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自达摩来化作中国秀


2014/9/3    热度:195   

禅自达摩来化作中国秀
  新世纪之初,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理所当然地要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以丰富繁荣小康社会的文化事业,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禅宗,作为释迦牟尼佛教心法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其奉行的禅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由此衍生了颇具特色的禅文化,深深侵YIN于中国文化艺术诸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研究和发掘禅宗、禅学、禅文化的精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应是重要的内容。而禅宗在中国的产生与兴盛与嵩岳,与少林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求教于方家。
  一、达摩东渡栖少林,嵩岳有幸生禅宗
  禅作为佛教的一种修持心法,本生于印度,且含有精深的哲理,是印度古文化的精华。随着中印文化的交流,佛教东传和一批印度僧人到中国传教,禅不仅传到了中国,而且在中国生根开花,并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侵润下硕果累累大放异彩。
  1、禅在印度生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大会上传教时,面对百万人众,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手拈一枝花,面呈庄严慈祥,普遍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弄不清佛祖有何寓意,毫无反应。这时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当众宣布:“吾有正眼法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禅学的产生。从产生之刻起,禅宗强调的就是心法;从产生的过程描述,也透着“顿悟”的精髓。
  佛祖所处时代,大约相当我国春秋前期。在我国诸子争鸣的学术繁盛之际,禅宗也在古印度产生了,迦叶尊者便是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2、达摩携禅来
  迦叶尊者承接佛祖传授,创立禅宗后,又传于阿难尊者为第二代祖师。经千年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时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已处于衰微不景气时期。达摩大师慧眼观望,认为东土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便携佛祖心印渡海东来,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到达广州,当时广州刺史表闻上奏梁武帝。武帝遣使迎至金陵,达摩大师向梁武帝宣扬禅宗心法,但梁武帝却醉心于广造寺庙,大做佛事,而不重修持德行,领悟佛理,豁达心性,与禅宗主张大相径庭。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达摩大师便肩负传佛心印,宣扬正信佛教心法的使命,渡江北去,直到嵩山少林寺住下来,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之久,其用心人莫之测。
  3、传禅在少林
  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经年面壁,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到中国来?达摩回答说:我来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意思是要找一个能通晓禅理而坚信不移的人作为传人,让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而这时在洛阳恰恰有一翩翩少年名叫姬光,博览群藉,尤善谈老庄。但他在精研诸子百家的学说之后,却每自慨叹:孔子、孟子的教化,只是关于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等书,虽然高深玄奥,但仍然未能穷尽宇宙的妙理。于是他便放弃研究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从此一心向佛,精研大乘和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三岁时,在香山静坐八年,冥思苦想,后慕达摩大师之名,便到少林寺参见达摩大师。尽管神光百般求教,达摩却始终面壁不语,直到寒冬大雪,神光彻夜侍立于大雪之中,积雪已然过膝,达摩才向他:你彻夜立于雪中,要求什么?神光痛哭流涕,极为虔诚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象甘露一样的法门,藉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大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数不清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段炼,才能悟到,那能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娇慢的心情,就想求得真正的道果,你是白费心机!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当下取出锋利的戒刀,自己砍断了左臂,送到大师面前,以表达自己求道的恳切心情和坚定决心。这样,达摩大师才认可他可以担当大任,为他更名为慧可,教给他修持的方法,并吩咐他要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达摩大师在中国初传禅宗,传授二祖神光”的故事。此故事说明:禅宗初祖达摩和二祖神光均出于少林,中国禅宗的产生及最初传承都发生在少林寺。
  此后,自南北朝到隋唐百余年间,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到五祖弘忍大师,禅宗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大为发扬光大,弟子达数千之多。后五祖又将心法与衣钵亲传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在民间匿居精研15年后,才到广州法性寺大弘禅道,使得禅宗在中国南方大大兴盛起来,复又影响中原乃至全国,并溶入中国文化,与儒、道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精华。
  二、移花接木多创见,禅在中华浓秀色
  1、东方文明结晶璀璨
  禅传入中国以后,便把古印度文明创造的精湛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光辉成果一并带到了中国,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儒家、道家的哲学、伦理学、治世论学等卓绝理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禅宗这一凝结了东方两大文明古国文化精华的东方文明璀灿结晶。
  如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出家创立佛教,本意便是以为创立一种行之万世而皆准的思想学说,用以教化万众,传之千秋万代,其功业远远大于用几十年时间统治、治理一个国家,主张师道尊严。达摩大师之所以说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便是看到了中国已形成了“独尊儒术”的师道尊严气象,于是渡海东来,到中国传播释迦牟尼创立的佛家师道。他创立中国禅宗后,便以佛家的师道精神配合大乘、小乘的所有戒律仪范,与中国儒家《礼记》精神,仪范相结合,更加完善了中国礼仪与法律哲学的基本精神,加之因果报应,善恶轮回的束缚,使得师道尊严思想及各种礼仪规范随佛教的传播而更深入人心,对促成完善中国礼仪之邦起了很大作用。
  又如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极力主张众生平等、善待生命。禅宗将之与孔子、老子主张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主张相结合并发扬之,在中国社会长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偕发展的格局,便是到今天仍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浸润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后,从魏晋南北朝到五胡十六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动乱,渐趋颓唐,文风绮靡,意识迷离,几无大家名作。恰在此时,从西域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佛教文化,给中国的学术思想突然加入了新鲜血液。隋唐以后,佛学的勃然兴起,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格局。尤其是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洪流巨涛,奔腾澎湃,普遍深入浸润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于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曾受到禅宗的灌溉滋润,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韵联、戏剧包括雕塑建筑等概莫能外。
  举诗为例,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高峰期。就其风格转变而言,由初唐的上官体(上官仪)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经武则天时代的沈诠期、杜审言、宋之问等所谓的“景龙文学”,方只具备新显的质朴风气。后来一变而为开元、天宝气象,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到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等人,便很明显的加入佛与禅道的成分。再变为元和,长庆间的诗体,足为代表一代风格,领导风尚的,如浅近的白居易、风流靡艳的元稽,以及孟郊、贾岛、张籍、姚合等苦吟派乃至晚唐如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等,无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间,而且都染上禅味,才开创出唐诗特有的芬芳气息和隽穷的韵味,也才有那样博大雄浑的气慨和高远广阔的情怀。受禅宗意境影响的诗文化,到了宋代,就更为明显了。宋初著名诗僧人,其风格影响所及,使醉心于禅学的诗人,如杨大年等人,形成诗坛上有名的西昆体。名士如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人,无一不受禅宗思想的薰陶,乃自成大家;名作流传千古。南渡以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大家,也都与佛禅思想结有不解之缘。尤其放翁之诗,得佛传“世间法”真谛,浑然一团正气充盈,爱国爱民之情令人感佩。
  至于中国戏剧小说,则因果报应,善恶轮回的描述宣扬,更是比比皆是。大者如《三国演义》说曹操、刘备、孙权是韩信、彭越和英布转世来瓜分刘姓汉家天下;《说岳全传》说岳飞是灵山佛前大鹏金翅明王转世,完成与女士蝠星官和铁背虬龙的恩怨轮回;《红楼梦》说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则是灵河岸上三生石旁绛珠草,因绛珠草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故特转世以一生所有眼泪还给由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书中并有宝玉、黛玉等一帮少年参禅的趣闻。《西游记》则更是充满了转世轮回,善恶报应的描述,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其它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书及以后的志怪小说,禅宗的影响就更满篇皆然了。乃至后来到明清之际,社会上层人士不说,就连乡村学究、半通文人、贩夫走卒、军健衙役也开口不离禅,闭口讲“报应”,被时人讥为“口头禅”——只讲不实行之谓也。由于禅宗主张渐修与顿悟并重,便连许多失意的政客、惨败的将军、下野的官僚也纷纷口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身披伽裟,遁入空门,虔心向佛,欲修正果;而民间百姓,更是开口闭口“阿弥佗佛”之声不绝,战战兢兢自觉弃恶从善,苦心修持,以求来生幸福。可见禅宗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已远非几本经文之可比,而是深入到了亿万人的心灵,化为了一种深刻的民间思想意识形态,从而左右人的行为,又给文学教育、艺术建筑等文化形式以巨大影响。
  3、名山僧占尽,禅学根基深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汉、魏两晋时期。当时信徒们奉行的都是来自印度的一套制度,讲究头陀式的苦修,以乞讨为生,过着苟延残喘的人类原始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了专志求道,表示尽此形命,揖谢世间,所以在民间影响并不大。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达摩大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开创了中国禅宗。衣钵传承到六祖慧能大师,在广东曹溪大弘禅道,一时四方学者辐辏,弟子云集,禅宗一派,,正如日之方东,光芒万丈,衣钵就此止于六祖而不再私相传承。六祖因弟子众多,成道者亦多,故使禅宗在中国大为发扬光大,到马祖道一禅师,百丈怀海禅师时,因他们气度雄伟,智慧豁达,精通佛法,既具有命世的才华,又担当立地成佛的心印,毅然创立了决定佛禅生死存亡的丛林制度。据《释门正统》记载:“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怀海百丈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从此确立了丛林禅寺的宗风,保存延续了佛教的生命,其影响之深远,在佛教史上怎样评论都不过份。因为禅宗的丛林制度,脱胎于佛教戒律的演变。而佛教戒律,是由佛祖释迦牟尼所制定,是为规范僧众集体生活,修证身心性命所建立,同时它又具有中国文化《礼记》中的礼仪,以及法律,与社会法规等的精神和作用,通过丛林制度这种形式,便把印传佛教的戒律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礼仪规范,产生了清规。于是自此而后的千余年,“清规戒律”不仅规范了生活在禅寺尼庵中僧尼们的言论和行动,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生存繁衍,而且因为寺庵的集体生活近于“人人平等,人人劳作,互助共济”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所以这种清规戒律状态下和生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丛林制度,就是指信仰佛教的僧人削发出家后,集体生活在寺庙里,按照一定的佛教戒律共同修行。大家共同劳动,平等相处,一切待遇平等;民主选举精通佛理、品德端庄之德高望重者主持全寺事务,劳动之余大家共同钻研佛理,修持心性,不问世事,一心向佛。
  由于隋唐之后佛教的兴盛,自怀海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后,许多佛教寺庙因得到政府和上层人士的支持及民间广为布施,纷纷在山水秀丽之处广建庙宇,置办田产,招收门徒,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尽”的格局。佛教教义原只要求信徒维持最简单的原始生活水平,自动放弃一切物质享受与追求,以求苦修来世,造福大众。故僧人在庙属田地中生产正属苦修,人人自愿争先劳作;所产物品也够维持其原始生活;待遇又极平等,加之弃绝世事,劳作之余,尽可心平气和,心满意足地一心向佛,专志修行。寺庙、庵堂几乎成了“世外桃源”式的清净之地,不但使佛教在世事纷争,朝代更替的一次次社会动乱中历经千余年而保存了下来,而且造就了历代许多高僧,丰富充实了佛禅理论,使之至今仍是世界显说,在林林总总的世界理论宝库中光荣地占有一席之地。这全得益于丛林制度带来的“名山僧占尽”所造成的禅学深厚的根基。试想,没有一处处清静的寺院,一群群虔心向佛的僧人,能造就一代代高僧、能丰富禅学佛理吗?若无丛林制度,禅宗能否生存传承都成问题,更遑论后来之成就。由于“名山僧占尽”的历史,今天遍布全国的寺庙殿堂,都还是极其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许多寺庙的存在,仍给海内外众多佛教的善男信女朝山拜佛,追仰佛学提供了机会,继续发扬着弘扬佛法,光大禅宗的作用。
  禅宗的丛林制度,还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在山水风景秀丽之地创建研究禅学清净之地的作法,启发了中国知识份子中的有识之士,于是也纷纷效法,在风景秀丽之地建起了书院。唐、宋时代便有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四大书院。书院往往集中了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许多全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领袖人物讲学其间。书院的学习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的教学方法,培养出许多著名学者和政治骨干,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和政治进程都发生过相当的影响。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出自东林书院,而出自该书院的东林党人对当时的政坛及以后的学术、学风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禅宗寺院中那种平等自由的风气也移植到了书院中,既有师道尊严,也有师生平等的相互切磋,教学相长,造成了中国知识界良好的学风,造就了中国社会尊师重教、尊知重道的优良传统,对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4、禅武结合,武禅相润
  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由神通将印度古瑜珈术作为禅宗修为的一种方法,成为禅宗必修课,神通在当时佛教传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庐山慧远曰:“菩萨无神通,如鸟之无翼。”所以练习神通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大金刚经也说:持杖以卫法师。为武术渗入佛界找到了理论根据,使禅更易于溶入武。而修为的神通也影响了中国的武术,武术家们深受禅宗六神通法术所影响,为了加深功夫,提高境界,人们不得不对六神通提出的能为,进行探讨实践,并且鼓励人们去达到它。如六神通之一神足通对武术影响应是最大的。唐宋志异中的文字把武功与神通相模糊,他们所描写的往往不是一般武艺,而是带有神奇色彩的神通。禅宗传入中国之后经历2、3百年到了唐代,武术和神通有了相当融合,终于出现了人们熟知的少林寺棍僧助秦王李世民打败王世充著名故事,它标志神通平民通俗化,神通大众化。武僧正式走入了中国历史舞台,并不断发挥作用,演绎了数不清的武术故事。之后,结合禅宗修为又产生了棍喝之法也增加了禅修用武方式,僧人个人练武与修禅进一步融合,修行和练武混合成为僧人的日常行为。加之保卫寺院经济的不断要求,用武保护寺院财产也是僧人必备的本领,武与禅结合更为紧密,这种结合成为永远需要的社会话题,禅、武更加不可分离。在历代禅宗高僧中,不乏武艺高强的人物,如:福居和尚集各家所长对少林武术贡献极大。武林中的大师也有很多修习禅宗功法达到高深境界。
  产也是僧人必备的本领,武与禅结合更为紧密,这种结合成为永远需要的社会话题,禅、武更加不可分离。在历代禅宗高僧中,不乏武艺高强的人物,如:福居和尚集各家所长对少林武术贡献极大。武林中的大师也有很多修习禅宗功法达到高深境界。
  三、光大传统文化,努力振兴中华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在举国上下在党的领导下聚精会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依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事业建设,是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各界都应为之殚精竭虑,贡献力量。
  禅宗作为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体育武术、建筑诸多门类学科中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征途上,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严谨整理,努力发扬光大。尤其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在我们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以德治国的诸项工作中,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更应努力发扬光大。
  总之,在加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中,无论是光大佛法,还是发扬传统文化,都应大力挖掘整理禅学,加以系统研究,拿出新时代的创见,使之在新的时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03年元月二十八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心向道,天天念佛,求了生死,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果报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我们起心动念去求得的。念到一心,西方是净土,此地也是净土,因为你在一切境界里头都不染着,所以无有一处不是净土。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全是净土,那我何必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起这一念,那就证明你没有证得净土,为什么?你还有彼此之分,你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并没有打掉。我们一天到晚,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想佛念佛,这也在造业,造什么业?造净业。这个业还算不错,造净业将来往生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迷念佛这个法门,能了生死、出三界;迷在一句阿弥陀佛,能带业往生,好处在此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