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虚词研究
2014/9/3   热度:598
《六祖坛经》虚词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以至诚心、清净心来拜佛,这是最恭敬的!一面拜佛、一面心里还在那里祷告,“佛菩萨你要保佑我”,那就不灵了。为什么?不恭敬,心不诚了。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楞严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真心求,佛菩萨立刻就有感应。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至诚心、清净心。 我们的心不清净,天天拜,“佛菩萨,你保佑我,保佑我开智慧”,这就不灵。为什么不灵?你心里有分别执着,你这个心是不清净的心,怎么会有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 作者: 王文杰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六祖坛经》虚词研究
【文章作者】王文杰
【指导教师】竺家宁
【文章页数】262页
--------------------------------------------------------------------------------
【中文关键词】六祖坛经|语法|虚词|词类
【中文摘要】《六祖坛经》在语法研究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介于中古汉语跟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又是最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所以对于观察语法现象的演变,《六祖坛经》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本文以静态描写为主,并认为虚词应在词类系统确立后,依据既有的分类作归并。因此从语法学的观点只能对虚词的内涵作概括式地描述。
虚词的研究不论在传统注疏或语法学中都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语法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虚词是与句子结构相关的语言单位;而传统注疏对于虚词的意义往往采取随文注释的方式,则又说明了虚词跟句意、句子格式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语法理论和学者校勘的成果,对《六祖坛经》的虚词作一全面的梳理。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重点在于说明虚词的内涵,及包括的范围。第二章为《六祖坛经》副词研究,首先说明副词的定义、副词跟其它词类的划界、副词的内部分类等问题。其次,对副词的语法性质及意义作全面性的观察,并统计副词在《六祖坛经》中的使用情形。以下都依循第二章的模式,分别讨论《六祖坛经》中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共五个词类。第六章为结论,从句子的概念说明虚词所承担的时空信息、语气信息,及词类划分与句子结构的关系。
本文先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上,先掌握对语料的大致理解,再通过具体的语法分析求得语言单位的语法性质和意义,并期盼语法分析能够提供古代汉语学习及理解上的依据。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三节 虚词、实词和词类系统10
第四节 研究方法31
第二章 《坛经》副词研究34
第一节 副词的定义与分类34
第二节 《坛经》中的副词45
第三节 《坛经》副词的特点106
第三章 《坛经》介词研究109
第一节 介词的定义及分类109
第二节 《坛经》中的介词121
第三节 《坛经》介词的特点143
第四章 《坛经》连词研究146
第一节 连词的定义和分类146
第二节 《坛经》中的连词153
第三节 《坛经》连词的特点169
第五章 《坛经》助词、语气词研究171
第一节 助词、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171
第二节 《坛经》中的助词184
第三节 《坛经》中的语气词195
第四节 《坛经》助词、语气词的特点204
第六章 结 论207
附录217
参考书目245
--------------------------------------------------------------------------------
【参考文献】
(日)入矢义高
1994《禅宗语录的语言与文体》《俗语言研究》1994.1:4-18
(日)太田辰夫
1987(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重庆出版社
(日)古川裕
1989《副词修饰 “是” 字情况考察》《中国语文》1989.1:19-30
(日)志村良治
1995《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法)贝罗贝
1986《双宾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中国语文》1986.3:204-216
(美)屈承熹
1996《现代汉语中 “句子” 的定义及其地位》《世界汉语教学》1996.4:16-23
(美)薛凤生
1991《试论连词 “而” 字的语意与语法功能》《语言研究》1991.1:55-62
1994《“把” 字句和 “被” 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 “处置” 和 “被动” ?》
《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7《古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与所谓被动句型》《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1997:1
(韩)金知见
1989《六祖坛经的世界》民族社出版
(苏)谢.叶.雅洪托夫
1986《七至十三世纪的汉语书面和口语》《语文研究》1986.4:56-61
丁福保
1991《六祖坛经笺注》台北:台北市大乘讲堂
刁晏斌
1991《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辽宁大学学报》(社科)1991.1:52-58
1993《近代汉语“把”字句与“将”字句的区别》《辽宁师范大学》1993.1:50-20
1995《近代汉语中 “被+施事+谓语”式“被” 字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1995.4:99-105
1999《初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于谷
1995《禅宗语言和文献》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于夏龙
1965《敦煌变文“是”字用法分析》《中国语文》1965.4:293-295
子朗
1995《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山东师大学报》(社科) 1995.1:10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
199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1989《语法研究和探索(五)》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语法研究和探索(七)》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语法研究和探索(九)》 北京:商务印书馆
尹振环
1994《“一” 的最初含义及其后的演变》《贵州社会科学》1994.4:85-90
卞觉非
1981《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初议》《中国语文》1981.3:179-186
孔令达
1994《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6:434-440
文炼
1992《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4:260-264
方经民
1991《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1991.1:12-20
1993《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力
1943《中国语法理论》(上下册)重庆:商务印书馆
(*1987年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上,下册)
1944《中国现代语法》(上下册)重庆:商务印书馆
(*1987年 台中:蓝灯文化事业公司上,下册)
1958《汉语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0 台北:泰顺书局)
1964《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9《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王力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大新
1998《一次只能应用一个标准---也谈连词介词的划分》《汉语学习》1998.1:17-20
王文斌
1990《对传统语法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 1990.2:65-72
王吉辉
1997《词义的虚化及虚化的类别》《语文研究》1997.3:30-33
王克仲
1993《四十年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回顾》
收录于《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论文集》页263-269
王海棻
1992《古代疑问词语用法词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王一平
1994《从遭受类动词所带宾语的情况看遭受类动词的特点》
《语文研究》 1994.4:28-33
王维贤
1985《说 “省略”》《中国语文》1985.6:409-414
王学奇
1999《释 “去”》《语言文字学》1999.7:59-63
王锦慧
1993《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6《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研究》
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8《祖堂集系词 "是" 用法探究》《中国学术年刊》1998.19:637-658
王丽华
1975《疑问语气词探究》《淡江学报》1975:87-118
王霁云
1992《从诗经看古汉语判断系词"是"的产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6:64-70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
1996《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史金波
1993《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佛教研究》1993.3:90-100
史振晔
1960《谈 “连动式”》《中国语文》1960.1:9-11
史震己
1999《词类活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1
史锡尧
2000《 “介宾+动” 向 "动宾" 的演变---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学习》2000.1:6-7
史钖尧
1981《两种析句方法试评》《中国语文》1981.4:260-264
史钖尧
1990《副词“都” 语义语用综合考察》《汉语学习》1990.4:6-10
左思民
1997《现代汉语 “体” 的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7.2:109-115
1999《现代汉语中 “体”的研究--兼及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语文研究》(太原) 1999.1:9-20
申小龙
1995《当代中国语法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白兆麟
1998《从汉语史角度论 “见V” 之 “见”》《安徽大学学报》 1998.5:74-78
白恩姬
1994《《左传》否定句句法研究》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白维国
1992《近代汉语中表示动态的助词“得”(的)》收录于《近代汉语研究》页235-242
石毓智
2000《论 “的” 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汉语教学》2000.1:16-27
石毓智,李纳
1989《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 1997.2:82-96
仝国斌
1996《处所补语的语义分类》《殷都学刊》1996.1:97-99
印顺
1971《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台北:海潮音社出版
1998《中国禅宗史》新竹:正闻出版社
曲阜师范大学
1992《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曲彦斌
1994《关于禅籍俗语言的民族语言问题》《俗语言研究》1994.1:101-108
朱承平
1998《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4:299-303
朱林清,王建军
1995《汉语词类研究述评》《南京师大学报》1995.1:27-34
朱德熙
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3:161-171
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朱德熙文集》(共五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庆之
1992《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朱庆之
1995《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1995.1:29-3145
江蓝生
1990《疑问副词“可”探源》《古汉语研究》 1990.3:44-50
江蓝生,曹广顺
1997《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江蓝生,曹广顺,吴福祥
1996《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页134-161
何金松
1994《虚词历时词典》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何乐士
1989《左传虚词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何乐士
1992《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比较》
收录于《隋唐五代汉语研究》页133-26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若干
特点》收录于《两汉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页86-178
1999《专书语法研究的几点体会》《镇江师专学报》(社科) 1999.4:4-15
吴仁甫
1988《文言语法三十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国忠
1987《史词虚词同义连用初探》《中国语文》 1987.3:224-229
吴福祥
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湖南:岳麓书社
1997《从 “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 "么" 的产生》
《中国语文》 1997.1:44-54
吕文华
1987《“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
收录于《句型和动词》页168-181 北京: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
1941《论毋与勿》收录于《吕叔湘文集》
1941《中国文法要略》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修订本)
(*修订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1952《文言虚字》(修订本) 北京:开明书局
( *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收录于《吕叔湘文集》
1992《吕叔湘文集》(共四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
1987《现代汉语八百词》 香港:商务印书馆
吕香云
1985《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宋玉柱
1988《关于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汉语学习》1988.6
宋寅圣
1996《祖堂集虚词研究》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宋绍年,郭锡良
2000《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 2000.1:35-46
李人鉴
1981《关于语法结构分析方法问题》《中国语文》 1981.4:241-250
李子云
1981《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及其结合》《中国语文》 1981.4:251-254
1991《汉语句法规则》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申
1995《近代汉语释词丛稿》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
1996《试论语词重迭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 1996.1:10-19
李宗江
1994《“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中国语文》 1994.5:375-381
1997《“即,便,就” 的历时关系》《语文研究》 1997.1:24-29
李林
1996《古代汉语语法分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思明1991《祖堂集中 “得” 字的考察》《古汉语研究》 1991.3:88-91
李泉
1992《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 1992.1:37-52
李英哲,卢卓群
1997《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湖北大学学报》1997.4:49-55
李峻锷
1988《古白话界说与近代汉语上限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8.3:120-125
李崇兴
1990《祖堂集中的助词 “去”》《中国语文》 1990.1:71-74
李淑静,胡壮麟
1989《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语言系统与功能--1989年北京
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达良
1980《若干文言语气词源出上古时期的推测》《中国语文研究》1990.2:76-81
利瓦伊奇
1993《汉文佛典中的 “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1:115-120
1993《佛经释词》 长沙:岳麓出版社
李润桃
1996《 “被” 字句语义问题初探》《殷都学刊》1996.2:77-79
李临定
1963《带“得”字的补语句》《中国语文》 1963.5:396-410
1980《被字句》《中国语文》1980.6:401-412
1986《现代汉语句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灵活性一文说起》
《中国语文》 1992.5:376-382
杜敏
1996《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陕师师大学报》
(哲社) 1996.4:112-117
杜高印
1991《虚词实词之分说略》收录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409-422。
沈开木
1991《介词的定义及其它》《语文月刊》1991:2
沈钖伦
1988《晚唐宋元 “被” 字句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8.3:101-106.116
汪维辉
1998《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 1998.2:133-136
汪树福
1984《介词结构是全能结构》《安徽师大学报》1984.1
狄化夷
1996《现代汉语鉴别语法》云南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
1983《“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中国语文》 1983.3:167-171
1989《词类问题的思考》《语言研究》 1989.1:1-11
1998《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语法问题发掘集》郑州: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邢福义自选集》 郑州: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语法问题思索集》 北京:北京语北京言学院出版社
周世烈
1995《同形词概说》《锦州师院学报》(哲社) 1995270-75
周生亚
1964《“莫” 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 1964.4:301-303294
1989《并列连词 “与,及” 用法辨析》《中国语文》 1989.2:137-142
周有斌
1992《"是" 字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 1992.6:29-32
周法高
1959《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4年影印二版)
1961《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篇(上)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3年影印一版)
1962《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4年影印二版)
周绍良
1997《敦煌写本坛经原本》 北京:文物出版社
周碧香
2000《祖堂集句法研究》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季永兴
1999《马氏文通与句读之学》《古汉语研究》 1999.2:54-59
1999《古汉语实字虚字考察》《湖北大学学报》 1999.6:61-70
季羡林
1985《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林序达
1979《判断词 “是” 的形成和发展》《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2:94-105
林昭君
1998《东汉佛典之介词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曙
1993《确定范围副词的原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3.1:125-126
竺家宁
1996《论佛经语言学的重要性》《香光庄严》 1996.48
1997《早期佛经语言之动补结构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学报》1997.1:1-20
1998《认识佛经的一条新路》《香光庄严》 1998.55:16-13
1998《佛经语言学的研究现况》《香光庄严》 1998.55:14-29
1999《佛经中的“有所”与“无所”》《纪念许世瑛先生九十冥诞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 页17-18
邵敬敏
1988《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1988.5:67-73
邵敬敏主编
1994《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金允经
1996《被字句中 “被+NP”的特点》《汉语学习》 1996.3:24-28
金立鑫译(Andrew Radford 着)
1994《补足语和修饰语》《语文研究》 1994.2:53-55
金昌吉
1991《汉族人的时间观念及其表达》收录于《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 1991.3:103-106,60
1995《动词后的介词短语以及介词虚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95.3
1996《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汉语学习》1996.2:13-18
1996《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侯兰笙
1996《近代汉语里副词 “好” 的两种特殊用法》《中国语文》 1996.5:360
俞(口+永)梅 1993《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语义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 1993.3:63-67
1999《论 “在+处所” 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1:21-29
俞敏
1957《汉语的句子》《中国语文》 1957.7:7-10
俞理明
1993《佛经文献语言》四川:巴蜀书社
劲松
1992《北京话语气和语调》《中国语文》 1992.2:113-123
姚振武
1993《关于中古汉语的 “自”和 “复”》《中国语文》 1993.2:143-150
姚振武
1995a《现代汉语的 “N的V” 与上古汉语的 “N之V”(上)》《语文研究》
1995.2:2-9
1995b《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下)》《语文研究》
1995.3:26-29
1998《个别指称与 “所”字结构》《古汉语研究》 1998.3:45-49
柳士镇
1992《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世说新语句法特点初探》《语言研究集刊》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洪成玉
1993《从判断句的研究看语法研究的方法》
《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论文集》 页277-283
胡安顺
1991《“以” 的 “率领” “执拿” 意义及其动词性质》《陕师师大学报》
(哲社) 1991.1:71-74
胡竹安
1958《宋元白话作品中的语气助词》《中国语文》 1958.6:270-274
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
1992《近代汉语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壮麟
1989《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1989年北京系统功能语法研
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
1988《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汉语学习》 1988.6:4-7
1992《再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中国语文》 1992.5:364-370
1992《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和分期问题》 收录于《近代汉语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页3-12
1995《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国语文》 1995.5:381-386
胡明扬主编
1996《词类问题考察》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裕树主编
1992《现代汉语》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范干良
1990《“向往朝”及相关的介词》《烟台大学学报》 1990.4:84-93
范继淹
1985《汉语句段结构》《中国语文》 1985.1:52-61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2000《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启运
1988《论语介词 “于” 的语法特点》《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8.3:68-7480
唐钰明,周锡复
1985《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 1985.4:281-285
唐钰明
1992《中古 “是” 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 1992.5:394-399
1998《唐至清的 “被” 字句》《中国语文》 1998.6:459-468
孙良明
1983《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
1990《从汉代注释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论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1994《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山东师大学报》
(社科) 1995.1:71-77
2000《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下)》
《古汉语研究》 2000.1:47-49
孙朝奋
1994《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 1994.4:19-25
孙钖信
1992《汉语历史语法要略》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
1997《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语文研究》 1999.4:1-13
1996《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德庵
1991《古代汉语论文集》 成都:巴蜀书社
徐萧斧
1981《古汉语中的 “与和及”》《中国语文》 1981:5374-383
时建国
2000《敦煌变文字义拾零》《古汉语研究》 2000.1:69-70
桂诗春,宁春岩
1997《语言学研究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3:14-20
殷志平
1999《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中国语文》1999.2:116-121
祝敏彻
1996《近代汉语句法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
《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 第一辑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996《普通语言学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耿振生译
1996《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
《古汉语研究》1996.2:14-20
袁仁林
1989《虚字说》北京:中华书局
袁本良
1999《马建忠的辞气论》《古汉语研究》 1999.2:49-53
袁宾
1988a《疑问副词“可”字探源》《语文月刊》 1988.3:17
1989a《再谈禅宗语录中的口语词》《语文月刊》 1989.3:12-13
1989b《祖堂集 “被”字句研究》《中国语文》 1989.1:53-62
1992《近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马伯乐
《晚唐几种语录中的白话》《西洋汉学家佛学论集》
马希文
1982《关于动词 “了” 的弱化形式/ lou/》《中国语言学报》 1982.1:1-14
马建忠
1898《马氏文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彪
1994《运用统计法进行词类划界的一个尝试》《中国语文》1994.5:347-359
马学良等
1997《普通语言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高名凯
1946《汉语终句词的研究》《燕京学报》第31期:81-118
1948《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燕京学报》第34期,页49-84
1995《语言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名凯,石安石
1963《语言学概论》 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
高增良
1990《六祖坛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语文研究》 1990.4:33-38
高锦平
1998《有关联词的句子就是复句吗?》《中学语文》 1998.1
崔应贤
1995《语法的定义及其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95.3:44-49
常青
1989《祖堂集副词“也““亦”的共享现象》《语言文字学》1989.4:54-56
1993《语法提要讲析》 武汉大学出版社
张静
1983a《论几个重要语法术语的定义问题(上)》《语文研究》1983.4:11-15
1983b《论几个重要语法术语的定义问题(下)》《语文研究》 1984.1:11-15
张之强等编
1988《古汉语论集(第二辑)》 湖南教育出版社
张文彬
1990《“见” 字不具指代作用说》《第二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论会
论文集--理论与分析篇(下册)》 1990:225-230
1999《句的探析》《纪念许世瑛先生九十冥诞学术研讨会》1999:347-367
张玉萍
1995《近代汉语上限问题讨论综述》《河南大学学报》(社科) 1995.4:52-55
张伯江
1994《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 19940.5:339-345
张伯江译(James D. Mc Cawley着)
1994《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国外语言学》 1994.4:31-36
张其昀
1995《所字用法通考》《语文研究》 1995.4:21-26
张相
195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七版)
张美兰
1998《禅宗语言概论》 台北:五南书局
张振德,宋子然
1995《世说新语语言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
张瑞宣
1993《对介宾短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 19931:93-100
张万起
1984《连词 "所以" 产生的时代》《语文研究》 1984.4:23-25
张谊生
1997《副词的重迭形式与基础形式》《世界汉语教学》1997.4:42-54
张谊生
2000《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世界汉语教学》 2000.2:3-12
曹逢甫
1993《应用语言学的探索》 台北:文鹤出版社有限公司
曹广顺
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着》《中国语文》 1986.3:192-202
1995《近代汉语助词》 北京:语文出版社
梁晓虹
1992《佛教典籍与近代汉语口语》《中国语文》 1992.3:225-230234
梅祖麟
1990《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 1990.3:191-206
梅祖麟
1994《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 1994.2:61-97
许世瑛
1954《中国文法讲话》 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94年)
1963《常用虚字用法浅释》 台北:复兴书局
许威汉
1982《从世说新语看中古语言现象》《江西师院学报》 1982.2
郭朋
1983《坛经校释》 (*1995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坛经导读》 成都:巴蜀书社
郭锡良
1988《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 1988.1:50-5549
1989《先秦语气词新探(二)》《古汉语研究》 1989.1:74-82
1998《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1:1-5
陈天福
1995《论"是"字句》《语言文字学》 1995.7:69-72
陈光磊
1996《汉语功能词类说》《上海大学学报》(社科) 1996.127-33
陈佩弦
1999《马建忠句读论的得失》《古汉语研究》 1999.2:60-64
陈坤德,曹国安
1998《试论古汉语双宾语的鉴别》《古汉语研究》 1998.2:36-38
陈旻
1990《谈 “中心语” --兼论句法成分术语系统的调整》《淮阳师专学
报》(哲社) 1990.4:78-84
陈泽平
1992《试论完成貌助词“去”》《中国语文》 1992.2:143-146
陈兴伟
1996《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再研究》《古汉语研究》 1996.2:46-51
陈霞村
1988《关于古代汉语词类的两个问题》《中国语文》 1996.3:209-211
1992《古代汉语虚词类解》 山西教育出版社
陈宝勤
1997《敦煌变文类同副词研究》收录于《敦煌文学论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315-329
1998《六祖坛经范围副词研究》《六祖慧能思想研究--慧能与岭南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333-346
陆俭明
1981《分析方法刍议--评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国语文》 1981.3:169-178
陆俭明
1982《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 1982.2
1983《副词独用考察》《语言研究》 1983.2:168-183
1992《汉语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 1992.6:430-438
1993《陆俭明自选集》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 1994.1:28-34
竟成
1996《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 1996.1:1-5
傅雨贤,周小兵,李炜,范干良,江志如等着
1997《现代汉语介词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傅炳民
1998《如何处理判断句中的否定词》《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7:30
乔全生
1996《试论北京话晋南话对唐以来助词 “着” 的类化作用》《语文研究》 1996.2:40-43
乔惟森
1987《古汉语语气词数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1987.4:75-78
曾德祥
1994《词类 "活用" 与 "兼类" 的界定问题》《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 1994.3:99-103
汤廷池
1996a《国语语法研究论集》 台北:学生书局
1996b《跟的介词和连词用法》《国语语法研究论集》台北:学生书局
1988《国语语法和功用解释》《汉语词法句法论集》台北:学生书局
程湘清主编
1982《先秦汉语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两汉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隋唐五代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贺阳
1989《汉语完成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4:26-38
冯玉涛1997《“阿堵”的意义及其流变--兼论“阿”“阿谁"的意义》《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4:10-21
冯志纯
1986《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4
冯春田
1991《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语法问题探究》 收录于《魏晋南北朝
汉语研究》 页341-364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冯淑仪
1994《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副词词尾》《语文研究》 1994.1:17-26
黄南松
1997《省略和语篇》《语文研究》 1997.1:9-16
黄珊
1996《古汉语副词的来源》《中国语文》 1996.3:220-228
黄国营
1994《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语言研究》 1994.1:1-9
杨占武
1987《近代汉语中功能重迭的语法成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7.1:76-83
杨平
1989《 “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语文》 1989.2:126-136
杨成凯
1993《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说的方法论分析》《语文研究》1993.1:39-45
1995《现代汉语语法元理论研究述要》《语言研究》 1995.2:13-24
1993《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收录于《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页356-388
1996《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杨伯峻
1957《答再说 “所以” 的上古用法和其它》《中国语文》 1957.6:16-21
1981《古汉语虚词》 北京:中华书局
杨伯峻.何乐士
1992《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北京:语文出版社
杨淑敏
1987《敦煌变文语法问题试探》《东岳论丛》 1987.5:73-7758
杨敦贵
1991《略论句子结构分析的更新--提要和暂拟比较》《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哲社) 1991.1:95-101
杨曾文
1993《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荣祥
1999《近代汉语副词简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 1999.3:139-147
杨树达
1929《词诠》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5年)
董琨
1985《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
文字分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114-128
董志翘,蔡镜浩
1994《中古虚词语法例释》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董秀芳
1998《重新分析与 “所” 字功能的发展》《古汉语研究》 1998.3:50-55
董淑慧
1996《谈“却”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变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
《汉语学习》 1996.4:52-56
解惠全
《谈实词的虚化》《语言研究论丛》 页208-227
解惠全,洪波
1987《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 “被” 和 “见”》《天津师大学报》 1987.5:85-88
解惠全,蓝鹰
1987《“以”字虚词用法源流考》《南开学报》1987.6:73-8068-69
詹秀惠
1973《世说新语语法探究》 台北:学生书局
1975《南北朝着译书四种语法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贾则复
1984《古汉语中有关 "于" 字的两个问题》《中国语言学报第二期》
1984.12:185-198
裴学海
1932《古书虚字集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 (*台北:广文书局1989年)
赵大明
1990《论汉语介词发展中的功能专一化趋势》《陕西师大学报》
(哲社版) 1990.3:115-122
赵元任
1994《中国话的文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赵芳艺
1989《寒山子诗语法研究》 台中: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赵长才
1995《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 1995.1:51-57
1998《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 1998.1:23-28
齐沪扬
1999《表示静态位置状态的 “在” 字句》《汉语学习》 1999.2:1-7
刘川民
1994《上古汉语中 “以A为B” 式变换结构及相关问题》《呼兰师专学报 1994.3:53-56
刘丹青
1991《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南京) 1991.2:79-84
刘世儒
1957《试论汉语单句复句的区分标准》《中国语文》 1957.5:21-25
刘世儒
1957《略论魏晋南北朝系动词"是"字的用法》《中国语文》 1957.12:19-24
刘世儒
1960《 “把”和“以”》《中国语文》 1960.4:172-173
刘利
2000《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2:108-114
刘冠群
1957《再说 “所以” 的上古用法》《中国语文》 1957.6:14-15
刘坚
1985《近代汉语读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古代白话文献简述》《语文研究》 1982.1:97-104
刘坚,江蓝生,白国维,曹广顺
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坚,侯精一主编
1993《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1995《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 1995.3:161-169
刘坚,蒋绍愚主编
1995《近代汉语语法数据汇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凯鸣
1982《世说新语里 “都” 字的用法》《中国语文》 1982.5:386-387
刘瑞明
1992《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2.1:62-70
1993《论”为”字的泛义语法结构及相关误解》《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3.6:54-60
1994《从泛义动词讨论“见”字本不表示被动--兼及被动句有关
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16-23
1994《关于 “自” 的再讨论》《中国语文》 1994.6:458-459473
刘丽川
1991《介词 “向” 与 “向” 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 1991.1:49-55
潘重规
1994《敦煌坛经新书》 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
蒋宗许
1991《词尾 “复” 浅论》《荷泽师专学报》(社科) 1991.1:27-31
蒋绍愚
1992《关于近代汉语研究的几点想法》收录于《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
纪念论文集》243-250页(原载于《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4《蒋绍愚自选集》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虞,江蓝生编
1999《近[代汉语研究(二)》 北京:商务印书馆
蒋冀骋,吴福祥
1997《近代汉语纲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蔡镇楚
1983《试谈古汉语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语文研究》1983.4:63-64
郑奠,麦梅翘
1972《古汉语语法学数据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
郑献芹
1995《“受事+被+动” 句式中的被的词性辨析》《殷都学刊》1995.2:99-102
邓文宽
1994《英藏敦煌本六祖坛经通借字急议》《敦煌研究》 1994.1:79-87
1997《近年敦煌本六祖坛经整理工作评介》
收录于《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97《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坛经读本》 台北:如闻出版社
邓文宽,荣新江
1998《敦博本禅籍录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鲁川
1987《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重要标志》
黎锦熙
1924《新着国语文法》 台北: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刘世儒
1957《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语文》 1957.6:9-12
黎锦熙
1973《比较文法》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
卢屋
1992《正反问句的省略与“X不”句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1992.4:74-81
钱大群,刘瑞明编
1977《古汉语语法常识》 甘肃人民出版社
储泽祥
1996《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古汉语研究》 1996.1:57-61
薛儒章
1996《古汉语语法易混现象的辨析方法》《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3:p64-69
谢信一
1994《汉语中的时间意象》《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锺兆华
1995《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语言研究》 1995.1:81-88
韩学重
2000 《对 “莫” 的词性问题的几点思考》《古汉语研究》 2000.1:50-54
蓝鹰
1993《古汉语虚词嬗变散论》《当代电大》 1993.3:30-34
颜洽茂
《“于”在六朝汉译佛经中的特殊用法--兼评贾则复古汉语中有关于
字的两个问题》 页83-90
魏培泉
1993《古汉语介词 “于”的演变略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集刊第62本》 1993.4:717-786
1994《古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机制》《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
1994.2:293-319
1997《论古代汉语中几种处置式在发展中的分与合》《中国境内语言
暨语言学》 1997.4:555-594
魏达纯
1998《“所以” 在六本古籍中的演变考察》《古汉语研究》 1998.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