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绍琦禅师与蜀王关系考论


2014/9/3    热度:289   

  楚山绍琦禅师与蜀王关系考论

  魏如松
  摘 要: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中叶著名的临济宗大师,系南岳下二十六世普州道林无际明悟禅师法嗣。楚山九岁出家,坐化于宪宗成化九年,僧腊六十一龄。大师一生行走于蜀中、楚、吴、皖诸地,大倡念佛公案,弘扬临济宗风。楚山禅师在觅求佛法、参悟禅理的同时还与蜀王及江南等地的王室宗亲交好,本文拟就从为数不多的史籍、资料中就楚山禅师与蜀王之间的关系作若干粗线条的阐述与透析。
  关键词:楚山绍琦;蜀和王;蜀定王
  作 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佛教专业硕士研究生。
  明代蜀中著名临济宗高僧楚山绍琦,系南岳下二十六世普州道林无际明悟禅师法嗣。大师“八岁入乡校,授经成诵。九岁失怙,诣玄 极通受业,后参无际悟。” 正统六年(1441),楚山在无际明悟处领受禅机后,大弘佛法于蜀中、楚、吴、皖等地,相继得到了蜀王以及荆王、江夏王的厚遇。自此,楚山禅师声名大震,来向楚山参习佛法者纷繁踏至。楚山在蜀地参禅弘法的过程中,曾经与四位蜀王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与接触。本文试图从为数不多的史籍、资料中就楚山禅师与蜀王之间的关系作若干粗线条的阐述与透析,略述与此,以就教于方家。
  一、楚山与蜀王关系初因
  草莽英雄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明朝。为了使朱氏王朝避免前朝诸侯割据的局面,朱元璋把他的十几个儿子都分封到外地做了诸侯,一方面是使他们充当耳目、监视地方,另一方面也以此锻炼他们为朝廷服务的思想,使他们在艰苦和边远的环境中得到磨练。除皇太子朱标外,朱元璋先后在1370年、1378年、1391年共三次把自己24个儿子封为亲王。封国在蜀地的是他宠爱的第十一子朱椿。据《明史•列传》记载:
  “蜀献王椿,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命驻凤阳。二十三年就籓成都。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帝尝呼为‘蜀秀才’。在凤阳时,辟西堂,延李叔荆、苏伯衡商榷文史。既至蜀,聘方孝孺为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学’,以风蜀人。诣讲郡学,知诸博士贫,分禄饩之,月一石,后为定制。造安车赐长史陈南宾。闻义乌王绅贤,聘至,待以客礼。绅父祎死云南,往求遗骼,资给之。”
  朱椿是在洪武十一年(1378)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为蜀王的,由于当时朱椿年龄太小,朱元璋仍留他在京城,只是先派人去为他修建蜀王府。直到十二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椿长大,才来到成都,这便是明朝在成都的第一代藩王。朱椿在蜀地主政之后,随即颁布命令要求保护文庙、学宫、佛寺、道观、神祠、古刹,以为“凡有国此莫不尊奉,无非所以为民也”。朱椿入蜀的时候,四川还不是一个移民省份,古蜀人的性情是温良的,这使得朱椿的统治来得容易而舒适。加之朱椿本人“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又以礼教守西陲,曾经聘请大学者方孝孺为老师,积极鼓励蜀人好学,因此蜀地的民风日渐淳朴。朱椿还乐于帮助那些贫困的读书人,每月定量供应一石米。在朱椿的治理之下,“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蜀献王朱椿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薨,朱椿在成都共作了三十三年的蜀王。此时的楚山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童成长为弱冠之年的有志沙弥。楚山出生于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家,起初跟从玄极通禅师学出世法,后入蜀去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道林寺参拜无际明悟禅师(安岳人)。再后又游历江南,遍访诸长老如月溪、海舟等,得到了赞赏。青年时代的楚山正处于蜀献王朱椿怀柔政策的统治之下,朱椿独以礼教守西陲,使得居于西南玉垒之上的成都日益繁华,蜀人日益殷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百姓生活安逸富足的环境之下,使得楚山能够专心于佛法的参悟。同样,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让楚山真切地感受到了蜀王治蜀的贤明。
  朱椿逝后,因其长子悦熑先卒,所以由其孙靖王友堉承袭王位。据《明史•列传》记载:“靖王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 友堉在位的时间应该是在1424年左右至1431年,友堉没有孩子,所以王位由他的弟弟罗江王友谠继承,史称蜀僖王。僖王生于1409年,永乐22年被册封为罗江郡王,宣德7年承袭蜀王位,为第三代蜀王。僖王在位时间极短(宣德七年至九年),年仅26岁就夭亡了。
  依据《明史•列传》我们可以推出僖王之后历任蜀王世袭关系应该是:蜀和王朱悦菼,天顺五年薨(1461)——蜀定王朱友垓,天顺七年薨(1463)——蜀怀王朱申鈘,成化七年薨(1471)——蜀惠王朱申凿,弘治六年薨(1493)——蜀昭王朱宾瀚,正德三年薨(1508)——蜀成王朱让栩,嘉靖二十六年薨(1547)——蜀康王朱承龠,嘉靖三十七年薨(1558)——蜀端王朱宣圻,万历四十年薨(1612)——蜀恭王朱奉铨,万历四十三年薨(1615)——蜀王朱至澍,“张献忠陷成都,合宗被害,至澍率妃妾投于井” 。自此,结束了明王朝在四川的统治。
  综观明朝的整个历史,我们可以得知,除了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农民战争时期,整个四川历史事件都是相对平淡的,既没有盖世的文治武功,也没有血沃沙场的赫赫征战。这段平淡的历史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值得庆幸的。同样,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楚山也能够在如此安宁的环境之下参悟禅机、感受佛法。楚山在无际明悟处领受法嗣的时间是在明正统六年(1441),第二年便受到了蜀和王的召见,呈《进谢蜀和王殿下》一文。也就是从这时起,楚山和以后的几任蜀王保持了一段良好的交往关系。
  二、与蜀和王关系
  据《明史》记载:“……无子,弟僖王友谠由罗江王嗣,九年薨。献王第五子和王悦菼由保宁王嗣,天顺五年薨。继妃徐氏,年二十六,不食死,谥静节。” 僖王友谠死后,因为他没有孩子,所以由其叔保宁王悦菼继为蜀王,也就是历史上的蜀和王。从《明史》我们可以推之,蜀和王悦菼在位的时间大概是从宣德九年(1434)——天顺五年(1461),当了大约二十七年的蜀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楚山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明正统六年(1441),三十七岁的楚山再次参访了无际明悟禅师。楚山和明悟经过一番明快而峻烈的机锋往还之后,起初楚山还是没有得到明悟的认可。到了晚上明悟再次诘问“不疑处”,楚山答道:“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 仍未认可。再说“头顶虚空,脚踏实地” 才得师印可。随后,明悟命弟子鸣钟召集全寺僧众,把袈裟、拂子传给了楚山。至此,楚山成为了南岳下二十六世普州道林无际明悟禅师法嗣。
  得到印可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正统七年(1442),楚山移锡到了简州北部龙泉山中段东麓的狮子山灵音寺(今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乡石经村境内)。此时的楚山已远非往日那个四处云游、拜师参学的出家人了,经过了二十八年的不懈努力,楚山终于得到了无际禅师的认可。四方信众闻道者、请益者川至云集于灵音寺,楚山禅师的声明从此大震于蜀地。
  也就是在这一年蜀和王召见了楚山,楚山进呈《进谢蜀和王殿下》一诗:
  “召见彤庭沐宠光,衲衣何幸近天香。
  琪花瑶草殊凡境,玉殿琼楼越净方。
  藩屏圣明齐日月,赞扬佛化固金汤。
  深惭林下无由报,愿祝尧年一瓣香。”
  楚山九岁出家,历经二十八年的寻法之旅,终得认可。这段经历让楚山深刻地体味到了佛法的庄严与人生的真谛,浅尝成功的喜悦之余,楚山又受到了当今蜀王的召见与礼敬。楚山童年、青年的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蜀中,从蜀献王朱椿、蜀僖王朱友谠到蜀和王朱悦菼,在历任蜀王的英明治理之下,蜀地的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丰盛祥和的升平景象,这些都是楚山本人切身感受到的。盛世遇贤王,如今,明主又尊崇佛法,礼敬禅师本人,让楚山受宠若惊,不知如何以报,惟有拈香祝愿王家天下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此情此景,又怎么能够不让为寻究众生解脱之道的禅师产生出“藩屏圣明齐日月,赞扬佛化固金汤。深惭林下无由报,愿祝尧年一瓣香”的感慨呢?所作《进谢蜀和王殿下》一诗深切的表达了禅师此时的心情。
  在明正统九年(1444),楚山绍琦的授业恩师无际明悟大和尚因“耆德重望”被诏至京师,敕封为“宗师”。无际登坛说法,观者如堵。无际说法于京畿,楚山布道于西南,师徒二人一北一南,共保朱氏王朝的江山稳固。名师出高徒,师又以徒为显,从无际被封为国师,到楚山在蜀地的受宠,都反映出了他们与明朝朱氏皇族的密切关系。
  楚山禅师自正统十四年(1449)再次出川云游。楚山自锦江泛舟,经三峡至楚、吴等地,相继得到荆王、江夏王的厚遇,曾作《示蕲州荆王殿下》、《进辞蕲阳荆王殿下》、《奉和江夏王见赐二首》。
  景泰三年(1452),楚山再次来到了金陵,拜访了老友月溪、海舟诸长老。之后不久,又与诸王共同游览石屋寺三祖古刹(三祖寺,又名山谷寺。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城西9公里野寨小街北。梁宝志和尚创建。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于此,并在此传衣于四祖道信)。楚山禅师喜爱皖南天柱山(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景色,于是乎隐居数载,讲经说法,写诗抒怀,撰写著作。作《天柱皖公山》、《山居写怀》(三首)、《山居述怀》(二首)、《次中锋和尚山居韵》(十首)、《答梦先生山居吟》。景泰五年(1454),安庆丛林仰其道风,迎请楚山禅师开法于桐城投子寺(今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投子山上)。十月初七日入院。师据上座阐扬宗旨,众皆羡服。同年,楚山禅师取道江苏还蜀,仍居于狮子山灵音寺。
  二次出川的楚山禅师,云游江南各地,遍访诸山大德,又与楚、吴等地的王室宗亲交好。楚山绍琦禅师对佛法的领悟,对禅理的参究折服了江南各地的王室、僧众。至此,楚山绍琦在蜀地之外的名声又震,其影响日益扩大。楚山在景泰五年返蜀后,又被朝廷册封为“荆璧禅师”。
  天顺五年(1461),蜀和王朱悦菼薨。楚山作《蜀和王殿下薨世》:
  “草木悲风六合秋,忽惊鹤驾赴仙游。
  雨垂平野都成泪,云暗长空总是秋。
  盛德巍巍天地合,贤名烨烨古今留。
  天潢一派清无极,拜睹储庭继述优。”
  蜀和王悦菼在位有二十六年,在和王主政时期,楚山经历了他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其一、在无际明悟处得到印可;其二、受到蜀和王召见并加礼敬;其三、重游江南,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其四、受助增修寺庙,将灵音寺改名为“天成寺”,被朝廷册封为“荆璧禅师”。可以说,在和王主政期间是楚山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楚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沙弥,历经千锤百炼,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楚山的成功既有本人的努力,又有恩师的点播,同时还有王权的认同与支持,其间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却的。可以说和王对楚山有知遇之恩,楚山对和王更是忠心一片。当得知和王驾鹤西去,楚山心中的悲切之情无以复加,通过《蜀和王殿下薨世》一诗,充分表达了大师此时痛失明主时极度悲伤的心境。
  三、与蜀定王的关系
  蜀定王友垓是和王悦菼的儿子,定王是与于天顺五年(1461)进封为蜀王的。楚山作《进贺蜀王封袭》:
  “九重锡爵圣恩隆,忠孝为心世世宗。
  派衍银潢连帝胄,藩开天府壮皇封。
  金门香蔼飘金鸭,玉册光辉捧玉龙。
  林下偷安无以报,千秋愿祝并乔松。”
  定王友垓承袭王位伊始,楚山禅师便作诗表达了自己对新任蜀王的爱戴之情。楚山与友垓的父亲和王悦菼关系密切,悦菼在位的二十六年中对楚山恩宠有加,同样沐浴在巍巍盛德之下的楚山对和王也是忠心耿耿,一片赤诚。当和王薨,其子友垓继承王位后,楚山作诗歌颂了蜀王治蜀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主的效忠之心,不难理解此时楚山禅师为保子承父业的新主江山稳固所倾注的一腔真情。
  天顺七年(1463),在位仅两年的蜀定王友垓薨。友垓之子申鈘继位为蜀怀王。楚山在寺内大修道场,并作《蜀主定王甍世》:
  “久沐恩光感遇深,重来无复耳纶音。
  佛天已悟无生体,人世空怀不尽心。
  睿哲贤名超往古,慈祥盛德重当今。
  载瞻主器承鸿业,早晚天庭册宝临。”
  蜀定王友垓在位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早在景泰五年,友垓就与楚山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楚山二次游历江南返蜀之后,禅师的声名已经远播四方,不仅在蜀中名声大噪,并且在富庶的江南也是很有影响。出于对佛法的敬重及对楚山本人的仰慕等原因,友垓出重金增修寺庙,饰金添彩,更新正殿,又陆续增建了罗汉堂、东岳殿、观音殿、燃灯殿等。诸殿完工后,楚山将灵音寺改名为“天成寺”、将狮子山改名“天成山”,寓天(皇家)成之意。
  当时的友垓虽还未继承王位,但经过出资培修寺庙的活动,已经与楚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蜀定王友垓甍世以后,就葬于天成寺附近,楚山禅师在寺内为其大作法事。从《蜀主定王甍世》一诗中,楚山自云其“久沐恩光”,歌颂定王 “睿哲贤名超往古”。楚山对定王恩施于佛家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先王早逝无比哀惋的心情都淋漓地张显于诗句之间。
  楚山生活于富庶安逸的蜀地,成名后的楚山不仅与蜀和王、蜀定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与川外的王室如荆王、江夏王等相互交好。早在东晋时代,著名高僧道安就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行。” 中国佛教长期以来就与封建政权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关系在明代尤为明显。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大国。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统治阶级又利用佛、道二教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佛教在中国不是唯一的宗教,它的影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佛教的发展是离不开封建统治阶级支持的。楚山与蜀王交往唱和的过程中,和王、定王向他请示佛理,并得到了楚山的开示。同时,蜀王对楚山在四川的弘教也是提供了大力支持,更加有利于佛教在蜀地的传播与发展。
  四、楚山的隐退
  蜀定王朱友垓之后承袭王位的是他的儿子蜀怀王朱申鈘,怀王申鈘于成化七年薨,在位八年。其弟朱申凿继封为蜀惠王。
  在明宪宗成化三年,六十三岁的楚山将法嗣传给了弟子祖意海珠。成化五年(1469),楚山退居丹崖,重构栖幻庵为适兴栖息之所。楚山把寺院住持的位子传给了他的衣钵传人祖意海珠,并付嘱法语:“法衣付汝表师承,切莫轻看复己灵。口曰宗门提祖令,直教千古播嘉声。”
  成化七年,怀王申鈘薨,他的弟弟申凿继封为蜀惠王。宪宗成化九年(1473)三月十五日,楚山禅师出现病状。他沐手后书一信给《钦差、镇守四川上衣监太监梅公书》,以示告别,并作《进辞蜀贤王殿下》、《辞内相暨合府诸位大人》。三月十七日,楚山召集众弟子,留嘱遗言,示寂前,禅师曰:“今年今日,推车拄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遂别众,瞋目安详而逝。楚山绍琦禅师世寿七十,僧腊六十一。
  楚山禅师圆寂前,在《进辞蜀贤王殿下》一诗中写到:
  “祚土分茅王蜀川,圣神相继代称贤。
  君临宝位邦畿固,藩屏天庭堡障坚。
  常乐净乡归有地,蓬莱仙境到无缘。
  心香一瓣遥伸别,愿祝千秋寿永绵。”
  回顾楚山禅师的一生,从九岁出家到七十示寂,六十一年的僧侣生涯可谓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楚山九岁初从玄极通禅师学出世法,后首参无际明悟,未果。之后,大师两游江南,遍访诸山长老、高僧大德、皇室宗亲,大有所获。再参无际明悟,终得印可,后开法于蜀中,四方信众川至云集,自此,楚山禅师声名大噪。
  楚山不仅在探究佛法,参悟禅理方面业绩斐然,同时又与历任蜀王交好,促进了佛教在蜀中的发展。特别是与和王、定王父子二人关系密切。但有趣的是,从现有的资料中很少发现有楚山与定王之后的怀王、惠王之间交往的信息。成化五年,六十五岁的楚山将住持位传给了他的弟子祖意海珠,自己退居天成寺后的栖幻庵作为静修之处。对于楚山的退休,外界有些议论,楚山有如下辩白:
  古人有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今吾年六十七矣,与死相邻,不意忝窃虚名,妄为衲子所宗,滥膺师席,乃抱终身之愧耳。然报缘虚幻,不足凭玩,自宜退休安分以待其尽,非矫世也。
  在和王、定王主蜀时期被尊为国师的楚山此时为何会有如此落寞之情呢?这种心情是否与楚山在怀王、惠王面前不受重视有关呢?楚山在与蜀王的交往过程中,是否参与了王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意?怀王、惠王主政时期又是与哪位高僧交往唱和,其究竟又是属于哪支哪派呢?所有这些疑惑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中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
  以上只是对楚山禅师与蜀王之间的关系做一浅述,试图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楚山禅师的研究。鉴于楚山禅师丰富的阅历,以及不断涌现出的有关楚山语录、资料的刊行,取得更加充实与更具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①冯学成 赵立明等,《巴蜀禅灯録》,成都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列传》。
  ③《续指月录卷十一》。
  ④《简阳县志》。
  ⑤《楚山绍琦年谱》释演东、向世山编
  ⑥《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陀所说的“离苦”不是苦乐之苦,所说的“得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是相对的,苦乐忧喜舍,佛全都放下了,佛得到的是真乐,不过我们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到佛陀的这种真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