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大行利生」赞


2014/9/4    热度:202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大行利生」赞

   我当菩提修行时,於诸趣中忆宿命。若诸生中为生灭,我皆常当为出家;戒行无垢恒清净,常行无缺无孔隙。

  这六句颂文的文意,也是连着前文下来的。是说:普贤菩萨当在发了无上菩提心,修行无上菩提道的过程中,不论处身於那一类的众生群中,都能不忘宿命,对於过去世的心身行愿,也会记得清清楚楚。虽然为了实践菩萨行愿,会在人间生生灭灭,也会经常以出家的身分,坚守清净的戒行,不会有一个大意疏忽的孔隙,让垢秽的罪行趁虚而起。

  发菩提心愿,即是发起大乘菩萨的成佛大愿。大乘菩提心愿的完成,要靠菩萨道的实践。依据龙树菩萨造《十住毘婆沙论》的〈易行品〉所示,实践菩萨道,有难行道及易行道。若寻求阿弥陀佛以佛的愿力来救济接引,先往生西方安乐国土,成就不退转心之後,再来世间广度众生,是为「易行道」;若以自力修行菩萨道,生生世世转生舍身,常忆宿命,出家修行,戒行清净,自度度人,成满普贤行愿,宜称为「难行道」。

  但是易行道虽较方便安全,费的时间却长;难行道虽然从初发心即以利益众生为前提,转生之後,若不具宿命通,就会迷失方向而有随波逐流的危险。不过若能学习普贤行愿,常常发愿,纵然未具宿命通,愿心便如指北针,自然不失初心,保证直趣无上佛道。天语龙语夜叉语,鸠盘荼语及人语,所有一切群生语,皆以诸音而说法。

  这是说:修行无上佛道的菩萨行者,所见所闻,不论现何形相,出何音声,即是见诸如来,即是闻佛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一不具千百亿种身分身相,诸大菩萨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都能以无量形相,应化无边众生,一切诸佛当然也能以种种众生身相,种种众生语言,为种种众生演说佛法。

  众生对於同形、同类、同一种族的同胞兄弟姊妹,比较能够认同接受,否则难免排斥拒绝。诸佛菩萨便以凡夫众生诸相,来度凡夫众生诸群。

  凡夫有六道称六趣,即是天、人、修罗、傍生(畜生)、饿鬼、地狱;有四生,即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天神之中有主有从,诸天的天王为主,诸天的天子天女及随扈者为从。四天主所领的扈从,有八类,名为「八部鬼众」,他们的福报享受如天神,他们的道德标准则似多福的鬼,他们的名称是:乾闼婆、毘舍闍、鸠盘荼、薜荔多、诸龙众、富单那、夜叉、罗刹。这些众生,若已接受佛法,便是护法神王,便会保护众生,庄严道场,助佛弘法。妙波罗蜜常加行,不於菩提心生迷,所有众罪及障碍,悉皆灭尽无有余。

  这是说菩萨道的修行者,必须经常努力於六种妙波罗蜜的实践,才不会迷失大菩提心;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经常修持忏悔行,才能消除诸罪业,灭尽诸障碍。

  「波罗蜜」是「波罗蜜多」(Pāramitā)的简单音译,意为超度、超越、到彼岸出苦海的意思。大乘菩萨道的实践法门,总称为六度四摄,广则以六度摄万行。〈行愿品〉虽略举十大愿王,也是广摄一切行愿。

  众生所造「罪」业,便是五逆十恶,以及毁法谤僧等,依戒律的标准而言,所犯的罪恶有两类:1.性罪,凡造恶业,本身即是罪恶,必将接受苦报。2.戒罪,受了佛戒而犯戒者,除了性罪,另加戒罪。戒罪以事忏即可消,性罪须理忏方可灭,此处的「众罪」当通指这两种。罪若不灭,必有苦报,必起障碍。「障碍」有三:业障、报障、烦恼障;又谓有四:惑障、业障、报障、见障。

  若能修忏悔行,加行六度四摄,即是事忏及理忏的双管齐下,一切罪障,必定消灭。於业烦恼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诸恶趣苦愿寂静,一切群生令安乐;於诸群生行利益,乃至十方诸刹土。

  这是说菩萨道的实修实行者,对於身口意三类行为所造作的恶不善业,连带着产生的一切烦恼境及魔境,应该要在世间道的生活过程中,一一获得解脱。

  菩萨行者,虽也处身於世间的众生群中,虽然也会有外来的因素成为障碍。但以菩萨的心行看待这些烦恼境及魔境,是不会被其所苦,受其所惑的;就像莲花生於水、出於水而不沾水;又像太阳和月亮,处於太空、行於太空,而却不会住定於太空的任何一点。如果能有这样自在的心境,不论处身於三恶趣(地狱、饿鬼、傍生)中任何一趣,也会随着大行大愿而将彼等诸苦,转为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了;不仅自己如此,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同证这样的安乐境界。这就是菩萨行者的修持法门,於诸众生群中,修行佛法,利益众生,乃至遍及十方一切世界,都去修行佛法,利益一切众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定要学佛。佛是怎么教导我们?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一定没有差别。对于一切人,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语”,这非常非常重要。化解内心对人事物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身心就会协调、安康。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的人,越能够包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人不是圣贤,免不了有过失。对于人的过失要能够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这非常非常重要!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来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学会“以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以包容自己的心包容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