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四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2014/9/4   热度:364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四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前面讲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对色蕴的剖析,下面抉择受、想、行、识四蕴。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讲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开始思维。 首先,是观察受蕴,看受蕴是不是单独、实有的一体。上面说了,通过思考我们也很容易知道,作为受蕴,它至少包括痛苦、快乐和无记的三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到,受蕴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实有的一体。 再进一步,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明白很多问题,原来不但受蕴不是一体,而且作为受蕴一部分的快乐感受,也不是一个实有的整体。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 什么叫做一刹那呢?佛经当中讲过,先把六十张很薄的鲜花花瓣叠加在一起,然后由大力士用箭头上插了尖锐细针的弓箭去射击花瓣,针尖在一眨眼的瞬间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仅凭我们的肉眼,只会觉得针尖同时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针尖是井然有序地穿过花瓣的,但实际上针尖却是一步步逐渐穿过花瓣的。其中针尖穿过一张花瓣的时间,叫做一刹那。 当然,这只是对基本时间单位的一种粗大定义,并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在此时段概念下面,还有无数个更小的时间单位,但因为如果再往下细分,就会有无数种刹那的单位,大家就会搞糊涂,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短的时间,这样刹那的单位也就无法确定。比如说,因为一分钱、一毛钱与一块钱所代表的价值数目大小都不一样,因此就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个价值概念来计数。同样,不同层次的时间概念也不能相互混淆,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用针尖穿过六十张花瓣所需的时间,来界定一刹那的概念。 但这种概念还不够细微,为什么呢?以这本书为例,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个厚度呢?因为它是由很多张纸叠加在一起的。同样,即使是我们的眼睛看来已经很薄很薄的花瓣或纸张,它们的厚度也是由无数个微尘、微子或者夸克组成的。这些微粒前前后后排列在一起,才组成了一定的厚度。当针尖穿过薄薄的一张纸时,用我们的肉眼,就更不能看出针尖是依照先后秩序而穿过这些微粒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出物质的真相。 假设一张纸或一片花瓣的厚度,是由一千个或者一万个微粒组成的(当然,这只是打比方,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目),那么,针尖穿过一片花瓣的时间也可以先分成一千或者一万个等分,而这一千或者一万分之一的瞬间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分到最后,时间会消失无踪,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 我上次也讲过,如果是无限的东西,则无论怎么分,也无法确定它的增减;但世上所有的东西,包括一张纸的厚度等等,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就必然会越分越小,最后只会分到空性。 举一反三,快乐的感受与痛苦的感受等等,也可以依照上述次第进行分解,直至最后消失于虚空当中。 每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这是佛的逻辑,真正通达这一切的,也只有佛。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如此透彻地洞察出万事万物的真相。 前面也说过,现代人认为最先进的科学之一——量子力学,已经把物质分解到很细微的地步——没有什么物体的性质,只是一些能量而已,但他们对能量仍然有执着,而佛陀却把这种所谓的能量也毁坏了、打破了,打破之后,潜藏在能量背后的是什么呢?就是虚空。构成万事万物的第一步是虚空,其次是能量,最后才是五根所感的这些粗大物质。 这就是我们天天念的“色即是空”,这才叫真空。虽然现在科学家也说真空,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由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只有佛讲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因为在这种空性当中一无所有,包括精神、物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运动,什么都没有。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同样,如果去追踪我们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舒服的、哀伤的、恐怖的……,最后都会追到同一个起点——完全消失而成为空性。 我上次讲了一个印度中观论师的比喻,我认为那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你们也许还记得: 在一个湖面上,长满了一种黄色的鲜花。从远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艳灿烂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鲜花的根源,却发现花根并没有与地面连接,而是从水中长出来的。同样,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所有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坚稳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于虚空。我们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可靠的。不仅佛教这样认为,包括现代科学也承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每天抬头所见的太阳,并不是太阳当时的面貌,而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有些离地球很远——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光年的星球,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爆炸,现在早已不存在了,但我们现在在地球上仍然能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那些星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见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那些星球已经消失毁灭了,但它们在爆炸后所发出的光芒,却要经过很长时间——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才能传递到地球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很早以前出现的现象,从现在而言,只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幻觉而已。 虽然这些理论前面也讲了,但目前还是要通过这些理论来观察。当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无论痛苦的感觉,还是快乐的感觉,虽然在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认真去观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后只能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当这种思维达到与亲眼所见的感受一样强烈之际,就不再往下观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这种体会当中,把这种空性的感觉保持下来。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这种状态之外,既没有什么别的安住,也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安住者、安住处、安住境界等等。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坐在床上打坐,应该可以有安住者、安住处、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别。在哪里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谁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么状态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实际上,所谓的安住并不存在什么安住者、安住处等等。心和空性的状态并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没有这种空性的体会,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安住不安住了。 由于我们的修行深度还不够,所以这种状态只能停顿很短的时间。当这种状态消失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杂念。当杂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去观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一再观察。 刚才我们观察了快乐的感受,接下来再观察痛苦的感受。 当我们生病或被别人打骂的时候,就会有痛苦的感觉。那种痛苦的感觉也可以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前面也讲了:先把这种感觉分解为很多的一刹那——针尖穿过一张花瓣所需的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间被一再细分之后,最终会一无所存而成为虚空。我们最终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空性感受。 当然,因为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两天没有什么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长期观察来、观察去,一直都没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有问题了,那时就应该去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环境、思维方法等等都没有问题的话,则也许是我们的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观察,人的情绪等等还没有调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业障过于深重。 对治这些情况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刚萨垛,以清净我们的业障,然后再去思维这些内容;如果不修金刚萨垛,而直接去思维、修持上述内容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罪业,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修金刚萨垛,然后再去思维,这样如理如法的结果,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虽然经书关于空性的修法说了一大堆,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无论观察快乐的感受也好,观察外界也好,观察自己也好,最后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这种感觉越强越好。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惊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尽量让它延续、保持。 前面也讲了,在保持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这个状态当中,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此,然后从侧面去监督,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有没有胡思乱想,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修法了。 在观察了痛苦和快乐的两种感受之后,再继续观察无记的感受。 所谓“无记的感受”,就是在平时身体健康、心情平和的状态下所有的,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的普通感受。观察的方法也像前面一样,在分解完毕之后,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 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书上讲过,一些有经验、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说过,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有没有侧面的监督。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没有这种监督,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让它专注的它不去专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随随便便地就跳出这种状态,想别的事情去了;在有了这种监督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只要一发现心走神,就立即让它转身,并赶回到空性的境界当中。 当空性感觉慢慢消失,其他杂念产生以后,就停下来修下一个修法。 3、想即是空的修法 受、想、行三者,都属于精神的运动。因为精神是活跃的东西,所以它会活动——胡思乱想、前思后想、东想西想等等,都属于它的活动。 所谓“想蕴”,不仅是指第六意识的思维,也包括其他五识所产生的观念等等。比如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朵花的时候,这朵花上面的每一种颜色——白色、红色、绿色等等,都属于不同的想。 如何观察想蕴呢?这很容易。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红色的花以后,就可以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去分解这个红花的念头,当分解到底的时候,这朵花的念头就变成了虚空。同样,当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之际,对声音的感觉,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分解。依此类推,对鼻子闻到的芬芳恶臭、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触到的柔软粗糙的感觉,也可以逐步分解为空性。 请大家注意,在听声音时,并不是作为肉体的耳朵在听,耳朵只是一种工具,真正在感觉声音的,是耳识。当感觉到高、低、粗、细的不同声音时,每一种感觉都是一种属于耳识的想。还有,动听刺耳、芬芳恶臭、酸甜苦辣、柔软粗糙本身并不是想,只有对它们的感觉才是想。 所谓第六意识的想,是指我们的思维、念头、想法等等。在每一个小时当中,我们心里都会像河流一般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念头层出不穷地闪现,所有的这些念头,都可以分解到空性。 如果真正能够精通这些分解的理论,最后就真的能非常强烈地感觉到一切都是空性。我们以后修行的时候肯定也会感觉到的,以前的高僧大德、瑜伽行者走的也是这条路,他们总结自己的经验而写下的要点就是这些。因为我们修的是一个法,走的是一条路,所以,他们有过的感觉我们也一定会有,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别而已。 当深深地体会到万法皆空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专注于这种境界。 我为什么要说“深深地体会到”呢?如果没有真切的体会,只是通过看书而了解到——经过逐步分解,就可以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这只是书面的理解而已,还不能称之为体会或者感受。我们的工作,是要超越字面上的理解,所以要说“体会”;如果体会是模模糊糊的,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一定要十分清楚、明了地感觉到这种境界,所以要说“深深地体会到”。 这就是抉择“想即是空”。 4、行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行蕴”,包括内在肉体的运动,比如甩手、走路等等;属于外在物质的时间、空间、方向、速度、顺序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因为它们属于意识的运动,是意识活动的某个阶段,虽然它们与意识不可分割、互为一体,就像手的运动与手本身无法割裂一样,除了意识以外,没有意识的运动;除了物体以外,也没有肉体的运动,但它们与意识本身还是有些不一样,意识属于总体,而念头则是意识的分支。比如说,意识像一朵花,而念头就像花的花瓣、花心、花冠等等。 分解行蕴的方法,也和前面所说的一样,此处不必赘述。 5、识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识蕴”,是指我们的意识 ,也即我们经常思维的东西。它是最关键的,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虽然肉体不是我,但意识应该是我,故而执着于意识。 虽然在不观察的时候,或者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意识是存在的,它可以思维很多东西,可以辨察各种事物,但就像彩虹一样,从远远的地方看去,彩虹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完整的东西,但如果去追踪,就永远也找不到彩虹的本体。同样,如果去追究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也根本找不到所谓的意识。 如何抉择意识的不存在呢?首先,意识是一种综合的名称,它可以分成很多种,同时也有很多名字——善的念头、恶的念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等,其中眼识又可以分为红色、白色、绿色等等。对每一种意识,也可以依靠意识所延续的时间长度来分解,这样一路分下去,直到最小的时间单位,再往下分,意识就消失了,最终谁也找不到一个实体。 以上所讲,是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方法来抉择空性。 另一种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意识自己去观察自己。因为,意识本来是我们的眼睛所看不到的东西,哪怕借助科学仪器,也无法直接测量意识的本体,所以,要想透彻地了解意识,只有依靠意识本身。 这是与密宗十分接近的,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不过,这种修法有一些前提条件,首先要修五加行,并对空性有一定的了解和修证,否则是修不出来的,即使现在讲了也没有用。 (三)修持空性,断除我执 意识本身是很奇怪的东西,很多人从来没有去看过什么叫做意识。我上次也讲了,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就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本来大家都认为“我”是存在的,现在再加上他这种错误逻辑的推波助澜,就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再也不会去思索、去探讨,从而助长了无明,并由此掉入愚蠢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我们都是学佛的人,不但是学佛,而且是学大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法的重点,就是慈悲和智慧,此处所说的“智慧”,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而不是世间的智慧。既然如此,那么,你们以前有没有去观察、了解或者探讨过意识呢?如果探讨过,那么,探讨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可能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以前没有去研究意识,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清楚意识的真相。 我们所有人,都承认前世后世,对我们而言,“我”存在的基础不是肉体很容易理解。那么,如果有人问,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前世来到今世并去到后世呢?我们往往会认为是意识,是我们的意识在流转轮回,意识就是“我”。这样一来,意识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我”存在的基础。如果能现见意识不存在,那么,所谓的“人”、所谓的“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说明,观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令我们彻底斩断轮回之根。 哪怕通过观察意识,能在一瞬间证悟无我,即使没有修其他的忏悔法门,也能清净无数的业障,因为证悟空性本身,就是最好的清净业障之方。 我们不能认为,有吃有穿、衣食无忧就万事大吉了,在我们的前面,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做,这些事情既不神秘、也不复杂,都是清清楚楚、简单易懂的。如果我们不去做,就永远无法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全方位地证悟空性,获得解脱,所以才会循序渐进地指导我们去观察色、受、想、行、识等等,因为每个人对肉体的执着都比较强烈,故而先观察肉体,之后再观察精神,如果能抉择出意识的空性,就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如何观察呢?观察的方法,包括显宗和密宗两种。密宗的观察方法我暂时不讲,显宗中观的观察方法,又可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种: 第一种观察方法,属于自续派的观察方法,就是刚才所讲的,通过思维、分析、分解,最后令意识“失踪”。 所谓“失踪”的意思,并不是没有找到,而是清楚地看到它是不存在的东西,是假有的而不是真有的。我前面特别强调了,没有找到和现量证悟空性之间,有着天渊之别。 在深深地体会到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就尽量保持这种感觉。 对初学者而言,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悟,是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 另一种修法,属于中观应成派的修法。就是不去思维,既不考虑心是否存在,也不抉择眼、耳、鼻、舌等等的空性,只是在抛开一切杂念,让心放松下来并处于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以后,就让心自己去看心。 此时所有的分析思维都是多余的,如果这个时候去做分析,反而会扰乱这种境界。我上面讲过的侧面的监督,和这里所说的让心自己去看基本上是一样的。 看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圆满的方法我不讲,如果用中观自己的方法去看,就会明显地体会到——自己的心和外界的天空完全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天空,当然不是指成都这种脏兮兮、灰蒙蒙的天空,而是藏地经常能见到的那种清澄碧蓝的天空。 大圆满的修行人也是这样,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到山上去,面朝西方,去看西方的天空。当整个身心放松之后,内在的心就会与外面的天空彻底融为一体,根本分不出内外的差别。就像蓝天映衬下的大海,远处澄净莹蓝的海水与蓝色的天空互相融合,海天一色、深远浩淼,根本分不出大海与蓝天的分界一样,内内外外都连通在一起。 什么叫做“通”呢?是不是我们的心也变成蓝色了呢?不是这样的。此处所谓的“通”,就像没有云彩的虚空,由于星星等其他物质都因太阳的光芒而隐没,所以看上去是一片纯净通透的蓝色,没有任何其他的颜色形状等等一样,我们的心也是晶莹透彻的,此时此刻,内心与外界等里里外外的一切,都成为一体无二的空性。 这个修法也差不多,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会发现前面的虚空和自己的心完全是一回事。 此处所说的“一回事”,是指从空性的角度来说是一回事。所谓的“空”,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其实,任何人也无法指认出什么是虚空或者天空,只是把没有任何东西称为虚空或天空而已。天空的蓝色,也只是地球对阳光反射的一种现象,其本身并不存在什么东西。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实有的本质,所谓的“心”,只是我们的一种分别而已。 在进入上述境界的当下,我们心里虽然不存在什么空性不空性的念头,但却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空性,对空性有一种非常清楚的感受。 就像上面我所说的一样,有些人在感受到这种空性以后,会有哭泣或大笑的反应,这都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与修炼某些外道法门时的哭泣或者大笑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在深深地体会到空性的时候,所有的烦恼、执着都烟消云散,然而,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到位,所以只是在那一瞬间没有烦恼执着而已,顷刻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原状。但是,如果能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最后就能彻底地断除烦恼。 因为现在是讲实修,所以不说很多话,否则大家就会搞糊涂,最后也抓不住要领了。 实际上,修空性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证悟空性的境界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比如说,禅宗从来就主张不立文字,不喜欢说什么。为什么禅师们不喜欢说呢?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可讲,没有什么是我们的语言所能传递的东西。说是空不行,说是不空也不对。为什么空与不空都不行呢?因为这些都是凡夫的概念,而空性却超出了凡夫的语言和思维的境界。 虽然语言不能表达这种境界,但它却不是像睡着了或晕倒了一样毫无感觉,此时此刻,我们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切都是空性,就像现在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堵墙是白色的,而不需要通过思维来抉择出“这堵墙应该是白色的”等等一样,这不是用肉眼来感觉的,而是由心来体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以上所述,就是中观应成派的修法。 这些都是实际修行的方法,除了这些以外,我既没有看到其他的中观修法,上师们也没有讲过什么其他的中观方法。这个修法虽然是中观的修法,但已经算得上是密宗的部分修法了,很多高层次的修法也就是这样修的。用人类语言所能描述的,恐怕也只能达到这个程度。再高的境界,就只能自己去体会。只要你们对中观的见解没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能够接受这个修法,我就可以讲出来,没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当然,其他的密宗修法却又另当别论。无论如何,虽然显密的修法与过程各不相同,但最后证悟的境界却几乎是一样的。 如果你们能证悟这一点,我想大圆满可能也只有一肘的距离了。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他的一位上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真正证悟了中观的空性,离大圆满就已经很接近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定会证悟大圆满。 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往往都不重视这些,以为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东西,从而放弃了基础的修法。其实,如果真正能修好出离心、菩提心,最后再修空性,并证悟到这种境界的话,在此之上还有什么呢?除了令这个境界更清楚一点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了。如果轻易地舍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基础修法,哪怕大圆满的名字再好听,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些都很重要,以后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证悟没有,只需自己去看。我们以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的话,这就是初步的证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的人只是对空性有一点点了解,我们就不能说他是证悟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承认他证悟了,也许他就会生起傲慢心:我好了不起噢!我已经证悟了!这样就不但不能让他进步,反而还会让他后退的。 要知道,这种证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像从很远的地方看到月亮的照片——既不是在附近看到月亮的照片,更不是看到月亮本身一样,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相,离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对初步的证悟都不能过分在意。 有个故事就能很贴切地说明这个道理:有一位十分擅长做食子 的密宗上师,他有一个弟子,已经跟他学了很长时间了。让弟子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觉得自己做的食子和上师做的已经完全一样了,根本看不出其中的任何差别,但每次他把自己做的食子拿给上师看的时候,上师总是说这不对、那不对,反反复复地让他重做。 有一天,他把上师自己做的样本涂上水,使它看起来像刚作出来的新鲜食子一样,然后端到上师面前,结果上师仍然还是说不行。弟子十分不服气地说道:“这是您自己做的啊!” 这时,上师才告诉他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你做的食子就已经合格了,但为了让你能够进步,使学到的技术更加娴熟,我才这样不断地否定你的成绩。”弟子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上师的一片苦心啊! 同样,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初步的境界,而应再接再厉,力争使现有的境界日臻完美。 证悟与否是我们自己的体会,除了有他心通的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了知。除了上面所讲的标准以外,即使你们把整个《大藏经》显宗中观部分的理论拿来印证,也不可能找到别的什么更好的直接印证的内容了。也就是说,所谓的证悟,就是前面所讲的境界。 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自从有了这个感受以后,自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有所增长,对贪嗔痴的减少是否有所帮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确定自己已经证悟。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让自己的证悟境界提升、升级,其他没有什么,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境界了。如果在打坐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境界,在出定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在出定的时候,会感到一切都是虚幻如梦的,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的手都可以穿过墙壁等有碍之物,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觉,所以穿过墙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这次去五台山时,遇到一个年轻的藏族修行人,他就有这种感受,而且境界非常好。 他在我面前打坐,想让我印证他的境界是不是大圆满。本来,在大圆满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东西,以前的弟子们就是到上师那里去打坐,上师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并可当即确认弟子的境界是不是大圆满。 那位修行人知道以前的这种传统,他以为我也可以这样印证。我很惭愧,自己都不知道大圆满是什么东西,又怎么去给别人印证呢?通过这种打坐的方式来印证就更不可能了。我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感受,并将其与书中所讲的相比较。 因为入座时的境界本来就无法言表,我只有问他:你在出座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他告诉我说,有些时候我觉得,前面的桌子等所有物品都是虚幻的;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手可以穿过桌子……这些感受都很强烈。随后,我告诉他说,你的这种境界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证悟,因为他的感觉非常符合修行法本上面所说的开悟标准,所以我认为,他应该是证悟了。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不要一天到晚说什么“我昨天梦到观世音菩萨啦”,“释迦牟尼佛对我笑啦”,“我看到阿弥陀佛啦”,谁谁谁的照片发光啦等等,这些都是很无聊的。 前几天有位活佛组织了一次放牦牛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一位上海居士随后来见我时,兴奋地告诉我说:“我们昨天的放生好殊胜噢!”“怎么殊胜呢?”“当时飞来了一只蝴蝶,在那里停留了好长时间噢!这肯定是一种殊胜的征兆!” 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汉地这个季节到处都是蝴蝶,我们放生时天天都有蝴蝶飞来飞去,一只蝴蝶飞来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很多居士都有这样的习惯,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愚蠢的行为了。 要知道,看到阿弥陀佛等等并没有那么容易,你们不要随便说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即使有这些情况,也不要四处宣传,我们只需要讲空性、讲慈悲、讲出离心,其他都不需要,如果有了这三者,就无需八方索求、四处乱跑,只需培养这些智慧,令其逐步成长;如果还没有这些境界,就认认真真地修行,更没有到处乱跑的必要。 当然,“不要乱跑”的意思,并不是不要你们去寻找上师,依止善知识,善知识肯定是要依止的,法也肯定是要听的,在听了以后,就需要静下来去修。如果修的话,这些感觉就会出来的,这就是初步的证悟空性。 请大家想一想,我讲了多少个证悟的标准。 第一个,就是打坐时自己的感受,这是最关键的;第二个,是出座以后对外境有没有一种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虚幻无实的感觉;第三个,是对出离心、菩提心的增长,烦恼的减少有没有作用。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算得上是证悟空性了。 不过,这种证悟空性只是最基础的境界。打一个比方,假设从此地走到拉萨,要走五十多万步,现在我们只能算是走了一步,以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千万不要骄傲自满。不过,万事开头难,证悟的第一步也是来之不易的。只要有了初步证悟的基础,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会走出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最后的成就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百卷《大般若》,可以归纳成九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