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
2014/9/3   热度:717
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素食和斋饭是不同的。素食,什么人都可以吃,“持素”不能进食荤腥之物,也不能进食给身体或口腔带来异味的食物。吃素如不能吃动物肉(所有的动物的肉),不能吃葱蒜等让口腔或身体产生异味的蔬菜。很多不信佛教的人持素,是出于身体健康、环保和不忍心吃动物肉的人类本能的慈悲而出发的,这些人值得我们赞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刘素兰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中国地藏信仰之研究
【文章作者】刘素兰
【指导教师】黄运喜
【论文页数】216页
--------------------------------------------------------------------------------
【中文关键词】地藏菩萨|十轮经|地藏经|十王|孝道|九华山
【中文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出色的四位菩萨分别代表悲、智、愿、行四大精神,当中地藏菩萨依其因地之愿行宏深,而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他以大悲誓愿处在所有有情最不喜欢、最不想去的地方救度众生――地狱,带给烦恼粗重的众生极大的安慰与希望,象征着释迦佛来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的精神。由于具有庶民信仰的特质,颇得广大群众的敬仰,经过长时间儒、道各宗教元素的发酵混合,逐渐形成一股信仰热潮,最终成为中国丧葬、祭祖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有“幽冥教主”之尊号。本文是以中国地藏信仰为研究范围,主要就文献、历史和少部分田野调查着手,探讨地藏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文化融合,以及发展出来的信仰现象。
首先、从中国原有之孝道与佛法中孝道两者观念之拟定,看地藏信仰何以在中国社会被接受和产生?以及帝王对地藏信仰的态度?另外透过经典的传译与敦煌写卷的考辨,了解地藏信仰何时传入中国,与被接受的普及程度。
其次、由地藏信仰的思想内涵,来了解地藏菩萨有何特殊德行,他过去生的所行,藉由怎样的因缘发起大悲誓愿,他所阐扬的修行方法和教化理论引导众生至于何处?
其三、探讨地藏信仰与民间信仰之关系,藉以了解地藏信仰在中国的流传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概况。而从“十王”逐渐的转化为诸佛菩萨的化身,可以看出地藏信仰与民间传说的结合。最后、则从地藏的忏仪、斋日、写经等,来看地藏信仰在民间的救赎活动。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检讨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范围与资料 7
第二章 地藏信仰的起源 11
第一节 地藏信仰的起源11
一、中国的孝道观念11
二、佛经中的孝道15
(一)原始佛教中的孝道 16
(二)大乘中的孝道 17
三、与中国孝道的吻合18
四、地藏信仰的产生21
第二节 地藏信仰主要经论之传译23
一、《十轮经》之传译 23
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之传译25
三、《占察善恶业报经》之传译30
第三节 敦煌相关经典考辩34
一、敦煌《佛说地藏菩萨经》考辩34
二、《峚窖大道心驱策法》考辩36
三、《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考辩39
四、敦煌《金刚三昧经•总持品》考辩 41
第三章 地藏信仰之思想内涵45
第一节 地藏菩萨之特德45
一、地藏之意涵 46
二、常居秽土 48
三、现声闻身 49
第二节 对如母有情之关怀51
第三节 开“十轮”之运转52
一、示十恶轮之恶报――避苦趋乐52
二、以转轮王轮――化导人天54
三、用菩萨之十善轮――筑成佛之基55
四、转如来之十佛轮――利益众生58
第四节 依“二观”入“一实” 60
一、略述“一实境界”义60
二、明二种观道63
第四章 地藏信仰与民俗文化之融合67
第一节 地藏信仰与民间习俗之关系67
一、中元普渡 67
二、佛欢喜日――斋僧 68
第二节 地藏信仰与十王71
第三节 冥界审判78
第五章 地藏信仰的救赎意义81
第一节 地藏信仰中的忏仪81
一、忏法的兴起与地藏忏的形成 81
二、地藏忏仪之仪法 82
(一)《赞礼地藏菩萨忏悔发愿法》 82
(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84
(三)《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86
(四)《慈悲地藏忏法》 89
(五)《地藏宝忏》 93
第二节 斋日中的地藏信仰活动96
一、佛教斋日的起源及仪式 96
二、斋日日期的延生 97
三、斋日中的地藏信仰活动 99
第三节 地藏信仰中的感应记100
一、感应的方式与功德 102
二、感应记反映的信仰现象 110
第六章 地藏信仰之影响113
第一节 历代宏扬地藏法门者──举例113
一、九华山金地藏之示现 113
二、智旭蕅益 115
三、弘一演音 117
第二节 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居民之影响118
一、安徽九华山 118
二、台湾九华山 120
第三节 地藏信仰对密教之影响132
一、地藏信仰与密教 133
二、《地藏菩萨仪轨》析辩 135
第七章 结 论137
第一节 社会角度137
第二节 教化角度141
第三节 仪式角度142
全书表格145
2•1•1、《分别善恶报应经》中和孝道有关之业报差别145
2•1•2、《善生经》中奉敬父母诸译本对阅145
2•2•1、失译本和奘译本与敦煌写卷中的《十轮经》品目比对145
2•2•2、《地藏菩萨本愿经》所出现之品目146
2•3•1、《百千颂》与《赞法界颂》及《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对照表146
3•1•1、地藏之意涵152
3•2•1、地藏菩萨因地之愿行152
3•3•1、十恶轮153
3•3•2、十王轮153
3•3•3、菩萨之十善轮154
3•3•4、如来之十佛轮154
4•1•1、九华山地藏菩萨肉身塔十王排列形式155
4•1•2、检斋十王之名字155
4•1•2、《佛说地藏王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玉历至宝钞》
中,“十殿阎王”所审判事项之变化155
5•1•1、《赞礼地藏菩萨忏悔发愿法》的仪文结构 156
5•1•2、《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之礼拜次序 159
5•1•3、《占察经行法》与《法华三昧忏》科目 160
5•1•4、《慈悲地藏忏法》忏仪中佛、菩萨名号次序 160
5•1•5、十种妄习与鬼道、畜道及人道种类,和忏悔十习愿成十
波罗蜜之对照表162
5•1•6、《地藏宝忏》中之迎请三宝名号 163
5•2•1、《中阿含经》中的八种斋戒法 164
5•2•2、六斋日诸天巡视人间之官员 164
5•2•3、《地藏菩萨十斋日〉与《大乘四斋日〉持斋念佛除罪的
方式164
6•1•1、智旭礼《占察经行法》及持地藏灭定业真言表 165
6•1•2、弘一演音与地藏菩萨之因缘 166
6•1•3、九华山与地藏信仰相关文物 167
6•2•1、台湾铜锣九华山平面图 167
6•2•2、大殿佛菩萨排列位置图 168
6•2•3、九华山兴善寺所祀奉之佛菩萨诞日 168
6•3•1、密教中与地藏相关之经典 169
6•3•2、二十四部地藏相关密教经典中,菩萨所安住之方位、手
执器物、所行三昧境界或手印以及咒语之种类169
6•3•3、《地藏菩萨仪轨》所说十七种成就法 170
附录一:西夏文《地藏经》 171
附录二:《占察经》占察相轮 172
附录三:地藏菩萨像 173
附录四:田野调查相关图片 194
参考书目 205
--------------------------------------------------------------------------------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一)、佛教典籍:(依年代排列)
(后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大正藏》第1卷,No.16。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大正藏》第16卷,No.68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大正藏》第17卷,No.724。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藏》第24卷,No.1492。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4卷,No.203。
(元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第51卷,No.2090。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大正藏》第14卷,No.440。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第17卷,No.721。
(吴)支谦译《斋经》,《大正藏》第1卷,No.87。
(吴)支谦译《佛说未生冤经》,《大正藏》第14卷,No.507 。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弥兰经》,《大正藏》第55卷,No.152。
(西晋)竺法护译《佛生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大正藏》第17卷,No.815。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大正藏》第3卷,No.154。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鸯掘摩经》,《大正藏》第2卷,No.118。
(西晋)法炬译《解夏经》,《大正藏》第1卷,No.63。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大正藏》第1卷,No.23。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藏》第15卷,No.643。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大正藏》第22卷,No.142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No.26。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25。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卷,No.01。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第23卷,No.1435。
(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大正藏》第24卷,No.1484。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大正藏》第12卷,No.389。
(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卷,No.223。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卷,No.262。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大正藏》第12卷,No.384。
(姚秦)筏提摩多译《释摩诃衍论》,《大正藏》第32卷,No.1668。
(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卷,No.1611。
(后魏)昙鸾撰《赞阿弥陀佛偈》,《大正藏》第47卷,No.1978。
(刘宋)昙无蜜多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No.277。
(刘宋)姜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No.365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99。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法鼓经》,《大正藏》第9卷,No.270。
(北凉)昙无谶《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大正藏》第3卷,No.157。
(北凉)失译《金刚三昧经》,《大正藏》第9卷,No.273。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佛说施灯功德经》,《大正藏》第16卷,No.702。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卷,No.2145。
(梁)宝亮等集《大般涅盘经集解》,《大正藏》第37卷,No.1763。
(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大正藏》第53卷,No.2121。
(梁)慧皎撰《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59。
(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大正藏》第32卷,No.1644。
(陈)真谛译《佛性论》,《大正藏》第54卷,No.1610。
(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卷,No.664。
(隋)慧远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4。
(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大正藏》第46卷,No.1925。
(隋)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第46卷,No.1941。
(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大正藏》第1卷,No.25。
(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大正藏》第1卷,No.24。
(隋)阇那崛多译《福力太子因缘经》,《大正藏》第3卷,No.173。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3卷,No.190。
(隋)达多罗及阇那崛多译《三厨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4。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藏》第17卷,No.839。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大正藏》第49卷,No.2034。
(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卷,No.397。
(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6。
(隋)彦琮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7。
(隋)灌顶撰《大般涅盘经玄义》,《大正藏》第38卷,No.1765。
(唐)一行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第39卷,No.1796。
(唐)不空译《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诵》,《大正藏》第13卷,No.413。
(唐)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大正藏》第20卷,No.1167。
(唐)不空译《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藏》第10卷,No.297。
(唐)不空译《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大正藏》第21卷,No.1248。
(唐)不空译《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大正藏》第21卷,No.1260。
(唐)不空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正藏》第19卷,No.1019。
(唐)静泰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8。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3。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7。
(唐)僧祥撰《法华传记》,《大正藏》第51卷,No.2068。
(唐)静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8。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卷,No.2122。
(唐)道宣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大正藏》第40卷,No.1804。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0。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卷,No.2103。
(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大正藏》第51卷,No.2088。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55卷,No.2149。
(唐)道宣述《释门归敬仪》,《大正藏》第50卷,No.1896。
(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51卷,No.2106。
(唐)道镜、善道共集《念佛镜》,《大正藏》第47卷,No.1966。
(唐)道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卷,No.1958。
(唐)湛然述《法华玄义释签》,《大正藏》第33卷,No.1717。
(唐)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第46卷,No.1912。
(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卷,No.2154。
(唐)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No.2152。
(唐)智通译《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大正藏》第20卷,No.1157。
(唐)智通译《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大正藏》第20卷,No.1103a。
(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大正藏》第45卷,No.1864。
(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No.2151。
(唐)唐临撰《冥报记》,《大正藏》第51卷,No.2082。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卷,No.279。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正藏》第10卷,No.301。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13卷,No.412。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No.1666。
(唐)迦才撰《净土论》,《大正藏》第47卷,No.1963。
(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No.1060。
(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大正藏》第3卷,No.187。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卷,No.159。
(唐)般若听羯啰译《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大正藏》第21卷,No.1246。
(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卷,No.945。
(唐)善无畏译《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大正藏》第18卷,No.851。
(唐)善无畏译《坚牢地天仪轨》,《大正藏》第21卷,No.1286。
(唐)善无畏及一行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正藏》第18卷,No.848。
(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3。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大正藏》第18卷,No.901。
(唐)阿谟伽撰《焰罗王供行法次第》,《大正藏》第21卷,No.1290。
(唐)阿质达霰译《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大正藏》第21卷,No.1229。
(唐)金刚智述《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大正藏》第18卷,No.904。
(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大正藏》第20卷,No.1173。
(唐)法照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大正藏》第85卷,No.2827。
(唐)法照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卷,No.1983。
(唐)法琳撰《辩正论》,《大正藏》第52卷,No.2110。
(唐)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卷,No.1733。
(唐)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No.1813。
(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大正藏》第42卷,No.1828。
(唐)输婆迦罗译《地藏菩萨仪轨》,《大正藏》第20卷,No.1158。
(唐)输婆迦罗译《苏悉地羯罗经》,《大正藏》第18卷,No.893b。
(唐)玄奘译《本事经》,《大正藏》第17卷,No.765。
(唐)玄奘译《俱舍论》,《大正藏》第29卷,No.1448。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卷,No.1579。
(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27卷,No.1545。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大正藏》第13卷,No.411。
(唐)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8。
(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大正藏》第43卷,No.1829。
(唐)基撰《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大正藏》第47卷,No.1964。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正藏》第54卷,No.2128。
(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大正藏》第51卷,No.2067。
(唐)惠英撰、胡幽贞篡《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大正藏》第51卷,No.2074。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大正藏》第20卷,No.1092。
(唐)菩提流志译并合《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卷,No.310。
(唐)怀感撰《释净土群疑论》,《大正藏》第47卷,No.1960。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第23卷,No.1442。
(唐)义操集《胎藏金刚教法名号》,《大正藏》第18卷,No.864B。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卷,No.1735。
(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卷,No.1736。
(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No.2837。
(唐)李华撰《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大正藏》第50卷,No.2055。
(唐)李师政撰《法门名义集》,《大正藏》第54卷,No.2124。
(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36卷,No.1739。
(宋)延寿集《宗镜录》,《大正藏》第48卷,No.2016。
(宋)昙摩蜜多译《观虚空藏菩萨经》,《大正藏》第13卷,No.409。
(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藏》第51卷,No.2084。
(宋)王日休撰《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卷,No.1970。
(宋)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大正藏》第1卷,No.80。
(宋)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大正藏》第20卷,No.1191。
(宋)日称等译《父子合集经》,《大正藏》第11卷,No.320。
(宋)戒珠叙《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51卷,No.2071。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1。
(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阿速达经》,《大正藏》第2卷,No.141。
(宋)子璇录《起信论疏笔削记》,《大正藏》第44卷,No.1848。
(宋)元照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37卷,No.1754。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卷,No.2035。
(宋)法天译《佛说七佛经》,《大正藏》第1卷,No.02。
(宋) 法天译《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藏》第24卷,No.1468。
(宋)法护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藏》第32卷,No.1635。
(宋)法护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藏》第32卷,No.1638。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卷,No.2131。
(宋)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大正藏》第46卷,No.1937。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第48卷,No.2006。
(宋)智圆述《涅盘玄义发源机要》,《大正藏》第38卷,No.1766。
(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卷,No.2127。
(宋)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No.1992。
(宋)施护等译《顶生王因缘经》,《大正藏》第3卷,No.165。
(宋)慈贤译《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大正藏》第20卷,No.1192。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卷,No.2037。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48卷,No.2025。
(元)管主八撰《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大正藏》第32卷,No.1688。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2。
(明)袾宏辑《往生集》,《大正藏》第51卷,No.2072。
(新罗)元晓述《金刚三昧经论》,《大正藏》第34卷,No.1730。
(新罗)义寂述《菩萨戒本疏》,《大正藏》第40卷,No.1814。
(高丽)一然撰《三国遗事》,《大正藏》第49卷,No.2039。
(高丽)义天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55卷,No.2184。
达多罗及阇那崛多等译《三厨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4。
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大正藏》第13卷,No.410。
失译《金刚三昧经》,《大正藏》第9卷,No.273。
失译《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00。
失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No.101。
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经》,《大正藏》第3卷,No.158。
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第3卷,No.156。
失译《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4卷,No.512。
失译《佛说目连所问经》,《大正藏》第24卷,No.1483。
失译 《阿咤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1卷,No.1238。
不祥《神僧传》,《大正藏》第50卷,No.2064。
不祥《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大正藏》第21卷,No.1320。
不祥《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正藏》第19卷,No.947。
不祥《A峚窖大道心驱策法》,《大正藏》第20卷,No.1159。
不祥《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No.1159B。
不祥《摩酰首罗天法要》,《大正藏》第21卷,No.1279。
不祥《龙树五明论》,《大正藏》第21卷,No.1420。
不祥《陀罗尼杂集》,《大正藏》第21卷,No.1336。
不祥《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大正藏》第85卷,No.2743。
不祥《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大正藏》第85卷,No.2795。
不祥《诸经要略文》,《大正藏》第85卷,No.2821。
不祥《地藏菩萨十斋日经》,《大正藏》第85卷,No.2850。
不祥《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大正藏》第85卷,No.2896。
不祥《地藏菩萨经》,《大正藏》第85卷,No.2909。
不祥《翻梵语》,《大正藏》第54卷,No.2130。
(隋)菩提灯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卍续藏》第25册。
(唐)输婆迦罗译《地藏菩萨仪轨》,《卍续藏》第2册。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卍续藏》第12册。
(宋)沙门常谨集《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卍续藏》第87册。
(明)智旭着《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卍续藏》第21册。
(明)智旭着《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玄义》,《卍续藏》第21册。
(明)智旭集《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卍续藏》第74册。
(明)智旭集《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卍续藏》第74册。
(清)灵椉注《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卍续藏》第21册。
(清)灵椉注《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纶贯》,《卍续藏》第21册。
(清)藏川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卍续藏》150册。
(清)不祥《慈悲地藏忏法》,《卍续藏》第74册。
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卍续藏》第12册。
不祥《慈悲地藏忏法》,《卍续藏》第74册。
(二)、敦煌文献:
S-154《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6册,台北,新文丰,1981。
S-2262《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8册。
S-3136《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2册。
S-3367《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17册。
S-7041《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4册。
S-7240《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4册。
S-2143《十二月礼多记〉,《敦煌宝藏》第16册。
S-2567《地藏十斋日〉,《敦煌宝藏》第21册。
S-3961《佛说十王经》,《敦煌宝藏》第32册。
S-5892《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44册。
S-5551《斋日行事〉,《敦煌宝藏》第43册。
S-6330《八日念药师佛咒〉,《敦煌宝藏》第45册。
P-3748《佛说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130册。
P-3760《佛说地藏菩萨经》,《敦煌宝藏》第130册。
P-3795《大乘四大斋日〉,《敦煌宝藏》第130册。
北-225《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57册。
北-8422《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敦煌宝藏》第110册。
北-8510《佛说大方广十轮经》,《敦煌宝藏》第110册。
黄永武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丛刊初集》(2),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黄永武编《敦煌劫余录》,《敦煌丛刊初集》(3)台北:新文丰,1985,8,初版。
黄永武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丛刊初集》(16),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许国霖撰《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敦煌丛刊初集》(10),台北:新文丰,1985,6,初版。
(三)、古籍部分:(依年代排列)
(汉)郑玄注《礼记?王制》,台北:新兴书局,1979,8,初版。
(汉)司马迁着《史记?梁孝王世家》,台北:鼎文书局,1975,一版。
(汉)孔安国传《古文孝经孔氏传?圣治章》,《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
(宋)朱熹《诗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
(宋)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宋)金履祥《尚书表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台湾商务印书馆。
(明)来知德注《易经来注图解?说卦》,台南:大千世界,1980,再版。
(明)祩宏《莲持大师全集》,台北:法轮杂志社,1997。
二、一般论著:(依笔划排列)
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编《九华山志》(修订版),合肥:黄山书社,1997,9,二刷。
上海佛学书局《大悲地藏净土忏》,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2,初版。
文物出版社《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
文物出版社、光复书局编《佛门秘宝大唐遗珍――陜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台北:光复书局。
文物出版社《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励社,1989,12。
方立天着《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7,第七版。
印顺法师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4,修订一版。
印顺法师着《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6,五版。
印顺法师着《华雨集第四册》,新竹:正闻出版社,1998,12,初版三刷。
吴浩坤、潘悠着《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李玉昆、刘景龙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出版。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台北:博远出版社,1993,4,初版。
汪娟着《历代地藏忏仪析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3。
沈宗宪着《宋代民间的幽冥世界观》,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3,第一版。
林子青着《弘一大师年谱》,台北:天华出版社,1978,12,初版。
侯旭东着《五、六世纪北方民反佛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初版。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一安西愉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7,5。
杨家骆编,《魏书2》,台北:鼎文书局印行,1973,2,二版。
陈垣着《释氏疑年录》,《丛书集成三编》第十七册,台北:新文丰。
陈世铙译注《左传》,《中国名著选译丛书》,台北:锦绣,1993,初版。
陈慧剑编着《当代佛门人物》,台北:东大图书,1984,6,初版。
蕅益大师着《灵峰宗论》,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出版。
刘长久着《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初版。
郑志明着《中国意识与宗教》,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初版。
莲池大师着《莲持大师全集》,台北:法轮杂志社,1997,初版。
熊公哲注《荀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修订二版。
赖富本宏着《观音菩萨?财神与地藏菩萨》,台北:唵阿吽,1999,初版。
萧登福着《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谢冰莹等编译《新译四书读本》台北:三民,1988,4,修订初版。
释印光重修《中国佛寺志汇刊?九华山志》,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11,初版。
释心然编《地藏王菩萨灵验事迹》,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4,初版。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宗教丛书5》,台北:学生书局,1988,11,初版。
释梦参着《占察善恶业报经新讲》,台北:方广文化,1999,初版。
三、期刊及单篇论文(依笔划排列)
王三庆着《谈斋论文一敦煌写卷棚文研究〉,《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9,1。
王志楣着《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对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一文的商榷〉,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印行,《中华学苑》第四十四期,1904,4,初版。
李巳生着《四川石窟雕塑艺〉,《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2?四川石窟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6。
吴朋达着《评Stephen F. Teiser着《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台湾宗教研究》第1卷,第2期,2001,10。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中国大足石刻》,香港:珠海出版社,1991,5,初版。
庄明兴着《中国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历史所硕士论文,1998,6。
傅楠梓着,《中古时期的药师信仰》,玄奘:宗教所硕士论文,2001,1,初版。
游祥州着《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含〉,收录于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一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1990,10。
陈英善着《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 1996,3,出版。
蒋义斌着《中国宗教与史的起源》,《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1991,4,初版。
蔡志忠着《中国金铜佛像》,《佛教美术全集》(参),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9,初版。
罗汀琳着《敦煌佛经写卷题记之现实性》,《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1991,12,初版。
释见晔着《以蕅益智旭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中华佛学研究》第三期,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1999,3,出版。
释大睿着《中国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1998,初版。
小泽宪珠、小峰弥彦编着《大乘的菩萨》,东京:略,1894,7。
泉芳璟着《十王经的研究》,《大谷学报》第22卷,第四号。
真锅广济着《地藏菩萨的研究》,东京:三密堂书店刊,1987,再版。
幌体着《延命法的的考察》,《密教研究第43号》,1931,12。
藤岛达朗、野上俊静编《东方年表》,京都:平乐寺书店,1998,第33刷。
William E. Paden 着《Religious Worlds: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Beacon Press,Boston,1994。
Stephen F. Teiser着《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