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2014/9/4   热度:347
证严法师:生活的智慧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谓「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 身体若稍受风寒,或体温太高即不调和,这是对物质、身体的「不调」;而人的心理也有不调适的烦恼。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精神病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为何有这么多的精神病患呢?这是心理不调所引发的病症,原因是想得太多了;又为什么会想太多呢?因为欲望太大。现代人的生活欲望太大,所追求的远超过个人的能力和环境,想得很多,结果都是虚幻的妄想。因为理想过高,屡求不得而心神迷乱,这便是「心欲不调」。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有的人追求物质、有的人追求感情,这两项皆离不开人类的生活。人如果生活在毫无感情的环境中,必然会很痛苦——不懂得付出感情,也不懂得如何接受感情,这是「无人性」的生活;但是若太过于追求,即会生「病」态。 人生在世,能恰当地满足生活所需,即是最适意的生活;一旦超越所需的极限,必定会有弊病产生。人的心境若能随遇而安,就是最健康的人生。所以,我们要依自己的环境来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 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精神病患者,实在为他们深感怜悯!身体有病痛是个人的事,但是若患了精神病则不同R蛭颊叱寺伊俗约旱男男灾猓不崧伊苏黾彝サ陌材踔廖缁岽辞痹诘奈;?br> 有一天,精舍来了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她的精神看起来不太正常,头发的前半部理得精光。几年前,她还是一位护理师哪!而现在却判若两人! 人生应谨守本分,置身任何环境都应随遇而安。修行则要节制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才是最自在的生活。若是讲「情」,也要是清净无彩色的平等之情、是无分别心的觉有情,这才是修行者所应受持的净爱长情。 情感若能收放自如、心中无恐惧,即能远离烦恼与颠倒。我们若要健康地生活,必定要先把心理调整好,少欲知足才能自在逍遥。 一位学医者的迷思 修行,要在日常生活的动静之间,磨练得毫不冲突。 有些人太执着于静,这样会变得槁木死灰;反之,心若过于好动,则心念就会像雷电闪光一样。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指世事变化快速。我们的心念一动,就像闪电一样,也像闪动的烛光——风吹蜡烛,光线晃动、阴影也会跟着动;风一大,烛灯便很容易就熄灭。 修行就是要常保智慧的光明,而不是让它一闪即逝;要以智慧的光明自照照人,不可让无明之风吹熄智慧之光。 智慧的光明被摇动或熄灭,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明之风动」,也就是心浮气动。但若太偏执于静者,心境便如槁木死灰,没有一点儿生气。如此的修行,便有失中道。 曾有一位医科学生,拿着老师的介绍信来找我。这位学生非常优秀,高中念建中、大学读台大医学系。信中,他的老师一直赞叹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因偏执佛法、很想修行而荒废了学业。 当时他是医学系五年级的学生,再过两年就可以毕业了;但是,他对人生感到万念俱灰,经常到寺院追随几位大法师。老师曾为他找心理医师面谈,却完全无效,所以要这位学生来找我。 我问他:「家中有几位兄弟姊妹?」他说:「只有一个妹妹而已。」我说:「既然这样,那你应该先从做人开始呀!妈妈对儿子的期待有多大啊!我们学佛要从做人开始,如果不能体会妈妈的心,做人的基础就无法稳固。学佛要有大慈悲心,能视天下众生犹如自己的亲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病苦。你能够考上台湾最高学府、最好的科系,而且两年后就能开始为病苦的人服务,这是极大的救人造福之缘啊!」 他问:「佛教不是强调要把身病看开,重视生死的轮回吗?」 我问他:「你自己的生死能够掌握吗?」他说:「我就是很迷惑呀!」 我说:「你既然对『理』感到空渺、迷惑,为何不从『事相』去探求?你应该面对真实的人生事相呀!」 他说:「我觉得佛法的『空』理很实在,也很亲切。」我说:「真实的事是你向我提问、我回答你的问题,此时此刻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后来,他又说:「我的师父发了很大的愿!」他师父的愿是——如果有众生听到他的名字,他就一定要度化对方。我说:「我也曾发过这个愿。请问:你听过我的名字吗?」他说:「常听到。」「既然你听过,现在我们面对面谈话,你有没有被我度化?」 他说:「师父,您说的话我能够了解,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必须有一段时间让我做心理上的调整。」 这就是偏差的实例,虽然他选择了医科这个方向,却对这门行业的意义感到迷惑!佛教中真正的「空」理,其实他根本尚未了解,更误解了「修行」的真义。 学佛,要真正去体会无常;强调无常是要警惕自己把握现在。这位学生虽然一直强调「人生无常」,所以要赶快修行;但是我问他:「如果你休学,打算如何追求佛法?」他没有回答。所以我又说:「你如果知道人生无常,就要把握现在。要不然你从二十岁一直想无常,想到八十岁还是一事无成;若是休学一年,这段时间就荒废掉了,多可惜啊!」 面对现实,才是正确之道;若为了「修行」而休学,实在是浪费一年的时间。我告诉他:「如果你好好把握这一年,就可以早一年毕业,早一年去做救人的工作。而且,如果你平均一天救一个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可以多救三百六十五人;早一年毕业,就早一年成为救度众生的菩萨呀!」他听后似有所悟。 「无常」不是在嘴边说说而已,也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分秒必争,这才是真正体会无常的道理。 内外融和的清净风光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清净的摆设和干净的环境,会令人油然生起欢喜的感受,这是心灵的享受。所以,如果我们能随手清理周遭的环境,就能天天感受付出后的喜悦。 社会上,经常有人呼吁保护环境。环境保护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若是人人能负起责任,社会上必然处处是净土。但是,有许多人抱着自私、懈怠之心不愿付出,怕身体劳累又讲究享受,既不愿清除垃圾,反而制造许多垃圾。 垃圾从哪里来?从欠缺「惜福」的观念而来。 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生命价值;如果轻易地汰旧换新,即使没有把它丢掉,它的生命价值也已经失去了。 现代人的物质太丰富,物品稍旧就要汰旧换新,被淘汰的便成为垃圾。而有的人新的物品买进来,旧的仍舍不得丢;累积久了,那些存放之物还是会成为无用的垃圾,而自己也就生活在垃圾堆中。这是既舍不得、又想追随潮流所带来的后患,使得环境无法常保清新,心灵也就得不到享受之感。 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并且发挥爱心去爱人爱物;每一件物品都要让它发挥功能,保持它的使用寿命,这才是惜福啊! 我们生活在世间,首先要清净自我的心地,由内在进而呈现于外——除了爱惜自己的心地之外,也要珍惜公众的环境,不任意破坏自然的景观。这是由照顾心地开始,进而产生保护外在环境的动作。 除了自己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顾虑到别人——是否只图自己家园的清净,而把垃圾丢给别人?让垃圾车积满了废物而不知载往何处,垃圾山一个个堆积起来。如果人人能减少制造垃圾,垃圾山的问题就会减少。 凡事都要从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爱惜物品开始! 慈济要建学校时,政府机关曾经提供一块土地。那块地位于鲤鱼潭的山坡地,风景十分优美,有百余甲之大,确实是一块办学的好地方。可是,看到那些宝贵的「原始林」树木,我不忍去毁坏它;因为要建学校之前,必然会砍掉许多树木,而且还要整地、填土……。虽然有百余甲的土地任我选择,但是我认为应该为「爱」而自我约束,要以「环境保护」为优先考虑。因为台湾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多了,应好好保护自然生态,让更多人能随时畅游于清净的大自然环境中。所以,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就是运用良知的判断,不可因取得容易就不考虑自然生态而占取它。做事不仅要为自己及他人考虑,更要为大地用心、保护清净的环境。办学固然重要,但是环境的保护、水土的保持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即使推动四大志业,也会变成「破坏性」的作为。 我们应该先从清理自己的心地开始,天天自我净化,然后再推广到外境,时时勤于擦拭;若能天天清理环境,就不必花很多时间在岁末大扫除上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安稳最大利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是不是物质拥有的多就是幸福?是不是空闲享乐就是幸福呢?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安稳;心不安稳,便会时时刻刻生活在惶恐之中。 虽然台湾的外汇存底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感觉很不足、内心很空虚;可见,「钱」并不能让人觉得安定;真正的安稳、安定,应该是在我们的「心」。 佛陀曾说:「安稳最大利。」我们如果能乐道,即使生活简单,内心也会觉得很安稳快乐。佛陀又说:「知足最大富。」能知足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三餐不过一、两碗饭就很足够了,衣服足以御寒、保暖即可;晚上睡觉,不过三尺宽、六尺长的床铺也就够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的是「心不愧于社会」,以健康的身体为社会人群付出力量。 有的人生活贪不餍足,已经取得很多,还感觉不够。他们从不用心思考曾经对人群付出多少,却花很多心机在如何取得不法之财来自我享受。其实,不义之财取来身边,哪怕再多,都不能安然享受,因为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要担当这一生的惶恐与不安。这样的人生,怎会快乐呢? 人来到世间,应该要发挥生命的良能。生命是要让我们使用的,所以,我们的心念要时时刻刻放在如何利益人群上;否则,纵然生命是活的,和死了也差不多。 助人为快乐之本。生活得淡泊自在,而能够付出爱心、帮助他人的人,就很快乐。力量有余的,用双手去扶不能走路的人;物质有余的,欢欢喜喜布施出去,这就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安稳最大利,知足最大富;能够安稳的人生是最幸福、快乐的。 切磋 每个人的心地都有无尽的光明,只是这分光明常被遮蔽。 例如桌灯都有灯罩,只要打开桌上的电灯,光线一定投射在桌子上,这是因为灯光被灯罩罩住,所以光线受到局限;若将灯罩掀开,光芒就会发散于四周。 我们这一分心光,就像被灯罩完全遮住般,使发散出来的心光闇昧,无法反映出光明的心性,这就是障碍。 一个人必须自信、信他。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对他人也要有一分诚恳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必须互相帮助、彼此切磋;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光照射他人,他人的心光也会照射我们,人世间将充满一片光明。 然而,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障碍重重,人与人之间无法坦然相处;殊不知这些障碍都是由自己内心的魔军所造成。要降服魔军,必须有心向善,自内心生出一股毅力,不断精进、拨开万难,勇于面对障碍所起的逆缘,以信心将其转为善缘。 一块玉石,若要成为价值不菲的宝玉,必须经过砺石的琢磨。人也是一样,我们若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不好的眼色、难听的言语、难办的事情……。我们都要一一将其克服,同时抱持感恩的心;因为这些人事是要成就我们、爱护我们的。古圣前贤能有所成就,就是凭借这分勇猛的感恩心。 「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要深刻感受却不容易。其实,每一个严厉责备我们的人,都是爱我们的人;但是我们往往无法接受这种「责之切」的境地,只想追求「爱之深」的感受而已。这种心理障碍,普遍于人间。 我们若能透彻此理,再难看的脸或难听的话,也能善解,并生起感恩心;如此,就可转障碍为力量,转逆缘为善缘。 觉有情 世间有很多人为情烦恼,陷于情执、缚捆而难以解脱。 世间情有许多种,有亲子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的情,常使人迷惑、痛苦。 夫妻感情不睦,整天吵闹、互不体谅,是男女情爱的烦恼。子女见父母不和、担心父亲的事业、操心母亲的身体,是子女对父母亲情的烦恼;子女在学校的课业、身体上的病痛、在外的交友,父母看在眼里、苦在心里,是父母对子女之情的烦恼。 凡夫的人生,就在父母、子女、亲友之间的情爱缠绕中,牵引得牢不可拔。 父母的问题,会影响子女的情绪;子女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父母会痛不欲生;男女间不能互体互谅,将会造成社会悲剧。这种种的牵挂,真是苦不堪言! 其实,这些情是狭隘的、是迷惘的。菩萨又称为觉有情,是觉悟之后的有情,是面向众生发出无量无边的「慈悲喜舍」之情。 人人有情,人人都可以是菩萨;只是佛、菩萨与人的差别,在于觉与不觉。人平时虽有情,但不觉,不觉就是迷。凡夫多为情所困啊! 我们要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化作一股坚强的力量,将我们在迷中被障蔽的邪知邪见转换成正知正见。 我们若能扩大心胸,将普天下的父母都视作自己的父母,把普天下的子女当作是自己的子女,情爱就不会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而无法自拔。 因此,我们要把有色彩的私情看淡,才能增长深邃、长远的菩萨「觉有情」,并使这分情普遍天下、充满宇宙。 过秒关 每逢岁末,人们通常会说:「年关到了,好忙喔!」 我们不要等到年关才忙,应该时时过秒关——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都该忙着清洁周围环境、整理内外。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时时把内心的烦恼都扫除清洁,则每秒过关,年关何忙之有? 做人不该闲逸无事。有一位大企业家来看我,我问:「近来如何?」「近来很忙!」「恭喜!」「很忙哩!」「对啊!就是恭喜你忙。」「为什么?」「公司忙碌,表示你的事业正在发展,经营有成。」 我们也是一样,只要对行走菩萨道的工作——济贫教富,怀抱着一分坚定的信念,就会觉得极其忙碌。忙什么呢?忙着做收付爱心的工作。 菩萨游化人间,为一切众生而忙,身体虽忙碌,心却轻安!外在的生活因忙碌而充实,内在的心灵则因充满了爱,而没有空间可放置烦恼。 生活多一分踏实,心中就会少一分空虚;心中多一分清净爱,生活便会少一分烦恼。如此一来,则时时处在满足的喜悦法乐中。 人心柔和·风调雨顺 ——由天灾人祸谈「爱的绵羊」活动 时值初夏,静思精舍大殿外阳光普照、草木青翠;加上悦耳、清脆的鸟叫声,让人有一股清凉之感。从里面往外看,可以感受这一片大地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是多么宁静、祥和、光明的境界! 各地响应孟加拉国救灾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同一个天地间,有些人却处在贫穷、战乱、天灾、饥饿等种种苦难之中。这世间,哀哀待救的难民何其多啊! 慈济美国分会发起救助孟加拉国灾民的行动,本会也在台湾遥相呼应,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屏东、花莲……,凡是有慈济人聚会的地方,我们都极力带起救灾的呼声,呼吁大家伸出援手,救助远方的苦难人民。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就是爱的表现。虽然只是大家随喜捐助,但是加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因为有这股爱心的汇流,才有这分力量。人多力大,这也显示了台湾人的富有——富有财物,也富有感情与爱心。台湾是个富足安乐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懂得惜福、造福;人人造福,才能人人享福。 造福由节约滴水做起 造福要从自己做起,我们应懂得如何节约。看看孟加拉国受灾的地区,连一滴水都难以求得;所见之处,尽是满目疮痍!有水的地方,浮着人畜肿涨的尸体——即使有水也污浊不堪,不能饮用。 台湾自从入春以来,一直到六月中旬,因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导致有些地方因缺水而无法耕种,政府只好宣布暂时休耕或改种旱作。据新闻报导,今年(八十一)有些地方若休耕,我们的存粮也还足够维持一年。 虽然六月下旬全省各地均下了大雨,解除了早象,水库的水位也回升了;但是,此后是否还会有适时的雨量,仍是未知数。所以,我们应节约用水。或许有人认为台湾有的是地下水源,可是若大量汲取使用,后果也会很严重。滴水如金,大家平常要把点滴之水节省下来,连一滴水也应爱惜,更何况是其他的物质! 化垃圾为黄金 我一直在呼吁垃圾分类的环保问题。为了公共卫生,我们经常使用免洗餐具;这些用具最好选用纸制的,不要用保丽龙制品。因为纸类可以回收,而保丽龙制品却会污染环境,造成二次公害。 同样是用过一次就要丢掉的物品,有的可以回收再制,有的却会造成公害。像便当盒或许染有食油不适合回收,但至少也能拿来烧热水、回收热能。所以,我们要运用智慧选择使用的物品。其他废纸也可以收存好,铝制的罐子可以顺手洗干净收好,因为这些垃圾都可以变为「黄金」!总之,垃圾如果加以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再产生许多资源。 铝罐回收做「爱的绵羊」 金车教育基金会曾为慈济举办了一系列「预约人间净土」的活动,其中一项是由金车教育基金会制作一些「爱的绵羊扑满」,让小朋友们认领,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善念,积贮零用钱助人。我们可以把回收的铝制空罐自制成爱的绵羊扑满,让小朋友认养一段时间后,再让它们「回娘家」。 有很多可爱的孩子因为经过慈济精神的洗涤、启发爱心,所以都想存钱参加盖医院、建学校。他们天真、幼稚的心灵,均存有这种善念。 我们可以广泛地推动「爱的绵羊」活动,但是如果另外制作「爱的绵羊扑满」,将来会造成垃圾。因此,倒不如利用回收的垃圾——铝制空罐来做,把慈济爱的绵丰标志贴在空罐上,然后发给小朋友;等他们把爱的绵羊养肥后,再请小主人带着绵羊「回娘家」。这是化腐朽为神奇、化垃圾为黄金的好办法。 爱的绵羊具三项意义 常有小朋友拿扑满给我时,说:「这是要给师公盖医院、救贫困的人。」也有小学老师呼吁同学们少吃糖果零食,把钱存入扑满参加建院。所以,我觉得推动这项「爱的绵羊」活动,具有三项深义: 第一,使爱的教育能够更普遍。 第二,让大家懂得惜福爱福。 第三,是实际的资源回收。 若懂得应用,什么东西都是黄金;只要懂得造福,举手投足都是机会。我们生活在如此安和乐利的环境中,更要赶紧造福、行善;若等到环境不允许时,就已经错失良机了。 孟加拉入春以来,连续遭受飓风的侵袭;救灾工作尚未做好,就再遭遇另一次的灾难,死伤无数。衣索匹亚也再次发生战争,飞弹不偏不倚地投中油库,一千多人当场死亡。生于动乱灾变的地方,多么可怜!我们处在安定、富足的地方,更应积极地行善、造福。 天灾由人心感召 我们都希望居住的地方,能够风调雨顺。现在求雨无雨,我想这和人心有关。因为人心太过于火爆,所以感召这种热浪袭人的天气,实在令人担忧,不知干早还要持续多久? 天灾都是由人心感召,这是一种「共业」。所以我们要放大心量、调柔心性、培养爱心;人人能够如此,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凡事先由自己做起,奉献爱心要从自己开始,柔和也应从自己开始。只要求别人对我好、对我柔和善顺是不可能的事,需要人人反求诸己,培养爱心、善顺待人。修行即在「和谐」呀! 发挥人性之爱 ——响应孟加拉救灾行动 入夏以来,气温偏高,天气燠热。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燥热感;除非是在冷气房里,才能免于暑热侵袭。 现在社会,人人都习惯吹冷气;但是在冷气房中,又得加件外衣,内外的气温差异非常显著。此时天气炎热是很自然、正常的,而室内的凉爽则是由人工造成的。现代科技确实带给人们莫大的享受。 孟加拉天灾不断 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世界上正有许多国家因自然气候的剧变而造成灾害。 例如孟加拉,在短短的十数日内,天灾接二连三地降临。一阵飓风,损伤了十几万人的性命;接着一场台风豪雨,使得许多人的房子倒塌;还有洪水泛滥成灾,又有几万人的生命因而丧生。真是雪上加霜,苦难不断。 在一个月内,灾祸连连。根据最保守的估计,目前死亡人数已近二十万人之多,失踪者则无法估计。因为灾区范围很大,要加以确实统计很困难。 想想,生活在同一个天地间,我们可以享受风和日丽的气候,虽然有时不免闷热难耐,但是比起风雨不调、天灾人祸不断的国家,我们真是幸福多了,应该要知福、惜福。 伸出援手拔苦舆乐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到慈济医院探望病人,经常远远地就听见一阵快乐的笑语声。我循声走过去,看到快乐的志工们与病人乐成一片;病患抛开病痛,满面笑容沐浴在欢欣愉悦的气氛中。可见,医院里虽有苦痛的一面,却也有快乐的一面。 快乐是人为的,也是心理的感受。尽管现实的病痛是悲伤、痛苦的,但是若有人以爱心展开辅导的工作,使患者转变心态,便能使痛苦成为「痛快」的感受。 而孟加拉地区,触目所见都是水灾、风灾留下来的惨象——房子倒塌了、田园流失了、人畜伤亡……,无家可归的人、瘟疫患者、饥饿者、受伤者到处都是,真的是满目疮痍!像这种情形,要如何去引导他们「以心转境」呢?最好的办法,是赶紧伸出援手,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美国分会发起救灾 慈济美国分会和德州支会,在当地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在美国劝募相当不容易!他们劝募了三天,才汇集二、三千元美金,实在非常困难。不过,大家还是不畏辛苦地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地为灾民努力劝募。 美国分会的第一次劝募活动,是为了救助中东战争结束后的儿童。当地库德族的战后孤儿流离失所,境况非常悲惨。于是,加州分会将劝募所得的一万美金交给红十字会,由该会展开救助的行动。红十字会收到这笔钱后,非常感动,他们说民间的团体,很少有这么团结的行动,捐献的数目也少有如此庞大的金额。 我很欣慰分会能够如此自动自发地展现「人性之爱」,大家节省一些不影响生活的钱来救助灾民,就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 节省一块面包钱 我们也应该发这分心;在美国是「一人一元」美金,我们是否可以每人节省一个面包的钱,来响应这个活动呢?只要每人捐出一个面包的钱,众资聚集,我想这个数额就不小了。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慈济就是从很小的力量做起的。 我呼吁大家把这分讯息传达出去,随分随力展开活动。虽然劝募的数目不敢预估太多,但是多少也能够救助一些异国的灾民——希望大家共同伸出援手、奉献心力,这是我目前最期待的事。 请大家在福中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远离渴爱 所谓「渴爱」,是指我们内心对物质无止境的欲望渴求。 一般人所追求的东西,大抵不离天地间有形的事物。以日常生活而言,食物是维持我们色身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些人虽然只吃青菜、豆腐,照样精神充沛、身体健康;而有人却每天无鱼、无肉就难以下箸。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多气力,但仍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而欲望淡泊的人,少愁少烦恼,便能够安稳满足、快乐地过一生。 所以,同样是在过生活,饮食的目的只是求温饱,穿着也只是为了护身之需;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呢?若是凌越这个基本范围而一味追求华美,那就变成「渴爱」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只会导致心灵的枯槁,就好像被太阳照射的沙漠一般——沙漠本来就缺水,又被烈阳直接照射,其枯槁可想而知。「渴爱」的痛苦,类似于此。 人若能体会这个观念,善用物质维持基本的需求,就可以节省无谓的时间及物质,挪注于「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正途。 我们活在天地之间,若只是随波逐流,让形体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死,那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人生;若能节省追求食、衣、住、行等欲望的时间与心力,就可以定静下来,追求我们的人生正道。 慈忍 「慈」是爱的表现,不管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些爱通常指的是人间的爱,是有范围的,所爱的对象都只是与「我」有关系的人、与「我」有缘的人。 佛教说的爱是透彻的,即「无缘大慈」——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这包含了与我们非亲非故的有情生命。除了给他们快乐,还要救拔他们的苦难,这就是慈心悲念,透彻、无边际的爱,就是慈的真义。 透彻的爱,就是无色的爱。它不是出自污染心,也毫无爱此憎彼的分别心。尤其于「时」不分长短,于「地」不分远近,更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的「时、地、人」,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的,都会尽量设法去做,绝无索求回报之意。所以,它是无色的爱,能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这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真净爱。 我们都应有这股大慈悲的爱心,发挥人性爱的光芒,使大慈大悲的力量聚集,普遍救济一切众生,达到无缘大慈的境界。 但是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忍」字。人生所以有许多苦恼的事情,多数是出在不能忍的心理。人生在世,周遭的环境不出两种:一是顺境,一是逆境;顺境是人人所喜爱追求的,逆境则是人人所畏厌的。但是,为人处事应不避拒逆境、不企求顺境,随缘处境、能安能受;这全凭「忍」字、发挥慈爱的力量,才能以心转境。 无挂碍 过去,大家都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我将这句话改为「个个弥陀佛,人人观世音」。 佛与一切众生的心都是平等的,只有一项差别,那就是佛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本性。所以,在佛曰「性」,在凡谓之「心」。其实,「心」和「性」是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性」是无污染的本性。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并无善恶的分别和人我是非的竞争,每个人的本性都是那样地良善、清净。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熏染,心就生起欲念;有了欲念的心,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心就会惶恐,这叫做「我执」。 当一个人贫无一物时,会说:「我要争一口气,我要认真奋斗。」一旦成功、赚大钱时,便开始惶恐、挂碍,害怕会失去这些财产。 常常有许多人很苦恼地来找我,有的人说:「师父,我被倒了好多钱!」有的人说:「师父,我的会快缴完了,却被倒了!」 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都回答:「恭喜啊!」 他们就问:「师父,你为什么说恭喜?」 我说:「幸好不是你倒别人的钱。你被人倒,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因此值得恭喜。相反的,若是换你倒人家,那么内心将会大为挂碍,烦恼、压力也会很重呢!」 他说:「我赚得那么辛苦,这样被倒,实在不甘心!」 我说:「想想你还未赚到这笔钱的时候吧!那时,日子还不是一样过得很好,就当那些钱原本就不存在吧!说不定,有一天对方会忽然捧着钱来给你,让你吓一跳呢!到时候便如福从天降一般,所以我说恭喜。」 患得患失,是我们的凡夫心。学佛就是要培养一分洒脱、无得失的心,对任何事都不挂碍、不存疑。 照顾心念·时时专注 我们常常谈「心」,也一再提起「爱心」;所谓「爱心」,是要反观自性、爱护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念照顾好。 平时如果不能照顾好清净、无染的心念,学就会不专。虽然佛教的教理看起来非常深奥,即使投入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三藏十二部经,都无法研究透彻。不过,只要有志专心学佛,也可以说很简单——那就是照顾好这一心念。千经万论,无非都是教导我们要照顾好这一心念的方法。 我们若能以最简单的方法,转凡夫心为圣人心,好好爱护与照顾这分心念,就可以立地成佛。修行是这样,做事也是如此。 譬如在道场里修行时,念佛要专心、拜佛要专心,诵经也要专心。诵经时,要用心分析经文的教理;念佛时,要如佛在眼前,抱持佛心即我心的念头;能如此,则我心分秒都融会佛心,这不就是立地成佛了吗?这是指修行人的心态,也就是心要「专一」。 即使在工作时也是一样,要抱持最简单的心念。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手和脚都要连在一起。我常常说,手拿东西时,要把心放在手上;开门时,也要把心放在手与门上;走路时,心要放在脚底下。心若能时时放在举手投足间、不离开身的动作,如此,即使在做事的当下,还是不离修行。 和人说话也一样,心要专注,用心听别人说话、用心透过大脑思维该说什么话;这样,必定能为所说的话负责任,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也就是说,每一句话都能起作用,每一句话都有分量,这即是说话专心。 如何听话专心呢?我们要会过滤这是谁说的话?说话人的用意为何?若听到有启示性、教育性的话语,就可以把它当作佛法般奉持。 慈济有一位老师姊,在听进一句话后,人生完全改变了。哪一句话使她改变呢?她说:「是师父说过的一句话——『缩小自己』。后来,我又在师父那儿捡到一句宝,我带回去和孩子们分享,结果他们也都应用得很成功。」 我问她:「妳捡到什么宝给妳的孩子们?」 她回答:「『天下无我不爱的人,天下无我不信任的人,天下无我不能原谅的人』。我把这『三无』送给孩子们,他们也懂得运用在员工、朋友以及周围的人身上;结果,事业愈做愈顺利,待人处事也更加圆融了。」 这位师姊,就是用心听话的例子。当她听到「缩小自己,包容他人」时,觉得非常受用,回去后就以身作则影响媳妇,也教育她的儿子。她真正把婆婆的身分缩小下来,包容媳妇;儿子发现母亲因为接触慈济而能和太太和睦相处,无形中也对慈济起了一分恭敬心。 母亲看他对慈济、对师父有信念,就把师父所说的话转述给儿子;儿子因为已经对慈济有好感,相信师父说的话没有错,所以每个人都把「无我不爱的人,无我不信任的人,无我不能原谅的人」这句话,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对自己的修心、修身有益,对朋友、员工及客户,也都建立起很好的形象。 这就是专心听话。若能真正专心听话,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话,都可以终身受益。 另一位从美国加州回来的人士前来看我,我问他:「你曾去过美国分会吗?」他说:「我没去过。不过,我也是会员。」「你是谁的会员?」「是一位老菩萨。她好像姓林?又好像姓王?」他一直说不出对方的名字,我们就臆测:「是不是王秀琴?」他回答:「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是『杯子缺一角』的老菩萨。」 「杯子缺一角」的典故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菩萨,刚好听到我说了一句——「一个有缺角的杯子,不看缺角,其它地方仍是圆的。做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难免有缺点,不去计较那些缺点,就是圆满的人生,」就这么一句话,转动了她的心念。 过去,她常常埋怨人生的种种缺陷。事实上,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一个杯子的缺角不看就是圆的」这句话,使她了悟:不用太在意人生的缺陷。从此,她过得既快乐又自在。 人生若懂得听话,并时时刻刻运转自己的心念,这就叫做「转心轮」——转掉过去不满足的烦恼心,而能常存感恩、满足,自然时时快乐。 老菩萨将这分快乐的心境,从台湾带到美国。「杯子缺一角,缺的那一角不看就是圆的」,因为这句话的启示使她获得快乐,所以她也希望大家能够「同沾法益」。于是,她便不断地说这句话;辗转流传,当地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成了「杯子缺一角」的老菩萨,这也是一句话的成就。 学佛若懂得善用,则信手拈来无不是佛法;若是不会运用,纵使整天沈浸在千经万论中,那些经法对我们仍然没有效用。 人,常常喜欢卖弄聪明,想让人知道「我的学问广博」,所以时时在用心思、起杂念。学佛,就是要去除杂念、照顾好我们的心,使它「寡欲专念」——杜绝欲念,自然就会专心。希望我们从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入门,如此,就可以「入门见佛」了。 熄灭烦恼即身处天堂 「佛学」,只在于学一个沉着、清净的心念。平常若能降伏妄心,把心念照顾得很好,便是常寂光涅槃之境。何谓「涅槃」?就是寂静、心无妄动、无有生灭。 心念为苦乐之源 凡夫要让心境常保寂静当然不可能,所以称之为众生心。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照顾好自己的心;心若没有照顾好,便可能于起心动念时,结下恶缘,造下遗憾。 心念转善,便是快乐,其乐有如身处天堂;若是一念向恶,便是苦恼,其苦有如地狱。这都是心念的转变,所以有「一念遍十法界」之说。 慈济有一群充满爱心的委员,他们不只济贫,还要教富;而济贫教富之前,自己必先转动心念。过去,起心动念想的都是自己,为自己设想、为自己谋求福利;进入慈济之后,把自私的心念转为行善造福人群之心,任劳任怨,放弃过去自私的追求。现在大家除了济贫教富之外,又要轮流到慈济医院当志工,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心里却充满欢喜,因为这是出于欢喜心的服务。 若是没有欢喜心,便不会安然自在,即使身处很好的修行环境中,还是会充满人我是非的烦恼心,于身口意不断地造业。 对人对事若不能生欢喜心,即使居住在清闲的环境中,心里仍然不得清静,显得处处是烦恼。譬如看到一个不顺的眼神或听到一句稍不中听的话时,心里便生起瞋恚、烦恼,这就是凡夫心——再好的环境都不会满足,不会生欢喜心;甚至环境愈好,愈是觉得不足,不知自己身在福中。如此之人,虽然身在丛林修行,心境也永远不会向圣贤看齐。 慈济的委员虽然身处俗家,但是他们经常保持着欢喜的心念,实在很难得!此心即佛心,秽土亦能变为净土。 一念差,万念皆错 有一次我到慈济医院探慰病人时,一位巡房医生告诉我:「师父,有一位病人很想看看您!」我便跟着他去看那位病人。 一进去,看到病人的表情非常痛苦,我问:「妳怎么啦?」病人说:「不小心吃错了东西!」病人的食道完全被毒物破坏,连讲话都极为困难。医生解释说:「她的食道被剧药破坏了,」病床边站着一位先生和一个女孩子,我想可能是她的先生和女儿。这位病患看起来,可能只有四十岁左右而已。 我走出病房后,向医生详询她的病情。原来这位妇人因为呕气,一时想不开喝下剧毒药物。不只食道完全毁坏,连胃也全部蚀毁了。这正是「一念差,万念皆错」啊!从此,她必须过着犹如地狱般的生活!当初她若能忍得一时之气,转个心念便能化危机为契机,过着和睦圆融的人生。现在她真是悔不当初,多可惜又多可怜啊!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宗教可以化解婚姻危机」的文章,细读之下,发现原来是记者引述慈济委员讨论婚姻问题的谈话。有一位慈济委员现身说法时表示:「过去被先生责备时,他讲一句,我就回他两句。」进入慈济后,她的人生观完全转变了。当先生责骂时,她就跑去照镜子,对着镜子微笑;等先生骂完后,她以面对镜子的表情给先生看。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啊! 人生如果有目标,就能明白如何降伏心念。那位委员已经找到目标,即「看开」和「精进」,要懂得忍耐,才会看得开。若看不开,便无法精进;因为心念仍在人我是非上打转,哪有精进的机会? 学佛主要在降伏心念,让心念寂静、妄念不生;烦恼熄灭,即是涅槃境界。 知处非处。善尽己能 清晨听到窗外枝头小鸟的叫声,令我想起一则十分感人的故事。现在就以这个故事,来看现在的社会动态。 古代仁君帝尧,施行德政治理天下,使人民过着和乐的生活。有一天,他想将天下让给许由——一位具有智慧与才干的贤臣。 他担心许由不接受,就先说了一段话:「既然有太阳和月亮,又何需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既然有自然的露水和雨水,天下的树木就不需要人工浇水。现在我的体力与智力,就如萤火虫般的微弱;而你的智慧和才干,却如太阳、月亮般的清朗、明亮。我应该将天下交给你,希望你能接受。」 许由回答:「一只麻雀,只须栖于小树枝上,就安稳无忧;一只小老鼠口渴,到溪边最多也只能喝满一小肚子的水。我的才智就像小麻雀一般小;我的需求就像小老鼠一样,只有一个知足的念头;这样,我已经觉得逍遥自在。你将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君主之名实至名归。你现在将君位送给我,只不过是送一个『虚名』,我不能接受。」 过去的古德贤人想让贤天下,今人却为一己的小名小利而纷争不已。 佛陀教我们要有知足的心态,衡量自己的体力和智慧,不受虚名。佛陀有十力,第一智力是「知处非处智力」——自知自己的分量、地位、能力,何时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浪费时间,孤负自己的良知和良能。 佛陀来回人间,娑婆世界就是他所游化的地方。现在,娑婆世界很需要如佛陀的慈怀及菩萨的毅力;有了慈怀智慧与实行的毅力,社会的不良风气才能扭转过来。 我们是佛弟子,当然要像许由一样知足少欲,也应有佛陀知处非处的智力。现在的社会,正需要一股清流般的智慧并发挥功能,千万不可将宝贵的人生功能浪费在彼此争执的日子中。 慈悲喜舍与自在轻安 人的心念多数都有烦恼,因为烦恼,所以凡事迷惑于心,生活因而容易乱了步调。修行就是要「摄持心念」——把握每一秒的心念,舍弃烦恼而不执着烦恼。 什么是「舍」?「舍」是舍得布施;如果有施舍心,就能付出爱心。由此,不仅会得到别人的敬爱,更能舍去自身的烦恼而得到轻安。所以,只要能「舍」,心灵便会自在。 但是,有的人却很「执着」,先求后舍,这即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人生若能舍掉烦恼,以无所求之心布施,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陀在世时,乔萨罗国有一位穷困的苦行者,带着家眷一同修行,这是当时外道的普遍情况。 这位外道修行者的妻子在即将临盆前,对他说:「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头一次生产时,依例需要准备好麻油,不能少了它。所以,请你一定要先准备好麻油。」 这位外道修行者的家中,穷得连一滴麻油都很难求得,但是他的妻子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务必准备麻油。为此,他深感烦恼,也觉得很愧对妻子。 就在那个时候,有消息传来,乔萨罗国的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每月都会定期打开粮仓,供养修行人。仓库里有各种食物,凡是修道者都可以到仓库里取食。但是,国王有一项限制,所有的食物,只能就当时所需取食,不可携带回家,即使是油也一样。 这位穷苦的外道修行者因为迫切需要麻油,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想先把麻油喝足,回家后再吐出来供妻子「坐月子」。他认为这是一条妙计,于是进入国王的仓库后,其它食物一概不吃,只喝下很多麻油。 他空着肚子光喝油,一直喝到实在不能喝了才停止。回家的路上,他的肚子已经无法忍受,开始绞痛、腹泻,一路上非常痛苦、挣扎。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外道修行者不但没得到麻油,还累得腹泻、绞痛,痛苦不已! 佛陀听到这件事,便对弟子们开示:这就是「执着」。因为执着「麻油」,且取得的方法错误,才会造成自身的折磨;亦即人若缺乏智慧,便会受制于世俗规则,而无法解除俗规的执着与烦恼。 希望人人启开智慧,要有「舍心」,不要有「求」的烦恼;能「舍得」,则「执着」捐弃无遗,即得大自在智慧无碍。 发挥菩萨清净爱 用「心」支配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将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因此,「心念」会运转时日,也会使人空过时光。 学佛,就要学得一念「心专」——用心在当下所从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专,即使镇日工作、应酬、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看似忙碌,其实都是在空过时日。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日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随之日减。减去了寿命的时间,就少了服务人群、成就功德的机会;无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佛说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没有机缘可造福。譬如天堂时日虽长,却是人人享乐,没有造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把握时间,投入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是生活,人却有不同的情况与环境:有些人要穿没得穿,肚子饿了没饭吃,为日常所需疲于应付,怎有多余的时间去造福?有些人则是生活不虞匮乏,每日奔忙于各种应酬,却也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实地求知、求学,每一分、每一秒都运用的很得当。同样都是人,过日子的心态却不同,这些差别也是由「心」起。 时时心存善念 我们台湾有一大群「爱心」人士——「爱心」就是爱自己的心,把心顾好;时时心存善念,即是日日在造福,这就是修行。 有人以为,以东西布施于人就是有爱心;其实,那只是付出行动去帮助人。事实上,应该要感恩让我们帮助的人,因为他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恶念,照顾自己的心,时时发挥善的功能。所以说,「爱心」不是给人物质,而是经由别人启发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无示现苦相的众生,只看经文、诵些句读,是很难启发人心的大悲、大愿。 心存感恩付出 慈济有许多志工,不惜付出时间、金钱投入服务的王作,他们感激示现苦相的病患,让他们举手投足都能发挥菩萨愿力。他们做得很欢喜,欢喜心就是菩萨的心、觉悟的心,这都是起自于「爱心」。所以说,发出爱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为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有些人付出关怀后,就计较「我是为你而做、为你付出的」,这样心中反而会常起烦恼;不知道「帮助别人,受益的是自己」,这叫做「愚福」。 此外,有所求而发出的爱心,修得的仅是「人天」之福。我们学佛者,要用智慧造福,体会爱心的真义,觉悟「付出爱心」就是在修行;时时刻刻关照爱心,不要因为贪爱、瞋恨、愚痴而起心动念。有机会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我们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这时分别心、嫉妒心就产生了,由分别和嫉妒产生的强烈嗔恨,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说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珍惜得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