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的雕塑艺术
2014/9/3   热度:339
薄伽教藏殿有辽塑三十一尊,诸像配置,雕刻塑造,姿态神情,各尽其妙。殿内中央设有 0.7 米高的“凹”形佛台,上有三组不同神姿的 31 尊佛像。佛像全部着色,面部和头冠贴金,经历了近千年的香火烟熏,已逐渐变成了古铜色,更具有一种古朴自然之风。这些佛像既有唐代丰满圆润、端庄安详的风格,又有宋代塑像中生活气息浓厚,生动活泼的特色。佛台中央端坐三尊主佛,即所谓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伽牟尼,未来佛——弥勒佛)。其意思是说,佛法源远流长,三世一统,永世长存。三世佛在莲台上呈跏跌坐,莲坐下承八角二重高台,有四层莲瓣。佛像表情端详,姿态静穆,嘴唇微启,似在说法讲道。佛像后背光的内侧饰网目纹,为典型的辽代图案。背光外侧饰火焰纹,纹络简洁粗犷,类似唐代造型,与明清两代迥然不同。背光上部两侧各有一个木雕飞天,形象生动。飞天在佛经里被称为天歌神、天乐神,是人民想象中能歌善舞的飞神。在西方,虽然根据《圣经》里的说法,也常绘制飞神,,名叫安琪尔,俗称小天神,所描绘的形象大都是天真活泼的儿童,长着两个肉翅膀在飞翔。但这同中国的飞天大相径庭。中国的飞天,则不需要翅膀这种直观的飞行工具,而是以含蓄的手法,巧妙地利用轻盈的舞姿,柔美的身段,特别是衣裙彩带,在空中做迎风飘扬的动势,以引起人们对飞翔的联想和共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福报的人就是有福,没有福报的人就是没福,为什么?他纵然有财富、有智慧、有长寿,他还有忧虑,他还患得患失,他还操心。操劳不是有福的样子;有福的人心里自在,没有操心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没有想不开的事情,他全都想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殿内有四尊全身铠胄,手持兵器,面目凶恶的护法天王,站立在大殿四角。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郑振铎先生曾赞美薄伽教藏殿内的塑像说:“简直是一个博物馆。这里的佛像,特别是倚立的几尊菩萨像,是那样的美丽。那脸部、那眼睛、那耳朵、那嘴唇、那手指、那赤裸的双脚、那婀娜的细腰,几乎无一处不是最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范型。倚立着的姿态,妩媚无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馆的 Venus de Melo (米罗岛的维纳斯)有些相同么?”(郑振铎《西行书简》)
南面一组塑像(未来佛)的左排胁持,是一尊合掌露齿菩萨。这尊仪态万千的佛像,站在莲花之上,身体略有侧倚,上身微袒,香颈稍斜,双手合十,露齿微笑,异常婉丽动人,恰似一个体态匀称的翩翩少女飘然于云端。随着体形的倾斜和侧倚,似乎衣裳和裙带飘然生风。她唤起人们的已不再是对佛的敬仰和膜拜,而是一种充满着青春生命活力的亲切之感,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北部一组塑像(过去佛)右边的胁持菩萨,是一位窈窕淑女的形象。她站在莲台之上,身体略略侧倚。头戴花冠,面容丰润,安详娴淑,眼睛下视,表情端庄。那虔诚地聆听佛祖讲经的神态,似乎表明她整个灵魂都进入了佛的境界。
在释伽牟尼的两侧,是其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这两尊佛像的塑造也十分生动逼真。
迦叶是释伽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德高望重者,佛经说他严格遵守“十二头陀行”(即一天只吃中午一次斋饭;穿破布缝制的袈裟;住远离人家的空闲处;终年长坐不卧等十二种苦行),所以又被称为“头陀第一”。释伽牟尼死后,佛徒们第一次集结起来,用共同忆诵来确定佛经,其召集人和首坐就是迦叶。因此,我国禅宗又将他尊为第一代祖师。中国北方佛教重禅,因而迦叶在殿内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家们赋予他一个饱经沧桑,严谨持重的老者形象。
阿难是佛经中的斛饭王之子,释伽牟尼的堂弟。他侍从释伽牟尼二十五年,凡释伽牟尼说法他都在旁,故有“多闻第一”之称。他的记忆力极强,曾担任第一次佛教徒集会的主诵经人。汉译本佛经中开头第一句常是“如是我闻”,这便是阿难所言。我国禅宗尊他为第二代祖师。艺术家们运用了雕刻语言,使他的形象与迦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在佛祖之右合掌而立,面容娇嫩,脸形丰润,眉清目秀,是一个潇洒而机智的小伙子形象。所以《舍头谏经》里说,摩登伽女“见阿难而生YIN心”。
其他不同姿态、不同表情的佛门弟子和供奉童子也同样雕塑的非常生动、活泼、传神。艺术家们突破了佛教造像的习惯,都一一赋予了他们以灵魂和生命。郭沫若先生 1964 年特为题词说:“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塑像,乃九百二十六年前的故物,比例合乎自然,表情特别生动,余以为较太原晋祠圣母殿塑像为佳,诚为不可多得之艺术作品,宜尽力加以保护。”这足以说明这些辽代雕塑艺术珍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上华严寺大雄保殿保存有三十三尊佛像,为明代雕塑作品。同薄伽教藏殿塑像相比,一扫古朴之风,颜色鲜艳,五彩缤纷,显得十分富丽堂皇,与下寺群像的那种自由、活泼气氛迥然不同,而是肃穆、威严,和阴森之感。主佛正襟危坐,弟子虔诚站立,个个表情严肃恭敬。这是明、清两代等级森严导致艺术上呆板的结果。
大殿中央主佛五尊,是按佛经里“五方佛”排列的,表示佛法无边,无处不在的意思。从北往南数第一个是东方阿 (音楚)佛,第二个是南方宝生佛,第三个(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即释伽牟尼,第四个是西方阿弥陀佛,第五个是北方成就佛。据明代成化元年《重修大华严寺感应碑记》所载:明宣德年间,了然禅师在北京做了三尊木雕佛像,做成后运到大同时,还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然后安放在大殿中央。了然死后,他的弟子资宝觉得大殿两端空余地方很大,就仿照木雕像,用泥补塑了两尊,安放在木像两侧,即所谓“共辏五如来”。这些佛像面部板平,上大下小,佛的肉髻上有如桃形的宝珠,与藏式佛近似。五方佛都有背光,为火焰纹,纹络细腻而繁琐,与辽代大不相同,都是明代手法。五方佛前站立的是胁持菩萨,站在胁持菩萨前列,面对大殿门口的一个西方接引佛。有人说他所以站立在前列面对大门,是对前来进香膜拜的弟子信徒们表示接见引进的意思。五方佛的南北两侧各有十尊护法天王,都是前倾 15 度站立,以示对佛的虔诚和恭敬。他们神情不一,姿容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