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奠基人昙鸾
2014/9/3   热度:257
净土宗的奠基人昙鸾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愚痴的核心是疑惑,能把怀疑放下,智慧就现前;只要有疑,疑就把智慧障碍了。为什么学佛的人不开悟?对于佛法有怀疑,对佛有怀疑,对经教有怀疑,对修行人有怀疑,修一辈子他也不会开悟,为什么?他障碍没除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中国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两晋时期开始流行,庐山慧远曾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自南朝、宋开始,慧远因此而被尊为净土宗初祖。但奠定后世净土宗基础的不是慧远,而是昙鸾。
昙鸾(471—542),亦作昙峦,雁门(治今山西代县)人。这一带靠近佛教圣地五台山,名胜遍布,民间也充满各种佛教方面的灵异传说,受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他小时候便入山,看到各种佛教胜迹,非常激动,便出家为僧了。出家后他广读佛教经典及儒道外典,对龙树一系的四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以及佛性理论特别有心得。他读昙无谶所译的《大集经》时,“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昙鸾传》,《续高僧传》卷六),就先着手从事注释,但刚进行到一半,便病倒了。于是出门寻医,到汾州时,病就好了。本想继续这项工作,但这一场病使他感到生命无常,他觉得应当先修长生不死之仙术,然后再研究佛教也不迟。听说江南陶弘景很有名气,昙鸾就到茅山慕名求教,当时建康方面以为他是北方来的奸细,经过了官府的严格审验,才准入梁境。梁武帝接见了他,与他共同研讨了佛性理论,对他极为赞许。到茅山后,“山中宰相”陶弘景热情接待,给他《仙经》十卷。
昙鸾携经回北魏,准备入名山修炼,途经洛阳时,遇到著名译僧菩提流支。昙鸾问他,佛法中有没有比这部《仙经》更好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很不客气地说:呸!这是什么话,你们这里哪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即使有的话,也只是暂时的不死,终将堕入轮回,在三界中流转。接着菩提流支给了昙鸾一部《观无量寿经》,告诉他:“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同上)这一次会面,给昙鸾以决定性的影响。昙鸾当即烧掉了《仙经》,专心研究净土法门,弘传弥陀净土信仰。东魏孝静帝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太原)。昙鸾晚年移住汾州的玄中寺,此寺建于石壁谷中,名“石壁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著名寺院。他平常还到介山(今山西介休县的绵山)集众念佛,后人就称这一带为“鸾公岩”。梁武帝对昙鸾也非常敬重,称他为“肉身菩萨”,并“恒向北遥礼”(《僧达传》,《续高僧传》卷十六)。
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因病死于平遥一寺院中,魏帝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建砖塔立碑纪念。
昙鸾的著作主要有《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和《赞阿弥陀佛偈》等。
昙鸾根据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关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提出了净土门中的易行道。他说,菩萨求不退转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易行的(易行道),一种是难行的(难行道)。所谓难行道,是讲在现今这个末法时代,五浊恶世,要求得不退转境界,很困难,这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外道扰乱菩萨法;第二,声闻乘人只求自利解脱,障碍菩萨的慈悲法门;第三,许多恶人在破坏菩萨法门的胜德;第四,颠倒善果,而破坏梵行;第五,只有自力,而没有他力扶持。
所谓易行道,即众生只要信仰,愿意往生西方净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往生清净佛土,入大乘正定之聚,得不退转。这是很容易的事。
易行道讲藉他力帮助自己解脱,“他力”就是指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昙鸾以其中的三愿来讲他力。这三愿就是第十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八“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二“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生来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见《无量寿经》)。
这三大愿力的意思是讲,阿弥陀佛一定要使众生得到不退转的境界,十方众生,只要不是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使佛身出血、破坏僧团)范围内的人,或者诽谤佛法的人,通过修念佛法门,甚至只要十念,就让他们往生。其他国土来的菩萨,只要经过一生,也让他们成佛。
十念是讲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名号,“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往生论注》卷上)。这种念佛必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断。十念是念佛的最低限了,一般的人是难以仅凭十念念佛就能往生的,而应该“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味功德法门》)。这样才叫一心念佛而不作他想。
念佛名号是念佛法门中最简单的一种,其实念佛的范围是很广的,还可念佛的庄严相好,念佛的光明,念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功德,等等。
再扩展来讲,往生净土应修五种方法,念佛还只是讲其中一门。这五种方法称为“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礼拜门是讲向阿弥陀佛行礼拜,“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赞阿弥陀佛偈》)。赞叹门是讲向阿弥陀佛行赞称叹,“我归阿弥陀净土,即是归命诸佛国,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同上)。作愿门就是要常发愿心,愿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十念念佛,就是属于这一门。观察门是讲观想阿弥陀佛以及净土世界的形象,“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彻照,端正无比”(《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又观西方净土,“七宝树林周世界,光耀鲜明相映发”。“其土广大无崖际,众宝罗网遍覆上”。“众宝莲华盈世界,一一华百千亿叶”。“一一华中所现光,三十六百有千亿,一一光中有佛身,多少亦如所出光”(《赞阿弥陀佛》)。回向门是讲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再回向众生,与众生一起往生净土。
这五门,前四门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门是出慈悲教化门。前四门所谓“往”,是往生净土,后一门所谓“还”,是回向众生。这就是昙鸾“往还二向”的思想。
关于报身与化身的问题,昙鸾主张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关于报土和化土问题,认为西方净土是报土。
按照对阿弥陀佛功德的描述,阿弥陀佛光明无量,遍照十方,没有障碍,但是为什么众生所住的娑婆世界就照不到呢?既然有照不到的地方,那么不是说明佛光“有碍”了吗?昙鸾指出,这是因为众生自己有障碍,“碍属众生,非光碍也。比如日光固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往生论》卷上)。
大乘经论都讲众生毕竟无生,如同虚空,那为什么世亲还要讲往生呢?昙鸾认为,所谓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两种情形,一是凡夫所执著的实有生死的众生,这其实是毕竟无所有的。二是诸法因缘而生,从这个角度讲诸法也是无生,如同虚空。世亲所讲的往生主体,就是这种缘起无生的假名之人。
是否一切众生真的都能往生西方呢?昙鸾认为有一种人是不能的,就是诽谤佛法者,只要不诽谤,都能往生,包括下品众生,“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同上)。
昙鸾对推动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他比较系统地创立了净土宗的基本理论构架,自力和他力、易行道和难行道、往生和向生都成为净土宗的基本命题,而他所倡导的称名念佛这一切简易法门则广为中土人士所接受,这种方法极大地使佛教信仰普及化,以及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世俗化。昙鸾的《往生论注》也影响到日本净土宗,源空创立的净土宗和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都把昙鸾列为祖师之一,都十分推崇《往生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