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识思想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2014/9/3    热度:585   

  禅宗心识思想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作者:高毓婷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南大学,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宗心识思想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文章作者】高毓婷
  【指导教师】王开府
  【文章页数】289 页
  --------------------------------------------------------------------------------
  【中文关键词】 唐代|禅宗|心识思想|心意识|业报|禅法
  【中文摘要】心识思想是佛教独特的心理观,是对于"心”在自身、万法中交互作用而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其所关注的是人为何烦恼迷失以及如何自觉的问题,本文所欲处理的,是人为何迷失及其对应的修行实践,亦即如何透过实践行门,而完成理想的人格。
  本文所采取的心识范畴,是以"如来藏藏识”为研究的切入角度,即由藏识而有的世间生灭现象,及其与真心不一不异的关系,逐步讨论如何觉证一切唯心,再超越一心,为偏向于从"因地”至"果地”的心识范畴,以探讨禅师对于未悟的众生所开示的见解与法门。
  因此,本文大抵分成几个方向的开展,一为心识的开展,为心、意、意识、心识、妄想、三细六麤等词汇意义的考察;二为无明染心与真心的关系;三为与无明染心、三细六麤相关的因果业报思想;四为唯心识与真如的两种工夫进路。
  本文从妄想一类词汇检思其义,禅门在使用此类词汇时,有从《楞伽经》过渡到《起信论》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受南方佛教思潮的影响颇深。此外,禅门对于心、意、意识的使用,却偏向同义与连贯相生,因此,心、意、意识可以说是三,也可以说是一,这样的用法,近于早期唯识学,与原始佛教的用法。
  心、意、意识三者连贯相生,而有一切情见,这是理论的诠释。于修行实践方面,却由此分成两路,一是三者非一也非三,一破全破,一无全无,此为顿悟的思想基础;另一则以心来收摄意识的攀缘造作,使心定于一境,再予照破,此为渐进后顿的方便法门。
  从连贯相生的意义延伸,"心”字一词便可以代表虚妄之义,然此心的本质为清净,因此产生"心”的多重意蕴,随着不同的场合,而代表不同的意义。
  真妄和合的心识思想,一方面为烦恼与清净而开展的实践工夫,另一方面,不生不灭的理,其作用必彰显于事用中,禅宗的思想更发挥了不生不灭的心性与日常生灭事物之,自在无碍的风格。是故,本文以为单只有寂静之体,并非如来藏思想的真髓。佛性、真、如来藏,并非只有寂然不动的一面,禅门以为"真如”是透过生灭相来展现的。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论题界说 1
  一、研究动机 1
  二、本文论题"心识”界说 2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与本文进路 10
  一、前人研究成果 10
  (一)前人研究回顾 10
  (二)研究主题的说明 17
  二、本文研究进路 18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文献资料说明 20
  一、研究范围 20
  二、文献资料说明 23
  (一)初期禅宗的文献资料 23
  (二)南宗以后的文献资料 25
  (三)有关《圆明论》的禅法归属 27
  第二章 禅宗识心之内容及思想特色 34
  第一节 冠名菩提达摩作品之心意识说 36
  一、从菩提达摩《楞伽经疏》谈起 38
  二、《菩提达摩四行论》的心意识说 42
  (一)心识的提出 43
  (二)诸识前后相生 45
  (三)一体两面的真妄心 46
  (四)无识之虚妄而仍有分别 48
  三、《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中的《唯识论》 51
  (一)唯识观法 53
  (二)心意识义56
  四、结语 58
  第二节 唐代禅宗对心意识的看法 59
  一、道信、弘忍 59
  (一)楞伽旧传与守一不移的渊源 59
  (二)《心王经》的漏心说 67
  二、北宗神秀一系 72
  三、保唐无住80
  四、惠能及南宗系 83
  (一)承继如来藏系的说法 83
  1众生流转之一念妄心 83
  2真心不守自性,开展八识 88
  (二)转述法相宗的说法——八识与四智 91
  五、结语 100
  第三节 禅宗识心思想的特色 102
  一、朴素的心识观 102
  二、心意识收归至"心”来表诠 105
  三、不重视心识作用 107
  第三章 禅宗"心”之多层意蕴 115
  第一节 真妄和合的心识论 117
  一、有关和合的诠释 118
  (一)清净与烦恼的关系 119
  (二)体用关系 126
  二、一心为虚拟之假名 135
  三、结语 141
  第二节 心与外境、万法之关系 142
  一、问题的提出 142
  二、心与外境、万法的关系 145
  (一)一切唯心识所现 145
  (二)绝对真心为自净的动力因 148
  (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否定 152
  (四)不从"能”、"所”认识外境与万法 158
  三、结语 162
  第三节 禅宗"心王”义之双重意涵 163
  一、清净真如之心王 165
  二、尚在识中之心王 168
  三、结语 171
  第四章 禅宗之无心与业报罪福思想 173
  第一节 道宣对于达摩所传"罪福两舍”的评断 176
  第二节 禅宗对于罪福业果的态度 184
  一、不修福业,修无漏业 184
  (一)寂灭性中无罪福 184
  (二)先立理后有福智 186
  (三)无念胜求缘 190
  (四)悲愿是无上功德 191
  二、随缘消旧业 194
  (一)因果不空 194
  (二)无心则不知业 196
  (三)重罪轻报说 199
  三、结语——禅宗不修福、无心无业的反思 201
  第三节 禅宗对于三界轮回的说明 206
  一、三界六道自心所现 207
  二、主导生死轮回的心意识 209
  三、结语 212
  第五章 禅宗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之工夫进路 214
  第一节 禅宗工夫进路略述 214
  第二节 禅门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的两橛进路 218
  一、三界为自心现的心识背景 218
  二、延寿所说之唯心识观、真如实观 220
  第三节 两种进路在禅门的使用方式 224
  一、唯心识观(于观照中了空) 224
  (一)调伏第六意识(前方便)225
  (二)以一切唯心为进趣的观法 226
  1观色空、境无 228
  2观心亦不可得 233
  (三)小结 237
  二、真如实观(圆顿证空)240
  (一)以顿法息却身心 240
  (二)离当下之一念的顿入真如门 243
  1由师点拨 244
  2一根摄至,六根互用 246
  (三)小结 249
  三、结语 250
  第六章 结论 254
  一、识心的开展 254
  二、妄与真的关系 257
  三、心识与业报的关系 259
  四、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的工夫进路 261
  附录一 真心词汇所引经论出处 264
  参考书目 268
  --------------------------------------------------------------------------------
  【参考文献】
  说明:1经藏部份依照卷册顺序排列,古籍则依年代排列。
  2专著、期刊部分以姓氏笔划排列,同一作者再依出版时间顺序排列。
  3外文部分的排列,则以原文为先,翻译本在后。
  一、佛教经论
  (一)经藏文献
  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卷2?杂阿含经 刘宋
  瞿昙僧伽婆译 《大正》卷2?增一阿含 东晋
  玄奘 《大正》卷7?大般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
  金刚三昧经 失译 《大正》卷9
  实叉难陀译 《大正》卷9?大方广佛华严经 唐
  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卷12?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刘宋
  昙无谶译 《大正》卷12?大般涅盘经 北凉
  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卷1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刘宋
  实叉难陀译 《大正》卷16?大乘入楞伽经 唐
  菩提灯译 《大正》卷17?占察善恶业报经 隋
  佛陀多罗译 《大正》卷1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唐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般刺密帝译 《大正》卷19?唐
  鸠摩罗什译 《大正》卷25?大智度论 东晋
  菩提留支等译 《大正》卷26?十地经论 后魏
  玄奘译 《大正》卷27?阿毗达磨大毘婆沙论 唐
  玄奘译 《大正》卷30?瑜伽师地论 唐
  勒那摩提译 《大正》卷31?究竟一乘宝性论 后魏
  瞿昙留支译 《大正》卷31?唯识论 后魏
  真谛译 《大正》卷31?摄大乘论释 梁
  真谛译 《大正》卷31?中边分别论 梁
  玄奘译 《大正》卷31?成唯识论 唐
  玄奘译 《大正》卷31?唯识三十论颂 唐
  真谛译 《大正》卷32?大乘起信论 梁
  窥基 《大正》卷34?妙法莲华经玄赞 唐
  澄观 《大正》卷36?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唐
  知礼 《大正》卷37?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唐
  大般涅盘经集解 梁.宝亮集 《大正》卷37
  吉藏 《大正》卷37?胜鬘宝窟 隋
  一行 《大正》卷39?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 唐
  宗密 《大正》卷39?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唐
  吉藏 《大正》卷42?百论疏 隋
  窥基 《大正》卷43?成唯识论述记 唐
  窥基 《大正》卷43?唯识二十论述记 唐
  慧远 《大正》卷44?大乘义章 隋
  慧思 《大正》卷46?立誓愿文 隋
  慧思 《大正》卷46?大乘止观法门 隋
  智顗 《大正》卷46?四念处 隋
  智顗 《大正》卷46?六妙法门 隋
  智顗 《大正》卷46?摩诃止观 隋
  慧然集 《大正》卷47?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唐
  守坚集 《大正》卷47?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宋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日本.玄契编 《大正》卷47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日本.慧印校 《大正》卷47
  圆信、郭凝之编 《大正》卷47?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明
  圆信、郭凝之编 《大正》卷4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明
  圆信、郭凝之编 《大正》卷47?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明
  圆信、郭凝之编 《大正》卷47?金陵清凉文益禅师语录 明
  楚圆集 《大正》卷47?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宋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续补 日本.东晙集 《大正》卷47
  蕴闻编 《大正》卷4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宋
  道信 《大正》卷48?信心铭 唐
  弘忍 《大正》卷48?最上乘论 唐
  少室六门 《大正》卷48
  法海集 《大正》卷48?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唐
  玄觉 《大正》卷48?禅宗永嘉集 唐
  玄觉 《大正》卷48?永嘉证道歌 唐
  宗密 《大正》卷48?禅源诸诠集都序 唐
  裴休集 《大正》卷48?黄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唐
  裴休集 《大正》卷48?黄蘗断际禅师宛陵录 唐
  延寿 《大正》卷48?宗镜录 五代
  智昭集 《大正》卷48?人天眼目 宋
  宗宝编 《大正》卷4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元
  德辉编 《大正》卷48?敕修百丈清规 元
  如卺续集 《大正》卷48?缁门警训 明
  延寿 《大正》卷48?万善同归集 五代
  延寿 《大正》卷48?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五代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行秀评唱 《大正》卷48?元
  集成等编 《大正》卷48?宏智禅师广录 宋
  历代三宝纪 《大正》卷49
  慧皎 《大正》卷50?高僧传 梁
  道宣 《大正》卷50?续高僧传 唐
  赞宁 《大正》卷50?宋高僧传 宋
  道原 《大正》卷51?景德传灯录 宋
  神会 《大正》卷51?荷泽大师显宗记 唐
  历代法宝记 唐(编者不详) 《大正》卷51
  契嵩 《大正》卷51?传法正宗论 宋
  道宣 《大正》卷52?广弘明集 唐
  僧佑 《大正》卷55?出三藏记集 梁
  法经 《大正》卷55?众经目录 隋
  明佺等 《大正》卷55?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唐
  道宣 《大正》卷55?大唐内典录 唐
  神秀 《大正》卷85?观心论 唐
  神秀 《大正》卷85?大乘无生方便门 唐
  净觉 《大正》卷85?楞伽师资记 唐
  慧光集释 《大正》卷85?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唐
  宗密 《卍续藏》册14?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唐
  宗密 《卍续藏》册110?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唐
  慧海 《卍续藏》册110?顿悟入道要门论 唐
  慧海 《卍续藏》册110?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唐
  文益 《卍续藏》册110?宗门十规论 五代
  颐藏主 《卍续藏》册118?古尊宿语录 宋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一) 宋(编者不详) 《卍续藏》册119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四家语录卷二) 宋(编者不详) 《卍续藏》册119
  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三) 宋(编者不详) 《卍续藏》册119
  林弘衍编 《卍续藏》册119?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明
  于頔编 《卍续藏》册120?庞居士语录 唐
  李遵勖编 《卍续藏》册135?天圣广灯录 宋
  楼照改编 《卍续藏》册120?善慧大士录 梁
  宗永集、元.清藏续集 《嘉兴藏》册1?宗门统要续集 宋
  祩宏 《嘉兴藏》册33?云栖法汇 明
  祖堂集 五代.静、筠 佛光《禅藏》册16~17
  宗密 《新纂卍续藏》册74?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唐
  超永编 《新纂卍续藏》册81?五灯全书 清
  (二)经藏外文献
  A炖(敦)煌文献
  1、菩提达摩
  二入四行论长卷子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176~179;182
  菩提达摩四行论(天顺本)
  椎名宏雄〈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54号,19963,页198~214
  2、法融
  绝观论
  《禅宗全书》第36册,页87~102
  无心论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216~219
  3、神秀、法如系等初期禅宗文献
  北宗五方便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三,页141~235
  大乘北宗论
  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页447~448
  达摩观心论,五本对校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页592~643
  秀禅师七礼 唐.神秀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页374~376
  圆明论
  John R McRae,“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附录,页18~44
  七祖法宝记下卷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页134~165
  第七祖大照和尚寂灭日斋赞文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555
  师资七祖方便五门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三,页453~454
  夜坐号一首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71~172
  寂和上偈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85~186
  菩萨总持法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页32~53
  大乘起世论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页55~69
  历代法宝记(S516及诸本对校)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卷,页467~564
  传法宝记 唐. 杜朏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页560~572
  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净觉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页596~610
  杨曾文〈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中华佛学学报》第6期,19937,页237~261
  净觉?楞伽师资记序 唐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页627~631
  禅门经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331~335
  了性句并序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450~452
  卧轮?卧轮禅师看心法 唐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452~453
  导凡趣圣心决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69~171
  禅策问答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45~51;
  冲本克己《禅思想形成史的研究》,页214~219
  息诤论(附禅问答一)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54~59
  南天竺国达摩禅师观门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214~217
  (有与铃木大拙所校订的本子作比较)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215~216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P2039、新1254之综合校本)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34~44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P2039、新1254之各别本)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页166~174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253~318
  4南宗文献
  六祖坛经
  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页6~80
  神会?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 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3~14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唐.独孤沛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15~48
  神会?顿悟无生般若颂 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49~51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 唐.刘澄集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57~123
  神会?神会和尚五更转二首、五言律诗一首 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127~132
  宝林传
  《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507~659
  5天台
  证心论(澄心论)
  关口慈光(真大)〈证心论(炖煌出土)の撰者について〉,页203~204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页238~239
  B、其它及道教文献
  灵峰宗论 明.蕅益智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道教义枢 《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第21册
  二、其它古籍
  (一)经
  十三经注疏 台北:艺文 1955年
  (二)史
  隋书 杨家骆主编《新校本二十五史》 台北:鼎文书局 1975年
  旧唐书 杨家骆主编《新校本二十五史》 台北:鼎文书局 1975年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编着 台北:华世 1987年
  (三)子
  太平经 王明《太平经合校》 台北:中华书局 1960年
  论衡 王充着,杨家骆主编《论衡集解》台北:世界书局 1967年
  (四)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张溥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79年
  弘明集 梁.僧佑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74年
  钦定全唐文 清.董诰编 台北:汇文书局 1961年
  唐文拾遗 收于《全唐文》(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唐文续拾 收于《全唐文》(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全唐诗 清圣祖御制 台北:宏业 1977年
  朱子文集 陈俊民校编 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年
  三、近人专著
  (一)中文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7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
  孔维勤《永明延寿宗教论》,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月
  元音老人《楞严经要解》,台南:和裕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一刷
  冉云华《宗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5月
  ———《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7月二版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1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2月修订版五刷
  刑东风《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台北:圆明出版社,1995年5月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略称),1998年
  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何国诠《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宗密禅教一致理论与判摄问题之探讨》,台北:文津出
  版社,1987年
  屈大成《中国佛教思想中的顿渐观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周贵华《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一刷
  ———、孙亦平《惠能评传》,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85年1月
  ——《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一至五卷,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12月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三刷
  ———《禅宗思想渊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三刷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岑学吕等编《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合刊》,台中:妙音学佛视听图书馆,1996年
  李开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一刷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一版
  周叔迦《唯识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二版二刷
  周庆华《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胡适 《神会和尚传》,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初版五刷
  ——着,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再版
  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1月
  高柏园《禅学与中国佛学》,台北:里仁书局,2001年3月初版
  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识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中国佛教心性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1983年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板桥:骆驼,1987年8月
  黄启江《因果、净土与往生》,台北:学生书局,2004年
  张勇 《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月
  张国一《唐代禅宗心性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4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2册,台北:大乘文化,1978
  年9月
  冯学成《云门宗史话》,广东:云门山大觉禅寺,2004年8月第一版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3年7月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2002年5月
  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
  傅伟勋《佛教思想的现代线索》,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邓克铭《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年10月
  杨白衣《唯识要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
  ———《惠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4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次印刷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二刷
  ———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二刷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0月
  ———《净影慧远思想述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9月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二刷
  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董群 《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月二刷
  欧阳宜璋 《碧岩集点校》,台北:圆明出版社,1994年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高雄:佛光书局,1990年12月初版
  蔡日新《中国禅宗的形成》,新店:圆明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聂清 《荷泽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0月
  谭伟 《庞居士研究》,成都:四川民族,2002年7月
  释一行《观照的奇迹》,台北:橡树林文化,2004年6月
  ———《见佛杀佛》,台北:橡树林文化,2005年12月
  释太虚《楞伽经义记》,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9月再版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二版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
  ———《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2月
  ———《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6月修订版
  ———《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八版
  ———《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吕胜强编,台北:正闻出版
  社,1999年4月
  ———《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释东初《般若心经思想史》,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8月修订版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释昭慧《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
  ———《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4月二版一刷
  释圣严《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年
  ———《禅与悟》,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
  ———《禅门修证指要》,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3月修订版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禅的世界》,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1月
  ———《神会禅师的悟境》,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8月
  ———《探索识界——八识规矩颂讲记》,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5月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7月
  ———《禅的智慧》,台北:法鼓文化,2003年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1月
  ———《华严心诠——原人论考释》,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1月
  顾伟康《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初版
  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二刷
  龚隽 《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台北:新文丰,2002年5月
  (二)外文(包含译作)
  Brown , Brian E
  1991 The Buddha nature:A study of the Tathāgatagarbha and ālayavijJāna,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Gregory , Peter N
  1987 (ed)Sudden and Gradual: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cRae , John R
  1986 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ai , Whalen and Lancaster,Lewis R
  1983 (ed)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 Berkeley, Ca:Asian Humanities
  Press
  Paul Demiéville(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升译,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
  上田义文《大乘佛教思想》,陈一标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
  1978年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释惠敏译,台北:法鼓文化
  ,2004年
  冲本克己 《禅思想形成史的研究》,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研究报告》第五册,
  1997,网络上录有全文。
  田中良昭 《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2月
  ————、筱原寿雄《敦煌佛典と禅》,东京都:大东出版社,1980年11月
  ————、冲本克己《敦煌》《大乗仏典》11,东京都:中央公论社,1989年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东京:日本评论社,1942年
  ————《禅宗史研究》,东京都:岩波书店,1966年
  ————《宇井伯寿著作选集》6,东京都:大东出版社,1967年11月
  ————《中国佛教史》,李世杰译,台北:协志工业丛书,1993年
  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南宗禅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关世谦译,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4月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京都:禅文化研究所,1967年1月
  ————《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东京都:筑摩书房,1969年
  ————《中国禅思想史》,吴汝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第二版
  ————《禅仏教的研究》第一卷,京都:法藏馆,1999年11月
  柏木雅弘《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东京都:春秋社,1991年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东京都:岩波书店,1971年7月
  ————《铃木大拙全集》卷三,东京都:岩波书店,1968年10月
  ————《铃木大拙全集》卷五,东京都:岩波书店,2000年5月增补新版
  ————《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东京都:岩波书店,1971年4月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京都:法藏馆,1988年12月初版第一刷
  ————等《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8册,蓝吉富主编,台北:华宇出
  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横山纮一《唯识思想入门》,许洋主译,台北:东大图书,2002年5月
  鎌田茂雄《宗密教学的思想史的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5年
  关口真大《达摩大师の研究》,东京都:春秋社,1969年
  四、期刊论文
  (一)中文
  王月清〈作为思想历史文化的南宗禅——《惠能评传》评说〉,《学海》2000年5期,
  页197~198
  王仲尧〈宗密之援易说佛及其易学圆相式述考〉,《中华佛学学报》第十六期,2003
  ,页263~287
  王开府〈楞伽禅的先驱——求那跋陀罗〉,《国文天地》15卷10期,20003,页25~26
  ———〈观心空王〉,《国文天地》16卷4期,20009,页18~20
  王鼎新〈法融禅学思想之特色〉,《东吴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006,页127~150
  王翠玲〈《宗镜录》与辑佚-以典籍之校补、补阙为中心-〉,《成大中文学报》第
  十一期,200311,页149~165
  孔维勤〈宋释永明延寿论心王义至八识之展开〉,《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19837,
  页417~451
  方立天〈石头宗心性思想述评〉,《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
  文集》,释恒清主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4,页393~422。
  ———〈洪州宗心性思想评述〉,《哲学与文化》24卷8期,19978,页761~776
  方广锠〈关于《禅藏》与敦煌禅籍的若干问题〉,《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2),页392~425
  田光烈〈从《楞伽经》观太虚法师的行谊〉,《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12,页110~126
  任继愈〈禅宗哲学思想略论〉,《中国禅宗大全》,李淼编着,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18,页849~862
  李志夫〈中国禅宗理事观〉,《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19849,页135~198
  ———〈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帙晋
  六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19914,页35~52
  杜正民〈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10、11期,19979,页32~52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12期,199712,页37~63,网络上录有全文
  杜保瑞〈《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第四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华梵大学哲学系,20005,页445~466
  余永胜〈论禅宗修行解脱观的逻辑形成与发展〉,《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页72~76
  吴汝钧〈达摩及早期的禅法〉,《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学生,1993
  ,页1~27
  吴其昱〈卧轮禅师逸语炖煌吐蕃文(伯希和一一六号)译本考释(1)兼论卧轮与摩诃衍
  入蕃所授禅法之关系〉,《敦煌学》第4辑,19797,页33-46
  ———〈卧轮禅师出家安心十功德蕃本试译〉,《敦煌学》第5辑,19829,页41-52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法光学坛》第8期,2004,页1~19
  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
  察〉,《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释恒清主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4,页599~619
  宗玉媺〈南北禅宗的融合〉,《谛观》第66期,19917,页179~199
  洪修平〈从宝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风之初成〉,《中国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2,
  页14~22
  徐文明〈唐以前的玉泉高僧〉,《中国禅学》第3卷,200411,页375~416
  ———〈《永嘉证道歌》与二十八祖说的缘起〉,《中国禅学》2002年1卷,页127~138
  孙金波〈牛头禅与般若空观的关涉〉,《普门学报》第10期,20027,页61~69
  梁红〈有关《楞伽师资记》的几点研究〉,《觉群.学术论文集》第3辑,宗教文化出
  版,20047,页335~351
  曾其海〈牛头禅的传承、教旨及史料问题〉,《哲学与文化》29卷第3期,20023,页
  242~294
  曾其海〈禅宗和天台宗关系探讨〉,《哲学与文化》30卷第6期,20036,页97~108
  黄夏年〈禅宗研究一百年〉,《中国禅学》,2002年第1卷,页450~473
  ———〈《大乘起信论》研究百年之路〉,《普门学报》第6期,200111,页233~267
  黄绎勋〈宗密所述北宗及洪州宗教说的探讨〉,《法光学坛》第2期,1998,页75~92
  冯焕珍〈《大乘起信论》"非佛教”吗——关于"《起信论》非佛教”说的教理学反省〉
  ,《中华佛学研究》第9期,2005,页29~58
  ———〈说无念为宗〉,《中华佛学研究》第6期,20023,页263~297
  汤用彤〈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三论宗之发展及其思想》,张曼涛主编《现代佛
  教学术丛刊》47册,台北:大乘文化,19789,页77~90
  张保胜〈以梵语文献为中心看禅的起源与流变〉,《中国禅学》第3卷,北京:中华书
  局,200411,页83~103
  张瑞良〈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大哲学论评》第8期,19851,页107~121
  贾晋华〈传世宝志禅偈考辨〉,《中国禅学》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11,页
  121~132
  杨惠男〈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台大哲学论评》第12期,19891,页257~280
  杨曾文〈神秀所著《观心论》及其禅法思想〉,《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西安:三
  秦,19902,页68~83
  ———〈牛头法融及其禅法〉,《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
  文集》,释恒清主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4,页423~444
  ———〈慧能弟子神会及其禅法理论〉,《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二辑,国家
  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页350~370
  ———〈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中华佛学学报》第6期,19937
  ,页237~261
  杨维中〈论禅宗心性思想的发展〉,《汉学研究》第19卷2期,200112,页141~169
  ———〈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中国禅学》2002年第1
  卷,页115~126
  ———〈四祖道信大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校释〉,《中国禅学》第3卷,北京:
  中华书局,200411,页1~30
  ———〈本体之性与主体之心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论》心性思想论析〉,《
  哲学与文化》第29卷11期,200211,页999~1008
  杨富学〈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弘忍传》考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页139~149
  ———、王书庆〈东山法门及其对敦煌禅修的影响〉,《中国禅学》第2卷,北京:中
  华书局,20035,页67~76
  杨鸿飞〈永嘉证道歌的年代及其作者〉,《佛光学报》第五期,198010,页81~98
  景昌极〈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禅宗典籍研究》,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
  术丛刊》26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11,页221~253
  贾晋华〈世传《寒山诗集》中禅诗作者考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3
  ,页65~90
  廖本圣、释惠敏〈藏本调伏天《唯识二十论释疏》译注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
  15期,2002,页29~92
  刘贵杰〈天台宗的观心论〉,《哲学与文化》第30卷第7期,20037,页23~31
  刘嘉诚〈禅宗的藏识思想与体用论〉,《正观》第15期,200012,页34~59
  慧海 〈唯识学上转依义〉,《唯识思想论集》,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6
  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页31~48
  叶阿月〈"vij?āna”(识)与"vij?apti”(表识)的研究〉〉,《文史哲学报》第29期
  ,1980,页1~118
  楼宇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1999,页
  53~68
  蔡日新〈对永嘉山居禅观的思考——读《永嘉集.劝友人书》〉,《内明》第294期,
  19969,页3~8
  ———〈从宝志与善会看中国禅宗思想的源起〉,《内明》第298期,19971,页13~17
  ———〈宝志大师的禅学思想〉,高雄《妙林杂志》第11卷2月号,19992,页45~51
  霍韬晦〈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图书,19864,页272~274
  赖贤宗〈如来禅与如来藏说之交涉-以达摩禅〈二入四行〉"信”与"真性”为中心论
  印度禅到中华禅的转化〉,《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四),台北:华严莲社,199311,页417~433
  ———〈"转依”二义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15期,2002,页93~113
  ———〈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诤议与响应-印顺之后的如来藏学诤议之评议〉,《
  中华佛学学报》第16期,2003,页289~323
  陈一标〈真谛的"三性”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10,页9~45
  ———〈识的诠释——vij?āna与vij?apti〉,《圆光佛学学报》第2期,199710,页107~120
  ———〈有关阿赖耶语义的变迁〉,《圆光佛学学报》第4期,199912,页75~106
  陈英善〈慧思的禅观思想与首楞严三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3期,1998,页151~185
  ———〈慧思与智者心意识说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7,页155~179
  陈坚〈论智顗的"一念心”〉,《中华佛学研究》第9期,2005,页142~149
  陈盛港〈〈永嘉证道歌〉原作者溯源并歌文比较〉,《中华佛学研究》第5期,20013,
  页163~204
  董群〈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4期,页31~36
  简宗修〈《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献与北宗禅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6期,页213~242
  韩廷杰〈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1999,页175~190
  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的整理与研究〉,《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一辑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9,页438~466
  邓克铭〈论王阳明之"知为心体”及其与禅宗的比较〉,《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12
  ,页299~325
  ———〈禅宗之理的概念与心的关系〉,《法光学坛》第3期,1999,页113~125
  谭伟 〈论寒山与庞居士诗歌中的宗教精神〉,《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页106~111
  聂清〈《证道歌》作者考〉,《宗教》2000年第5期,页29~33
  释大愚〈禅宗认识论之探讨〉,《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三),台北:华严莲社
  ,页375~379
  释印顺〈宋译楞伽与达摩禅〉,《禅宗典籍研究》,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1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页17~27。
  释如定〈阿陀那识之研究〉,《福严佛学院第八届高级部学生论文集》,19996,页
  417~445
  释法缘《思益经与北宗禅的关系之研究-以神秀大师为中心》,《大专学生佛学论文
  集》(十),台北:华严莲社,20018,页63~108
  释恒清〈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论〉,《台大哲学论评》第12期,19891,页233~254
  ———〈《宝性论》的研究〉,《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
  》,释恒清主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4,页169~229
  释惠敏〈道信禅师的禅法与东山门下的流变—以入道安心要方便为中心〉,《中华佛学研
  究所论丛》(一),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9,页1~25
  蓝日昌〈傅翕宗教形象的历史变迁〉,《弘光学报》第33期,19994,页203~231
  蓝吉富〈隋代佛教风尚论述〉,《隋唐五代篇》,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
  册,台北:大乘文化,19779,页23~54
  严耕望〈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隋唐五代篇》,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册,台北:大乘文化,19779,页83~89
  龚隽〈曹溪禅学典据考释——从《大乘起信论》看曹溪禅学的形成与开展〉,《中国哲
  学史》1998年第2期,页63~71、124
  ——〈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一种早期的思想史观察〉,《中国佛学》第2卷2期,
  1999年秋季号,页131~155
  ——〈禅学英文书目〉,《中国禅学》第2卷,20035,页310~317
  ——〈欧美禅学的写作——一种方法论立场的分析〉,《中国禅学》第3卷,200411
  ,页249~255
  ——〈北宋天台宗对《大乘起信论》与《十不二门》的诠释与论争〉,《中国哲学史》
  2005年第3期,页83~94
  (二)外文(译本排列在西文之后)
  Chappell, David W
  1983 “The Teaching of the Fourth Ch’an Patriarch Tao-hsin(580-651)”, In 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edited by Whalen Lai and Lewis R Lancaster:89-106
  Gomez,Luis O
  1987 “Purifying Gold:The Metaphor of Effort and Intuition in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In Sudden and Gradual,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67-165
  Lai,Whalen W
  1979 ”Ch’an metaphors:Waves, water, mirror, lamp”,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9 ,no 3, July:243-253
  1983 “The Pure and the Impure:The Mencian Problematik in Chinese Buddhism”, In 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edited by Whalen Lai and Lewis R Lancaster:299-326
  Shih,Heng-Ching(释恒清)
  1984 “The Significance of Tathagatagarbha: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unyata '”( 论如来藏之空性义), Philosophical Review 哲学论评,no 11,19881:227-246
  Zeuschner,Robert B
  1978 “The understanding of mind in the Northern line of Ch’an(Ze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 ,no 1,January: 69~79
  1981 “The Understanding of Karma in Early Ch’an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phy, v8 : 399-425
  1987 “Awakening in Northern Ch’an”, Buddhist and Taoist Practice in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 edited by David W Chappell,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85-108
  Zhu,Rui
  2005 “Distinguishing SōTō and RINZAI Zen:Manas and the mental mechanics of medita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5 ,no 3, July:426-446
  Heinrich,Dumoulin〈南宗禅简史〉,吴汝钧译,《佛光学报》第三期,1978,页141~175
  Jan,Yün-hua(冉云华)
  1977 “KámHui or the ‘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 :The key Concept in
  Tsung–Mi’s Thought”,Korean and Asian Religious Tradition, edited by Chi-Shin Yu, pp12-24〈冉云华教授近作三篇〉第二篇:〈勘会或比较研究——宗密思想的主要观点 〉,依闻译,《佛光学报》第3期,19788,页93~104
  1981 “The mind as the buddha-nature:The concept of the Absolute in Ch’an Buddhism”,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1 ,no 4,October:467-477
  McRae,John R〈审视传承——陈述禅宗的另一种方式〉,《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2000,页281~298
  五、学位论文
  杜晓玫《慧思教观思想研究》,辅仁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2001年
  宋隆斐《守一与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政治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998
  年
  李幸玲《庐山慧远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廖宫凰《论法藏对《大乘起信论》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讨》,台湾大学哲研所硕
  士论文,2004年
  陈平坤《论慧能会通般若与佛性的顿教禅法》,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
  文,1999年
  陈由斌《楞严经疑伪之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释仁宥《地论宗南道派初期心意识思想初探-以法上《十地论义疏》为中心》,圆光
  佛学研究所论文,1999年
  ———《摄论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识说为中心》,文化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2002
  年
  六、网页论文
  杨曾文〈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http://wwwguoxuecom/discord/yzw/dmcfhtm
  杜保瑞〈《中国禅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评析〉,中国哲学教室
  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
  徐立新〈寒山思想摭谈〉,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78-03txt
  七、工具书
  AN INDEX TO THE LANKAVATARA SUTRA(梵文楞伽经梵汉藏索引)
  铃木大拙编,京都:梵文佛典刊行会,1934年10月
  全唐文禅师传记集 蓝吉富编《禅宗全书.史传部》一,文殊,1988年
  黄永武主编,新文丰(无出版年)?敦煌宝藏 民
  梵和大辞典 荻原云来编纂,台北:新文丰,1979年
  八、网络电子佛典
  中华电子佛典在线藏经阁(CBETA)
  http://ccbsntuedutw/cbeta/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我们的本分;在自己本位上,处处要替别人着想。 譬如我们做生意,自己经商,一定处处竭尽心思为顾客着想。我们卖的东西一定是货真价实,不会让他人吃亏上当。我们东西买进来卖出去要用心,要对得起人,要对得起社会,对社会要有贡献。能利益大众,这就是菩萨,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我们做工,这些产品也一定要真实,决定不能偷工减料,这是菩萨工人。乃至于家庭主妇,也要竭尽心思,对于家里老少都要照顾得到,使他们身心能得到安稳,这是菩萨主妇。我们待人接物、一切工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是菩萨事业。佛法,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