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法华经》授记之特色


2014/9/3    热度:370   

略说《法华经》授记之特色
作者:


  《妙法连华经》,乃统摄十方诸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的本意——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在如来一代言教中最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其中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诸经所无,故有经中之王的美称。尤其是受记概况,作一简略介绍,以飨读者。
一、本经授记的渊源
  “诸法因缘生”,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渊源,法华中的“授记”也是这样。在方等会上,佛为引诱得少为足的二乘人,耻小慕大,早日授记作指,采取弹偏斥小,又大褒圆的手法。一方面赞叹大乘,给菩萨行者授记。一方面借《维摩》、《思益》等经,呵斥小乘为焦芽败种。这样则达到了令二乘人耻小慕大的效果,但从中也产生了“副作用”。一般大乘行者,都认定二乘是人愚劣根机,有瞧不起声闻人的心理。二乘人经被呵斥,有的埋怨佛陀偏心,悲伤自己失去了如来的无量知见,有的则仍陶醉“偏空涅槃寂灭之中”当时,无论是二乘还是菩萨,都有大小乘的法执。为了陶汰大小各别的精执,佛又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广谈诸法性空,会一切法归乘法。经过如此的化导引诱,二乘人大乘根机成熟,佛终于说出成佛的法华。在法华会上,通过广明“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之理,二乘人领解明白成佛才是自己的最高目标。但仍心中忧惧,佛为了激励他们向菩提大道迈进,故而有了本经授记的情节、内容。
二、授记的对象及条件
  在未谈及授记条件对象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叫“授记”这个概念,授记亦名“授决,记别,记说”等。也即是佛授予弟子当来决定成佛的预言记说。说明某某弟子,经过多少的时劫而成佛、佛号、国名是什么?正法、象法、寿命及劫名为多少等,谓之授记。本经授记作佛的内容特多,对于接受授记的对象,条件亦有明显的要求和不同变化。首先,本经讲能授记之人有二种:一者为弟子们授记,二者常不轻菩萨授弟子之记,但二者所授的对象各有不同,佛具授通别二记。因为如来是三德圆满的大圣人,三智全具,圆融辨通,能知此所授之人,未来成佛的时候久远与否,故而给弟子授劫数之记,如为舍利弗第三根之所授之记,称之为别记。此外佛还予弟子授通记,如方便品所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但并没有历历分明的介绍其劫数的久远,国土相貌情况等,只是以三因佛性为缘,而授予通记。常不轻菩萨则只授通记,而不得授别记。因为常不轻菩萨未能完全达到三智圆满,只居因位,对所授之人的劫数长远还未能完全了达,故不得授与别记,如本经等二十品云:“我不敢轻慢汝等,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以此方式来为弟子种下未来成佛的远因种子,使他们菩提种,都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可能性。
  其次,本经明所授记对象是谁呢?《法华经》之所以有经中之王之嘉称,乃基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授记作佛”三大中心议题而成名,其中授二乘声闻成佛记,这是本经之宗要。很显然,本经是以二乘声闻为主要度化对象。依天亲菩萨《法华论》中释授声闻记有四种声闻,1.决定声闻,2.增上慢声闻,3.退失菩提心声闻,4.应化声闻,在这四种当中,本经则侧重于应化声闻与退失菩提心声闻二种,1.因应化声闻,他们本来是诸佛菩萨示现而成为声闻形象;2.退失菩提心声闻,乃因这些人在往昔曾发过菩提心,行菩萨道,途中因被浊尘贪愚所误,导致退大堕成声闻,由此推之,这二者原本都是菩萨,由于种种因缘所致,才成为声闻。但他们经过听闻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甘露法雨之后,使他们所遗失的菩提心苗,得以滋润增长,开花结果,了悟自当作佛,故佛与他们授记可以作佛,至于说到决定声闻和增上慢声闻,此二种声闻因根机未熟,故佛不予以授记。尚待如来馀深法中,示教利喜,根要调熟,方可授记。然而要想得佛授记,须具什么条件呢?在经中明确提出如下几点:
  首先,佛子本身自信自觉,乃能感得佛授记。本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那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悟入佛之知见,才是如来出世的本怀。但是由于众生根机千差万别,爱好不一,不能立即教一切众生都入佛知见。故而明鉴的世尊,一方面以此为学佛最高的目标,另一方面则随机施教,若见“有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即针对不同根性需求,而教以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门。若见停留在自利化城的声闻,缘觉,又教以大乘究竟法门,使他们继续前进,直至宝所。但是,佛在随机施教的过程中,众弟子也要随意领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自己断疑生信,才能得佛授记。如洪钟在架,有扣则响,水若不清,月则不现,众生无机,佛则不应。又如在《净名经》最遭冷遇的舍利弗尊者,他原本早已发心行菩萨道,只因中途一念妄心,而感堕于声闻之道。而在本经中,因初闻佛所讲的“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微妙法音,顿时惊疑不已,不知所措,认为摩在扰乱自心,经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善巧言说的劝信方式,从而彻底消除了二乘不能作佛的重大疑虑,自知如佛。如经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诸位别小看这几段文,这几段话乃释迦佛四十多年来最喜欢、最爱听的话。要在当机,自肯直下承担,回头深思,则诸佛知见全体显现,可见“自知”二字最为捷要。若能自知,即悟入佛之知见,若不自知,佛虽大慈,亦奈他何。所以佛听完舍利弗尊者自觉表白后,师弟之间产生共鸣,即予授记。
  另外,供养佛塔和经卷的受持,也可感得佛为授记。如经云:“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很显然,供养佛舍利,乃至聚沙成塔,亦能感佛授记,起塔供佛舍利何以能得无菩提?据《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梵之福。一者有信心善男子等,于未曾起塔处能起塔,二者补修故寺。三者和合圣众,四者佛初成道,诸天人等请转法轮。比丘白佛言,梵福多少?佛言:四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犹不如一种梵福”。由此可知,造塔庙供奉舍利,能得梵福乐,辗转增胜,当得无上菩提。至于童子戏心,聚沙成塔,何能感佛授记?童子戏心,聚沙造塔,所作善功德虽小,但此人在过去必种过善根,发菩提心,藉人天小善之习因,能感见佛菩萨,得闻大乘,发菩提心,小善转为成佛种子,有种必有果,故能成佛,如水滴虽微,必成大器。对于经卷授持者,亦能感佛通与授记,如经云:“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五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说明佛灭后能受持法华经,或闻法而生一念随喜者,此人功德与佛世相同,得佛授记,因为圆顿妙法,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亦显法华纯圆独妙之感力,巨大无比!
三、授记的形式和内容
  通常的授记有因记与果记,在因记里,有时节和因行;果记里,除简单列举佛名外,还涉及国名,土地、劫名等,本经则更详细的介绍授记内容共有五点:1.通别记:一者通途记,如法师品初,佛为在佛世或灭后,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二者个别记,亦名现前记,如三周说法后,佛分别为舍利弗等三根声闻弟子授成佛记。2.因记,此有三类:A.正国记,如常不轻菩萨谓:汝等皆当成佛。B.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必得成佛,C.了因记,三根声闻弟子,悟入佛之知见而得记是,正因义广,缘了则狭。3.迟速记:迟如声闻得记,须经过无量劫后成佛,速如龙女成佛。4.师弟记,师即佛亲自为声闻授记。弟子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四众授记。5.现未记:现,即现在记,如本经第六授记品。未,未来记,如化城喻品说未来弟子渐得成佛是。
  如上五种不同类型的内容稍微复杂、冗长些,若简略地作个完整性地介绍、整理,可以授记品中四大声闻得记作为代表性列举说明如下: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观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偏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世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这段文中很详细地介绍了授记的具体形式,内容。若进一步剖析,条理非常严谨、清晰,今分九个项目略作说明:(1)时节:当来世。(2)因行:奉观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3)佛名:名相如来,应供……世尊。(4)劫国名:劫名有宝,国名宝生。(5)土相:其土平正……宝华覆地,周遍清净。(6)眷属:声闻弟子,菩萨众,无量无边。(7)佛寿:十二小劫。(8)法住:正、像住世各二十小劫。(9)佛化:其佛常处虚空说法,度生无数。以上仅是个别授记而言,馀大目犍连、阿难等的授记,在形式上亦是同于此的,尤值一提的是本经第九品中释尊予二千学无学众,悉授同记。即时节,因行,佛名,国劫名,法住及度生情况等,所以一切都是同一顺序排列进行,说同时成佛,寿命悉同。何以故?这二千声闻,能同发菩提心,同种善根,同修梵行,同立誓愿,所以同结菩提果。
四、重视授记作佛之理由
  1、破二乘疑,融通大小乘思想
  法华向来以”开三显一,会三归一“而出名,而在《法华经》以前的大乘经典里,三乘与一乘思想未能融会贯通,大乘学者多以非难、排斥小乘,视二乘为败种,不可作佛。而二乘学者亦自甘堕落,得小为足,纵然是一类利根声闻,在方等会上,见佛与菩萨授记作佛,心里虽有欣慕之心,但亦不敢向佛吐露心中疑惑之声,外加大乘菩萨行者对他们的岐视,对于成佛一事不敢希求,只能徒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而诸佛心内,念念众生成道,何时可得为二乘人授记传灯,为一切众生指示衣里明珠呢?所以到法华会上,二乘根机调熟,堪闻大法,遂为开示,“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妙旨,上根舍利弗闻后大开圆解,得佛授记。而中根四大声闻,闻身子作佛后,心生信心,回小向大,自知作佛。怎奈未得如来授记,对于成佛的时节未能审知,心中甚自疑惑,不知佛时才得如来授记,正如经云:“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这正道出二乘欲想成佛而未得如来印可,十分矛盾的复杂心情。基于声闻弟子的心里需求、疑惑,大乘行者的各别情执,所以佛予二乘授记,拔小乘偏真之苦,予究竟涅之乐,从而沟通大小乘之间的隔阂了40多年的对立思想。从另一方面看,授二乘人记,可以破除浅位菩萨欲退大为小之恶,又可破二乘有学将欲证小之恶,亦可除凡夫欲发二乘心之恶,激励三乘行者往菩提大道前进,不生退悔,故为之授记。
  2、因愿而记令闻者生信
  佛虽然能满众生愿而与授记,但诸佛授记并不是想与谁授记就与谁授记。诸多弟子能得佛授记也非是无因而记,而是要有因缘条件具备,才得以授记,一要自己有大愿力作为内因;二要外在因缘殊胜,过若千千百万亿因缘成熟;三要行种种供养,诸佛之功德,这是修福;四要奉持正法,这是修慧;五要具足菩萨利生事业,必需因缘条件和合佛才与授记。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有新发意者生起疑念,这些声闻弟子,刚发大乘心,就得到佛的授记,而且国土清净庄严,佛就告知诸善男子,自己与阿难及所在法会中一切声闻,已经在过去无量劫,在空王佛所,一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发愿喜欢常深入经藏,多闻佛法,而我发愿常常要勇猛精进修道,所以我比阿难要先成无上正等正觉,而阿难就护持我的法藏,也发愿护持将来无量诸佛的一切法藏,教化成就一切菩萨众。他早已在空王佛住世的时候发这个誓愿,所以现在得佛授记。
  又如舍利弗,曾于二万亿佛所,常随佛受学,志愿佛道,今世遇佛教法,一闻就悟,基本愿如是,所以佛授予他成佛之记。如果没有发过大愿,就难以遇上佛,也无法得佛授记,所以说学佛、成佛皆要有愿力才能成就,愿力越大,成就就越大,随个人的愿力不同,授记也有差别,成佛迟速不同,乃至劫数、国土庄严、正法像法如何、寿命长短如何,都与愿力有关。所以本经中得佛授记的声闻弟子们,随着发心的不同,授记也各不相同,为什么呢?由于个人的根机不同,所以发心不一样,有类发心,是要众生同得成佛,至于国土如何庄严等,他都不论,这样的成佛就比较快。有种发心不但要让众生同成佛道,而且国土也要相当庄严,这样的愿望在成佛的时间上就要长,所发心有大小,成佛有快慢,这都是根据个人的愿力而来,所以佛授记,一方面是为了满众生的愿而授,一方面令见闻者皆发菩提心,共结成佛之胜因。
五、本经授记与其他经典的比较
  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亦谈到授记,若较本经,则有同有异,相同之处:“俱授菩萨成佛记”,不同处则有四种情况异于他经,今说明如下:
  一.他经但记菩萨,不记声闻,菩萨得记乃顺理成章之事,无可非议,声闻是焦芽败种,成佛无有希望,所以不给以授记,但《法华经》则有开声闻记作佛的先例,因法华上,佛为众生说法,指明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说声闻所修之法是为方便引导其而开设,并非实法,只要他们舍小向大,即可成佛,故与之授记。
  二.他经但记善不记恶,善人或许能授记,恶人是绝不能授记,这种道理不说自明。本经则不然,主张恶人、邪见人都可得记。恶人如提婆达我,向来与佛作对,出佛身知,犯五逆罪,佛也与之授记。何以故?因提婆达多因地曾为释迦菩萨宣讲法华、弘扬法华,释迦菩萨因闻经而得佛,故今释迦授达多记。邪见人如妙庄严王,是一个信爱外道,深着婆罗门法的邪见国王,后来幸赖其夫人和儿子善知识力的帮助,转邪归正,听云雷音宿王智佛讲《法华经》,心开意解,出家学道而得授记,故而本经并恶人、邪见人亦得授记作佛。
  三.他经但记男人,不记女人,因为女身垢秽,又有五障在身,如何堪任授记?但娑竭罗龙王之女,年仅八岁,因勤修《法华经》,又以宝珠献佛,而感得即身成佛,使舍利弗不得不心悦诚服,默然信受,又如劝持品中,佛授爱道、耶输陀罗诸比丘尼成佛记。此一主张,确实是革命性思想,亦为诸经所无。
  四.他经但记人天,不记畜生,道理十分简单,畜生属于三恶道的众生,能不受宰割而死,已属万幸,哪里还有授记的权力,而龙王女,明明是畜女,以修持本经之故,即身成佛,畜女也能成佛,足见法华圆妙之威力,难测难思。
  通过以上种种对比,本经授记特色,不言自明。至此,也许有人会问:“净名、大品”等经呵斥授记,而本经则大倡授记,其义何在?须知《净名经》、《大品般若》为破众生有所得病,故呵授记。而本经明人佛知见,真欲二谛圆融,得无的得,记无所记。若依世欲谛说,万法皆备,何妨有授记作佛。若依胜义谛,说无授记,互不相违。望读经者,认真思惟!
结语
  综上所述,授记,不仅是本经一大特色,亦是诸佛说法度生的一种形式,以此形式来约束、策励行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勇于担当如来家业,朝无上菩提大道前进。但愿诸同修,共发菩提心,早得佛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德常说,圣人一身都是毛病,他称为圣人;贤人毛病就少一点,凡夫根本就没有毛病。为什么根本没有毛病?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有毛病。贤人发现自己有一部分毛病,圣人对于毛病完全知道。知过则改,不知过他改个什么?你要是告诉他“你有什么过失”,他不承认,那你就晓得他是个平常人,他不是圣人,他不是菩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