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2014/9/3   热度:281
[杂阿含经]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蔡惠明
一、戒为菩提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本学业。戒亦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就是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戒律的内容与要求也有所区别。对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也各有规制。 一般说戒,大都重小乘律,如‘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等。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鬃璎珞、歌舞戏乐。此丘二百五十戒:郎二百五十项应持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目,称五篇门。此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同前分。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怪、嗔、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止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摄大乘论’称由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郎定学。因它是定慧所依,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涅槃成满菩提。三学以顺益义,所以名增上,广如‘瑜伽师地论’说。释尊在‘涅槃经’中说:“若不能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兑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见性成佛就是见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见性成佛便成空话。‘涅槃经’又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大品经’说:“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能成就象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可见持戒是入道的正门,修行的基础。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难戍。如建筑大厦,地基不巩固,一遇风雨就发生危险。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汝等此丘,于我灭俊,当尊重波罗提木义。”波罗提木义就是戒律,又译别解脱,或译处处解脱。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过非,各别解脱心口七支恶业,所以名别解脱。释尊又说:“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他最后的教诲,谓戒是正顺解脱的根本,持戒则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师(也即是佛丫他还说:“戒是正顺解脱菩提之本,故名波罗提木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总合二种,名为内苦。恶贼虎狼等害及风雨寒暑等灾为外苦。持戒就能起消灭内外种种苦的无量智慧。戒定慧三学,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释尊义说:“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生善法。若无善法,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虽有浅深的差别,但都是顺理益己的善法。若无净戒,一切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持戒是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持戒要谨小慎微,注意防止小恶,就不至造大恶无以预防。‘涅槃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大智度论’说:“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生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
二、‘杂阿含经乙论增上戒学
1、戒是什么?‘杂阿含经”第一O三九经中,佛告淳陀:
“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家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行诸邪YIN,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属,乃至授花鬓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YIN。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家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谱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向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不离恶口骂詈,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口。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莒,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奸。不舍嗔恚弊恶,心思惟言,彼象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投,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说,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家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
持戒就是为对洽黑业,免受黑报,不净、不净果。在思想上建立深信因果、谨慎造作的观点。戒的目的就是防非,能生善法。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制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的戒的表现和规定,郎五戒、十戒二一百五十戒等。律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郎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律宗三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作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相部宗法砺郎以此说倡非色非心戒体论。东塔宗怀索则依‘俱舍论乙,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相部、东塔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2、至于律仪,‘杂阿含经’第九二五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如是丈夫,于正法律八德成就,当知是贤士夫。何等为八?谓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仪第一之德。复次,丈夫性自贤善、善调、善住,不恼、不怖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复次,丈夫次行乞食,随其所得,若粗、若细,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复次,丈夫心生厌离,于身恶业,口、意恶业,恶不善法,及诸烦恼,重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其厌离,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复次,丈夫若有沙门过,谄曲不实,速告大师及善知识。大师说法,则时除断,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复次,丈夫学心具足,作如是念:设使余人学以不学,我悉当学,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复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复次,丈夫乃至尽寿精进方便,不厌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随其行地,能速升进。”
在‘杂阿含经’第二七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何等为六根?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奸,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慧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奸,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惫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这里所说的执持律仪,善护诸根,就是戒体所起防非止恶的作用,很为重要。
3、戒从心生,就是从怖苦心、畏罪心、求辐心、两利心、惭愧心、慈悲心、恕心,菩提心等所生,因手头没有‘中阿含’、‘长阿含’等经,只能引‘杂阿含经”作重点阐述。如第六三匕经中,世尊告诸此丘:“当修四念处,”如上广说,差别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义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衣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畏罪心)
在第一O四O经中,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YIN,不乐邪YIN;依于不YIN,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书。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诸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著。断诸嗔恚,不生愤恨;依于无恚,舍彼嗔恨。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求福心)
在第六一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向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伹当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已自护持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自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两利心)
第一O四四经中,世尊告婆罗门、长者:“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人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偷盗、邪YIN、妄语、两舌、恿口、绮语等亦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恕心)
4、世尊为何制戒?为令和敬生活。第八二六经,世尊告诸比丘:“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培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福,未来得正对冶,令梵行久住。……何等为此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念增上。”令清净修道。在第六二八经中,尊者优婆夷语尊者阿难:“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此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何以故?”尊者阿难谱优陀夷:“为修四念处故。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护生。世绰在二二二八经中,说偈云:“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猛火之所食,虽小食无限,小烛也能烧,足薪则弥广,从微渐进烧,尽聚落城邑。是故护生者,当如护己命;以斯善护己,而等护于彼。”强调制戒是为护生,亦是护己,要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又第六一九经中,也说到护他即自护,是两利的。
5、戒的分类:戒行。‘杂阿含经’第二四八经中,佛为波斯匿王说偈言:“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鍮石洞’涂以真金色。内怀鄙石心,外现圣威仪,游行诸国土,欺诳于世人。’强调戒行要表裹如一,实事求是,不能伪装,自欺欺人。律宗把佛所制戒归纳为“止持”与“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惫,指比丘、此丘尼一一家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作持郎“家善奉行”的种种规制,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行住坐卧四威仪等。‘四分律’前半部解释佾尼二家别解脱的止持门;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慧译为“聚”)为作持门。南山宗三大部内容不出此二类。学戒。“杂阿含经’第九三四经中,佛语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也有戒;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一二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摩诃男问尊者阿难此如何解释?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遗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戍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④出世间戒。释尊在第七八五经演说八正道为出世间戒,以区别于世间戒。⑤善戒与不善戒。⑥此丘戒、比丘尼戒。⑦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以上见大正藏一——七一五页至七二O页)。⑧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遁净、资具依止(以上诸戒见‘长阿含经’卷二)。
6、波罗提木义仪:①何等为增上戒学?第八一七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若此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②戒清净。第五六五经中,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二帝种!如来、应供、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二石何为戒净断?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进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⑧学戒成就。前已引述第六一二七经,世尊告诸比丘:“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农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④说戒。第八百经中,叙述因世尊说不净,诸此丘修不净观巳,极厌患身,纷纷自杀,有异此丘请鹿林梵志以利刀杀此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世算得阿难禀告,说:“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末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此丘修微细住,诸起、末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灭出入息念而学)⑤正行。第一O四二经说法行,谓“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⑥近缚行处。在第六一七经中,世尊以鹰鸟离父母例,告诫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
7、戒的净化。①不破坏一切学处。在第九三六经中,佛告摩诃男:“圣弟子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②已破坏而可忏悔者应忏悔。在第一O八三经中载,“有一少年此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行乞食时,不以次第,前后复重。诸此丘等再三谏,不受。”佛言:已破坏而可忏悔者应忏悔,说明佛教的宗旨是治病救人的。⑧破戒的过患。第四九五经中,尊者舍利弗告诸此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以退减,心不乐住。不乐住已,失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水不能得无余涅槃,持戒此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乐。得信乐已,心得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得解脱已,悉能疾得无余涅槃。譬如树根不坏,枝、叶、华、果,悉得成就。”可见护戒的重要。出家弟子要以戒为慧命所系,珍惜护持,在家两象也不能例外。如果严持禁戒,敝到“僧像佾”,以六和精神冶庙,实现“庙像庙”也不成其为问题了。
学习‘杂阿含经’有关增上戒学的论述,对当前中国佛教的涤瑕荡垢、兴利除弊,恢复原来的纯正,具有重要意义。戒律是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教的根本,根本做好,枝叶华果就必能相应繁盛,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可期望焉。
原载《内明》第272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善行善,五戒十善具足,人身才能得到。能得人身,这还是好的。假如心行不善,就变成畜生了,堕畜生道。堕饿鬼道,那就糟糕了!堕畜生道也许跟子孙还可以在一起,变成子孙的宠物。外国人养的这些宠物,那都是跟他关系很密切,彼此心里头都挂念着,完全符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这些道理、事实。我们应当觉悟,应当要明了,这样才知道如何取舍!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念佛求生净土。你要不成佛,你自己是一塌糊涂,家亲眷属投胎到你家里来了,你也不认得,这是真的。 有的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儿女死了之后,到自己家里投胎,投胎做只狗、做只鸡,他也不知道,照样把它杀了吃了。这个我们在佛经上都看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