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乘佛教伦理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
2014/9/3   热度:478
浅谈大乘佛教伦理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对别人要宽宏大量,对自己要严格地约束,对自己不能纵容、不能姑息。我们学佛修行,是要修自己,而不是去修别人,是要改变自己,而不是要去改变别人。我们看到许多人学佛,学到老一无所成,什么原因?他就是在这个地方搞错了,他对别人要求很苛刻,对自己很宽大。对自己放纵,德修不成,学不能进步,所以到临终后悔莫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作者:大蕙
宗教与社会主义是可以相适应的,特别对于大乘佛教思想来说,其伦理精神在思想境界和实践上与共产主义理想与实践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
1、理想的相通
**的宗旨是解放全人类,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除表现在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外,包括消灭一切剥削压迫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在这一点上,大乘佛教的社会理想与之有许多相通之处。早在25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释迦牟尼就主张人人平等,他制定的“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的僧团内六和敬原则,就体现并实践着大同社会的理想。大乘佛教的宗旨集中表现在佛菩萨的以“普度一切众生”,并为其为最高理想。这“普度一切众生” 即是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其中包含着消除人间的一切剥削和压迫,解放人类,实现社会大同的思想。大乘净土思想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一种四境宁静,盗贼都息,五谷成熟,民无饥寒,干戈戢藏,囹圄废毁,没有剥削和压迫,平等富裕的大同社会。此外,共产主义理想的“解放”,指的是解放全体人类,大乘佛教誓愿普度的“一切有情众生”,不但包括了人类,还包括了飞禽走兽、鱼蟹虫蚁等一切有情生灵,虽然缺乏现实性,但其范围更为宏广。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仅仅消除人间不平等和人间剥削是不够的,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大乘佛教的菩萨愿及以此提出的戒杀律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大乘佛教理想中的“解脱”,是一种究竟圆满的“解脱”,不但包含解脱外在因素所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更着重“心灵的净化”以解脱人类内在痛苦之源,主张人生的目的是实现人身心两方面的全面自由解放,这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类本质解放的理想也是有相通性的。
2、思想境界的相通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思想源于马克思**宣言中的一句名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意即是说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先解放全人类,而后则轮到自己,这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大公无私,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在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中,这种宏愿也随处可觅,如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就有“我国中人民不住止尽般泥洹”,“我不作佛”①之言。其意是定要先度尽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自己才最后一个进入涅槃境界。此外,观音菩萨“即使一人无法得除如斯烦恼,我亦誓不成佛道”②;地藏菩萨“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上度去”③等誓愿,都表达了此种境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不但激励过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也曾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瞿秋白等走上革命道路发生过影响。瞿秋白说过“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有一种观点认为宗教道德从本质上是自私的,这对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不符合事实的。大乘佛教的伦理原则表现为“自利利他”,始终把“利他”作为重心,把对己不利而对他有利作为“大善”,作为最高的修持境界。如布施是菩萨行中最重要的行为,佛诫菩萨行施应“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④“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日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吝惜,不择时节。”⑤等等,说明了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也是出自一种大公无私的品质。此外,大乘佛教所提出的“自利”,其实指的是道德修持上的自我圆满和自我觉悟。“自利”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在《优婆塞戒经》中指出:“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自利。”⑹ 切不能理解为只身解脱,甚至为满足自身的物利情欲。“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同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辨证关系也是相通的。
3、实现途径的相通
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摄即是每一个修道者实现成佛理想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与共产主义道德实践亦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六度中的布施,包括了财施、法施、无畏施,归纳起来,即是将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肉体、生命和智**毫无保留地施与众生,这同雷锋说的“…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同白求恩“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奉献精神几乎同出一辙。毛泽东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⑺释迦牟尼正是践行这布施的典范和光辉榜样,体现了一种古代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在佛教数千年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人物并不罕见。又如六度中的“戒”,佛教要求修道者必须禁止杀、盗、YIN、妄,断决一切恶念恶行,然其中最重要是饶益有情戒,即一切为了利益大众。佛教提出的“戒”规,与**人要做八荣八耻的模范,一切言行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要求也是具有相通性的;六度中的“忍”,即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之苦,以至到了无以复加之境亦不生嗔意,终不放弃救度众生之志愿。六度中的“精进”,即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不断进取,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这些与**人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不放弃理想信念,为人民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具有相通性的。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同**经常地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开展思想斗争和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方法上也具有某些相通性。又如四摄中的“爱语”、“利行”和“同事”,即可理解为说话和气、团结睦人,做人做事表里不二、光明磊落,与人民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等行为规范。
当然,佛教不是共产主义,**也并非菩萨,他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里只是说他们在思想境界和道德实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不但能够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而且能够在今天发挥其积极而独特的功能。对于佛教,许多人片面地将其与“唯心主义”、“反科学的落后意识”相提并论,这一方面同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有关,另方面同佛教界出现的某些低俗化、迷信化现象有关,由此埋没了其精神灿烂的一面。佛教自公元一世纪进入中国,就已经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大地改造了,其中孕含着我们民族的智**道德和人文精神。中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先进文化并非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而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合理内核将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人学习和借鉴佛教思想中积极因子,不但对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是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① 摘自《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
② 摘自《悲华经》
③ 摘自《道行般若经?贡高品》
④ 摘自《优婆塞戒经》卷五《杂品之余》
⑤ 摘自《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⑥ 摘自《优婆塞戒经》卷十《自利利他品》
⑦ 摘自 王兴国《毛泽东与佛教》,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