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三
2014/9/4   热度:235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三 南亭老和尚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三十一、二愿,是正修禅观时愿。定又名禅,或合名禅定。禅的梵名是禅那,译为静虑。虑是我们的思想,属第六意识。思想是因环境纷乱,翻覆奔腾,无有已时。静是把这些杂沓纷纭的思想澄停下来,让它静如止水,然后观自心的不生、不灭、无形、无名。积久自能从自心中生发智慧,起大用而度脱众生。这叫“以定伏心”。“伏心”祗是初步功夫,必得要“究竟无余”。假如以断烦恼、所知二障来说,一方面以定伏心,一方面出生入死,于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受环境的打击,如释迦牟尼教主遭歌利王割截身体。在磨炼中先断烦恼障,次断所知障。正使、习气,悉皆断灭,方可名究竟无余。三十二愿中的观,与禅不同。“观”者,观察,以一事物为观察的对象。《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等,皆有奢摩他、毗舍那的止观二门。观门的成就,就可以亲“见如实理,永无乖诤”。此中的“见”字当证字讲。“如”是如如理。如如者,不动的意思。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1所以名如实理。如实理是一味和合的。洞明此理,则万法皆如,所以“永无乖诤”。三十三愿是修行所得。“舍跏趺坐”,禅宗的名词教放参。久修已有所成。成就的什么呢?“观诸行法,悉归散灭”。在观境中观察到诸行法(行法就是生灭法。万有诸法皆是生生灭灭。)悉归于分散消灭而一无所有的。这就是无常观,与上面禅观的结论似乎距离甚远。 第四、将行披挂时六愿。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下足住时”是放腿子、解散跏趺坐的时候,还得要“心得解脱,安住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牵,可以心得解脱,而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下足以后的“举足”走路,是行动的自然现象,但也不是白跑。我“愿”与一切“众生”,同“出生死海”,“具”足种种“善法”。“善法”是因,是资粮;“出生死海”是果,是目的。“出生死海”的“出”字是“举于足”的照顾。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印度地居热带,人民没有需要剪裁裤子,所以以长方形的布作为围裙,将下体裹起来就行。出家人当然亦不例外,所以“着下裙时”的一句。“服诸善根”的“服”是衣服,在这里是个动词。我“愿”一切“众生”,皆以“善根”而为衣“服”;因此,可以“具足惭愧”。衣服本来就有部份遮羞的作用。《法华经》上说:“惭愧为上服。”2这个惭愧是双关的—一半是身体上,一半是行为上的。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出家人的衣服,本不讲究质料、颜色,但也要穿着整齐,所以有第一句话的教诫。“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者,这是摄事归理。因整衣束带而想到要检束我们心理、行为上的善根,不令它散失,才合乎佛弟子的身分。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上衣”是对下裙而言,指五、七衣之类,就此方而言,则为衫、袄。我“愿”一切“众生”,因着法衣而为众生作殊胜福田,“获”得殊“胜善根”,未来得“至法”之“彼岸”。法指涅槃。彼岸是譬喻也。 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僧伽黎”,是三衣之中的大衣,中国出家人称为祖衣,也就是大礼服,是很尊重的。我着此衣时,“愿”一切“众生”,在修行行列中“入第一位,得不动法”。第一位唯佛一人。修行学佛,希望成佛。成佛而后,于一切时、处,遇任何外境,皆得身心不动,所以称法王也。 第五、澡、漱、盥洗时愿,有七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杨柳为落叶乔木,有垂枝的一种。枝长而叶细,植于河堤,陪衬风景,最为美观。另有枝粗叶大的一种。出家人采择其枝如小指大小,净面时、用斋后,皆以之擦洗牙齿,使之清洁。所以疏钞上说杨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囗气,四、辨味,五、消食。”因而称为妙法。西域“朝中嚼杨枝,净秽不相杂”,此语是无行禅师3于西域寄归之书;《南海寄归传》4亦广说之。更进一步,而得到“究竟清净”。“究竟”是彻底的意思。“妙法”、“清净”皆是双关的用语。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当我们正“嚼杨枝时”,我“愿”一切“众生”,一切皆得到,“其心调净,噬诸烦恼”。这都是摄事归理的话。因为嚼杨枝,不但使口齿清净,而且要使心地调柔清净,而吞没诸种烦恼(待续)。 【注】 1.出自《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2.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世尊报曰惭愧为上服披着甚端严见者起欢心寂静居林野” 3.无行禅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无行禅师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曾将一切有部律中叙述如来涅槃事译成汉文三卷寄唐,专研律学,赴西行印度经狮子国等游学,于大福田寺慧英法师,那烂陀寺学瑜伽,习中观,曾与义净(六八五)同游灵鹫山,五十六岁后不知所终。 4.于《大正藏》五十四册,唐义净于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归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此书,南海诸国与佛教教团组织,戒律之贵重资料,内容分四十章,朝嚼齿木,柳枝大如小指一头熟嚼良久刷净牙关,揩齿、刮舌,如法盥洗清净,万行敬礼不然受礼他悉皆得罪。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死轮回是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怎么晓得?我们也不要想过去世,也不必考虑未来世,就想想这一生,你就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