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禅与现代生活


2014/9/3    热度:322   

南泉禅与现代生活
  作者/尹文汉
  南泉禅是指南泉普愿禅师及其弟子所创立的禅。南泉禅的特色就是生活禅,把禅融入生活之中,生活处处皆禅机。
  1.南泉普愿禅师的心路历程
  南泉禅师,法号普愿。公元748年出生在河南郑县。十岁出家,三十岁到河南嵩山受具足戒。之后,博览群经,尤其是华严经和三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经典。约在70年代末来到江西南昌的开元寺,投入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成为马祖门下的三大士之一。
  马祖道一禅师是六祖惠能的再传弟子,禅宗之所以能繁荣起来,惠能有理论创立之功,而马祖及其弟子则有建制光大之功。禅宗中有一句话:“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广收弟子,创立禅宗丛林,使得禅门兴盛起来。而其弟子三大士之一的百丈怀海则创立了禅门的第一部完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丛林生活。他们二人对禅宗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那么,南泉在马祖门下是什么地位呢?吴经熊在其《禅学的黄金时代》一书里有一个比喻,他说,南泉在马祖门下的地位相当于颜回在孔子门下的地位,这个比喻相当贴切。颜回是一个能真实践行孔子之道者,而南泉则是一个能真正践行马祖禅法者。
  五灯会元里有一个故事,马祖门下的三大士南泉普愿、百丈怀海和西堂智藏三人陪马祖赏月,马祖说,月亮这么好,适合做什么?智藏说,适合读经。怀海说,适合坐禅。只有南泉普愿,什么也不说,拂袖便行。马祖总结说: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超然物外。普愿就是这么一个能超然物外的禅师。但他在马祖门下,处事很低调,从不夸耀自己的禅学,别人试探他,也只是偶尔表现一下。他在马祖门下呆了几年,得到了马祖的印可。马祖圆寂后,他和几位师兄弟来到了池州。其中宝云禅师选择了今池州唐田镇的鲁祖山作为弘法之地,世称鲁祖宝云。智坚禅师选择了今石台的杉山作为弘法之地,世称杉山智坚。而普愿禅师则选择了今贵池区境内铜山镇南泉村北山村民组的南泉山作为弘法之地。南泉山地处偏僻之地,普愿禅师在此自建禅寺,自种自食,过着农禅生活。让人佩服的是,他在这里居然能做到三十年不下山!唐太和初年,宣歙观察使、御史大夫陆亘和前池阳太守、彭城护军等当地政界和军界要人一同请普愿下山,并拜普愿为师。普愿也随之广收门徒,一时之间,来参的学僧达到千余人,南泉成为了禅门最热闹也最兴盛的地方,与其师弟百丈怀海所领导禅门成为禅门中最为强大的二大力量。普愿禅师以其八十高龄尽情培养禅众,其中有名的弟子二十余人,皆能弘化一方,为一方之主。其中尤以赵州禅师和道允禅师最为有名。赵州禅师开赵州门风,名重禅林。道允禅师是新罗人(今韩国人),回国后,开启新罗禅门九山之一的师子山学派,成为一方领袖。
  2.南泉禅的主要思想
  (1) 平常心是道
  南泉禅的主要思想可以用“平常心是道”来概括。“平常心是道”这个命题最早出现在南泉普愿的师父马祖道一的《广录》里,有人怀疑像“平常心是道”这样重要的命题在马祖道一的语录里没有收录实在有些不正常,所以,认为这个命题不是马祖道一提出的,而是南泉普愿禅师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平常心是道”思想的归属是马祖还是南泉还没有定论。我认为,“平常心是道”这个命题是马祖道一提出而由南泉发扬光大的。马祖道一早年提出“即心即佛”,后又提出“非心非佛”,晚年综合这二个命题,才提出“平常心是道”。南泉是马祖晚年收的弟子,所以,南泉从马祖这里学到的主要是“平常心是道”。南泉的语录里有一次提到江西马大师讲“平常心是道”,可以作为证明。南泉继承师说,经过他的努力,平常心是道思想不仅在禅林中广泛传播,他的弟子赵州从谂、长沙景岑等人更是将“平常心是道”思想实践到生活之中,形成了生活禅。
  “平常心是道”是什么意思呢?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次,赵州和尚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赵州又问:“还可趣向也无?”南泉回答说:“拟向即乖。”赵州又问:“不拟怎知是道?”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耶?”
  在这个故事里,南泉既向赵州和尚讲了平常心,也讲了道。从宇宙论来讲,道是世界的本原与运动原则,从人生观来讲,道就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南泉认为,道不属知,也不属不知,就是要告诉我们,道不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从知识层面来讲道都是偏颇的。道本是不可说的,他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去践行,而不是认识。我们今天很多人学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动上,他就做不来,甚至做得完全相反。南泉认为,平常心的特点就是“不拟”,即不思量,不用意,当下承担,率性而动。关于这一点,马祖说得更明白。马祖这样定义平常心:“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马祖用“五无”来定义平常心,归根究底,就是要人不运用知觉和理性思维,不用任何成见,不起任何分别之心,用生命的本来面貌直面现实生活。因为一切现有的知识和判断都可能是偏见,都可能扭曲人之本性,给人带来烦恼和错误。南泉用“不拟”来定义平常心是对马祖“五无”的精确概括。2005年8月底我在四川参加一个关于马祖道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的刘泽亮教授写了一篇专门论述“平常心是道”的论文,他的一个解释很好,很有利大家了解平常心是道思想,他把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倒过来读,读作“道是心常平”。只要心常平,就是道了。人们就是心不能常平,从而犯错误,从而生出许多烦恼。心能常平,就不会有太多的感情波动,就不会有太多的冲动,就会少了许多偏见,人自然就会开心许多。多一份平静,就少一份烦恼。
  (2)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顺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我们来理解南泉禅的第二个重要思想,“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在南泉之前,南泉的师父马祖道一讲过两个观点,一个是即心即佛,一个是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告诉人们,佛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的心中,惠能不是说了吧,“见性成佛”,只要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所以要成佛,就要向自已的内心方向去寻找,而不是去心外另求一佛。但是,这个思想提出以后,很多弟子就执着于主体性的自心,执着于成佛。禅就是要人放弃一切执着,而今反倒使弟子们增加了两个执着,心与佛。马祖针对这一情况,又提出了“非心非佛”,告诉弟子,禅悟的目的,不是心,也不是佛,大家不要再执着心和佛了。南泉所说的“不是心,不是佛”,就是马祖的“非心非佛”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不是物”呢?顺着“不是心,不是佛”的意思,我们很容易理解“不是物”这句话。人们执着“心”和“佛”,其实就是把“心”和“佛”各当成一物,当成一物,才会起执着。达摩与慧可有一段对话,慧可向达摩求安心之法,达摩对慧可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说:“我找不到我的心。”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完毕。”心是找不到的,它不是一个器官,它不是一个物。达摩要慧可拿心来,就是逼迫它去找心,要他明白心不是一个物。佛也不是一个物,佛的本意是觉悟,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悟道后的境界。成佛并不是自己变成了另外一物,自己还是自己。在此之前,你不明白自己的本来状态,所作所为,都没按自己的本来要求来做,所以你就有很多烦恼。现在,你明白了自己,做回了自己,所以你没有了烦恼,你很快乐。
  ⑶生活禅:生活处处皆禅机
  目前,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年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每年都有全国各地青年数百人来参加这个活动。柏林禅寺因南泉普愿的弟子赵州从谂禅师在此弘法四十年而名重禅林,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寺院。
  生活禅这个名字是柏林禅寺净慧长老提出来的,但生活禅的起源,正是南泉禅。生活禅发端于南泉普愿禅师,经其弟子赵州从谂禅师、长沙景岑禅师等人而发扬光大。生活禅的实质就是生活处处皆禅机,禅在生活之中,禅即生活,生活即禅。
  讲三个故事,帮助大家了解生活禅。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问南泉普愿禅师:“说即心即佛不对,说非心非佛也不对,您认为怎样才对呢?”南泉普愿禅师回答说:“你相信你的即心即佛就行了,还想什么对与不对。就象你排队打饭吃,从走廊的东边上来,西边下去,不必总问人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吧?”
  有一次,弟子问南泉普愿的弟子长沙景岑禅师:“如何是平常心?”景岑禅师回答说:“要眠则眠,要坐则坐”。弟子说:“我还是不懂。”景岑禅师又说:“热则取凉,寒则取火。”
  赵州从谂禅师住柏林禅寺的时候,有一次他问一个弟子:“你是新来的吗?”弟子回答说:“弟子是新来的。”赵州禅师说:“你吃茶去吧。”然后,他又问另一个弟子:“你是新来的吗?”弟子回答说:“师父,我不是新来的。”赵州禅师说:“你吃茶去吧。”这时,站在一旁的院主很不理解,问赵州禅师说:“新来的,您让他吃茶去。不是新来的,您也让他吃茶去,这是为什么呀?”赵州禅师说:“你也吃茶去吧。”
  以上三则关于南泉及其弟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道理,即禅就在生活之中,生活即是禅。吃饭睡觉、穿衣着被、喝茶坐立皆是禅。我们不需要在生活之外去专门寻找禅。把禅生活化,实质上就是把生活禅化,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的境界,使生活不再纠缠在世俗的烦恼之中,具有超脱的品质。
  南泉的禅学思想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在这里向大家讲这三点最重要的。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再多讲一些。有兴趣的同学,以后可以和我作进一步的交流。
  3.南泉禅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是禅,又讲了南泉禅的三个重要思想。下面要讲的,就是联系现代生活,来看看南泉禅在现代生活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和都市化的推进,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也由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生活方式。
  (1)、生活工作化与工作生活化
  工业化带给现代人生活的变化之一是生活工作化。工业化的时代,组织化程度非常高,每一个人都被纳入相应的组织,从事一份工作。工业化讲求效益,每个人的工作都要求发挥最高的效益,因而,组织对工作者的要求不仅是时间上的苛刻,更是工作质量上的苛刻。每一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忙人。人们无论是偶尔遇到还是通过电话或网络对话,谈得多的一个字就是“忙”。我曾经开玩笑说,现代人都成了办公室的动物了,只知道办公,其它事都顾不了啦,很多人周末了还泡在办公室里。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自愿加班加点,按道理说应该加以表扬。表扬归表扬,关键的是,人们并不因加班或努力工作而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很多人一到周末,离开了工作,反倒觉得不自在了,不知做什么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异化,人成了工作的奴隶,人的生活被工作化。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曾写过一本书,叫《单向度的人》,讲的就是工业时代人的单向发展,导致人的异化。禅宗产生于农业时代,其生活方式自然讲究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悠闲自在。前面我们也讲到,禅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在的生活境界。南泉普愿禅师就在南泉山“蓑笠饭牛”,何种悠闲,何种自在。可是,我们已经不能回到农业时代了,那又怎么办呢?其实,禅所倡导的自在的生活境界是没有时代限制的,生活禅也是没有时代限制的。2001年我在湖南郴州参加全国周敦颐学术研讨会时,南昌大学生死学研究专家郑晓江教授就提出周敦颐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把工作生活化。他一生作官,却能做得悠闲自在,就是把工作生活化。现在的大型搜索网站——百度公司,就是实行一种工作生活化的制度,不规定员工的上下班时间,不对员工的办公条件进行统一规定,你可以在家里做,也可来公司做,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布置你的办公环境,公司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上班,只要你完成任务。工作生活化,人就不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反而使工作成为丰富生活的一个部分。人的本来面目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工作生活化,这不正是生活禅的现代版本吗?
  (2)、向外追求与向内调适,逐物与安心
  市场化带给现代人生活的变化之一就是追求物质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者霍曼斯说过:“社会是一个利益流动的网络。”因为市场化,一切事物都成了交换的商品.在这物质资料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市场使一切物质需要都成为可能。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历史上最丰富的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欲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逐物成为现代生活的通病。严重的表现就是很多大都市正在出现所谓的“购物狂”。人们越来越限入物质的追求与满足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在沙漠化,精神的自我调适能力在下降,精神病作为现代文明的伴生病症之一日益困绕着当代人类。宗教作为灵魂安顿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之中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宗教都把精神的寄托或灵魂的安慰诉诸人之外的神灵,但禅作为一种生活智慧直面人心和人性,尤其以安定人心,发明本性为务,是解决现代生活中人心不安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南泉禅强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把生活的目标限定在物之上,而做无尽的追求。相反,人们要重视内心生活的丰富,强调人的自我成就,重视内心的自我调适,学会控制自已的意识,使人内心达到和谐,止于安定。对事物持有平常之心,得失之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向外追求的同时不放弃向内的调适,在逐物的过程中注重安心,人才会生活得快乐一些,自在一些。
  (3)、躁动与宁静
  都市化带给现代人生活的变化之一是生活环境躁动。农村,无论多么热闹,也不及现代都市的热闹。都市的热闹中带着一股令人难以抵挡的躁动。人多,车多,房子多,商品多……,一切都很多,而且,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事,与己相关的或不相关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说的事情,在他那个时代,也许只有少数君王或诸侯有条件做出这些事,但在现代社会,在现代都市,恐怕人人都轻易就能做出。有些是你想看的,想听的,想吃的,那还好说。有些却是你不想看的——如各种五颜六色的广告,有些是你不想听的——如汽笛声,机器声等等,有些是你不想闻的——如工业废气等,如此多的刺激,按老子的说法,人心早就发狂了。所以,现代人渴望一番宁静。他们或走向山野,品味农家生活,或走向茶馆,听听轻音乐,寻找失去的心灵的安宁,这或许有一定的调剂作用,但不能治本。寻找外在宁静的环境,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安宁。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躁动的都市获得心灵的安宁?或许会有很多的办法,但禅中充满宁静,禅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如果我们能过一种禅意的比较简朴的生活,自动减少一些生活的刺激,心中自然宁静许多。生活的质量不在奢侈,简朴的生活能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或许更有意义,心灵或许更加充实。
  如果我们能有一点超脱的智慧,不为一些所见所闻而心存烦恼,心中自然宁静许多。斤斤计较,心随外物而动,容易伤害自己情感,也容易失去自我,一旦自我失去,心灵就失去了安宁的基础。留住自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人或许会感到轻松一些,自在一些。
  都市有着一种热闹中的孤独,看似热闹,其实每一个都感到孤独,没有家园感,都市中蔓延着人际的疏离。农业时代那种大家庭带来的家庭亲情和稳定的亲密感在都市中逐渐消退。热闹的都市正在考验人们承受孤独的能力。不能独享寂寞,将是现代人生的一大困难。学会独享寂寞,生活将多几分平静,几分安详。只有内心生活丰富的人,只有能自我主宰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独享寂寞。在这方面,像南泉普愿禅师这样能三十年不下山,守住自己,独享寂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榜样。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在寂寞中生活,只是需要你自己开发这一方面的潜能。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像南泉禅师这样,也没有必要。只在当我们真正感到寂寞与孤独的时候,像南泉一样去开掘自己的潜能,能够鼓起勇气生活下去。南泉讲的平常心,也有不起不伏(平)、不变不易(常)之心的意思,如果真能这样,热闹和孤独都不能改变我们的心,那都市化带来的躁动与孤独,对我们来说,都没什么过不去的。
  南泉禅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或许还有很多,我目前只想到这么多,就讲这么多了。禅,过去是生活化的,大众化的,今天,不应该只在山林中独守寂寞。禅是一种生活智慧,就应该让它为现代生活提供帮助。祝愿大家在这个人类最好的时代能有一个真正美好的生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身要动,心要静,心不但要静,心还要虚,心里头一无所有,这样的人一定长寿。病从哪里来?今天大家知道了,从胡思乱想来的,你想得越多,病就越多;不想,病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学佛的人,是可以不生病的,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修行的秘诀,确实不生病。学佛的人还有病痛,自己要觉悟,这个病痛是什么?业障现前。业障现前就要赶紧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没有了,病就好了,就没有事了;这一点真正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对于大乘经论要有相当深入的涉猎,才能知道这个道理,这才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命运,决定不会再受宿命的拘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