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之生命观


2014/9/3    热度:718   

原始佛教之生命观
  作者:李宗兴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原始佛教之生命观
  【文章作者】李宗兴
  【指导教师】李志夫
  【文章页数】114页
  --------------------------------------------------------------------------------
  【中文关键词】原始佛教|阿含|印度佛教|缘起法
  【中文摘要】本论文的第二章到第三章中,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缘起法”就是他的“宇宙论”,佛陀的“四谛法”、“三法印”、“无我观”乃至“十二缘起”,都可说是他的生命观。
  佛陀的思想源自他对印度传统思想之承接与批评而产生,所以佛陀的思想与当时印度的文化及社会背景有相当大的结构性关系,佛陀之思想范畴(包括思想的重心、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等等)与他所处的印度文化,都是息息相关;当我们去回想古今中外其它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有所牵连的。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思想与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自然佛陀也不例外,而后来的佛教发展,也多是在他们各自所面对的结构中形成,如中国佛教就面临了中国故有的文化结构,所以不得不有所响应,这也许是从原始佛教之后,会出现许多不同之佛教学派的原因。
  然对后世而言,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如果只同于文化之结构,那其思想是不会有太大的回响,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在于他可以对现有之文化结构的有所超越,而且这些超越对后世依然有所影响。所谓的影响,在本论文中,我们可以解释为,当此一思想家的思想,随着时间,来到了未来的时空中时,他是否是未来的人们可以用来和未来世界中的新问题与新思维,做思想的对话。在第四章到第五章中,个人认为,原始佛教之思想对生命的一些根本问题,有着很深切的看法。原始佛教对生命的见解,是着重在一些生命的根本且重要的问题上,这令原始佛教对生命(苦恼)的处理精神,就如同一只正全神注视着远方猎物的掠食者一般,不为外在的枝未所动摇,所以他对一些枝节就不是那么样的坚持,只将思想之重心放在生命苦恼之解脱上,而这也始得原始佛教的思想具有相当大的未来性与开放性。
  原始佛教的开放性,并不是在于佛陀对基本思想的不够坚持,反而是因为原始佛教对其所持的生命观,有着十分坚固的信仰,更进一步来说,原始佛教的生命观之所以具开放性,乃源自佛陀所建立的生命观本身是极为普遍与开放的。
  --------------------------------------------------------------------------------
  【论文目次】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研究动机 1
  第二节研究资料与方法2
  甲、文献2
  乙、方法6
  第二章 原始佛教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佛陀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
  甲、社会阶级的重整7
  乙、战国时代9
  丙、反婆罗门思想11
  第二节 印度思想中的生命观
  甲、多神论的生命观12
  乙、一神论的生命观12
  丙、梵我合一的生命观16
  丁、轮回与解脱的生命观20
  第三节 佛陀时代其它思想家的生命观
  甲、六师外道21
  第三章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思想性格
  甲、二谛并重31
  乙、宗教性32
  丙、客观与合理性格34
  第二节 四谛法之立教架构
  甲、总说35
  乙、苦谛与集谛36
  丙、灭谛与道谛37
  第三节 一切法之如实相──缘起法
  甲、诸佛成道的要件──缘起的逆顺观39
  乙、真理之实相41
  第四节 无我思想
  甲、佛教与无我42
  乙、从三法印言无我43
  丙、从五阴言无我44
  丁、从缘起相依性言无我44
  第四节 缘起法的平等性与慈悲观
  甲、平等性44
  乙、 慈悲观45
  第四章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第一节 生命观的定义
  甲、原始佛教的生命定义48
  乙、原始佛教生命观之界定48
  第二节 连续的生命观
  甲、究竟解脱49
  乙、轮回与无我50
  丙、小结54
  第二节 无神论、自力、孤独
  甲、无神论者55
  乙、自力56
  丙、孤独57
  第三节 原始佛教的伦理学
  甲、与功利主义的比较58
  乙、思择的伦理学60
  第四节 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
  甲、人间佛教61
  乙、 人间净土63
  第五章 原始佛教生命观的现代反思
  第一节 原始佛教生命观的价值
  甲、对宗教信仰者而言65
  乙、普遍性的价值67
  丙、小结71
  第二节 安乐死
  甲、安乐死的两难71
  乙、原始佛教的看法74
  第三节《前世今生》与原始佛教的轮回观
  甲、轮回的一些基本概念74
  乙、《前世今生》75
  丙、由原始佛教看《前世今生》79
  丁、小结81
  第四节 对话中的新佛教
  甲、对话理论81
  乙、从对话理看大小乘之争83
  丙、不断对话的新佛教86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本论文的自我检讨87
  甲、新思想的结构性与其之超越87
  乙、发展中的原始佛教88
  丙、“论”而难“结”89
  丁、诠释学的问题89
  第二节个人写后心得
  甲、不断变动的写作方向90
  乙、所学之不足91
  --------------------------------------------------------------------------------
  【参考文献】
  经典
  《大正藏》一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
  《大正藏》二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
  《南传大藏经》,高雄元享寺妙林出版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佛光山出版,民72-77
  印顺编,《杂阿含会编上、中、下》,正闻出版社,民
  《长部经典》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76
  《中部经典》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76
  净海法师译,《法句经》,正闻出版社,民78
  徐梵澄着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民84
  一般参考书目
  中文
  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民83三版
  印顺着,《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民82
  印顺着,《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民81二版
  印顺着,《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民81六版
  印顺着,《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民81二版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民82五版
  吕澄着,《印度佛教思想概论》,天华出版,民71
  李志夫着,《印度思想文化史-从传统到现代》,东大出版社,民84
  李志夫着,《印度哲学及其基本精神》,洪叶文化出版,民88
  李天命着,《存在主义概论》,学生书局,民65
  邱敏捷着,《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法界出版社,民89
  吴老择编,《杂阿含之研究》,元享寺妙林出版社,民77
  林崇安着,《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论》,慧炬出版社,民83
  净海着,《南传佛教史》,正闻出版社,佛历2519
  杨惠南着,《印度哲学史》,东大出版社,民84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出版社,民82
  杨郁文着,《阿含要略》,东初出版社,民82
  杨大春着,《解构理论》,扬智文化出版,民83
  圣严法师着,《正信的佛教》,东初出版社,民54
  滕守尧着,《对话理论》,扬智文化出版,民84
  继雄法师着,《初期佛教家庭伦理观》,法鼓文化,民86
  日文(包括日译)
  中村元编,《佛教语散策》,东京书籍出版,1998
  中村元主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幼狮出版社,民76再版
  中村元着,释见憨 陈信宪译,《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香光出版社,民84
  水野弘元等着,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法尔出版社,民77
  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原始佛教》,灵山出版社,民79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概论》,台湾商务印书馆,民82
  木村泰贤着,李世杰、巴壶天合译,《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协志工业出版,民47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出版社,民80一版六刷
  玉城康四郎主编,李世杰译,《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幼狮出版社,民74
  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新文丰出版,民76
  英文(包括英译)
  Fred Feldman,“INTRODUCTORY ETHICS“,双叶书局,民73
  Harvey,“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Cambridge,1990
  Steve Hagen ,“Buddhism Plain & Simple”,New York ,Broadway books,1997
  Surendranath Dasgupta 着,林煌洲译,《印度哲学史》,国立编译馆,民85
  R.塔帕尔着,林太译,《印度古代文明》,淑馨出版社,民83
  怀得海着,蔡昆鸿译,《宗教的创生》,桂冠出版,民84
  Brian Weiss着,谭智华译,《前世今生》,张老师文化,民81
  戴维·韩汀着,孟汶静译,《透视死亡》,东大图书公司,民86
  期刊论文
  圣严法师着,《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刊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
  杨郁文着,《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ā)”》,刊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
  杨郁文着,《以四部阿含经为主 综论原始佛教之 我与无我》,刊于《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附录(下)
  蔡彦仁讲,《宗教──心灵的体验》,刊于香光庄严第四十八期
  《生死、轮回、因果──凝视生与死》,刊于普门杂志第一一九期
  David J.Kalupahana ,“Causality: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Editor:Matlal,No.1 March 1980
  硕士论文
  陈金辉(传证法师)着,《无我思想研究》,文化大学哲研究所硕士班,民86
  蒲菁菁着,《德我肯论堕胎与安乐死》,中正哲学研所硕士,民86
  赵淑华着,《『阿含』的慈悲思想》,台大哲研究所硕士班,民86
  欧俊明着,《原始佛教“缘起”生命观在现代的教育蕴义》,师大硕士,民86
  赖丽美着,《佛陀时代的社会风俗探讨》,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民74
  纲路信息
  《前世今生的论证》,http://members.xoom.com/new_spirit/
  http://ccbs.ntu.edu.tw,(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软件工具
  印顺导师著作集
  佛光大辞典光盘版
  CBETA 电子佛典 V1.0 (Big5) 普及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执着是见思烦恼。见,你看错了;思,你想错了。什么东西看错了?头一个,把身体当作我。为什么身体不是我?我不生不灭,身体有生灭。就像衣服是我的,又不是我,脏了可以换一件。你就想到身体是我的又不是我的,用几十年不太好使用了,就换一个。你能够这样看法的时候,生死就看破了,就不会怕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