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分别与无分别


2014/9/4    热度:665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分别与无分别

  从用心来说,分别和无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层面。

  六祖慧能接引慧明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便是从无分别入手。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道,道!”这位僧人正想着,临济却将他扔到一边,这也是从无分别入手。

  这些方法非常猛利,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截断众流并非易事。故禅宗修行也有从分别入手,如参话头,参“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带有一定推理、探究的色彩。可见,禅宗的修行既有从分别契入法性,也有从无分别契入法性。

  当然,禅宗从分别契入法性,有别于《道次第》所强调的分别的重要性及从分别进入无分别。《道次第》认为:修行中,首先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慧,如此才能契入无分别。也就是说,契入空性时虽是无分别,但契入前却必须以分别为基础。因而,《道次第》特别强调通过闻思经教建立分别的无我慧,非常重视思维观察修。而思维观察修的理路,恰恰和唯识很接近。

  唯识的修行是从分别、观察、思维入手,如加行位的四寻思、四如实智。所谓寻思,是对所缘对象的名、义、自性、差别进行思维。我们的世界,无非是由名和实构成的。如书有“书”的名称,有“书”的实体;房子有“房子”的名称,有“房子”的实体。

  一般人在认识境界时,会对事物的名、义产生自性和差别的执著。缘名之时,认为名是实在的实体。看到书,觉得这就是“书”,看到房子,觉得这就是“房子”。进而在其上赋以自性和差别的执著,认为这个名称好听,那个难听,我喜欢这个名称,不喜欢那个名称。同样,我们还将物质现象执为实体,因之产生自性见。我们会认为桌子是实实在在的,并对它进行好看、难看或是喜欢、不喜欢的分别。任何事物,只要通过我们的意识,都会产生一系列执著。唯识家将此称为遍计所执,正是它们,障碍了我们对空性的契入,使我们看不到真理。

  若要契入诸法实相,就应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而这一认识须通过观察修完成。四种寻思,即对事物的名、义、自性、差别进行重新思考。通过正确思维,认识到这些名、义、自性、差别,无非是因缘和合的假相,进而产生如实智,即名的如实智、义的如实智、自性的如实智、差别的如实智。由四种寻思引申至四如实智,进而契入空性。

  这一修行理路,和《道次第》重视观察修、思维修,从分别进至无分别的思路基本相应。通过观察修,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我的正见和智慧,以此指导修行,就不易出偏差。如果依通常所说的顿、渐而言,这是一条渐修之路,是稳健的、大众化的道路,所有人皆可按此方法修习,不会有危险性和副作用。唯识和《道次第》的修行,都有这个特点。

  直接由无分别入手,虽然速度较快,但对根基的要求很高,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根基不利,或是老师手段不高明,都无法修起来。另外,若无正见作为基础,危险性也极大。就像登山之路,捷径往往是在悬崖峭壁中,若非胆识过人,身手矫健,选择捷径无异选择绝路。当然,若是行人根基很利,并有具格善知识为指导,亦可直接由无分别契入空性。如汉传佛教的禅宗和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都属于此类修法。

  2007年10月修订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父母不信佛,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你现在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里烦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没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这个可惜!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亲眷属可以说早晚的事情,没有不成佛的。因为他过去跟你有这个缘分,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到他回心转意的时候,智慧现前,业障少一点的时候,你一说他就会听、就会接受。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来世还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家人要有一个人真的往生。只要这辈子有一个人往生,我们都有救,早晚都有救;如果我们都堕在到六道里头,谁来度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