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九华山志:03 九华山志卷三(梵刹门)


2014/9/4    热度:806   

 地藏菩萨·九华山志:03 九华山志卷三(梵刹门)

   九华山志卷三(本卷编订,恐多错漏失当之处。祈查本卷末按语,及全部完之拙跋,庶知失当错漏各缘由。)

  梵刹门第三(分二:一、丛林[凡挂单接众之所皆名丛林,均归之。]

  二、寺庵[内又分七,子目见后,废庵再附。])

  未登宝所,先设化城,晨鱼宵呗,接引群生。爰及四方,法幢通明。毗卢楼阁,一任经行。三界牢狱,何庸经营。壮观刹海,永涤尘情。志梵刹。

  一、丛林

  金地藏塔

  在化城寺西之神光岭,即菩萨一期应化安葬全身之肉身塔。

  金地藏者,唐时新罗国王金宪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乔觉。于二十四岁时,航海东来,卓锡九华。初栖东岩,土杂半粟,苦行多年。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见之,遂群相惊叹曰:和尚苦行如此,某等深过已。乃买僧檀公旧地,建化城寺请居之。贞元十年,寿九十九岁,跏趺示寂。兜罗手软,金锁骨鸣,灵异昭著,识者知为是地藏王菩萨化身,仍称其本姓为金地藏。

  依浮屠法,敛以缸,建塔于此,凡三级。俯仰以铁为之,幂以殿。南向,石阶八十四节,峻甚,引以金绳。因其地时发光彩,故号神光岭。其塔院,人即称为肉身殿。历千余年来之修建,难以备述。明万历中,赐名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三年,喻中丞成龙守郡时,重修。咸丰七年,与化城寺,同遭劫灰。同治中,重建。民国初,复有兴修。

  唐一夔诗: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底,成塔万华中。

  宋罗少微诗:还岭峰头霁色清,知微曾此学无生。鸟从青壁屏边过,人在白云天际行。一片晴霞迎晓日,万年松桧起秋声。个中妙景真奇绝,宝塔玲珑最得名。

  陈岩诗: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

  明孙哲谒地藏塔歌:风凄清兮露浓,烟波荡兮空蒙。纷进拜兮陈清供,动地号兮鼓晨钟。目眷眷兮龙宫,诸佛朝兮拥飞虹。白毫光疑见自来往兮,想虚无寂灭之踪。

  何文邦诗:游人不问佛,老衲自鸣钟。空中飞锡杖,岩上卷涛松。玉宇千年物,金容万仞峰。云多山更好,偶此寄吟踪。

  孙桴诗:拨霭游仙境,行行道眼开。蹋翻三岛石,飞上九层台。鸟语传青树,龙光烛紫苔。啜茶临瑞阁,此会信悠哉。

  邹元标诗:神塔标千古,真身镇佛门。欲醒尘世眼,道是国王孙。炼性台空在,传心偈尚存。拈花频问讯,零落与谁论。

  王化澄诗:突兀诸峰入望齐,衔来丹诏指群迷。庄严宝相黄金塔,洗拂珠光白玉梯。几树松杉巢老鹤,下方钟磬杂鸣鸡。徘徊无限归依想,三径犹存玉马西。

  ﹝按此本一小小塔院,住僧亦不多。今则列于梵刹门,为各丛林之首冠者,因九华名播遐迩,为四大名山之一,实由我大愿地藏王菩萨示迹于斯而得来。今既全身骨塔安镇其间,即为菩萨应化所在。自应为全山之总汇,寺院之纲领,各丛林寺庵,皆由大士始得成立故也。﹞

  神光楼

  在金地藏塔寺之东,明嘉靖十三年,同知任柱建,督学御史闻人诠题匾。因前有神光岭,故名。清黄吉迪诗:楼居本是仙人好,灯影虚空有妙香。一自金函遗舍利,岭头夜夜见神光。(又有作瑞光楼者)

  ﹝此楼附列于此者,疑其与大士塔院同属一家,即在塔院东首之楼房。所疑与附此一切原因,俱与化城寺后所附之芙蓉阁相类。不知是否,亦正相同。可查化城寺后附列芙蓉阁之按语,自知所以,此不赘。﹞

  化城寺

  在天台峰西南。(此依旧志。意西南,疑是西北之误。)九华九十九峰,独此处于山顶得平地,有溪有田,四山环绕如城。唐至德初,诸葛节等,买僧檀公旧地,为金地藏建。建中二年,郡守张岩请额,为地藏道场。明宣德间,福庆重建。万历朝,赐帑再建。又敕赐藏经,供于寺后藏经楼。清康熙二十年,喻成龙复建。康熙乾隆,叠赐御书匾额。咸丰七年,被毁。光绪己丑,重建,均有记。有铜质毗卢佛坐像,高约五尺,供藏经楼上。又有铁质定光佛坐像,高约五尺余,供藏经楼下。又铜质九龙方印,不知制自何时,光绪间,得自本邑城西门河沟。又铜质方印,背刻有唐至德二年五字,民国二十二年,本邑曹佐廷,获自河沟,恭送来山。又玉质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样,相传由江西龙田恭送来山。三印文,均刻地藏利生宝印,现皆存藏经楼。凡香客来山,大都请印衣帽,以祈慈祐。又有铜钵,底面皆有宣德年制字样,存藏经楼。又有铜质独角兽,俗名地听,亦名坐骑,重约数百斤,亦陈列藏经楼。昔有朝鲜人,欲出重价购买,山僧不许。又有紫黑色碑,敲作琅琅铜质响,刻有地藏菩萨像,并传,现存藏经楼。其传文曰:

  释地藏,俗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于时,落发出家,涉海徒行,振锡观方,至池阳,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而居焉。藏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沛然流衍。时谓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至德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旁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碜如面,而共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硎,取之无尽。一日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损,扣钟嘶嗄,跏趺而灭,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际,骨节若撼金锁焉。

  菩萨居十地之幽城,拔三途之苦趣。佛光现处,常转*轮。慧眼观时,群归极乐。功侔坤载,德著利生。彝,迹记青阳,心依白足。望慈云之在目,开甘露以无门。一念虔诚,六时皈向。爰选贞石,敬刻慈容,并鑴本传。庶几莲华之永现,迦叶之时闻。虽无须清磬三声,以修净业,唯常爇栴檀一片,用忏尘心,云尔。(迹记青阳,记字,疑是托字之讹。)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青阳县事彭程万,摹勒上石。山阴周调梅,篆额。溧阳彭华,书跋。青阳何士鸿,绘像。江阴弟子陈彝,隶古并识。时大清道光癸未岁,七月日。

  唐罗邺诗:庆云生处梵王宫,蹑磴攀萝一径通。金殿忽开青嶂里,天人疑在白云中。秋霄爽朗空潭月,暑气萧寥古柏风。况是慈悲清净地,香烟像设固无穷。

  宋王安石诗:白云如驱羊,满谷不可量。散作兜罗绵,中藏宝月光。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僧房杳清寐,佛炉篆余香。

  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起坐四面顾,芙蓉蔚苍苍。人生始得饱,岂必二顷粮。金地黄粒米,当味斋厨香。

  明殷迈诗:窈窕探灵谷,岧峣入化城。溪桥苍藓合,楼阁暮烟平。古塔松杉影,流泉石涧声。僧经传夜磬,鸟语促春耕。穴洞留遗迹,奇峰类削成。翠屏云外出,石照镜中明。对此凡情尽,因之道气清。何当脱尘鞅,此地学无生。

  邹元标诗:化城寺倚碧山幽,门对平田江水流。半夜风声吹铁瓦,有时灯火照龙湫。千僧楼阁层层起,九子芙蓉面面浮。暂尔驱车尘土去,他年结屋最高头。

  徐弘基诗:刹隐岩回岫,梯悬涧转盘。春归花未歇,日午石犹寒。

  藏经楼

  在化城寺后,即供明万历朝所赐藏经之所。清康熙乾隆两次所赐御笔额真本,亦奉其上。咸丰七年,化城全寺被毁,唯斯楼独存。

  清曹贞吉歌:道之大者含元气,小物亦足千秋垂。地藏古佛有遗蜕,黄金妙相光离离。袈裟至今贮经阁,千年不毁神灵司。天吴紫凤文断续,青莲几朵缠葳蕤。非锦非绣那易测,天衣无缝差得之。蛮女刺成共檀施,右肩偏袒常相随。尔日慈航涉溟渤,一针万里如星驰。飓风阴火不敢射,鱼龙跋浪瞻威仪。名山小住八十载,庄严展也天人师。儿孙护惜等头目,捧持膜拜唯嗟咨。余虽下士未闻道,好奇之癖安能医。六合内外无不有,失喜颇类优婆夷。此时暾日明殿角,长空一洗青琉璃。器钵无声鸟语静,相轮替戾微风吹。兴阑蹋屐下山去,作歌妄欲传来兹。

  芙蓉阁

  在化城寺山门左,佛棱建。后毁,能滨重建。再火,宗佛又建。明王阳明有诗。(此阁,与前神光楼、藏经楼,三名,皆不顶格者,疑神光恐属地藏塔,此二属化城故。)

  ﹝按此藏经楼,与芙蓉阁,疑为俱属化城寺中之一部分。九华纪胜云:万历十四年,颁赐藏经,原珍藏于拱金阁。至清嘉靖二年,僧端旵移藏化城寺后楼,越数日阁灾,而藏经存。是知此楼,即为现在安供藏经之所,当无疑义。想此阁,亦属寺中庄严之一。揆厥原因,由向有旧志,以至光绪二十六年纂修者,皆为俗儒秉笔,不知佛法与寺庵塔庙之尊严。故将全山寺宇,列于书堂祠舍之后,为营建门之附属物。至楼阁,不问是否僧居,又皆别于寺庵之外,另为一部。所以将此同属化城寺中之楼阁,又别开主寺,另标二名。今指南,与最近山中新钞稿,皆未另载,尤可作为化城所属之证明。但今人地远隔,无由勘实,故特附载于此。则无论其与化城为一为二,皆不失其与寺接近之关系耳。﹞

  祇园寺

  在化城寺东,东岩之麓,原亦属化城东寮之一。本名祇园,又名祇树庵。清嘉靖时,住持乏人,庵将倾颓,时隆山居伏虎洞,缁素公请住持,因得新其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至八十四岁圆寂。迨大根中兴,大其规模,汪宗沂有记。由是开坛传戒,接待十方云水。民国十四年,段执政题额曰:慧日长明。二十一年,现住持宽扬,募建大雄宝殿,庄严宏敞。一切规制,现均为全山寺院冠。

  万年禅寺

  即百岁宫,原名摘星庵,在天柱庵北。明万历间,有海玉,字无瑕者,自五台至此,结茅而栖。戒律精严,刻苦清修。圆寂时,寿百十一岁,里人尊其年高,故即呼其庵曰百岁宫。其遗蜕,现仍装金供寺中,颇著灵异。清光绪五年,住持宝身,诣燕都请清刻藏经,刘观察含芳有记。后遭回禄。迨常修住持,刻苦中兴。于民国时,复请藏经,由黎大总统赠今额曰护国万年禅寺,第人仍多以百岁宫称之。而常修又建下院,且热心公益,督修地藏塔前八十四级之石阶,山中尤嘉赖焉。今住持月朗。

  沈懋学诗:碧霄云驭自仙仙,一笑黄尘隔大千。不是长庚翻入梦,人间何处觅青莲。

  袁濂文赠圆畅上人诗:缥缈蔚蓝天,峰头老衲禅。千重花世界,三宿月因缘。见惯忘真佛,吟迟愧谪仙。明当归涧户,只共此云泉。

  甘露寺

  在山之北路,半山,定心石下。清康熙丁未年,玉林国师至九华,谓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洞庵居伏虎洞,遂力任募建。开工之夕,满山松顶,皆洒甘露,故名。乾隆间,优昙住持,开坛传戒。咸丰末,被毁。光绪时,大航募修,复入燕都请清刻藏经,归供寺中。迨后常贤住持,谨遵佛制,添建殿宇。今住持妙霖。

  华黄诗: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万松藏古寺,孤月上寒坡。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欲穷诸胜览,秉烛问檀那。

  上禅堂

  在地藏塔下。当山转处,有金沙泉,见地藏诗。本名景德堂,玉林国师之徒宗衍,新其院宇,始易名今。境极清幽,清王文僖公,赠额曰:秀冠云林。咸丰时,被劫火。同治初,开泰募建中兴,至光绪时,清镛始竟其功。继霞光住持,承清镛之志,建造殿宇,接待云水,而自奉甚薄。于地方公益,尤多捐助。近复施棺掩埋,泽及枯骨。倪前知事,赠额曰:佛国元功。现住持志芳。

  东岩禅寺

  在化城寺东,原名东峰,又名东崖。因崖北有岩如屋,故王文成公定其名曰东岩。俗又名宴坐岩,亦名舍身崖。皆由地藏卓锡,敷单宴坐,得此二名。(有谓由文成宴坐而名者,非。其舍身名义,本志卷二形胜,东岩条,考异,已略辨之。)明正德时,周金亦尝居此,文成与之谈心,复赠诗偈。万历间,僧将旧有环奇亭,改建佛殿,遂仍岩名而名其寺,得吴给谏文梓,檀护助成,及撰碑记。至清同治九年,定慧复募建殿宇,熊祖诒有记。俱见檀施。迨民国,心坚住持,安单接众,定为十方丛林。且添建下院,以息行脚僧伽。而心坚从事劳工,身先大众,尤能精持戒律,为全山景仰。近年容虚住持,香火尤盛。惜于二十二年冬,一火而全寺被焚,令人浩叹。

  宋陈岩题宴坐岩诗:掠地霜风黄叶飞,山人宴坐已多时。但知六凿俱通透,不省支床旧有龟。(宋时已有宴坐岩之名,足证其名不自阳明始。)

  ﹝按此寺现全被焚,目下正在筹募修复,尚未闻成绩如何。因山中寺院虽多,大都子孙剃度性质。唯此为十方道场,望其早日恢复旧观,故仍列于此,与诸丛林并称。﹞

  乐善寺

  即低岭庵。由大通登山之北路,此为第一禅关。距化城约近五十里。(俗云四十七里)清同治间,恒修、妙意,募建。继募义渡八号,由大通抵钱家垄,(或作同)往来称便。募救生船四号,以备江行风险。今由和悦洲同仁局主管。其徒龙海,开坛传戒,接待云水,大其规模。近年广参住持,又复募修桥路,施棺掩埋。安徽马前督理,乃赠今额曰:乐善禅寺。现住持善青。

  慧居寺

  在天台路,杉木塔。原名慧庆庵,仁琳复兴。迨民国十七年,由普明重建大雄宝殿,始易今名。现住持普明,发广大愿,力事扩充,拟为十方丛林,安单接众,正在积极进行中。

  二、寺庵(凡属僧居,除丛林外,则无论其殿宇大小,名称如何,统列寺庵。现存而有僧住者,正列之。古有今无,为废庵,乃附之。又现有寺庵,复循路径之便而列,再按路径区分为七:一、化城东序。二、化城西序。三、天台路。四、化城东路。五、化城南路。六、化城西路。七、化城北路。七路之外,废庵再附。)

  (一)化城东序(又名东寮)

  九莲庵

  清光绪二十三年,明道,同徒辈法缘,本修,募建。迩来大其规模,井井有条,则叶舟历年整饬之力也。今住持心融。

  栴檀林

  清光绪十二年,定禅募建。嗣后福星中兴。民国时,易国干赠额曰:福慧双修。近年镇安住持,增修殿宇,维持寺务。尚称得人。现住持渡海。

  通慧庵

  创自何时,无从稽考。清初有诵林和尚,为明末进士,因明亡,遂出家,自食其力,不事募化。清吴文简公读书于东岩天籁轩时,深相契,常与之游,并书应如是观四字以赠之。寺至咸丰时被毁。光绪七年,*轮募化重建。近年文泽维持现状。今住持宝岩。

  天然庵

  清同光间,顶依、莲舟先后募建。前财政总长周学熙,民国六年来山,称此为东西首刹,得九华风气之先。十七年遭回禄,全毁。现住持思维,重行募建。

  菩提阁

  清同光间,群超、玉清,先后建修。今住持良舟。

  立庵

  本名定慧庵。咸丰毁后,同治时,开宗重兴。民国二十年,住持瑞祥,添建殿宇。

  (二)化城西序(又名西寮)

  佛陀里

  清同光间,明皓、守镇、纯心,先后建修。今住持志禅。

  宝积庵

  清同光间,法智、行舟,先后建修。今住持恒德。

  长生庵

  明宏治间,有实庵和尚,与王文成公相谈甚契。曾题赠曰: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清被毁后,同治六年,实宝重建。今住持建钦。

  龙庵

  本名水陆殿。昔有龙庵和尚,(见旧志高僧,)刻苦清修,僧众信仰,遂易今名。清道光三年,寿山重建。被毁后,光绪间,守安复兴。守安与通慧庵*轮、佛陀里守镇、栴檀林福星,联名禀请省宪,革除本山陋规,有禁碑,立藏经楼下,至今感戴。今住持德辉。

  永庆庵

  清被毁后,同光间,觉莲、静山,先后建修。觉莲往通州募化,未至之前三日,远近闻木鱼声。及至,众以为神感,踊跃捐输,至今犹为美谈。现住持妙缘。

  天池庵

  清同治间,湛修募建。现住持妙庆。

  拱金阁

  在化城寺西里许,即明万历时,珍藏藏经之所。至清嘉靖二年,经移化城寺后楼,而阁乃灾。光绪间,慧清、光和,先后建修。现殿宇尽颓,仅存残败余屋数间。

  (三)天台路

  回香阁

  在化城寺南,一名华严庵,蕅益大师曾居之。咸丰毁后,长发复兴。庵居山冈,天台峰峦,九华寺宇,至此一目了然。今住持宗行。

  华云庵

  在天台西麓。清光绪间,正法募建。今住持宝恒。

  吉祥寺

  清光绪三十二年,风松募建。今住持密轮。

  长生洞

  今住持雨量。

  兴添寺

  又名兴天,今住持彻同。

  朝阳庵

  在天台狮子峰。自此至天台顶,路峻如梯,沿途安置铁阑干,以护行者。今住持义修。

  翠云庵

  在天台西麓。理通复兴。今住持彻善。

  崇兴寺

  在小鱼龙洞前。

  圆通庵

  在天台,观音峰。清被毁后,本境复兴。民国时,由隆全大其规模,建筑整齐,愈显地势之崇峻,游者拟为妙高台。今住持能莲。

  拜经台

  在天台峰西,又名大愿庵,相传为地藏菩萨拜经处。庵后有大石亭六丈许,俗呼大鹏听经石。清光绪间,昌光重建。近年隆华中兴。今住持隆明。

  地藏禅林

  在天台玉屏峰,捧日亭北,此为九十九峰最高处,即古天台寺。至清康熙末,尘尘子重建,乃名活埋庵。其后沧桑屡更,难辨其详。民国九年,彻德住持,乃重建佛殿。寺前额曰:天台正顶。规制较昔颇为整齐。今住持明辉。

  宋僧宗杲诗:蹋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南戒俯窥江影白,东岩坐待夕阳明。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诗早擅名。

  明邑人吴光裕诗:水穷山尽见天台,万转孤峰始到来。茅屋几间青草色,华宫满地白云堆。松风不语僧初定,茶火无烟鹤自回。悔杀少时空碌碌,却看黄发有余哀。

  又,十载梦相攀,崎岖几往还。山深觉寺古,世远识僧闲。鸟雀来投食,猿猱共闭关。疏钟盘石里,不复问人间。

  汪梦斗诗:攒峰别玉半云天,露濯芙蓉九九妍。顶地别开尘外境,禅心寂住火中莲。黄花翠竹西来意,皓月清风日用缘。一自灵山标绝咏,岚光星彩满三千。

  清潘耒活埋庵赠默安禅老诗:九子山头第一峰,掩关枯坐有南宗。衔花罢供心离境,拨草无人路绝纵。脚下云生长似絮,膝边松偃欲成龙。挂瓢只合相依住,扫雪敲冰过几冬。

  ﹝按旧志载:天台寺,在天台峰,玉屏上。纪胜载:天台峰顶,有云峡、玉屏峰、捧日亭、渡仙桥、活埋庵。庵在天台冈。指南与山中新钞稿,俱载。地藏禅林,在天台正顶,捧日亭北,蒋竹庄纪游载:地藏禅林之寺门,即渡仙桥之圆洞。桥东跨天台冈,西跨玉屏峰。寺前额曰:天台正顶。又纪胜纪游所列天台峰顶之诸景,大略皆同。而各处所载,皆指为九十九峰之最高处。是知地藏禅林、活埋庵、天台寺,名虽分三,其地则一,不过随时更改,称谓不同耳。但纪胜载:云峡下,印信石畔,旧有天台寺。又引江南通志,及明曹学佺游九华记云:九华以天台为最高,其下有寺,僧皆苦行,境色清绝,夜中始闻钟磬梵音,真离一切垢浊,而入寂乐国矣。文中又明说天台寺在天台峰下。且各书记载,除在玉屏峰者外,天台峰下,又未别见何寺名天台者。想由明以前,峰顶无寺,而寺在峰下。后废去,至康熙末,尘尘子始筑活埋庵于峰顶,后人改称天台寺,即今之地藏禅林也。﹞

  中常住

  一名招隐庵,明天启间,离知建。清嘉靖时,陈蔚施田,有记,见后檀施门。光绪十三年,由真如庵法印募修。今住持理岩。

  正常住

  又名德云庵,明季德道创建。庵后有石洞,为德道禅息之所,今即名道僧洞。现住持蓝田,于民国二十年,募建殿宇。

  ﹝按纪胜卷十四载:德云庵,俗称正常住,明万历时,明惠建。又另载:聚猿峰下,石佛岩上十步许,有石洞庵,为明高僧德道,字东祖者,结茅之所。今德云、真如二庵僧众,皆其法嗣。准此,则明惠、明预,想系德道之徒属。而此正常住,乃为明惠建。此云德道创建者,或由徒属借重上人之名,而寓尊师意也。至纪胜所载之石洞庵,亦知即为今名道僧洞者是。﹞

  老常住

  一名护国寺,定祥募修。清光绪二十五年,火毁。民国三年,由九莲庵海霖住持,募修大雄宝殿。

  真如庵

  明万历末,明预建。清光绪二十五年,崇明募修。今住持精修。

  华严洞

  今住持妙意。

  接引庵 地藏庵 大悲庵 普济庵 观音庵

  (此五庵,指南只列其名于天台路。而蒋竹庄纪游,叙天台路中之庵名,独无观音,乃多净土。且前后所列,皆与指南无异。而山中新钞稿五庵俱无其名。第此观音、净土,或是一庵二名,或为二庵,无由得悉,故特注之。编者识。)

  延寿寺

  纪胜旧志俱载,在曹山三角泉前。本道者甘贽庄,唐贞元间,由甘舍宅改建,初名龙门寺。宋建隆元年,僧玉田再建。祥符五年赐今额。(今指南,与山中钞稿,俱无延寿寺之名。乃查蒋竹庄纪游,于天台路中,叙有延寿寺,在吉祥寺上,兴添寺下,与长生洞相毗连。第不知此天台路之延寿寺,与旧志所载在三角泉前之延寿寺,是一是二。因未能亲勘,不得其详,故特注之。)

  宋陈岩诗:三角坳泓一角亏,其间浊水照摩尼。风幡不动炉烟直,正是禅僧定起时。

  (四)化城东路

  法华寺

  民国四年,心坚由东岩退居,特租赁阴骘堂公山,募化创建。

  沙弥庵

  在凤凰岭东,即延华观故址。宋乾宁间,赵知微炼丹处。山高径险,人迹罕到。清季心彻,开传,相与结茅,清修六十余年。平生不以一物累心,独于修路造桥,募捐甚力。今徒孙慈果住持,亦复清苦自励,勉承先志。

  黄金庵

  在山之东,旧名净土庵,(不知与蒋竹庄纪游所记天台路之净土庵,是一是二。)原名黄家庵。明万历间,果能募建。(纪胜载:在山南天台峰,真如宝筏二庵之南,有净土庵,万历初,如松建。亦不知与此是同是别。)民国初,由邑绅何修护法,普照重兴,遂易今名。现住持明道。

  心安寺

  在六亩田,清光绪间,智妙创建。今住持性光。

  伏虎洞

  一名地藏洞,又名睡虎洞。在摩空亭,棋盘石之东北。明宏治间,有异僧卧洞中,王文成公曾履险往访,即名为地藏洞异僧,(见高僧)又有名其为睡虎者。至清初,创建甘露寺之洞庵,曾结茅居此。后云月,凿石建庵。乾隆时,传灯亦曾居之。光绪间,大根募资重建。

  西天寺

  在百岁宫西下。(纪胜载:真如庵南,有宝筏庵,明嘉靖时建,后为异僧宗印所居。宗印,字玺田,人因呼其庵为玺田庵。后音讹,遂呼为西天。不知是此寺否。)

  (五)化城南路

  净慧庵

  在地藏塔下,即洗手亭。下有定心泉。清同光间,*轮募修。

  三天门

  在神光岭南上,原名茅庵岭。即今之普济寺。(查蒋竹庄纪游:南路北路,各有三天门。此为南路之三天门,与北路之三天门,即聚龙庵者,是两处。)

  转身洞禅室

  在山南,清光绪间,法喜复兴。

  二天门

  在七贤峰麓,即控华庵,里人鲍宁安倡建。清同光间,开宗、悟能兴修。

  正天门

  里人鲍魁皓倡建,开明募修。今住持宗起,民国十八年,重建大雄宝殿,装塑佛像。

  一天门

  在松木桥下,即松影庵,里人陈希器倡建。清被毁后,心来复兴。

  崇觉寺

  在十一都。清乾隆五年,都人复兴。

  (六)化城西路

  小天台

  在地藏塔西南。民国八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后由大僧性海,顶接住持。

  建松树庵

  即一松亭。清同光间,广成结茅,居有年,檀信感其清修,捐资建造。今住持悟道,朴实耐劳,勉承师志。

  西来庵

  八都众信捐建。

  (七)化城北路

  聚龙寺

  即三天门,原名聚龙庵。清毁后,开祥复兴。民国十八年,由悟月、雨霖、庆华等,募修大雄宝殿。中供铜质释迦牟尼佛坐像,高约丈余,鑴有唐尉迟公铸造字迹。现住持雨霖。(此为北路之三天门。)

  华天寺

  民国十一年,宽成募建。寺北为高原,长江曳练,奇峰插云,都归一览。

  万寿寺

  今住持明慧。

  半霄亭

  当山北中道,祀山神,有神秀庵。清同治间,定祥复兴。今住持宗涛。

  明陈凤梧诗:引縆千尺上高峰,身在翠微第几重。隐隐钧天仙乐导,层层镜石白云封。潜龙洞杳藏秋雨,伏虎岩深荫老松。徙倚半霄亭半晌,飘然物外寄吟踪。

  龙池庵

  一名清隐庵,在龙池北,唐诗僧神颖所居。清毁后,光绪间,开佛募修。今住持智光。

  燕子洞

  今住道人柳圆功。

  二天门

  在甘露寺上。

  一天门

  在甘露寺下。

  大桥庵

  在伏龙桥北,泾邑查图源建。桥下有潭,为清咸丰时,吴经圃先生殉节处。

  西竺庵

  在甘露寺西。清光绪癸未,大让募建。今住持妙山,于民国十五年,重建大雄宝殿,功程浩大。

  一宿庵

  在小桥庵下,今住持恒山。

  小桥庵

  ﹝编者注:此处原书缺文。﹞

  无相寺

  在头陀岭下。本唐人王季文书堂,季文临终舍为寺,宋治平元年赐今额。清被毁后,同治十年,玉忠中兴。

  明王阳明夜宿寺中诗: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

  老僧岩下屋,绕屋皆松竹。朝闻春鸟啼,夜伴岩虎宿。

  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静夜闻林雨,山灵似欲留。只愁梯石滑,不得到峰头。

  重游四首:

  游兴殊未尽,尘寰不可留。山青只依旧,白尽世间头。

  人迹不到地,茅茨亦数间。借问此何处?云是九华山。

  拔地千峰起,芙蓉插晓寒。当年看不足,今日复来看。

  瀑流悬绝壁,峰月上寒空。鸟鸣苍涧底,僧住白云中。

  又重游次旧韵:

  旧识仙源路未差,也从谷口问桃花。屡攀绝栈经残雪,几度清溪蹋月华。

  虎穴相邻多异境,鸟飞不到有僧家。频来休下仙翁榻,只借峰头一片霞。

  又无相寺金沙泉次韵:

  黄金不布地,倾沙泻流泉。潭净长开镜,池分或铸莲。兴云为大雨,济世作丰年。纵有贪夫过,清风自洒然。

  二圣殿

  亦名二神殿,在山东北麓,为北来登山孔道。(自此以下,分县城路、五溪路。)二圣者,相传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罗国寻金地藏至此者。清被毁后,同光间,能芳、有缘相继恢复旧制。近年慈德、妙香,继续住持,筹募中兴,颇称得人。

  华阳亭

  在西洪岭西南,鲍廷芳建。

  会龙庵

  旧为光梵院,又名龙庵,在西洪岭上。南唐末,闽僧立行,改为龙安院。明万历时,僧道经重建,冢宰陆光祖,额曰会龙禅林。清光绪间,亮平再建。今住持宏顺,募建大雄宝殿。

  宋陈岩龙安院诗:蔓草丛生伴棘薪,古藤直上绕松身。寺前寺后清幽处,山鸟飞来不避人。

  心庵

  在西洪岭下。清被毁后,开清募修。(华阳亭至此,属县城路。)

  观音阁

  旧志有慈云阁,一名观音阁,在甲子岭下,具茶汤以待过客。清被毁后,惟宗重修。(今指南但标其名,未详所在,不知即旧志之慈云阁否。)

  回龙庵

  在五溪桥右。清光绪十八年,觉慧募修。

  小甘露庵

  旧志有西甘露庵,在五溪桥西,祖兴募修。(今指南但标其名,未详始末,不知即旧志之西甘露庵否。)(观音阁至此,属五溪路。)

  永丰庵 狮子岭(九都柯姓捐建) 观音庵

  (此三,又属县城路。因指南但标其名,未叙始末。旧志,与山中新稿,全无。乃不知存废,故另列此。)

  万缘庵(在六泉亭东) 德云庵(在六泉口外) 通华庵

  (此三,又属五溪路。今又另列于此者,其故亦与前三同。)

  废庵附

  接引殿

  在祇园寺左侧,为全山之水口庵。中供接引佛铁像,身高一丈六尺。(相传二丈余,恐不实。)今殿已倾圮,唯此佛像巍然独存。(此殿,指南未载,今但查纪胜,与照新稿,录此。)

  ﹝按如此宝相,山中希有,硕果仅存。所望山中缁白,十方檀信,同发大心,恢复斯殿。俾宝相不致损坏,古迹因而常存,此亦佛弟子量力应尽之责也。﹞

  大定庵

  在九莲庵北,今仅存遗址。

  绿云庵

  在化城寺东,今仅存遗址。(此上三,原属化城东序。)

  海渡庵

  清光绪间,纯心重兴,今废。遗址为红卍字会购买为会所。

  心斋房

  在拱金阁南首,今废。(此二,原属化城西序。又此四,指南与新稿同载。)

  ﹝按九华指南,于化城寺云:前清承平时,佛法昌明,僧徒日众,乃分东西两序,至六七十寮之多。自咸丰乱后,仅存十之二三。现即乱后所有者,今又废去五寮矣。时局艰难,影响法门,于兹可见。﹞

  圆寂寺

  在拾宝岩东麓。初名伏虎庵,五代朱梁时建,为伏虎禅师道场。至宋太平兴国五年,赐今额。今废。(此合纪胜与旧志,及今志高僧门,折衷录之。以后各废寺,多如此。)

  九子寺

  即广化院。在碧云峰顶,由斗鸡石而转,复入大谷,如在平地。四面翠石环峙,真烟霞幽窟也。清被毁后,光绪十五年,悟恒复建。

  宋陈岩诗:修途百折到山顶,绀宇数间开道场。倦卧尽人身自在,翻愁作梦趁黄粱。

  僧希坦诗:路转几多曲,山登千万重。未游走马泽,先看斗鸡峰。高树出云耸,寒泉趁石舂。徜徉因觅句,时复倚青松。

  明施承绪诗:且住深山好,孤斋拥翠峦。有僧能共语,无梦亦生欢。雨过松涛沸,窗虚竹影寒。夜来闲自理,貂敝复谁看。

  翠峰寺

  在狮子峰东,滴翠峰前。原名天柱庵,因其庵唐末由天柱峰徙此故。至宋乾道中,邑人余志源,因折柳溪边悟解,聚徒稍众,即高舍居之,自称翠峰,乃易天柱庵之名为翠峰寺。

  宋陈岩诗:缚屋山中数十年,剃茅诛棘复开田。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

  圣泉寺

  在龟山西之魁山下。寺后有泉,四时不竭,自石岩喷出,产五色石,故名圣泉。俗又号无底泉。宋治平元年建,宝庆三年赐今额。

  宋陈岩诗:释子亲传马祖衣,枯藤来此卓烟霏。斓斑锦石寒泉底,湛碧中涵五色辉。

  广胜寺

  即广修院,原在观音岩。宋淳熙初,移建上雪潭侧。明洪武末,重建,改今名。嘉靖闲,又徙建下雪潭,三级亭侧。寺前巨石,书大寿字。

  宋陈岩广修院诗:别去招提恰十霜,几番梦到五峰堂。有怀此地同僧夏,对佛闲烧结愿香。

  崇寿寺

  在曹山北之龟山。南唐升元闲建,宋祥符闲赐今额。开山时,有白龟出现之瑞,乃名其山曰龟山,泉曰白龟泉,又名灵源泉。泉在山门右,有蒋颖叔题字。宋高僧善修住持,周益公曾赠以诗。(见高僧)

  宋僧希坦诗:蹋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陈其名诗:此地初开选佛场,宝龟曳尾预呈祥。灵源映月苔常满,仙桂迎风叶自香。钟韵半沉荒院静,茶烟才动老僧忙。慈云高阁知何处,唯有双峰挂夕阳。

  广福寺

  原在覆瓯峰东麓,本南唐宋超回书堂。旧名应天院,又更名征贤寺,至宋始改今额。寺有唐人手钞四大部经,水漂两函,岁久忽发光,寻其处,得焉。后寺移于黄匏城南,净信寺上,距故址五里许。

  宋陈岩诗:五百年来贝叶光,劫灰难泯壁中藏。山僧要广人闲福,长日工夫一炷香。

  明施达诗:古刹曾临碧水湾,几时徙建白云关。依然作寺祠西竺,未许移文继北山。梵宇唐书何代泯,给园祇树有僧还。冈前上下莲华漏,并入疏钟杳霭闲。

  净信寺

  在碧云峰西南,黄匏城下,旧名碧云庵。宋绍兴中,里人移云门寺额于此,遂易今名。为诗僧希坦禅宴之所。明成化闲,僧觉信,重建石屋三闲,三门一座。

  清张[物/心]诗:飞雪溅溪桥,松风未寂寥。高僧曾住此,何处觅诗瓢。

  陈坚碧云庵怀宋僧希坦诗:为访碧云庵,莲社今寂寞。不见吟诗僧,松风满山郭。

  福海寺

  在碧云峰侧,九子峰下。李志云:托九子之平麓,揖双峰之上流。远而睇之,峰横黛色,溪涌碧澜,山与水交胜矣。唐景定二年建,原名景福。宋治平初,改赐今额。昔有唐僧手值二松。

  宋僧希坦诗:路入转幽处,浑疑别有天。虬松虽变化,牛石尚酣眠。骤过一番雨,鸣飞七布泉。望中千点雪,白鹭立平田。

  净居寺

  本在双石岩侧,宋大中祥符初,僧云林启建。治平中,赐额。靖康元年,僧道生移建于玉甑峰侧,普贤台下。崇峦四拥,清濑一泓。泉雪松风,最为幽胜。寺侧有叠石塔,[奇+(敲-高)]而不倾。明景泰闲,僧圆慧居之,赐号大度禅师。清道光时,火灾,由柏辀、王贡二绅,倡捐重建。咸丰乱时,邑人保聚其上。光绪二十六年,贼起大通时,人民有入山避难者。周赟诗云:地擅九华胜,秋高五老峰。佛灯残垒血,天柱谪仙踪。怪石蹲苍兕,飞泉吼白龙。苍茫认来路,月上碧芙蓉。

  又庚子秋日,登山绘图,复游寺中留题。九华来写照,五老远开颜。官与泉俱冷,云将心共闲。昨朝人避地,今日我游山。笑与方瞳约,携琴长往还。

  崇圣寺

  在西洪岭西,灵鹤山,故旧名灵鹤庵。唐光启初,改名圆照。南唐保大闲,复名灵鹤。宋祥符六年,赐今额。清乾隆时,袁氏重建。

  宋陈岩诗:山形四抱水来前,中有金莲色界天。清磬一声僧定起,松闲灵鹤舞蹁跹。

  法乐院

  在双石岩东,唐开元中建。宋端平闲,县令乔幼闻,移额邑东二十里秀岩洞前。后复移归双石岩。

  宋陈岩诗:无住师参第一禅,指开古洞秀岩天。东扶西倒都休问,且结人闲现在缘。(作此诗时,庵在秀岩洞。)

  利众院

  在龟山中平河西,四峰山东麓,龙潭侧,故又名四峰庵。旧志另载有四峰庵,在五溪玩华亭侧,久废。明万历五年,邑令苏万民重建。

  宋陈岩诗:日涵林壑紫光凝,草动花翻气似蒸。胜地铲开鼪鼬径,数闲松屋住残僧。

  保真院

  在野螺峰西南,唐时原为费征君旧隐。南唐保大中,僧圆证禅燕于兹,名曰卧云庵。宋治平初,赐今额。景祐中,圆证手疏命九华诗社僧清宿(一作清昼)居之。越三日,圆证化去。坟塔俱存。

  宋陈岩诗:野寺荒山涧水滨,古藤翠篠自摇春。僧闲宴坐无人到,内保禅心一味真。

  又卧云庵诗:乱云堆里酣酣梦,人在清泉白石间。胶扰劳生鼎中沸,有官不换此身闲。

  曹溪祖源院

  即曹溪寺,在六泉口。

  五台明智院

  在古仙峰北,曹山西,旧名五台院,复为白云庵。

  天柱庵

  在东岩北,小天柱峰,旧称小天柱。

  吴国靖天柱庵值雪诗:满天风雪蔽空山,梵阁无人早闭关。玉磬一声持半偈,萧然分得老僧闲。

  莲华庵

  有三,即在莲华峰之上中下三处。又云:一在拾宝岩东者,别名又称福安院,为唐道济结茅之所。居五十年,常有云覆其庵。一在莲华峰下者,古又名石云庵。明正德初,重建。今废,石柱尚存。

  宋陈岩诗:冷屋栖云经几年,惧人履迹破苔钱。不辞更入山深处,手种西方社里莲。

  又福安院诗: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历山房昼亦扃。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熏笔自钞经。

  资圣庵

  在五老峰侧,百丈潭西。宋兴国中,云译创建。

  宋陈岩诗:朝暮相依五老仙,鸟啼花落几何年。尘劳不到山深处,窗外日高人尚眠。

  双峰庵

  在九子峰西麓,甲子岭,又名虎跑岭。唐末新罗僧净藏创建,亦号新罗庵。

  清凉庵

  在天台西麓,九子峰南之狮子峰,故俗呼为狮子庵。为邑人施传芳遇仙处。后置屋施田,遂成兰若。庵后有长生洞。

  平坦寺

  在莲华峰西麓,澜溪上,距莲华庵五里。明成宏闲,显玉建。清被毁后,开通募修。

  卧龙庵

  在南阳里,黄石溪之牛軏岭南。唐天祐中,李常侍有志未遂,乃至九华出家为僧。即易所居为卧龙庵,自呼卧龙和尚,乃取南阳卧龙之意。

  扑云庵

  在天台云峡循冈而北之罗汉峰。(俗呼罗汉墩。)明万历闲,祖安建。

  石洞庵

  在天台峰下,即正常住条所名之道僧洞。

  复兴庵

  在天台峰,印信石北行二百步许,僧自然建。

  阴骘堂

  按纪胜载,即下禅堂,在旧怀贤亭址所改建之接引殿前。旧志载:一名延寿庵,在太白书堂侧。清被毁后,道铠复兴。不知是一是二。

  白云庵

  在天台峰,印信石北行之复兴庵下。明万历闲,本觉建。

  (此上各寺庵,旧志与纪胜俱有,但稍有出入。遂按二书所载,参酌录之。因指南与山中新钞稿俱无,故概目为废庵。)

  文殊庵(在化城寺东,近法鉴塔。)

  景命阁(在拱金阁右,为安供明万历二十六年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所。清康熙四十七年,为蛟泛冲决。)

  凤林庵 大夏庵 三昧庵 报国庵 乐山庵 白云庵 东胜庵 环翠庵 雨华庵(此九废庵,皆属化城东西两序,古有今无者。)

  刘世疏庵(在双峰下,保真院东北,为宋刘放隐居之所。侧有岩名清隐,放手书清隐岩三大字。)

  石龙庵(在西洪岭西南理之石龙口。)

  仙居庵(在五老峰侧,百丈潭之西南。即宋嘉定闲,孝子诸大道庐墓处。)

  东度庵 东庆庵(二庵在天台峰云峡下,护国庵之西北。)

  九如庵 碧云庵(此二庵,为真如德云二庵之别院。皆在天台峰印信石下之狮子嵨。)

  慕仙庵(在天台峰东南之仙人峰下。明永乐闲,陈道荣出家所建,祝发焚修其闲。)

  观音堂(在十三都,即南阳道院旧址,明隆万间,陈姓所改建。清嘉靖二年火,陈姓裔,又改建为忠孝节义祠。)

  观音岩(在真人峰北,帻峰下。唐末有高僧卓庵,感大士出现之所。)

  曹冲庵(在圆寂寺前,果老石之西下。)

  凤栖庵(在六泉口曹溪寺西。)

  觉安寺(在五溪合流处,距曹溪寺五里。)

  (此上各废庵,唯九华纪胜所载。录之以备查考。)

  大山庵(在五溪西南二里许。怪石玲珑,盘亘庵之左右。清康熙闲,传洁建。)

  永胜庵(同治初,开明复兴。)

  法云庵(在山南之大岭上,明海复兴。)

  清云庵(未祥所在。)

  准提庵(在拾宝山上,崇祯十二年,明如建。顺治十三年修。咸丰末毁,光绪七年重建。)

  圣指庵(在山南麓。光绪十七年,广志修。)

  观音庵(在华阳桥畔。)

  观音阁(在庙前。光绪十年,尼空法募修。)

  万福庵(在甘泉书院左,清道光闲,能圆创建,被毁后,常辉重修。)

  三慧庵(在五老峰前,隆法、香昙,同募修。)

  (以上废庵,唯光绪时旧志所载。录之以备查考。)

  ﹝按寺庵名称,古今沿革,有数处同名,一处数名,古今一名,古今异名,古今异处之种种不同。致各书所载,亦难合一致。如此情形,非亲至其地,一一详查,终难清晰。此次编订,远在千里之外,不能一履其地。乃依最近民十四年姜君宗甫所编之九华指南为根据。即许止净居士,嘱山中钞寄之稿,所纪大略相等,仍不如指南之详。但旧志与九华纪胜所有者,此二又多无其名。此二有者,旧志与纪胜又闲有未载。兹乃将四处同有,为古有今有。唯指南与山中钞稿所有,为古无今有。爰照指南所分路径,分七小目,均编为现有之寺庵。至指南与山中钞稿俱无,独旧志与纪胜所有者,为古有今无之废庵,乃另附于七路寺庵之后。第其中亦恐仍有因数处同名、一处数名、古今异名、古今异处之故,外人难以辨其存废。致所列仍有失当,及挂漏重复等错讹。此皆由人地远隔,无由查勘之所致,祈阅者谅之。编者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后者决定命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