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七)C
2014/9/3   热度:306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持宏者
第一项 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
佛法的修学者,原始佛教以来,有七众弟子,有出家与在家的差别,对佛法的信解修行,是没有太多不同的。不过出家的专精修证,比起事务繁忙的在家人,总是要方便得多。释尊是出家的,弟子们「随佛出家」的很多,出家僧也就成为住持佛法、宏传佛法的主体,也就有了「信众」与「僧众」的分别。这一事实,一直延续下来。在释尊时代,如质多Citra长者,能为出家与在家人说法,『相应部』中集为「质多相应」,共有十经。可见在家弟子,有智慧而能为出家众说法,是从来就有的,不过佛灭以后,出家为主的佛教强化起来,质多长者那样的在家弟子,也就少见了。「大乘佛法」兴起,可说在家的恢复了佛教原始的地位,不论天菩萨与鬼、畜菩萨,人间的在家菩萨,比释尊的时代,似乎还要兴盛一点。印度「大乘佛法」时代,负起宏传大乘责任的,在史传的记录上,似乎还是不多。如西元五世纪初,法显在印度所见的,华氏城#SK>Pa^t!aliputra「有一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沃私婆迷。……举国瞻仰,赖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得加陵众僧。……婆罗门子(之)师,亦名文殊师利,国内大德沙门,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亦住此僧伽蓝」。罗沃私婆迷Ra^dha-sva^rmi^n,是在家婆罗门而宏大乘法的;与法显同时西行的智猛,也见到了这位「大智婆罗门」。罗沃私婆迷的师长──文殊师利Man~jus/ri^,住在僧寺内,是出家的。唐玄奘(西元六二九──六四三)遍游印度,也见到二位在家菩萨:在磔迦Takka国林中,见到一位年老婆罗门,「明中、百诸论,善吠陀等书」。玄奘从他「学经、百论、广百论」。另一位是:胜军Jayasena论师,「依杖林山,养徒教授,恒讲佛经,道俗宗归,常逾数百」。玄奘从胜军学了二年的瑜伽学系的经论。在家而弘传佛法的,这几位是可信的史实,但并不太多。「初期大乘」的情形,试分别的来叙述。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阿弥陀Amita佛发心求菩萨道时,是国王出家作沙门的昙摩迦Dharma^kara;往生阿弥陀净土的「最上第一辈」,是「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的菩萨,中下辈往生的是在家人。出家的不一定往生弥陀净土,而往生弥陀净土的最上第一辈人,却是出家而修菩萨道的。
『阿■佛国经』:阿■佛初发心时,是被称为阿■Aks!obhya菩萨的比丘。阿■菩萨发愿:「世世不常作沙门,世世不常着补衲之衣,世世作沙门以三法衣不具,乃至成最正觉,我为欺是诸佛世尊」。这是立愿世世出家的菩萨,所以阿■佛的净土,「诸菩萨摩诃萨,于阿■佛所下须发(出家)」。异译本说:「彼佛刹中诸菩萨众,在家者少,出家者多」。阿■佛净土特重出家菩萨,比弥陀净土的推重出家菩萨,更进一层!
『般若波罗蜜经』:「原始般若」的说法者,是「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的须菩提;为菩萨们说的般若波罗蜜,是「诸法无受三昧」:这表示了「原始般若」,是从阿兰若比丘,专精修行的定慧中来的。「中品般若」说菩萨的十地:「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何等十?一者、不舍阿兰若住处;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头陀功德;五者、不舍戒;六者、秽恶诸欲;七者、厌世间心;八者、舍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没;十者、不惜一切物。……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三者、远离悭惜他家;四者、远离无益谈处」。四地与五地菩萨,是重于出家的。
『华严经』:「净行品」从在家菩萨行,说到出家菩萨行。广说出家行,处处「当愿众生」,比在家行,多出十倍以上,这是重于出家行的。「十地品」的四地与五地,说到从佛听法以后,「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与「中品般若」所说的相同。依『华严经』说:十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摩醯首罗天王,多现国王、天王的在家身。然初地说:「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二地也这样说,不同的是「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等。三地以下,简略的说:「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等。十地菩萨是大菩萨,是「自在示现」的;多作国王、天王,然仍表示了出家修道的优越性。初地颂说:「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欲求最胜道,舍已国王位,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则得百三昧,……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在世间利济众生,王法的功德最大,然在智证中,三昧、神通等功德,还是出家的功德大。
『密迹金刚力士经』:密迹金刚力士Vajrapa^n!i,说菩萨与佛的「三密」。然佛在密迹宫中所说的,却是善恶业报,缘起无我,舍家为道,成无放逸,如实知有无,四法印。依原始教法而开示菩萨道,「舍家为道」,依旧是修行者的要事。末了说:「有二比丘而为法师,一名智寂,二名持至诚」,护持佛的正法,就是佛与金刚密迹力士的前生。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经上说:「开士当学追慕阿■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舍家有十种功德,所以「若有菩萨不舍大乘,慕度众生,当追乐出家之业」!这是重于出家行,以阿■菩萨的大愿为师范的。
『富楼那经』:在富楼那Pura^n!a提出的问题中,有「云何乐出家,闲静修空智」?佛答说:「菩萨摩诃萨能离五欲,常乐出家,心顺出家,趣向出家。不贪五欲得出家已,离诸愦闹,远处山林,不失善法。菩萨成就此第二法,则能具足一切功德」。那罗延Na^ra^yan!a法师比丘宏法(弥勒的前生);长者子摩诃耐摩陀,从那罗延闻法出家,就是桥越兜菩萨的前生。陀摩尸利王子出家作比丘;死后转生为得念王子,出家作比丘;再转生为长者子耶舍,出家为比丘;又转身为王子导师,出家作比丘,以后世世都出家。佛灭后,宏传佛法的,都是法师比丘。
『法镜经』:从菩萨的在家行,说到出家行。由于在家生活的不理想,引起厌患情绪而趣向出家,经中有深切的叙述。有五百理家[居士]发大心,去家为道。
『幻士仁贤经』:幻士得授记,「从佛求出家」,佛命弥勒Maitreya为他落发,并说出家的真意义。
『须赖经』:须赖是一位在家菩萨,引导众生学佛道。末了,国王发愿为「佛比丘僧守园给使」(作「净人」);「坐中五百长者、居士、五百梵志、五百小臣,闻王誓愿如狮子吼,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一切舍欲,以家之信,离家为道,欲作沙门」;须赖也现了出家相。
『须摩提菩萨经』:须摩提是郁伽长者女,年八岁。说「法无男无女」,以谛语「便成男子,头发即堕,袈裟着身,便为沙弥」。
『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阿术达[无忧愁]王女,年十二岁,难声闻大弟子,说深法。后来在佛前,「女人变为男子形,复现比丘僧」,与『须摩提经』相同。
『遗曰摩尼宝经』:佛依大乘深义,说真沙门法,并巧妙的调伏了增上慢比丘。「尔时,百二十万人,及诸天、鬼神、龙皆得须陀洹道,千三(二?)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这是菩萨道与声闻道并畅的经典。
『贤劫三昧经』:经说「了诸法本三昧」。长者子曜净广心,见佛闻三昧法,就「不贪居业,出为沙门」,是一切功德庄严如来的本生。择明(普广意)轮王听了三昧,也「弃国舍城,不贪四方,除去须发,被法袈裟,行作沙门」。修学「了诸法本三昧」,是通于在家、出家的,但「佛晓了解是三昧定,如吾本学此三昧法,不可居家」。「见六十■诸佛正觉,各从诸佛所闻是三昧,皆弃捐出家作沙门,普得斯定」。宏传三昧的,除如来以外,如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大目如来的前生),无限量宝音法师(阿弥陀佛的前生),都是出家的法师比丘。
『宝髻菩萨经』:极妙精进比丘,忍受长期的种种毁辱,终于感化了业首太子。极妙精进比丘,是释尊的前生。
『宝网经』:佛为宝网童子说六方六佛,「梵天亿数,及与童子,……我等末世当为比丘,志强无畏,当以此经,在于郡国、域郭、县邑,颁宣斯经」。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文殊师利教化萨遮尼犍子的弟子们,与大众到只园来见佛。萨遮尼犍子来,「时万二千人与尼犍子俱去,其余者皆得神通,世尊悉下须发为比丘也。……是万二千人,皆当于弥勒如来下须发作沙门。……萨遮尼犍子当于弥勒如来作弟子,智慧最尊,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文殊师利的教化,使外道或迟或早的都趣向出家。
『持世经』:王子无量意、无量力,供养佛与比丘僧,然后「于佛法中俱共出家。……佛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宝光菩萨……尽其形寿,常修梵行。……五百世中,常生人间,出家学道」。无量意菩萨「始年十六,出家学道」;值遇二十亿佛,都「常识宿命,童真出家,修行梵行,常得念力」。『持世经』付嘱跋陀罗[贤护]等五百菩萨,及弥勒菩萨,在佛灭后五百岁恶世中,护持宏通,而所说过去事缘,修学与宏传的,都是出家的菩萨。
『梵志女首意经』:首意女「寿终之后,当转女身;至八十四亿劫,不归恶趣。供养六万诸佛世尊,出家为道,志于沙门」。
『心明经』:梵志静住,「佛即纳受以为沙门,须发则除,法衣在身」。
『魔逆经』:文殊依胜义自证说:「吾于诸法不行善哉,亦复不行非善哉」,而以「奉行禁戒未曾缺漏」,「常处闲静其心寂寞」,「修四贤圣[四圣种]止足知节」为善哉。如不从魔教,得二十事,能「逮得经典,至佛大道」。二十事中,有「世世所生常怀道心,当得出家而为沙门,致闲不□」,也是推重出家菩萨行的。
『海龙王经』:问答菩萨四十九事中,「闻能奉行」,「具出家德」,「离居[出家]顺戒」,「弃于重担」,「常处树下」,「乐处闲居」,「而独燕处」,「离诸谀谄」,「具出家慧」──九事,都是出家菩萨行。无尽福王从佛听了宝事三昧,「出家为道而作沙门。诸子亦然,皆作沙门。时国人见王弃国,六万人悉为沙门」。无尽福王是海龙王菩萨的前生。
『慧印三昧经』:慧上轮王从如来闻法,「□望三昧」,所以「即便弃国,剃去须发,因入深山,受行正戒」。等到佛涅盘以后,「为一切人说(慧)印三昧」:这是阿弥陀佛的前生。「尔时,(轮王的)千子,是(贤)劫得佛。今大众会于我前者,时皆弃家,悉为比丘」。经说菩萨于未来护法,而法门的传授,是以出家菩萨为主的。
『诸法无行经』:净威仪法师比丘,是大乘行人;有威仪比丘,近于声闻行者。菩萨比丘喜根,是重于实相无所得的;「比丘法师行菩萨道」的胜意,是重于禁戒、头陀行、禅定的。这二则本生,是菩萨与声闻,菩萨与菩萨间的不同,反应了佛教界的实际情形。大乘法的宏传者,都是菩萨比丘法师。
『华手经』:经中所说过去及当时的事缘极多。如闻力轮王从佛闻法,将一切都施佛及僧,「既奉施已,出家为道」,无数人都跟着出家。闻力轮王,是东方转法轮菩萨的前生。无忧与离忧──二位王子发心,论「真菩提心」,「于安王佛所出家修道」。妙德太子厌离五欲,从安王佛出家,无量数人,及健德王也发心出家,这是释尊与坚意菩萨的本生。坚众居士从(佛灭后的守法藏人)声明法师求法。死后,值大肩佛,「于大肩佛法中出家」。其次,又值遇须弥肩佛,「于佛法中出家」:坚众居士是锭光佛的前生。得念王子发心出家,克服魔王的诱惑破坏,而「于德王明佛法中出家」。那时,父王也出家,就是释尊的前生。魔王受得念王子的影响,也真诚出家而免了地狱的苦报。选择居士出家,修行梵行。选择童子出家,论「真出家」法。法行王子为父王说治国不清净。王子出家,王及夫人等也于法中出家。法行王子是释尊的前生。以上,都是出家的。经中虽也说:利意长者子从妙智法师比丘,闻法发大菩提心;乐法王子求法;乞人选择从佛发心;乐善长者从违须罗比丘法师闻法供养,都没有出家,然利意、选择、乐善,都是从佛与菩萨比丘处听法的。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月氏天子,「生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成正觉时,……舍家之地,离家为道,行作沙门,启受经法,尽其形寿,常持正法。佛灭度后,而以此法将济群生」。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宝住三昧所应修集的八十种宝心中,有「常出家宝心」,「圣种少欲知足宝心」,「庄严一切头陀功德宝心」,「独处宝心」。在戒波罗蜜中,说到「调伏出家,是名为戒」;「坚欲修行,是名为戒」;「决定少欲及与知足,是名为戒」;「乐修头陀,是名为戒」。三十二菩萨器中,也有「出家是离缚碍之器」,「阿练若处是少事务无恼乱器」。这些,都表示了出家的重要。还有大树紧那罗王的「本生」;尼泯陀罗转轮王,供养宝聚如来及菩萨僧,发无上真正道心。「舍于王位,……彼佛法中,剃除须发,以信出家。……宝聚如来初中及后所说诸法,悉能受持」。千子中,除了最小王子,其他的也都次第出家。
『维摩诘所说经』:月盖王子从药师佛出家,修菩萨行,是释尊的前生。
『般舟三昧经』:过去时,「须达长者子闻是(般舟)三昧已,大欢喜,即悉讽受,得作沙门」。过去「阎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三昧。梵摩达太子……发意求佛道,时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剃头作沙门。即于是比丘所,从索学是三昧,……自守学,复教他人学」。过去「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泥洹后,是比丘持是三昧」。
『阿□世王经』:文殊与释尊的本生:慧王比丘法师,引导小儿离垢王供佛、发心。后来,小儿与「父母及五百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悉于阿波罗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门」。
上面所引的大乘经,或是龙树论所曾引述的,或是西晋竺法护所曾译出的,都是初期大乘的圣典。在这近三十部经中,也有泛说菩萨于末世护持,而在佛与菩萨的本生中,所说的菩萨行中,出家菩萨是宏传佛法的法师。当然,在初期大乘经中,也有推重在家菩萨,在家菩萨而宏传教法的,如: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经上说:「在家菩萨是名正士,亦名大丈夫,亦名可爱士夫,亦名最上士夫,亦名善相士夫,亦名士夫中仙,亦名吉祥士夫,亦名士夫中众色莲华,亦名士夫中白莲华,亦名士夫正知者,亦名人中龙,亦名人中师子,亦名调御者!菩萨虽复在家,而能成就种种功德,常乐利乐一切众生」。对位登不退转的在家菩萨,特别给以种种的赞叹;唐译『大般若经』第四、第五分,也有类似的赞叹。这是「下品般若」,西元七世纪以下的译本,然在汉、吴、晋及鸠摩罗什译本,「中品」与「上品般若」各译本,虽有在家而得不退转的,却缺少这一段赞叹,可见是后代增入的。
『法镜经』:从在家菩萨行,厌恶在家而说到出家菩萨行,末后说:「甚理家[郁伽长者]报阿难曰:我不以为贪慕身乐,欲致众生乐故,我以居家耳。又如来者自明,我彼以所受坚固(戒)而居家。彼时众佑[世尊]……阿难:于是贤劫中,以所成就人,多于去家开士者。……去家修道开士者,千人之中不能有德乃尔,此理家者而有是德」。郁伽长者在家而修出家戒,功德比出家菩萨更大!这不是泛说一般在家菩萨,而是修出家戒(离YIN欲)的在家菩萨。不出家而生活如出家人一样,这是值得赞叹的。现在家身,摄化众生的方便,比出家菩萨要广大得多。『中阿含经』的『□婆陵耆经』说:陶师难提波罗,在家而过着出家的生活,得到佛的赞叹。强迫他的好友优多罗童子去见佛、出家,优多罗就是释尊的前生。这可见在家而出家行的,是一向受到称叹的。在家而出家行的郁伽长者,值得称叹,然就全经来说,还是推重出家菩萨的。
『须赖经』:吴支谦初译。现存曹魏白延,前凉支施仑所译的『须赖经』;唐菩提流志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第二十七」。须赖是舍卫国的贫人,人称「贫须赖」,所过的生活,与出家人一样。他每日三次去见佛,「每诣佛时,无数百人常从与俱」。须赖严持五戒,过着极贫苦的生活,不以为贫,反以波斯匿王为最贫乏者。佛为须赖授记,法会中出家的极多,须赖也出家为沙门。须赖是在家菩萨,引导大众来见佛,在传宏佛法上,仍处于从旁赞助的地位,归向于出家的佛教。
他方菩萨、天菩萨、夜叉等鬼畜菩萨以外,以在家的「人菩萨」为主体的,也有不少的经典。如『长者子制经』,『须摩提长者经』,『私呵昧经』,『菩萨生地经』:佛为在家弟子说法,听法后发大心,佛为他们授记。这是从佛修学,没有宏传佛法的迹象。如『梵志女首意经』,『幻士仁贤经』,『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龙施女经』,『须摩提菩萨经』,末后都从佛出家,也就是归向出家的佛教。『大净法门经』,上金光首YIN女与畏间长者子,因文殊的教化而悟入,佛为他们授记,也没有弘传佛法的意义。有弘法意义的,如『顺权方便经』的转女身菩萨,难问(来乞食的)须菩提,是一位方便善巧化导的大菩萨。佛说:「转女(菩萨)从阿■佛所,妙乐世界没来生此,欲以开化一切众生,顺权方便现女人身」。与『顺权方便经』相同的,是『维摩诘经』。「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阿■],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维摩诘现长者身,方便化导,也责难声闻十大弟子。『离垢施女经』:波斯匿王女离垢施,责难来乞食的──声闻八大弟子、八大菩萨,使他们默然无言。然后与大众见佛,问菩萨行。原来离垢施女的发心,比文殊师利还早得多。『无垢贤女经』:女在母胎中叉手听经,鸟兽虫也都在胎中听经。女生下来,生在莲华中,是「从东南方捭楼延法习佛所来」的;佛赞他「汝于胞胎,为众生作唱导」。无垢贤女,离垢施女,转女身菩萨,维摩诘长者,有以在家菩萨身,摄化众生,宏传佛法的意义,但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
在家菩萨而有传宏佛法意义的,如『般舟三昧经』,■陀和(Bhadrapa^la,译义为贤护)为首的八大菩萨,宏持般舟三昧。般舟三昧──观佛色身的念佛三昧,是佛为贤护说的。佛说:「是■陀和等(八人)于五百菩萨人中之师,常持中正法,合会随顺教,莫不欢喜」。「■陀和……和轮调菩萨共白佛言:佛般泥洹去,却后乱世时,是经卷者,我辈自共护持,使佛道久在。其有未闻者,我辈当共为说教授。是深经世间少有信者,我曹悉受之」。贤护等八大菩萨,受持、传宏般舟三昧,有明确的文证。『般舟三昧经』以外,说到八大菩萨的,还有『贤劫三昧经』,『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八吉祥神咒经』。『八吉祥神咒经』说:「若有急疾,皆当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寿命欲终时,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八大菩萨在传说中,已成为法身大士了。在大乘佛法的开展中,贤护等八大菩萨成为「贤护之等十六正士」,如『持心梵天所问经』,『菩萨璎珞经』,『华手经』,『宝雨经』,『观察诸法行经』,『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净信童女会』,『贤护长者会』。从八菩萨而为十六菩萨,暗示了经典集出的先后,在家菩萨的日渐增多。贤护等八大菩萨,依『般舟三昧经』,都是中印度六大城人。大乘经中传说极盛,每说贤护菩萨等护持佛法;原始的八人说,应有多少事实成分的(不一定是八位,八与十六,都是佛教的成数)!
『般若经』与『华严经』的求法故事,都有在家菩萨持法宏法的形迹。『般若经』中,萨陀波仑Sada^prarudita是现在大雷音佛所的他方菩萨。从前,萨陀波仑以在家身,勤求佛法。那时,为萨陀波仑说法的,是昙无竭【法涌】菩萨。昙无竭Dharmodgata是众香城Gandhavati^的城主,在高台上,供养「黄金牒书」的般若波罗蜜;又为大众说般若波罗蜜。「下品般若」说书写经卷与供养经卷的功德;昙无竭菩萨的「黄金牒书」,作种种供养,可见书写经卷与供养的风气,非常的隆盛!这虽然传说是过去事,但应该反应了「中品般若」末期,「般若法门」在北方(众香城就是犍陀罗)宏传,有在家菩萨法师的那个事实。『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叙述善财Sudhana童子向南方求法的历程。首先参访三位比丘,代表了三宝,以下多数是在家的善知识。『入法界品』受到菩萨「本生」的影响,是菩萨本生的大乘化。传说的释尊「本生」,在修菩萨道时,多数是在家身。还有,大菩萨的方便善巧,在人间,是以不同身分、不同职业,遍一切阶层而从事佛法的化导。『入法界品』的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的方便教化,充满了理想的成分。多数是在家菩萨的化导,不可能符合实际。不过这一理想,会多少反应现实的佛教,至少,在家菩萨(并不一切都是在家的)的宏传佛法,在南印度是曾经存在的。『般若』与『华严』的两大求法传说,约集成于西元一五0年前后。
上来详细的检讨了初期大乘经,可以肯定的说:初期大乘的传宏者,多数是比丘,也有少数的在家人。现在要进一步论究的,是通于在家、出家的「法师」。『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四四三下)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法时,得功德不可复计」!说法的「法师」,是善男子、善女人。『放光般若经』与此文相当的,也说:「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若月十四日、十五日说般若波罗蜜时,……所得功德不可复计」。『法华经』「法师品」也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善男子、善女人,一般解说为在家的善信,所以宏传大乘的「法师」,或以为在家人多;或以为大乘出于在家人。然「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行的「诸法无受三昧」。『阿■佛国经』,阿■菩萨立愿,「世世作沙门」;提到了说法的「法师比丘」。『阿弥陀经』,最上第一辈的往生者,是「沙门」。支谶译的『阿□世王经』,说到「明经比丘」;异译『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作「有一比丘而为法师」,从初期大乘而译出较早的来看,说传宏者以在家为多,或出于在家人,是难以想像的。「法师」是汉译,原语为dharma-bha^n!aka。bha^n!aka,律典中译为「呗」、「呗■」,是比丘的一类。上面曾说到;「呗■」是与音声有关的,传到中国来,分化为读诵经典的「转读」,歌赞三宝的「梵呗」,宣说佛法的「唱导」。读诵,歌颂,(唱导)说法,都是「呗■」。南传『弥兰王问经』,佛法中有种种不同的比丘,如「说法师,……本生诵者,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相应部诵者,增支部诵者,小部诵者」。「诵者」,就是bha^n!aka(呗■)。「呗■」也可以说法,如『四分律』容许「歌咏声说法」。但「呗■」的说法,与纯正的「说法师」dharmakathika不同,如中国讲经的「法师」,与连唱带说的「俗讲」不同。在部派佛教的比丘中,有「呗■」一类,读诵、歌颂或说法(有不许以歌咏音说法的)。呗■比丘,在大乘法中就是「法师」──法的呗■者,「法师」是从「呗■比丘」演化而来的。『般若经』说「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这是『般若经』的通俗化。「原始般若」是智证的「诸法无受三昧」,一般人是难以信受持行的。如「下品般若」「初品」,主要是「原始般若」。「释提桓因品第二」,劝大众发菩提心,修学般若。但一般听众,觉得「须菩提所说所论,难可得解」;「须菩提欲令此义易解,而转深妙」。于是「塔品第三」到「佐助品第六」,提出了浅易可学的方便:一方面,说般若的现世功德,后世功德,以诱导激发听众的信仰与追求。一方面,以听闻、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将经卷)施(与)他,正忆念、如说行,为修学般若的方便,也就是闻、思[忆念]、修的方便。当时,经典的书写流行,所以有的写经,供养经典,将经典布施他人;而听闻、受持、读、诵、解说、正忆念、如说行,是『阿含经』以来固有的方便。正忆念,如说行,是初学者所不容易修学的,所以「般若法门」的通俗化导,听闻而外,重视受持、读、诵、解说(为他说)、书写、供养了。受「般若法门」影响的『法华经』,也说受持、读、诵等,被称为「五种(或说「六种」)法师」。所以「般若法门」的持宏,有浅深二层:浅的重于闻──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施他,主要是一般善男子、善女人。深的重于思、修──思惟、习、相应、安住、入,经中多称之为菩萨。善男子、善女人,是一般人而引使趣向菩萨道的。「般若法门」的摄化,以善妙的音声来读诵,让大众听(中国称为「转读」);或以妙音说法(中国称为「唱导」);或书写经卷供养。赞诵、说法、书写者,称为「法师」──法的呗■者。「呗■」本是比丘的一类,所以「法师」而通于在家、出家,应该是从比丘「法师」而演化到在家的。「般若法门」初传,除少数的深忍悟入外,在固有的部派教团中,即使相当同情,也不容易立刻改变,所以大乘初兴,菩萨比丘是少数,在僧团中没有力量,每每受到摈斥,这是大乘经所明白说到的。般若太深,而固有教团中又不容易开展,所以般若行者,在六斋日,展开通俗的一般教化,摄化善男子、善女人。对于读、诵、解说──摄化一般信众的「法师」,由于菩萨比丘还少,信心恳笃,理解明彻而善于音声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出来协助而成为「法师」。在家众中,也可能有杰出优越的「法师」。信受「般若法门」的善男子、善女人多了,影响固有教团,等到「菩萨比丘」,「菩萨比丘法师」多起来;善男子、善女人,终于又成为大乘佛教的信众(如婆汰私婆迷、胜军论师那样的在家菩萨,到底是绝少数)。
以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的「般若法门」,是一般的摄化,不能说「般若法门」是重于在家的。经说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时,说善男子、善女人,而深一层说到阿□跋致[不退转]菩萨,明显的有出家菩萨。经说阿□跋致相,多数可通于在家、出家,但说到「在家(不退)菩萨」,对YIN欲有深切的厌患情绪;这是倾向出家的,与『法镜经』、『净行品』一样。恶魔说菩萨「有头陀功德」。恶魔「见菩萨有远离行」,赞叹他,于「是菩萨从远离所,来至聚落,见余比丘求佛道者,心性和柔,便生轻慢」:这是求菩萨道的,有阿兰若住与(近)聚落住比丘的明证。在论阿□跋致菩萨时,简别了不退的在家菩萨,是厌患情欲的(与郁伽长者相同),并明确说到了阿兰若住与聚落住的菩萨比丘,表示了精勤修持的菩萨,是以出家为重的。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为摄化善男子、善女人的方便,「般若法门」所倡导的,为多数大乘法门所采用。如『阿■佛国经』,重于出家的菩萨。末后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阿■佛德号法经,闻已即持讽诵,愿生阿■佛刹」;并说到处去求访,书写。「其有受是德号法经,当持讽诵,复出家学道离罪」。从在家受持讽诵,到出家修道,是修学的过程。又『阿□世王经』说:「若男子、女人,……其有讽诵、读阿□世品者、若恭(敬)、若(承)事、若讽诵、为一切(人)说」。『□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说:「不如男子、女人,奉行菩萨事,而昼夜各三讽诵、读,若为人说是法中事,其德出彼上」。『维摩诘经』说:「是贤者子、贤者女,受此不思议门所说法要,奉持、说者,福多于彼」。「若贤者子(贤者女)心入是辈经者,当令手得,恣所念取,若念受持如是辈经,传示同学,广说分明」。『首楞严三昧经』说:「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闻是首楞严三昧,即能信受,心不退没,不惊不畏,福胜于彼。……何况闻已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人解说」!早期传译的几部经,对于发心、听闻、受持、读、诵等,都说到了善男子、善女人。这一通俗的摄化信众方式,似乎一直流传下来。现代中国佛教的「诵经」──为信众诵,教信众自己诵,也还是这一方法的演化而来呢!
『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二七──四六二)。
『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二中)。
『出三藏记集』卷一五(大正五五·一一三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五0·二三二上)。又卷四(大正五0·二四四上)。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又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一上)。
『阿■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一下──七五二中)。
『阿■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上──中)。『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大正一0·七0上──七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六(大正一0·一九0中、一九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四(大正一0·一八三下)。又卷三五(大正一0·一八六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五(大正一0·一八八下──一八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四(大正一0·一八四下)。
『大宝积经』卷一三『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一下──七三上)。
『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九中──下)。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三中──下)。『大宝积经』卷五九『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四一中──下)。
『大宝积经』卷七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三四下)。又卷七八(大正一一·四四五上──中)。
『大宝积经』卷七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三七下──四三九中)。
『大宝积经』卷七八『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五下──四四八上)。
『法镜经』(大正一二·一七中)。『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一二·二五上──中)。『大宝积经』卷八二『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四上──中)。
『法镜经』(大正一二·二二上──中)。
『幻士仁贤经』(大正一二·三七上)。
『须赖经』(大正一二·五六下)。异译『须赖经』(大正一二·六三中)。
『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八上)。
『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九中)。
『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九四上)。
『贤劫三昧经』卷一(大正一四·七中──下)。
『贤劫三昧经』卷八(大正一四·六三下──六四上)。
『贤劫三昧经』卷一(大正一四·七中、一0中)。
『大宝积经』卷一一八『宝髻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七0中──六七一上)。
『宝网经』(大正一四·八二中)。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四上──中)。
『持世经』卷二(大正一四·六五一下)。
『持世经』卷四(大正一四·六六三下)。
『持世经』卷四(大正一四·六六四下)。
『梵志女首意经』(大正一四·九四0中)。
『心明经』(大正一四·九四二下──九四三上)。
『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三下──一一四上)。
『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六中)。
『海龙王经』卷一(大正一五·一三二下)。
『海龙王经』卷二(大正一五·一四0下──一四一上)。
『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三下──四六四中)。『大乘智印经』卷三(大正一五·四八一上──四八二上)。『如来智印经』(大正一五·四七一上──中)。
『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二下──七五三上)。
『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九上──中)。
『华手经』卷二(大正一六·一三五中──下)。
『华手经』卷三(大正一六·一四0中──一四一上)。
『华手经』卷六(大正一六·一七0上──一七一中)。
『华手经』卷六(大正一六·一七四上──一七五上)。
『华手经』卷七(大正一六·一七六中──一八0中)。
『华手经』卷八(大正一六·一八七中──下)。
『华手经』卷九(大正一六·一九四下──一九六上)。
『华手经』卷九(大正一六·一九七上──一九八中)。
『华手经』卷七(大正一六·一八一下、一八三上──中、一八四下──一八六中)。又卷九(大正一六·一九九上──二00上)。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中(大正一七·七九四下)。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三七三上)。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三七六中──下)。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四(大正一五·三八五下)。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三八三中──下)。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六下──五五七上)。
『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一三下)。
『般舟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三·九一八上)。
『般舟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三·九一八下)。
『阿□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四上──中)。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六(大正八·六四二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分)卷五四九(大正七·八二七下)。又(五分)卷五六二(大正七·九0二上)。
『法镜经』(大正一二·二二中)。『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一二·三0中──下)。『大宝积经』卷八二『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九下──四八0上)。
『中阿含经』卷一二『□婆陵耆经』(大正一·四九九中──五00上)。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下)。
『须赖经』(大正一二·五二中──五六下)。『大宝积经』卷九五『善顺菩萨会』,缺须赖出家一段,与古译本不合。
『长者子制经』(大正一四·八00下──八0一下)。『须摩提长者经』(大正一四·八0五中──八0八上)。『私呵昧经』(大正一四·八0九下以下)。『菩萨生地经』(大正一四·八一四上──下)。
『梵志女首意经』(大正一四·九三九中以下)。『幻士仁贤经』(大正一二·三一上以下)。『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三下──八九中)。『龙施女经』(大正一四·九0九下──九一0上)。『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七八下)。
『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
『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三0上)。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五中)。
『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八九中以下)。
『无垢贤女经』(大正一四·九一三中──九一四中)。
『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一二中)。
『般舟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三·九一一上)。『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三(大正一三·八八四中──下)。
『贤劫三昧经』卷一(大正一四·一中)。『阿□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四上)。『八吉祥神咒经』(大正一四·七三上)。
『八吉祥神咒经』(大正一四·七三上)。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一上)。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三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七(大正八·四一六上──四二一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六七中)。
『妙法莲华经』中,类似的文句很多,引文出卷四(大正九·三0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五三八中)。
『阿■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中)。又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中)。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
『阿□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四上)。『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四一二中)。
『弥兰王问经』(南传五九下·二0三)。
『四分律』卷三五(大正二二·八一七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下)。
以音声为佛事的「转读」(也可以自己转读)、「唱导」,在中国晋、宋间,也是在六斋日进行的。如『高僧传』卷一三说:「若乃八关长夕,中宵之后,四众低昂,睡蛇交至。(智)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唱)导(之)首」(大正五0·四一四上、四一七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上)。『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五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0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0下──五七一上)。
『阿■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三上──七六三下)。
『阿□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五中)。『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七上)。
『□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六中)。『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四(大正一五·三八七下──三八八上)。
『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三五下、五三六下)。『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六上、五五 七中)。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五中)。
第二项 阿兰若菩萨与塔寺菩萨
「阿兰若」是远离尘嚣的静处,也有多数人共住的,但这里指「独住」、「远离行」者,个人或少数人专精修行的。「塔寺」,山林深处也有塔与寺院,但这里指「聚落」或「近聚落住」的,多数人共住而又近在人间的。「阿兰若比丘」、(近)「聚落比丘」,佛教界早已有了,「大乘佛法」兴起,出家菩萨也就有了这二类,如『法镜经』所说的那样。这二类,有不同的特性,阿兰若菩萨重于修持;塔寺菩萨重在发扬大乘,摄化信众。「大乘佛法」──求成佛道的菩萨,是多种因素的孕育成熟而开展出来的;开展出来的成佛之道,也就有了不同因素与倾向。学菩萨成佛,是要圆满一切功德的,但在学者,每因个性(界)不同,兴趣(欲)不同,烦恼不同,所受的教化不同,而在菩萨行的进修上,有不同的类型。「中品般若」的「往生品」,可说将大乘经所说,综合类比而叙述出来。龙树Na^ga^rjuna论中,说到菩萨的不同种类,正写出了西元二世纪,大乘菩萨的不同类型。一、『大智度论』卷四0(大正二五·三五0上)说:
「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精进智慧门入佛道,是菩萨行精进智慧门,不行悲心」。
悲与智,应该是菩萨行所不可缺的,但在实行上,有重悲的,多多利益众生;有的智慧精进,暂且不行悲心:这是悲行与智慧行二类。二、『十住□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的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菩萨修到不退转,有二道,难行是菩萨常道,易行是菩萨方便道。易行道是:「念佛」(菩萨)──称名忆念,恭敬礼拜,及「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智度论』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智度论』所说的二种,大体上与易行道、难行道相同,是信与悲的二类。三、『大智度论』卷四二(大正二五·三六六下──三六七上)说:
「有二种菩萨:一者习禅定,二者学读。坐禅者生神通,学读者知分别文字,……如是等种种字门」。
『智论』在别处也说:「一者坐禅,二者诵经』。这是重修禅与重闻思的二类。重于修禅的,得种种三昧门;重于学读的,从文字而入,得种种陀罗尼门。「般若法门」重于闻思(修)慧,所以『大智度论』一再的说:「是菩萨但分别诸经,诵读、忆念思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菩萨先世来爱乐智慧,学一切经书,观察思惟,听采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实相」。专重智慧的菩萨,是「般若法门」开展以来的主流。四、「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说:
「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读、诵、解说)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
『智论』在别处说:「信根多者,喜供养(佛)舍利(塔);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这也是信与智的二类。将上面所说的综合起来,不出三大类:一、悲增上菩萨;二、信增上菩萨──念佛生佛国,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写经、供养,供养舍利;三、智增上菩萨──闻持、读、诵、解说、忆念,字门。信增上的念佛,深入的修习念佛三昧;智增上的深入,是(与定相应名)修习、相应、安住、契入,也就是「诸法无受三昧」,或「慧印三昧」、「宝住三昧」等。这三类菩萨行人,出家的都不出「阿兰若住」与「塔寺住」的两大类。
悲增上的出家菩萨,如『华严经』『净行品』说。菩萨的出家生活,随时随处都在「当愿众生」,为一切众生而发愿,表现了出家菩萨的悲愿。在出家的生活中,受和上的教诲,「观塔」、「礼塔」、「旋绕于塔」,是寺塔住的菩萨比丘生活。典型的悲增上菩萨,是释尊的菩萨本生,为了利益众生,不惜牺牲(施舍)一切。『弥勒菩萨所问经』说:「我(释尊自称)于往昔修菩萨行时,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我以十法(能舍一切)得证菩提」。经上并举见一切义太子本生,妙花太子本生,月光王本生。释尊的悲愿,如『大宝积经』卷一一一『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一一·六三一中)说:
「我于往昔行菩萨道,作如是言:愿我当于五浊恶世,贪镇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我于尔时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今者,以本愿力,为如是等诸恶众生,起大悲心而为说法」。
从释尊的本生来说,悲增上菩萨多数是在人间的。『大智度论』解经「有菩萨……以方便力不随禅生,还生欲界──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成就众生故」说:「是菩萨,是业因缘生身(非法身)。……以大慈大悲心,怜愍众生故生此欲界。…… 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悲增上菩萨,是「人间胜于天上」,愿意生在人间的。菩萨多数是人间的导首,以权力、智慧、财富,利益苦难的(人间)众生。到成佛,(菩萨时也)不愿意在净土,而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不愿生天而在人间,不愿在净土而愿在秽恶世界,彻底表现了悲增上菩萨的形相!由于「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出家人多应法施」。所以印度的出家菩萨,悲心增上的,初行如『净行品』的发愿,久行就以佛法化导人间,是塔寺住的菩萨比丘。「大乘佛法」,重视菩萨的悲心,然在印度佛教界,不脱原始佛教以来,「信行人」,「法(重智的)行人」的两大分类,所以大乘信行与智行的法门,得到充分的开展,而现实人间──「业因缘所生身」的悲增上行,不受重视。愿生天上而有菩萨的「十王大业」,愿游行清净佛国去成就众生,使悲心离开了现实的人间。「大乘佛法」说大悲救济,如『法华经』『普门品』,观世音Avalokites/vara菩萨能解脱一切众生所受的苦恼。『华严经』『入法界品』,也说观世音菩萨,「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大菩萨的大悲救济,是伟大的!但法身大士的随类现身,随感而应,类似神力的救济。这是存在于信仰中的,不是印度人间菩萨的悲行。
信增上菩萨,是初期大乘经的一大流。大乘的兴起,信心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浅深共通的信增上大乘,发展得极普遍。说到信,根本是信三宝,但信佛是最一般的。在初期大乘经中,就是信佛、信法、信菩萨僧。佛的圆满功德,每依法身大士而表示出来,所以说:「果分不可说,因分可说」;佛与大菩萨,只是程度的不等而已。如『十住□婆沙论』说「易行道」,先说「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又说「复应忆念诸大菩萨」。这样,大乘的信,不外乎信佛(与大菩萨)、信法。信佛的,是礼拜佛,赞叹佛,供养佛,忆念佛。自佛涅盘以来,佛是见不到了;即使有十方佛,在一般人也是不现见的。为了满足信心,所以佛舍利塔,佛像,或胜解所成的佛像,成为信佛的对象。佛涅盘后,为佛舍利造塔,风气日渐普遍,这是部派佛教所共同的,大乘佛教照旧延续下来,不过说得更高大,更众多,更庄严些。「下品般若」「塔品」,在佛舍利塔与『般若经』中,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那是特重正法(重智)的大乘,所以取经而不取塔,并没有否定舍利塔的功德。『法华经』说:「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推重塔的。多宝佛塔涌现在虚空中,佛塔所表徵的,是「正(妙)法常住」,「佛(法身)寿无量」。重佛也就重塔,但并不是化身的佛舍利,如『法华经』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以「法塔」作「佛塔」,有塔的形象,作为信敬的对象。『法华经』重正法,重法身──法与佛不二,如以经卷与化身舍利塔相比,大概也是取经而不取塔的。『阿□世王经』说:在菩萨得无生忍、授记的地方造塔,「如舍利无异」,福德比「满中七宝,上至三十三天,持施与佛」更大。持『阿□世王经』的,比百劫中行布施……智慧(事六度)的功德更大。这也是说造塔(为法身菩萨造)、持经,维持旧有的造塔,而不用佛舍利,与『法华经』的意义一样。『法华经』与『阿□世王经』,都是重「法」的大乘经。
佛涅盘后,造佛(舍利)塔,是佛教固有的,而大乘佛教也流传下来。『智度论』说:「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一般的说,塔与塔寺的佛教,多少是重于事相的,诱发一般人的信心。大乘所特有的,是佛像。西元一世纪,佛像在佛教界流传起来;佛塔与佛像,为大乘信者所重视。现在约佛像说,如『须摩提菩萨经』说:须摩提女发十问,说到「作佛形像」,「人见之常欢喜」。四种「满软妙华,持是供养世尊若塔及舍利」,「常得化生千叶莲华中,立法王前」。『离垢施女经』中,离垢施女十八问,佛答有:「作佛形像坐莲华上。又以青红黄白(四种)莲华,捣末如尘,具足擎行,供养如来,若散塔寺,……则得化生尊导前」。『净信童女会』中,佛答净信童女种种问,说到「造立佛像置莲华座。……黄金严佛像,坐宝莲华座,除众生忧恼,化生诸佛前」。『净信童女会』是唐代译出的,然意义与上二经相同。『超日明三昧经』,佛告见正居士说:「有四事常不离佛」,第一事是「常念如来,立佛形像」。佛又为解法长者,说种种供佛所得的不同功德,末后说:「我灭度后,其有供养形像、舍利,德皆如是,稍稍顺法,因斯得度无为之道」。从这几部经所说看来,当时造佛像供养的希望,是莲华化生,生在佛前,也就是往生十方净土,见佛闻法。「稍稍顺法,因斯得度无为之道」,可见造像的功德,是渐渐的随顺正法,趣向佛道的方便。『华严经』说:「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意义也是一样的。见佛像、念佛而死后能够见佛,不会堕落,正是『净信童女会』「除众生忧恼」的意思。又说:「彼诸如来灭度已,供养舍利无厌足,悉以种种妙庄严,建立难思众塔庙。造立无等最胜形,宝藏净金为庄严,巍巍高大如山王,其数无量百千亿」。这是「不坏回向」所说,于佛不坏信所起的广大供养。『入法界品』寂静音海夜神的本生说:「此妙眼女,于彼如来遗法之中,普贤菩萨劝其修补莲华座上故坏佛像,既修补已而复彩画,既彩画已复宝庄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手经』说:「菩萨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佛塔庙,造立形像,为作念佛功德因缘」。造佛像,念佛,是坚固对于佛的信心,成就发菩提心。初期大乘经所说的造像供养,主要是不退信心,往生净土见佛,不再忧虑退堕。经上所说,都是为了诱导在家众,向菩萨道而进修。『法华经』也是佛塔与佛像并重。塔寺的大乘佛教,塔寺住的菩萨比丘,是摄化一般信众,「异方便」的推行者。佛像的尊重供养,也是舍利塔那样的,引起了神奇感应的传说。如『华手经』说:「集坚实世尊,形像在诸塔,随众生所乐,微笑现光明。大光普照已,还入于本处。若入顶相中,自知受佛记;若光从口入,知受缘觉乘;光若从脐入,自知受声闻:彼世尊形像,有是神通力」!佛像能放光,依光明的还入处,知道自己在佛法中的成就,这与佛的舍利,随人所见的光色不定,而知自己的休咎一样。『无极宝三昧经』说:「见佛像者为作礼,佛道威神岂在像中?虽不在像中,亦不离于像」;也确认佛像有感应的神德。摄化众生,成就信心的「异方便」,对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力极大,引起神秘的信仰也极深!
佛像,起初是安立在佛塔中的,如说:「或见塔中立佛像」;「形像在诸塔」。佛像与佛塔,都是象徵佛的,作为信仰的对象,佛像与佛塔的作用是相同的。佛像流行,引起念佛色相的观行,出现了念佛三昧的法门。「般舟三昧」,通于念一切佛,而着重于念阿弥陀佛,在本书「净土法门」中,已经说过了。『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六上)说:
「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当护佛法」。
修般舟三昧而求速疾成就的,经说有四种四法;上文所引的,是第四种四法。「用是三昧故」──为了要修成这三昧,所以要造佛像或画像,写『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是观佛的三昧;造佛像,是为了谛观佛像的相好。凡是观佛相不成的,可以观佛像的相,然后去修习。如『观佛三昧海经』说:「应当入塔,观像眉间,一日至三日,合掌啼泣,一心谛观」。依『般舟三昧经』,修般舟三昧,是通于在家、出家四众的。比丘观佛像的,是塔寺比丘(可以入塔观佛)。『贤劫三昧经』说「了诸法本三昧」,这是一切佛所曾经修习的,经说贤劫千佛的名字。说到「疾逮斯定」的四种四事,第四种四事是:「一曰:作佛形像坐莲华上,若模画壁、缯、叠、布上,使端正好,令众欢喜,由得道福。二曰:取是经卷,书着竹帛,若长妙素,令其文字上下齐正」。三、诵习通利,四、为人说法。前二事,与『般舟三昧经』相合。元魏月婆首那所译的『摩诃迦叶会』,说到释尊的本生:「有一比丘,于白叠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大精进菩萨童子,见了佛像,发心出家。「持画叠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坐,在画像前结跏趺坐」。「观此画像,不异如来」(但名空寂,无二无别)。「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只佛,闻佛说法」。然后回到村落中,为大众说法。这也是念佛三昧,但是重智的,在阿兰若修习。译出的时代迟一些,与初期塔寺比丘所修,观佛相好的三昧,略有不同。
依佛塔、佛像──佛而称名忆念,或观想以外,信增上菩萨修忏悔、随喜、劝请──「三品法门」,如本书「忏悔法门」,『普贤行愿品』所说。这是依佛而修习的,所以说:「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这是重信的「易行道」,也是培养信心,引入重悲智的「难行道」的方便。如『十住□婆沙论』说:「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力转增,心调柔软。……希有难事,亦能信受」。「福德力转增,心亦益柔软,即信佛功德,及菩萨大行」。「苦恼诸众生,无是深净法,于此生愍伤,而发深悲心」;随悲心而起布施波罗蜜等。龙树的时代,这一法门是在家、出家所共修的。『智度论』说:「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忏悔、随喜、劝请。日三时、夜三时──一天六次的修习,在家菩萨如有家室事业的,似乎不太可能!『华手经』说:「菩萨若在居家,受持五戒,常日一食,依于塔庙,广学多闻,通达诸论,亦应亲近诸善知识善能教化是(念佛)三昧者」。修近于出家戒行的在家菩萨,依寺院而住(在声闻佛教中,是近住弟子),是可以一日六时修行的。约出家菩萨,这是塔寺菩萨,如『宝行王正论』所说。
智增上菩萨,如「原始般若」所说,是阿兰若比丘所修的「诸法无受三昧」。作为菩萨般若波罗蜜而发展起来,是重慧的「般若法门」。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下、五六九上)说:
「若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
「若菩萨生如是心:我不应舍一切众生,应当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脱门,无相、无作三昧解脱门。是时,菩萨不中道证实际,何以故?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
菩萨的般若空慧,是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菩萨出发于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所以观空而能够不证空。也要「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不能过分的摄心而入深定,因为如定力偏胜,会证入实际而退为二乘的。菩萨的深慧,要悲愿来助成,到第七「等定慧地」,悲心深切,定与慧均等,才能「得无生忍」。无生法是涅盘异名,通达而不证入,所以称为「忍」。『般若经』所说的出家菩萨,有住阿兰若的,也有住近聚落处的。依经上的意思,住在那里都是可以的,离二乘心及烦恼,是真远离。不离二乘心的,住在阿兰若处,还不如聚落住而能离二乘心呢。这是「般若法门」,不重阿兰若住而深修禅定的明证。初期大乘经的开展,显然的有重定与重慧的两大流。「文殊法门」也是重慧的,如『诸法无行经』所举的本生说:「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赞叹远众乐独行者」。「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胜意比丘是重定、重独住的,喜根是重慧而不重头陀、阿兰若行的:『诸法无行经』所推重的,正是重慧的喜根比丘。智增上的菩萨,重于慧悟,深观法性。为了摄化众生,利他的宏法方面,是读、诵、为他解说(写经与供养,适合于信心多的人),起初也有在家菩萨协助主持。在究明法义方面,有法门的类集,如『宝髻菩萨经』、『持世经』、『无尽意菩萨经』等。类集的「慧」中,有七善巧、八善巧、九善巧等。以上,都是重于闻思慧的;依闻思而趣修的,有法义的总持,如四十二字门,八字门,十六字门等。称为「句」的,有门句、印句、金刚句等。这些,都如上一章「大乘慧学」所说。大乘智增上的主流,可说是通于塔寺比丘与阿兰若比丘,而更重于寺塔住的。住阿兰若处的,不免有专修禅定的倾向,如上一章「大乘定学」所说。定与慧,都是佛法的要行。从前,「尊者时□罗,偏称赞慧;尊者□沙伐摩,偏称赞灭定」,二人被□婆沙师评论为:「于文无益,于义无益」。然而大乘「般若法门」,正是特赞般若(慧)的;得无生法忍以前,不许入灭定的。大德法救说:菩萨「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与「般若法门」的意趣相符。大乘智增上法门,本是以「诸法无受三昧」为「般若波罗蜜」,般若与三昧不二的,但在发展中,世间事总不免相对的分化:重定的偏于阿兰若处的专修,重慧的流为义理的论究。
『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八中)。
『大智度论』卷三九(大正二五·三四五上──中、三四六下)。
『大智度论』卷五七(大正二五·四六五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大正一0·七0上──七二上)。
『大宝积经』卷一一一『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一一·六二九下──六三一中)。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上)。
『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二五·三三九下──三四0上)。
『大智度论』卷二九(大正二五·二七一中)。
『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九·五六下以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六下──三六七中)。
『十住□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四下)。
『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八下、九上)。
『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一中)。
『阿□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五上──中)。『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七上──中)。
『大智度论』卷五七(大正二五·四六五下)。
『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下)。
『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上)。
『大宝积经』卷一一一『净信童女会』(大正一一·六二五中──下)。
『超日明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五三六中)。
『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四五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五(大正一0·七六中──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四(大正一0·一二八下──一二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0(大正一0·三八二上)。
『华手经』卷九(大正一六·一九三中)。
『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九·八下──九上)。
『华手经』卷七(大正一六·一八六中)。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五一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0(大正一0·四四三中)。『华手经』卷七(大正一六·一八六中)。
『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下)。『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大正一三·八七七中──下)。
『观佛三昧海经』卷二(大正一五·六五五中)。
『贤劫三昧经』卷一(大正一四·六下──七上)。
『大宝积经』卷八九『摩诃迦叶会』(大正一一·五一二下──五一四上)。
『十住□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
『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十住□婆沙论』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
『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五·一一0上)。
『华手经』卷一0(大正一六·二0六上)。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大正三二·五0四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一上)。
『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九上──中)。『诸法本无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七一下──七七二上)。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四三(大正二七·七三四下)。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0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