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2014/9/3   热度:489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定不要有贪爱,一定不要有嗜好,我们才真正能做到随缘度日。随缘度日,是佛菩萨生活的态度。我们今天生活是攀缘,不是随缘。念念都还讲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还用这种心理来学佛,怎么能够得到佛法的受用?你这个心随着你自己的欲望,随着你自己的嗜好,那你的身心就不清净。这是第一个要戒除的。换句话说,怎样戒法?就是忍辱,要忍一点。譬如说我们看到很好的衣服想买了,忍一忍!我这衣服还可穿,何必浪费,我们把钱拿来做功德多好!菜市场看到想吃的,我能省一点,这就够了。只要吃的营养够了就可以了,何必讲求口味!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 作者:杨荔薇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
【英文标题】A Jurisprudential Study on the Right Dharma and Vinaya of Early Buddhism
【文章作者】杨荔薇
【指导教师】陈兵
【中文关键词】原始佛教; 正法律; 世俗法律; 规范; 哲学观; 价值观;
【英文关键词】early Buddhism; the Right Dharma and Vinaya; common law; regulation; view of philosophy; values;
【中文摘要】原始佛教“正法律”是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对佛所说全部教法的称谓。“正法律”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基于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而建立的主要适用于人类的律法体系。本论文是从法学领域之法理学的视角研究“正法律”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尝试,属于法学与佛学的交叉研究的一部分。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讲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对论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论文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正文部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1部分,概述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1.1部分阐述世俗法律:首先,考察“法”和“律”的字义,指出“法”有公平、正义等抽象的道德意义和自然特性,而“律”则强调依循和统一规范性,由此从字义上说明“法”之主导性和“律”之附属性。其次,从中、外两个方面考察法律含义的历史演变,发现法律中属于“法”的道德意义及自然整体意义在逐渐减弱,而属于“律”的统一规范意义在逐渐增强,即自然法的地位渐低而人定法的地位渐升。最后,分析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信仰危机源于法律演变中对自然法则的...
【英文摘要】The Right Dharma and Vinaya is the appellation generalizing the Buddhism doctrine preached by Sakyamuni and his disciples. The Right Dharma and Vinaya, a system of law and regulation, mainly apply in Human Being. It was established derived from Sakyamun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on universe and life. The thesis, which belongs to a part of the intersecting study between the law and Buddhism, attempts to research on its thinking and theories of the Right Dharma and Vinaya from the perspective ...
--------------------------------------------------------------------------------
绪论 13-20
1 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 20-55
1.1 世俗社会之“法律” 20-35
1.1.1 “法”与“律”的字义 20-24
1.1.2 法律含义的演变 24-29
1.1.3 当代法律的危机和原因分析 29-35
1.2 原始佛教的“正法律”(兼与世俗法律相比较) 35-55
1.2.1 “正法律”概述 35-42
1.2.2 “正法律”的产生 42-46
1.2.3 “正法律”的目的 46-50
1.2.4 “正法律”的作用 50-55
2 “正法律”的哲学观 55-94
2.1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理论基石——缘起理论 56-71
2.1.1 缘起理论的内容 56-61
2.1.2 缘起之万法的特色——三法印 61-66
2.1.3 因果业论 66-71
2.2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具体内容——宇宙观和人生观 71-88
2.2.1 宇宙观 71-80
2.2.2 人生观 80-88
2.3 “正法律”之哲学观的特色 88-94
2.3.1 以缘起法则为核心在万法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 88-90
2.3.2 确立了心的枢纽性地位 90-94
3 “正法律”的价值观 94-134
3.1 善 96-107
3.1.1 “正法律”中的善和恶 96-100
3.1.2 恶产生的原因和善得以实现的途径 100-104
3.1.3 善之价值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 104-107
3.2 自由(解脱) 107-120
3.2.1 不自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108-112
3.2.2 “正法律”提供的获得自由的途径 112-118
3.2.3 自由之价值目标在“正法律”和世俗法律中的比较 118-120
3.3 平等 120-134
3.3.1 “正法律”中的平等是本质上的平等 120-124
3.3.2 “正法律”之平等观的社会表现 124-130
3.3.3 平等心——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 130-134
4 “正法律”的行为规范 134-171
4.1 在家规范 134-146
4.1.1 前提性规范——三归依 134-136
4.1.2 在家众的戒律规范 136-142
4.1.3 在家众的生活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 142-146
4.2 出家规范 146-160
4.2.1 出家众的戒律规范 148-152
4.2.2 出家众的其他规范 152-160
4.3 “正法律”与世俗法律行为规范之比较——以对偷盗的规范为例 160-171
4.3.1 主体之比较 161-163
4.3.2 主观方面之比较 163-166
4.3.3 客体之比较 166-167
4.3.4 客观方面之比较 167-171
5 “正法律”的制度规范 171-212
5.1 “正法律”的立法制度 171-184
5.1.1 立法者的素养 171-175
5.1.2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5-180
5.1.3 法律规范的修正与解释 180-184
5.2 “正法律”的实施 184-198
5.2.1 守法 184-188
5.2.2 执法 188-194
5.2.3 法律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布萨 194-198
5.3 “正法律”之治罪制度 198-212
5.3.1 “正法律”的治罪方法 198-206
5.3.2 “正法律”治罪方法的特色 206-212
结语: 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总体性分析 212-216
附录一 比丘戒、比丘尼戒之主要戒律条文 216-231
附录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所列羯磨法 231-233
参考文献 233-238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38-239
声明 239-240
后记 240-241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