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陀美仁波切:正行的佛弟子要维护道场的清净、团结


2014/9/4    热度:477   

洛桑陀美仁波切:正行的佛弟子要维护道场的清净、团结

 

  今生有这个累世的因缘拜了上师、进入佛门,要倍加珍惜,一切功德福田都从恭敬上师、三宝,修持正法而来。正行的佛弟子要时刻维护正法、护持正法,表现出来就是维护上师的法业、维护道场的清净,维护金刚道友之间的团结。自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是不虚的,自己种的不好的因缘,自己做的恶行,不可能结善果,自己要反省,要明白,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任何人没有能力让自己去受果报,要忏悔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种下的恶果,别说上师救不了你,就是所有佛菩萨都来也救不了你,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佛陀说过,我无法用水洗涤众生的罪业,无法用手摘除众生的痛苦,只有教授众生正法,靠众生自己修行才行。

  魔从哪里来,魔从自己的心里来,自己的心里有魔才会感召外在的魔,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性化现出来的,自己的世界怎样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密切关系。自己的内心清净,心无邪念自能降魔,外在的魔动不了你。

  上师、三宝这个福田种什么得什么,寺院、道场都是弘扬正法的地方,你到这里来,行为符合佛法教义,就是护持正法,你自己积累功德福报,如果你来这里行为不检点,祸乱道场,破坏道场的清净,就是在破坏正法,这个果报太大了,怕你承担不起。自己一不小心做错了,赶紧忏悔,深切的忏悔,至于什么时候罪业能够忏悔干净,唯有看你自己的忏悔力量。

  修行密法的弟子,必须要守持戒律,戒律是一切利乐、成就的源泉,为什么密法成就快,因为有上师的加持,也是十方诸佛的加持。但是相反,不守持戒律,自己下堕的也快,果报来的也快。密宗戒律里面有十四根本戒,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诽谤自己的上师,这一条是最根本的,犯了这一条,学法的根坏了,诽谤自己上师就等于诽谤一切佛。再修什么法都没办法。《百字明》能消除所有罪障,但惟独这个罪业消不了,因为金刚萨埵本尊也是自己上师的化现。别说诽谤上师了,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上师,这个罪过都很大。至于罪过有多严重,《事师法五十颂》中讲的清清楚楚,不要以为经论就是吓吓我们,自己怎么做都没有关系,要记得佛是实语者。

  还有个罪过是破坏金刚道友的团结,十四根本戒中第三条是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对于金刚道友的善行不去随喜,妒忌,拉帮结派进行诽谤、破坏,对于上师的法业不去维护,清净的道场去搅乱,同修的团结去破坏,这就破坏和合僧团。

  我们学佛人要严守自己的三业清净,自己多读读经论,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有点智慧,不要随着别人的恶性。善行我们随喜会有同样大的功德,恶业我们去随顺也有同样大的果报,自己业障深重,别人的善行不知道去随喜,反而去打击,别人的恶性自己非得参与一下,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对,自己是发的善心,但连善恶、对错都分不清楚,经论从来没有学过,依靠自己的错误知见,怎么可能对?难道不要受果报吗?自己没有智慧之前,先学会惭愧,因为自己的慧力不足,业障深重,所以不要随便乱说,免得不自觉的时候造下了口业。平日里不学经论,自己一点善恶分辨能力没有,不知道什么是善友、恶友。自己做错了,认识不到,又固执己见,这比什么都可怕。离开了善友、去亲近恶友,就是挡住自己的善行的源泉。不要有管闲事的爱好,人多的时候,闭严自己的嘴巴,没事的时候,管好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法,这比什么都重要。

  自己做错了,赶紧去忏悔,不过前提得是真的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忏悔要发自真心,不要嘴里面念着百字明,忏悔文,心里面不服气,还想着自己很对,心里不认错,还在想着是别人的问题。嘴上再念多少都没用。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的去忏悔,到上师面前把自己做错的地方忏悔干净,不要等果报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发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我们的真心本性不但是觉悟,而且是圆满的觉悟。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确实是佛,那一点都不假,可是我们凡夫自己不承认自己是佛!这个说法实在不太好懂,我们还是用古大德的比喻来说,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我们的自性真心比喻作黄金,那我们是黄金做的器皿。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看在质上。无论哪一种器皿,它的体性都是黄金做的,那金就是如来,金就是诸佛。凡夫把体性忘掉,执着了相,看了相。譬如,我们这个是用黄金做的佛像,那边放的黄金做了个人像,这边放的黄金做了个畜生像,做一个小狗、小猫,分量完全相等。黄金的分量相等,价值相等,只是做的形像不一样。会看的人说,他看的是黄金,没有两样,再多的现相都没有两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