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2014/9/4   热度:187
证严法师:生死皆自在 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了解这个道理后,最要紧的,是问清楚自己在世间的价值,是不是真正发挥了生命的功能? 婴儿室里,护士小姐来不及喂哺的婴儿,正因肚子饿而涨红了小脸啼哭;大手牵着小手,谁家的娃儿已经开始学走路了;背起书包,老师、同学早,阿嬷对小孙儿说:「读幼儿园要乖乖喔!」嫩嫩的苹果脸点了一个头,阿嬷笑了。 一只只小手热切地抢答问题,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场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过一个头,眼看着就要步入另一座学习殿堂;少年的青涩,不识兹味强说愁;分道扬镳,有的人步入社会,有的人追求学识的另一层突破,青春正灿烂。 结婚进行曲带领新人步上红毯,生命的传承在此展开序幕,金的、银的甜汤圆,比不上一对新人脸上的笑意浓;喜获鳞儿前的呼天抢地,在看到自身血脉的一剎那烟消云散,孩子的爹快来取个好名字,保佑孩儿一生无忧,孝顺父母、光大门楣。 当年华逐渐老去,时代已经过几次变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体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单与寂寞相伴而来,唯一不来亲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岁月,连头也不回一下,总是不等人准备好面对下一个人生场景,就硬生生将人推到台前,上了台的人啊!只有各凭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观或热情鼓掌的观众们啊!就来看看这些个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戏」吧! 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比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生老忧悲苦恼。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何最近我的运气这么糟?」「师父!有人帮我算命,说我某个时候会如何、如何,这些该用什么方法解除呢?我应该诵那一部经、念那一尊佛号才能消灾解厄?什么方法才能真正改变我的命运? 其实,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有生就有死,这种不断轮回的「分段生死」,其实很自然也很平常。了解这个道理后,如果还是把问题留在心中烦闷起疑,根本无济于事,最要紧的,是自问曾在世间做了什么好事?有没有真正发挥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莲花座给频沙王,频沙王觉得这份礼物不但庄严华丽,而且也非常宝贵,于是恭敬的把这份重礼供养佛陀。佛陀也欢喜接受了。 频沙王接着请问佛陀说:「佛啊!我将礼物转送给您,不知该以什么东西回赠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说:「你可以写一段『十二因缘法」送给他。」 频沙王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好友也身为国王,什么宝物他都有,送他再贵重的东西也是多余的,而佛陀的教法是无价之宝,所以,送他佛陀开示的十二因缘法,最适当也最有价值。于是将十二因缘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写下来,派人送给好友,并且请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诵,还要思考里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这分回礼,心想这十二因缘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结果有了很深的体悟。他领会到人生的过程,由生到死完全不离开这十二因缘法,若是一朝因缘分散,哪里还有所谓的「人」呢?哪还有什么地位与荣华富贵! 他觉得再继续贪恋王位与权势,是一件很愚痴的事,于是把王位让给太子,自己落发披上袈裟,离开国家要到佛陀的道场。之间路途遥远,他一路托钵,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 经过一段时日,即将进入舍卫国的国界,算算大约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来到一家烧窑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烧窑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欢喜,于是就供养他,然后整理房间让他歇息。 此时:又来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说:「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间空房,刚才来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间吗?」修行人说:「可以。」因此,他们就同住一房。 后来的修行人问他说:「你从哪里来?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好像走了很远的路。」他就自我介绍。后来者又问:「你心目中的师父是谁?」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师父就是佛陀,我长途跋涉,就是为了到舍卫国向佛陀求皈依。」后来的修行人听了,便为他分析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间,人生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重要的是能否彻悟真理,如果彻悟了,即可证得永恒不生不灭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寿命很长,有的很短,什么样的祸福都是由因缘而生,有过去生的因,就有现在的果。你还是好好把握当前的道念吧!」 听了这些话,他觉得就像甘露灌顶一样舒畅,于是问道:「你是不是曾经见过佛陀?」后来的修行人微笑道:「因为你要见我,但我担心人命无常,所以提前让你见到我啊!」他听了恍然大悟,眼前这位修行人原来就是佛陀,他赶紧礼拜叩头。隔天即将分别时,他和佛陀约定:「七天后我们再见吧!」佛陀仍然告诉他:「人生无常,祸福只在一念间呀!」他们就分手了。 这位比丘继续向前走,将入舍卫城时,路上有一只刚生产完、防卫心很强的母牛,当他走近时,母牛突然凶性大发直冲过来,牛角插入他的腹部,当场就肚破肠流伤重往生了。 这是佛在世时的故事,当事者面对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过这个劫难吗?答案是不能!这位弗迦沙王为了见到佛陀,为了修行而舍弃王位,结果还是受报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晓无常之理,如此,一念觉悟便不致于沦落恶道。 人身难得,我们既得人身,又有机会踏入佛门行菩萨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报呢?请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间呀!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国,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 佛在世时的耶舍子,他有这个因缘,在鹿野苑亲自听闻佛陀说法,听得他满心欢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看到一户丧家,家属痛失亲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经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却鼓胀如鼓,而且他的脸也浮肿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样子为何这么难看? 再看到家属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问那些家属:「人既然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悲伤?」家属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艰苦的付出,到头来却得了重病,生病的这段时间更是辛苦,让他受尽了折磨。现在永别了,从今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叫我怎么能不悲伤?这是牵肠挂肚之痛啊!」 耶舍子想想:对啊,人生就是这样! 他想起刚才佛陀的说法——「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证:人的一生辛苦勤劳,到头来真正拥有什么呢?在死亡之前,还要受尽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气上不来,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别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为何,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回到家后,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消退,他一夜难眠,于是起身在房里来回走动。转头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时看她觉得很漂亮,可是睡着之后的形态,他觉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尸体也差不了多少。一个人健康时梳洗得很清净,看来很漂亮,但是,死时、病时就变形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非常恐惧,走到房门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横七竖八躺在地板睡卧的仆人,他想:人间哪里是清净的?什么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断产生各种矛盾的挣扎。后来,他便不由自主的开门走出去了。 他朝着鹿野苑的方向前进,经过一条小河,他又想着:「要不要过去呢?」正在那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抬眼望向远方的树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河边,打着赤脚涉水过去了,一步步走向树林里,再向前进就是鹿野苑。 来到鹿野苑,他看见佛陀在那里静坐,他很欢喜,赶紧在佛陀座前顶礼跪拜。佛陀看到耶舍子来了,很慈祥的对他微笑,耶舍子就在佛前聆听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舍长者家里,耶舍子的太太忽然醒了过来,一看,发现丈夫不见了,她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人,就赶紧告诉公公说:「耶舍子昨晚失踪了!」那时天还未大亮,大家都很惊慌,急着分头去找人。但是四处寻找的结果,大家回报的消息,都是没有看到耶舍子的踪影。 耶舍子不见了,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和妻子,当然耶舍长者也一样十分担心儿子的下落,就亲自带着家丁再去寻找。找到河边,他发现了儿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这里,人一定也在不远处,应该是在对岸的树林里。所以就带着家丁过河去找,同样也向着鹿野苑前进。 佛陀看到耶舍长者来了,他先让耶舍子暂时回避,长者到达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长者一见到佛陀庄严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诚礼拜下去。他请问佛陀说:「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儿子」。 长者听了,内心真的安定下来了,于是请问佛陀有关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样用四谛法的道理向他说法,耶舍长者听了四谛法顿有所悟,原来世俗的名利地位到头来还是一场虚幻,人啊!根本就一无所有。 佛陀又向他开示布施与功德等等道理。这场说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此时耶舍长者的心境非常宁静,他已经忘记了寻找儿子的烦恼。这个时候,耶舍子出现了,他走到父亲跟前万般忏悔,请求父亲宽谅,并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态。 父亲看到儿子安然无恙,也看到儿子和他一样,因得到佛法而喜悦安详,就说:「你的母亲和妻子为了你不告而别多么痛苦,她们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你应该回去看看她们啊!」 佛陀也说:「好吧!身为儿子的也应该回去安父母的心,你还是回去看看吧!」耶舍子就要求父亲说:「我心坚意切一定要修行,是不是能请佛陀和我一起回去?」长者说:「也好!你明天与佛陀一道回家,我也很想供养佛陀。」说完,耶舍长者顶礼佛陀后回去了。 耶舍长者抱着安详欢喜之心,这种喜悦就是一种法喜,是闻法之后的欢喜,因为这分法喜的心,他真的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了。人生在世间,到底是为什么劳劳碌碌呢?有财富、有地位,什么都很富足,但是儿子忽然间不见了,这种煎熬痛苦就使人觉悟到:人生到了某个阶段时,不是我让别人产生痛苦,就是人家让我感到痛苦,这种生离死别是早晚会遇到的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累积这种烦恼呢?不如就放下吧! 这就是耶舍长者的觉悟,因为这样,他也证到初果的境界。 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一切皆由因缘所生,这是耶舍长者因为儿子而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眼前我们有好因缘,真的要好好把握,借佛法扫除烦恼,使心中充满法喜,这才是我们所要求得的。 立地化生的蟾蜍 闻佛柔软间,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欲。 佛经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佛陀在世讲经说法时,除了天、人之外,天上飞翔的群鸟也会歇止在树枝上,静悄悄地闻法,乃至地上爬行的兽类,也会静下来听经。 一日,一位老公公也来到讲经会场,他拄杖而立渐渐听得入神,遂将全身的力量依附在拐杖上,刚好有只蟾蜍也来听法,老公公的拐杖正好压在牠的背上。由于蟾蜍也听得全神贯注,浑然忘我,所以并不感觉背上的重量愈来愈难负荷,终于,在讲经会中,蟾蜍被压死了。往生后的蟾蜍,立地化生为天人,他很感恩成就这个福报的蟾蜍前身,于是来到瞻蜍的遗体面前,对着牠恭敬礼拜。 这个故事说明听闻佛法应虔诚、敬重,以成就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学佛者最重要的课程,信心与道心无法分开,学佛必须具足信心,才能培养道心:有了道心,才能开启爱心,发挥造福人群的功能。 两百岁出家的老人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佛在世时,一次行脚到王舍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里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开示说道时,忽然问,外面传来一阵吵杂的声音。佛陀就对阿难说:「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阿难出去后,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问之下竟有两百岁了。这位两百岁的老人家,驼背得很严重,拄着一根拐杖,站在精舍外面一直吵着要见佛陀一面。外面的人阻止他,告诉他:「佛陀正在讲经,您老人家重听,佛陀讲经您听不懂,而且您走路那么不方便,现在进去会引起骚动。」但是这位老人还是一直要求,他说:「我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我今天没见到佛陀,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阿难就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陀听了慈悲的说:「赶快扶老人家进来。」阿难就很恭敬地扶着老人家进来见佛。老人驼着背,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佛陀座前,他见到佛陀很高兴,泪流满面,跪在佛陀面前一直叩拜磕头。 佛陀就问:「老人家,你几岁了?」这位老人伸手比出两个指头,手还一边颤抖个不停,原来老人已经两百岁了。佛陀说:「你年纪这么大了,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呢?」老人家悲苦的说:「我到底是造了什么业,为什么要活这么?死也死不了,从年幼一直到现在都是那么贫穷困苦,受尽了风霜折磨。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事大,我要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活得这么久,家人都离我而去了。」 佛陀告诉他说:「老人家,你知道吗?一切都是因缘啊!你在过去生中,本来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只是你的心很执着,嗜财如命,有贫穷的人向你乞讨,你总是分毫不舍,忍心看着穷人受苦而不救。就是因为你前世悭贪,所以今生虽然长寿,却在生活中受尽折磨。」 老人听了猛然醒觉:「原来如此!我相信佛陀所说的因果,如今对于这么多的坎坷磨难,我已经心甘情愿接受。」 接着,老人又说:「佛陀啊!我想请求您收我为弟子,让我尽此一生诚心忏悔,希望来生在年少时就能听闻佛法,顺利依止佛陀的教法修行。」佛陀微笑回答:「修行当然不分年龄大小,年轻人能修行,老人也能修行。但是你要发愿舍去悭贪,培养喜舍之心,从今以后以至来生来世广结善缘,度苦解难。」 老人虔诚的双手合十:「佛陀啊!我一定依教奉行。」就在那一天,佛陀为他圆顶,成为两百岁出家的老比丘。 地藏菩萨孝亲的故事 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 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七月是幸福月,也是感恩月,从《地藏经》的内容即可感受到这种意境。佛陀行将入涅槃之际,思及尚未报答母恩,所以在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结夏发居期间,到忉利天去为母亲说法,讲出了这部地藏经。 地藏经的第一品就讲到有位长者子,因见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千福庄严,因而发愿尽未来际广度一切众生。接着是婆罗门女的母亲往生了,她知道母亲平常好杀生,甚至毁谤三宝,这种业报很可能会堕入地狱!为此她很烦恼,于是决定为母亲布施种福,广结善缘,她又很虔诚到寺庙里跪求,希望母亲能早日脱离苦难。 当时寺院里有一尊非常庄严的佛像,那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虽然只是见到佛像,但是婆罗门女仍然非常恭敬的礼拜,她一直担心母亲不知流落何方,又无处可问,因此泪涟涟的跪在地上仰望佛像,口中说道:「佛啊!您的名号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者,无所不知,您肯定知道一切众生造作的业感报应,如果您还住世的话,我就可以向您请教母亲的去处,可惜……。」 她虔诚悲切地祈求,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响应,她很惊诧:「请问是回方神佛的声音?.」空中之声又说:「我就是你在礼拜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因为你对母亲非常孝顺,又至心恳切地祈求,所以我要回答你的问题。婆罗门女十分激动,以致扑拜昏倒在地,周围的人赶紧把她扶起来,醒来后,她还是很悲切的祈求指引。 当时觉华定自在如来就指示说:「你回家后只要一心默念我的名号,即可知道母亲的去处。」她回家后依照佛的指示,一天一夜之中接续不断的虔诚默念佛名,在不知不觉中,她似乎到了一个海水涌沸的地方,看到很多罪人,还有很多青面獠牙的夜叉,手拿着各种武器在追逐罪人。鬼卒们追逐扑打,使得罪人跌人海里,此外还有铁狗、铁蛇追逐罪人,眼前所见都是非常恐怖的形态。 眼见这些令人怖畏的景象,她还是一心念佛。那时有一位名叫无毒的鬼王出现了,他向婆罗门女双手合十问道:「圣女,请问您到这里来做什么呢?」婆罗门女就问鬼王这是什么地方?鬼王说:「这里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大海,后面还有第二重、第三重海,三海之内就是大地狱,所有的罪人都要经过这一重海,进去以后一层比一层恐怖,治罪的刑具也愈可怕。」 婆罗门女再问:「哪一种人才会来到这里呢?」无毒鬼王说:「有两种人。第一种是乘着威神之力而来,比如大菩萨即可来去自如:另一种是受业力牵引的罪人,因为在生时造作恶业,生命结束后就会受业力牵引来到地狱受报。」 婆罗门女很着急的问:「那么我的母亲到哪里去了呢?」无毒鬼王就说:「您的母亲在世时曾造了什么业呢?」婆罗门女回答:「我的母亲好杀生而且又毁谤三宝,其它无善可言。」无毒鬼王又问:「您的母亲是什么名字?」她说:「我的母亲属婆罗门种,名叫悦帝利。」无毒鬼王随即合掌说:「悦帝利罪女已生天三日了,因为你的孝亲之行,为她布施造福,所以她已承福生天了,而且同时所有受罪之人也都生天了。」 婆罗门女听了非常欢喜,然后就醒过来了。她赶紧来到佛前感谢佛的指引,并且发愿说「若是母亲能够水得安乐解脱,我发愿尽未来际要度尽一切菩萨众生! 这是地藏经中的一段经文,婆罗门女即地藏菩萨的前身,她本着一番孝思为母亲造福,广修供养,救济布施,并且发愿要广度众生,这都是因感念母亲的深恩而发的大愿。 平常人通常只为自己发愿,发愿之后往往又不了了之。而地藏菩萨在因地时不断的身体力行,也不断的发愿,而且他所发的愿都是大愿大爱,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一项完成之后,更发尽未来际无穷的心愿。可见利益众生、发心发愿,是菩萨无时无刻之立志,这就是我们所要学的,并且时时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则时时吉祥。 我们若想成佛,一定要先学习菩萨的大愿,人人若有像菩萨一样的大愿,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很祥和。人人彼此都能造福,造福的人群当然就构成祥和的社会,而这都源自于一念感恩心,因此学佛者必定要时时保有感恩心。 释迦族灭国之因 一切皆无常,必有败坏事; 合会必有离,有命皆必死; 随所做事业,若善若不善; 一切有生者,命皆不久住。 慈济医院有几位护理同仁,想为铜门村山崩遭活埋的人举行念佛会,念佛回向给罹难者。俗语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功德和修行一样,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啊! 在佛陀本生经里有这段记述:佛在过去生里发了大愿,也种过很多善因。他的福慧具足,所以能够修道成佛化导众生的心.不过,虽然他已具有大福慧,但是仍然有头痛症。有一天,舍利弗以此请问佛陀:「世尊是天人师,已经超越三界,为什么还会有身体病痛的业报呢?」 佛陀即为弟子们说了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因为干旱多年,地面上的作物无法生长,必须从很远的地方运输粮食。那时一斤黄金才能换到一斤米,粮食非常缺乏,较贫困的人无钱买米,因为饿得受不了,只好到坟场捡死人的白骨,洗净煮了拿来充饥,那是多么凄惨的旱灾!饿死的人不在少数。 那时,有一群人住在一个大池塘边,池塘里有很多鱼,这群人就围住池塘,不让其它人进入,他们依靠池塘里的鱼,勉强维持着生活。有一天,衬里的人跑到池里捕鱼,鱼儿被网上来,有大的、有小的,等开了网,里头的鱼拚命的跳跃,做着垂死挣扎。旁边有个四岁的孩子,看到有那么多鱼在那儿挣扎乱跳,他觉得很有趣,随手拿了根小竹枝往鱼的头上敲,鱼跳起来,他就敲一下,乐得直拍手。 当时,有两条较大的鱼就怨怒的互相对话:「人生活在陆上,鱼在水中,根本可以互不侵犯,为什么人类要来侵犯鱼界的众生呢?我们不犯人类,而人类竟然把我们抓上陆地,让我们呼吸困难,又要遭受煎炸、粉身碎骨之苦,这样的仇恨,将来一定要报!」 佛陀说:「大家知道吗?过去无量劫前,因为有这种恩怨,所以将来迦毗罗卫国会被两个人消灭,一个是毗琉璃王,另一个是两舌的梵志,这位梵志唆使毗琉璃王,因此发动大军灭了释迦族。」 「那时的两条大鱼就是现在的毗琉璃王和两舌梵志,迦毗罗卫国所有的人,就是当时村子里的捕鱼人。当时那个见杀欢喜的孩童,看到鱼被抓起来高兴得拍手欢呼,又因为好玩敲打鱼头,所以惹来头痛的毛病,那个孩童就是我!」 佛陀已万德圆满,也还有除业要受报,要等果报尽了,业才会消啊!佛陀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凡夫,若说我们念佛就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这实在还差得很远。但是,护理同仁们因同情落难者的遭遇而虔诚念佛,这是因为罹难者的示现而启发人们的爱心,所以成就了引人为善的功德,这倒是真的。 修道人与水鬼 应行善行,勿行恶行; 行善法者,此世来世,皆得安乐。 我们学佛,应该知道「为善得福,为恶得祸」的因果关系。所以,不只是自己要注意言行、天天积善,更要注意避免产生恶念而造了恶业。同时,若是看到别人为善,我们要随喜赞叹,这也是随喜功德。 假使看到别人行恶,我们更要用心,善巧的去劝导,让他远离恶业而向善,这也是我们的本分事。如果我们知恶而去做,或是知道别人做恶而不去劝导,这就不对了! 佛经里有一段故事,能让我们作为警惕——离舍卫国城外三十里处,有一位修道人,他每天都得进城去化缘,作为生活的资粮。另外在城内,有位从事杀猪卖肉的生意人,虽然做的是杀生的生意,却也十分乐善好施,而且对这位修道人特别投缘,每次修道人到城里来,这位生意人就殷勤供养,甚至给他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让这位修道人每次都满载而归。 这位生意人已经上了年纪,当无常来临时,就一命呜呼往生了。往生之后,他堕落在恒河水边成为鬼身,时时遭受空中降下的铁刀铁链所伤,那铁刀铁链就像雪片般不断下降,刺得他全身干疮百孔,痛苦不堪。 他心中一直怀恨着,他想:「以前我经常乐善布施,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后来自己悟到可能是杀业所致,于是又想:「我对那位修道人的供养是有求必应,他明明知道我杀生卖肉是造恶业,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告诉我?让我做错事后还不知道有错,也不知道要改过。」因此,他恨极了这位修道人。 有一天,这位修道者乘坐一条满载客人的船只,要渡过恒河。当船只行到河中央,这个水鬼就现出半个身子,用力的拉扯船只,想要让这条船翻覆。船上的人吓得惊慌惨叫,眼看着船就要沉了。 这时,船上有一位贤者,看到水鬼如此凶恶,就问他说:「你为什么拉住这条船不肯放?我们和你有什么过节呢?」水鬼露出凶恶阴森的目光,指着那位修道人说:「就是他,就是这个修道人,我在生时虔诚的供养他,他有求、我必应,而他明知道我做了错事,竟然不肯指示我,一点也没有法的布施,令我死后堕入鬼身,受着这么大的痛苦。因此我恨!我一定要把他拖下水来,无论如何我要打翻这条船。」 这位贤人很冷静的说:「你看看自己,你在生时杀猪卖肉,现在就要受到这么大的业报,堕为鬼身受尽痛苦。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怀着恨心,要害这位修道人,你想,这样你的业还会加重多少?何况船上还有这么多无辜的人,假如再被你害死了,那你所受的痛苦不知道还有多久啊!既然已经知道造恶会招祸,怎么不赶快改过来呢?解开你的恶念吧!解开恨意,你就可以立即解脱了。」 水鬼听了,冷静下来想一想:「是啊!我不该冤冤相报,不该怀恨他没有指点我,一切皆有业,我应该好好承受过去错误所结的果报,不要再害人了。」水鬼想通之后,他双手合掌,起了一分惭愧忏悔的心,一时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也就在剎那之间,他转了鬼身,飘飘然的离开恒河边,得到解脱了。 这个小故事,无非是在启示我们:学佛要知道什么是善,善的事要赶快做:也要知道什么是恶,恶念必须小心防范。此外,这个故事也教示我们:不只是自己要行善,看到别人为善也要随喜,假如看到他人造恶时,则必须用心劝导,这才是我们的本分事。 还有,既然知道错了,就不要再造错误的业。知错之后就应立即改过,不要怨恨别人,把恨的恶念消除掉,业就容易消除。总之,善恶还是在我们的一念心,要怎样修正自己的言行,怎样保护众生,使之避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这都是我们的责任。学佛没有其它,就是「守护一念心」,所以,还是要多用心! 饿鬼与天人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人生为善最美,恶则丑陋,以善念行事的人,让人看了就会觉得很可爱,可爱即是乐受,不可爱即是苦受。彼此相见有欢喜心,就会相处得很祥和,假使心怀不善,让人看了不欢喜,与人相处必定感到痛苦。 何谓善?简单的说,有付出之心和行动,就是善念的发挥,佛陀在世时也是教人要体念众生,怜悯悲苦之人。 佛陀时代有一则故事——当时,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经,有一位很年轻的长者子常常去听经,他觉得佛陀的教育既实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一心向道。可是,家里的老母亲却很下高兴,不喜欢儿于常去亲近佛陀,但是她非常疼爱儿子,所以也不忍心禁止儿子去闻法。 有一天,长者子向母亲提出要求:「我想出家为沙门!」他的母亲哪里能接受呢?于是对他说:「我还在世时,绝对不许你出家,而且这段时间你要认真做生意,不可以分散心思,要赚很多钱才行,等我阖眼之后,要修行才由得你去。现在你不可以再亲近佛陀,只要一心一意赚钱就可以了。」 长者子很孝顺,不得已只好答应老母亲的要求,顺着她的意思去做。他日日夜夜都专心于赚钱的贸易,但是赚来的钱母亲都舍不得花用,有沙门来托钵她也不肯布,有时甚王大声辱骂出家人。若是乞丐来到门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总之非常怪贪,没有一点儿施舍心。 她把儿子赚的钱换作金银,埋在房子四周,尽管儿子赚再多的钱,她总是说不够用,这样经过很多年,她终于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亲往生后,长者子就到僧团出家修行。 长者子出家后跟随在佛陀的身边十年。他非常用心的接受教法,后来,他找到一个清静之地,就向佛陀请求到那里筑草屋静修,佛陀答应了他的请求。 有一天,草屋外面来了一位衣着褴褛、蓬头垢面的女人,全身像诐火烧过一样非常丑陋,她向着草屋里一直跪拜,啼哭不止。修行者出来问她说:「你从哪里来?为何这般模样?又为何啼哭?」她说:「尊者,还认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亲,因为我悭贪、嫉妒,又阻碍你去修行,世间的恶业无所不做,所以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了种种苦楚煎熬。现在若想要解脱我的苦难,唯有仗着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听了心里非常悲苦,没想到自己出家那么久,而母亲却在饿鬼道里受苦,他问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她说:「我生前把金银都藏在房子周围的地窖中,请您将我所有的东西拿去布施造福,施给贫困急难的众生,或供养有道的修行人,我才能解脱。」 于是,修行者照着母亲所说的话去做,举行了一次无遮大法会,把地窖里所有的金银换成粮食、物品,于四十九日内,凡是饥饿、贫困的人来了,一律有求必应,就把所有的家产完全布施出去。 法会圆满的那天晚上,他的母亲穿着一套洁净的白衣来到尊者面前,向他叩头道谢,感谢尊者为她造福,让她得以免除地狱、饿鬼之苦,而且托儿子修行之福,已可往生善处了! 故事中的长者子出家修行,他的母亲是否就能因而解脱呢?如果没有布施造福,一样无法转变业力啊!平时我们要鼓励别人行善修慧,自己更做个模范,能够以爱心无所求的付出,这样的人必须能够得到解脱。 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生活若离开了爱,人生就像是冬天的冰雪:但是,如果把爱用于贪爱或私爱,那就像炉炭中的热火,容易毁灭自己、破坏家庭,甚至会扰乱社会秩序。 记得一则民间故事:有一个住在山区的家庭,以农牧维生。这家的主人从小就很勤俭,很认真的工作,他以经营山地及田地为生,妻子儿女也跟着他克勤克俭,辛勤劳作。因为他们以勤俭起家,所以尽管农作物很丰富,也有一群羊可以出售,但是自家人都舍不得享用。 主人年纪大了之后,渐渐的会想:「自己养了一大群羊,却从来不曾吃过羊肉……。」又想:平时都教育孩子们要储蓄,采收的农作物要尽量出售,养的牲畜也尽量出售赚钱,不要自己享用。这是从孩子还很小时就给他们的观念,所以他们三餐的菜都很简单、很清淡。 但是,现在他动了想吃羊肉的念头,很想杀一只羊来吃,可是没有理由啊!又怕破例之后,孩子们会变得浪费、奢侈。他的内心很矛盾,但是看到羊又有想吃肉的念头,这分贪吃的念头就一天天旺盛起来。 有一天,老主人看到屋角边有一棵很大的树,他灵机一动,就在要开饭的时候,对太太和子女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树神告诉我说:我们的农作物会这么丰收,牲畜顺利生长,这都是得力于神的照顾,他希望我们每个月都杀一只羊来祭拜它。」 儿子和太太听了也觉得满有道理,做父亲的从年轻努力到现在,农作物年年丰收,确实很有可能是得自树神的保佑,现在杀羊祭拜答谢树神也是应该的。于是从那时开始,他们每个月一定杀一只羊来祭拜。 过了多年之后,老主人身体欠安,一病不起了。那时,每次他眼睛一闭上,就觉得好像有一群羊在他脑海里乱窜,甚至在他内心还有一个心结,他觉得自己欺骗了家人,心里一直有着罪恶感。当他因病重而痛彻心腑时,哀叫的声音就像羊的叫声,但是,家人只担心他的身体,却无法体会他的心境。 终于在很痛苦挣扎的情形之下,老主人往生了。儿子料理父亲的后事之后,有一天晚上梦见父亲很落魄、很悲凄的对他说:「我欺骗了你们,现在我已不由自主的堕入畜生道了。」儿子醒来后,把头摇晃了一阵,心想:「不可能,这是梦,不是真的吧?」 在他父亲往生后,他们每个月仍照例杀一只羊祭拜。有一天,他到羊圈中牵出一只羊准备宰杀,这只羊哀哀啼叫,一副非常惊恐的样子,但是,儿子也不知道牠在叫什么,而且这只羊一直不肯走,他就更用力的拉牠。 那时,有一位出家人经过这里,看到那只羊很挣扎。出家人就说:「年轻人,不要再强拉了,停一停吧。你想想,人生相残无了时,尤其人畜之间是互相轮回的啊!说不定这头羊正是你的父亲,请先静下来,看清楚一点。」 做儿子的听出家人这么一说,他心头一震,真的静下心来看着这头羊的脸,看到羊在流泪,那神情就像梦中父亲的模样。他忍不住搂着这头羊,叫着:「父亲,苦了你了!」 这头羊是不是他父亲所转生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见那位老主人临终时,确实是很懊恼、后悔与挣扎——一来,他满脑子都是羊群影子;再者,内心对欺骗妻子儿女的行为深感不安。他利用树神作为借口,每个月杀生,这是一时的口欲之贪,因贪吃犯了欺许之事,而且造了杀生的祸端。 可见贪欲之害,大则影响整个家庭、整个社会,小则造成自己身心的遗憾。所以,我们平常要多用心,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的心,让内心时时坦然,时时清净,不要让一时的私欲污染了自己的心。 守财奴转世为乞儿 天堂最乐,教弟子众善奉行; 地狱最苦,劝众生诸恶莫做。 学佛,要心念专精,不能有散心杂念,因为一切都由一念心起,一念懈怠,就会带来终生遗憾。所以,学佛最重要的的是.顾好这念精进的心。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 一次,佛陀在迦毗罗卫国讲法时,城里有一位长者,简直就是视财如命的守财奴,每当他看到出家人来托钵,就赶紧把门关上,不愿意布施僧,对于乞丐去也是闭门拒绝。当长者年迈时,就对儿子不断叮咛:「我现在要把家产交给你,你要守好,不可轻易布施。」交代后没多久他就往生了。 另外在城外有户贫困人家,家中的孕妇即将临盆。当她腹痛挣扎时,先生却无奈的说:「我每天到处乞食和工作,还是无法维持生活,眼看又要多一口人,我怎么养得起这个家呢?我决定离开你们。」于是无情的抛下痛苦挣扎的太太。 先生离开后,这位太大生了一个男孩。很不幸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个瞎子,不过母亲并不嫌弃他,两人相依为命。 一直到孩子七岁了,妈妈仍然每天带着孩子去乞食。有一天,妈妈病得很重,只好让孩子独自出门。孰料,平常由妈妈带着还有人同情,现在妈妈病了,就没有人同情这个孩子了,其它小孩还向他扔石头,大人也用竹子鞭打他,不知为何,大家都很讨厌这盲眼的乞儿。 乞讨不成他就回去了。回家后,他向妈妈哭诉:「我没有乞到食物,大家都欺负我,大人打我,小孩向我丢石头,我无法带回食物给妈妈吃。」母子俩相拥而泣,一连几天都只靠喝水勉强维持生命,等妈妈的病好了一点,儿子就扶着妈妈再去乞食。 他们走到城里一间大房子前面,母亲心想:屋子的主人一定是有钱人,有钱人分一、两碗饭给乞丐算不了什么吧!所以就向这户人家乞讨。谁知主人曾对看门人说:「不要让乞丐靠近门口,乞丐来了就赶出去。」看门的人一见到这对母子,立刻呼暍着驱离他们。 乞丐妈妈苦苦哀求:「我们已经几天没吃饭了,我的孩子还这么小,求求你给我一碗饭。」孩子也一直说:「求求你!求求你,哪怕只是半碗稀饭也可以。」此时主人出来骂道:「你们怎么可以站在我家门口,赶快离开!出去!」但是他们母子俩仍然缠着不走,主人就叫人殴打他们,打得孩子头破血流,母亲也被推倒在地上。 那时,有位出家修行者经过这里,赶紧上前阻止,并且开口说道:「好了,好了!不能打了,世间哪有这么不孝的人?父亲赚钱让儿子享受,儿子竟然还出手打父亲,这真是因果,忤逆不仁啊!」 有钱人听了觉得很奇怪:「什么时候我忤逆打父亲?父亲已经死了好多年了。」修行者说:「困晨不昧,这孩子前世是你的父亲,因为在世时刻薄悭贪,守财如命,所以死后投生在贫穷苦难的家庭。他赚了那么多钱让你享用,你竟然连一碗饭都不愿施舍,这难道不是不仁不义吗?」 有钱人无论如何就是不相信修行者所说的话。修行者忽然现出菩萨相,这位有钱人才马上跪下求忏悔。 看看这位长者,在世时没有一点仁爱心,舍身后即随业受报,转生在贫穷人家,变成眼盲的乞儿,人见人厌,这都是因果啊!这也是懈怠堕落之例。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精进,孝顺父母不能等:行善、布施也要及时,好像现前若不好好把握,因缘失去了,跟着就是恶缘现前。 我们要能惜缘、惜福并造福,孝顺与为善都是在惜福、惜缘中成就。 守财狗的启示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一个人是内向或外向,皆是缘于个人心念的习气。外向的人,心思、精神总是往外奔驰,身体因而受心念意识所指挥,不由自主的往外跑。习气总是随着过去的业而来,佛陀关心众生的心念,常常提起前生的事例作为教材,有一则守财狗的故事,很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镜。 有一次,佛陀从输迦长者门前经过时,见到长者宠爱的狗坐在大厅旁的躺椅上。这张椅子大家都不可以坐,是这只倍受宠爱的狗用餐的位置,狗儿每次都会在这张椅子上等着主人,用很漂亮的碗装着上等的食物喂它。 这天佛陀经过时,这只狗就从椅子上跳下来,凶狠的对着佛陀狂吠。佛陀下急不徐的对着狗说:「你就是贪瞋痴的习气不除,过去生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然后就转身离去。 狗听了佛陀的话后,闷闷不乐的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不多久输迦长者回来了,见到狗一反常态,没有以前见到他的欢喜,连主人叫牠,牠也不理,还露出很不高兴的表情,就马上问仆人这是怎么回事?仆人说:「我们也不知道,刚才佛陀和牠说了一些话之后,牠就变成这样了。」 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因为爱狗心切,输迦长者就马上去找佛陀:「佛啊!您那么慈悲,但为什么却来骂我的狗,使得它闷闷不乐呢?」 佛陀就说:「你那么关心这只狗,是因为牠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关心牠,牠喜欢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输迦长者听后心中生疑,就说:「狗怎么可能是我的父亲,除非您能证明。」 佛陀于是说:「这很容易!你的父亲生前就有守财执着的习气,在你小时候,他怕财产失落,在家里埋藏了一些金银财物,就是因为执着这个念头,死了以后还是不放心那些金银财宝,所以投入母狗胎内再到你家。这只狗一出生就特别爱你,而且牠从不离开每天所坐的地方,你如果下相信,可以回去问牠:过去所埋藏的财物在哪里?」 长者回家后,半信半疑的问这只狗说:「你若真是我的父亲,就带我去你隐藏财物的地方。」结果,这只狗马上从躺椅上跳下来,在椅子底下不停的闻嗅,然后用爪子一直扒抓。长者看到狗的举动,就叫工人移开椅子往地下挖,掘了一尺多深,果真发现许多的瓮,里面装着金、银、财物,还有珠宝箱。 长者挖出这些东西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说:「可怕呀!心念的执着实在可怕,父亲为了守这些财物,往生后因这一念心的牵引,竟投生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怕!」 所以,人若不控制好心念,一旦执着心深植,习气不只在今生,还要带到来生。执着、爱染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学佛就是要自我训练,要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乞讨芥菜籽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人生最尊贵的就是生命,尽管大家明明知道,有生必有死,但要看开生死却还是不容易。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一出生没多久就往生了,所以痛不欲生,乃至发狂。她抱着孩子到处去求,希望孩子可以再复活,最后求到了佛陀面前,佛陀看到这位母亲已经无法冷静了,只好告诉她:「你的孩子能救活,但是你要先去付出、尽心。」 她听到佛陀这样说,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不论是怎样的付出,怎样的尽心,她都愿意。佛陀就说:「那么你去向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讨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这位已经发狂的母亲听到这样,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户去找芥菜子。 在讨芥菜子之前,她就先问:「请问你的家庭有死过人吗?」结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从来没有人往生的,怎么找都找不到。 从日出一直到日落,她双手空空,带着非常惨淡的心情,来到佛陀面前。佛陀很慈祥地问:「有没有找到呢?」这位母亲悲伤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佛陀就说:「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无常,没有长短的固定。因缘来人间,因缘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她听到佛陀慈祥而沉静的开导:心就静下来了,终于明自生命是无法强求的。既然人已经往生,不放弃也无奈。 是啊!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不放弃也是无奈。世间的人生,不也都是这样吗?哪个人能忍受最亲、最爱的人永远离开?生、离、死、别,这就是凡夫的世间,实在是难得堪忍,真的是苦不堪言! 「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保命畏死」的人就不会死,只一味想保护自己的生命,难道就有长生不死的人吗?完全没有。所以说生死是很自然的。 不过现在的人,大家都很爱惜生命,讲究享受、讲究营养,讲究很多很多。为什么讲究这么多呢?一句话,「保养身体」。为了保养身体而讲究种种,却不知道已空过了人生,这个人生随着分秒时日,不断消失。我们若能觉悟,生命是随着分秒时日消逝而抹灭的话,就会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间多造福业,多修慧命。 什么叫做福业?利益人群,功益社会即是。这在现代名词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们难得人生,既然有了人生,就应该要尽人生的意义,否则生命虽然很有价值,但没有好好运用,也就没有价值可言。况且,我们若没有好好尽人生的义务,这样跟一般的众生有何差别呢?人乃是万物之灵,我们如不懂得去付出,去爱护其他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跟一般的动物差不了多少。 我们要爱护一切众生,何况是人类自己。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不能造福别人,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佛陀来到人间,他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可以享受家庭亲情幸福,但是他放弃了地位、权益、荣华、富贵、亲情,放弃了所有的一切来修行,就是为了要将慧命延长,用这分觉悟的智慧,利用这一生的人身来福利更多人,开启人人心灵的智慧,这就是佛陀来到人间、生命的价值观。 既有生,必有死,在生死之间,能仔细思考如何付出更多,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佛陀的理念。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应该要好好的思考我们生命的价值观。 而做人,就是要为众生负起责任,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担如来的家业,将佛陀的精神,广宣为众人皆知,引导人人走上这条康庄大道,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不论是为人群付出,或者是为道业精进,时间都照样会消逝,所以我们必定要把握生命、分秒必争。我常常说,生命没有所有权,哪怕它最尊贵,无常一来,呼吸一停,万事皆休。 既然没有所有权,还有什么好保护的呢?我们应该要好好把握的是人生的使用权,有一秒就用一秒:有一天就用一天:有一年用一年。我们若能透彻了解生命的价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关头,能够安心,懂得放下,就不会有生死挣扎的痛苦。 学佛,就是要学得自在:学佛,就是要学习放得下,但是要会把握生命、尽人生的责任,这才是真正学佛者的本分。所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与死这么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生死之间,不论有多少时间,若能好好运用,生命虽然消逝了,但是能「留得慧命在人间」。 「悲智力行菩萨道,弃命必死并不难」,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智。悲,就是慈悲,不只是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到别人,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就是因为众生都是生命共同体:智,就是智慧,除了把大地众生,当成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我们还要发挥智慧精进,这种的慧命,唯有我们自己能守护。 其实,身体如何利用其存在的价值,我想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必定要「悲智力行菩萨道」,以慈悲、智慧的力量,好好去推行菩萨道,如果能这样,「弃命必死并不难」:当生命将尽时,我们要把一切放下,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了。诸位,我们要时时念无常,有了无常观,才能精进,选择了佛陀智慧的康庄大道,就要不息地向前精进。 草露风霜闪电光 草露风霜闪电光,堪叹人生不久长, 有生有死皆有命,无来无去亦无生。 花莲慈济医院曾经有这么一个个案:有位工人在工作时,忽然间遭到电击,被送来急诊室急救,抢救了三十分钟,结果还是回天乏术。 这位工人只有二十一、二岁,他的生命过程不就正像这首偈文,短暂得如昙花一现,真似草露风霜,又像电光一闪即逝。看看春天草尖上的露水,在太阳未出来以前是那么透明、美丽,可是太阳一出来,露水就被蒸干了。到了冬天,霜雪覆盖的大地一片洁白清丽,但是春来雪融,一下子也是无影无踪。夏天的风,更是来去匆匆呢! 人生,相对于宇宙洪流,真的比闪光还要短暂,难怪说「堪叹人生不久长」啊! 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明了「有生有死皆有命」,既来人间,就要觉悟终会有死的一天。到底生与死这之间有多长呢?」切皆有命啊!要看我们在人间的缘有多少?人生的业有多少?缘如果尽了,业如果结束了,就要离开了。 若单就人的范围来看,寿命长的很长,几十年、甚至百年:短的很短,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像这位年轻人,他的人生只有二十一、二年。生命的长与短,就是我们来世间的缘与业。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辈子享福,福享尽了也就走了;有的人来这世间,受了无穷无尽的苦,折磨了很久的时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业尽时,同样也得走,这是学佛者应该要了解的。 生命的长短如此,一点都不能勉强。但是,我们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如果能透彻道理,我们的心就能一片光明、没有烦恼,进而回归于天真的本性。能够彻底了解「无来无去亦无生」这种透彻的境界,不执着于来去,也不执着于生死,随它来、亦随它去,若能如此就是安然自在。 当然要透彻这层高深的境界,就得先守好我们的本分,让我们的心不受烦恼而扰乱,这样就能够平静地透彻道理。 车祸往生的男孩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夫内心的感受变化无穷,听到好事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形态就很生气,有人对未来的前途积虑在心,以致忧愁郁闷、惶恐不安,这些起起落落的念头,无不都是「烦恼」啊! 其实,日常所听、所见、所了解的,不一定是实在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徒然使心念起伏不定。凡夫常是「认假为真l,为了不实的事而虚惊、痛苦、心碎,直到清楚事情的真相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场无谓的烦恼:反之,有时对真实的事物却又起疑,这就是凡夫的毛病。 有一则新闻是这样子的—— 一位就读国中的孩子骑车出门,因煞车失灵,不幸撞向山壁,整个颜面撞得粉碎。学校得知消息后,打电话通知他的父母:「你们的孩于发生意外了,有同学看到他骑车来学校,又骑车出去,才隔不久竟然在滑坡的地方撞向山壁,伤势很严重。」 这对父母赶到医院时,根本没办法确认亡者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因为脑髓都流出来,脸孔也辨认不出来了,看看这个孩子的体格、穿着和他们的儿子完全一样,两个人当场痛不欲生,尤其是做妈妈的哭得死去活来。 医生向他们宣布孩子已经脑死,那时亲戚们也都来了,讨论的结果,决定把孩子的器官捐赠出去,后来因为是星期日,受捐医院人手不足,直升机也连络不上而放弃了,于是就把遗体送入太平间。这对父母的小女儿随口说着:「这个人不太像哥哥,好像不是!」可是,他的衣服、裤子、体格都很像,尤其那辆脚踏车也是一样的,这对父母便到警察局做了笔录。 天色逐渐昏暗,孩子的阿公在家里,因为孙子突然发生这种意外,整个家庭顿时陷入愁云惨雾。忽然间,孙子却回来了,阿公吓了一大跳,再看仔细些,明明就是他的孙子没错呀! 阿公很惊讶的问他:「你一整天跑到哪里去了?」孙子说:「我到学校后又去打保龄球,在那里待了一天啊!」阿公真是惊喜交集,就在此时他的父母也回来了,一见面,父母惊喜的抱住儿子久久不放,这个孩子却莫名其妙。他在外面轻轻松松过了一天,结果家里的人却为他悲凄痛哭,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搞错人了。 期间,警察局又接到一对父母去报案,说他们的儿子一太早出门,直到晚上还没回家。听他们说起孩子的长相、特色,很像是那位撞死的孩子,所以警察就请这对父母去认尸。啊!一认才知道,原来是另外这对父母的儿子。 这假假真真之间,让人多烦恼啊!认假为实的,全家人因而痛不欲生。真正发生事故的另一家,在不知情时还心平气和,直到晚上孩子没回来才去报案,再看到儿子时却已面目全非,顿时悲愁痛哭!人生就是在这真与假之间,影响着人们的心绪,引发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学佛者要习得内心自在,不管什么境界都不能诱引自己的心。有的人常沉溺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有些人则是为妄念烦心,看看精神失常或心理不健康的人,原因多数是因「空思妄想」而起,把虚幻不实的事情拿来惊惶、烦恼,盲目的追求等等。像这种心念便会影响自心,心理若不健康,生理也难得健康,可知人生的幸福和修行解脱的关键,无非都在这念心啊! 阎罗殿的一块钱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 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该做的而不去做,另一件是不该做而去做,这都是因为欠缺思考。所以每一天早上都应该先思考,今天该做的是什么事? 有一位名人,一次在聚会时朋友告拆他:「人啊!生死很可怕,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活多久?但是往往都是计划着百年大业。这实在是错了,我决定要重新规画我的人生,因为人生无常啊!」 他不太理解,就问:「是什么样的无常?我也常常听到这个名词,但是很难体会。」 这位朋友就告诉他说:「不久以前,我突然倒地不起,莫名其妙不能呼吸,被送到某家医院急救,当时完全不省人事,但是却做了一场梦。梦里头所在的地方一片黑暗,周围阴森恐怖,后来出现了一道光,光里站着一个人,很威风、脸色非常不好看。我一抬头心里直觉这是阎罗王,就赶快跟他说:「我有很多钱,地位也很崇高,不但有权又有势力,希望你能给我机会,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阎罗王就问我:『你想想看在世时,有没有做过什么好事?」 我心想:好事?什么样的好事呢?我想不起来,所以就回答说:「我不知道做过什么好事,但是我有钱。』 阎罗王说:「有钱啊!那就让你交保。』 我很高兴,不管多少钱我都有!但是阎罗王说:『不需要太多,一块钱就可以。」 这还不简单,我赶紧往口袋里掏,但是一直找一直找,就是找不到一块钱。我很着急看看周围的人,好像有曾经认识的人,我赶紧向他们求救:『借我一块钱。』可是大家的表情都很木然。 我又向另外一边的人说:『借我一块钱。』他们也是面无表情。 当我无奈的抬头时,阎罗王很愤怒的说:「你既没有做过好事,让你交保又连一块钱都没有,你真该死。』就在那时,好像很多牛头马面、小鬼、夜叉都一起逼近我。 我吓得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正在生死边缘,很多的医师护士在旁边替我急救。」 当然这位名人的朋友最后活过来了,所以很感慨的说:「人生啊!以为位子高、钱多、名气大才是最好的,但是什么时候突然一口气上不来,就这样到另一个世界,到时候再有钱、有地位、有权威都没有用。」 这位名人听完这个故事,自己也感触良多,所以对自己的人生也做了改变,决定把握当下,多做一些好事。 一语成谶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善护意业,清净无杂。 身、口、意三业要时时注意。身行好事,口说好话,心想好意,尤其要照顾好心念,则世间好事皆能成就。 慈济医院里有一个个案。一位老太太谈起她坎坷的婚姻——她的先生很爱她,但对女色却无法控制,每次花天酒地回来,太太总是伤心哭泣。这位先生看太太哭了也很心疼,就会对太太发誓:「我如果再犯,就死在外面!」 下次再犯时,看到太大哭,他又发誓:「以后绝对不会了,如果再这样就让大树压死!」又有一次依然故态复萌,他再度发下毒誓说:「如果再这样,我坐流笼会摔死。」因为他在山上林班工作,常要坐流笼到山上,所以他就发这样的誓愿。 当然,他不规矩的习惯,并没有因为发下毒誓而改变。有一天他上山时,流笼的绳子突然断了,当时他抱着一棵树,结果流笼掉下去,他就被树压死了。流笼掉了,又被树压死,也真的死在外面,正好如他的誓言! 这就是没有把心照顾好,所以口出恶言,而他也没有守好身业,造了一些不守规矩的事,以至一语成谶。 洒脱自如的阿嬷 我甘愿了, 要去了, 再见! 人,一生病就很苦,身体上的感觉很苦,心灵上的恐惧更苦,因为假如病症没有医好,接着就是一个「死」。 一般人在面对病人时,总是很忌讳提到「死」这个字。但是,愈是逃避愈是恐惧,实在是不智的行为,倒不如面对它,了解它。 有一位日本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位九十一岁的老阿嬷,她有十一个孩子,一大群孙子,可说是子孙满堂,生活美满。这位阿嬷平常就很知足、很乐观,也很幽默,她疼孩子的方式就是不让孩子担忧,即使后来她病得很严重时,还是尽量不让孩子们忧心。 有一天,病重的她已经呈现弥留状态,奄奄一息,这时医师、子女、孙子都围绕在她身边。她的孩子赶紧请牧师来为老母亲做弥撒。这时,牧师心想还在弥留状态中,应该还有意识,就对她说:「你现在要以虔诚的心跟着我们做弥撒。」说完,大家就开始为她唱圣歌,为她祈祷。 没想到不久之后,阿嬷竟然醒过来了,她告诉牧师说:「谢谢你在这个时候为我祈祷,真的很感谢。我现在有一件事想要请求你们。」大家就问她是什么事?阿嬷说:「我要暍威士忌。」她的子女本来都沉浸在哀伤的气氛中,没想到她竟然醒过来,而且还要求要喝威士忌,楞了一下,其中一位子女就赶快去倒了一杯酒,拿来之后,她又说:「酒很辛辣,你帮我加几块冰块,这样喝起来比较冰凉。」子女又赶快去拿冰块来加进去,她就高高兴兴的把加了冰块的酒喝下去。 酒暍完了她就说:「好舒服,好凉,很好喝。」她意犹未尽的告诉儿子:「点一支烟给我!」她的儿子摇摇头:「医生说你不能抽烟,酒也不能暍。」她说:「死的不是医师,死的是我。」儿于不得已只好点一支烟给她,她一副很陶醉的样子,慢慢抽着烟,抽完了就谢谢大家。然后又对牧师说:「谢谢你为我祈祷,我现在要去天国了,再见!」眼睛才闭上不久,她就安详长眠了。原本哀愁的气氛,在阿嬷的这一段回光返照后,增添了许多趣味,一生幽默的阿嬷,在临终前,还下忘要让子孙们忘却烦恼与哀伤。 她儿子说,老母亲已经九十一岁了,看尽了人生,尤其是亲戚朋友要往生时的难分难舍,让老母亲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要走这一趟,何必如此呢?所以她有个心愿,就是当地要离开时,要走得很幽默、很洒脱。她儿子还说,老母亲本来是不抽烟、不喝酒的,甚至还常常教他们不要抽烟,不要喝酒。没想到竟然在她人生最后的路上,要求喝酒、抽烟,可见就是为了要让大家抹去悲愁的气氛,真是一位不忘幽默的阿嬷。在这位阿嬷往生之后,家里的每个人都说:「我们要学得像妈妈。」或是「要学阿嬷,这么洒脱来去自如。」 这让人想起许多年前台湾的一则新闻。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阿嬷往生了,隔天,大家都在为她准备后事,不料,老阿嬷突然醒来说:「你们在做什么?」大家都很惊讶的问:「你怎么醒了?」她说:「我的槟榔还没有吃完。」子孙就赶紧拿槟榔给她,等到槟榔吃完后,她就说:「我甘愿了,要去了,再见!」这也是一个很洒脱的例子。 所以说人生啊!要学「生」与「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分乐观、自在,在平常就要懂得放下人我是非,这就能来去自如。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随喜的含义就是看见人家礼佛、供养、忏悔业障,乃至做种种好事,而生大欢喜心,这能消除你的嫉妒障碍。诸佛菩萨、阿罗汉修行成道的一切善行,乃至人间的善事你都可以赞叹随喜,以此来忏悔对治我们无量劫来的嫉妒障碍和不平等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