相】只要是烦恼,我们的心就是躁动的。 【止息烦恼】涅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静下来,躁动的心寂静下来。 【寂静之美】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后,你听课才能听得进去,听法才会相应,才会有轻安,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真正的快乐,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才能真正看得清楚自己的心路历程。 【师父破斥】若心躁动,整天在这里坐都坐不好,天天烦烦恼恼的,怎么学佛法? 【用功方向】所以我们要培养一种寂静的能力。 【宗】所谓寂静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喜欢动,那么喜欢说。 【因】需要讲一句话的时候,讲两句就是多余,讲十句是散乱,讲二十句就是浪费生命。 【宗】讲这么多干什么?完全是心里的垃圾、烦恼。 【因】起烦恼,就是心中有垃圾了。有垃圾不往外倒掉,人的心会难受,所以就喜欢说。 内心里有烦恼,不动就受不了,所以就乱动。纯粹都是烦恼的表现。 【感受差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烦恼重的时候看到佛像与我们内心寂静时看到佛像,内心是完全不同的。 ◇(内心寂静时)我们看到佛像,能真正作观是佛菩萨,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 ◇(内心烦恼时)我们看到佛像,什么感觉没有,一片无明,这时已经没有作意能力了。看到上位的法师和同参道友,心中已经没有作意的能力,只有自我表现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内心不寂静的表现。 ◇如果我们内心寂静,看到这些同行善友就会非常真实、亲切。 ◇内心不寂静时,看到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障碍、麻烦。 乙四、摄彼等义 什么叫“万法不离自心”呢?为什么讲“一切最胜故”呢?为什么讲唯心呢?道理就在这里。 怎么用心,就得到什么法;不懂得用心,就没有法,只有烦恼。 心用对了,法用对了,境界就不一样。 甲三、现实因缘下如何修行 乙一、总说修行要旨 【譬喻晓理】一部汽车,要开动,首先要会开(驾驭能力),然后要有汽油,车况还要好。 车况好就比喻我们根机具足,汽油比喻资粮,驾车技术比喻条件和方法,三者具足才能把车开好。 要开车,没有车怎么开?就好比说,你不具器,怎么学? 即便我们条件好,没有资粮也不行,汽车没有汽油,再好的车也跑不动。 这些都是很真实的。 【长时熏习】我们内心非常需要佛法的熏陶,这种熏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多少世,靠佛法来熏陶,慢慢让我们的道心、道行、知见养成。 丙一、明确方向——通达无为 【认清误区】人的心是变幻莫测的,只要有一天你想错了,就很麻烦。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虚妄的境界当作真实的境界,把有为法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一天做多少事,磕多少头,念多少佛,这些都是有为法。 【终极目标】实际上我们设立这些功课、设立这些目标的深层次原因是要让我们发明心地,寂静自己的内心,要见到无为法,要涅槃寂静。这些才是我们的目标。 【不识目标】有为法修持的部分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不是一个目标,我们错把方法当目标,最后怎么能达到目标? 丙二、积累资粮——福慧双修 要与无为法的涅槃寂静相应,靠的是智慧; 与有为法相应,更多靠的是福德。 福德不够,就会障碍重重,有很多问题的出现;如果福报大,问题就少。 福,可以讲是有形相的,慧是无有形相的。 丙三、选择方法——大乘佛法 ◇小乘佛教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告诉我们的是在自身上修行用功的方法,对自己讲,可以这样用功。 ◇大乘佛法是在自利利他,平等的观念上来用功,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小乘圣者成了阿罗汉,就不在三界中了。 ◇大乘佛法就不是这样,刚才谈到说,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娑婆世界,有快乐也有痛苦,更是容易修行的地方。 丙四、创造条件——发希求心 【念念因果】心心念念都是有业果的,人的心识是流动的,每一个心识都是有业果的,所有的念头,都是有果报的。 这样,我们对心念的了解、洞察,以及对有为法、缘起法的观照,就非常重要。 【通达缘起】释迦牟尼佛、大菩萨,就不会有什么大障碍,因为他会观照,知道一件事情的因缘果报。 释迦牟尼佛说“化缘已尽”,就入了涅槃。就是已经度化的人都度化了,没有度化的人种下了得度的因缘。这也是一种缘起法。 【策发希求】普贤十大愿王里说“请转*轮”,这些都是有用意的。 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真正意义上面的希求心,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去作意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外在的因缘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我们一个人来讲,还是一个团体来讲,这方面都非常重要。 丙五、摄彼等义——修行从心开始 【法法相关】有为法、无为法,色法、心法,都是有关系的。 【心物不二】世间上的学问,虽然也谈到精神、物质,但是没有像佛教这么说“精神能主导物质,并且能转变物质、转变环境”,这种说法是不共世间的。 【唯心所现】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都是法,都是心功能的体现,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 什么心,变现出什么境,十法界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不仅仅是我们的娑婆世界。 心清净,果报就清净;心杂染,果报就杂染。 乙二、依法发心,超越世间追求 【观察思维】世俗社会上一般有成就的人,多数都是自我意志比较强的人。 自我意志比较强,要学佛法就非常困难,自我意志强,就说明我执重。 【对比认识】 ◇世间上追求成就,都是与“我”这个主体连在一起的。小到我们个人,大到单位、产业、土地、财富、员工,等等,都是与我联系在一起的; ◇佛法上的成就,恰恰要放下这个我,是与无我连在一起的。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法无我”,是他对娑婆世界的观察。 【深入观察】世间法是建立在有为法生住灭的成就上,实际上是建立在“住”相上的成就,暂时存在的成就。 佛法则不同。 【师父破斥】我们传承佛的教法、思想、理论,不是凭空说“我在念经”就是传承教法。 【把握关键】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用佛陀的教法来作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实践,团体的建设、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 【依法而行】我们只有这么去做,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真正不共世俗的团体。 【偏离轨道】如果不是这么去做,那跟世俗社会的单位一样,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绝对不可能。即便有成就,也与佛法的本意不相干。 【如理认识】人、社会、团体、事业,都是假借因缘和合而有,任何一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 【师父策励】这些因缘是能够改变的,都与自己的发心有关系。 乙三、如法修心,开启智慧宝藏 【心的研究】很多人去研究心,去开发内心的宝藏,去追究心的源头在哪里。 【世间误区】但是,世间上要追究心的源头,是找不到的;开发内心的智慧宝藏,也开发不了,并且众说纷纭,有千百种说法。无形中,我们就会把自己很多有限的、琐碎的、虚妄的东西,作为要开启内心宝藏、寻求智慧源头、(挖掘)内心最本然的状态(的工具)去认知。 【宗】这些说法恰恰都是(与追究心的源头)相反的。 【因】因为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我们奔流不息的妄念的状态——老想去追溯心的源头在哪里,智慧的大门在哪里,我们的内心就不寂静了,躁动,向外追逐,不能反观自心,不能让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心只有越来越动荡。 【反问】本来就是一颗杂染、虚妄的心,用它再去追究心的源头,怎么追究得到呢? 【正确方向】只有让我们杂染的心沉静下来,慢慢才能认清内心的方向、状态。 如果没有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反而让它动得越来越厉害,只有跟佛法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而已。 【观察思惟】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世间上很多学问,实际上都有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对整个心的学问了解不够造成的,至少没有完整、系统的来认知造成的。 【错误现行】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来认识,首先就没有这套学问,我们就很容易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识附加上去,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修行、修心。 【体会境界】我们学习经论,实际上是去体会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境界。 他们告诉我们如何来体会,如何来认识我们内心的境界,如何来用功。 【何谓传承】佛菩萨、祖师大德把自己的经验传递下来,变成经论,我们今天学,就是来传递和掌握用功的经验,这才是佛法的传承。 【修行功德】如果得到了这种经验,自然而然我们生命的状态和意义就不同了,我们就能安住。 乙四、以法观心,修正自身习气 【认识过患】不能安住,不能寂静,就会躁动。 躁动,就会患得患失。 【得与失】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里,第一个就是“得”。 “得”是与“失”相对的,“有得有失”。 【常见心相】通常人总是觉得“我要得到什么东西”,“要有所得”,“要有成就”,包括学问、能力、知识、财富、健康、社会关系,所有的一切,只要你追逐。 【苦从此生】反过来,没有得到,或者得到后又失去,人总是会很痛苦;别人得了我们没有得,也会很痛苦。 【如理认识】实际上,得与失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心法、心所法、色法三者假立的概念。 【思辨】我们把“得”放下,实际上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内心的概念。 【明察心相】内心当中有得有失,看见别人得到什么东西,心就会不平。 【徒然生苦】你的心不平,不等于别人就不得了,他依然还是得。 【喻】别人当组长,你当不上,心里就很难受。但是你难受也没办法,他还是当组长。 【对治方法】只有把得的概念放掉,心态才会正常。 【烦恼重重】如果没有放掉,就是障碍,就会成为所知障——你不知道还好,一知道肯定起烦恼。别人得了什么好处,你没有得到,就会起烦恼。 【放下即自在】如果把得的概念放掉,就没有失去什么。 【同理】反过来,失的概念放下了,才能得。 【染污心相】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自己没有得,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先舍后得】只有把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这种概念放下,才能够得到佛法。 【法相辨析】得与失都是我们内心不平的写照,要追逐有所得,没有得到、得到不够,或者别人得到了,内心即刻就有起伏。 【了知过患】起伏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间上很多问题的纠葛都是这样造成的。 【如理认识】实际上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一个人的成就与否也是众缘和合的,不是偶然的。 【观心为要】我们怎么来用心、观照,就很关键。 【师父破斥】不是说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学习一个“得”,那谁不知道?不是这回事情! 【结合自心】怎么样跟我们内心联系在一起,关系就很大。 【设问】为什么佛菩萨,甚至一些有修行的祖师大德看我们都会很清楚? 【宗】他看到我们的现行,就能推测这个人以后会怎么样。 【因】因为你现有的现行,现有的业以后会怎么样,基本都是一种法,都是一种规律。只有真正痛下决心去改变,否则你这种规律就没有办法(改变),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种思惟、习惯。 【喻】为什么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呢? 出家如初,因为你想去改变,“我哪里不对,该怎么改”,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 【修行误区】修行时间长了,不想去改变自己,老想去改变别人。 【为仁由己】很多学佛人时间长了都是这样,老想去改变别人,改变别人的想法、观念、做法,没有意识到要改变别人需要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去影响、帮助别人,这都是有关系的。 乙五、无为用心,追求涅槃寂静 【如理认识】一切法,都是靠我们身语意的造作,都是业感。所有的造作都是有为法。 在有为法造作的基础上,能显示出无为法的道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前面四个是有为法,在有为法的基础上,能显示出我们对无为法的体会。 如果我们有用心、同佛法相应,所作的事情里就能够体察到法的内涵。 【明确目标】无为法、涅槃寂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正确心态】我们要追求涅槃寂静,自然而然不会在有为法的事相上与人家发生冲突、产生躁动。这本身就是不对的事情,就不是我们学佛法的人所应有的一种心态。 【清醒认识】当然,我们应该这么去用心、去理解,不等于说我们听到了就能够做得到,也不等于我们说了就能够做得到,不是这么简单。 我这么说的目的,是让我们大家有一个不同的用心角度:怎么去用心,怎么去体会佛法。 甲四、现实修行中常见问题 乙一、丧失对内心的觉照能力 【常见病态】大部分人缺乏对自心的认识和觉察能力,甚至这种认识能力慢慢越来越匮乏,最后完全丧失掉了。 【举例说明】 ①比如慈悲,怎么来认识我们的慈悲心呢?是不是学得越久越慈悲呢? ②怎么来认识“观功念恩”呢?观功念恩也是内心的作意。 ③怎么来认识终极信仰——涅槃寂静的价值呢? ④怎么来认识和合力量的重要性呢?和合才能成事,和合才能成道,不和合就说明有违缘,我们只有知道违缘在什么地方,怎么改变它,障碍才过得去。 ⑤我们怎么来认识内心力量、力量的源泉呢?我们认识清楚以后,知道怎么办,才不会枯竭。如果不是的话,纯粹凭一种感性的信念,绝对是支撑不久的,过一段时间心气就不高了。 【性相有别】人的心性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所有的名言概念安立上去,与它的本体都是两回事情。 【名言功用】所有的名言、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对心性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一些的体会、认识、了知而已。 乙二、混淆修行的目标与方法 【明确目标】我们要见到的是诸法的真实相,不是想在佛门中得到什么东西。 【修行误区】认识诸法的实相、涅槃的寂静,和在有为法事相上的成就、我们所得的功德,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变成一对矛盾。 【倒果为因】涅槃寂静,无为法,无有生住灭,没有形相。如果我们贪图功德,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得到什么,就会把我们得到的最后的结果作为我们的发心,当成我们的方法、手段、行持,这就是倒果为因。 只有说我们如何发心,如何行持,如何用心,我们才能得到什么结果。果是果,因是因。 【归根究底】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内心不寂静造成的。 【师父破斥】内心不寂静,不要说认识诸法实相,要认识一个法也是不容易的。 【师父策励】任何一个法,只要我们在这个法上真正有很深的体悟,都能够以此类推。 佛法根本的命题、用心的方法必须要了解得比较清楚、透彻。 乙三、缺乏希求心与行持 【宗】行与证,行的过程也就是证的过程。 【因】行就是做,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行与证是一体的。而不是说我们要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最后才能证到什么。 【喻】行就如走路一样。比如你要去天安门,走一步就近一步,只要你不是走错路。走一步就靠近一步,走两步就靠近两步,最后就到了天安门。 【画饼充饥】内心只是想“我要到天安门”,没有去想路怎么走,没有去考虑怎么一步一步走,这怎么行呢? 【现行分析】很多人内心不寂静的时候总是在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善知识,寻找法,寻找路。 【勿向外求】实际上,我们内心不寂静的时候,遇到法一样不寂静,也不会把它当作法。 所谓法就是要让我们内心寂静。 【三法印】千百年来,三法印(才是佛法的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只要法与这三个法相应,就是佛法,否则讲得再好也不是佛法。 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法印,要同这个法印相应。 【关键要点】涅槃寂静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很希求、很想得到,是不是作为我们真正终极信仰的目标,这是很关键的。 【修行动力】只有我们追求涅槃寂静,才会去实践,才会去追求诸法实相。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追求的不是涅槃寂静的功夫和境界,怎么才有办法从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上来认识呢?这不可能的事。 【以妄对妄】我们只能以我们有分别的心、虚妄的心来认识世间上的种种境,虚妄心对虚妄境。 【以愿导行】我们如果真正追求涅槃,自然会反观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不寂静的地方在哪里,(思考)如何让我们内心寂静,并且会一直去实践。 【信乐为本】内心寂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动力有几分,对涅槃的希求有几分,对终极信仰信几分,这都是成正比的。 如果对终极信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希求,就不会寂静,不会去实践。 不会去实践,也不可能有寂静,不可能有修行实践的能力,这些理论都是相关联的。 乙四、没有真正建立生命宗旨 【生命宗旨】我们常常说,建立生命的宗旨是成佛,成佛就是涅槃寂静。 【无志过患】我们对涅槃寂静没有追求,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很容易以外在成就的价值来弥补我们内心当中自我价值的不足。 【深入分析】我们内心是苍白、空虚的,感受不到内心中佛法的力量,就很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弥补我们内心的不足,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平衡,才会觉得活在世上有意思。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错误现行】追求外在的价值,就很需要别人的肯定、赞叹、鼓励,来满足我们虚假的价值。 【现实为喻】我们常常说,“你怎么老不理解我呢?我做这么多事,怎么都不理解我?”实际上这种人都是很可怜的,老是追求外在的一种成就。 【师父破斥】实际上这时候我们潜意识里都不是佛法的发心,这种心态已经有了大问题,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 【直指原因】这就是我们对自己佛法的价值观没有信心,不相信。 【分析后果】不相信佛法的力量,不相信大众的力量、团体的力量,追逐外在自我价值的成就,自然而然(与团体)是背道而驰的,自然就远离大众、远离佛法,自然就学不下去。 【回光返照】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涅槃寂静,我们看问题就反观自心。 【如法体现】我们需要的是佛法的价值,自然而然我们各方面关系都能处理好,人、事、物一切的关系,一切的因缘,都能够处理好,佛法的力量也会很强,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也会很强。 【经论证成】《楞严经》里面讲:“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 【师父破斥】如果不是的话,自然而然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枯槁。二乘还懂得怎么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如果我们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用心的话,修行就修偏了,这是很要不得的。 【总摄】 修行修得上去,修好了,跟心有关;修行修不上去,修不好,跟心也有关。 善恶,一切因缘果报都跟我们的心有关,所以心在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叫做“一切最胜故”。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常常听古德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愚痴,造作的时候,他疏忽大意,造作种种恶业;果报现前的时候,他害怕了。这个时候,害怕也没用处,也无济于事!菩萨聪明,果报现前,逆来顺受!菩萨怕因,永远不再造恶因,所以他才能够不受恶报。我们学佛,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一定要认清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因果报应的事情,就在眼前。我们常讲的现世报,就在眼前!头脑稍微冷静一点,因果报应的事天天看得到。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因果报应,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