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哪得香如许 唯有赵州禅机来


2014/9/3    热度:287   


  河北省向有燕赵大地之称,它所在地域是古老而悠久的。从五千年仰韶文化时期,先商祖先在这里繁衍,这里就成了历史的文明之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怀古凭吊的遗产;农耕工织,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名人辈出,演示着一幕幕燕赵志士慷慨悲壮的活剧;古桥塔楼,在历史的航道上树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河北省有着值得世人骄傲的文化瑰宝,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以唐朝传承下来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为世人著称,并且被称为“一张递向世界的精神文化名片”。
  ——掀开“吃茶去”公案的盖头来
  赵州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为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从谂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谥号“真际禅师”。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座重要的祖庭。
  从谂禅师(公元778-897年),以智慧高深、年高德劭而被古今禅门尊为“赵州古佛”。从谂,俗姓郝,曹州(山东曹县)郝乡人。幼时出家,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法。
  赵州从谂禅师的公案语录最为人们所参研,诸如脍炙人口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等启发许多人明心见性。而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五灯会元》记载,盛产茶叶的赣、闽、浙之僧侣在说法应答中,其机锋常用语“吃茶去”。赵州禅师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人,对了悟了之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同等回复,表现他“了悟而未悟”的更高深的禅学境界,即抛却了一切分别执著,达到平等如水的境界。赵州禅师所说的“此间”,是有所指而有所不指。有所指——柏林禅寺;有所不指——可以理解成“参禅了悟了的境界”。
  “吃茶去”高深的禅机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因“吃茶去”公案,有人把赵州喻为中国茶道灵魂的发源地。虽然“吃茶去”是属于中国的,但它的精神内涵却是属于全人类和属于全世界的。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禅茶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
  ——古今名家对“吃茶去”的评说
  黄龙宗开山祖师黄龙慧南有偈云:“生缘有语人皆知,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从古到今,各家对“吃茶去”的具体说法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对之赋予了极大关注,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如,宋代的“山僧摘茗吹茶灶,留客殷勤学赵州”(刘韫);“赵州古佛不同时,赖有斯人慰所思”(刘应时)。金代的“七碗卢仝,赵州和尚。曾知滋味归无上”(马钰)。元代的“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王哲);“客来如解吃茶去,何但令人尘梦醒”(韩奕);“笑玉川风味,赵州陈迹,法界澄澄清可掬”(姬翼);“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耶律楚材);“父老行寻灵运屐,道人唤吃赵州茶”(李孝光);“但啜罢香生两腋,侥幸赵州难遇”(无名氏);“赵州知味,卢仝达此,总到仙家。这盏茶,愿人人早悟”(无名氏)。明代的“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屠隆);“道旁时榜赵州茶,室中不戒声闻酒”(袁宏道);“锡影孤亭日,茶香小灶烟。师心如定水,应悟赵州禅”(徐贲);“道人不解机锋语,日日相过且吃茶”(朱朴);“禅翁托此重开灶,若个知心是赵州”(谢仲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赵州茶更是情有独衷,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反映出对赵州茶的无限赞叹。如:“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吃茶虽不赵州学,楼上树披松下风”;“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从谂茶存谁解吃,宗苍图补竟长眠”;“疑举且吃茶,但期此话行”;“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既非竟陵癖,更殊赵州果。”等等。清代湛愚老人对“吃茶去”也是感慨万千道:“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代另一位学者杨焯则言:”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吃空林木叶飞。”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禅师对“吃茶去”顶礼膜拜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对“吃茶去”公案大为赞叹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以及“万语与千言,无外吃茶去。”著名书法家启功有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又云:“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山。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德有如下心得:“吃茶去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当今茶文化学者对“吃茶去”公案的评说举不胜数,对其理解亦各有千秋。如:“吃茶去暗藏的许多禅机和蕴藏的深刻内涵,历经沧桑也依然难以‘参透’”“它是直接达到禅修开悟的最高境界”(余悦);“‘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喻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赖功欧);“可以体会到赵州的‘吃茶去’是茶味不可知,不可不知,知是人之知,如诚实则为喝茶解渴,如欲作解人则人人各别,有妄有正,不可知则为顽空之论”(陈云君);“‘吃茶去’在人们修行过程中,就含隐着坐禅、谈佛”(王玲);“‘吃茶去’已成禅僧机锋语流传千载,它是‘茶禅一味’肇始的标志,是佛教茶有别于儒、道而独具特色的标志”(丁文)……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
  “吃茶去”被称之为“三字禅”而成为佛门丛林中著名公案,成为禅师茶人们的金科玉律,成为人们千年讨论不休的话题。但无论怎样讲,“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禅机特征,都得到各家的肯定。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吃茶去”的禅机之深,不仅在于有尽之言(三个字),而尤在无穷之禅意。“功夫”完全在茶外,入“神”临“意”,以实求虚,韵味涵泳,通幽默会。茶为知者吃,赵州泡茶,知茶善吃的参禅者闻香而知茶意,领会到赵州“佛法在于茶汤”、“佛之教即茶之本意”的禅境见地。其实,高深的禅机往往涵蕴于平常心和平常事中,悟与不悟,还得“吃茶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妄语是说假话,欺骗众生,对人没有实话。人为什么会有妄语?无非是贪图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妄语是严重的烦恼,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头一个要断妄语。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你的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他有智慧。常常妄语是烦恼作主、习气作主,所以错误总是不能够避免。妄语是佛门的大戒,所以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什么原因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我要说老实话,对“我”不利。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