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高僧与感通禅寺
2014/9/3   热度:209
古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感通寺就坐落在号称“苍洱驰名第一山”的圣应峰上。相传白子国时期,印度僧人摩腾竺法蓝来到圣应峰为大理国王张果仁讲《金刚经》,特在圣应峰上建了一座寺庙。当时的圣应峰叫“荡山”,所以感通寺又名荡山寺。感通寺的建寺,还有一种说法:是南诏时期僧人李成眉所建,后经僧人赵波罗,南诏王异牟寻,大理国段正严相继扩建,最终形成感通寺建筑群。传说李成眉来到圣应峰,看到满山古木参天,环境异常清幽,准备在此修建寺院。李成眉将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双手合十请求佛主示意,说:若此地能建寺,就让这樟木成活!话音刚落,樟木禅杖竟然长出了青葱的枝叶。于是便建起了荡山寺。寺建成后,李成眉心中默念道:此寺若能长久,佛像从空中来。当天夜里,一尊身处十里之外的五华楼佛像竟飞到寺中。因为事事有感而通,所以又将荡山寺称作感通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财富是福报,这果报从哪来的?从财布施来的。我们看到有些人富可敌国,他命里财从哪来的?过去生中他喜欢财布施,愈施愈多,量大福大,他这一生得大富。如果你有财富、你有聪明智慧,那是福报;如何运用你的财富、运用你的施舍,那是属于智慧。人不能没有智慧,人不能没有道德!有德,你才能守住财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感通寺有着一系列高僧、名士、奇花的遗迹和动人传说。感通寺因之而美名远播。
明洪武17年(公元1385年),感通寺住持无极大法师带了一匹白马和一株大理有名的茶花到南京朝觐明太祖。时值初春,本该秋冬时节盛开的茶花却在白马的一声嘶鸣中应声而开。”马嘶花放”,明太祖认为这是上天给大明江山降下的瑞祥。于是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授“大理府僧纲司都纲”一职,并令翰林院学士赐诗18首为其送行。后来在感通寺修行的又一位高僧担当和尚为此题写了一对名联:
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
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相传,有一年大理国皇后重病无医,四方求药。感通寺和尚献龙女花为药,医好了皇后的病。徐霞客来到感通寺,亲眼目睹感通寺前的龙女花:“从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叶长三寸半,阔半之,而绿润有光,花白,小于玉兰,亦木莲之类而异其名”。大理县志稿对龙女花作了记载:“花瓣如同玉兰,花蕊殷红,云南只此一树,曾经埋条分种都不能活,毁于战火”。
曾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议大礼”案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永远充军云南。嘉靖九年,杨升庵与大理文人李元阳结伴同游点苍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楼”二十多天,两人在此相互酬唱。杨升庵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班山楼”楼题名为“写韵楼”,至今遗址依稀可辨。
晚于杨升庵100多年的担当和尚晚年常住感通寺。担当,原名唐泰,俗号大来,法名普荷。自幼才华横溢,十四岁就著有诗集。明朝天启年间,他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母亲去世后,便上鸡足山削发为僧,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担当诗书画独树一帜,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时人对他有“云中一鹤”、“南中高士”的美称。担当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临终前写下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他的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 。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