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山南灵庆院 茆斋道者雪峰禅


2014/9/3    热度:322   

白面山南灵庆院 茆斋道者雪峰禅
  ——寻访和龙山守讷大师的遗踪
  尹文汉 周佩东
  白面山南灵庆院,茆斋道者雪峰禅。
  只栖云树两三亩,不下烟萝十五年。
  猿鸟认音呼唤易,龙神降伏住持坚。
  谁知今日空岩畔,独出医王阐法筵。
  这是南唐池州刺史王继勋赠给守讷大师的一首七绝,名为《题妙空岩》。守讷大师是五代时南唐人,禅门龙象雪峰义存的弟子,距今已去一千余年。关于大师的生平事迹,《五灯会元》只是很简单地提到“池州和龙寿昌院守讷妙空禅师,福州林氏子”十八个文字。有幸的是,在池州的地方志中,我们找到了关于大师与和龙山的记载,关于大师的资料并不比《五灯会元》详细,或者说完全来自于该书。关于和龙山的记载虽较多一些,却无法让我们从这些资料中确定和龙山确切的地点。时过境迁,和龙山很少有人知道了。就是这首诗触发了笔者的灵感:“白面山南灵庆院”,只要找到了白面山,就能找到和龙山,找到灵庆院。而白面山正为当地人熟知。
  2002年2月2日,天气突然放晴,新鲜的阳光照耀着冬日的大地。我们赶上一辆中巴,从池州城出发向殷汇镇驶去,白面山就在殷汇镇外里许的地方。可中巴车似乎并不顾及我们急切的心情,它沐浴着阳光,穿过因阳光初照而缓缓升起的薄雾,平稳而悠闲地行驶在国道上。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何必如此急切?大师当年来此,还靠一双草鞋呢!是的,既然是去寻觅大师遗踪,就应该细细体会这一路的人情风物和行程中的种种心境。
  约五十分钟后,殷汇大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大桥横跨于秋浦河上,显然是一座现代建筑。遥想千年前,大桥不存,代之的是穿梭于秋浦河上的渡船。来往池州之人,或者从江西九江渡江,或者从安庆渡江,顺着沿江驿道而下,于殷汇小憩,再摆渡秋浦河,继续上路;或是从长江逆秋浦河而上,于此处上岸。这一个渡口,留下了多少行人的故事?李太白的《秋浦歌》,是否就作于此?杜牧南下池州,是否登岸于斯?而我们寻找的守讷大师,当是从这里渡河而来,又多次渡河于斯,因为,这个渡口,古时就叫白面渡,河岸的那座山就是我们寻找的白面山!
  白面山静静地矗立在秋浦河畔,隔着曾经繁华如今依旧繁华的殷汇,看着千年来来来往往的行人。千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逃不过白面山的注视。她,最清楚发生在这里的一切。而来往的行人无不为她的美丽而驻足。宋代蒋之奇曾作诗赞叹道:
  白面峰峦碧玉堆,故人卜筑在崖隈。
  难寻荀鹤旧时宅,尚有昭明古钓台。
  浦槛名花红胜锦,一溪流水绿如苔。
  七闽千里倦行客,两眼眵昏向此开。
  白面山雪崖拱北,漫山都是雪白的岩石,有如守候在秋浦河畔刚刚梳妆过的丽人雪白如玉的脸颊,此山也因此才获得“白面”的美名。雪白的岩石将阳光反射到秋浦河心,山水交相辉映,明丽无比。不但是杜荀鹤、昭明太子被她迷住了,就是那千里而来的七闽之客到了这里,疲倦的双眼也会因之而大放光芒,倦意全消。我们于斯小伫,不禁遥想起守讷大师当年选择栖止于斯的情形来。他一路行脚,渡过秋浦河,或者已倦想作小憩,或者还想继续赶路。不难猜到,他一定是感觉到了白面山的美丽,并为之深深吸引。“天下名山寺占多”,如此丽山秀水,一定是道场胜地。于是他停了下来,开始在白面山周围寻寻觅觅。
  小憩之后,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在白面山周围寻觅开来。今日的白面山不比当年,雪白的岩石正被破碎机搅成碎石售向四面八方。白面山已面目全非,每况愈下了。我们没有直奔山顶,而是选择了山下的村庄。
  在山下的村庄里,我们询问到一位老人,当地人都说他对白面山最熟悉,也最有热情。
  老人姓蒋,精神矍铄,善言能诗。见面后,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显得很高兴。因为他希望我们来,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山,希望更多的人来保护这一幅封存了千年的深山藏古寺的画卷。他放下了手中的活,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和龙山,山上的寺庙正是当年守讷大师的道场!老人说,寺庙遗址处曾是林场,他曾在山上住了七个年头,知道这是千年的古迹,所以一直尽力保护,并以此为已任!深居乡野,竟有如此的境界,真令我们生出无限敬意!这难道是大师有灵,专门安排他在此守护并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在老人的陪同下,我们开始了和龙山的寻觅之旅。
  和龙山与白面山紧密相连,就在白面山的南边,这正好应对了“白面山南灵庆院”的诗句。沿着小小的石路,登山到半腰,有一片空旷的山坳,这里有寺庙遗址和正在重建的嘉佑寺。遗址上古庙基清晰可辨,规模宏大,遍地是当年寺庙上的断碑残石,还有许多雕刻有各类花纹的石墩石条。有些碑文还清晰可辨。其中有很重要的两碑:一是刻有篆文“嘉佑寺绘塑佛像记”的石碑;一是刻有“嘉佑寺记”的石碑。这些碑,年代都比较久远。在寺庙的东边竹林掩映之中,还保存着一口完好的水井。水深数米,清澈见底,常年不干。
  透过这片废墟,我们不禁遥想起此处千年前的景象来。大师从白面山走到和龙山,一路上只见怪石嶙峋,杂草丛生,根本没有高大的树木。疲倦而又失望之际,半山腰上一个山坳突然闯入大师的眼帘,就那么几亩的地方,却树木丛生,竹林掩映。临秋浦河而近白面渡,远眺可以看到繁华的殷汇,静修又可不受外界的干扰。地处山腰,有云树掩映,有甘泉可饮,烟雾起时刚刚升至山腰,宛若仙境。大师疲倦的双眼为之一亮: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弘法圣地吗?于是大师决定卓锡于斯,在这里建设自己的道场。随后的几十年里,大师不辞劳苦,与猿鸟为伍,辛勤耕耘,十五年不下山。一座寺庙——寿昌院就在这山坳上拔地而起,四方学僧云集于斯,共同讨论着人生智慧的种种问题。大师也有问必答,随时指点。据《五灯会元》记载,有一位僧人问:“未到龙门,如何凑泊?”大师答道:“立命难存。”又一僧人新来,大师便问他:“近离甚处?”僧人回答:“不离方寸。”大师说:“不易来。”僧人跟着说:“不易来。”大师便打他一拳。面对第一位学僧的虚心好问,大师直接道出不入佛门不明佛性人就立命难存。对一位新来僧人,大师有意探其修为,没想到学僧执著于方寸之心,大师便与之一拳,喝其猛醒。佛性本在人人心中,既不可道,也不可向外求得。所以,当有僧问:“如何是传心底?”大师答:“再三嘱汝,莫向人说。”僧问:“省要处请师一接。”大师答道:“甚是省要。”
  寿昌院后更名为灵庆院,宋代更名为嘉佑寺。据当地传说,南宋时期,此地被一个陈氏官僚掌管,因为他与地方官是亲属,仗势欺人,人称陈半州,即管有半个池州之意。嘉佑寺也落入他手。和尚们和他一起鱼肉百姓。岳飞带兵来池时,欲一举将他们剿灭,陈半州带领僧人抵抗,千余僧人全部丧生,嘉佑寺被毁。僧人们尸体被集体埋葬于山下,建千僧塔为记。此塔存立近千年,至“文革”时方毁。此后,嘉佑寺不知经过了多少回毁与建。蒋大爷告诉我们,嘉佑寺最近的一次毁灭大概是太平天国时期。或许是大师当年的慧眼,此寺地处于山腰,山路崎岖难走,被毁之物不易被移走,那漫山的断碑残石仍可供后人钩沉这段沧桑的历史!
  重建的嘉佑寺还没有竣工,也没有很大的规模,一位叫隆定的僧人在此住持,许是缘分不到,未能一见。从嘉佑寺向南不到一里的山腰,还有一寺庙遗址。从庙基看来,规模不小。在其周围,有三棺禅师坟墓。一碑清晰,是康熙年间所立,禅师名一门。其余二碑年代更加久远,只能认出“禅师”字样,年代已难确认。在遗址稍下,现已有妙修禅师于此修行,并建有一寺,因此处当地人称东山牌,便命名为东山寺。妙修禅师禅法精湛高深,从江西云居山来,与守讷大师正是一个法脉。妙修来时,只手空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就建立了自己的道场。今日的他,依然艰苦奋斗,我们从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守讷大师的风采与和龙山的将来。
  如果大师有灵,定会为和龙山沉寂数百年后的复兴感到无比欣慰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要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功夫不断。要能够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像《楞严经》上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什么?心里面常常想佛,口里面常常念佛。特别是在烦恼起来的时候,念头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善念或是恶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功夫得力,这就是你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了。换句话说,你不会有其他的念头,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不叫妄念相续,叫佛念相续,时间久了,你这个心渐渐就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