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忏悔就是改过自新
2014/9/4   热度:338
宣化上人:忏悔就是改过自新 佛之‘法力’极大,而众生的‘业力’却与之相等,所以说凡夫是‘业重情迷’,而佛却是‘业净情空’,所以圣、凡之分,在于‘业’是不是已经净了,‘情’是不是已经空了。又说:‘觉者,佛也;迷者,众生。’就好像上午所说的,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被一切尘劳五欲所转,所以业障愈来愈深,而佛能超脱一切五欲尘劳,不再造业。众生因为业重的缘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必须先要忏悔自己的罪业,如果不生忏悔心就想成佛,这就犹如‘煮沙成饭’,虽然煮到恒河沙那么多的劫,也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忏’,是忏其前愆;对以往所犯的罪业生大惭愧心。‘悔’,是悔其后过-- 立定主意,改过自新,永远不再犯错,正如袁了凡居士所说: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如果我们不勤忏悔,那么,我们所造的罪业,就会使我们堕落,不知‘伊于胡底,莫知所止’了。 凡是佛教徒都会记得,在皈依时,把自己的姓名报上后,便忏悔说: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 ,毁坏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弑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现在,为了重新唤回大家的记忆,我且把这段〈忏悔文〉,很简单地向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直至现在,所作的罪业,真是不可胜数。第一,是毁谤佛、法、僧三宝,其中又以毁谤‘僧宝’的罪为最大,因为僧人是代表佛陀来传扬佛法的,所以,谤僧的罪是‘不通忏悔’的。 什么叫‘阐提’?这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信不具’或‘无善根’;譬如你对这种人说法,他不欢喜听,甚至于就干脆的说:‘我不信’;你说,这是不是把自己的善根都给断送了呢?‘谤大乘经’,就是诽谤大乘经典;譬如有人说佛经的道理是假的,或者说大乘经是魔王所说的等等,这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行。 至于‘般若’也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智慧’。般若,又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可是无论哪一种都好,若是断学(不去学),就会愚痴。愚痴的果报,是会沦为畜生道。弑害父母’,这一句包含了杀阿罗汉和杀圣人的罪;譬如,提婆达多杀四果阿罗汉,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其次,‘出佛身血’,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过,可是有许多人误解了,以为这只是指佛在世时,用刀割截佛陀的身体,才算是犯了这条罪行。其实在佛灭度后,凡是有毁坏佛像者,都算在内;譬如故意去剥落佛像的金漆、损毁佛像等都是。虽然,这不是损害佛的肉体,可是,这个罪却和用刀宰割佛的真身一样。 ‘污僧伽蓝’,是指亵渎了寺门梵寺;譬如,在寺庙上住的在家夫妇,若在庙内做出不正当的事,吃肉杀生等等。至于‘破他梵行’,是引诱本来清净不染的出家人破犯戒律,这也是‘不通忏悔’的。‘焚毁塔寺’的意义很明显,就是说焚烧及毁坏寺门佛刹;譬如,昔日冯玉祥火烧白马寺和少林寺等。‘盗用僧物’,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夺取常住的财物,这种人心里所存的,都是一些邪知邪见,自以为是,常常说著无因果的曲调,于是倒行逆施,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这样又怎能不堕落呢? 最后,要说到‘狎近恶友,违背良师’了,‘恶友’,在儒家称为‘损友’,好像时下的‘阿飞’,以及黑社会的人物等,我们都不应该与之为伍,因为这都是恶友之类。有些人交上了这些损友,就渐入歧途,不听师长的劝告,为非作歹,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你说多么可怜! 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罪愆,都是非常要不得,但却很容易犯的,那么,若是不幸的已经犯了又怎样呢?也不要灰心,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罪,本来是无形的,如果能真正生出忏悔心,也未尝没有商量之处。 大家切不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啊!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
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达摩祖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