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讲记释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


2014/9/4    热度:804   

普贤菩萨·讲记释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十月讲于志莲精舍— 受业弟子施旺坤敬记

  一、总释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天要跟诸位讲的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先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解释一下。

  「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一真法界的本体,一真法界的法相,一真法界的妙用。佛经上都要指出来一个本体,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本体的名字各经文不一样,譬如《大乘起信论》名为「真如」,《妙法莲华经》称为「实相」,《华严经》叫「一真法界」。不二叫「一」,不妄叫「真」,「法界」是一切法的法性,性者体也,性就是本体、自性。一切法的法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没有两个叫一,不二叫一。不妄叫真,不是对着妄说真,根本没有妄法叫真。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的自性。

  「大方广」三个字,先说「大」,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大。「大」者包含为义,不是对着小的大,对着小的大不是真大,大以外还有个小对着,这是包含一切法,大而无外的大。一真法界的体,包含一切法,它的体外再没有一个法,大而无外。「大」就是指一真法界的本体。

  「方」者正也,这就是一真法界的相,它是无相之相,无相之相最方正,不偏不邪谓之正。一真法界的法相,不是偏法、不是邪法,它是最方正的一个相,这是解释一真法界之相叫「方」。

  「广」是广博,这是解释一真法界的妙用,妙用是广博,无量无边。你只要能悟到一真法界的理体,你随时随处都能生起一种妙用,所以它的妙用甚多,无量无边的妙用,叫「广」。

  「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每次讲到佛都是这样解释。但是《华严经》的佛,不是平常讲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生到印度国净饭国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是千百亿化身佛的一个。化身佛,也叫应身佛,一个佛有三个身:

  第一、法身,法身是理体,身是身体,身体是个理体。证得真理之体了,就是证得了法身,就成佛了,叫法身佛。

  第二、报身佛,报是果报,我们凡夫有个果报是身体,是受苦的果报身。佛受的果报是受法乐的果报,小乘家的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大乘家的佛要修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修无量阿僧祇劫就是修六度万行修成一个佛。他的功德无量无边,他得的报身佛享受的果报法乐也是无量无边。大乘家的报身佛,要地上菩萨才能见得到,凡夫二乘人都见不到。佛都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他发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都是这样,他要发愿度无边的众生。上根利智那些大菩萨,先把他们度了。这些凡夫二乘人,佛现报身佛,说《华严经》度不了。他们是:「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释迦佛成了佛说《华严经》,凡夫二乘人看不见,毗卢遮那身佛的身体看不见,说的圆顿大教听不到,佛相也见不到。

  第三应身佛,佛太慈悲了,「隐尊特显劣」,把最尊贵特殊的报身佛隐藏起来,现劣应身。劣应身就是不高明、卑劣,现一个应众生之机的佛,叫应身佛。这就是出生印度国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劣应身就是不高明、卑劣,但劣应身佛不是对着凡夫讲的,是对着报身佛讲的。

  《华严经》是报身佛说的,但是依着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分三个佛的名字,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佛弟子每天吃饭都要念供养咒,供养佛时都要念这三句。《梵网经》上翻译的佛,叫卢舍那佛,和天台宗所说的相合。《华严经》上翻译的叫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佛,但清净法身佛不说法,它是个理体。对大乘菩萨说法的是报身佛,对凡夫二乘说法的是应化身佛,应身佛,也叫化身佛。那《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应该是法身佛吗?实际不是这样讲。因为梵语翻成中国话是依据梵音,可翻为毗卢遮那佛,也可翻为卢舍那佛,梵音相同。不过《华严经》翻为毗卢遮那佛,《梵网经》翻成卢舍那佛。

  我们把它圆融起来解释,《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是法报合一的佛。因为证得法身,才能显报身,是法报合一的佛。虽然名叫毗卢遮那佛,实际还是讲经说法的一个报身佛。

  「大方广佛」讲好了,再讲「华严」两个字。「华」是开花,华是表菩萨的因行,因位修行的行门等于开花,结果才成佛。佛的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报身佛都是按无量讲,不能说出数目字来。身有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有数目字,那是化身佛,让凡夫二乘人看的。报身佛不能说他有多高,也不能说他有多少相好?都是按无量讲,不能说出数目字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这些相好庄严从哪里来的呢?没有自然释迦,天生弥勒。外道讲的是无因之果,佛教讲有如是果,必有如是因。这些无量相好庄严,得有无量的因,他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修的无量功德,庄严出来一个报身佛的相好庄严,所以叫「华严」。

  「华严」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单讲报身佛,应该叫「华严佛」,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圆满成了佛果。这里称「佛华严」怎么解释呢?开导给我们听的,你要不要成佛呢?我们是佛弟子当然要成佛,我们也学发四弘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成佛,是要成小乘或大乘的佛?当然要成大乘的佛。你就要修《华严经》上所说的大乘行门,《华严经》上所说无量的行门,那是因华。你把行门修圆满了,就把大乘家的佛庄严出来了。这就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开示叫我们修因华。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的别名讲完。再讲「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简单翻译为经。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的别名,具足佛经七种立题的一个经题。经的名字千差万别,每部经都有经的名字。但是经的名字有个原则,要由三种资料组成一个经题,叫人、法、喩三种法相。法相,平常讲就是资料,「人」是能说所说的人,「法」是佛法的法,「喩」是譬喻的喩,就是「人」、「法」、「喻」这三种。

  先单种起名,叫做「单三」,何谓单三?

  第一种、单人立题,举个例子,我们常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上面能说的「佛」,是个究竟人,所说的「阿弥陀」,也是个人,叫做单人立题,经上没有说法,也没有说譬喻。

  第二种、单喻立题,比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的因陀罗网,梵网是譬喻,没有人,也没有法,单譬喻立题。

  第三种、单法立题,比方《涅槃经》,「涅槃」是法,没有人,也没有喩,就是单法立题,这叫单三。

  「复三」,是两个法重复起来一个经的题目。

  第一种、法喻立题,比方《妙法莲华经》,属于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叫法、喻立题。

  第二种、人喻立题,比方《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他说法像「狮子吼」是譬喻,叫人喻立题。

  第三种、人法立题,比方《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因位圣人,「般若」是法,重复起来起名有三种,叫做「复三」。

  何谓「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种资料具足起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一真法界的法。「华严」是譬喻,修因位的行门叫因华庄严果德,用华庄严出来的是譬喻。「佛」大乘果报的佛是圣人。是人、法、喻这三种合起来具足一个经题,叫做「具足一」。

  佛说的经很多很多,无量无边,但是立题有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经题里面的资料只有三种,就是人、法、喻这三种,总合起来共有七种立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华严经》所讲的境界,叫「解脱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人的境界。佛菩萨的解脱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可以心思得到,可以言议得到。你心里想这个境界怎么样?想不到。你用言语议论,议论不到。不可思,不可议,这就是《华严经》上讲报身佛的境界。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我们要成佛怎样成呢?得「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成佛了。「入」有悟入,有证入。先开悟,悟入这境界,再依悟入的理体去修行,叫证入,深处讲叫证入。如何能开悟证果呢?要研究《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品境。

  《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第四十卷,最后一卷,不是《八十华严》的八十一卷。为什么写八十一卷这个数目字呢?因为《四十华严》不流通,只有看藏经的人才去看它,第一种翻译《六十华严》也不大流通。《八十华严》现在有流通本,离开大藏经,大陆上有木刻本,现在有影印本,也有铅字排印本,所以现在我们讲的都是《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流通很广。大家不去精深研究,以为《八十华严》没有《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卷,一定是补《八十华严》之后的,所以写上第八十一卷,这是数目字的错误,不关重要。

  三种华严,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全部算在一起,一共有四万五千偈。而《华严经》在印度有十万偈,还有五万五千偈没有翻译过来。为什么不全部带到中国来翻译呢?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利,经典由印度带到中国,一种是从北方的旱路,要经过一片大沙漠,迷失了路走不出来,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会死在大沙漠。一种走南方的海路,当时没有轮船,坐木板的帆船,遇到刮风就把船吹沉了,所以要从印度将经本带到中国来,都是古时候的大菩萨发心为法忘躯带来的。路途遥远,一个人光空手走都走不通,经典怎么带呢?所以无法一次全部经都带过来,先带过来一部分是《六十华严》,再带过来一部分是《八十华严》,接着再带过来一部分是《四十华严》。

  这《四十华严》确实是接《八十华严》的,《八十华严》就有这一品,叫《入不可思议解脱品》,但是经文很少。这《四十华严》全部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品》,经文有四十卷之多。三种华严,全部一共有四万五千偈,而《华严经》在印度有十万偈,还有五万五千偈没有翻译过来。所以《八十华严》上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不是五十三参,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可是我们《华严经》上只说五十三位,还有五十多位参访善知识的经文没有带过来,没有翻译过来。

  《华严经》说的法相,都是十个十个,表事事无尽,十个再乘十个,表示无尽的法门。《华严经》有的说九个法相,这叫减一时;有的说十一个法相,这叫加一时,但是以十个法相为标准。善财童子要参访的善知识,应该参访一百一十位,它叫加一时,绝不会参访五十三位。《华严经》上有明文,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可是经文没有来全,只有五十三参。

  古人说:《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一切经典讲的佛理,没有超出《华严经》的。我们研究天台宗,天台宗最赞叹的就是《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天台宗说《法华经》的道理最圆满,超过《华严经》。是不是天台智者大师见的理论不够,没有贤首家华严宗见的理论高呢?不是的。因为天台智者大师只见到《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都没有见到。他如果见到,会赞叹《华严经》是经中之王。

  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为法王,等于一个国王,贵在万民之上,富有四海之财,大富大贵才叫国王。佛为法王,有多么高贵富裕,看《华严经》就知道。前天讲到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接续法王之位,能承担法王之家业。你不知道佛有多富贵,怎么承担?所以一定要读《华严经》,才知道法王有多富贵,你才能发心承担他的家业,才能当法王子。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一生成佛的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告诉我们一个凡夫,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生成佛的榜样。修多长的时间?即生就成佛。谁做到了呢?善财童子就做到了,照着善财童子的路修行,我们都能即生成佛。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里面讲的什么道理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这就是把《华严经》万种因华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出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你即生不能成佛,把你引导归向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才叫圆顿大教。《华严经》圆顿大教,度的都是圆顿大根机的大菩萨,就是上根的众生。中下根的众生也不能舍弃。你叫他发菩提心修万种行门,他修不来,这样即舍弃众生,圆教就不圆满了。要圆度一切众生,不能舍弃一个众生,把《华严经》的无量行门,归纳为十大愿王。由十大愿王把你引导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上次道源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引导你到极乐世界。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可以成佛,这样中根、下根都可以做到。圆度一切众生,《华严经》包含一切佛法,《华严经》归纳到十大愿王里面,你就知道,这十大愿王包含一切佛法。所以过去大祖师立的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立的,就知道《普贤行愿品》的重要。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念完了,要跪下观想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回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我要度一切众生,都入到《华严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发愿,十大愿王,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发的。回向一切众生的回向文,也是依着《华严经》发的愿。晚课念《礼佛忏悔文》有十六个偈颂,也是摘录自《普贤行愿品》,足见《普贤行愿品》的重要。

  我们研究《华严经》,要看《华严经疏钞》,在中国依着《华严经》立一个宗派,叫华严宗。华严宗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华严经疏钞》是四祖清凉国师着的。我们现在看见《八十华严》的经本就害怕,认为经文太长,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清凉国师把《八十华严》着成「疏」,怕人看不懂,又着「钞」解释,写成《华严经疏钞》。在过去有个说法,着的疏不能放入经文,认为是:「割裂经文,罪过无量。」但是不便于初学,《大藏经》即是把《华严经》《华严经疏》《华严经钞》分开的。要研究《华严经》,必须三本对着看,初学的人不容易阅读。到了民国,上海有几位大居士发心把疏钞会入经文,经过六年的时间才编辑完成。

  首段是《华严经》经文,次段是疏,再次段是钞,这样就不必三本对着看了。编成以后刻成木刻板流通,弘一大师赞叹《华严经疏钞》很好,等于一部佛学大辞典,内容更为丰富。因为《佛学大辞典》偏重解释名相,世间法的名相,必须另外看《辞源》《辞海》。《华严经疏钞》世间法的名相很多,因为它解释一种道理(名相),要解释出来十种道理,依着《华严经》事事无尽解释的。清凉国师,学识渊博,是贯通一切佛法及一切世间法的大祖师。《华严经疏钞》现在台湾有流通,劝请诸位发心请一部来研阅,是至高无上的享受,并且可以得到《华严经》的大利益。

  再介绍《普贤行愿品》的注解,清凉国师完成《华严经疏钞》后,《四十华严》才翻译出来,他又着了《四十华严疏》,可是没有钞。《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能够普度一切众生。《普贤行愿品》不但在唐朝时利益很多众生,尤其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依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不来。决定要依着《普贤行愿品》发十大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清凉国师特别单着一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别」是另外,单另流通叫「行」。后来五祖圭峰大师,认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着的很好,特别又着「钞」来解释「疏」,书名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收入《卐字续藏经》,此书现在已有单行本流通,诸位一定要发心请来研阅。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朝时在西域有一个「罽宾国」,梵语羯湿弥罗国,罽宾国,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玄奘法师翻为「阿谁入」。因为这个国家四面环山,周围都是山林,非常险要。自从建国以来别的国家未曾侵入其国,取此国名有自高自大之意。《华严经》共有三种译本,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晋朝翻译《六十华严》,唐朝翻译《八十华严》,《四十华严》也是在唐朝翻译的。「般若」,即是罽宾国翻译《四十华严》的三藏法师。「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均贯通。般若为这位法师的德号,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奉诏译」,这部《四十华严》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翻译的。

  二、别解文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一段是菩贤菩萨赞叹如来功德的经文,《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尔时」,就是说完四十卷华严第三十九卷那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摩诃」叫大,大菩萨,等觉菩萨都叫大菩萨。「普贤」两字怎么讲呢?行弥法界曰「普」,位临极圣曰「贤」。行弥法界,行是大行,普贤菩萨的行门最大,弥满于法界。徧法界都是他行菩萨道的所在,他的大行弥满于法界叫普。普即普徧的意思,他的大行普徧弥满于法界。位临极圣曰「贤」,位,是这位菩萨的地位。临,是临近。极圣,最极的圣人就是佛。他的地位临近最极的圣人,与佛只差一等。他不称圣人称贤人,这个贤不是三贤位菩萨的贤,还没有到极圣。《华严经》有华严三圣,中间供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文殊师利菩萨,骑一只狮子。右边就是普贤菩萨,骑一只白象。狮子表智慧,象表行门,一个大智慧,一个大行门,合起来就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两个侍者,一个老的是迦叶尊者,一个年轻的就是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

  前面《普贤行愿品》三十九卷就是赞叹如来功德的,所以「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已」,就是赞叹完了。「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是大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他在称赞如来的殊胜功德,如来的功德特别超胜,叫殊胜的功德,赞叹完了。到第四十卷就接着说,「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在华严法会里都是法身大士,亲证法身的大菩萨,最低的位子都是初地菩萨以上的菩萨。「善财」即善财童子,他年纪轻叫童子,《华严经》的当机者,就是善财童子。他最初遇到文殊菩萨,教他发菩提心,再去学菩萨行。发心就是发愿,发了愿不修行,等于发了空愿,所以发菩提心是难得的。发了菩提心,得行菩萨道,得去参访善知识。在全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因为《华严经》未全部传到中国,所以《华严经》中间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因为善财童子是《华严经》的当机者,见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诸大菩萨说话,也就特别叫善财童子跟他讲。

  「善男子!」这是普贤菩萨称诸大菩萨,也就是直接称呼善财童子。在佛经上,佛叫当机者,往往都叫善男子。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善男子,包含善女人,佛经上佛往往连着称呼:善男子、善女人!但是以善男子为首众,善女人是第二众,说善男子即含善女人。

  第二种解释,善男子即大丈夫,「善」即发菩提心。此善不是世间凡夫的善,也不是二乘人小乘的善。凡夫利益不了自己,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凡夫的善不能称为善。二乘人自己了生死不度众生,也不能称为善。必须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才是真正发了善心,所以发了菩提心的善,才叫真正善心。发了菩提心的男子,才能称为善男子。

  看到善男子的经文,我们就要观察自己,你发了菩提心没有?要是没有发菩提心,虽然为男子身,也不能称为大丈夫,不能称为善男子。是个女人,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丈夫、善男子。这里确实是称呼善财童子的,「诸菩萨」已经证得法身理体了,地位高,所以放在前面,实际当机者是善财童子,告诉什么呢?告诉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告诉他这个道理。下面这一行经文,都是这个意思。

  「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前面我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完了,你不要以为如来的功德就只是那么多。我普贤还是菩萨位,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不了,假使诸佛来赞叹也赞叹不完。不但一尊佛、两尊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也赞叹不完。

  下面说赞叹的时间长,「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劫」就是长时间,劫有小劫、中劫、大劫,这是讲大劫。大劫的时间就长得不可思议,这里不是一个大劫、两个大劫,而是「佛剎极微尘数劫」。剎就是世界,一个佛教化的地方。佛剎,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都是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就是最细、最小的微尘。我们在太阳出来的时候,从窗户缝隙射进来一道光线,你可以看见微尘在浮动,它和空气轻重差不多,不会落下来。那个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每一分叫「极微尘」。这就是说尘点很微细,很微细,微细到极处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世界,把大地的石头碎开来,碎为极微尘。把一个极微尘算一个大劫,大劫就有无量数。「经不可说不可说」,这句是个大数目的名词,你看《华严经》阿僧祇品中,有一百二十五个大数目,都不是我们凡夫算得出来的,「不可说不可说」,就是大数目的名词,就这样解释。不是一个佛剎微尘数大劫,也不是两个佛剎微尘数大劫,而是「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佛剎微尘数的大劫。上面还有一个「经」,「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经过这么多的劫。

  「相续演说」,演说佛的功德,谁在演说呢?十方一切诸佛都在演说,把佛的功德赞叹完了吗?没有,「不可穷尽」。这就是说菩萨赞叹不完,要佛来赞叹。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赞叹,而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也赞叹不完。「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那么长的时间。「相续演说」,就是不断的赞叹,还是「不可穷尽」。这就是极力的强调,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怎么赞叹也赞叹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里才说出来普贤菩萨叫当机者,要说话的宗旨何在?如来有那么多赞叹不完的功德,那是佛的果报。佛的果报你想不想证得呢?我们是佛子学佛,当然想证得佛无量的功德。「若欲」,欲,就是愿意。你想成就功德门,应当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如来怎么成就这无量的功德呢?在因位当中,就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你想成就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你应当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

  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包括一部《华严经》,也就是包括一切佛的功德,都在这十种大行大愿里面。「行愿」两字,在其他经里面都叫「愿行」。「愿」,就是我们立的志向,发愿就是立志,也叫发心,「行」就是修的功夫。你先立志发愿,而后修行门,愿在前面,行在后面,依愿引行,以行填愿。先发愿,发的愿大,如发四弘誓愿,要度无边的众生。发的愿大,要引导出来大行,否则发的是空愿,等于说空话,自己和众生都得不到利益。依愿引行,发了大愿,引导出大行,你修行门,把空愿填实了,叫以行填愿。满了菩提大愿,你的行门就修圆满了。

  《普贤行愿品》把「行」放在「愿」前面,这个深意,就是发的还是十种大愿,可是此愿不是空愿,是即行之愿。发这个愿,就要修行门,所以叫即愿即行,即行即愿。行愿两字,二而不二,行就是所发的愿,发的愿就是修的行,所以这叫即行之愿。把「行」放在「愿」前面,使我们知道这十大愿王,发了愿就修行。修因,你见了如来的果报,他有无量无边赞叹不可穷尽的功德,那是如来的果法。你见了果法,就要修因,如来的果法是修出来的。所谓不是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不是无因之果。怎样证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呢?修这十种大愿来的。我们要学佛,就先学这十种大行愿,将来行愿圆满了,你就任运自然,证得如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的功德。

  这十种大愿,合起来就是一个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就是佛的觉,也就是佛的道。我想证得佛的道,要先发道心,就是发成佛的道心,叫菩提心。要记得,发成佛的心,不是成罗汉道。成了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作什么呢?利益众生。成了佛,正好满他的菩提大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佛不舍弃一个众生,才叫佛,不然,只是小乘的圣人。我们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这里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如来的殊胜功德,你得发这十种行愿。成就如来的功德作什么呢?要自利,要利他,要下化一切众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讲到这里,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告诉善财童子如是发心,也就告诉我们大家应该如是发心。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修行用功求的什么呢?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好好的享人间的福报,或者有的想求生天,在天上享天福。或者有的认为,人天福报不能久常,他发心修行,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结果修成二乘小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这样发心修行就冤枉了。要知道,修行不是简单的事,你求人间的福报,也要费一点精神,结果不出轮回,求个无常的福报,那不是冤枉吗?修成二乘小果,也不是简单的事,结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那不是冤枉吗?同样的费力气,你为什么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心?怎样修行?修这十种大行大愿,绝对不会错误。

  我们再观察一下现在的佛弟子,每个寺院要是做法会,比如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道场,每个寺院都有很多的信徒来拜拜。你问他有什么愿心呢?求平安。他没想到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更没想到来生来世生天,他也不懂要修成二乘小果。就是求现在平安,这样的佛弟子不是可怜愍者,这能怪他们吗?不能怪。应该怪没有人讲法给他们听,他们才不懂。发菩提心这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怎么会了解呢?所以道源常常劝请大家,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发心弘法。现在是末法时代,不是正法、像法时代。你们看佛教东传中国,已是像法时代了,出了多少大祖师、大法师?比丘在弘法,已经人才济济,不需比丘尼弘法。比丘尼弘法都没机会,怎么用到居士弘法呢?但现在是末法时代,大祖师、大法师很少,现比丘相的比丘就不可多得了,四众弟子不要负责任弘法吗?佛法等于一个大殿,要由四根大柱子把它撑着,就是四众弟子,都要负弘法责任。所以弘法责任,不能只靠比丘。比丘没有了,哪有比丘弘法呢?比丘尼是佛弟子,应该负弘法责任。男女居士都是佛弟子,也应当弘法利生。宏扬《华严经》吗?《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但是必须考虑:第一、《华严经》文丰义博,能不能讲好是个问题?第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讲一遍就要三年,有没有人听呢?所以你们就讲《普贤行愿品》,一部《华严经》的道理,都在《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是全部的佛法都在里面。十大愿王,学起来很好学,讲起来很好讲,只怕你不发菩提心。你发了菩提心,学一部《普贤行愿品》,去弘法利生,这是做得到的。你为什么不发心呢?

  讲这一段话是不是扯得太远了?道源是学着普贤菩萨讲的。普贤菩萨讲这一段话,是劝善财童子发心的,道源现在讲就是劝请诸位发心,是直接跟普贤菩萨学的,不是扯远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经文说应该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普贤菩萨自己征问起来,下面自己答复。

  十大愿王,前面开经时候,就跟诸位说过,我们现在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定的,甚至做一切法事的仪轨,都是依着十大愿王定出来的规矩。

  「一者、礼敬诸佛」,我们现在做早晚课一进佛殿,先磕三个头,任何一个寺院都是这个规矩。在家居士家里设佛堂,你进佛堂要先拜三拜,都是依着十大愿王的规矩。

  「二者、称赞如来」,拜三拜后要唱佛赞子,因为佛赞比较费时间,除了早晚课外就不唱了。古早的时候是天天要唱赞子,因为赞子是赞叹如来的。先拜三拜之后,要先唱香赞,那是赞叹如来的功德的。

  「三者、广修供养」,我们现在把广修供养,摆在「礼敬诸佛」之前了,因为那是由香灯师办理的。烧香、献花、献供水,都是属于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晚课要念礼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都是属于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在寺院做早晚课时,大家都要参加,那是做功德,你都应当随喜,这就是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间,这两个大愿实际是一个大愿。请佛住世,也就是为请转*轮;请转*轮,必须请佛住世。这两个大愿,我们现在生于佛前佛后,没有见到佛,想请佛转*轮请不到。没有见到佛,怎么请佛住世呢?这就通到现在转*轮的这些法师身上。你要是发了十条行愿的大愿,你能讲经,自己讲。不能讲,你遇到会讲经的法师,请他来转*轮,这就通到请佛转*轮。因为法师会讲经,一般的信徒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请?你知道哪一位法师会讲经,也知道怎么请法师讲经。你有因缘准备一个讲堂,就去实现这个大愿,请一个法师来转*轮,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还大。我本来不应该说这个话,因为我就是讲经的法师,我说请一个法师来转*轮,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还大,这是不是自己在贪名?道源如果有贪名的心,不应该说这些话;道源没有贪名的心,应该如是讲。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请法师讲经,这才是下面要讲到的「八者、常随佛学」,是跟佛学的。佛成了佛,就在讲经说法,佛在人间示现成佛,是度人的。请法师讲经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打水陆,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能同日而语吗?因为度人的功德大。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有人才能,人才有这个资格,所以佛在人间示现成佛。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就是劝诸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希望在座的个个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发菩提心,就佛种不断,这一个人成佛有份。你度了一个人成佛,什么功德能与此功德比呢?这是法师讲经讲出来的功德。但这是你请法师讲经才有的功德,这样请法师讲经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议吗?

  「七者、请佛住世」,没有跟佛同时住世,怎么请佛住世呢?要通到请法师住世。佛要请他住世,他就可以住世,佛的生灭是示现的,他可以住世,就是没有人请,有人请他就住世,所以要用到第七个大愿。现在我们能不能用到法师身上呢?只要是凡夫法师,他的生死不能做主,请他长远住世,他没有这个本事,所以要请法师长远的讲经,这等于请佛住世。请法师讲经有功德,大家都喜欢听,请法师多讲几天、多讲几年,等于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随着佛学,长远的随着佛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怎么修的呢?我们跟着佛学,跟着佛的脚步走,佛走的路,我们照着佛的脚印走,决定走到成佛的地方。要常随佛学,发了菩提心,不要退回来,不要忘失菩提心。反过来解释,我们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来生来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转大富大贵的人。修十种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这也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权巧方便。实际这不是跟佛学,这是跟人、跟天学。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超出轮回,这是二乘的果报,也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门。因为说大乘法,他接受不来,所以你学小乘法,是跟阿罗汉学、跟辟支佛学,不是跟佛学。跟佛学,这里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依着十大愿王来修行,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恒」和上面「常」的意思相同。恒常随顺众生,度脱众生。恒顺众生,不是跟众生造凡夫业,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方便接引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是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把上面九种行愿,统统把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把上面九种功德都回转过来,趋向三个地方:第一、回向真如实际,第二回向佛果菩提,第三、回向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与菩提心相违了,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所说是依着经文总标,简单的解释一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个行愿还会详细解释。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是当机者,弟子跟师长讲话,叫仰白;师长跟弟子讲话,叫下告。这是佛经上的礼节,叫仰白下告。这是善财童子居于学人的地位,向普贤菩萨讲话,「白言:大圣!」尊称他一声。登了地是圣位了,他是十地圆满的等觉菩萨,所以称为「大圣」。前面你普贤菩萨大圣说了,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回向,我愿意详细的听。大圣!你大慈大悲,不厌其烦,要跟我们讲十个行愿。善财童子并不是不懂,他是发菩提心的人,是替我们众生请法。请普贤菩萨详细讲十个行愿,流通十方,流通未来,给众生都得了利益,所以善财童子是代众生请问的。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有问必答,善财童子来请问佛法,普贤菩萨就答复他,叫「告」。「善男子!」称善财童子一声。「言礼敬诸佛者」,「言」,就是上面说过,这里再重说,说的是前面说过的。我前面所说的「礼敬诸佛」那一种行门,现在我给你详细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礼敬诸佛,先说所礼敬的「诸佛」,有多少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多数的佛才叫诸佛。究竟有多少数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尽法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个广大的境界。法界,有事法界、有理法界。按理性上讲,理性就是一切诸法的本体,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徧一切诸法。事法界,叫诸法之界,每一个世界,也是一个事相的法。一尊佛,也是属于事相的佛,「尽法界」,就是尽有法之界。

  下面再说一个「虚空界」,就是恐怕你们听不惯尽法界。「虚空界」就是尽虚空界。虚空是大而无外的,佛剎都在虚空之内,尽虚空界内所有的佛剎都是,叫「所有尽法界、虚空界」,统统包含起来。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剎,就是佛的世界。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四方,还有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方、下方,按空间讲有十方。「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按时间上讲有「三世」。尽法界虚空界里面,包括十方的诸佛世界,这是空间。也包括三世的时间,因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不出法界的范围。所以包括有「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剎」。十方的佛世界,三世的佛世界,把这些佛剎都碎成「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都算一个佛,这叫「诸佛世尊」。

  礼敬诸佛,礼敬这么多的佛。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佛呢?因为本来有这么多的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华严经》上的境界是如证而说,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他证得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如他证得说出来的。他亲证得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以他就这样讲,本来有这么多的佛。

  讲境界给我们听,有什么利益呢?叫我们悟到我们的真心,悟到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佛性,本来广大无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是我们凡夫硬起我执,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执着成一个小小的心,把它装到自己身体里面,认为我的心在我身体里。现在说脑筋在我头里,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局限到小身体里面。一个人还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转成一只蚂蚁,执着得更厉害,蚂蚁的心在哪里呢?在蚂蚁身体里面,越执着越小。现在叫我们要成佛,你得先发现自己本来有的真心,是广大无边的,所以要说这大的境界,叫我们把心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么大。依着《华严经》说的境界,把你的心放那么大,那你快开悟、快证果。

  这就是叫我们修这十大行愿,证得佛的殊胜的功德,就是不可穷尽的功德。怎样能证得?修这十大行愿。第一个行愿,礼敬诸佛,就可以得到那不可穷尽的功德。我们都是佛弟子,我们都相信拜佛有功德,你没有听过行愿品,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你拜两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吗?假若你拜的是尽虚空、徧法界的佛,你的功德不是尽虚空、徧法界吗?这是所礼的佛有那么多。

  能礼的自己呢?普贤菩萨以身作则,他礼佛是怎么礼的?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段经文要了解,「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我以行愿力故」,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上「普贤」呢?因为现在的菩贤菩萨,是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的十大行愿。那十大行愿,就叫普贤行愿,这样起的名字。上面的「我」是菩贤菩萨自称,下面「普贤行愿」,是指着行愿说的。

  「深心信解」,因为我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的大行大愿之力,我深心现前。「深心」是直达本源的心,由深心发深的信仰,发深的了解,叫「深心信解」。解,是甚深的解悟,「信解」什么?相信尽虚空徧法界,有那么多的诸佛世尊,相信不疑。我了解道理,叫深解(ㄐㄧㄝˇ),悟到,叫深解(ㄒㄧㄝˋ)。

  「如对目前」,因为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了这个理,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世尊,都对着我的眼前。就像我们现在拜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们目前一样。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是讲我们能礼佛的人身口意三业。礼拜佛,属于身业,嘴里唱念着佛名,叫语业,意里面存着恭敬心,观想着佛的相好,这叫意业。「身语意业」,都要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凡夫贪、瞋、痴的意业,都把它清净了,口里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把它清净了,身体上杀、盗、YIN都把它清净了。「以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拜诸佛,礼拜诸佛不是短时间,「常修礼敬」。下面再起不可思议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因为「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前面说所礼的佛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现在第一层的观想,「一一佛所」,每一尊佛的所在,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现一个身。我这个能礼佛的人,要去现一个佛的面前,可不是一个身,现出来多数的身,有多少呢?「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这是第一种观想。

  「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我现的能礼佛的身体,不可说不可说。再依着多数的身体,每一个能礼佛的身体,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这是第二种观想。

  礼敬诸佛,要发广大心,还要发长远心。前面说「常修礼敬」,不是短时间拜一次就好了,还要长远的拜下去。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没有了,虚空界消灭了,我才不要礼拜了。「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空界不会没有的,不会穷尽,不会断灭。我礼敬诸佛,永远礼敬,这才叫长远心。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我礼敬诸佛,不是自己求自利,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我利益一切众生,「众生界尽」了,众生是苦果报,众生的苦果没有了,我不必再代众生礼佛了。众生的苦果是造业来的,因为众生造业才变众生,众生的业尽了,我不必再礼敬诸佛了。众生造业,是他有烦恼,众生没有烦恼了,也不造业,也不转众生了,我也不必再礼敬诸佛了。可是众生界不会尽,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都不会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要发长远心,代众生礼敬诸佛,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让它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语意业,不起疲厌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不会起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

  前面我所礼敬的佛,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为尘数诸佛,这就是把我们小的心放大。再跟众生来礼敬诸佛,众生业尽,我才不要礼敬了。众生的界不尽,我永远礼敬下去,把我们的心把它拉长。

  普贤菩萨事实上做到这样,我们一个凡夫怎么作观想呢?我要拜佛,要拜尽虚空、徧法界的诸佛,我要度众生,度无穷无尽的众生。把我们小的心,依愿力行门把它放大,放大到横徧十方;把它拉长,拉长到竖穷三际。为什么要这样放大?我们的真心本来这么大、这么长。我们的真心,本来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你就依着自己的行愿,发愿做这个行门,你就证得竖穷三际,横徧十方的真心。

  现在讲礼敬诸佛,我们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怎么下手?过去由西域来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中国话叫宝意,他传授七种礼佛的方法。在《佛学大辞典》上有,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样。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不对的,先料拣不对的。

  第一、我慢礼:他在礼佛时,心存我慢,没有一点恭敬心,这样礼佛完全要不得,这是很勉强的。他觉得在这种场合、在这境界中,不礼拜佛好象过不去,实际他是拜不下去,因为被我慢障碍住了,这样的礼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第二、求名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求名礼,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求名礼,是拜佛时,没有拜佛的心,可是听人家说,这位正在拜佛的是老修行,他就装模作样的拜佛,让人家赞叹他很认真在拜佛,实际不是在拜佛,而在求名,这是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这是专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定的规矩必须做早晚课,做早晚课时大家都在拜,你不拜不行。就是大家拜就跟着拜,拜时心里不作观想,连恭敬心也起不来。虽然没有我慢,也没有恭敬,也没有观想。这样没有罪过,但功德很少,这样的礼佛不是冤枉费力气吗?

  第三、恭敬礼:《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称为恭敬礼,这种礼佛是对的。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业,但是心里面要恭敬,所以《佛学大辞典》上称为身心礼,身体礼佛,心里也要跟着礼佛。如果身体礼佛,心里没有礼佛,那就是前面的唱和礼,只是随众拜拜而已。恭敬礼,就是身心要恭敬,这种礼佛,无论上中下的根机,都能学会。你拜佛时要起恭敬心,身体拜佛要合规则,要如法,心里面要虔诚恭敬。

  身心恭敬的礼佛,怎么拜呢?拜佛还是用身体拜,心里面要恭敬是无相的。先要讲究身体合乎法则,就是礼佛时,要五体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可是我们中国儒家讲究礼节行「曲身礼」,把身体弯曲起来磕头,就是我们的礼拜。倒身下拜是最极恭敬,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这是在摔筋斗。并且讥谤佛教是外国教,当时称为红人,就是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懂文明,你看他们行礼是在摔筋斗。

  我们过去的大祖师一想,因为礼节让众生造口业不对,就请教西域来的三藏法师,中国儒家行曲身礼,他们认为最恭敬,我们佛教能否这样行礼呢?西域来的三藏法师说,佛教也有两种行礼法,第一种礼,就是倒身下拜,第二种礼,是曲身礼,我们现在行礼,就是第二种礼节。第一种倒身下拜,现在还可以看见,西藏来的喇嘛还是行第一种礼节。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倡行曲身礼,曲身礼拜,要讲究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要投地。身体虽然弯曲着,但是身体的五个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两只手掌翻向上。拜佛时为什么要把两手掌翻过来呢?是要接佛的两脚的,即是「接足礼」。因为要顶礼佛足,现在我们供的佛像高高在上,有的在佛龛里,我们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观想,把两手掌翻向上,观想着是接佛的双足。要注意,头顶一定要投地,如果没有投地,就是第一种的我慢礼。为什么拜佛时头不投地呢?就是心理存着我慢,要不得。另外双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头,有的手伸得很长不庄严,有时人很多,空间不够,手会碰到前面的人不礼貌。有的手翻过来,抱住自己的头,顶礼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头,所以手翻掌要放在头的两边,才庄严好看。

  如果拜佛时是一个人,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垫。如果搭袈裟要保护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脏,所以最好用席子。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铺着,就不会把缦衣弄脏。但是大众拜佛时,拜垫还是需要,那是过去祖师按中国人根性订的规矩。因为上根的人,不用拜垫,下根的人,有拜垫还不肯拜。中根的人比不上上根的人,可是比下根的人高一阶级,有拜垫他就欢喜拜,没有拜垫,他就不大肯拜。上根的人不喜欢用拜垫,觉得太享受,不够恭敬。下根的人没有拜垫,他不太肯拜,勉强拜时,行唱和礼,心里根本不恭敬,所以大殿里设有拜垫,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而上根的人,为迁就中下根的人,还是使用拜垫。这样下根的人,有拜垫慢慢拜,就不会觉得吃苦头。为普摄众生,所以祖师研究在大殿里摆拜垫,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们讲堂摆的拜垫,上面用缎做的,还绣花,拜垫还做高,这是不是不合法呢?不是这样讲。摆的拜垫是庄严讲堂的,讲堂以讲经为主,不以拜佛为主。拜佛,需视大众或个人。大众拜佛,你要随顺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垫拜佛,大众都有拜垫,不能做绣花拜垫。拜垫上绣花,是庄严道场的,也是让中下根的人生欢喜心,他看到拜垫好看,就喜欢拜佛,这都是善巧方便。

  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要不得,后面五种是好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身体恭敬,心也要恭敬,《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

  第四、无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智净礼,智慧清净的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无相礼。拜佛还不能着相,恭敬是对的,但是着恭敬的相,还是不对的。不着什么相呢?不着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两个相,一个能拜的,一个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个相呢!这个道理听大乘经的人,一听就了解,没有听过不知道。这个观想很好作,佛还能有相吗?没有。我们凡夫作观想,我不要起执着,要以智慧观察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不要起礼佛的执着。要知道,所礼的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也是真空无相的,这样观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礼佛的真实利益,这叫智慧清净。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统统把它观空,这叫无相礼。

  第五、起用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徧入法界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起用礼。前面第四种无相礼,观到真空的理体了,真空的理体本来没有相。没有相不是断灭,由真空的理体,起妙用出来,徧入法界。你听到《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就知道怎么拜了。《普贤行愿品》上说,我们所礼的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无量的诸佛,这就是徧法界的佛。我们的身体也是徧法界,能礼的身体,就是由真空观起出来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观,妙用起不来;你能修真空观,能礼、所礼都没有相了。你起徧入法界的观想,很容易起来,因为有体就起用。

  第六、内观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正观修诚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内观礼。正观,不偏不邪,修最诚敬的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你能礼的身体,能徧入法界,礼拜徧法界的佛,但是无量数的佛,还在你心外。听佛法重重无尽的道理,你要静下心来听!越听越深,越听越玄,越听越妙,越听越能明了清楚。你能拜的身体,分身无量数,所礼的佛,徧法界诸佛,我都礼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佛法是心法,心外哪还有佛呢?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来内观,观到我身体里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我是拜我内心里面的佛,这样就对了。

  第七、实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实相平等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实相礼。实相者,无相也,但是实相无相,就叫真空理体了。实相,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

  前面七种礼,不对的两种,我慢礼、唱和礼不算。从第三种恭敬礼算起,一共有五种,在没有相之中还不妨碍拜佛,这就是拜前面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种礼。第四种「无相礼」真空。第五种「起用礼」起用妙有,徧入法界。第六种「内观礼」内观自心,都有自有他,有内有外。第七种「实相礼」观入实相,实相理体之中,不分自、不分他,不分内、不分外。前面内观礼,我是能礼的人,佛是所礼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现在收回来在心内,有个内,就有个外对着,到了第七种,自他内外都把它平等了,这样你一拜佛,就拜到实相理体上,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实相观,你不是成佛很快吗?

  我们拜佛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三种恭敬礼下手,身心恭敬,三业虔诚,身业、意业恭敬,你要口唱佛名,三业虔诚,从这里下手,一步一步加深。作观想怎么作法呢?文殊菩萨传授我们一个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礼佛观想偈,是在大悲忏的文上,大悲忏流通很多,大家常拜大悲忏,不过没有注意到。

  第一句「能礼所礼性空寂」,这就是前面第四种无相观的礼拜。「能礼」是我能礼的人,「所礼」是所礼的佛,要观想着:能礼的人与所礼的佛,其本性都是空寂的。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礼、所礼之相,这就是先作真空观。这观想什么时候作呢?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伏到地上了,就念观想偈,随着观想偈观想,没有能礼的我,也没有所礼的佛,它的本性本来空寂的。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自己,应在诸佛,这就是第五种「起用礼」。真空无相,不是断灭,真空是个理体,会起妙用的,你越不着相,感应越大,能感的是我礼佛的人,应是在诸佛。感应之道相交了,还难思难议,不可思议。我作真空观起的感应,不是凡夫可以思、可以议的,因为是从真空理体上起的妙用。

  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我在此礼佛的道场,道场是修道之场,我在这里拜佛就是修道。「道场如帝珠」,帝是帝释天,平常我们讲的玉皇大帝,阿弥陀佛经上讲,是释提桓因,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我的道场如帝珠,帝珠的帝,就是指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庄严,就是有一千个宝珠穿在一个网上。那宝珠就像我们现在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美术灯,有一千个宝珠穿著一个网,叫「因陀罗网」,即帝释天的宝网。一千个宝珠,个个宝珠都有光明,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照在这一颗宝珠的影子里面,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就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有九百九十九个宝珠的影子反映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个宝珠里面去,第二层的观想,那颗宝珠的影子就不可思议了。一粒宝珠第一层照的影子可以想象得到,但第二层和那个个宝珠再反映起来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但它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映过来再反映过去,每一粒宝珠里边照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

  华严境界,不是我们观想得到的,用帝释天的宝珠来譬喻,这个譬喻我们也没有看见,我们想找一千颗大宝珠也找不到。但是过去的祖师有大智慧,唐朝时是用铜镜子,现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镜子来证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你看满镜子都是灯影。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我们看到室内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的影子,就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们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要庄严出来这一间玻璃做的佛堂,也不简单。道源还有一个方便,可以用两面镜子来照一照证明,找两面家里照脸的小镜子,这两面镜子的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照出来蜡烛有多少?在我们的预想,以为镜里面顶多只有两根蜡烛影子,因为用一面镜子照出来,顶多只有一根蜡烛,现在两面镜子,可能互相反映,里面有两根蜡烛影子。你们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映,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映,照到对面那面镜子,这一根蜡烛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再反射过去,这样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影子就愈多。这样反射过来反射过去,最不可思议的是,到底是谁叫它反射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反映过来反映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影子呢?因为是互摄互入的。

  华严境界说得太玄太妙,我们试验一下,讲两面镜子照的境界重重无尽,就是譬喻帝释天的宝珠,一千个宝珠照的影子重重无尽,那还是譬喻。我现在观想「我道场如帝珠」,好象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我把道场观空,再现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像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

  第三句「释迦如来影现中」,比如我们拜释迦牟尼佛要作观想,释迦如来的影子现到个个宝珠里面,宝珠里面的影子就无量数了。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上面的境界,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统统现出来。你拜哪一尊佛?如果你拜阿弥陀佛,就观想:「弥陀如来影现中」或「阿弥陀佛影现中」;你拜观音菩萨,就观想:「观音菩萨影现中」,随你所拜的哪一尊佛菩萨,观想佛菩萨的名号。

  第四句「我身影现如来前」,我是能礼佛的人,我身体在作观想,观想重重无尽的佛,现出影子出来。我的身也现出影子出来,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在那里礼佛。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所礼的佛重重无尽,能礼的自己也是重重无尽。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先讲究身体恭敬,「头面接足」,我的头面,要接住佛的脚。「归命礼」,表示意业恭敬,拿我的生命来归依的。归命,就是恭敬到无以复加,那是最恭敬了,拿我的生命来礼拜佛,叫「归命礼」,这合七种礼佛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你作观想,无论多么玄多么妙,还是要从恭敬下手,礼佛时务必要恭敬。

  这是自己拜佛,才能作这观想,若是大众拜佛就不适合作此观想。因为大众拜佛时,丛林里有乐众师在打引磬。乐众师叫我们拜下去,我们就要跟着拜下去;乐众师叫我们起来,我们就要起来。作观想是依着乐众师打木鱼、钟鼓法器时作观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不是作华严观礼佛偈的观想,因为作这观想,时间不够。

  一个人拜佛时,可以念观想偈,要看自己的根机,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着观想偈的道理去作观想,一观想就成功。但是根机差的,谈何容易呢?根机差的,才应该努力精进,拜下去一定要用这六句偈作观想。观想后起来,起来后再拜下去,还是要念观想偈。每拜一拜,念一次观想偈,观想久了,真空境界现前了,忽然间道场空了!我在拜佛,怎么好象到虚空里去,佛像怎么看不见?我能拜的人怎么也没有了?这时候不要害怕,有人碰到这境界很害怕,就是不知道这观想偈。有人虔诚的拜佛,忘身、忘心,连佛像也忘记,佛像没有了,落到真空境界,那是第一步。还要起妙有呢?所以要多听讲,就能得到利益。依着观想偈观,遇到真空境界,你就不会害怕。

  为什么要这样观想,真空、妙有、徧入法界呢?因为佛的境界就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直显教,直接说出来他所证得的境界,显明他所证得的境界,依他自己的心意讲出来的,不将就众生。他证得什么境界,说什么样子,如证而说,释迦牟尼佛证得《华严经》境界,事实如此。佛所证得的境界,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与佛平等平等,毫无差别。佛才讲给我们听,你们都有佛性,佛性就是重重无尽的境界。佛性,也叫做真心,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活活泼泼,玲珑透彻,就是《华严经》上重重无尽的境界。因为我们众生被无名烦恼障蔽住了,起我执、起法执,天天执着,把一个广大无边玲珑透彻的真心,执着成一个妄想心,而且越执着越死板,起不起来妙用。佛说给我们听,我们都有一个真心,都有一个佛性,教给我们这个礼佛的观想作什么呢?叫我们得利益的。

  第一个利益,拜佛使我们增加智慧。我们佛弟子都是学佛,佛叫两足尊,佛修行求福求慧,把福求圆满了叫福足,把慧求圆满了叫慧足,福足慧足成了佛叫两足尊。我们现在要学佛修行,从哪里下手呢?求福求慧,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先说求智慧,你照《华严经》上的境界去拜佛,你就增加智慧。你没有听过《华严经》,也没有听过勒那摩提三藏法师传授的七种礼佛的方法,也没有听过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你发心拜佛,智慧增加不起来,所以大家今天听讲这些礼佛的方法,应该可以得到一点智慧,你如果依着观想偈作观想,智慧不是会天天增加吗?

  第二个利益,拜佛可以增加福报。「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怎么拜佛一拜,增加那么多的福报呢?因为你依着华严观拜的是无量佛,拜了无量佛,不是增加无量福吗?你的福报增加,智慧增加,等到福慧具足,你不是成了佛吗?是叫我们得成佛的利益。在未成佛前,使我们得到增福增慧的利益,所以叫我们要这样礼佛拜佛。

  第一种行愿是礼敬诸佛,你照第一个行愿来修礼拜行门,就是断除我慢障,能得到尊贵身。释迦牟尼佛成了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怎么能得到最尊贵身呢?拜佛得到的,礼敬诸佛得到最尊贵身。我们拜佛拜不好,有的人还不肯拜呢?这就是被我慢障碍住了,你要除我慢烦恼,非拜佛不行,我们平常说拜佛,这里说是礼敬诸佛。最初拜佛,有点勉强,拜久了,就成自然。你作观想,观想不来,观想久了,就成自然。久而久之,生处变熟了,你就会作观想,得到大利益了。

  我慢障是五个根本烦恼之一,我们平常只讲三个根本烦恼:贪、瞋、痴。还有两个:第四、慢,第五、疑。我慢障,力量还是很强很大,一生了障碍,不能学佛法,于是就顺着凡夫造业,一造业就堕到三恶道里去了,所以我慢障碍很厉害。

  慢烦恼的种类有七种,我们凡夫没有智慧,不学佛法,连这些名相都不分清爽,自己天天动烦恼,不晓得生的是什么烦恼?就是不认识佛,不认识法。连我们自己都不认识,所以诸佛看见我们是可怜愍者。佛,你都不认识,法,讲的道理你不懂。你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天天动的什么烦恼,都不清楚。贪、瞋、痴、慢、疑从哪里来的?与生俱来的,前生带来的,生出来就具有。

  第一、单慢:慢是对着其他人,起个高举之心。就是认为自己比他人高,这就是慢心,对着他人,或者对着一个人、二个人,或者对一切人,起了一个贡高的心,总觉得我了不得,这就是慢。单慢,就是以自己和他人相比较,认为自己无论学问或技术,都比他人高。总之,就是才能真实超过对方,比学问、比技术都比对方高,但是你不应该起慢。你比别人高,是你有才能、有智慧、有福报,你应该起慈悲心,他学问不如你,你应该教他学问;他没技术,你教他技术,这才是菩萨发心。你瞧不起对方,以为我什么都比别人高,这就是单慢,单慢是一种烦恼,你不应该起这种单慢烦恼。

  第二、过慢:是过分的慢,比单慢过分。他人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过人家。他人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所以叫过慢。

  第三、慢过慢:比第二种过慢,更过了头。第二种是人家跟自己平等,硬说超过人家,这是过慢。第三种是他人本来胜过自己,反而说自己超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第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为什么叫我慢,慢由我而起。要是没有我执,根本不会起慢。有我执,起来一种慢心,叫我慢。

  第五、增上慢:指用功的佛弟子,他一用功,在用功上起一个我慢心。从高处说,他证得一种「相似」境界,他认为证得「真实」的境界,这叫做增上慢。他认为自己已经转凡成圣,若是小乘家,他认为证得初果、二果了,实际只是证得一种相似境界。大乘的没有开悟,说自己已经开悟,实际只是得相似的悟境,不是真实悟道,这叫增上慢。这是老修行起的慢,有的出家后很用功,有的老居士很精进,念佛,或者一天念多少千声,多少万声。拜佛,一天拜几百拜、几千拜。这样精进用功生起一种慢心,他瞧不起别人,他看见别人都不如他。他说:你们都不用功,我一天念五万声佛,你们一天才念五千声佛,是怎么念的?这就是起我慢,从用功生起的慢心,叫增上慢。

  第六、卑劣慢:卑劣慢是可笑的一种慢,但是到了卑劣慢的人,就不容易教化。他知道样样不如人,学问没有人家高,道德也没有人家好,他也承认样样本来都是不如别人。但是他绝对不肯低头,他说:「我卑劣我的,你高明你的!」最可怜又可笑是卑劣慢,这种人很难教化。你说他不学佛法不行,不学佛法怎么能成佛呢?不学佛法将来可能还要堕地狱喔!他竟然说出这样话:「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这种「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

  第七、「邪见慢」:邪见,就是拨无因果,你跟他谈因果报应,他付之一笑,答说:「迷信!」因为他起了邪见。另外一种是外道,执着外道的修行方法是最正确的,实际是邪而不正,可是他执着得很厉害,你要把他外道的修行方法导正过来很难,因为他被我慢障住了。

  这七种慢,最厉害是第六种卑劣慢,和第七种邪见慢,最不容易教化。前面五种慢,比较容易教化。礼佛拜佛,最容易消除我慢障,你们看不肯拜佛的人,还有回想自己当初学佛的时候,看见佛像,要拜三拜,腰好象弯不下去。怎么回事?那是被我慢烦恼障住了。等你拜久了,拜得很自然,就是把我慢障消除了。

  所以要多拜佛,除我慢障,还可以得尊贵身。成了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还没成佛之前,现在就得尊贵身的果报身。尊贵身的果报,正是对着我慢的果报说的,你为什么要我慢呢?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希望被别人尊重,佛菩萨看见了怜愍你,知道你我慢障重。凡夫都有我慢,你认为比他人高,他人还认为比你高,怎么会瞧得起你呢?你瞧不起别人,你所得的果报,就是别人瞧不起你,所以你的身体,就变成卑贱的身体,不会尊贵。你多拜佛,把我慢障消除了,还没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身体已经变成尊贵身。为什么呢?因为你见了什么人都不会起我慢心,你见了任何人,不会起我慢,就是谦逊之德现前了。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别人看见你,特别恭敬,这样你的身体不是变成尊贵身吗?

  以上把礼敬诸佛的大愿再多讲几句,因为光照着经文讲过去,经文的意思,没有了解透彻,不能得到利益。要找到下手处,所以把七种礼佛的方法,尤其礼佛观想偈,以及如何去除我慢障,详细解释解释。我们再去礼佛拜佛,就有一个下手处,就知道礼佛时应如何作观想了。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复次」,就是重复次第,前面讲第一个行愿了,重复次第再讲第二个行愿。「言」在前面总标时已经说过,现在把它重叠起来叫「言」。前面「言称赞如来者」,现在要详细解释称赞如来,怎么样称赞呢?「称」是称扬,「赞」是赞叹,称扬赞叹如来的功德。「如来」就是佛,佛就是佛,为什么又称如来呢?佛有十个德号,如来,应供,正徧知,名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德号,晚课礼佛大忏悔文,前面先念这十个德号,如来、佛都是十个德号之一。「如来」两字怎么解释呢?每一部经都有一尊佛为法主,佛是具足三觉才称为佛。「如来」,是如同先佛而来叫如来,先佛是过去的佛,怎么来度众生的?现在这一尊佛出世,如同先佛而来,也是照着先佛的规矩来度众生的。先佛是过去的佛,过去的佛怎么来的?「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如」,乘真如实相之道;「来」,来成正觉,来示现成一个佛。这是照先佛的规矩,乘如实道来成正觉。现在的佛,也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成正觉,就是成道。成道之前,成道之后,一共有八个相,叫八相成道。每一尊佛都是这个规矩,第一个相从兜率天降下来,第二个相入胎,第三个相出胎,第四个相出家,第五个相降魔,第六个相成道,第七个相转*轮,第八个相入涅槃。每一尊佛都是这样,这也是如同先佛而来,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小乘家建立的八相成道。《华严经》是大乘,尤其是圆教大乘,它有住胎之相,没有降魔之相。因为要下到人间来成佛,先把魔降伏好了才下兜率天,没有降魔之相,多了一个住胎之相。佛示现人间的规矩,有父亲有母亲,入母亲肚子里住胎十个月才能出胎。但是菩萨没有时间经过十个月,他在母亲肚子里,就开道场转*轮度众生,所以圆教菩萨没有降魔之相,这是讲如来的德号叫做佛。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你要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多少佛呢?《华严经》上的境界,讲过第一个行愿,你们就知道了。他礼敬的诸佛,是重重无尽的诸佛,尽法界虚空界,所有极微尘数的诸佛。这里你要赞叹佛的功德,不是赞叹一尊如来、两尊如来,而是赞叹这么多的如来。

  看着经文,把经文消一下。这跟前面礼敬诸佛一样,「尽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剎土」就是国土,就是世界。剎是世界,土也是世界,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世界。这一切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记住这个单位。

  「所有极微」,前面第一个行愿讲过,就是在我们世界最小的尘土,在空中飘来飘去不落地的尘土,叫微尘,把微尘再分作七分,叫做「极微」,所以「所有极微」,极微还是尘。「所有极微一一尘中」,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碎为微尘,你看有多少?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界,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的极微尘,这么多微尘。

  「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每一粒极微尘里面,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诸佛,就这一句的数目字就够算的了。「世间」有的本子就作「世界」讲,每一粒每一粒极微尘之中,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

  「一一佛所」,每一粒微尘里面,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的佛,每一个佛前面,「皆有菩萨海会围绕」,都有很多很多的菩萨会在一起,怎么叫「海会」呢?等于海纳百川的意思,大海的水有多大呢?各种的水统统会合在一起,「百川」,就是一百条河,其实不只一百条河,多少河,多少江的水,统统流到大海来,显其广大众多的意思。菩萨很多,也叫云集,也叫海会。

  「围绕」,围绕着佛,有佛、有菩萨,叫三宝具足。菩萨是大乘的僧宝,佛是能说法的主人,菩萨是听法的大众,有说法、有听法的人是法宝。有一尊佛,就三宝具足,这就知道数目字之大。每一粒微尘之中不是一尊佛,有很多的菩萨,不是这一个单位的佛,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微尘众多,这就是说不完的境界。每尊佛都有功德,应当赞叹,不是赞叹一尊佛、两尊佛,而是赞叹无量数佛的功德,这是所赞叹的佛。

  能赞叹的「我」,这就是说「我」,你是发愿的,你在赞叹,能赞叹的人怎么样赞叹法呢?下面再说。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我当」,我就是发十大行愿的这一个人。能赞叹的人,是这样赞叹的。先解释「辩才天女」,欲界有六层天,最高一层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有这位辩才天女,这位天女的音声能和百千音乐相合。比如你奏这种音乐,她口里出的声音能跟这种音乐相合;你奏另一种音乐,她的声音能跟另一种音乐相合。有百千音乐的音声,这位辩才天女的音声能和百千音乐相合,所以称为辩才天女。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解」是开悟,这是过去开的悟,我当以甚深最殊胜的解悟。「现前知见」,是讲现在,我赞叹如来的功德,过去是得了甚深的胜解,解悟甚深的佛理。我现在依着解悟甚深的佛理起的知见,这叫正知正见,也叫佛知佛见,也就是现前起的知见,「现前知见」。正知见,是意业,要发之于口,才是赞叹。

  这得用口了,「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辩才天女的舌根微妙,微妙就是不可思议,辩才天女的音声,能与百千种的音乐相合,但不能以言词赞叹佛的功德。我现在能赞叹无量诸佛的功德,这超过辩才仙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注意这「一一舌根」,你看了前面礼敬诸佛就知道,所礼敬的诸佛,是无量数的佛。观想能礼拜的我,也是无量的我,这里把经文省略了。「一一舌根」,绝不是一个人的舌根,就是自己对着佛像,有多少佛就现多少能赞叹的人,能赞叹的我也变成无量数,所以叫「一一舌根」。「一一舌根」,都能够「出无尽音声海」,也跟辩才天女一样,广大甚深,才叫做海,海是譬喻,也是形容词。出的音声之多,是无尽的音声,广大甚深,像海一样。

  「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所以超过天女的舌根了,每一一音声里面都包括赞叹如来的言词,广大甚深像海,称为「言辞海」。出这么多的音声,出这么多的言词作什么呢?「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没有微妙的舌根,赞叹如来的功德还赞叹不了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广大甚深,像海一样,所以我得有微妙的舌根,出一切音声海,出一切言词海,才能称扬赞叹一切如来的功德海。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徧。

  上面是横着说,「横徧十方」,所有的无量数的佛功德我都赞叹。

  下面竖着说,「竖穷三际」,我现在赞叹,一直赞叹到未来,「穷未来际,相续不断」,现在赞叹一直赞叹下去,穷于未来际,我总是在赞叹。

  「尽于法界,无不周徧。」这再合到横徧十方上,穷未来际的赞叹,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没有不周徧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赞叹如来的功德,是为众生赞叹的。赞叹如来有功德,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赞叹如来的,我把赞叹如来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赞叹到什么时候呢?穷未来际赞叹,一直赞叹到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也空了。众生界是个果报界,果报界是众生种的业因,众生的烦恼。众生的业因,众生的烦恼,统统断尽了,我也不要赞叹了。我是为众生赞叹的,众生都成了佛,我也用不着再赞叹如来的功德了。「我赞乃尽」,我的赞叹才尽了。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而」是转语之词,因为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也不会尽,众生业也不会尽,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乃至」是超略之词,把「众生界」、「众生业」超略了。「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因为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也不会尽,众生业也不会尽,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我永远赞叹下去,我之赞叹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精进心,我赞叹无不周徧。这么多佛的功德,尽未来际的赞叹下去,是不是很疲乏劳累呢?没有这个念头,「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赞叹佛的功德,是用我的语业,但是我的身体也要表示恭敬,我的意业也要表示恭敬。身口意三业都是恭敬的,不会生一念疲乏厌恶之心,一定要永远的赞叹下去。

  经文消文到这里,我们再把里面难懂的道理,讲一讲。第一、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就无量数。何况把十方三世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极微尘,那微尘数目之多,就算不来了。要礼敬诸佛,赞叹诸佛,就赞叹这一层极尘数的诸佛,就算不来这个数目。可是《华严经》上是重重无尽的境界,每一粒极微尘里面,还不是只有一尊佛,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的佛,这更加难思难议了,这还不算难懂,这只有一重、两重的境界。要是推论下去,世界有微尘,微尘里面就有无量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还有无量的微尘,粒粒微尘里面,还有无量的世界,世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每一个世界,都有佛,有菩萨,在讲经说法,有三宝,这三宝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前面讲礼敬诸佛时就讲过,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佛的境界本来这个样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讲给我们听作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是什么境界呢?跟佛的境界无二无别,也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是告诉我们佛性是这样的境界。

  开讲的时候讲《华严经》的法体,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心。由一真法界,《华严经》再分为四个法界,第一是理法界,第二是事法界,第三是理事无碍法界,第四是事事无碍法界。第一是理法界,讲的是理性,光谈真理。第二是事法界,是讲事相,山河大地,人人物物的事相。其他大乘教的经典谈理法界、事法界,理是理,事是事。权教大乘,就谈到理事无碍,理和事分开,你怎么能开悟?一定要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讲到《华严经》理事无碍,还不够深,讲到事事无碍法界。其他的权教经典讲理法界、事法界,讲到实教大乘,讲事事无碍法界。

  说个比方,让我们好了解,比如黄金造出来的庄严器具,我们到金店里看到金饰品,金戒指、金镯子、金项链等,都是庄严器具。黄金,譬喻理法界,它是庄严器具的本体。造成庄严器具就是事法界,造成金戒指、金镯子、金项链变成事相。讲到实教大乘,理事无碍,黄金不障碍庄严器具,庄严器具也不障碍黄金。已经造成庄严器具了,就是事法界,事法界就表现理法界,黄金在哪里呢?黄金就在金戒指、金镯子上,它不碍理性,所以叫理事无碍法界。

  讲到《华严经》,再加一个法界,叫事事无碍法界。黄金既然已经造成一件一件的装饰品了,都是事相。每一件、每一件事相的庄严器具,不相障碍,已经造成金戒指了,它不碍理。金戒指可以改造成金项链,金项链也可以改造成金戒指,统统是圆融无碍的。

  《华严经》讲到事事无碍法界了,里面再去研究,再去深悟,悟到「一多无碍」,悟到「大小无碍」。《华严经》上讲到十大行愿,一粒微尘里面有佛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微尘是小的,事法界都是属于事相。但是圆融无碍的地方,事事无碍,一粒微尘小,和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无碍,一粒微尘里面,有众多三千大千世界,那叫「一多无碍」,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就是《华严经》上最高的哲学,最高的哲理。

  知道一多无碍,大小无碍的道理了,大乘八相成道,有个住胎之相,佛要出世转*轮度众生,他在母亲肚子里就在开道场转*轮度众生,母亲肚子是「小」的境界,开道场转*轮度众生是「大」的境界。怎么能在母亲肚子里开道场转*轮呢?因为「小大无碍」。母亲肚子只有「一」个,佛在转*轮,就有菩萨海会围绕,这叫「一多无碍」,这是佛的境界。

  我们众生自生障碍,无法做到一多无碍、小大无碍的境界,只好说个作梦的譬喻,因为我们众生睁着眼睛在看境界,都是有小有大,有一有多,彼此都是相碍的。就是众生有我执、有法执,这两个执执着出来的,作梦的境界那就不可思议了,以作梦解释,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确实有这个境界。

  中国有很多作梦的故事,有一个梦叫南柯一梦。有一个人做生日,当日宾客很多,他喝了不少酒,后来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梦见他到了大槐安国,蒙大槐安国的国王召见很欣赏他,就把公主嫁给他,变成驸马,并且做大官派为南柯郡太守。古时候的太守,如现在的省主席一样,是地方的大官。他娶了公主,生了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他当太守有二十年之久,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这时跟临国打仗,结果打了败仗,公主死去了,国王很伤心,就派人把他送回本国。一出大槐安国的国门,他忽然间醒了,我怎么作这样的梦?此时酒气未消,太阳还未下山,就这么短的时间。醒来,他看见大树上有一个大洞,忽然间想起来,这不是大槐安国的国门吗?并且看见大洞里面有无数来来往往的蚂蚁,爬到树上南边的一根树枝,另外结了一个蚂蚁窝。此时,他觉悟到人生太飘渺,太靠不住了,短短的时间,我到大槐安国变成驸马,当太守二十年之久,人生不是像一场梦吗?于是他看破荣华富贵去修道了。

  用南柯一梦,解释一多无碍、小大无碍的境界。那个蚂蚁洞,就如大槐安国,树上南边的树枝,结了一个蚂蚁窝,就是南柯郡。他作的梦的境界不小,大槐安国很多的人,「小大无碍」。他当了驸马,并且做大官,娶了公主,生了五男二女,当太守有二十年之久,享受荣华富贵,后来跟临国打仗死了很多人,那是「多」,「一多无碍」。拿这个梦为例,让我们比较好了解一多无碍、小大无碍最深的哲理。

  又如我们作梦,梦见来佛堂听讲经,听懂了一点道理,感觉很欢喜、很快乐,这是法喜。回去了滋味无穷,这佛经上的道理太好了,回去睡觉还在想,于是作梦:「梦见又来听经了,听经的道理,感觉很欢喜、很快乐,听完回去睡觉,又来听经了,听完又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床,吃了早饭赶去上班,下班又赶来听经,听完再回去睡觉,又感觉很欢喜、很快乐。」这一下醒了,我并没有听几天经啊!只是昨晚去听经回来,过了一夜而已。你睡的床只有几尺长,等于一粒微尘,来听经的讲堂很大,你的小床怎么装得下呢?这就是「小大无碍」。你睡的床只有你一人,你梦见来听经,有讲经的法师,还有很多听经的人,那是多啊!这叫「一多无碍」。你回去了又睡觉又作梦,上了班又来听经,这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拿作梦,你可以了解华严境界,但是我们是个凡夫,佛跟我们薄地凡夫说这些作什么呢?这就是把佛的境界告诉我们有个目标,修行好认清那目标,对着那大的目标来修行。不然,二乘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呢?佛的境界,他没有听过,走到化成,以为是宝所,不再走了。他以为那是涅槃的宝所,不知道那是化城。《华严经》是圆教,他要把佛的境界告诉我们,我们好一直走到佛的境界。我们现在是凡夫,你不用功则已,你用功就有境界,什么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叫圣人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比如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你念得不精进,作梦不会梦见阿弥陀佛。等你念得精进了,你作梦也会梦见阿弥陀佛,你再精进,入定了,在定中就会看见阿弥陀佛。你作梦见阿弥陀佛,在定中看见阿弥陀佛,你不会生恐怖心。要是你作梦见阿弥陀佛,你在定中看见阿弥陀佛,充满了虚空,无量数的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会生大恐怖,你以为是魔境。听过《华严经》,你看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惊惧了。《华严经》上本来是这个境界,看见了佛而且还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佛。

  到每一个行愿结尾,都是接到穷未来际,行这个行愿。要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乃尽。或者称赞如来,我此称赞乃尽。下面一转,而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不会尽,我行愿也不会尽。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菩萨发心。我们要发愿,就要度尽众生,你的发心就算伟大吗?不够伟大,因为你知道众生有度尽的那一天。现在告诉你,众生永远不会尽,我的大行大愿,跟着众生走,永远不会尽。这才是真伟大,才是菩萨发心。

  要发这个伟大的愿作什么呢?你发四弘誓愿,第一个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愿,你得依愿起行,你得行菩萨道度众生。你要知道,度众生不是度佛,佛不需要我们度,佛已经成佛,要我们度什么?我们要度的是这些苦恼众生,可不是好打扰的。你不发愿度众生,不知道度众生的困难;你不发愿度众生,不知道众生不好惹。你发了大心,要度亲戚朋友,跟他们说佛法太好了,你为什么不去听经?他要是有善根,一听就来了;遇到没有善根的,给你碰个钉子。他说听经作什么?现在什么时代,科学时代了还在迷信!你听了真泄气,还会去度众生吗?这样你不去度众生了。刚发心要度众生就碰钉子,你还会尽未来际的行菩萨道吗?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菩萨发心,才叫真伟大。众生本来不好度,否则佛经上不会说,要用种种的权巧方便,我这个方法度不了,再改个方法度,怎么样把他度了。这就是我发的心,这就是我的大愿,这就是我的大行,不但度一个众生,我不嫌烦,度无量众生,一直尽未来际,我也不疲厌,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发心。

  赞叹如来功德,得什么利益?能除恶口障,能得无碍辩才。

  我们众生的口,不会说好话,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四种口业合起来都叫恶口。因为好话不会说,尽说些恶话,众生习惯说恶话,有此本事才干,等于说佛法的无碍辩才一样。

  第一、妄言,本来是的,他说成不是的;不是的,他说成是的。不必老师教,说起谎话把人骗倒,假话说成真的。

  第二、绮语,是不正当的话,虽然不是妄言,但说的不是正当道理的话。不但不是说佛法,也不是世间法,完全是无意义之语,他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

  第三、两舌,是说鬥构两口,挑拨是非的话。譬如两个朋友感情很好,他见了甲,说乙说你的坏话;他见了乙,说甲说你的坏话。他说得活灵活现,使双方都信以为真,本来两个朋友感情很好,被他挑拨成为冤家。他口里好象长了两个舌头,专门搬弄是非。

  第四、恶口,说出口伤人的话,平常讲喜欢骂人。一句话把别人祖宗八代都骂出来,说话伤人家的心,会骂人的说话不必思考,你骂他一句,他回你两句,越骂越厉害,等于讲佛法,得了无碍辩才。

  造了这四种口业,死了到哪里去呢?堕拔舌地狱,耕舌地狱。舌头不说善话,尽说恶话,到地狱来,要拔你的舌头,小鬼拿个钩子,把你的舌头钩出来,一刀把舌头割掉。地狱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割掉一个舌头,又生出来一个舌头。小鬼拿钩子,又把舌头钩出来,让你痛彻心肺,死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在人间是怕死,到了地狱,想死死不了。让你死了,业风一吹,又活了,又割舌头,这叫拔舌地狱。耕舌地狱,小鬼把你的舌头,拉长拉大到几亩田那么大,套上牛,用铁犁在舌头上面耕,让你痛死了,舌头又全部恢复过来,叫你永远的痛下去,这都是造恶口的结果,到地狱受这个罪。在地狱里把罪受完了,转生人间,在地狱里受的是果报,转生人间再受余报,变成一个哑巴,根本不会说话。以前你喜欢骂人,现在骂不出来了,有的长个大舌头,舌头太厚,说话不清楚,想骂人也骂不起来了。还有的更厉害,舌头上生疮,地藏经上说,此为百舌之报。一个舌头上长出许多小舌头,说话不清楚,这都叫余报。余报轻的,说话比较清楚,但是他不会讲经说法,很会说坏话,这叫恶口障。

  怎样把恶口障消除呢?赞叹佛的功德,先学唱赞子。每一赞子,都是赞叹佛的功德,慢慢把赞子学会了,再学自己作赞子,赞叹佛的功德。《华严经》上每一个菩萨见到佛,都先作一个赞子赞叹佛的功德,那都是有大智慧的菩萨,出口成章,一说话就是一个赞子。你智慧开了,自已就会作赞子赞叹佛的功德,消除恶口障。你看印光大师赞叹大势至菩萨的赞子,作得多好!你会作赞子之后学讲经,不会讲慢慢学。最初先讲一、两句,再讲一小段、一大段,慢慢学讲经,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慢慢智慧开了,得之于心叫智慧,发之于口叫辩才。智慧得在心里,口上辩才就发出来,慢慢的就辩才无碍,讲经就得到了无碍辩才。赞叹佛的功德,要合到经文上,你赞叹一尊佛,自已可以得到功德。你依着《华严经》赞叹重重无尽、无尽重重那么多佛的功德,你得的辩才,不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辩才吗?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这是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前面讲了两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接着讲第三大愿王,「广修供养」,「广修」,修是办理,广是多,多修些供养,叫广修供养。用修含着深义,修就是修行,因为下面所讲的供养全是观行,不是用钱买供养品那叫办供养,这是完全修观行,所以用修字。前面讲所供养的佛,广修供养是供养佛,供养多少佛呢?下面先说出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前面讲了两个大愿,经文大家已经可以了解了,不必详细再讲了。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把它碎成微尘,一一微尘里面,都有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前,还有菩萨海会围绕。这里讲「种种菩萨海会围绕」,「种种」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种种的菩萨。地上菩萨叫法身大士,这是所供养的三宝,佛是佛宝,菩萨是僧宝,佛是能说法的人,菩萨是听法的人,这个法就是法宝,这是所供养的三宝。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是修供养品的因,因就是因心,发这样的心。第一、礼敬诸佛,有「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这一句。第二、称赞如来,虽然没有这一句,自然含有这一句。第二、称赞如来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里广修供养,「起深信解,现前知见。」一定是依着「普贤行愿力」起的。所以我们是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学普贤古佛,学普贤如来的普贤行愿力。「普贤行愿力」,不是指普贤菩萨行愿力,是一个法门,普贤法门,就是由普贤诸佛传授给我。「我」是普贤菩萨自称,由大行大愿之力,就起「起深信解」,甚深的解悟、开悟。「现前知见」,因为开悟了,我就起正知正见,叫佛知佛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句是总标。「悉以」,我对于前面那么多的三宝,我统统要供养。「悉」是「皆」也,皆要供养。「以」作「用」字讲。皆用「上妙诸供养具」,「上」是最上,「妙」是微妙,皆用最上最微妙的诸供养具,而来作供养品。「所谓」是指示之词,指着上文加以解释,上文说「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用什么供养具呢?下面就分别加以解释。

  「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就是修供养品的观行,心里想叫观,观想,行是行门,行音念「恨」,修观想的行门叫观行。观想成功这些供养品,是我们凡夫所办供养品的供养。

  「所谓:华云,鬘云」,用花供养,把花观想成云,云者,缘起之意,徧覆之意,像天空起了云彩有其因缘,缘起就生起云彩,云生起来徧覆虚空。现在我们修花供养,就是观想花徧满虚空。要那么多的花作什么呢?因为供养的佛多,没有那么多的花怎么供养呢?一定要观想花云徧满虚空。印度供养花有两种供养,一种是散花,一朵一朵花散到佛堂,很多的花散到殿堂里。一种是把花串起来叫花鬘,把每一朵花用线串起来,过去我去印度朝圣时看过,有人买了花鬘挂在颈上。

  「天音乐云」,用音乐供养,音乐也是徧满了虚空,「天」是自然之意,你把它观想成功,满天空是音乐的云,成了一种自然的音乐。不用去敲打、吹奏,自然有的音乐,天音乐徧满了虚空,像云一样。「天伞盖云」,中国佛弟子称为宝盖,我们平常用伞遮阳光雨水,供养品也是这个意思,在佛的头顶上搭一把伞,普通的伞不庄严,于是用七宝庄严出来,所以取名为宝盖,这里称为伞盖。「天衣服云」,用衣服来供养佛,也是自然的徧满虚空。

  「天种种香」,这是总标香供养。下面是别解,都是什么香供养呢?「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涂香」是涂抹身体的,印度富贵人家洗澡后抹一种香粉,徧抹身体非常名贵。我们供养佛,也是用涂香来供养佛,这是洗澡用的一种香料,叫涂香。「烧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献香,或者檀香或者沉香。「末香」这是把香造成香末来烧。「如是等云」,就是上面种种香的云,把它总结起来。「一一量如须弥山王」,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妙高,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的一座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叫妙高山。妙高山高出一切山之上,称为妙高山王。前面说供养香徧满了虚空,还没有说出它的高度,像须弥山那么高。

  我们把供养品的数目算一下,一共有几种供养?华云,鬘云,都是属于花供养,算一种供养,加上天音乐供养有二种,天伞盖云供养三种,天衣服云供养四种,和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一共有五种供养,下面有第六种灯供养。

  「燃种种灯」,「燃」是把它点着了,这是总标。下面别名是什么灯呢?「酥灯,油灯,诸香油灯」,「酥灯」有两种,一种是由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酥油,一种是由香草里面提炼出来的酥油。「油灯」是一切油都包括。「诸香油灯」这可以说是总结,酥灯、油灯都是香的,合起来叫灯供养,到这里共有六种供养。「一一灯炷,如须弥山」,点灯有个灯心,叫灯柱,灯柱有多么大呢?有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须弥山」像大海的灯心,「大海」等于一个大灯,油像大海的水那么多。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以上说有六种供养,「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的供养品都徧满虚空,而且都是大得像须弥山,油灯,像大海的水,这是广大心。办大的供养发广大心,要供养多少时间呢?尽未来际的供养,这就是长远心。前面讲过,我们的真心徧法界,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我们凡夫起我执、法执,把它执成一个小心。佛菩萨告诉我们一个用功的方法,无非叫我们反妄归真。现在的心成妄想心,把妄想心归向真心,真心什么样子呢?真心徧法界,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无论用什么功夫,都是使我们归到真心上。

  现在是供养佛,自己得什么利益呢?反妄归真,把你的真心发现出来。为什么呢?你供养那么多的供养品,都是用观想观出来的,你的心不是大起来吗?常时的供养,不是把心拉长了吗?拉得多大呢?横徧十方,拉得多长呢?竖穷三际。这样你的真心现前了,供养品是供养三宝的,实际是发现自己的真心理体。

  前面六种供养讲过了,再讲法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供养品中要以法供养最殊胜,那是超过一切的供养。什么叫法供养呢?下面有解释。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七种都属于法供养,「所谓」两字是解释有这七种法供养。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这是法供养,没有供养品。「如说修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佛说的法,我们依着佛说的来修行。第二种解释,依着你所说的法来修行,也叫如说修行。

  第一种解释,用「如说修行」的法来供佛,怎么如说修行是供养呢?「如说」如佛所说,佛说的法,无非叫众生修行的,你是佛的弟子,能如佛所说的修行,佛就大生欢喜。花供养、灯供养等,无非叫佛生欢喜心,你能如佛所说的修行,佛就真正生欢喜,因为佛出世就为令众生成佛,众生不修行怎么成佛?修行是因,众生不知道修行,佛才说法,一直说到涅槃。佛说的法无非令众生修行,你能如所说修行,佛决定大受欢喜,就把如说修行当作供样品。

  第二种解释,佛弟子会说法,替佛转*轮,就像普贤菩萨一样,普贤菩萨现在跟善财童子说法,普贤菩萨也是如所说修行,劝导善财童子也是如所说修行,这样佛就大生欢喜,这叫行解并重。你能说法属于解,能如所说修行叫行,行解并重的佛弟子,佛特别欢喜,等于上了供养品。

  佛教为什么不兴隆?行解不并重。佛弟子有的解而不行,有的行而不解,各偏到一边,佛教才衰弱。要是能解行并重,解而能行,行而能解,佛教自然兴隆起来。能解的人不肯修行,把佛的学问都当世间学问,佛的学问是叫我们了生脱死,转凡成圣的学问,尽说不修行,怎么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所以尽说不行,偏到说那一边,所以佛法不能兴盛。

  还有一种老修行,他要行不听经,教理他不学。他说:「听来听去,解来解去,还不是要行吗?我行就好了。」他会用这些话作挡箭牌把你挡回去。真正起行的时候不要解,行起解绝,行门起来,我要了生死专门修行,不要再求了解了,这是对的。但是你得解到了功夫,佛的道理统统了解,这才不要再解专门修行。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不知道,你还不去听经,怎么修?所以无解而行,这样把中国佛教衰落下去了。你是佛弟子,普贤菩萨就是这样修供养的,如说修行,这样才是真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小乘弟子也是如说修行,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萨如说修行,都是利益众生的法门,为什么你要修行呢?为利益众生。为什么要成佛呢?还是为利益众生的,所以未成佛之前叫菩萨,成了佛叫佛。佛菩萨都是为利益众生而修行的,怎么利益众生呢?以六度法门利益,众生应该以布施法得度者,你要用布施法来度他;他应当以持戒法度他的,叫他持戒得利益;应当以忍辱度的,以忍辱度;应当以精进度的,以精进度;应当以禅定般若度的,以禅定般若度,这六度法门是为度众生的,度了众生也把自己度了。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先利他而后再自利,这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依着六度法门,六度法门再广开为万种行门,都是为利益众生。你去利益众生,众生得了利益,以利他为自利,这怎么算供养佛呢?佛出世目的,就是在利益众生,你去利益众生,佛就大生欢喜,所以佛看到他的弟子在行菩萨道,在利益众生,那就受你的大供养,一定是大欢喜,这是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就是把他收过来叫收摄。「受」就是取,把他取过来,就是把众生收到佛门里来为佛弟子,这是收摄众生。众生不肯归向于佛门,你得把众生收过来、取过来,收到佛门为佛弟子,这是收摄众生。怎样收摄众生呢?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第一种、布施摄,众生喜欢钱财的,布施给他钱财,这叫「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听,他需要用钱财时,就布施给他,譬如这个众生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贫穷之苦压迫着,劝他信佛根本没有时间,很难度这贫穷的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布施给他衣服饮食,他心里非常感激,认为你是社会上最好的人,你再跟他谈几句佛法,他就爱听了,只要众生需要布施,你就行布施。众生生病,你布施医药费;众生的亲人死了,没有钱办丧事,你帮忙办后事;有的儿女要结婚没有钱,你就去帮忙使其顺利结婚。这叫「先以欲勾牵」,欲就是钱财的欲望,像钓鱼一样,先在鱼钩上放点吃的东西,就容易把鱼钓到。你说佛法他不听,先拿钱财布施给他,然后再说佛法,就把众生摄受过来了。

  第二种、爱语摄,语就是语言,说众生爱听的话。众生的根机不等,他爱听什么话,你就讲他爱听的话。有的喜欢作文章,你就跟他讲作文章的道理;有的喜欢绘画,你就跟他讲绘画的道理。如是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你看他喜欢听什么样的话,你就说他爱听的话。你不能直来直去的讲佛法,他不接受。

  第三种、利行摄,行就是做的事务。你跟众生做事,要让众生得到一些利益,叫众生得些便宜,他就认为你是了不起的好人。现在社会上骗人的人很多,他跟别人做事总是吃亏,而和你做事总是占了一点便宜,他佩服你了,再讲佛法给他听,这叫利行摄。

  第四种、同事摄,同事者,与众生作同样事。在佛菩萨叫随类现身,佛菩萨有神通妙用,你做什么事,他神通变化,跟你做同样的事。我们没有神通,你是哪一界的人,就度哪一界的人,这也是同事摄。比如你在教育界,你是老师就度老师,你是学生就度学生。依此类推,你是做工的,就度做工的人;你是农夫,就度耕田的人,这是同事摄。

  怎么样度众生呢?六度,四摄。用六度法门利益众生,用四摄法门摄受众生,你就能普度一切众生了。你能普度一切众生,佛一定大生欢喜,你行六度利益众生,叫利益众生供养,你行摄受法利益众生,叫摄受众生供养。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都在受苦,自己不知道,还以苦为乐,等到他真正知道时,摆脱不掉。我们是初发心菩萨,就代众生受苦,众生感激你对他有大恩惠,你去度他就容易度,代众生受苦,佛就大生欢喜。你是真正行菩萨道的弟子,代众生受苦,也是供养佛的。代众生受苦,你去救度他时,也跟着吃苦,本来不必吃这苦头,这就是代众生受苦。发心讲经说法,是吃苦头的事,不要以为法师坐的椅子,比你们高,大家都恭敬法师,以为法师很快乐。其实法师在受苦,道源今年七十八岁了,政府的规定六十五岁退休,我已经老了,怎么还不退休,这不是吃苦头吗?这是代众生受苦,到什么时候退休?讲不动的时候退休。只要能讲,还是继续讲下去,辛苦等于是代众生受的,这样就是供养佛。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修行要修善根,还要精勤的修。不勤修善法不成根,叫勤修善根供养佛。信、进、念、定、慧,都叫善根。「信」,修成就你的信心,把你的信心坚固起来,这叫信生了根。「进」是精进,绝不懈怠。「念」,把你的正念修成了根,不被邪见所转动。「慧」,智慧,绝不被世间的狂慧,及外道的邪慧所转动,智慧生了根。你精勤的修信、进、念、定、慧这五法,都修得坚固不动,就生了根,这叫信根。信根等于树的根,它能发树苗,将来长成大树,开花结果,就是属于信力。阿弥陀经上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个生了根,由这五个根再生出力量来,叫五力。这里讲勤修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根,等于供养佛。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佛的大乘弟子叫菩萨,初发心的叫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的事业,你永远不能舍离,什么是菩萨的事业呢?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利益众生是菩萨的事业,怎么利益呢?弘扬佛法,为什么道源到七十八岁还没退休?老法师岁数比我大的很多,在香港的倓虚老法师八十九岁才圆寂,虚云老和尚到一百二十岁才圆寂,为什么?不舍菩萨业,活一天做一天菩萨的事业,什么是菩萨事业呢?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这是法供养的最根本供养,先发菩提心,然后修法行。说到最后是最根本,不能离开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觉道就是佛道。你发要成佛道的心,就是广度一切众生,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菩提心。《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所修善法皆成魔业。」「忘失」不是没有发,发了菩提心忘记了,所修的种种善法,都变成魔业。因为所修的善法,不能回向菩提,不能得菩提果。所修的善法,都变成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不能脱离魔王的范围。魔不来扰乱,你自己落入他的圈套里,所以变成魔业。自己发了菩提心,忘记了就这么严重,何况你根本没有发心呢?没有发心,你根本不是佛的大乘弟子。佛的大乘弟子,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发菩提心怎么发呢?你自己默念:「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我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就可以了。你家里有佛堂,可以在佛的面前发心,也可以到寺院佛前发心,一定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不能离开菩提心,不离菩提心,你这个大乘弟子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普度一切众生,佛看见了,一定大生欢喜,这是不离菩提心供养。下面把它总结一下。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是指着前面的花供养、香供养等等,那是财供养。而之下所说的如说修行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法供养,法供养是最胜的供养。这是较量前面的财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可是跟法供养比较起来。「比法供养一念功德」,只有一念的法供养,动了一念心,比如刚才说,我要发菩提心,动了一念:「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个功德大了,跟前面种种财供养无量功德比较起来,「百分不及一」,百分不及一分。

  把它消文,「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一句比一句法供养的功德多,这是较量加强语气,要你注重法供养就是了。比较起来,不仅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俱胝」是千万,「那由他」是万万,这两个都翻译为「亿」。印度是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万万为亿,各有不同的意思。「俱胝」是千万为亿,「那由他」是万万为亿。就是说百千万亿,也不及一分。「迦罗分」,迦罗是人身的毫毛,毫毛很细,把它竖着分开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分叫「迦罗分」,也不及一。「算分、数分」,你用算数怎么算得出来呢?也比不来。「喩分」,用譬喻也比不来。「优波尼沙陀分」,就是极微细的东西,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小的了,「亦不及一」。

  「亦不及一」这一句应该冠上去,就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分。「迦罗分」,也不及一分,「算分,数分」也不及一分。「喩分」也不及一分。「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总而言之,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不可同日而语。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何以故?」法的供养,功德怎么那么多呢?下面说出来原因。「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这有两种原因,因为诸佛如来都是注重法的,你不如法修行,就用财物供养对佛法不尊重。你用不尊重的东西来供养,佛会欢喜吗?因为尊重法,所以法供养的功德大。「以如说行」,你能依着佛所说的来修行,你决定成佛,而你自己所说的法,也能如所修行。劝导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出生诸佛故」,还有什么功德比出一个新佛的功德大呢?还不是初生一个佛,是出生诸佛呢!那个功德还可以比较吗?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佛的大乘弟子叫「诸菩萨」,你们来「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你想供养如来,一定要用法供养,这个供养才算成。光用香、花、灯种种供养,不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能够这样修行,就是上面讲七种法供养,那才是真供养之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广大最胜供养」,我来供养佛,这是指法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我才不要供养了,「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永远的供养下去,「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都是精进虔诚的供养。

  以上消文到这里,我们再料拣里面的文意。上面经文的意思就是较量功德,后面所谓如说修行,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都是法供养。前面华云、鬘云,乃至于灯云都是财供养,虽然有无量功德,跟法供养比较,百分不及一分。但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清凉国师着的疏,不赞成这一段比较的意思,清凉国师认为前面华云是观行供养,所以我在消文时,就提醒大家注意,这不是财供养,非物财所能办得到的。点一盏灯,灯心像须弥山,灯油像大海水,让你有再多的钱也办不到,去哪里拿一种灯油像大海的水。这是一种观行,观行就是法,不是财供养。因此清凉国师不赞成跟前面的文来较量功德。那么经文「如前供养无量功德」的「如前」是指着什么呢?是指《华严经》所说的事供养,还有其他的经说的财供养。不是和前面的经文华云等供养这一段较量的。清凉国师认为此处经文,翻译得不够清楚。翻译很难,要把梵文译成中文很困难,翻译不够透彻时,就不够清楚。到了圭峰大师着钞,解释清凉国师着的疏时,圭峰大师把它圆融起来解释,他说翻译并没有错,后面种种的法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乃至于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前面华云、鬘云等供养发的心。前面用华云、鬘云,乃至于灯云供养佛,为什么呢?就为如说修行,就为行菩萨业,就为发菩提心。把后面的法供养,合到前面的观行供养,那前面的种种供养,也都变成法供养了。圭峰大师着钞再解释,为什么?既然前面的是法供养,怎么还跟后面比较呢?就是前面华云等供养,是为修法供养作观行的,那就对了,不要比较了。可是你不是为后面的法供养而去修观行的,你的观行变成财供养,那功德少就了。上面把它料拣清楚,将来你们诸位研究《普贤行愿品》的,要注意这一段经文的意思。

  接着说到我们的本分上,我们发了法供养佛的心来修观行供养,我们观想不来。怎么把满虚空都观想成花,怎么观想一个灯供养,灯心如须弥山,灯油如大海水,观想不成怎么办呢?我们办的供养品是用钱财,这是财供养。佛经上各种经讲的不一样,古人把它研究起来有十种供养,那是最圆满了,《华严经》上只说了六种。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这十种就够圆满了,这是我们凡夫力量做得到的。还要广修供养,尽你的财力,随力随分的供养,供养得越多,才叫广修供养。随力随分,你没有财力,尽你的力量供养最多的,这就是广修供养。因为你没有多大的财力,可是你的力量已经尽到了,这就是广修供养。献一支香、一朵花,你要做观行:「愿此香华云,供养诸佛。」这就是《华严经》上的观想,这一支香,观想成香云;一朵花,观想成花云,我不只供养佛堂的这尊佛,我供养徧法界诸佛,这就变成观行供养了。再观想我供养的一支香、一朵花,是为利益众生,这就是法供养。譬如我们在讲堂里烧香,也是为大众烧的香。插花,也是为大众插花,不是为自己烧香插花来供养佛,这是为利益众生供养,就变成法供养。

  广修供养有什么利益呢?能消除悭贪障,能得大财富的福报。悭贪,悭是悭吝,贪是贪图。悭吝,就是自己拥有的财富,不肯舍给别人,不肯布施。贪更加厉害,不仅自己的财富不肯舍给别人,别人的财富还要贪为己有。为什么要悭贪呢?众生都爱财,因为日常离开财不能生活,有了财就可以享受福报,这就是眼光太短的看法。不懂得钱财从哪里来的,钱财不是由悭贪来的,是由布施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会了解这个道理,除了佛弟子才知道。自己的钱财不肯布施就是悭吝,还要贪图别人的叫贪,悭贪想发财,结果越悭贪越穷,只有佛知道这个道理,他也是由凡夫成佛的,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性,你当个凡夫不是喜欢财物吗?欢喜发财,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去行布施,不行布施,越悭贪越穷。

  再讲到第三大行愿广修供养,为什么没有说布施呢?这就是佛菩萨的权巧方便,布施,佛经上讲有上施、下施。供养三宝叫上施,比我们在上的,我们布施给他。下施,我们布施给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对三宝生了信仰心,如果上施、下施都是布施,显得不恭敬,所以上施叫供养,供养就可求到大福报,可以得到大财富。因为我们众生的悭贪心,不是今生才有的,自从无始劫来当凡夫,生生世世都悭贪,你叫他学佛法,对一切众生行布施,这个心很难发起来。既然学了佛法,对于佛法僧三宝有了信仰心,叫他供养三宝,这个心, 容易发起来,所以《行愿品》不说广修布施,而说广修供养,这就是佛菩萨的权巧方便。

  你供养三宝的心发起来,要广修供养,供养越多,你的福报越大。你供养成习惯了,有钱财就要供养,结果无形之中把悭贪心除掉了,这就得了利益,除烦恼障、除悭贪障。因为你有悭贪心,钱财不肯布施,一点功德都求不到。在世间法,上供三宝,下救众生,都需要财物,你财物一文不舍,还要贪图别人的,你上供三宝的功德求不到,下救众生的功德也求不到,就是悭贪心生了障碍。把悭贪障除掉了,可得大财富,因为佛法僧三宝,你在他前面种福最多,也是最快。尤其是《普贤行愿品》叫我们供养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尘尘剎剎无量数的诸佛,你都供养,那你不是得了最大的福报吗?广修供养,就是供养诸佛,那要不要下救众生呢?等你把悭贪障除掉了,再去下救众生就很容易了。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十大行愿,上面已经讲了三大行愿,第四个行愿是忏除业障。我们现在早课十大愿王的文是忏「悔」业障,可是《行愿品》上是忏「除」业障。那早课的文字是不是错了呢?这是因为大家平常说忏悔业障习惯了,说得很顺口,而且意思很显明,所以课诵就念忏悔业障。

  「忏除业障」,就是把业障除掉了。「忏」梵语忏摩,翻成中国话叫悔过,忏是忏其前愆,愆就是罪过,也就是恶业,忏其前愆,以前造的罪过都把它忏除掉。「悔」是华言,悔其后过,要断相续心,改过自新,不能忏除了再造恶业,以后断相续心,不要再造恶业,是悔过的意思。

  我们的业障,在其他的经上讲有三障,我们念忏悔偈:「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者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华严经》是一部大经,为什么不说忏悔三障,而说忏除业障呢?这就告诉我们业障的力量最大,你把业障忏除了,烦恼障、报障都忏除了。烦恼障,根本烦恼就是无明,枝末烦恼就是见思二惑。烦恼障,是在我们众生八识田里潜伏的种子,就像田里的种子还没有发苗。业障,造的业等于水,等于土。种子如果没有土,没有水,永远不会发苗。报障,就是果报障,果报等于果实,树上开花结果。你能把枝末烦恼见思二惑断尽,你至少是个阿罗汉,要是把根本无明断尽,就成佛了。这不是短时间的事,我们现在是个凡夫,凡夫是个果报,天天要造新的业,等于在烦恼种子上添土浇水。旧的烦恼是种子,潜伏在八识田中,就是在我们的妄想心里,它不起现行。你天天造新业给它引发起来,生了苗结果长成一棵大树,烦恼树结一些烦恼果。这就是凡夫永远脱离不了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每天造新业,所以要先忏除业障。业障怎么忏除呢?新的业不要造,旧的业慢慢消,这就把业障忏除了。把水土的缘去掉,烦恼的种子自然就干枯了,这就忏除了烦恼障。果报呢?果报有一定的时间,果报完了就没有了。你不造新业,就不会再转新的果报,果报障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忏除业障,实际还是忏除三障。

  业障怎么叫障呢?障是障碍,他能障碍你的人天福报,能障碍你的出世圣道。在世间法上,人天的福报,来生来世转大富大贵的人,享受人天的福报,生到天上享天福。这些都会被你的业障障碍到了,你连人天的福报都做不成功,又何况出世的圣道呢?所以业力很大。地藏经上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是地藏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地藏经上说业的力量甚大,有多么大呢?说个譬喻,能抵须弥山那么高。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业力「能敌须弥」,比须弥山还高。大海最深,「能深巨海」,巨海是大海,业力之大,比大海还要深。这两句是譬喻,是形容业力能障圣道,小乘的想证阿罗汉果证不到,大乘的想证佛菩萨的果位也证不到。怎么证不到呢?被甚大的业力障碍了,所以叫业障。因为业力能障圣道,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会求人天福报,但是他要障碍圣道,你想成佛成不了,所以非忏除业障不行。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先说我们造的恶业,业在三界以内的,都叫有漏业;在三界以外的,叫无漏业。在三界以内的有漏业,又分三种:恶业、善业、不动业。三界以内分成三善道、三恶道,怎么转到三恶道呢?做恶业,业是个业因,报是个果报。造恶业之因,就转到三恶道,就是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你要是修善业,就转生到三善道,就是人道、天道、阿修罗道,这都是善业转生的善果。佛教讲的天道,又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修善业生上去的,欲界有六层天。色界,四层天。无色界,还有四层天,都是修四禅、八定才能上去,四禅八定,叫不动业。现在要忏除业障这个业,完全指恶业说的。

  「菩萨自念」,菩萨自己念着,念就是观想。「我于过去无始劫中」,「我」是菩萨自称,菩萨刚发心还是凡夫,他就回想过去,前生还有前生,一直推到上面,推不出个原始出来,叫「无始劫中」,都是造一些恶业。「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贪瞋痴,就是身口意的意业,再加上身业、口业,叫做三种恶业。「作诸恶业」,是由身口意三种恶业,再广开有十种恶业,再广开出来无量数的恶业。

  消文要注意,「贪瞋痴」,贪心、瞋心、愚痴心,这三个心就是属于意业。怎么经文由贪瞋痴,再发身口意呢?贪瞋痴这三种属于种子,在人说人,我们转成一个人了,由身体上造的业,叫身业;由口上造的恶业,叫口业;由意业上造的恶业,叫意业。意业就是贪瞋痴,就是由种子再发的现行,这样经文才能消通。上面一句「由贪瞋痴」的种子,起「身口意」三业,起了现行,就造业了。「作诸恶业」,就造诸恶业。

  第一、贪心,前面讲过了,广修供养,度悭贪障。悭,也是属于贪。无论钱财、食物,乃至于家亲眷属、功名富贵,凡是我所爱的东西,都会动贪心。但是你要是有福报,你不贪就得到了;你没有福报,动贪心还是贪不到。

  第二、瞋心,因为他没学佛,不懂自己没有福报,贪不到就动瞋恨,怨天尤人,连天公都要恨,说老天不公平,保佑别人升官发财,这叫怨天。尤人,他恨这个人,恨那个人,认为别人都对他不起,障碍了他升官发财,就动瞋恨心,跟人家结怨。

  第三、愚痴,本来就不应该贪的,世界上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法都是空的,有什么好贪呢?佛教讲的空理不明白,无常的道理应该明白,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你贪官发财,还没有做好了官,还没有发财,该死了,转眼之际,一生就过去了。但是众生愚痴,认为他会住世一千年,或一千二百年,很长远的。没有想到几十年的光景,转眼之际就死了,所以这叫愚痴。不应当贪要贪,不应当瞋的要瞋,大家安居乐业,共同在社会上过平安的生活就够了,你没有想要成佛,做人也要好好做,跟人家结冤家做什么?他偏偏要动瞋恨,要结冤家,这是愚痴。

  贪瞋痴这三个法,叫根本烦恼。由贪的烦恼,生出来无量数的烦恼。瞋烦恼、愚痴烦恼,又引生出来无量数烦恼。这三个根本烦恼,等于一棵树的三个大根,由烦恼树上面,再生枝枝叶叶,引生出来无量数的烦恼,「发身口意」,发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最重的是杀、盗、YIN三种。杀业,杀生害命,先杀畜生,胆大了敢杀人,先杀一个人,胆子更大了,杀很多人,这是身体造的杀业。盗业,偷盗、强盗,起先胆小偷一点东西,越偷胆越大,越偷越多。偷偷摸摸的,还不能满足他的贪心,于是就抢。偷盗、强盗,都是身体造的恶业。YIN业,邪YIN男女,在家弟子,依佛定的戒律,除了出家弟子全断YIN欲,在家弟子可以结婚。因为他贪心大,一个夫妻不够,除了正式夫妻外,要犯邪YIN,男的贪很多的女人,女的贪很多的男人。杀、盗、YIN,都是身体造出来的恶业。

  口业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前面讲赞叹如来的功德,能消除恶口障,已经详细解释过了。这四种口业,最容易犯的是妄言,社会上叫谎言,也叫诈骗语,口业最容易犯的是骗人的话。

  你不听佛理,不守戒律,不知忏悔恶业,社会上为什么会这么乱?每天打开报纸就是杀、盗、YIN、妄这四种恶业,把社会扰乱得不得安宁。杀畜生,不犯国法,报纸不登。杀人,变成家常便饭,而且越杀越残忍,不仅杀人,还要分尸,接二连三的分尸案不断发生,让人怵目惊心,社会习以为常。盗,偷盗,一偷几百万、几千万,政府的公款上亿,也铤而走险。抢,抢的罪最重,抢一包香烟,犯七年以上徒刑,但是他不害怕,照抢不误。YIN,邪YIN男女,那更是乱糟得厉害!分尸案从哪里引起呢?都是犯邪YIN引起的。口业骗人,报纸上每天的诈骗案,不知有多少?所以身业、口业,众生愚痴妄造这些恶业。

  我们是佛弟子,新的业不要造,旧的业要赶快求忏悔。自己学了佛法,要劝不懂的人,叫他不要造身口意的恶业,也叫他学着忏悔,这就是自利利他。身业三种:杀、盗、YIN。口业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三种:贪、瞋、痴。身口意三业,分开来有十种,是总其大纲,杀业,造各种的杀业;盗业,造各种的盗业;邪YIN,造各种的邪YIN,所以叫「作诸恶业」。「作诸恶业,无量无边。」造恶业有多少呢?算不出来,叫无量无边。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好在造的恶业是无形无相的法,假若有个真实之相,那从无始劫以来恶业造到现在,尽虚空容纳不下我们所造的恶业,所以我们佛弟子明白恶业能障圣道,要忏悔。那天天忏悔,哪有那么多的恶业忏悔不完呢?你要知道,我们造的恶业,因为没有体相,假若有个真实之相,尽虚空容纳不下我们造的恶业,所以我们要天天忏悔。要怎么忏悔呢?忏悔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作法忏,第二种取相忏,第三种实相忏。

  第一种作法忏,就是做一个忏悔罪业的法,要是出家弟子,叫忏罪羯摩。看你犯的罪轻重,轻罪,在一个比丘面前忏悔;重一点的罪,在四个比丘面前求忏悔;更重的罪,在二十个比丘面前忏悔清净,这叫作法忏。

  第二种取相忏,是取得一个相好,你对着佛求忏悔,一定要见光、见花、见佛的相好。佛给你现个相,你见了佛的相好,罪业灭了,罪业消除了。没有见到佛的相好,看见放光也可以,或看见虚空落天花也可以,取得一个特别的瑞相,罪业也会忏悔掉。

  第三种实相忏,你认真的修行作实相观,观到一切法皆空,罪性也空了。还有什么罪呢?

  上面三个忏法,最简单的是作法忏。你见了一个、四个比丘发露忏悔,就把罪业消除了。可是一般的在家弟子,不见得会去找出家比丘忏罪,而且还有一个限制,在出家比丘面前只能忏悔现在的罪,前生前世、多生多劫,无始劫以来的罪忏悔不掉。忏悔不掉,就得对着佛面前忏悔,对着十方诸佛忏悔,下面经文说对着无量诸佛求忏悔。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徧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我要求忏悔,我尘尘剎剎,无量的诸佛,无量的诸菩萨,在三宝面前求忏悔,要以清净三业来求忏悔。你不能一面造业,一面求忏悔,这就不成忏悔了。现在我要求忏悔,先清净身口意三业,再不造恶业,叫「清净三业」。身口意都清净,再对着诸佛、诸大菩萨求忏悔,求忏悔一定要诚心忏悔,你天天求忏悔,罪怎么没有忏除掉,怎么没有感应呢?因为你的心不够诚恳,佛法是心法,你忏罪时,要诚心诚意的忏,才能够忏悔清净。还要断相续心,我今天求忏悔了,以后再不造恶业,你要是今天忏悔了,明天再造恶业,这样就忏悔不成了,一定要断相续心,以后再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佛弟子分出家、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在家弟子的戒律;出家弟子,受出家弟子的戒律。所谓:「受戒容易,守戒难。」现在受戒很容易,台湾现在传戒的规矩,在家弟子,你受三皈五戒,菩萨戒七天圆满。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三十二天圆满。受戒很容易,戒是尽此一报身,守戒很难。要是犯戒,就不能安住净戒之中,要把戒守持得清清净净,安住净戒一切功德之中。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这是跟前面三个大愿的结词一样。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也不要忏悔了。「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而」是转词,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得永远的忏悔。「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天天忏悔,念念都要忏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要精进,要虔诚。

  经文讲到这里,我们再把所忏悔的十种恶心讲一讲,再把能忏悔的十种善心讲一讲。先讲所忏悔的十种恶心,众生怎么作恶的?罪由心起,心里起了一种恶心,越起越厉害,所以我们众生可怜,他不学不认识佛法,怎么作恶的?他自己都不明白,糊里糊涂的作恶,我们所忏悔的有十种恶心:

  第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本来没有人、没有我,众生是妄想心,不知道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妄计人我之相。计是执着,由妄想心执着有个人、有个我,还执着我,执着得厉害!执着我,就执着身体是我,这是身见,众生的可怜就是这样,本来没有我,执着个我,执着身体这个臭皮囊,把它当宝贝。一切恶业,都是为我这个身体贪图享受,所以众生愚痴。「起于身见」,一切罪过,皆由一念身见而起,这就是五种邪见的第一种身见。

  第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前面的身见是在内心的,这时候内心具足了烦恼,外面遇见恶缘了。内心具足什么烦恼呢?贪、瞋、痴,心里面有贪心、瞋心、愚痴心。外面遇见可怕的境界,遇见可贪的境界,这是遇见恶缘;遇见可瞋的境界,这是遇见恶缘;遇见可愚痴的境界,这都是遇见恶缘。外面遇见恶缘,心中本来具有烦恼,内外因缘和合了,「我心增盛」,我执我见,更加炽盛。

  第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内边的恶见,外面的恶缘,内外具足了,把善心灭掉了,不生起善心。自己不做善事,别人做善事,他还不喜欢,生嫉妒心。他自己起了恶心,变成恶人,他看见别人做善法就讨厌。

  第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纵是放纵,恣是放逸,放纵放逸身口意造恶业。还「无恶不为」,无恶不造。要求忏悔,到第三个恶心,很容易忏悔,因为还没有发动身口。之前的是内心里作恶,到了第四个无恶不造,身口意都在造恶业,造了新业,忏悔就费力气了。

  第五、事虽不广,恶心徧布:他做的恶事,并不太广大,造小的恶业,但是他的恶心是徧法界的,他的心没有善心了,完全变成了恶心。譬如他在我们国家敢偷东西抢钱,他到美国也敢偷东西抢钱,无时不在作恶,无处不在作恶,无恶不为。

  第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前面第五、事虽不广、恶心徧布,是讲空间。第六种是讲时间,他的恶心相续不断,白天打恶主意,晚上睡觉也在打恶主意。白天做恶事,夜晚也做恶事。

  第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覆是盖覆,讳是避讳,怕人家讲,所有的过失,不愿意别人知道。做恶的恶心,到第七种所忏的,劝他还容易,因为他做了恶事,怕人家知道,有惭愧心。

  第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虏扈」是粗野的个性,又粗气又野蛮。「抵突」是不接受人家的劝导,谁劝导他都反抗,像野马、疯狗一样。「不畏恶道」,你劝他不要造恶业,造恶业会堕到三恶道,他根本不害怕。

  第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第七种他做了恶事,怕人知道有惭愧心,他会改过。到了第九种便像个疯狗野马,「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凡人,他不害怕;圣人,他也不害怕。凡人,平常的人劝他不听,他作恶无惭无愧,也不怕人知道。国家的法律是制裁凡人的,他也不害怕。这就是不惧凡人,不惧圣人。你说你是佛菩萨,他什么都不害怕,到了无惭无愧,无可救药的境界。

  第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一阐提,不是一个阐提,梵语阐提,华言断善根,他一点信仰心也没有。「拨无因果」,你劝他不要做恶事,做了恶事种恶因,将来会堕地狱。他不信堕地狱的话,拨无因果,这是大邪见的人,在佛教里面讲,信佛的心一点都没有,这叫一阐提。

  接着要对着上面十种恶心,讲能忏悔的十种善心,比如下面第一种善心,对治上面第十种恶心;第二种善心,对治上面第九种恶心,依此类推。

  第一、要明信因果:到了第十个恶心一阐提,他拨无因果了,我们还是说明要他相信因果。他不相信因果,这个人就是一阐提,一阐提也有佛性,也可以挽救。如何挽救呢?得遇到机缘,可以说因果,就跟他说一说,不要舍弃众生。不要因为他已经恶得不可开交而舍弃他,这不是菩萨的发心。菩萨发心,知道他有佛性,还是可以回头向善的,要说明因果使他相信。不要直来直去,他一定不接受,要用权巧方便,遇到因缘要劝导他。

  第二、要自愧克责:要自己生起惭愧心来,责备自己不该作恶,这就可以忏悔了。这是对治前面「第九、无惭无愧」,要用权巧方便,叫他生起惭愧心来。

  第三、要怖畏恶道:学佛法,就是道心难发,怖心难生。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很难发起来。怖心难生,恐怖三恶道的心,很难生出来,因为他不怕三恶道,才敢造恶业。要权巧方便,劝他相信三恶道是令人可畏的,他能生起恐怖心,就不敢再造恶业了。这是对治上面「第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的恶心。

  第四、要不覆瑕疵:瑕疵,等于白玉有个疤一样,要把白玉磨得清清净净的,白玉无瑕。对治上面「第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他有惭愧心会求忏悔,发露忏悔对着佛说,他过去做了什么恶业,把它说出来,不要覆盖起来。

  第五、要断相续心:既然发露忏悔,必须断掉相续的恶心,誓不再犯。这就对治上面「第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的恶心。

  第六、要发菩提心:前面讲道心难发,一定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是尽法界、虚空界,都是菩提心,徧一切处利益有情。这是用菩提心对治上面「第五、事虽不广、恶心徧布」的恶心。

  第七、要修功补过:这是对治「第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的恶心。现在你不作恶了,要做善事做功德,好补偿罪过。

  第八、要守护正法:对治「第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守护正法,菩提心发起来了。第一、要持清净戒,第二、你得修定,第三、你得求智慧。修戒定慧,你要守持,要护念,要守护正法,把不做善事的恶心对治掉。

  能受持以上八条,即成就作法忏。

  第九、要念十方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念一方佛,等于念十方佛,你心里念十方佛菩萨,这是对治「第二、具足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的恶心。那个恶心是个凡夫心,你天天念佛,求佛加被,你的烦恼,内外的恶缘,都被你断掉。

  第十、要观罪性空:要观诸罪过,从因缘生,其性本空,所造的恶业,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本来是空的,这就对治「第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的恶心。

  这十种能忏悔的善心,前面八种,都叫作法忏。第九种,念十方佛,是取相忏,要求佛的相好。第十种,观罪性空,是实相忏,你观到罪性空,观到实相的理体上了,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把我执我见统统观空了,造罪的我没有了,哪有我所造的罪呢?

  忏除业障得什么利益呢?第一、能灭除三障,第二、依正具足,第三、恒住净界一切功德,有这三种大利益可以得到。

  第一种利益,是能灭除三障。前面讲忏除业障时已经讲过了。「忏悔」是忏悔业障,实际三障全除。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已经讲过,烦恼障等于种子,业障等于土水,报障等于结的果实。我们现在是忏悔业障,业障消灭了,就没有土,没有水了,种子自然干枯。烦恼障灭了,果报也灭了,所以忏悔业障,结果得的利益,三障都灭除了。

  第二种利益,是依正具足。依是依报,正是正报,依报正报具足,具足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正报是身体,依报是衣食住等享受,到了成佛,依报正报都具足了,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相好庄严,这是正报具足。依报呢?每一尊佛都有一个世界,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是七宝庄严出来的,这就是他的正报依报都具足。还没有成佛之前,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发了十种大的行愿。第四个大愿是忏悔业障,得到依正具足的果报。依正具足,不是像佛究竟圆满,是我们不会得六根不全的正报,比如少一个眼睛,少一个耳朵,少一只脚,这样六根不全,相貌不庄严。正报,一定六根具足;依报,衣食住不会缺乏,只要你勤勤忏悔业障,得依报正报具足的果报。

  成了佛,依正具足,我们都相信。我们初发心菩萨是凡夫,怎能这么快得到这么好的果报呢?要知道佛教讲的道理,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没有因得的果,就是神话,就是迷信。

  一个凡夫刚发菩萨心,怎么知道忏悔业障得这么好的果报?它有个道理,忏悔的是恶业,你的恶业不知道忏悔,就日日增长,恶业越造越多,造的都是罪过。罪过跟福报,正是互为增损的,造了罪,就减损了福;不造罪,就修善法,善法越多越好,就增加了福报。这个道理先明白,你天天造罪,罪过天天增加,你增加了罪过不做好事,不修善法,你的福报天天减少,不但成不了佛,人身都要丢掉。来生来世,人身保持不住,想转个人都不可能,那你就转到三恶道了。人的果报,你应该活到八十岁、九十岁,果报还没尽,你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是如是因,如是果。没有信佛的人,他听不到这个道理,我们信佛的佛弟子,尤其在座的一定都生了信仰心,可是你对忏悔业障这个大愿要看重,不要轻忽,要天天忏悔。

  怎样忏悔呢?要对着佛像求忏悔,你是出家弟子,天天做早晚课都见到佛像。你是在家弟子,家里无论大小都有个佛堂,对着佛像求忏悔。家里太小,没有佛堂,也没有佛像的,你对着虚空说话,十方虚空都是佛,你对着虚空,就是对着佛说:「我弟子某某,今天所造的恶业,我要忏悔。从今天以前所造的恶业,我也要求忏悔。乃至于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造的恶业,都要求忏悔。」用白话说得清清楚楚,每天这样求忏悔,有佛像对着佛像说;没有佛像的,对着虚空说。要注意,不是讲外道,因为虚空还是有佛像,要这样观想着说。

  要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做早晚课,晚课要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那是过去的大祖师给我们编制的,再好没有了。后面都是《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你天天念,就是天天求忏悔。忏悔时要精进、要至诚、要恳切,才有感应。否则随众唱和,有口无心,所念的功德太少了。因为佛法是心法,造罪从哪里造的呢?从心里造的,罪从心起。忏悔呢?将心忏。心里都没有发起忏罪的心,念忏悔文的效力太少了。你只要至诚恳切,精进求忏悔,自然能把业障忏除。

  第三种利益更重要,「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别,主要是戒律不同。佛传给我们的三种学问,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定学、慧学,不分在家、出家弟子。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别,在戒学不同,在家、出家所受的戒不同。受戒容易,守戒难!「恒住净界」,恒是恒常,你受戒了,要安住在净戒之中,要恒常保持受的戒,不犯戒,这戒律不会损失掉,叫恒住净界。

  「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你受戒就得了一切功德,但是一切功德不能恒住,不能长远的安住,功德会丢掉。那是什么道理呢?你不知道精勤求忏悔业障之故,业障有一种障碍之力,前面说过,「业力之大,能障圣道」,你求了戒,得了一切功德,马上可以转凡成圣。但是你天天造恶业,它给你障碍住了,你犯了戒,求戒的功德失掉了,这就不能恒住一切净戒功德。天天求忏悔,这个人谨慎小心,只怕造恶业,犯戒,就是造恶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料拣抉择好的,这样事你不可做,做了决定是个恶业,造了恶业,决定得了罪过。我们凡夫对是非分不清楚,释迦牟尼佛替我们分得很清楚,哪样事不应该做,哪一句话不能说,都订到戒律上了,所以我们依着戒律持,天天还要忏悔业障。你是谨慎小心的人,恶业绝不敢造新的,旧的恶业天天减少,守戒的功德就不会损失,因为你不敢犯戒。受戒,当初都是发了心去受的,怎么会犯戒呢?你要研究这个道理,放逸了。都是凡夫,以为受了戒就好象成佛了,再不要谨慎小心了,都是放逸犯了戒。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我们凡夫犯戒的因缘,你一放逸犯戒了,受的戒不能安住都丢掉了,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忏悔,谨慎小心,甚勿放逸!甚勿放逸的人,他不会犯戒,他受戒的功德都能安住。

  以上是忏悔业障,当下得了利益,一、能灭除三障,二、能依正具足,三、恒住净界一切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复次,善男子!」叫一声当机者善财童子,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听着。「言随喜功德者」,「言」就是说过,「随喜功德者」,现在要给你详细解释,「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会上的人也做慈善事业,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结果不出人天福报。佛门里的善事怎么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积德,本来做善事,就是福德,因为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变成功德。善事的功德无量无边,总说起来,就是上供三宝,下救众生。我们是佛弟子,在佛门里做功德,「上供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装佛像,这都是佛宝。寺院要印经、讲经,这都是法宝。寺院要打斋供众,供养大众僧吃饭,这是供养僧宝,上供三宝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随喜。「下救众生」,前面讲过,你行财布施,众生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你就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生病了,没有医药费,你就带他去看医生给他吃药。总而言之,应该用财布施,你就用财布施。再者就是要无畏布施,救灾救难,像台风来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发生大地震有人死伤,你都要去救济众生。众生遭了灾难,他生了怖畏之心,我们去救他的灾难,就是布施其无畏,叫他得到安乐,叫无畏布施。法布施,众生需要听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会讲一部经,就给他讲一部经。不能讲一部经,你讲一段经,一段经讲不好,给他说几句。我常常说,佛法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你要多来听经,要学讲经,比如你听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只有一页很短,很容易讲,《普贤行愿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学会讲。如果讲不来就讲一段,不能讲一段讲几句,这样不是与佛法相应吗?讲深讲浅都是属于法布施,这是上供三宝,下救众生,都是做功德。

  「随喜」两字,就是随缘帮助的意思,「喜」是欢喜,欢喜,有自欢喜,有他欢喜。人家要发起做一个功德,我们就随喜帮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欢喜,自己也很欢喜。「随」是随喜帮助,随缘帮助。「喜」是自己欢喜,令他人也得到欢喜。

  怎么随喜呢?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前面忏悔业障讲过,业障是由我们身口意造出来的,现在我忏悔了业障,再不做恶业了,身口意都不做恶业,你就做功德。比如这里要修大殿,装佛像,我有财力,我多帮助;我财力少,我少帮助,随力随分,随自己的力量,随喜作功德。又如到哪个地方就拜拜佛、念念经,这就是随喜功德。你如果没有钱,也不会讲法,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你就用身体帮忙,搬砖扫地都可以,这是身业随喜。口赞叹功德,这是口业随喜,可是意业要发随喜的心,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要造善业。随喜功德,就是造善业,如果有人发起印经送人,或者讲经需要经本,你随喜功德。有钱的多随喜,没有钱的随喜几块钱也可以,印经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这样随喜,印经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个钱也没有,经印好了,你帮忙搬运送人,或送到邮局去寄,这是用身业随喜功德,这都是供养法宝。人家开讲经法会,请法师来讲经,这功德太大了,大家听了佛法,都开了智慧,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都发菩提心了,请法师讲经,也要花钱,你也是随喜。桌椅不够,发心去买,没有钱,用身体随喜。人家来听经,位置不够,你让位,没有椅子,我找椅子,让他坐下来听经,这都是随喜功德。法华经上说,人家在讲法华经,有人来晚了,你让给他半个座位,这个人听了法华经,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呢?因为这个人听了法华经,他种了成佛种子,将来成佛有分,如果没有人让位,他就走了,等于舍弃一个众生,也许他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缘了。讲经法会都有一定的时间,常听经的,时间到他就来了,来晚的,都是初发心的人,一看没位置走了,今生遇不到佛法了,你没让位,把这位众生舍弃了。遇到这种情形,你要赶快招呼他,找个位置让他坐下来,已经没有座位了,你让半个位置给他坐,这就是随喜功德。

  再说随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斋,请出家人吃饭,这是斋僧,我多少随喜几个钱,我有一份功德,这叫随喜功德。如果没有钱,我去帮忙买菜,买回来了你会做菜最好,不会做,帮忙捡菜、洗菜,菜做好了,你帮忙摆盘子、碗筷,等大众僧用餐完了,你帮忙洗碗筷、收桌椅等,这都是属于随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门的善事,我都随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功德,你就随喜;小的功德,你就不随喜。

  另外要注意,你不要随喜罪过,别人要造大的罪过,你不要随喜;小的罪过,你也不要随喜,你不要随喜造业障,所以你要谨慎小心,是功德都随喜,你看到别人要造罪,不仅不能参加,还要劝他不要造业。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这是随喜佛的功德,我们是佛弟子,我们要跟着佛的脚步走,绝不会走错路。佛门讲的凡夫圣人一共十法界,凡夫法界有六个,叫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圣人法界有两种,小乘圣人:声闻、缘觉。大乘圣人:佛、菩萨。一共合起来十法界,分成三条道路,正中间的道,是菩萨、佛,大乘道路。这边的道,是小乘佛道,超出三界而不能完成佛果,是小乘圣人声闻、缘觉的道路。另一边是凡夫道,六道凡夫超不出三界以外,脱不出六道轮回。

  你要是着了相,就落入凡夫道;不着相,而着空相,就落到二乘道,一定要跟佛的脚步走,没有成佛以前叫菩萨,走到结果成了佛,就是走中间这条道路。我是佛弟子,跟着佛走,不会走错路,不会偏到凡夫道,也不会偏到二乘道,一定会走到中间成佛的大道。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我要随喜佛的功德,随多少佛呢?随这么多的佛,这是所随喜佛的数目。「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佛怎么成佛的?跟我们一样是凡夫,发心发这么多,他「最初发心,为一切智」,要修福报,甚至于不惜身命。佛经上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分开来,「一切智」就是小乘的智慧。「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这里不这样分,要看经的上下文解释。这里「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从初发心」就是为求佛的智慧。要记得,佛是福慧双修,求智慧,你没有福报求不到。为求一切智,要「勤修福聚」,「聚」者类也,把福报求得很多叫「福聚」。他要精勤的修,他修福,不是求人天福报,是专为求佛的一切智,勤修福聚。这样求福求智,不惜丧失身命,绝不后悔,这叫为法忘躯。忘躯,把身躯都忘记了,死了不要紧,为佛法牺牲也没关系。下面经文总结起来,我皆要随喜。因为经文太长,我们随时把它加上「我皆随喜」。佛最初发心,为求一切智,我们也随喜功德,我们学佛发心求一切智。佛勤修福聚,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我们也勤修福聚。佛为法忘躯,牺牲生命,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我们也为法忘躯,牺牲生命。

  下面经文,讲佛不惜生命求智慧、修福报,经过很长的时间,经过多长的时间呢?「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劫中」,在一切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为求智慧要修福报,在长时间修行舍「头目手足」,众生要我的头,我就把头舍给他;众生要我的眼睛,我就把我的眼睛舍给他;众生要我的手足,我就把我的手足舍给他,舍了多少呢?「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这个功德我们也学着随喜。三千大千这么大的国土世界,无一芥子许,不是如来舍身命的地方。他经过的时间长,舍的身命多了,没有一个芥子许不是释迦佛舍身命的地方,就是他舍的生命,徧于三千大千世界的生命,头目手足,还是属于舍财。财有身内、身外之财,金、银、琉璃、玻璃属于七宝之类,乃至于现在说钞票,是身外之财。身内之财,就是头目手足,众生要我的身外之财,我都布施给他,这是培福。培福,不是求人天福报,不是求二乘小果,我要求佛的一切智慧,这个功德我们都要随喜。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舍头目手足是受苦,这个苦行很难行,因为众生都有我执身见,把身体当成是我,你叫他舍生命,他不肯舍,舍一部分身体,也难做得到,可是行菩萨道的人,要往难行苦行去做。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做过的,我们要随喜他的功德。但是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听到这难行的苦行都害怕,哎呀!这学佛不容易,还要舍头目手足呢?但是你不要害怕,这是诸佛做到最高功夫的地方,行菩萨道行到最高的地方。舍头目手足做什么呢?利益众生。只要众生能得利益,头目手足,都可以舍给他。现在我们是初发心菩萨,刚入学的佛弟子,你要舍头目手足,还没有接受的对象呢!譬如说,道源现在发心,我要舍头目手足,你们在座这么多人,哪个要?我这个近视眼,老早就不好用了,要我给你们一个,有人要吗?要这个近视眼干什么?手给你,拿刀来砍一只,你要吗?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不要害怕。要到你行菩萨道,行到高深的地方,有诸佛菩萨来试验你,要完成你难行苦行。现在你先学舍身外之财,金、银、琉璃、玻璃,属于七宝之类,乃至于钞票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不要执着,你有福报,不会让你没饭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假如你天天造业不培福,再多的钞票也不够用,所以先学舍身外之财,当下就能利益众生。我们能利益的众生是凡夫,他们要的就是钱财,有了钱,可以买米、买衣服、作医药费,可以应急,当下就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不要害怕,现在你还不到舍头目手足的时候。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波罗蜜」中国话叫到彼岸,就是能到达涅槃的彼岸。我们凡夫是在生死的此岸,波罗蜜简单说有六种: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华严经》上讲十波罗蜜,就是把第六般若,再开出来四个,叫十波罗蜜,就是十度: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把它分开。「方」是方便波罗蜜,「愿」是大愿波罗蜜,「力」是大力波罗蜜,再加上智波罗蜜。菩萨及十方无量数的诸佛,在初发心修行,都是修种种的波罗蜜门,门就是法门。「种种波罗蜜门」,修圆满到达彼岸,成了佛,他在修行种种功德,我们都要随喜。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大乘菩萨有五十一个因位,前面都已经讲过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五十一个因位。为什么菩萨有五十一个位子呢?因为他们智慧有深有浅,叫「种种菩萨智地」。修行用功修波罗蜜,由浅处证入,慢慢越证入越深,我统统要随喜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我也要随喜这功德。由因到果功德圆满了,「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诸佛成佛了,他证得两个果:一个菩提果,一个涅槃果。梵语菩提,中国话觉道,就是无上的智慧果,菩提果叫智慧果,无上,就是没有比菩提智慧再上了,等觉菩萨还差一等,叫菩提果。另一个涅槃果,梵语涅槃,中国话叫圆寂,圆满寂灭,这是理果。证得涅槃,就证得实相理体了。成佛,就证得无上菩提的智果。「及般涅槃」,证入圆满寂灭的理果,这个功德我都要随喜。

  「分布舍利」,舍利翻成中国话叫灵骨,像我们释迦佛涅槃后火葬,全身都变成灵骨,变成舍利,一粒一粒都像珍珠一样。留舎利做什么呢?叫一切众生种善根的。释迦佛涅槃后,还是要留功德给众生种善根,我们也要随喜。我们活着要给众生得利益,我们死了也要留点功德给众生,凡夫也能烧出舍利子来,舍利是六度法门的功德品,六度,你只要有一度相应,或者你布施做得很好,或者你持戒持得很清净,死了都可以烧出舍利子来。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前面讲过善根就是五根:信、进、念、定、慧,这里是佛所修的功德都是善根,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入涅槃,这些功德我都要随喜。

  随喜功德,就是一切功德统统要发愿随喜。先随喜佛的功德,佛最初跟我们一样也是个凡夫,他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才成佛,所以十方诸佛都是一样的,从他们初发心,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从他一直行菩萨道,舍头目手足,难行的苦行,这个功德我们也随喜。一直到他成佛说法,最后入涅槃,这个功德我们也随喜。他涅槃后,还要留下舍利子来利益众生,这个功德我们也随喜。以上说的是随喜诸佛的功德。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这是随喜六趣四生,这些凡夫的功德。十方统统有世界,叫「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切种类」是指六趣四生一切种类,也就是指六趣四生所有的功德。这一切种类,这些凡夫的功德,「乃至一尘」,就是一点点只要是功德,我都要随喜。

  天道的功德多,他要修十善,这是六欲天的功德。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要修四禅、八定有他的功德。人要受五戒,有受戒的功德,人天道的功德,常修佛法的人都知道,我们要随喜。阿修罗有什么功德?你找他的功德,就会发现他的功德。畜生道的功德,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就是畜生的孝道。老乌鸦生出来小乌鸦,小乌鸦刚生出羽毛会飞,老乌鸦就退毛不飞了,小乌鸦就到处找东西供养老乌鸦,这就是它尽孝道的功德。小羊要吃奶的时候一定要跪下来,这也是孝道。畜生都行孝道,人怎么不孝顺父母呢?我们要随喜畜生的功德,就是要孝顺父母。

  我附带说,夜猫子,也叫夜鹰、猫头鹰,罪过的例子,它的头跟猫一样,它专吃一切鸟,把一切鸟当饮食。它白天看不见,晚上看得见,于是晚上它一叫,其他的鸟听见就害怕,一害怕就飞,一飞它就看见了,就把鸟抓来吃掉,如果白天能看见,那鸟会被牠吃光了。它是鸟中之虎,专门吃鸟,造了一身的恶业。它活着的时候就有果报,老夜鹰把小夜鹰生出来,老夜鹰就退毛不会飞了,小夜鹰没有东西吃,就吃老夜鹰身上的肉,把老夜鹰吃完了,它就会飞了,这个果报真是不可思议!

  这就是乌鸦能反哺,我们要随喜,而夜鹰吃鸟,及小夜鹰吃老夜鹰罪过的例子,我们不要随喜。此外,还有犬能守夜,鸡能司晨,犬就是狗,夜里它负责任,人都睡觉了,它会守夜。鸡天亮了它会叫,报晓,这是它的信用,这是它的功德,我们就要随喜,学它的信用。狗夜里不睡觉,他的功德就是负责任,我们随喜学它负责任。畜生的功德多了,一时讲不完,上面说的都是大家知道的。

  地狱的众生,也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也有他的功德,我们都看过劝《发菩提心文》,说地狱的众生还发菩提心,人道的众生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文》文有经文作依据,出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大家记着,地狱的众生发菩提心,有很多的注解都没解释出来,因为不知道出处。那是哪个众生呢?是我们释迦佛的前生,释迦佛过去跟我们一样,也会造恶业,也会堕地狱。不一样的是,堕地狱,他还发菩提心,怎么堕地狱还发菩提心呢?堕地狱受罪受苦,各式各样,释迦佛前身堕地狱受什么苦呢?有两个地狱众生拉一部铁车,其中一个没有力气,拉不动就被小鬼打。这一个地狱的众生,就发了慈悲心,说他的力气太薄弱,我多用力气拉就好了,你不要再打他了。不晓得地狱里的众生那能讲道理,谁允许你开口,他一替别人求情,小鬼就用铁叉把他叉死了,因为他发的是菩提心,一下就出地狱了。这是释迦佛前身堕地狱的公案,就是他有一尘的功德,我们都要学会,这六道凡夫的功德,我们都要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是随喜二乘圣人的功德 ,二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梵语辟支佛,翻成中国话叫缘觉,这两种都叫小乘圣人,有他们的功德要随喜。「有学、无学」,声闻乘分:一果、二果、三果、四果,四个果位,一果、二果、三果,叫有学位。四果,证得阿罗汉,叫无学位。辟支佛,是利根的小乘,他观十二因缘法,不分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一下子就证得辟支佛。有学、无学,是讲声闻乘,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小乘人有什么功德呢?他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都断掉了,脱出六道轮回,了生脱死,就是他的功德。大乘圣人,是要度一切众生了生死,一样要断见思二惑,脱出六道轮回。不过,小乘人不发心度众生,他把三界以内的烦恼都断掉了,超出六道轮回,这个功德我们还是要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这是随喜菩萨的功德,前面讲随喜佛的功德,没有成佛前叫菩萨,菩萨所修的那些难行苦行,我们都要随喜。「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志求」,志就是立个志愿,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就是要求佛果菩提,这个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前面小乘不加「广大」两字,菩萨的功德广大无边,广大的功德,我们也要随喜。

  下面把它总结起来,随喜功德的大行大愿无穷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前面讲过四个大行愿了,每一个大愿都有这样的结词。这一段文要注意,这里把中间一段「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随喜无有穷尽。」经文略掉了。虽然略掉,里面还是含着一样的意思,这是因为文章的权巧。「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接着「我此随喜无有穷尽。」这是文章的变化巧妙之处。

  随喜功德,这个大行愿得到什么利益呢?

  第一个利益,先除嫉妒障。我们凡夫有贪心是根本烦恼,因为贪心又生出枝末的贪心。嫉妒,还是由贪心生出来的,嫉妒就是不耐他荣,他人有荣华富贵的时候,他忍耐不得,这叫做嫉妒心。他人有了荣华富贵,就是有了功德,我们应该发随喜心。前面讲过,你或者出点钱随喜,或者出点力量随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乃至于说几句好话,用口业随喜,乃至于发随喜的心,用意业随喜,总而言之,你不能生嫉妒心。不学佛法的众生,他生嫉妒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嫉妒叫障碍,障碍别人做好事。我们学了佛法,不懂得随喜功德这个大行愿,还是会生嫉妒心,那就是可怜愍者,学了佛法为什么还生嫉妒心呢?因为凡夫他学佛法没学那么多,我们都是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弟子,谈起某个出家人或居士,做了一件功德事,我们都应该发随喜心,可是这个人他不发随喜心,非要说几句坏话,你们正在赞叹做功德的人,他要批评他,说那个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好象人家的家谱他都看过,人家做功德好事,你为什么要讲坏话呢?都是由嫉妒心说出来的。

  我听过老法师说一个毫无道理嫉妒心的公案,写到《佛堂讲话》里。这公案出在前秦,前秦时要考功名,第一种是秀才,第二种是中举人。有一家他的邻居中了举人,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都要给他贺喜。开贺的日子,举人的家里要布置一下,因为大门的油漆都脱掉了很难看,于是就请人来油漆大门,希望能好看一点。这个人听说邻居中了举人,他心里就不好过,又看见邻居大门油漆得更好看,心里更是放不下。白天看见气了一天,晚上更是气得睡不着觉,半夜拿臭水沟的污泥,抹到邻居的大门上,这样心里才痛快,回家睡着了。这个人是什么道理呢?毫无道理,你邻居中了举人,应该感到光荣,随喜功德,他不懂得生气什么?他不懂得这是嫉妒烦恼,毫无理由的生气。由此类推,嫉妒心,我们一定要把它降伏灭掉,不然嫉妒生了障碍,你自己不做功德则已,别人做功德你还要想办法把人家破坏,所以对治嫉妒障碍要修随喜功德。

  第二个利益,能生出来平等的善心。只要是善事我都做,我能做的我做,别人做的我随喜。这个心是平等的,绝不生嫉妒,这就是生出来平等的善心。怎么生起这个心,你要常修随喜功德,才能把平等的善心生出来。

  第三个利益,能得大眷属的果报。你是出家弟子,能收很多的徒弟,你是在家居士能生很多的儿女,眷属很多,都是随喜功德的感应。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这是第六个大行愿,叫请转*轮的愿。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先说这大的佛剎,佛剎就是佛的世界,前面说过很多次了。「一切佛剎」,在梵网经上讲这个数目字多了,把一切佛剎都碎为极微尘。「极微尘中」,每一粒极微尘之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这里与前面的文字有一点不同,就是每一粒极微尘之中,不是有一个佛剎。「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佛剎」。而且加上「广大」两个字,就证明一粒极微尘不小,里面含有广大佛剎,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这叫做小大无碍,一多无碍,前面都已经讲过了。「一一剎中」,在极微尘里面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剎之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因为佛剎多了,佛也多了,在我们念念之中都有佛在成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有佛成佛,就有菩萨海会围绕。那么我发愿有佛成佛,我都要去请他转*轮。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请法,要身口意三业虔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佛说法叫转*轮,「转」就是说,由佛的口里说出来,从众生耳朵听进去,听到八识田里,这就是由佛口里转动到我们众生八识田里面,转就是转动的意思。佛说的法怎么叫「轮」呢?轮有两种意思,一种叫摧辗义,一种叫运载义。轮就是指着车子,地上有什么垃圾,车轮都可以辗坏,这叫摧破辗坏的意思,佛说法叫转*轮,佛说法能令众生摧破无明烦恼,等于车子辗过去,任何东西都辗坏的意思一样。佛说法是度众生成佛的,等于车子能运载众生由此岸到彼岸。所以有摧辗义,能破除众生的烦恼;有运载义,由凡夫地运载到佛的宝所,所以佛说法譬喻叫转*轮。

  佛成佛了,为什么需要有人请转*轮呢?因为众生都是凡夫,他不知道请转*轮的仪轨、规矩。我们要常常发这个愿,有佛成佛了,我们就代众生请法,请转*轮。有人有疑问,我们能遇到的佛,是应化身佛,像印度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多年了,我们现在再去请转*轮不是晚了,我们何必再发这个愿呢?他没有看到《普贤行愿品》的经文,不是对那一个化身佛说的,他是对所有的佛,不可说不可说尘中剎、剎中尘,尘尘剎剎无量数的佛发的愿。念念都有佛成正觉,念念都要请佛转*轮,不是为印度一个佛发的愿。还有一种意思,下面请佛住世有说,不是只请佛转*轮,菩萨转*轮,我们也请;声闻缘觉转*轮,我们也请;乃至一切善知识转*轮,我们也请,下面有明文。前面开讲十大愿王时就讲过,一个凡夫的法师能讲经说法,其他的佛弟子不知道怎样请法?你知道要代众生去请法,你把法师请来讲经,大家听闻佛法,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跟前面都是一样的讲法,不再重复了。

  请转*轮这个大愿,当下得了什么利益呢?能除慢法的障,能得多闻智慧。我们佛弟子,都知道听法好,但是我们有我慢的习气生了障碍。哪里讲经说法他不去听,就闻的太少,不能多闻就生不出来智慧。这两个利益是互相关连的,慢法的人,他有贡高我慢生了障碍,人家讲经说法他不听,有人劝他也不去,为什么不去呢?他认为讲来讲去还不是那一套?我不要去,你把那一套讲讲看?他说,我不会。你既然不会,为什么不去学呢?他还有一个理由,当法师的,都能说不能行,我不要去。你怎么知道那个法师能说不能行呢?这都是贡高我慢。他能说你还不去听,他不能行你怎么会知道呢?这就是贡高我慢生了障碍。你发愿,有人讲经说法就去听,一下子就把贡高我慢的心降伏住了,把我慢障除掉了,你就能得多闻智慧。因为这个法师是你请的,一定要给听经的人作榜样,你一定要多听,听多不是开智慧了吗?所以得了多闻的智慧。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这是第七个大愿要请佛常住在世间,不要入涅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这么多的佛,跟前面一样的解释。这里不同的,「将欲示现般涅槃者」,诸佛要示现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入涅槃,前面也讲过,涅槃翻作圆寂,圆满寂灭,要入圆满寂灭叫般涅槃。上面有个「示」字,「示」是示现,因为佛成佛,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都是示现的,本来他不要受生示现受生,示现受生就得示现入灭,所以涅槃也是示现的,他将要示现般涅槃的时候,我就去请他住世。

  「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这就是三乘圣人,菩萨是大乘圣人,声闻、缘觉是小乘圣人,合起来三乘圣人。「有学、无学」,前面讲过了,声闻乘分四果,初果、二果、三果,是有学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讲经说法的人,称为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这里总说起来,「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我请佛,请三乘圣人不要入涅槃,乃至请一切善知识都不要入涅槃。我是为众生请的,我还经过长时间这样请,请他们长时间住在世间,因为他们要利乐一切众生。佛住世,利乐一切众生,三乘圣人,乃至于一切善知识,请他们长时间住在世间,都是利乐一切众生,我是代众生请的。

  有人怀疑,要是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还没入涅槃,我去请他住世不要入涅槃,可能释迦佛大慈大悲会再多住世。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多年了,我们在这里发愿,请佛住世不是晚了吗?这个疑问跟前面请转*轮一样,所以请佛住世这个愿还是要发,见到佛、菩萨、声闻、缘觉,都要请他住世。还有一个疑问?佛菩萨要是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他的生死能够自在,他要住世就住世,要涅槃就涅槃,我们请他住世,他有这个本事。「一切善知识」,一定是凡夫善知识,怎么知道呢?因为把佛、菩萨、声闻、缘觉,另外列出来,下面这一句,一定指着凡夫善知识,他自己生死不得自在,我请求他住世,他也不能住世,这不是多余的吗?答复这个疑问,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我们见了凡夫善知识要入涅槃的时候,我们一定请他住世。因为我是个凡夫,我们不知道他的地位,我们要知道他是凡夫或圣人,必须我们的地位超过他,我们没有超过那位善知识,我们不知道他是凡夫或圣人。这些讲经说法的善知识,有的是菩萨再来,他自己生死可以自在,没有人请他住世,他就别世入涅槃去了。有人请他住世,他就化缘未尽,还可以住世。我们不知道,就把他当圣人,请求他住世。

  第二个解释,这个善知识的确是个凡夫,他到命终了,我们请他住世,他自己也不能作主。我第一天开讲时,有另外一个解释,善知识要离开我们这个地方,要到别处弘法,要挽留他请他住世。像现在大家都喜欢到美国转*轮,到美国转*轮也是好的,哪里的众生都要度,可是我们台湾众生谁度呢?我们应该替台湾的众生挽留这位善知识,请他住在台湾弘法。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经文,跟前面都是一样的解释。

  请佛住世得什么利益呢?第一、可除谤法的障。诽谤佛法,罪过重得很,地藏经上一再讲,你要是诽谤佛法,一定堕无间地狱,而且时间很长,甚至于千佛出世都不通忏悔。一千佛出世,一千佛入涅槃了,你从地狱还没出来,跟佛没有缘,因为你诽谤了佛法,犯谤法的罪。《无量寿经》上说,众生要生极乐世界,就是五逆十恶,诽谤正法的人不能生西方。到了《十六观经》把五逆十恶的人开缘出来,乃至于造五逆十恶的人都能生西方。上面两部都是净土五经之一,怎么融会贯通呢?第一、《无量寿经》上说众生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根本不相信净土法门,怎么能生西方?《十六观经》开缘,「五逆十恶」的人都能生西方,没有开「诽谤正法」的人能生西方,因为诽谤正法的人根本不相信有极乐世界,不相信念佛法门,怎么能生西方?所以我们就知道诽谤正法,比五逆十恶的罪过还重,障碍还厉害。那么以前没有学佛法,已经犯过了怎么办?前面讲请转*轮,能消除慢法的罪;请佛住世,可以灭除谤法的罪。这两个大愿是一个大愿,请佛住世做什么事呢?请转*轮,而请转*轮,必须佛住世。乃至于请一个善知识住世,也是请他转*轮,所以这两个大愿是一个大愿。第一、你以前轻法慢教这个障碍能够消除,最重的谤法罪也能消除。

  还有一个利益,就是可以成就你的慈善根。慈心常常现前,种了善根,前面讲过,各种功德都可以种善根,慈善根是一切善根的根本,大慈大悲,要大慈才能起大悲,大慈在前面,大悲在后面。大慈善根你一成就,一切善根都成就了。为什么请佛住世,能成就这慈善根呢?因为请佛住世,也是利乐一切众生,慈能与乐,我要给予众生乐,我才请佛住世,请佛转*轮,这就是养自己的大慈心,养自己的慈善根,结果慈善根成就了。

  下面讲第八个大行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前面讲过,要请佛住世,这文字并不难懂,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是佛弟子,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不应该跟本师学吗?不过要注意,「常随佛学」的「常」字,我们长远心很难发,所以要常随佛学。我们跟佛学,不跟凡夫学,不跟二乘学。跟凡夫学,学些有为法,学好的,不学坏的。学好的,学凡夫的善法,得人天福报,不能出轮回,所以不要跟凡夫学。跟二乘学,他偏空舍弃众生,自己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不管众生的事情,只肯自利不肯利他,所以不要跟二乘学。我们常常跟佛学,我们要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世界」就是我们释迦佛教化的世界,叫堪忍世界。堪忍者,堪能忍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一种特性,娑婆世界是苦世界,这里的众生还不愿意离开这个苦,堪能忍受这个苦。其他世界没有这个特性,娑婆世界的众生难度在这里,佛警策我们要赶快脱离这苦海。

  「毗卢遮那如来」,梵语毗卢遮那,翻成中国话叫徧一切处,这是法身佛的名字,但是《华严经》上翻译的报身佛,也是毗卢遮那如来,我们还是把他当报身佛解释。娑婆世界是释迦佛教化的世界,是应化身佛教化的。毗卢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大了,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什么样子?《华严经》前面有画一个图,华藏世界含有二十层无量的世界,每一层都有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像我们中国倒立的宝塔的样子。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你就知道每一层都有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从娑婆世界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再来贯通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应该住在华藏世界,怎么说在娑婆世界呢?因为娑婆世界在华藏世界之内,对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讲容易了解。实际说,娑婆世界也就是华藏世界,娑婆世界是应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应化的,所以应化身佛,就是报身佛应化出来的,说娑婆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教化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因为这里的名相跟平常不同,我们要把它料拣清楚。

  现在再讲常随佛学,「从初发心」,就是毗卢遮那佛最初发心。「精进不退」,他发菩提心我们跟他学,他「精进不退」,我们也跟他学。「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前面说难行苦行,是布施头目手足,这是用身命布施,布施多少身命呢?用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我们也跟他学。「剥皮为纸」,把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用。「析骨为笔」,把自己的骨分析开,作写字的笔。「刺血为墨」,把血刺出来作墨,「书写经典」。书写多少经典呢?「积如须弥」,有八万四千由旬,像须弥山那么高。「为重法故,不惜身命」,把皮剥下当纸,把骨作写字的笔,把血当墨来写经典,为重法不爱惜身命,我们都应该学。这是说要跟佛学,毗卢遮那佛过去都做过这些事,我们一个凡夫是尽我们能做到的做。「剥皮为纸,析骨为笔」,道源没有看见过。「刺血为墨」,我看过两个法师写《华严经》,《华严经》有八十卷六十万字,用剃刀割舌头,下面用碟子接着血写《华严经》。前面是讲舍身内之财,身命都可以舍,何况舍身上的皮、骨头、血呢?

  再讲身外之财,「何况王位」,国王之位能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国王富有四海,城邑聚落,宫殿园林,都能舍掉。「一切所有」,都能舍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一段一个应化身佛都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做的,把王位都舍掉,城邑聚落,宫殿园林,都能舍掉,去行种种难行苦行,尤其在大雪山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种种难行苦行,我们都得跟着佛学。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成了佛,就示现种种的神通,起种种变化,示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就是开种种法会,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个法会,这是指释迦牟尼佛,前面是毗卢遮那佛,都是一样的。「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开种种法会,该度菩萨的,比如开华严法会,那只有菩萨在座,就是一切菩萨的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之后就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讲小乘经十二年。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转轮圣王是最有福报的王,在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出世,他有一个福报,感得的一个果,能统一四大部州,叫转轮圣王。「小王」,比转轮圣王说是小王,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国王,国王的眷属要请佛说法,开法会也去参加。

  「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剎利」是印度的贵族,「婆罗门」是一种净行种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还高,是第一种的种族,长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们开法会去参加。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比如像地藏经开法会是在忉利天宫开的,或者到龙宫去开。「八部」鬼神请他说法。「人非人」,非人就是变化人,请佛说法,佛都要去。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就是各种法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佛说法是圆满的音声,像天上打雷一样震动。「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众生好乐听佛法,佛就跟他说法,结果把众生的善根成熟了。

  「乃至示现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从佛初发心行苦行,乃至于到各种道场去说法,我都随学,乃至示现涅槃,我也都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华严经》上的世尊毗卢遮那佛,不是指释迦佛,因为释迦佛是应化身佛,这里的世尊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先向我们的世尊毗卢遮那佛学,并且还要跟十方三世一切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的解释,就跟前面发无尽的大愿一样的解释。

  常随佛学得什么利益呢?下面三个大愿得的利益是一样的。

  第一、能除狭劣障。「狭」是窄狭,「劣」是卑劣,我们凡夫的心量太小,窄狭卑劣,能回向佛果菩提上,一切功德都变成至高无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我回向一切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我的功德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就不窄狭了,所以能除狭劣障。

  第二、能成广大善。你本来做了一点点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你的功德,变成徧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广大的善事。 行普贤十大愿王利益表

  十大愿王 利益

  一者、礼敬诸佛 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

  二者、赞叹如来 除恶口障,得无碍辩才。

  三者、广修供养 消除悭贪障,得大财富

  四者、忏除业障 一、灭除三障二、得依正具足三、恒住净界一切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 一、除嫉妒障二、能起平等善三、得大眷属

  六者、请转*轮 一、除慢法障二、得多闻智慧

  七者、请佛住世 一、除谤法障二、得慈善根二、成广大善

  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 一、除狭劣障二、成广大善法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是讲到第九个大行愿,要先注意,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这三个愿都是属于回向的愿。回向有三种回向:第一、回向菩提,第二、回向众生,第三、回向真如实际。「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我们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一个目的地,趋向到什么地方呢?

  第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这叫回因向果,我所修的行门、善法、功德,都属于因,叫因行,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于佛果菩提。

  第二、回向众生:我自己要成佛了,我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趋向于他人,就是一切众生,这是回自向他。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就是真如理体,回向于真如理体,这叫回事向理。所修的行门,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事相不要执着,把它回向到真如实际、真如理体。

  这三种回向,再把它合一下,前面两种是随相的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个菩提的相;回向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众生的相,这叫随相回向。第三种回向真如实际,是离相回向,没有相的回向。

  佛法是越讲越高深,越讲越玄妙,但是听多了,你就知道应该这么高深玄妙。我们众生所做的恶事不说,做恶的众生不要回向,也要堕到三恶道里去,那是不足挂齿的人。欢喜做善事、做功德的都是着求福报的相,一有所求,就落于人天福报,出三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了功到达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三界,还是小乘果,被批评为焦牙败种,你发的菩提愿焦了,发的菩提种坏了,所以众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你要回向菩提、回向佛果,不要回向到二乘果位,这就高明了;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深了,但还不到高深的地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这个心已经难得发了,发起来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过还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实际,就是我回向菩提,要离菩提的相;我回向众生,要离众生的相,这样才叫玄妙了。我们平常的人做恶不足一提,修善的不闻佛法,也跟他谈不上话。我们佛弟子,你去考验一下,有几个发心,我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众生?有这样的佛弟子,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你佛法还没学好,你着了菩提相,着了众生相,一定要有第三种回向,回向到真如实际,回向到理体上,理体没有相,这才算高深、才算玄妙。

  这种高深玄妙的道理,在大乘佛法里还不算高深玄妙,《金刚经》是般若部,还是大乘的初门,《金刚经》上有说这个道理。《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长老请问:「云何安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开示他,你应该发愿度尽一切众生,都叫他入无余涅槃,都叫他度成佛,可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你度众生成佛,这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许着众生相,《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我把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怎么实无众生得灭度呢?因为你一着相就错了,不要着度众生的相。《金刚经》讲到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学佛,要先认识佛,谁是佛呢?三十二种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就叫佛。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你行了邪道,因为你着了佛的相,着了法的相。《金刚经》只是大乘初门,还不是最高深的,度众生,不着众生相;见了佛,不许着佛的相,也就是不着菩提相。讲得太高深,听得有点不耐烦,我们一个众生,难得发了菩提心,想证得菩提果,这是很难发起来的心,着个菩提相不是很好吗?众生难得发起度一切众生的心,着一个度一切众生相,不是很好吗?怎么要把这个相离开呢?因为实际理地,一法不立,讲到真如实际理体上,一个法不许建立。建立一种法,就被一种法所染污,你理体不清净。你建立一个成菩提的法,就被菩提法所染污;你建立一个度众生的法,就被度众生的法所染污。这当然跟凡夫五欲之乐的法,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还是个法相,还是染污了清净的理体,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你证了菩提,要离菩提相;度尽众生,要离众生相,叫离相回向。

  有人还要辩论,三种回向,前面两种回向随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回向一切众生,这是难得发的心,难得起回向的愿,结果他都随相回向,回向菩提,成了佛;回向众生,度尽一切众生,有什么不好呢?《金刚经》说,这是行了邪道,这不是吓死人吗?因为你一着了相,就落于凡夫,你证不了佛果菩提,你不能度一切众生成佛;因为你一着相,所有功德都落于人天福报,变成有漏的福德,这不是走邪道吗?这就是佛法难学,要细心、要谨慎,不可依着自己的见解作见解,要依着佛的见解作见解,他怎么解,我们怎么学?不细心,解错了,还是走错路了。

  前面讲的第八愿常随佛学,也是属于回向,就是回向菩提的愿,我常随佛学,我就求证菩提果,我所做的功德,所有的因行,都回向佛果菩提,这叫做回因向果的回向。现在讲的「恒顺众生」,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于一切众生,这是回自向他的回向。到了第十个回向,普皆回向,应该是回向菩提,经文没有说回向菩提,没有说回事向理。你要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圆教经典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事事都合于真如实际,它怎么会生障碍呢?

  以上把大意讲完了,下面讲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这是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者」,「恒」是恒常,「顺」是随顺,恒常随顺一切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机,叫他得到佛法的利乐、利益。恒顺众生,不是跟着众生去造恶业,随着众生的根机,去度脱这些众生,使他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有一句话叫应机说法,你说法不应机,众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要观机逗教,你看他是什么根机,你说的法,正迎合他的根机,当下就得到佛法的利益。说个譬喻,叫应病与药,你是个医生,先看众生得的是什么病?你能应他的病下药,一吃他的病好了,那个病人得了你的利益。反之,你的药再好,跟病人的病不对,也没有用。比如治疗感冒,你用贵重的人蔘给他吃,感冒不是更加重了吗?「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对症则为良药。「法无高下,应机则妙」,佛法平等,没有哪一法高?没有哪一法下?只要能应众生的机,都是妙法;不能应众生的机,再妙的法,也没有用。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机,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下面讲众生多,众生以差别为性,根机差别也多。「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剎」就是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像大海一样。海是个譬喻,形容十方的剎土世界多,世界多众生也多了。「所有众生」,就是十方剎海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众生以差别为性,有种种的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受生的方法不同有这四种,有的是「卵生」,如鸡、鸭。「胎生」我们人是胎生的,像牛、羊、猪、马,都是怀胎生出来的。「湿生」是由水里生出来的众生。「化生」生到天上的众生,都是化身的。畜生里面也有化生的,如夏天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不是老蝉生出小蝉,是土里的虫脱壳,变成有翅膀的蝉飞到树上。还有小蚊子,也是水里的小虫脱壳,变成有翅膀的小蚊子,众生受生的方法不同,有这四种。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活住的所在不同。「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我们人也是依着地、水、火、风安住,我们内在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外面住的大地世界,也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叫内四大、外四大。「或有依空」,天界有二十八天,只有第一层天、第二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依着地住的。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离不开山。可是第三层天以上,都在虚空住着。「及诸卉木而生住者」,「卉木」花草都叫卉,「木」是树木,像花神、草神、树神,都是依着花卉草木住的,这是住的地方不同。

  「种种生类」,众生千差万别,就用「种种」两字,种种生类各个不同。「种种色身」,色身就是身体不同。「种种形状」,形状不同。「种种相貌」,外相相貌也不同。「种种寿量」,寿量也不同,比如人活几十年,有的小虫朝生暮死,天人到色界天,顶多活多少大劫,寿命之量也是不同。「种种族类」,各有一族,各有一类,比如人是人类,畜生是畜生类。详细分,人还有各种族,畜生也有各种族。「种种名号」,有其相,必有其名,名号不同。「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不是佛性,佛性现不出来。众生的心性是妄想心,习性不同。「种种知见」,众生的妄想知见,也是种种不同。「种种欲乐」,众生的欲望好乐,各有不同。「种种意行」,意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心行各有不同,心里种种的念头也不一样。「种种威仪」,威仪就是行、住、坐、卧的举动不同。「种种衣服」,穿的衣服也不一样。「种种饮食」,吃的饮食也不一样。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人住的村庄营地。「聚落」是村庄,「城邑」是城市,甚至国王住的「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不一样,都是种种不同。「天龙八部」,天、龙这是两部,因为八部以天众、龙众为最高,夜叉、干闼婆、阿修罗、 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八部护法善神,各有不同。「人」是人道众生。「非人」是变化人,各有不同。「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是足的不同,有无足的,像蛇没有脚,用肚子走路。有二足的,我们人有两只脚,畜生也有两只脚的。有四足的,牛、马、猪、羊,不同的畜生。有多足的,还有八只脚、十二只脚、一百只脚的,这是众生的脚都不一样。「有色、无色」,这是色身分别,欲界、色界都有色身,色就是身体。可是无色界,没有色身。「有想、无想」,按心想分别,「有想」有心想的,「无想」色界天的无想天,入无想定,心里没有思想。「非有想非无想」,那是生到无色界天,修非想非非想定的,叫非有想非无想。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像前面说的种种差别,把它总结起来。「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彼」就是指如是等类众生。「随顺而转」,随顺着个别的根机而来转化,转就是教化,随顺而转,你得恒顺众生,要跟众生结好缘,有一句话:「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你未成佛道,先与众生结缘,怎么结缘呢?「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承事」就是尊重这一切众生,跟这些众生做事,现在说服务,我为一切众生服务,我还要供养这一切众生,如恭敬我的父母一样,如奉事我的师长一样。又等于供养阿罗汉,乃至供养佛一样,我都是发最虔诚的心,来承事、来供养的。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要行菩萨道,怎么利益众生?众生有病苦,你给他作良医,给他治病,施医舍药,救他的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走路时迷路了,你要指导他,为众生作导师,引导他走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夜里走路,路上没有路灯,你造个路灯,给他照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地下埋有金银七宝。「伏」是看不见隐伏着,「藏」是含藏之意。七宝含藏在地下,让贫穷的人挖掘出来,不是发财了吗?现在可以做到的,比如你懂得开矿的学问,引导众生去开金矿、银矿,众生发财改善生活,这就是令得伏藏。

  现在人家批评佛教徒都是消极份子,不肯做社会上的慈善事业,不肯为社会做福利事业。你要知道,不是佛经上没有这个道理,而是佛教徒没人做,这里不是都是为众生服务做福利事业吗?你开医院,贫穷人来看病,吃药不要钱,这不是行菩萨道吗?但是不能赔钱,有钱的人多出一点来补助贫穷的人。如是类推,只要你肯做,佛经上都有讲这个道理。

  把它总结起来,「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不起差别心。众生差别,菩萨要以平等心,多多饶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呢?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诸佛出世,就为度一切众生,你能随顺供养一切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一样。你就知道第九条大愿,跟前面第三条大愿广修供养是一样的。第三条大愿,恐怕我们最初发大愿,要你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你发不起这个大愿来,先叫你供养诸佛。到了第九条大愿,要你供养一切众生。「若于众生尊重承事」,若能尊重一切众生,不轻视众生,「承事」服务一切众生,跟一切众生做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以大悲心为本体,先说出来,大悲心是成佛的本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没有大悲心,不能成佛,可见大悲心是多么重要。大悲心怎么生起来的?因为有众生,才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你就知道,因为菩提心才成正觉、才成佛。那么没有大悲心,生不起来菩提心;没有众生,生不起来大悲心。你怎么成佛的呢?因为有众生才成佛,所以要报佛的恩,先报众生恩。下面是个譬喻,比喻得更清楚了。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旷野」没有人的地方,「沙碛之中」,不是好的土地。「有大树王」,有一棵树很大,叫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大树王生在旷野沙碛之中,一定要有水,没有水就干枯了。根要得水,枝叶才能开花结果,才「悉皆繁茂」,这譬喻什么呢?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众生在生死轮回,等于在旷野之中,有一棵菩提树,等于树中之王。「亦复如是」,也是这个样子。什么样子呢?「一切众生,而为树根」,一切众生,就是菩提树的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菩萨是因华,佛是果德,开了菩提华,结了菩提果,就是佛菩萨。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你怎样成就诸佛菩萨的华果呢?得用大悲水,饶益众生,就是在菩提树根上,常常浇水,才能开华结果。下面再加以解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菩提果。菩萨能以大悲水,多多利益一切众生,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华严经》上讲的这段经文特别重要,我们佛弟子平常讲,要求佛的菩提果,在佛的面前去求,学佛修行,学佛证得菩提果。不晓得菩提果,是属于众生的。为什么呢?下面再解释,「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菩萨怎么能成无上正觉呢?不是得把六度波罗蜜修圆满吗?六度波罗蜜在哪里修呢?在众生身上修,你六度不在众生身上修,六度波罗蜜都不能修圆满,怎么成佛呢?所以菩提果是属于众生的。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十大愿王,只有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再叫一声当机者,叫他注意。对于这种义理,你应该这样解释。「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你对于众生要平等心,才能成就圆满你的大悲心。「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前面叫你发平等心,供养一切众生,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如来。因为你不去供养一切众生,如来不会欢喜的,你第三个大愿广修供养,不能圆满。

  下面把它结起来,总结恒顺众生第九个愿。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和前面的解释一样,不必再解释了。下面讲第十个大愿。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第八个大愿常随佛学,是自利,第九个大愿恒顺众生,完全是利他,自利利他,到这里才回向,三个大愿合成一个回向。从第一个大愿到第九个大愿,我所做所有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自己的功德回自向他,回向众生得到什么利益呢?下面说出来。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众生就是求安乐的,求平安求快乐。「无诸病苦」,不要生病,生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众生要行恶法,我回向他,要做恶法都不能成就。「所修善业,皆速成就」,众生要行善法,我回向他,所做的善法都赶快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三恶道的门都关闭起来,不要掉到三恶道里去。「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我要回向善知识多开导众生,叫他行人天福报之正路,最后入于无余涅槃,成佛,走涅槃的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众生愚痴,他要造恶业,造很重的恶业,结果感得极重的苦果,我愿意代众生受苦,这是前面法供养,代众生受苦的愿。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希望众生能解脱苦果。「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我愿意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都能成佛。

  下面把第十个大愿总结起来。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跟前面一样的解释,不必再讲了。

  下面再把十个大愿总结起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所发的十种大愿,都具足圆满了。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你这个菩萨,要想行菩萨道度众生,怎么度法呢?依着这十个大愿去修行。「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先是「随顺」后「趣入」,这是两步功夫。我们最初都要学着发愿,学着力行,随顺这十种大行大愿,再进一步就趣入,证入了这十种大行大愿。「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就能令一切众生都成佛。「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这样依着十个大愿修行,就能利益众生,这是利他,你就随顺无上正等正觉,自己将来也要成佛。「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这十个大愿是归纳起来的,实际广开来,诸行愿就像大海一样,无量行愿,普贤菩萨的行愿海,你都能成就。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你随顺十种大愿,成就一切众生,就随顺无上正等正觉。你利益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成佛,你也成了佛,以利他为自利,你应该知道。

  下面再较量一下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七宝」是上妙的七宝,充满无量无边世界里的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人天的福报,人天的安乐,是人天最胜的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你把世界的七宝,布施给「尔所」,就是上面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众生,布施给他们,再把人天的安乐,都布施给他们。「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你拿世界的七宝,供养一切世界诸佛菩萨,拿人天的安乐,来供养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经过这么多的世界极微尘数的大劫,相续不断,时间长,功德更多了。

  「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前面你用世界的七宝做布施,拿人天的安乐做供养,供养那么多的众生,供养那么多的佛菩萨,你得的功德很多了。不如你听十大愿王听过一遍,不要说你发愿力行,不要说随顺趣入。「一经于耳」,现在讲堂的在座各位,都得了无量的功德,都从耳朵听过了。这十大愿王的功德就这么大,跟前面用世界的七宝做布施,拿人天的安乐做供养的功德相比较,「百分不及一」,前面布施功德百分,不及闻经功德一分。再比较,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就是极微细的少分,也不及一。

  下面再较量看功德大,不是我们听了就算,「一经于耳」就满足了。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听了十大愿王,一经于耳,信心又深。「于此大愿,受持读诵」,十大愿王,你能纳受于心,「持」是忆念不忘,对本叫读,背本叫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能够全部写,功德更大;不能全部写,你写一个四句偈。功德有多大呢?「速能除灭五无间业」,造恶业最重堕五间地狱,你能受持读诵十大愿王,写一个四句偈,你就能把五无间罪业消灭了,这么大的功德利益。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身体生病,心理上生烦恼的精神病。「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统统能给你消除。「一切魔军」,那些魔王魔孙都算上。「夜叉、罗剎」,夜叉,捷疾鬼。罗剎,可畏鬼,都是吃人的鬼。「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鸠盘茶,饔形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部多,大身鬼。你深信这十大愿王,这些恶鬼神,他们都不敢害你。「或时发心,亲近守护。」不但不敢害你,还尊重你,变成护法善神,亲近你,守护你。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诵此十大愿王,最好你把它熟读背诵。「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说个譬喻,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诸佛菩萨都要称赞你,一切人、一切天,对你都要礼拜恭敬,一切众生都应当供养你这个人。

  有人听到这段的赞叹产生怀疑,我自从信了佛,尤其是出家弟子,天天做早课都念这十大愿王,而且都是背诵的。我怎么很多障碍,怎么没得到这么大的功德呢?你要问自己是否以深信心受持读诵?信心浅薄,得的功德少了,你以深信心受持读诵,一定能得到这么大的功德。

  此善勇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善勇子」,就是受持读诵十大愿王的善勇子。「善得人身」,这个人得人身得的最好,众生不学佛法,不知道人身难得,得到人身,他做恶业,自害害人,结果把自己害到三恶道里去,这就可惜了。能依十大愿王来修行,这个人人身得的有价值,「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他依着十大愿王来行菩萨道,把普贤菩萨所有功德都能圆满。「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能把凡夫的身体,变成普贤菩萨的微妙色身,普贤菩萨的微妙色身是什么样子呢?跟佛一样,「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你在未证得三十二相之前,常在人天道中来往,居住在人天道最胜的种族之中。「悉能破坏一切恶趣」,三恶道都能破坏,不会堕到三恶道。「悉能远离一切恶友」,转生到人道,一切恶友要害你,你都能远离他们。「悉能制伏一切外道」,外道来降伏你,你都能制伏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你能把一切烦恼都解脱。「如师子王,摧伏群兽」,说个譬喻,如狮子是百兽之王,能降伏一切群兽一样。「堪受一切众生供养」,你在人间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又复是人」,受持十大愿王的这个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就是要死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你的家亲眷属不放下也不行,人要死了,家亲眷属自然要舍离了。「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假如你在人间是有大势力的人,或者做国王,这时候一切势力统统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当国王有辅相、有大臣跟随你,这时候不能跟随你了。你的宫城内内外外,有「象马车乘」,还有「珍宝伏藏」等等,「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要随你也随不来了,人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你不舍也得舍啊!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人死了,跟其他普通人一样,但有个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他常常受持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不舍离他。「于一切时,引导其前」,这十大愿王引导这个人,把他引导到哪里去呢?「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总结到这里,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把他引导到极乐世界去了。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到已」,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看见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还看见「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这些诸大菩萨。「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很多的大菩萨,他们的色相非常端正,非常庄严,一切功德都具足,都围绕着阿弥陀佛。在这里你就知道,有人毁谤净土宗是老太婆的法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都生西方,这些诸大菩萨是老太婆吗?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其人」就是十大愿王引导的这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他看见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花之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的,不是由母亲生出来的,莲花就是父母。「蒙佛授记」,他生于莲花之中,莲花开了,他就见了阿弥陀佛,叫花开见佛。一出莲花,就等于一个八地菩萨,才能授成佛之记,见了佛,佛就给他授成佛之记。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得授记已」,蒙佛授记以后,这时候神通辩才统统有了。「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经过这么多的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教化十方无量数的众生,随顺众生根机,利乐一切众生。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久就要成佛,坐在菩提道场,把魔军降伏了,成佛了就说法。「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因为你的愿大行大,以无量世界的众生作对象,无量数的众生都能够沾到你的光。你一说法,都能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他没有善根,给他种善根,成熟他的善根。「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成了佛,经过未来的长时间,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善男子!」再叫一声当机者。「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这是普劝一切众生,就是劝你我大家。假若闻到十大愿王,生了信心。应该「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自己受持于心,要读诵其文,给大家讲,给大家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究竟得多大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还说不完你的功德。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谛受」就是诚诚实实的接受,不要生一个疑惑之念,接受下来了,「受已能读」,能读经文。「读已能诵」,读过了能背。「诵已能持」,持,就是忆念不忘。「乃至书写」,书写十大愿王,古时候用抄写的,现在就是多印《普贤行愿品》送人。「广为人说」,讲《普贤行愿品》给别人听。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是诸人等」,就是受持读诵,印《普贤行愿品》送人,讲《普贤行愿品》给别人听这个人。「于一念中」,现前一念,很短的时间。「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你所获得的福报,就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一个人能往生极乐世界,你讲说十大愿王给大家听,一切众生都能出离苦海,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净土法门,能够带业往生,自利利他,同生西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普贤菩萨前面说了长行文,现在要「重宣此义」,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义理。「普观十方,而说偈言」,因为十大愿王,都是观想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诸佛,所以普贤菩萨,也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经文的文章题材有三种,实际只有两种,一种是长行,二种是偈颂。长行,就是前面讲过的散文体,就是现在的散文,一行一行很长的文。偈颂,都是整齐的,或者五字一句,或者七字一句。偈颂再分两种,一种是重颂,一种是孤起颂。重颂,是前面长行文说过了,再把长行文重颂一次。孤起颂,是前面长行文没有说,单用偈颂文说法。一切佛经的文章题材,不出这三种。我们做早晚课的人,要注意《普贤行愿品》,早起念的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行愿品》前面长行文。下面的偈颂,是我们晚课念的八十八佛忏悔文,摘取了十二个偈颂。念《普贤行愿品》,就知道我们晚上念的大忏悔文,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十二个偈颂。

  现在讲偈颂,前面都是重颂,后面也有孤起颂。重颂,就是长行文说过的,再重说一次,覆说一遍。

  现在开始颂第一个行愿,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徧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剎尘身 一一徧礼剎尘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华严经》前面讲过十大愿王,你就知道了,他所礼的对境,是十方诸佛,而且是尘中剎、剎中尘,重重无尽的诸佛。所以偈颂还是这个意思,「所有十方世界中」,还包括「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为来世。「一切人师子」,佛是人间的狮子,狮子是个譬喻。「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徧礼尽无余」,我礼敬诸佛,以我的身口意清净三业,十方三世诸佛,我统统礼敬。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前面长行文,讲十方世界,还有微尘数的剎土,剎土里面还有微尘数的诸佛。我怎么样去徧礼呢?说出来原因,依着普贤菩萨行愿威神之力,我就能普现一切如来的面前。再观想着「一身复现剎尘身 ,一一徧礼剎尘佛」,能礼的我的身体,能够「复现剎尘身」,剎是世界,世界微尘数的身体,每一个能礼的身体,徧礼剎尘诸佛。

  第二颂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这是华严境界,每一粒微尘之中还有世界剎尘数的诸佛。有佛,就有菩萨,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虚空之内,徧法界的尘中剎、剎中尘,都是一样的。「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以深信之心,十方世界有佛,十方微尘里面有佛。而且尘中剎、剎中尘中有无量数的佛,还有无量数的菩萨围绕。我深信诸佛皆充满,我要赞叹佛。

  「各以一切音声海」,每一尊佛我都赞叹,以我无尽的辩才,出无量的音声,就像大海一样。「普出无尽妙言辞」,在无量的音声海里面,普徧的说出来无尽的微妙言辞,才能赞叹佛无量的功德。「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第三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徧供养诸如来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以最胜最妙的花供养、鬘供养。「伎乐」就是音乐供养,还有涂香供养及伞盖的供养。「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我统统要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最胜的衣服供养,最胜的香供养。「末香烧香与灯烛」,还有末香供养,烧香供养,与灯烛供养。这里比长行多个「烛」,就是蜡烛供养。

  「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就是须弥山,译为妙高,这些供养品聚起来像妙高山一样。「我悉供养诸如来」,我统统把它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广大胜解心生起来,深信一切三世诸佛。前面讲十方,这里加三世。「悉以普贤行愿力」,「以」是用,完全用普贤行愿之力,来行观行供养,「普徧供养诸如来」。

  第四颂忏悔业障,《华严经》叫忏除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我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都是由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生出来的。「从身语意之所生」,由身语意三个造业的工具,生出来一切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今天对着三世一切诸佛,我统统忏悔。

  第五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这些众生只要有微尘一样的功德,我也随喜。前面长行文讲过我要随喜,只要是功德,我都随喜。「二乘有学及无学」,二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声闻乘分四果,前三果是有学位,四果是无学位。二乘有学位及无学位的功德,我也随喜。

  「一切如来与菩萨」,这是大乘的功德。「如来」是大乘的果位,「菩萨」是大乘的因位。「所有功德皆随喜」,我统统随喜。

  第六颂请转*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世间灯,也是赞叹十方诸佛的,因为佛不出世,世间是黑暗的。佛一出世,等于在黑暗中点灯,所以叫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每一尊佛最初成佛的时候。「我今一切皆劝请」,每一尊成佛,我就去请他说法。「转于无上妙*轮」,请佛转*轮,转无上的妙*轮,十方三世诸佛,每逢他成佛的时候,我都要现在他面前请转*轮。

  第七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剎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每一尊佛要示现涅槃的时候,我就至诚恳切的劝请住世,请他不要涅槃。

  「唯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我请佛住世做什么呢?请佛住世,要长远的住世,久住于剎尘之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让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法乐。

  十大愿王前面说了七个。到了第八、第九、第十三个大愿,都是属于回向的愿,现在这里加一个偈颂,总标回向的意思。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把前面七个大愿回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礼赞」,礼是礼敬诸佛,赞,是称赞如来。「供养」是广修供养,我得到的福德、福报,我都要回向,还要请佛住世,请佛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还要随喜功德,还要忏悔业障,种了善根,我都把它回向。回向哪里?「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没有说回向真如实际,自然含有回向真如实际的道理在里面。

  第八颂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我都要到他面前学,佛是我的师长,我是佛的弟子,我要跟佛学,学什么呢?修习普贤圆满的大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我要供养过去的诸佛,还要供养现在的十方诸佛,还要供养未来的十方诸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佛称为天人师,十个德号之一。「一切意乐皆圆满」,一切心意之中的法乐都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我愿意普随三世一切诸佛来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赶快成就大菩提,就是成佛。

  第九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一切剎,广大清净妙庄严」,十方一切佛剎,就是佛的世界,都是广大清净微妙庄严的佛世界。「众会围绕诸如来」,「众会」是菩萨众会,围绕着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每一尊佛都在菩提树下成佛。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十方诸众生全部有个愿望,愿意远离忧患常安乐,这就是众生的智慧不够,他不希望成佛,因为他没有闻到佛法,但是没有哪一个众生不愿意离开忧患,常获安乐。这是世间的利益,我愿意恒顺众生,愿意众生离开忧患,常获安乐。

  下面再让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获得甚深正法利」,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灭除烦恼尽无余」,希望一切众生把烦恼灭尽,烦恼断尽就成佛了。

  这是颂恒顺众生,众生根机不等,先随顺众生的根机,他要求世间的安乐,我就顺着他的愿望,希望他得到世间的安乐,再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统统成佛。

  再颂第十个大愿普皆回向,这个文字多了,这里面再别发十个大愿,这十个大愿就是十地菩萨的愿,可是《普贤行愿品》跟十地菩萨的愿次第不完全一样,愿的名字一样。

  ,

  第一个大愿,先发受持的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茶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为菩提」就是佛果菩提,「修行时」在修习因行的时候,我在修习因行的时候,就是为成就佛果菩提。「一切趣中成宿命」,就是在六道轮回,随着众生转,我愿意先成就我的宿命通,我前生前世怎么修的?前生前世做了什么众生?我统统知道,所以我自己不再迷惑。我度众生,还有没有成熟的,我还可以接着再度,所以要求得宿命通。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在一切趣中受生,菩萨没有成就无生法忍以前,都是祈祷在人间度众生,因为三恶道加上阿修罗,叫四恶道。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在地狱里可以度众生;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前的菩萨,都是在人天道度众生。在人天道中,最好能够出家修轻重戒律,这是菩萨发的大愿,我们也要学菩萨发愿,最好你们都发愿出家,因为出家才能守重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我修清净戒,不要有染污法。「垢」就是染污,染污法把我的清净戒染污了。「破」就是破了重戒,「穿漏」就是破了轻戒,「无破无穿漏」,重戒不要破,轻戒也不要犯。

  受持这条大愿,先求得宿命通,多生多劫的事我都知道,再受持出家清净戒律,好给众生做示范。

  「天龙夜叉鸠盘茶」,「天龙」要度龙,得说龙的话。「夜叉」翻成捷疾鬼,他会飞,飞得很快。「鸠盘茶」翻成瓮形鬼,像瓮的形状,你要度他,得通他的语言。「乃至人与非人等」,你要度「人」,得通人的语言。度「非人」,就是变化人,你得通他的语言。「所有一切众生语」,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我都通达。「悉以诸音而说法」,我见什么众生,用什么语音来跟他说法度他。

  这是在普皆回向,别发十个大愿,第一个受持愿。再讲第二个大愿,修行二利的愿,修行自利利他的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就是六度波罗蜜,《华严经》讲十种波若蜜,要叫它清净。「恒不忘失菩提心」,我的菩提心,永远不让它忘失。「灭除障垢无有余」,「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三障。「垢」就是一切烦恼,都把它灭掉,断尽一切烦恼恶。「一切妙行皆成就」,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妙行,我都修成就,这就是自利。

  再去度众生,「于诸惑业及魔境」,你度众生,就在惑业道中度,你的惑业断清净了,众生没有断,在惑业道中,那么众生的境界,就是魔境界,你在魔境里去度众生。「世间道中得解脱」,我去度这些众生,利益这些众生,在世间道中,都叫他得解脱,叫他断除惑业,叫他远离魔境。

  「犹如莲华不着水」,行菩萨道在世间行,你离开世间,到哪里去度众生呢?可是你得有功夫,不着有,不着空。「犹如莲华不着水」,这就是不着「有」,你去度众生,不要叫众生把你度了,像莲华在水里生出来,它不着水一样。「亦如日月不住空」,那些二乘人是着了「空」,不度众生。我们要度众生不执着空,像日头月亮在空中走,没有执着空。

  第三个大愿,别发成熟众生的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悉除一切恶道苦」,众生在六道里轮回,三恶道最苦,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先要度三恶道的众生。你要是成就了无生法忍,你可以到三恶道里去,地狱道也可以去。你没有成就无生法忍之前,怎样灭除三恶道的苦呢?先叫人天道的众生,不要造恶业,不造恶业自然不堕于三恶道,这就是「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群生」就是众生,众生没有快乐,平等的给他们快乐,除苦,悲能拔苦,慈能与乐,这就是大悲大慈。「如是经于剎尘劫」,这是长时间发心。「十方利益恒无尽」,这是横徧十方广大心。

  「我常随顺诸众生」,随顺着众生的根性,随着众生的根机,我来利益他。「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修普贤大行大愿,就是修成佛之因,以因华庄严果德,圆满无上大菩提,结果自己成了佛。

  第四个大愿,是不离愿,不离良师善友。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与我同行者」,这是善友,大家同修行的善友。「于一切处同集会」,我不愿意离开好的朋友,希望道友跟我同在一起。「身口意业皆同等」,因为同修行的善友,身口意业都是同等的。「一切行愿同修学」,大家都发大行大愿共同修学,这是善友,下面再说不离良师。

  「所有益我善知识」,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显示」显明开示,善知识开导我,叫我修普贤的大行。「常愿与我同集会」,我愿意善知识常跟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要舍弃我,善知识看见我就生欢喜心。

  第五个大愿,是供养愿,也就是前面的广修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怎么会堕落?怎么会不进步?所见的都是众生,见不到佛,所以我发愿,常常面见诸佛。「及诸佛子众围绕」,「佛子」就是诸大菩萨,见了佛,就有诸大菩萨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我在诸佛菩萨的面前,我要广修大的供养。「尽未来劫无疲厌」,要长时间供养,不生疲厌之心。

  「愿持诸佛微妙法」,我供养了佛,我要听佛说法,听佛说法了,我就受持佛的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我去替佛转*轮,光明显现一切菩提大行,讲给一切众生听。「究竟清净普贤道」,我去行普贤的大道,究竟清净普贤的大道。「尽未来劫常修习」,长时间这样修习。

  颂第六个大愿,利益愿,就是说法利益众生。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 一一剎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于一切诸有中」,众生的范围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叫做三有,怎么叫做三有?有因有果,有生有死,三界以内的众生,不能了脱生死,所以叫三有,众生多了,叫做诸有,名词换了,还是一切众生中。「所修福智恒无尽」,你要修福德、修智慧,在哪里修呢?就在这些众生身上修,你天天讲经说法是利益众生,实际你自己修了德,修了智慧。「定慧方便及解脱」,你修定,修智慧,修方便,得到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获得无尽无量的功德宝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每一粒微尘有尘数剎的诸佛世界。「一一剎有难思佛」,每一个佛剎里面,还有难思难议那么多的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有佛就有菩萨,海会围绕。「我见恒演菩提行」,我亲实见到佛,都在恒常的演扬说法,说菩提大行。

  颂第七大愿,转*轮愿,就是看见一切佛常转*轮。

  普尽十方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徧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尽十方诸剎海」,这都是华严的境界,前面说得太多了,「十方诸剎海」,十方无量的佛剎,有无量数的微尘,每一粒微尘里面,还有无量数的佛剎,这就是「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前面说微尘,尘中剎,剎中尘,还有毛端里现三世海。「毛」就是我们身体上的毫毛,「端」就是毛的尖端,在一根毫毛尖端,能现三世的诸佛出来,那么一一毛端,都现出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剎中尘,尘中剎,微尘是最小的,佛的世界,佛剎最大,这叫小大无碍。「一一毛端三世海」,一个毛端是最小的,能现三世的诸佛,我们到一个佛寺,看见一副对联:「一一毫端现宝王剎,众微尘里转大*轮。」那就是《华严经》的境界,在一个毫毛端上能够现宝王剎,「宝王」就是佛,能现佛的剎土世界。「众微尘里转大*轮」,那是赞叹《华严经》上的境界。

  「佛海及与国土海」,佛多,广大无边;国土也多,广大无边,像海一样。「我徧修行经劫海」,我普徧的跟着佛学修行,经过长时间的大劫,也是无量的大劫,像海一样。

  「一切如来语清净」,每一尊、每一尊的如来说的法语,都是清净法语。「一言具众音声海」,「一言具」就是一句话里面具众音声,佛以一音演说法,但是众生随类各得解。「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随着众生的心意,他爱听什么音声,佛就给他说什么音声,一一都流出佛的无碍辩才,像大海一样。

  「三世一切诸如来」,十方如来如是,三世如来也如是。「于彼无尽语言海」之中,「恒转理趣妙*轮」,佛的辩才无碍,转理趣微妙的*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我有甚深的智慧之力,也就是普贤行愿之力,现在智慧深了,普能悟入,普能证入,佛说什么法,我都能听得懂。

  颂第八个大愿是净土愿,佛住的国土,都是净土,我都能入到诸佛的净土里去。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我能深入于未来」,我以我的智慧之力,能深入于未来的境界。「尽一切劫为一念」,前面尘中剎,剎中尘,都是在十方上观想,这是在三世上观想,由过去世观到现在世,由现在世观到未来世。「一切劫」就是一切的长时间,我都把它收摄为现前的「一念」,这就长劫摄为一念,一念具足多劫,这叫长短无碍,长时间、短时间,互不相碍。「三世所有一切劫」,「劫」就是长时间,过去的长时间,现在的长时间,未来的长时间。「为一念际我皆入」,我把它收摄到现前一念,我都能悟入、证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在我现前一念心中,能见到三世长劫。「所有一切人师子」,三世诸佛,过去有过去人师子,现在有现在人师子,未来有未来人师子,我统统愿意见到。「亦常入佛境界中」,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子,就是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我统统能入到佛的境界。「如幻解脱及威力」,怎样能长劫摄入一念,一念含摄多劫,这就是得了如幻解脱,得了威德神通之力。

  颂第九个大愿,承事愿,承事诸佛。现在的话,就是为诸佛服务,诸佛有什么事,我行弟子之礼,在诸佛面前承事。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或者一个毫毛头上,或者一粒极微尘中,能够出现三世诸佛的庄严佛剎。「十方尘剎诸毛端」,就是重重无尽的境界,十方的微尘,微尘里有佛剎,佛剎里有众生,众生身上有毛端,都能重重无尽现出来。「我皆深入而严净」,我有智慧力,我深入一切微尘之中,一切毛端之中,「严净」庄严清净,庄严清净他的佛剎。

  「所有未来照世灯」,未来世的诸佛,叫「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有一个佛出世,他现成道之相,现转*轮之相,来开悟这些「群有」,这些众生。「究竟佛事示涅槃」,他把佛事做究竟了,就示现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诣」是到,我统统到诸佛的面前,去亲近佛,给他做事情。

  第十个大愿,是成正觉的愿。

  速疾周徧神通力 普门徧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徧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速疾周徧神通力」,我很快能够周徧十方三世,这是神通之力。「普门徧入大乘力」,诸佛的境界,我能普门徧入,这是大乘之力。「智行普修功德力」,我以我的大智大行,普修一切妙法,这是功德之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威德神通普覆一切众生,这是大慈之力。

  「徧净庄严胜福力」,普徧的严净诸佛国土,这是我最胜的福德之力。「无着无依智慧力」,我是修一切行门,我皆不执着,这是我的智慧之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有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是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一切功德,我都能把它积集起来,这是大菩提的力量。

  「清净一切善业力」,一切善业,我都能够清净。「摧灭一切烦恼力」,一切烦恼,我都能够摧灭。「降伏一切诸魔力」,我能降伏一切诸魔。「圆满普贤诸行力」,普贤的诸行,我都能圆满得到,得到普贤诸行力,我就圆满无上菩提。

  前面在第十普皆回向大愿里面,开出来这十个愿,这个地方,把这十个愿再总结一下。

  普能严净诸剎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普能严净诸剎海」,严净一切佛剎。「解脱一切众生海」,我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善能分别诸法海」,如来说的一切诸法,我善能分别。「能甚深入智慧海」,我能证入甚深的智慧。「普能清净诸行海」,我修的行门都不着相。「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前面所发的十个大愿都能圆满。第十个大愿普皆回向,所发的十个大愿,也能圆满。

  「亲近供养诸佛海」,我能亲近诸佛,供养诸佛。「修行无倦经劫海」,我修普贤大愿,经过长劫,不起厌倦。「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的菩提诸行大愿。「我皆供养圆满修」,我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圆满修菩提诸行愿。「以普贤行悟菩提」,以普贤修的因行悟到菩提,也就是证悟得了佛果菩提。

  这再把它总结归于二圣。华严三圣,除了毗卢遮那佛,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发的愿,也跟文殊菩萨发的愿相同,现在把它总结起来,归功于二位大菩萨。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显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都有一个大法子,等于长子一样,他的名字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显诸智行悉同彼」,我现在所修的诸善根,我要回向,我发愿,我的智慧、我的行门,都同于普贤菩萨。「愿身口意恒清净」,我的身口意三业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一切行门,在一切剎土也都一样。「如是智慧号普贤」,如是普贤菩萨有大智慧,我要同于普贤菩萨,我要证得智慧,号曰普贤菩萨。「愿我与彼皆同等」,跟普贤菩萨一样。

  这是发愿同于普贤菩萨,我们想到普贤菩萨太高太大了,我们怎么跟他同等呢?你要晓得,我们发愿要成佛,普贤菩萨还没有佛大、还没有最高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儒家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尧、舜、禹、汤是人,我也是人,他们怎么成为圣人呢?因为他们做圣人的事,所以成为圣人,我也要做圣人的事,我也可以成为圣人。古德讲:「彼既丈夫,我亦尔!」他是大丈夫,成了佛;我也是大丈夫,我也要成佛,都发愿要成佛,怎么不能成为普贤菩萨呢?下面再双同二圣,同于文殊菩萨,还同于普贤菩萨。

  我为徧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我为徧净普贤行」,我要学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我还要学文殊师利菩萨的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发大愿,还要学做菩萨的事业,我统统学会。「未来际劫恒无倦」,从不生厌倦之心,长时间的修。

  「我所修行无有量」,我所修行的行门,无量无边。「获得无量诸功德」,证得功德,也无量无边。「安住无量诸行中」,一切行门我都安住,不会再退失。「了达一切神通力」,一切神通力,我都能了达。

  「文殊师利勇猛智」,文殊师利的勇猛智慧,我也可以得到。「普贤慧行亦复然」,普贤的智慧行门,我也可以得到。「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我现在所修的诸善根,我要回向,随着文殊、普贤常常修学,愿意同于他们两位圣人。

  下面再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就是这十大愿王。「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所修的善根,我把它总回向,为得普贤的殊胜行门。

  这是结归第十个回向,也就是把前面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三个大愿、三个回向都总结起来。

  下面再颂愿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我们现在打念佛七,晚上大回向所念的偈颂,就是摘录自《普贤行愿品》这里的偈颂。

  「愿我临欲命终时」,我该活到八十岁或九十岁,临命终的时候。「尽除一切诸障碍」,我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生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我亲自面见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安乐剎」,极乐世界,也翻为安乐世界,很快就生到「安乐剎」,尽除一切诸障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发愿,要真正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自己作准备,把人间事随时清理清理,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都清理好了,就没有障碍。在上海有几个有名的大居士,他们成立一个往生助念团,有人要往生时,就通知道友来助念。这里面有一位江味农大居士,他记载往生助念团有一位道友,念佛的功德很好,预知时至,告诉道友:「我今天要往生西方,你们赶快来给我助念吧!」道友都来了,正在帮他助念往生西方,大家帮他助念,他自己盘腿坐在床上默念,念着念着,房间的电灯,忽然大放光明,特别亮起来,大家都认为一定是佛来了,更加精进的念佛。正在这紧要关头的时候,突然撞进一位年轻的女人,大哭大叫,拉住这位要往生居士的手:「哎呀!你不要走,走了我怎么生活呢?」这样一直叫闹着,这位要往生的居士说:「不要紧,我给你写遗嘱,你安心好了。」正在对话时,房间的电灯好象灭了一样,忽然黑暗起来,虽然电灯还是亮着,但是原来的大放光明没有了,这位年轻的女子为什么打闲岔呢?原来是他的姨太太,为什么不早安排好,最紧要关头才要交代遗嘱呢?好了,大家再怎么精进念佛,光明也没有来,佛也没有来,这位居士脸上带着忧愁,很难看的断气了,可能没有生西方了。我们真正发愿要生西方的人,都要注意这个事情,不要到了临终时生障碍。

  「我既往生彼国已」,就是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现前成就此大愿」,你发了十个大愿,在娑婆世界怎么成就呢?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成就。「一切圆满尽无余」,十个大愿都圆满。「利乐一切众生界」,生到西方得了智慧,得了辩才,得了神通,你就可以普度一切众生,利乐一切众生。

  「彼佛众会咸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都是清净的。「我时于胜莲华生」,我当时看见自己在最胜的莲花化生,那就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莲花一开,看见佛的光明。「现前授我菩提记」,阿弥陀佛就授我将来在哪一个时代成佛?叫什么名号?就像燃灯佛跟释迦佛授记一样。「蒙彼如来授记已」,承蒙阿弥陀如来授成佛之记以后,「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就是千万,百千万,分身化身这么多。「智力广大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才能满度众生的大愿。

  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在文意上把前面大行大愿总结成无尽,再结一下。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偈颂跟前面长行文的意思一样,不要再讲了。

  这再较量较量《普贤行愿品》的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剎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十方所有无边剎」,无边的世界。「庄严众宝供如来」,统统用七宝庄严来供养佛。「最胜安乐施天人」,我布施一切天众、人众,使人天众得到最殊胜的安乐。「经一切剎微尘劫」,长时间的供佛,长时间的安乐人天,这个福德大不大呢?应该说甚多的福德,下面就较量了。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如果有人对于普贤的十大愿王,一经耳根,能生信仰心。「求胜菩提心渴仰」,你发心成最胜的菩提,对于成菩提有个渴养之心。「获胜功德过于彼」,比前面的功德超胜得多。

  下面再说能得到的利益。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你学十大愿王的行门,恶知识不会跟你接近,远离一切恶知识,像外道传教士,这些恶知识自然远离,你就不会堕到三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等你报尽的时候,很快就见到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具此普贤最胜愿」,你生到西方以后,十大愿王统统具足。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你要是示现在人间都是长寿,能够善来人中生,能够得最胜的种种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你不久就能圆满成就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过去因为自己没有智慧,造些最重的极恶的恶业,感得五无间地狱的罪。「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普贤十大愿王,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堕五无间地狱的罪业,一下就给消灭了。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要是来人中现生的话,族姓、种类、容色,相好、智慧,统统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一切外道摧破不了你。「堪为三界所应供」,三界的众生,你都应受他们的供养。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你坐在菩提大树王下面,降伏诸魔众,把魔众降伏好了,「成等正觉转*轮」,成了佛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诸含识」就是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我们平常念的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印光大师认为这四偈只有自利,没有利他的文,主张把第四句「不退菩萨为伴侣」,更换为「普利一切诸含识」,这一句是利他,前三句是自利。

  下面再结劝我们受持,这是流通的意思。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读诵、受持《普贤行愿品》,及演说《普贤行愿品》。「果报唯佛能证知」,得了多少的果报,多少的利益,只有佛能够知道。「决定获胜菩提道」,你将来决定能成佛。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无量的大行大愿,你是说不完,你要晓得,《华严经》是微妙法门,我说点少分的善根吧!「一念一切悉皆圆满」,你只要依着十大愿王来做,你能「成就众生清净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清净愿。

  最后一个偈颂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我此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的行愿。「无边胜福皆回向」,无边的胜福,我统统拿来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普愿沉溺到苦海的这些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无量光佛剎」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光佛,普愿一切苦海的众生,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做的很多法事念的回向偈,就是这个偈。譬如今天受皈依,「我此普贤殊胜行」,可以换为「我此皈依殊胜行」;要是传戒,换为「我此传戒殊胜行」,受戒亦然,以此类推,这四句就是出在《普贤行愿品》,后面再接上皈依三宝,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上面偈颂讲完,再把它总结起来流通。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普贤菩萨在毗卢遮那佛面前,说十大行愿。在佛面前说,是要请佛证明。「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善财童子当机者,欢喜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如来就证明:你说得好、说得好。

  下面再总结流通。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尔时世尊」,就是毗卢遮那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与诸圣者」就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普贤行愿品》,也叫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演说如是最胜法门的时候。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普贤行愿品》讲到这里圆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恶因果不能抵销,不能说是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了,我将善业来抵销它。将功折罪,这个世间法有,佛法里头没有,所以善恶因果是不能抵销的,抵销是不合道理。但是佛告诉我们,你造的不善业这是因,这个因要变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再遇到不善的缘,这个不善的果报才会现前。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不善的业因早就造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造了。你没有遇到佛法,你随顺自己烦恼,天天在造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