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一)


2014/9/4    热度:1151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一)

 

  一、总义

  (一)学受菩萨戒的重要性

  在贪心炽盛、私念猖獗的这个世界,人人都为自己打算,甚至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尔虞我诈、互相算计——错误的价值观已经把所有的人情、品德、信仰等弃若敝履,而把金钱奉若神灵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放弃自私去奉献,如理如法地受持菩萨戒是非常难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佛经中会说,在其他佛刹中多世累劫积累资粮的功德,也没有在娑婆世界里受持戒律的功德大。因为像极乐世界那样的佛刹,众生的烦恼十分微弱,面对的诱惑也少之又少,在这样清净的佛刹里持戒,就不是很困难,但在娑婆世界这样的环境中就大不相同了。虽然只受一两条居士戒,比如不杀生、不妄语、不饮酒等等还问题不大,绝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在持戒的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或太大的冲突,但菩提心、菩萨戒的出发点,是放弃自私去奉献,这就非常难了。

  但人生是很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如果只是以物质享受方面的幸福为目标,丝毫不考虑他众与来世,那就跟畜生没有差别。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价,其收获却微乎其微,这是多么愚蠢与悲惨的结局啊!

  事实就是如此,世间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佛菩萨看来,简直不值一提。就像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幼儿的游戏,会觉得天真幼稚、毫无意义一样。不要说佛菩萨,就是修行层次比我们稍高一点的人,也不会把我们孜孜追求的东西看得多么了不起。

  思想层次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大不一样。从解脱或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尚处于最低层,所以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错误而片面的。随着境界的逐步提升,看问题的清醒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最后只有佛菩萨才是最正确的——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就不值得去下功夫。

  虽然凡夫还不能完全按照菩提心的要求去做,但谁也看得出它是非常伟大,值得花费精力而为之奋斗的。《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三世诸佛反复研究以后,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我们跟着佛的教导去修,就绝不会有任何错误。

  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经中也讲过,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萨戒,修行或解脱道路上最大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当然,在家人不可能完全脱离世间生活,适当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是需要的,但我们一定要清楚,世俗享受不是我们的生存目标。我们的追求目标,是菩提心——成佛并利益众生。成佛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就像计算机升级以后,可以更好地工作一样,成佛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所有事情——包括成佛在内——都无法成功。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还是没有菩提心、菩萨戒,这一生就白活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也就空耗了,那是非常可惜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在修行体会方面始终是一片空白,大乘种性成熟的标志一直没有生起,而我们很多人的人生的五分之三或四都已经过了,剩下来的五分之二或一也会很快飞驰而去。

  在释迦佛圆寂的时候,在场的阿罗汉因为了知轮回的真相,所以都没有哭。只有阿难因为没有证悟阿罗汉果位,所以悲痛欲绝、号啕大哭。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我很早以前就给你们说过,所有我们认为最珍贵、最心爱的,都终将失去。

  这句话提醒我们——圆满的人生、修行的机会,也即佛陀说的最珍贵、最美丽的东西,都是会失去的。

  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不一定都很完美,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能值遇大乘佛法,有修菩提心的机会,就是非常完美的生命。但这个完美的生命也会失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要重视菩提心。

  现在很多人在怎样挣钱、工作、发展事业方面,都有一整套的打算,但怎样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却茫然无措。

  要知道,去庙里拜佛、烧香,并不是真正的学佛,而只是供佛。如果动机纯正、发心清净,则像某些宗教那样拿钱去帮助穷人、照顾病人、救济灾民,也只是佛教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利利他。除了修证以外,金钱、名利、地位都不能彻底地自利利他,所以,凡是佛教徒,都要重视修行。受持菩萨戒,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佛经讲过,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无我的智慧;没有无我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戒、定、慧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少了一个因,就不会有后面的果,所以受菩萨戒很重要。

  很多居士喜欢供护法、修本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问:我的本尊是哪个?但我认为,修本尊现在还不是很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本尊,本尊也不会理我们,修了也是白修,没有什么意思。

  修护法也是一样,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修世间护法,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临时、短暂的帮助。比如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但世间护法却无法让我们得解脱。至于出世间的护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因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修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法,出世间的护法不喜欢我们修世间法,所以不会帮助我们。

  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好以后,想修什么法都很容易,而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

  但如果受了菩萨戒,却对菩萨戒的学处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今天受戒明天犯戒,所以,了解菩萨戒的大概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二)传戒者的要求

  传戒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像传授别解脱戒的人必须具备其所传授的戒体一样,传授菩萨戒者也一定要有菩萨戒;第二,通达大乘佛法;第三,传戒过程中,能听懂传授菩萨戒仪轨中相关问答的词句内容,能如实表达仪轨的词义。这是传戒者的基本要求。第一次受戒时,应该在具有上述条件的善知识面前受。

  但也不是只要有愿菩提心,就可以在其座前受菩萨戒。不行六度,对度化众生不是很积极、很投入的人,即使有愿菩提心,也不能当作受菩萨戒的善知识。

  宗喀巴大师也说过,他十分感谢释迦牟尼佛允许后人在佛像前或者观想佛菩萨来受菩萨戒。因为找一个真正有菩提心的大乘善知识很难,虽然在知识方面,精通佛教三藏十二部的人很少,但比较聪明的人学上七年八年也可以懂得一部分,所以不是很难。从汉地三步一磕、五步一拜地到五台山、拉萨也不是很难。但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很难,即使有,那些善知识也不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有菩提心。如果佛陀一定要我们在真正的大乘善知识面前受戒,那就算我们的菩提心发起来了,也很难得戒。所以建议你们先在佛像前观想受戒。

  (三)受戒者的要求

  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只有人可以受持,人以外的众生,则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而菩萨戒在受戒者种类方面没有什么限制,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具有菩提心,愿意受菩萨戒,任何众生都可以受。

  关于受菩萨戒,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与戒条有些不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要求,只有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才能受菩萨戒;而龙树菩萨的传承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但无论如何,二者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无著菩萨所说的“别解脱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而是说必须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去做——断除杀、盗、YIN、妄、酒等等。如果一条戒都不能守,而随意杀人、偷盗,就没有办法受持菩萨戒。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没有受居士戒,也不成问题,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所以没有太大差别。

  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后精进修持菩提心,在自认自己有菩提心时,再受持菩萨戒;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顶。

  (四)受戒方法

  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菩萨戒的受戒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善知识座前受持。

  第二种,是在加持力不同寻常的佛像前受持。

  虽然每尊佛像都有加持,但加持力却千差万别。比如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持力。除此以外,很多古老的寺庙里面,也藏有真身舍利。供养佛舍利和真佛的功德完全等同,在佛的真身舍利前发愿,与在佛的真身座前发愿也是一样的。

  第三种,在没有善知识与佛像的情况下,根基比较好、善根比较成熟的人,可以观想诸如皈依境之类的三宝福田而受持。

  无著大师的菩萨戒比较严格,他说: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或是在寻找善知识的路途当中有生命危险,或是在路途当中有可能犯其它的根本戒,就可以在家里观想受戒。除此以外,还是要在善知识面前受持。

  在《慧灯之光》里面,有《自受菩萨戒的方法》。在《喇荣课颂集》里面,也刊录了受持菩萨戒的念诵仪轨。依照后两种方式受戒的人,可以按此仪轨念颂。

  请注意,佛陀没有开许可以选择受持同层次菩萨戒中的戒条,比如在中等根基的四条戒里,只受持其中的两条,其它的不受,而只能在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三种戒律当中选择。如果选了其中某一层次的戒体,就必须守持该层次的所有戒条。

  (五)受持菩萨戒的基础——菩提心

  很多佛教徒会说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要发菩提心,就要守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

  汉地有三坛大戒的仪轨——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一起传授。以这种方式受菩萨戒非常好,但有两种人却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第一种,是只发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却不想行持菩萨学处——布施、忍辱等六度的人;第二种,是连愿菩提心都没有,也即根本没有发菩提心的人。

  请注意,菩提心跟菩萨戒是有一定差别的,愿菩提心和愿菩提心的戒体不一样;行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也不一样。愿、行菩提心,只是在心里发心而已,是菩提心,但还没有形成戒体。把它们转变成戒体以后,就叫做菩萨戒。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有菩提心,仅仅了解菩提心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修行,在修持了慈心、悲心等菩提心方面的修法之后,才可以受三坛大戒中的菩萨戒。

  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前提下,受居士五戒等别解脱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而只能得到一种属于世间法的戒体。只有具备了出离心,所受之戒才能成为别解脱戒。同样,在没有愿菩提心或没有修菩提心的情况下受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也有一些善根——从此断除菩萨戒的违品当然很好,但这还不算是大乘菩提心,所以即使受戒,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得到戒体。因为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

  由于缺乏佛法方面的关键知识,我们往往会作出自以为是正法,而实际上却不如法的行为。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情况下受居士戒,自以为得到了别解脱戒,实际上却没有;在没有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受菩萨戒,自以为得了菩萨戒,实际上也没有等等。

  谁都知道,做工作上的事情,也要讲究次第或顺序,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连很简单的世间法也做不成。佛法尤其如此。既然佛菩萨给我们制定了修行次第,修行的时候,就要按照佛菩萨的要求去修。如果不依照次第,我们的修行也不能成为正法。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受菩萨戒,而应先修菩提心。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哪怕造小小的恶因,都会留下种子,将来都会有果报。现代人不相信因缘果报,他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真实的智慧,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