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如何从“看”中回归生命的源头——虚云和尚“看话头”禅法体系及其现代意义管窥(魏建中)
2014/9/4   热度:223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如何从“看”中回归生命的源头——虚云和尚“看话头”禅法体系及其现代意义管窥(魏建中) 魏建中 内容提要:虚云和尚是中国近现代禅门宗师,他在继承南宋大慧宗杲以来的看话禅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根机,非常详细地的阐释了话头是什么、如何看话头及如何起疑情等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种适合现代人修禅的禅法体系,对现代人学会如何从“看”中回归生命的源头从而达成生命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虚云和尚;看话头;疑情;回归 虚云和尚(1840——1959)是近现代的禅门宗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他是一位戒律精严、融会诸宗、承先启后的高僧,被认为是重新接续了五宗法脉,使衰微已达三百年之久的禅宗重新得到复兴。他的禅法融会贯通,结合传统与现代,契理契机。他根据现代人的基础,对传统的禅法进行整合与发展,将“看话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说明,对现代人学会如何从“看”中回归生命的源头[[1]]从而达成生命的自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以现代生活为大背景,结合现代的哲学思想,探讨虚云和尚的“看话头”禅法体系,以期彰显虚云和尚禅法的精微及其现实意义。 一、“即心是佛”、“无心是道”的理论基础 虚云和尚“看话头”的禅法源自宋代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他在宗杲以及历代祖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心得及现代众生的基础,对“看话头”的禅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是由六祖慧能开始,经洪州禅、临济禅进一步弘扬的“即心是佛、无心是道”[[2]]的一贯主旨。我们来看虚云和尚是如何阐述这一主旨的。 虚云和尚认为,“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3]]那么这个坚固信心是什么呢?“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4]]也就是对佛说的话要坚信,坚信众生都可以成佛,自已是佛,不要到外面去求佛。虚云和尚强调,“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5]] “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6]]虚云和尚在这里反复强调“即心是佛”,要人们树立信心,坚信这个无形无相、显现一切对象又超越一切对象的心,本来就是佛,一切的视听言动都是它的作用,只要人们不粘滞于所视所听所言所动的对象物,这个能看能听能言能动的心本来就在解脱之中。虚云和尚认为,众生与佛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7]]这是从本质上来说的,从现象上来看,佛与众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你我现前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著,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总在妄想执著中过日子。”[[8]]在这里,虚云和尚详细分析了众生的迷失的原因,指出众生在妄想执著中过日子,所以不能解脱。 那么怎样才能转迷为悟呢?虚云和尚认为,“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9]]这就是说要做“无心”的功夫,以般若无执的精神破除一切执著,破除一切造作心、攀缘心、执着心、分别心,放下万缘,顿悟本性。虚云和尚说:“只在一切处无心,即真保养也。”[[10]]“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11]]由此可见,虚云和尚所指的“无心”,并非如土木顽石一样无意识,而是指在主体心灵澄明的前提下,了知万法,如梦如幻,从而对内外境相无驰求、不动心的心理状态。 二、强调办道参禅的先决条件 禅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悟道的体验,是本地风光的呈现。禅师的目的并不是向学人传达一种对禅的理解,而是“以心传心”,让学人直接觉醒到与禅师无别的本性。但是对一般的众生来说,禅师“以心传心”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因此禅师不得不借助一切方便法门,横说纵说,苦口婆心,帮助学人开悟,所以历史上禅师留下了很多说法资料。佛教禅宗到了近代,法久弊生,学人理路不清,盲修瞎炼,宗门不振,虚云和尚见此,特别强调办道参禅的先决条件,纠正学人的错误见地。 虚云和尚从四个方面谈办道的先决条件,即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他说:“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12]]因果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对于用功办道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虚云和尚语重心长,特别强调这一点。对于戒律,虚云和尚说:“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13]]虚云和尚本人就是一位戒律精严的僧人,非常重视持戒。虚云和尚还谈到,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一旦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持咒、参禅,选定一个法门,持之以恒,终会有成就。虚云和尚从这四个方面来谈办道的先决条件,表明他非常重视参禅悟道的资粮准备,对现代学禅的人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上面虚云和尚是从宏观层面谈办道的先决条件,在微观层面,说到参禅的先决条件,他指出:“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14]]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对于这个先决条件,虚云和尚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他说: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15]] 在这里,虚云和尚指出对大多数参禅者来说,要以理除事,知道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都如梦幻泡影一样,了不可得,这样才能真正放下万缘,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用功真参实究,才会明心见性。 三、“看话头”的参禅方法 所谓看话头,简单地说,是从古代禅师典型的机缘语句(古则公案)中抽出一些词语如“无”、“麻三斤”等,专心致志地参究,由此扫荡一切情尘意想,达到“无心”妙悟的目的,至此,参禅者领悟了自己的本性,回归到生命的源头。 看话头的方法由来已久,到了明清及近代,禅门主要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方法虽然简单,但出现的问题不少。虚云和尚指出:“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16]]因此虚云和尚非常详细、非常系统地讲解看话头的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看话头的内容和方法。 (一)下手功夫——认识宾主 参禅看话头,首先应该理解下手功夫——认识宾主,领悟到看者永远不会是被看者,观察者与客体是不同的,看者是主,永远不动,被看者是宾,来来去去,永不停歇。虚云和尚借《楞严经》上憍陈那尊者说的“客尘”二字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17]]学人理解了“主”和“客”,自然会记得自己的本性是主人,不随妄想迁流,这样在用功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资格。这一点对于看话头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禅的精髓,就在于让学者觉知到真实的自己,回归到生命的源头,这真实的自己就是主人,而所有来来去去的妄想尘埃,苦乐感受都只是匆匆过客,明白了一点,就不用害怕妄想了,不用刻意去压制妄想。 虚云和尚说:“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自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18]]由此可见,认得妄想这个客人是参禅看话头的下手功夫,而一旦认得了妄想,那么那个能认的主人公就会显现,因为只要有客体,那么肯定会有主体,妄想是客,认得妄想的就是主人,其实短时间的认得妄想不难,难的就是能否持续不断地认得妄想,因为人们基本上认同了妄想,或者说是把妄想当成了主人,而真正的主人不在家,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被切断了,因此要想让妄想让出主人的位置,回复到自己客人的身份,把真正的主人请出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持之以恒地做参禅看话头的功夫。 (二)话头与看话头 禅宗的特异之处在于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越一切文字和理论,直接在现量上体现空性的觉悟,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慧能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这个方法。到了后来的祖师,发现人心不古,偷心重,不能死心塌地,持之以恒,因此提出看话头这个参禅方法,历代祖师都有所完善,到了近代,人们看话头的理路不清,效果不佳,出不了人才。虚云和尚因此重新解释话头是什么,如何看话头。他说: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作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19]] 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之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20]] 虚云和尚指出话头就是说话之前的本心,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的本心就是看话头,看话头就是反观自心,也就是说在念头不攀缘的前后际断的当下一段空灵,去体悟无生。意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一个空间作为背景,一个意念到另一个意念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小小的间隙,普通人往往只注意到一个又一个的意念,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空隙。一旦按照这种“看话头”的方法观心,看到间隙,不间断地看去,最终会明见心性,回归到生命的源头。虚云和尚还借助唯识思想诠释看话头的禅法,他说: 所以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金刚王宝剑),把那些劫贼杀掉,使八识转过来成为大圆镜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紧的就是把第六识和第七识先转过来,因为它有领导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别计量。现在你们作诗作偈,见空见光,就是这两种识在起作用。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使分别识成妙观察智,计量人我之心为平等性智,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凡成圣。[[21]] 这里表明通过看话头,来转化第六识和第七识,使第六分别识转化成妙观察智,第七未那识转化成平等性智,从而转凡成圣。可以说,话头(念头)就是我们的未那识,看话头直到看破话头,就是要打破主宰我们父母所生身体的六根的未那识的根本无明,最终明心见性。看话头禅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虚云和尚指出:“至于话头、话尾,若真用功人,有何先后头尾,本自如此。若初心用功,不得不从话尾追究耳。大盖未法众生,障深慧浅,不从参话尾入手,难达话头;不从有心处用功,难证无心。故黄梅五祖虽极许六祖之‘本来无一物’偈,仍盛称秀祖之‘时时勤拂拭’偈者,六祖之偈虽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种人旷劫难遇。”[[22]]虚云和尚在这里强调初心用功的方法,需绵绵密密锲而不舍,由有心证无心。 (三)如何起疑情 看话头禅法中起疑情是帮助参禅者向内参究、超越心意识的拐杖,非常重要,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说法。针对学人起不了疑情的问题,虚云和尚说: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一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23]] 虚云和尚诠释的起疑情方法,是运用人五毒之一的疑,来以毒攻毒,用“谁”字话头聚集了参禅者的注意力,收摄住心猿意马,放下对过去未来的牵挂,全然地活在当下,向上参究中道佛性。一旦豁然贯通,前后际断,疑情焕然冰释,顿悟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从此离苦得乐,逍遥自在。虚云和尚的这种起疑情看话头的方法,是禅宗所谓的金刚王宝剑,能够杀掉妄想,救活法身。 虚云和尚也非常详细地解释了“起疑情的过程”。他说: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24]] 初心人所发出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有点把的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起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25]] 从上面可以看出,起疑情是一个过程,从生不起疑情到不疑而自疑,中间需要反复训练。只要如猫捕鼠般注意能念的主体,专注内省观照念佛的源头,带着疑情参究“念佛是谁”,一直往里面看那个不生不灭者,回光返照,就会大彻大悟。我们注意到,虚云和尚的“看话头”禅法并不是像古人一样参究一个什么公案话头,而是看着话头,也就是看着意念的间隙,让意念自然离黏去缚,回归宁静,这种对意念间隙的聚焦观照,最终能让参禅者体悟到妄想无性,五蕴皆空的道理,从而回归到生命的源头。 (四)“看话头”的四个阶段及对治方法 参禅看话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间会产生一些曲折和艰难。所以在看话头过程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虚云和尚比较详细地开示看话头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及对治方法,他说: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天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以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顿根人说的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句半言,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即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闲话呢。[[26]] 虚云和尚对“看话头”禅法的四个阶段和对治的法门说得很清楚。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初修禅的人来说的,此时话头未看上,昏沉散乱,那么就应该持之以恒地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直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看一念起处;第二个阶段念念不忘“念佛是谁”,虽然心念集中,但是已经落入生灭的话尾,此时就不要再起念了,而是应该看这一念起处本来就是是无生,也就是回到心的源头;第三阶段是观念头本是无生 (不区分为主客) ,已得种种寂静轻安与法喜,遇到一些奇特境界的人,此时应该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不落群邪;第四个阶段是对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来说的,此时应该如古人一样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照破根本无明,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纵横自在。 四、虚云和尚“看话头”禅法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方便。在生活的内容方面,受到科技文明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也看到,今天的社会虽然物质文明越来越发展,科技文明越来越进步,而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人们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寄托,真正的安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文明的发展和宗教文明的发展没有协调好,没有两手抓,没有两手都要硬,一手硬一手软。人们关注的东西,过多的局限于外在的世界、外在的客体,物质的东西,而忽略了我们内心的家园,忽略我们真正生命源头的回归,而宗教文明所提供的最核心部分就是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生命的解脱,回归生命的源头。 尤其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每天接触大量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头脑在飞速地运转,人们简直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已经遗忘了自己的身体,身心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离!思想试图操纵一切,思想成了生命王国里唯一的主人,但身体不甘于遗忘,它会起来反抗,它以种种疾病的方式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现代人的生活中,逻辑思维占了主流地位,每天面对很多信息,思考很多的问题,头脑总是喋喋不休,这种散乱分别耗尽了现代人生命的能量,制造了无穷的烦恼,使人们无法领略生命的快乐与轻松。人越是思虑过多,他就越少与自己的身体有联结。因此,放下心灵的造作,让身心和谐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当心灵返观自身,身心合为一体,身体就会奇迹般地充满能量与活力。禅宗文化强调的就是心灵回归,返观内照自身,不要迷失在概念思考中。 大量的哲学经典在谈论本体,谈论人的本质,谈论生命的意义,这些思想虽然有助于人们了解人的“本质”状况,但无法将人们的心灵带到“本质”所在的地方,无法让人们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法让人们回归到生命的源头,生命的本质总是在彼岸与人们遥遥相望。现代人越是文明,越是远离了自己的生命源头,心灵流浪在外在的功名利禄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可以说,现代人的精神苦闷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而回归生命的源头、明悟自己的本质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从虚云和尚的“看话头”禅法中发现了一种古老而又根本的回归方法,那就是直观心灵、直观生命的方法,这种直观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体验自身,是人在自身之中的回转而回到自身的清白状态。虚云和尚反复强调参禅“看话头”,就是观心,就是看心,这种“观看”的方法让人回归其自性,为此人们来到自己的生命源头。虚云和尚非常详细地诠释了走向生命源头的方法,能帮助人们破除迷障,不要执著或预设什么,不要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因循守旧,要用清澈的眼睛去“看”。当无限耐心,呈现最明澈的“看”时,价值判断和形而上学都停滞下来,生命的纯粹面目出现了,它连带出一个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清净世界,这是生命的“本质”坦露状态。这是一种“看”的哲学,能够帮助人回归生命本身。而一般哲学的反思不能透过世俗的帏幕,只有纯粹的“看”才能找到新的进路,引领我们到达本真之域,清净之地,生命之源。[[27]] 在理性的作用中,常常被称为“自我”的那个意识在蠢蠢欲动。这个自我喜欢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和盘算,以我为中心去分析,执著于我和我的东西,辨明是非,分清归属。总是带着自我这个有色眼镜观察并与对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和全部,只能看到部分和皮毛而把它当作全部和真理,并且大言不惭地说这就是真正的自我。而在那一瞬间,人们已经从事物的本质里滑落而去。所以用人的理性和语言是看不到人自身的本来面目的,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人们只会离自己的生命源头越来越远,乃至成为他乡异子,忘记回家的路。 只有把思路和话路断开,人们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显现真正的源头。只有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主人公才会呈现,他是使人们行动、思索的那个主体。不是自我在思维,而是使人们行动的那个主人公在思维才对,应该能感受到他的移动,应该和他一起动,和他一起爱,和他一起创作、学习、工作、歌唱,那么在那里就会没有任何的障碍,只有自由和无拘无束。 看话头是说将话头挂于心头,“我”全部的身心集中于话头。能这样与话头一体,所有的分别作用和杂念就会消失,当下开悟,直接确认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时五蕴皆空,万物一体,与虚空合一。而且,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看话头,不断地将注意力朝向话头,那么主人公就位于禅者的中心,因而直面任何情形都不会动摇。在心里,只有一个话头明显的在动,就不会为感情动摇,不受妄想作用的支配,也不去分辨不去比较,不因对方的伤害而伤心或者发火。这样一来日常生活就变得平和而幸福。当然终极是要把话头看破,看破话头的话就能知道真正的自我,回归到生命的源头,生活的目标也就变得明显。不管在哪里,因为是主动地立于这一瞬间,因而不会为前途而担忧,全然地活在当下,可以独立于宇宙之中,从此禅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又不属于这个世界,终日吃饭未尝吃一粒米,终日行路未尝走一步路。 [作者简介] 魏建中(1978—),男,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07级博士研究生,邮编:430060 [1] 生命的源头,是指生命的本体存在,或者说是人人本具的佛性、菩提智慧,也可以说是本来面目、先天境界。 [2] “即心是佛”由马祖道一提出,另外他提出的“非心非佛”到黄檗那里明确地表述为“无心是道”。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禅法,一直为后世所重视。“即心是佛”,直指本心即佛,是在存有层上的肯定之“有”;“无心是道”,在顿悟本心的境界里无一法可得,是作用层上的否定之“无”。前者是佛性有,后者是般若空,这就将大乘佛学的佛性与般若两大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佛这个法门,着重的是修定。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这是讲真实、稳当、踏实的功夫,我们不好高骛远,只求内心的平静。心静到极处,智慧就开了。念佛的功夫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功夫成片”,功夫打成一片了。你念头一起,立刻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号有力量,把你的妄念伏住,不叫它起来,成了一片,到这种境界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