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2014/9/4    热度:335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知足惜福谈衣着

  衣服代表时代经济的水平,人类的智识程度也表现于衣着。只要观察人们穿何种衣服、变换什么形象,就可知道他们的人文水平到达何种程度。

  (中华民国76年11月17日)

  有句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力量来源,始于早晨的筹备。一个人、一个团体、社会或家庭,每天都有四件必做之事;即使佛教团体,也不能离开这「四事」:衣、食、住、行。

  平时我们都是衣不离身,无论任何地方,凡是生活在人间的人,都不能离开衣服;即使是最落后的地区,他们虽然裸露身体,身上仍然着有少许衣服。

  衣服代表时代经济的水平,人类的智识程度也表现于衣着。几千年来,世界各国虽然人文社会不断变换,只要看人们的衣着就可知道他们是几世纪的人;只要观察人们穿何种衣服、变换什么形象,就可知道他们的人文水平到达何种程度。所以,衣着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国家教育最明显的形象。

  佛家的福田衣

  佛教也有穿衣的规矩。佛陀在世时,他制定佛弟子穿「粪扫衣」;它是废弃不要之物,如垃圾一般。佛在世时,印度气候非常炎热,白色的衣服能够反射日光,穿起来比较凉爽,所以,一般人都穿著白衣;但是二千多年前的印度,生活条件极差,能拥有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并不容易。

  佛陀出现于人间,在完成道业、透彻人生真理之后,他开始教导众生,唤起人的本性,并防止人的贪求欲念。日常生活首先必须克服的第一项要件,就是衣着不要着相、也不要有贪念。他提倡「人丢我捡」——别人所厌弃不要的东西,看起来虽不起眼,佛弟子却把它捡拾起来,废物利用。

  但是,白色的东西从垃圾堆中捡起来已经不白了,不仅黑白杂陈,甚至有破洞。所以,佛弟子就只好把这些衣服拿去洗净、染色;他们用红土、树汁做染料,颜色界于红、黑之间,旧衣服染成「坏色衣」;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这件衣服洗过之后,还要再缝补,将破损处剪掉,把剩余的补接起来。印度人现在所穿的衣服是将一块完整的长布缠在身上,出家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衣服都是剪接而成的,有剪成五块的五条衣,也有七条衣、二十五条衣等,又叫做「福田衣」。

  为什么称做「福田衣」呢?因为出家人能惜福——「你丢我捡」。世间人为了衣、食、住、行而计较,有了计较就会心生贪念,所以「贪、瞋、痴」不断随着社会活动而增加;增加贪瞋痴的烦恼就会减少「福」,这叫做「舍福」;只是一味地求享受、想贪取,要穿漂亮的衣服,为了自身而计较,即是贪念,也就是舍福。

  而出家人、佛弟子能将贪念完全舍除,行于道中,精神不受衣、食、住、行所分散,可以全心全意地过着有规范的生活,以身作则,成为世人的模范。佛陀将「粪扫衣」(福田衣)编入佛弟子生活形式中的一项,因此出家人亦称为「福田僧」。

  虽然现代的出家人已经非常享受了,既能拿整块布裁剪成衣服,还能穿和在家人一样的布料;但是仍然要坚守「惜福」的规范,不可为衣服的形式、花样费心思。因为出家人的衣服已经定型,样式是唐朝所留传下来的,不必跟随社会人士赶流行,要注意的是衣服必须时时保持干净。

  苦行僧大迦叶

  佛在世时,他开了这个法门教导弟子。佛的弟子中,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他恪守佛的规矩,是僧团中的模范;所以迦叶尊者成为佛弟子中的上座长老,为大家所尊重。

  迦叶平时穿著粪扫衣,坚持苦行僧的生活。有一天,佛陀对他说:「迦叶,你平时的生活太苦了,你的年龄比别人还长,穿衣服应该可以自我调适,不必时时守持于百衲衣的生活。」

  何谓「百衲衣」?就是一块一块的布接合缝补,衣服破一个洞或是裂一道痕,都用另外一块布贴上去;如此日子久了,就会层层迭迭的,有时每一寸、每一块都是用不同的布接连而成,这就是「百衲衣」。不像现在的衣服,只要穿破了或不穿了,就另外再做一件。

  像这样缝缝补补的衣布,一定是既厚且重,穿在一位老者的身上真的很吃力,而且印度的气候又那么湿热,除了太重之外,也太厚太闷了。所以佛陀对迦叶尊者说:「你可以放弃百衲衣的生活,若有信徒布施轻便的衣服,你可以接受。」迦叶尊者却对佛说:「佛啊!不论我是多么年老,我一定尽这一生的形寿,绝对不离百衲衣、绝对不着轻便衣。」

  佛问他为什么?他答:「第一是为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心永远保持不贪、不痴、不瞋,时时抱持清净的心;这是为我自己的道行而着想,我不愿为了衣着而费尽心思。第二,我希望能以此引导未来的众生。世间的众生大多为了衣、食、住、行而舍福,而起烦恼;我希望自己能以身作则、知足惜福,保持佛陀僧团的生活形态。所以,我这一生为了自己的道行、为了未来的众生,绝对不会舍弃百衲衣,也不会接受轻便服。」

  丢弃可穿之衣便是「舍福」

  尽管佛陀慈悲,为迦叶开方便门,但他还是坚持着不与世争、不同流合污的心态。不过,那是佛在世时的社会背景、修行环境,与今日社会已有所不同。刚才我说过,衣着代表社会人文形态及智识水平,我们穿衣服不必太执着于形式,佛常说迦叶执于苦行,这就是有「执」,所以佛在《法华经》中也曾鞭策他。

  现代的出家人虽然不必执于那时候的生活,但也不可舍离现在的生活规则,大家的衣着一定要干净。现在我看到许多人穿著所谓的粪扫衣、百衲衣,是故意在新衣服上贴不同颜色的布块,其实他穿的是新衣,却说是百衲衣。

  须知现在的社会、教育水平,并不适合停留于佛陀时代的生活形式,大家要惜福,不可执于百衲衣,也不要对衣着有所强求,必须好好地生活在现代的环境中,更要注意整齐干净;若能如此,才能适应现代的佛教生活。

  在家的弟子也是一样。佛弟子分为四众弟子,各有不同的规戒,但是却有相同的清净本性,我们必须注重佛性的清净。出家固然要懂得惜福,衣着仍要保持清净简便,在家人也不可为了衣着服饰而过于浪费。现代人讲究「名牌」,一件衬衫胸前多了一个小标记,就价值好几千元;若少了这个标记,只不过值几十元。同样是衣服,几千元、几百元,都一样是穿在身上,到底这小小的一块标记价值多少?

  像我什么都不懂,只要干净、朴素,其它别无所求。如果一个人穿了好几千块的衣服,本来我觉得他很善良、是个好人,一听到这样,在我心里他的好就会打上折扣——因为他多了一分贪念及奢侈的习气。多一分坏的习气,就会少了一分良善!

  美德是在简朴中表现出来的;我们若能生活得很简单、很朴素,就增加一分美德。在家人也要多惜福,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才能叫做福田衣,老实说,现在出家人舍福的也很多,而在家人能惜福者亦不少;所以凡是惜福者所穿的衣服都叫做福田衣。衣服必须洗干净,稍有破损就缝补好,若能做到这些,你所穿的衣服就叫福田衣,如果稍有破损就丢掉,就叫做「舍福」。

  衣着要干净整齐

  我们应注意日常生活四事中的衣着规矩,不可穿得邋里邋遢、骯脏不整齐;出家人衣着整齐干净,才能表现出修行者的气质。不可认为穿百衲衣、粪扫衣,就可以邋里邋遢,这是错误的观念。

  须知佛陀将服装分为三类,是希望我们保持清洁。「五条衣」是工作时所穿的轻便衣服。「七条衣」则是应供时穿的;佛在世时,有许多在家白衣居士或国家的大臣、长者,会请僧团到他们家供养,佛便制定出家僧团要穿七条衣去受供,表示僧团出门时衣着应该整齐干净。「二十五条衣」则是在大庭广众中说法时,或要进宫殿、要到某个重要场所时所穿的服装。

  说法人是佛法的教育者,代表佛陀的精神,所以说法者本身要身心清净、仪容端庄,才能面对大众说法。而受教者听法时,不要把袖子挽得高高的,或一高一低,必须抱着如同面对佛时的恭敬心,所以要整顿仪容、形态、衣着要注意整齐,坐、立也要端正,来接受佛陀的教法。

  能让人觉得整齐的第一个印象是衣着形态,你们看看慈济的委员,不论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会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赞叹,为什么呢?因为衣着很整洁,颜色、形式也很一致、很好看,大家聚在一起,或出现在同一场合,都能表现出整齐的仪态,可见衣着非常重要。

  我常常说,一个人的形态表现在声与色上,这个色也包括身体上的衣着。

  佛开始教育众生时,是希望众生去除贪念,处于无我相的生活中,但是并非执于粪扫衣与百衲衣的外在形相,我们也要随着时代、环境来顺应生活,才能符合佛陀的教育。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钱财到面前来的时候,要把它用在善的地方。什么是善?利益众生是善,自己享受是恶,你要是能够记住这个原则,你的一生一定是幸福快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