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三节 1 听法行为 2 听法时不当的心行
2014/9/4   热度:447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三节 1 听法行为 2 听法时不当的心行 听闻佛法,是一切修行的开始。在听闻过程中,有几种行为,要时时自我省察。 第三节2:听法时不当的心行 听法时有三种过失、六垢和五种不应持有的错解。 ◎听法的三种过失 听闻佛法时,常常会出现三种过失,是我们要留意的。 1.不专心 听法时,应将心念专注在说法者的声音和内容上。如果听法时不专心,意识散乱不集中,不用心听闻,就好像把水倒在一个瓶口往下覆盖的瓶子上,一滴水都装不进去。这样不专心听法,不管听了多少或多久的法,虽然身在道场或佛堂,也得不到任何法益。所以,听法时,一定要放下一切外缘,用心听闻,心不要涣散。 2.不记在心上 许多人听闻佛法,自以为已经明白佛法的内容,听过以后,一点都不牢记在心中,只是在表面上听一听而已,这是大部分佛教徒的通病。学法的过程中,不用心好好记住,就无法有正确的思惟,也无法进一步依法修行。如果不将听过的法,牢牢记在心里,就好像把水倒入一个有破洞的容器,不管倒进去多少水,都会流失。 3.夹杂烦恼听法 听闻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减少世俗的贪念、瞋恨和无明等,如果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夹杂贪、瞋、痴、慢、疑的心态来闻思修,佛法不但对你起不了作用,所学的正法反而变成非法。这就好像将甘露水倒进装有毒药的瓶子,甘露水也会变成有毒的水一样。 佛教徒之所以称为内教徒,是因为佛法是教人往内观心,用在调伏自心的;如果没有把听闻到的法,用来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一点意义都没有。有的人学习佛法,将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或是为了聚集群众,贪图名利;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分个高下,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 人一生中修行的机缘和时间很少,难得有一点闲暇听法,所以,听法时,要专心,要用心记住,用清净心听闻。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有些习性一时很难改正,只要谦虚地学习,所听闻到的佛法,就会像享用美好的饮食一样地受用了。 ◎听修之要 印度的单巴仁波切说:「听法时,应像野兽闻声一样;思惟时,应如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样;修行时,应如饥牛食草一样;得果时,则如云散月出一样。」 在西藏或尼泊尔等地,你们会看到寺庙顶上,有一个很大的*轮,*轮左右两边,有两只鹿跪在那里,是一公一母的,代表男众和女众的佛教徒。有些人以为这是西藏人崇拜动物的图腾,甚至有人以为是古代苯教留下来的标帜。其实,这是佛教比喻「闻法如鹿闻乐声」的象征。因为鹿这种动物,听到乐器所发出的乐音,会浑然忘我,就算有人来到它身边,也毫无所觉。所以,以前猎人会趁鹿儿听音乐,听到入迷时,用毒箭射杀它。 这个标帜是提醒信众们,在听闻佛法时,要像鹿一样专心,不起任何杂念,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心不在焉,甚至连一般诵经和持咒的事,都要放下,把心定在听闻的佛法上,这就是寺院顶上*轮和鹿象征的意义。 思惟时,在用心上,要像牧羊人剪羊毛一样。牧羊人剪羊毛时,如果剪得太深,会伤到羊身上的肉,往外剪得太浅,又剪不到多少羊毛,要剪得恰到好处;修行时的思惟也要这样,不能太过于投入,也不能太懈怠或放松,松紧拿捏要恰到好处,时时调整修行的步调。 观修时,应怎么样呢?应像愚笨的人品尝美味一样,默默观修不要时时宣扬,你们常说「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现在则是「哑巴吃蜂蜜,有甜说不出。」换句话说,观修的感受自己知道就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形容实修的觉受。 修行的时候,要像饥饿的野兽不断拼命觅食,或像很饥饿的牛饿得发慌,急着吃草充饥,好像一直吃不饱一样。用这样自知不足,学无止尽的心态去修行,才可能有所成就。当最后得到果位时,则会像云散月出一样,现出光明的佛性。 ◎听法的六垢 听闻佛法有六垢:傲慢、不具正信、不精进求法、意识外散、用心太紧、疲厌无欢喜心。 1.傲慢 在所有烦恼中,很难让人自我察觉到的是傲慢和嫉妒。如果你认为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上,有一点成就而心生我慢,自以为是,这样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无法看到别人的功德。以傲慢心来听法的人,听法时,一心想挑剔说法者的错误或缺失,当然学不到任何正法。当善知识们告诉我们去恶向善的道理,教导我们闻思修的诀窍时,我们要谦卑低下,不要执著己见,也不要在背后批评,应当仔细观察自己的过失,好好虚心受教。 2.不具正信 如果对佛法和上师,不具正信来听法,心中一点虔诚心都没有,那么听法也没有什么意义,根本无法进入佛法之门。 3.不精进求法 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不想向上师求法,当然得不到任何法门。求法分上、中、下三品,得法也有上、中、下三品。法本无主,精进者为大。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求得四句正法,下刀山,入火海,受尽难以忍受的痛苦,佛陀求法尚需受此大苦,何况无知的我们?当然更应不顾一切艰难和严寒酷暑等等辛苦,去求正法。 4.意识外散 听闻或修行佛法时,意识不要涣散,心中要断除对过去所有往事的回忆,也不要思考现在的状况,或计划未来的事;不要受到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境连接的影响,这样才能贯通听法的内容了。 5.用心太紧 听闻或修习佛法时,松紧要适度,如果用心太紧,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用心松紧的哲学,不管在佛法或世俗法上,都是一门学问。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痛苦,都是因为心中有很多心结,没有办法解开,常常钻牛角尖,这就和用心的松紧有关了。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刚出家的沙门室楼那,他想学习禅定,佛陀指示阿难来教他,可是阿难怎么教他,他还是定不下心来,最后,阿难就带他回到佛陀处。佛陀问他:「室楼那,你出家前会不会弹弦琴啊?」他说:「会!我很会弹琵琶。」佛陀就问他:「你弹琵琶时,琴弦要转得很松,才能弹出好的乐音,还是要转得很紧,才能弹出好的乐音呢?」他说:「弹琵琶时,如果弦上得太松或太紧,都弹不出好乐音,要不松不紧,才会弹出好乐曲。」佛陀就向他开示:「用这样的方式来修心就对了!」因为松紧适度,诸根自然得宜。 以前我们听法时非常用心,上师讲一句,就记一句,讲两句,记两句,最后听着、记着就睡着了;背书时也是这样,太过用心,马上就睡着了。因为非常投入,连梦中都在背诵。可是如果太过放松,心散乱了,就想东看看、西看看,连上师讲课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坐在课堂上,念头已经飘到外面去散步了。 世间法也是一样。世间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拿捏恰到好处,松紧适中,这样,人生会比较好过一点,不会那么痛苦。工作时,你太过投入,就会有过度的期待和回馈,或希望别人也和你一样辛苦地付出,但是因为别人的程度水准和你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了,这样就很容易失望:如果你不投入,太过懈怠的话,又不会有好结果。 人和人之间感情的处理,也是一样。譬如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来往太过亲密,自然彼此会要求过多,很容易受到伤害。教育小孩时也是一样,你对孩子作过多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当小孩达不到你所希望的标准时,你会很失望;可是你不去管教他,放任他,为所欲为,他又可能变坏,会让你很烦心。 所有的事,都要拿捏恰当。毕竟我们不是大成就者,所以,投入太多,扣得太紧,或放得过松时,都不容易成功。世上所有的事情,要拿捏得像弹弦琴一样,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就对了。 6.疲厌无欢喜心 有时候,有的课程需要较长时间的讲解,不是一天或两天就可以讲完的。一般人听课听久了以后,会心生厌倦,无法生起欢喜心,这样无奈又疲倦地来听法,当然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学习中,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要回过头想,现在自己能得到暇满人身,有这么难得的好因缘,听闻到如此殊胜的佛法,就好像「百生一餐」,活了一百世,才享用到一餐一样,是无始以来累积得来的福报,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要忍耐,要提醒自己以欢喜心来听闻佛法。 ◎听法的五种错解 听闻佛法时,有时会发生五种错误认知的现象:理解文词不理解义理、理解义理不重视文词、没有真正领会而偏差误解、将内容上下顺序错置、将意义颠倒理解。 有时,听闻上师讲法,觉得上师讲得非常精彩时,不知不觉,注意力会专注于上师美妙的语句,而忽略了其中真正的涵义。尤其是在阐释大圆满前行的《普贤上师言教集》一书中,常会用很美的词句,叙述许多大修行者们学习和修行成就的历程,有时,我们听这些故事,听得很高兴的时候,就会忘记上师们讲述的重点,而忽略故事中所要表达的修行心要。 有时,我们听法时,认为只要大概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可以,至于文字结构和用词,不怎么重要,不值得去重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无法真正了解其中蕴藏的真义,也不能将内容用文辞牢记在心运用。不论是太过偏执或轻视词句用语,对我们的学习,都不会有帮助。 如果不明白上师所说的法,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或是有其它的涵义,不加详察,自行判断而造成误解,有时会在不自不觉中,偏离了正法。 有时候,自己听错了上师讲解的内容,将上下次第弄错了,修法就会发生问题。比方,学习观想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时,错将程序颠倒,应该先观想自身顶上的金刚萨埵,再依序观想百字明,逐一流下甘露水;接下来,当自己忏悔清净后,自身才转成金刚萨埵。然而,有人会误将自己先观想成金刚萨埵,来持诵百字明,这是听法时,将观想的次序上下搞错了。 如果听法时,没有仔细听清楚,不用心判别真假,也会发生意义上颠倒混淆的错误。比如,将是非善恶和因果取舍之间的关系颠倒了,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这样不但很容易产生邪见,久之,会成为佛法中的败类。 在佛经里面,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会用很多善巧的词语,来说明深奥的佛法,就会出现所谓的「秘密语」,也就是「隐含语」。因为我们不明白「隐含语」的意义,就会有错误的见解。譬如佛经上说:「要杀父、杀母、杀国王、杀两个仆人和杀掉周围的眷属,业力才会清净。」这是什么意思呢?杀掉这些人,不是犯很严重的杀业吗?其实,这就是「隐含语」。其中,父亲代表「爱」,母亲代表「取」,国王代表「阿赖耶识」,两位仆人代表「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周围的眷属代表「八识」,去除爱、取、阿赖耶识、见取见、戒禁取见和八识,业力当然净化了。很多人认为佛经怎么可能有杀父及杀母等字眼,以为是外道加进去的,因为佛经当时是在讲解无明,就用父母等字眼来作比喻,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了。本来佛法的语句中,就有很多隐含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不理解真正的义理,在认知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所以,对于佛法上所用的隐含语,必须要探究清楚,才不会因误解而导致错误的修行。有些学佛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人,对密宗持有很多奇怪的见解。曾经有一个老信徒对我说:「学密一定要夫妻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密宗有很多双身欢喜佛啊!」他误解了双身佛像的意义,把双身相在佛法上所表达的善巧和智慧,当作是世间上的男女关系了!类似这些误解,在学习密法中,常常会发生。我们必须要将这些隐含的真义了解清楚,要不然,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修行当然会走岔路了。有正确清楚的闻思,才会有正确的修行;有正确的修行,才会修得正果。具有正信的人,不会去相信怪力乱神,可是大多数人是盲从的啊! 有一位学密的朋友,他的佛堂几乎有我们的讲堂这么大,里面供奉了一排一排密宗的佛像,有的很清净祥和,有的很忿怒威猛,各式各样的佛像都摆出来。在佛像前面,还放有一大堆画有符咒的纸。他认为密宗的咒语可以治病,所以将咒语当作道教符咒一样,画在纸上,然后放在碗里,烧成灰烬,倒入水,叫病人喝下纸灰的水来治病。持咒可以治病,那是因为修行的清净力,而不是将咒语画成符,才产生效力的。我在西藏学那么久的佛法,都没有看过用这种方式治病。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有些仁波切、喇嘛们来灌顶时,因为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只能告诉信众,密宗非常殊胜,但是关于修行应有的心态和正确的义理,没有足够的时间说明清楚,就离开了。于是信众们误认为仁波切和喇嘛们是这样说的,就深信不疑。比如,有人以为修大威德金刚或某某法,可以压住一切恶魔,不管是什么财务或婚姻问题,都可以迅速解决,凡事可以如愿以偿,将密法当作是消灾解难,追求世间安乐的法术。虽然修法的确有很大的功德,向佛菩萨们祈请,也可以得到加持而受益,但是我们要有正确完整的认知,明白透彻的理解,才不会产生偏差的行径。 同样的,如果出家众用比较希奇古怪的方式传法,是很容易吸引信徒的,「和尚不作怪,信徒不来拜。」可是,讲法者必须自己承担因果业力。因果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以为果报只会成熟在弟子身上,不会成熟在上师身上;因果不会因为身为上师,就没有业报。相反的,上师承担的业果更为加倍,更是严重。所以说,不论是学习显宗也好,闻思密续也好,讲法者要作正确的讲解,听法者要具备正信来理解,就不会发生错误了。 听法时所产生的误解,不只发生在金刚乘的学习上。有一次,在一场显密共修的法会中,有几位显宗的弟子来问我:「对不起!仁波切,我们不敢参加这场烟供法会。」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如果参加烟供,就会招来阴间的众生,以后那些鬼神时常会跟在我们身边。站在显宗的立场,我们不敢作烟供,所以不参加了!」我就对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每天吃饭之前,是不是要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布施的,只不过是饿鬼道的众生而已,可是你们供养一切众生,不是连六道中的天神、阿修罗道、人道众生、饿鬼和地狱一切众生都请来了吗?你们每一餐饭都和六道一切众生一起吃,你还会害怕修一个烟供法吗?」这就是因为不明白烟供意义所产生的恐惧! 佛法是建立在正知正见上的,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佛法的真义,就会明白佛法是清净圆融的。只要行在正法上,就不要有所畏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的菩提心有没有发?没有。想发,发不出来,什么原因?没有十善业道。佛法的大根大本,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道,就什么法都没有!念佛,许多人念得不相应,不相应的原因在哪里?心行不善。《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前面,佛说得很好,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这一句经文比什么都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是什么?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