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法师华严文选(3)


2014/9/3    热度:1017   

  华严宗菩萨道修行之历程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须历经五十二个阶位。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从浅至深,阶位渐升;得一切位,十身圆现,正觉圆成。

  华严正宗,菩萨修行,由凡夫到佛果,须历经五十二个位子,以次进升,以底于成。兹将此一行布修行位次,分别列后:

  一、十信位

  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1.信心 灭尽一切妄想,入中道纯真之境。2.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经多生死,亦不遗忘。3.精进心 以妙圆纯真之精神,进趣真净。4.慧心 心入纯真,则真慧发起。5.定心 执持智明,心常宁静。6.不退心 定光发明,则不懈退。7.护法心 心安进,保持一切佛法不失。8.回向心 觉明保持,则思利他。9.戒心 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10.愿心 住戒自在,大愿不失。

  二、十住位

  仁王般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故十住亦名十地。谓既得信后,进而安住于佛地之位也。

  1.发心住 以真方便,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2.治地住 心之明,如琉璃瓶内,显精金,以此妙心,屐治为地。3.修行住 若于前地明了,则随缘摄化,而无留碍。4.生贵住 受佛气氛,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具足方便,相貌具足。6.正心住 于外貌具足,内之心相,亦与佛同。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新月异,前进而不后退。8.童真住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 由初心至四住,名入圣胎,五至八住,名长养圣胎,迨至第九住,则相成而出胎。10.灌顶住 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注其顶,示受职义。

  三、十行位

  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

  1.欢喜行 为佛弟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而行化导,故感欢喜也。2.饶益行 以慈悲行,利益一切众生也。3.无嗔恨行 菩萨以慈悲心,自觉觉他,心无嗔恚、违逆也。4.无尽行 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十方,平等摄化,利他无尽也。5.离痴乱行 摄众生之法门,虽种种不同,然一切合适,而无差误也。6.善现行 以离痴乱故,能于一一异相中,各现同相,同类中亦现异相,同异圆融也。7.无著行 十方虚空,尘尘应化,悉令满足,而无留碍。8.尊重行 亦名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功也。故于六波罗蜜中,独尊重般若。9.善法行 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10.真实行 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自性。常恒具足也。

  四、十回向位

  菩萨大藏经说:“以少功德,引无量果。”叫做回向。住、行、向三十位,谓之贤位,住为下贤,行为中贤,向为上贤,过此即登圣位。回向之目标有三:(1)众生(2)真理(3)佛果。兹将十回向之德目列后: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菩萨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时,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令得一切种智。2.不坏回向 菩萨于三世佛所,得不坏信,于诸菩萨,得不坏信,于诸佛法,得不坏信,于诸佛教,得不坏信,于诸菩萨法师,得不坏信。摄取一切清净善根,行大惠施。3.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随顺修学,三世诸佛回向之道,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虽处居家,与妻子聚,未曾暂舍,菩提之心。如过去佛,修回向行。4.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修习诸善根时,愿此善根功德,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5.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以忏除业障所起善根,礼敬诸佛所起善根,乃至请佛说法、随喜功德所起善根,由无尽境行回向,成无尽善根功德,得十无尽藏之果。6.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萨以六十种施行善根,及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布施,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济一切众生,功德回向一切种智。7.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随顺修行一切善法愿,令一切世界,花香供品资生物等,悉皆充满,以为布施,为令众生,住不可坏一切智故。8.真如相回向 此菩萨正法明了,志求大乘,劝修一切功德智慧,以智方便,而为回向。9.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此菩萨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诸功德,出生一切甚微细智,回向功德,利益众生,成就佛智。10.等法界无量回向 此菩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利济众生,以诸善根,回向众生,愿诸众生,成就菩萨说法愿力。一切国土,悉具种种妙宝庄严。一切菩萨,安住法界,尽断一切众生疑网,住于无上一切智智。

  五、十地位:

  有三乘十地,四乘十地,大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十地者,本业经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又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殊胜行,说于十地。

  1.欢喜地 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此有二义:(1)、二利创成故。(2)、圣位新得故。遂初期心,故生欢喜。2.离垢地 远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使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此有三义:(1)、因离,谓能起误犯烦恼。(2)、果行离,离犯戒恶业。(3)、对治离,谓成就清净具足戒。3.发光地 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光故。亦名明地,谓随闻思修法,照法显现,故名明地。4.焰慧地 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燃,故名焰地,焰即慧焰,故名焰慧地。有二义:(1)、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烦恼故。(2)、就后得智,起胜用故。5.难胜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谓得出世智,又能随俗,巧达五明,真俗无违,能度偏滞,实为难胜!6.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谓妙达缘生理,引无分别智,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7.远行地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智。此有三义:(1)、善修无相,到无相边,故名远行。(2)、功用至极,故名远行。(3)、望前超过,故名远行。8.不动地 报行纯热,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此亦有三义:(1)、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任运而成,故云不动。(2)、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3)、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唯一义,谓前地无相,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谓任运无间,故三不能动。9.善慧地 得无碍力,说法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未称为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于中有三:初、得无碍力,即有口业成就,谓内具无碍之智,外以妙美言词,名无碍力。二、说法成就者,即智成就。三、利他行者,即法师自在成就。10.法云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义:(1)、得大法身,谓法云体。具足自在:释法云义。谓能云雨说法,自在用故。此约能说为名。(2)、得大法身,此明法义,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释云义。能受如来,云雨说故。

  六、等觉位

  等觉,亦名等正觉,即与正觉相等之谓。此位菩萨,觉悟之菩提内容,与佛相等,而实际德修上,比佛犹略逊一筹,称为等觉。此位菩萨,修行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竟,方圆证佛果,而称正觉。故须进修十定、十通、十忍、僧祇、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随好光明等行,以臻至极。

  七、妙觉位

  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菩萨道之最后一阶,至此已告觉得圆满,而成究竟之佛果。故妙觉亦即佛果之别名。在大经中,此位提示普贤行,为平等因。以如来出现为平等果。(此亦称为圆融法门)。菩萨修行至此,则十身圆现,正觉圆成矣。

  华严发愿文讲记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

  初、悬谈分三:

  甲、释文题 文曰:

  华严发愿文

  这一篇文章,以华严发愿文五字为题,华严发愿四个字为别题,文之一字为通题,通是通用于其他文章,别是别于根本文。华严二字,是一部大经的名字,具足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国佛教华严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经,总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证四分,畅演转凡成圣,修行成佛的法门。大方广三个字,是此经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他是亲证此大法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学佛行者,修行普贤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经之一字,也是通题,有贯穿、常道二义,经就是线,能贯穿佛陀一生所说的诸法真理。经亦可称为常道,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此一大华严经,乃我释迦世尊金口亲宣的成佛法门。原属梵文,唐代武则天女皇,诏请于阗国实叉难陀尊者,译为华文流通以来,人多欢喜研读,形成一大宗派。宗徒满天下。北宋守遂禅师初读此经,深喜其义,乃为文发愿,立志修学,特写出这篇傅诵千古的愿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来。

  乙、释人题 文曰:
  湖广郧阳凤山兰惹守遂述

  华严大经是成佛的法门,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守遂禅师,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获得此经以后,如获至宝。乃于佛前,作文发愿,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读诵此经,解悟此经,流通此经,弘扬此经;并愿常得亲近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弥勒诸大菩萨、善财童子等诸圣贤辈。祈望时常蒙受,华藏世界诸佛菩萨慈悲摄受,证明功德。并愿将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消罪垢,同解冤业,同游华藏,同证菩提。

  守遂禅师,是湖广府郧阳县人,出家于凤山兰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门,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师的传法弟子,著作有佛说遗教三经注释,流行于世。禅师可以说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从他写的这篇发愿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丙、谈因缘 文曰:

  为劝大众修学华严大法故

  这次我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这篇华严发愿文呢?说起来有两大原因:第一、因为时间有限,我在这里不能久留,要赶回台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大法会。算算在这里的时间,祗有三个星期好待,三星期祗能讲六座经,长经文,无法讲完。这篇愿文分六座来讲,差不多正好讲完。第二、我们莲社是弘扬华严大法的,这篇华严发愿文,正是我们修学华严的人,所以须要研读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和各位研究一下。我们可以藉此知道,过去祖师们怎样心发愿,来修学这华严大法的。把他们的经验,当著我们修道学法的帮助。所以我也来劝请大众,依此文意,发愿修学华严大法。以期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

  次、释文?分三:

  I、皈敬偈语。“代序分”文曰:

  稽首华严真性海 种种光明遍照尊
  普贤万行所庄严 一切真如法界藏
  龙树龙宫亲诵忆 实叉于阗阐微言
  一乘圆顿妙法门 见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观心口诵 当知宿有大因缘
  见闻随喜发菩提 究竟圆成藏婆若

  这第一首偈,是皈敬三宝。“稽首”,是至诚恭敬顶礼的意思。“华严真性海”,是指的法宝。华严是大经的尊称;真性海,是大经所诠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体,是竖穷、横遍,如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的样子。“种种光明遍照尊”,这是指的毗卢遮那如来,是指的佛宝。梵语毗卢遮那,译曰光明遍照。种种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量光、无碍光等十二种光明,所以称种种光明。“普贤万行所庄严”,普贤是菩萨众的代表,这句是说的僧宝。同时也是说明,这种种光明所庄严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贤万行的善因,所庄严起来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随净缘成四圣法界;随染缘,则成六凡法界,所以说一切真如,这一圣凡同具的真如法性,都分别含藏在十法界圣凡的身相中。这一句是说的自性三宝。

  华严大经,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道后,二七日中,一口气所宣说出来的无上法门。但因当时众生,急于求出生死苦、得涅槃乐,所以这“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视了。直至佛灭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始自龙宫诵出大经,大唐盛世传至我国。经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尊者,译成华文。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卷大华严经。“龙树龙宫亲诵忆,实叉于阗阐微言”。现在这两句偈,就是说的这一段故事。龙树是印度的大菩萨,实叉难陀是于阗国的高僧。这两位菩萨、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礼敬的僧宝。“一乘圆顿妙法门,见性成佛真秘典”,这是说明大华严经的主要内容。佛经的内容,为应众生根机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华严经是一乘圆教,是应高程度的菩萨根机而说的。它直接宣示了圆成佛果的微妙法门。它是一部提示修学佛法的行者,经过依法修行,见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圆满成功而证得无上佛果了。所以这第二颂,是在称赞这部法宝,是属于一乘圆顿教的微妙法门,见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宝典也。

  这第三颂,是赞叹大法难遇。能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过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种了无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亲手捧到这大法宝,亲眼看到这妙法门,亲自心观口诵到此无上法宝-大华严经。这种机遇,得来实在不易。以区区(成一)我来说吧:我本是一农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读到大华严经,那简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来我出家后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师祖,道如老和尚教我读经,但他拿的不是金刚经,也不是弥陀经,而是华严发愿文。并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验我的聪明。而我呢,又似乎曾念过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与华严结缘。后来我念佛学院,又修了几门华严科的功课,在上海又听过应慈老法师讲过华经。到台湾来以后,又帮师公南老人创立华严莲社;再听老人讲华严经。老人圆寂之后,我也学讲此大经。想起这都是多生多世,结过华严经缘的关系吧!我们应当知道,这都是在过去住中,在大乘佛法里结过了广大因缘才能得到的福报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于大乘法宝的成佛法门,不要说是手捧目观心口诵了,就是能够亲眼看到此大经,亲耳听闻到这大经的法义,就应该赶快发起菩提心来,随喜功德,恭敬供养。当知,这一法缘结下之后,这一无漏善根种下之后,迟早总是要圆成萨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长行愿文。“代正宗分”分五:(1)礼赞大经。(2)供养发愿。(3)正显愿文。(4)愿学圣贤。(5)回向功德。今(1)礼赞大经。文曰: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演宝偈之全文。布琅函之玉轴。尘尘混入。刹刹圆融。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圆教。大方广佛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这两句话,是先礼赞佛宝。我们应该知道,这部华严经,它所要介绍的依报国土,也就是佛菩萨所住的世界,名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说法、度众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华严经中毗卢遮那如来所感得净土,叫“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感得净土,叫“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感得的净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众生能忍受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是乐少苦多。苦难重重的报土。毗卢遮那如来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华藏世界”则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化区。“华藏世界”分无数组,每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华藏世界”是一个单元,二十重华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风轮,上面是水轮,在华严经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莲花,大莲花大到没有数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华藏世界”的世界种,由这世界种所成的中心“华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组“华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间十组,总共有一百一十组华藏世界。每一组的华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组华藏世界围绕,形成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也许有人要问:毗卢遮那如来怎么管得了这么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满十方一切处的,法身佛身相比虚空还大,它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法性身佛。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知识,因它是成佛的法门,成佛是凭证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卢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

  “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这是形容佛说所留下的珍贵法宝。佛陀成道以后,三七二十一天当中,把他成佛后的依报国土、正报佛身的种种庄严都介绍出来,这是因佛悟到众生觉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伟大体悟。他经过了依法修行成佛后,证得佛果的庄严,跟我们凡夫的轮回痛苦业报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赶快把这个比天还大的好消息告诉我们。在佛陀以前从未曾有人告诉过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证悟到“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的真理,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这种道理是诸法的真实相,众生心中都具备这些诸法的真理。这些诸法真理,都在众生自性心中含摄,但是众生被妄想、烦恼,缠覆住他们的自心,以致无法去发挥它的功能,但我们的真如心,始终是无欠无缺,与佛平等的。由于佛说出这些无上正觉的大道理,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法王”。“演”是演扬,“宝偈”就是佛经。“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为一偈,这些偈语,都是宣说的无上佛法,所以叫它宝偈、金文,故说“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琅函”是装置经典的一种工具,是用珍贵的宝玉,装饰成的一种盒子。珍贵的藏经,除用大经柜宝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装置于一只梓木等名贵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内,盒子特镶以珍贵的珠宝。所以叫它玉轴者,以前的佛经,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书籍在装订成册以前,总是似画轴一样的处理,这是形容装置经典的函盒的庄严华丽。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这是说这部经典所含的义理。因华严经是陈义高远,境界辽阔,常以无数的数字,表达它的深广。这众多记载诸法真理的经,以佛刹微尘数的文字语言来演说它、分办它。尘就是微尘,是世界组成的基本单元。刹就是刹土,就是佛国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说它就是地球。尘刹也代表佛经义理之丰,含摄之广,不是千卷万卷经书讲得完的,但这些义理都在“缘起性空”的基空法性上,它能够混入、能够圆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碍。形容这道理,用“理”“事”圆融,来形容它的实相,所以华严经上讲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拿这四种法界的基本理性与论点,来说明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
  “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华严经的字数,但这个数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数,中文版的八十卷经,大概只有八万个字左右。但字数多少关系不大,仅表示这大经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乘圆教”:佛教经典有五乘、三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为最高级。“一”是绝对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是最高层,无限大的形容辞,它是圆满的教义,能摄一切机,显一切理。所以圆教就是一切法的总纲,一乘圆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毗卢遮那如来成道以后,二七日中所讲出来的一部大经。“大方广”就是法,什么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张众生具有的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说“无限的大”,“方”是“方位”“轨道”,“广”就是它的作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您说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忆欧洲旅行的情况,马上巴黎铁塔在心中出现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其他银河系,您说我们的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说是一定的方轨,万物皆循其一定的方轨以运行。“广”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们这心无形无相,但一切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这心去发展出来的,对不对?所以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叫唯心论,实际上说“唯识”比较恰当。总之,这一切人类的文明,也都是这真如心造出来的。“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一切真理,觉悟人生因果的道理。“华严”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庄严,这种庄严是怎样去成就它的呢?是凭依法修行的功夫,用普贤万行的因花,去庄严起来的。一种功德譬如一朵鲜花,用无数的功德因花,去庄严这无上的佛果。佛果的庄严叫“万德庄严”,就是佛菩萨造修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是靠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本是靠佛觉悟的心去觉悟的,所以佛果就是无数的福德和智慧因华,所庄严起来的,所以叫万德庄严的佛果。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略解。就是说每个人自心上,都具备成佛的条件,只要发起菩提心来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华严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经,它的内容大义,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说明大经中万事万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这四句偈,它显示了诸法的最高真理。觉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经,以此偈为破地狱真言。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事,世间万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自心法界性去观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说“一切惟心造。”这个清净庄严、崇高无上的佛果,是我们法界心因缘生起的,这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道理,佛教我们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不到的。这四句偈语,就是诸法真理的总纲说明。

  华严灵感记说:唐朝时有一位王明干,是个凡人,他没有修行,也没有学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两位使者带走了,这两位使者就是阴差或叫鬼使,将他带到地狱门口,但他很幸运,在地狱门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个很善良的人,就趋前问他,怎么会被抓到这里来的呢?王先生说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几天的病,就被抓来此处。“凭良心说,我这一生从没做错什么事,也没犯什么法。”出家人于是看他很真诚,就教他能够脱离危险地方的四句经,这四句经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处于生死关头,因此就很快的记住这四句话,并且一直诚恳的念。不多久,这些鬼使,将他带到閰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问他:“你在世上做什么善事?”王先生说:“我只是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修行。”阎罗王说:“你总该有点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师父教他念四句经的事,告诉阎王,并将四句偈,念给阎罗王听,阎罗王一听即说:“你没有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过了三天以后,躺在床上的尸体,居然活过来了。正当此时,那些堕在地狱里的许多罪犯,听到把这四句经偈的声音后,居然也都得到超度了。佛经真是不可思议啊!以上是四句偈的由来,因此地藏经把这四句偈,列为破地狱真言。曾有位先生问我,地藏经前安著觉林菩萨的偈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说:就是凭这四句偈能破地狱的意思。这四句偈是华严经十住品觉林菩萨说的,它是万法唯心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法的中心正理。

  四句经文的意思,看来好像很平常,我们常念它也不觉得稀奇。但我们假如来观察一下,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知道这四句偈呢?知道答案的人,恐怕是很少吧。难怪地狱里受苦的人那么多。地藏菩萨为什么会被误会,他是管地狱鬼官呢?是因为民间听地藏菩萨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誓愿。并且地藏菩萨常去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一般人就误认地藏菩萨是专司管地狱的官了。甚至更编出“鬼月”的故事,说每年农历七月一日,是开鬼门关的日子,让地狱里众鬼出去度假一个月,接受人间供养,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被抓回去关起来。这种“鬼月”的故事,非常无稽、幼稚、好笑。以一般常理说,地狱跟人间的牢狱是一样的。我们有没有听说过,人间监狱里的犯人,有放假一个月,让他们出外受人招待的事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把地藏菩萨的身份给误解了。一些媒体记者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七月还未到,就在报上渲染鬼月,使得一般人误以为七月不祥,因而编出:不能搬家、不能结婚、生子、不能出外旅游、开张营业等讹传,甚至说七月出生的儿子就是“鬼儿子”的荒谬谣言。其实政府许多大官都是在七月过生日,例如郝柏村院长,就是七月过生日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希望社会有识之士,不要采信。更祈望大众传媒记者先生,不要再宣染误导!我们佛教徒,有机会要去加以纠正才好,这是是一种功德,让大家建立正知正见。不然以讹传讹,鬼话连天,不但人心不安,且会影响国计民生,并非不可能!

  华严经是一部佛说的大经,它有很高深的佛法真理,我们今天有机会听到华严经的发愿文,它也是讲华严经的道理。在如来出现品上有一段话说明华严经的珍贵,和它是不容易听到的大经。佛曰:“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这段话是说,要听到这部华严经者,必定是生在如来家,种过来来各种善因的真正法王子,才有资格听讲、读诵到,所以今天我们能听到这部经,真是千载难遇,万劫难逢的。什么是真佛子呢?真佛子有三个条件:一是从佛口生,二是从佛法生,三是得佛法分。佛又说:“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这是说,世间假若没有具备够条件的真佛子,这部华严大经,不久就要散灭掉。因为没有人能懂,大法就会自然湮灭掉啊!所以,今天在座各位,能听到这部大经,要深自庆幸。因为我们都是具备正信身份条件的真佛子,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部佛法弘扬出去,继续流传下来,让佛种不断。以上这些话是怎么说的呢?何以故呢?佛陀再加以说明:“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这话是说,普通凡夫,甚至二乘行者-即声闻乘、缘觉乘者的阿罗汉-皆不会听闻此经,因二乘之人,只想个人成就罗汉果,只想个人出三界、了生死,根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所以二乘人听不到此经,佛说此经,他们也不愿来听。当初佛说法华经时,就曾有五千声闻弟子集体退出讲场,使佛陀感到无奈。佛法难闻之说,可以想像。因为他们志不在此,所以不愿听闻华严经,更不必说“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了。“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这是说只有具备菩提心的大菩萨,才够资格受持华严经,读诵华严经,书写华严经,分别解说华严经。所以我们这次讲华严发愿文,就是要加强各位,了解华严经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当然,主要的是这篇发愿文,它比较简短易懂,能加深大家对学习华严经的信心。

  (2)供养发愿。文曰:

  常愿供养常恭敬。七处九会佛菩萨。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

  以上这一段愿文,是这篇愿文的第二段,它主要的是讲:“供养发愿”。修学华严大法,或任何佛法,发愿是第一要件。因为它是学佛重要的推动力量。没有“愿”我们学佛会疲懈;没有愿,我们会模糊前进的方向。发是发起、发动和发展。就是把所修的华严大法,以这种大修行功夫推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发起菩提心来学习、实行,而且也要让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有机会都请他们发起心来,依此华严大法修行起来。要知道,没有一位菩萨,不是靠发愿来推动它修行成功的,也没有一尊佛,不是从发愿修行而成佛的。譬如:阿弥陀佛,他当初经朋友介绍,皈依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后,成为法藏比丘。领悟佛法真理之后,一口气发了四十八条大愿,感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国土而成佛。如果没有发大誓愿,持之以恒的修行,那能成功?所以发心发愿后,就要积极进修,使之成长成功。愿有总愿、别愿。总愿就是我们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就是各个人,自个儿发的愿,地藏菩萨发的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它如普贤十大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在座各位,目前只有发通愿,不知有谁还发了别愿没有?

  从“常愿供养常恭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句经文,这就是发愿供养佛僧,求证法界的道理。供养诸佛是普贤十大愿王之第三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布施,也就是对治我们贪心的一种妙法门。我们学佛的人,要想修学佛法成功,就必须修供养,一方面对佛表示恭敬、感恩;一方面藉这种行动,来破除我们悭贪之心。修供养是有功德的,能增长我们的菩提道。供养不但是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父母、供养师长、供养我们一切亲戚朋友,和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目前社会面临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今天我们护法会会长洪读先生,告诉我说:他认识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太太,就是一位可怜的孤独老人。她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是台大法学院院长,二儿子是工程师,三儿子作生意,四儿子作医生,五儿子也是医生。平时所有儿媳,各忙各的事业、家庭。老太太变成孤寡一人,没人管,没人照顾、关怀。社会型态如此,大家都对他“爱莫能助”。所以,我们有力量去关怀老人,也是一种功德。照顾需要照顾的人,布施需要布施的人,也是一种菩萨行。供养三宝、父母、师长,一定要心怀恭敬,因为供养是一种布施的行为。佛经说:“嗔心布施,堕饿鬼道。”所以布施、供养,必须以慈悲心,恭敬为之,才有功德!“七处九会”上的诸“佛菩萨”,是指华严经是在七个地方,做九次聚会演说出来的。第一次第一会在佛成道的菩提场中,此次会主是普贤菩萨,一共说了十一卷,六品经。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六品经,会主是文殊师利菩萨,有四十一单位的菩萨到会听经。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会主是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第四次集会于夜摩天宫,以功德林菩萨会主,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与地藏经上的觉林菩萨是一道的。第五次集会在兜率天宫,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以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十回向法门,计有三品,十二卷经文。修行法门一共是有五十二个阶位,例如我们教育层次分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班、博士班等不同阶位一样。前面说十信位是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是贤人位。第六次说法的地方,在他化自在天宫,是欲界最高的一重天,说十地法门。十地是圣人位子,即是说:修到十地位的菩萨,就断了烦恼,证了真理,证到十地圆满真理时,就到了等觉菩萨的位子了,快要成佛了。

  第七会再回到普光明殿,说等、妙觉法门,就是成佛前的一个阶位。这就譬如我们博士课程已上完了,但论文还没通过,论文一通过就是博士了。学佛的论文一通过,就是妙觉位的佛了。第八次集会亦在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一品,共七卷经。这是圆融法门。前面说的是一个一个位置的修,一个一个位置的证,圆融法门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前面七次集会说的是理论,第八次集会则是偏重讲实行,这次会主也是普贤菩萨。第九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从实行当中去求证,这是个取证的法门。以上说的是华严经的内容大概。由于七个地方,九次集会,每次都有佛、有菩萨参与,所以叫“七处九会佛菩萨”。

  第二个愿望是“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这是说希望能常常证入,契悟华严真理。“入”是深入,即是深入的证悟到华严大法的最高真理,并为他人宣说,使大家都能得到华严大法的利益。“五周四分”,五周的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是讲佛果庄严;第二周分二段,第一段共三十一品经,前面二十九品叫“差别因果周”后面二品叫“平等因果周”。差别因果周是列述学佛过程,要经历五十二个位子,循序进升,由凡夫到佛果;平等因果周是圆融法门,那是圆修圆证的。离世间品是“成行因果周”,后面的入法界品则叫“证入因果周”。这是四分五周的简介。华严经虽然内容浩瀚,但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很容易去理解。希望大家发心研修,以后能常证入、宣说这无上法宝的大华严经。

  “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刹尘就是我们所讲的微尘数世界。“九十”,十就是十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九就是本位数不算,在外围的佛刹微尘世界。整句就是常常发愿,恭敬供养,整个微尘数世界的大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说我们要常常的契悟,深入华严经以自求了解,并要常常发心为他人宣说华严经的义理,这就是修学华严大法的菩萨们,要修行的菩萨道。菩萨道的整个内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这两件大事。我们华严学人,要能发愿切实做到,菩萨道方能完成。

  (3)正显愿文?文曰

  “伏愿弟子,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

  以上这段文字很简单,也很好懂。“如是经典”就是指上面所提到过的“七处九会”佛菩萨所说,菩萨弟子所集结的大华严经。我们发愿修学大华严经法门,希望耳中能常听闻到华严经的名字和内容;口中也有机会能常读诵到大华严经;手中也能常有机会书写到大华严经,以广流通(这是因为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所以经书流通推广,都要靠动手书写)。心中要能常常体悟到大华严经的道理。这里一共有五个愿望。希望能在我身肢体五处,虔诚切实地做好修学、弘扬华严法门。“伏愿弟子”,这是守遂禅师,很诚恳地在佛菩萨面前乞求发愿,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学到大华严经。因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嘛!所以说“生生世世”。我们修学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诉我们说:“人生难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种善根以确保人身不失。佛陀还曾说过一个比方,人类众生失去人身的机会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么多;而轮回转世,再得人身的机会,则少得可怜,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么一点点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别有多大呢?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说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以后,就知道能够修善业、断烦恼。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大妄语就是没有修行而装模作样,自称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现代佛等,骗人去供养他,说这种大妄语的人,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堕落地狱。“生生世世”是指时间,“在在处处”是指空间,到那里都修行,连出外旅行都带上佛经、佛像,不忘修行。这样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业增长,让我们很顺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达到成佛的目的为止。像这样“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的修行华严经的人有没有呢?有的!我们华严宗的二祖智俨和尚,又叫至相尊者,这位祖师是隋朝开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法顺和尚座下剃度之后,就在放大藏经的柜子内,去选择他要读的经典。他毫无目的的去摸柜子中的经书,在没有预设立场的选择,没有用意的情况下,他抓到了大华严经。智俨和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根本法轮。他知道这种机遇,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他内心十分感谢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发愿,才有这种机遇。因此他下定决心修学华严经,礼拜初祖杜顺和尚为师。他老师听到说他在经柜中摸到大华严经,也为他高兴地说:“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过华严经,才能有这种机会。因此年轻人,你们既能有机会修学,不要错过,要好好的学习啊!”智俨和尚在老师鼓励赞许之下,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大华严经。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国和尚,对智俨和尚说:“你要想得到华严经的奥义,首先要注意华严经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门,能把六相法门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华严经的大意了。”所以智俨和尚得到这份指示后,对十地品特别发心学习。结果,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就把十地品的六相义搞通了。后来他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解释华严经。还有《华严经十玄门》等著作。华严宗虽然是是初祖法顺和尚开创的,但智俨和尚的著作贡献很大,故被后人尊为“华严二祖”。他为什么做到这样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常见到华严经的结果。三祖贤首国师,曾参与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原来东晋时代从天竺传来的华严经,只有六十卷,经文不完全,因为梵文只来了三万六千偈,与原来十万偈相差相多。贤首国师受邀到宫中讲华严经,把经文不全的情形,告知当时武则天女皇。后经武则天女皇多方探访,听说于阗国王珍藏有全部华严烃,乃遗使者往求请。于阗国是一个小国家,其王闻大唐国王要请经,那敢怠慢,赶紧把全部梵文华严经准备好交付来使,并介绍了国内一位饱学法师,随大经来中国帮忙翻译。这位法师就是实叉难陀尊者。大经来后,武则天女皇安排在洛阳行宫中的佛授记寺里,进行翻译工作。当译经开始时,有一瑞相。就是洛阳地区,本已久旱不雨。开始译经的当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则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兴,说这是大乘法宝带来的瑞相。译经完成后,贤首国师受邀讲华严经。在贤首国师开讲时,大地感得震动。地动与地震似乎不同,地震会带来灾害,地动则是一种祥瑞之兆,这是八十华严翻译时的一些传说。三祖一生讲过三十多次华严大经,这是“口中常诵,如是经典”的代表。至于“手中常书,如是经典”,什么人手中常常书写华严经最多呢?那就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清凉国师生就异相,身高九尺四寸,双手垂下过膝,两耳垂直,口中有四十颗牙齿,眼睛夜里可以发光,晚上看书不用点灯。据说清朝乾隆时,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这位大学者,眼睛夜里也可发光。清凉国师是浙江会稽人,脑筋非常好,据说一天可念一万多字的书,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岁出家,先学参禅。后来到五台山去学华严经,一方面写华严经经文,一方面写华严经大疏钞。他华严经注解写得最多了。“疏”是解释经文,“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国师一共写了《华严大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有九十卷,合计一百五十卷,把华严经的义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可算是写华严经最多的人了。他并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为“全国大僧统清凉国师”。四祖清凉国师活到一百零二岁,一生历经九朝,有七个皇帝拜他为国师,所谓:“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临圆寂时,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六待遣言,其中有两句名言说:“当我在时,你们什么事都依赖我,现在我走了,你们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难破长夜之昏,慈母难顾身后之子。”清凉国师堪称是“手中常书如是经典”的代表了。至于“心中常悟如是经典”的代表,要推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初祖德号法顺,因为他俗姓杜,所以习惯上大家称他杜顺和尚。杜顺祖师最初是学禅的,而且很有成就,后来转诵华严大经,为什么说他悟华严经为第一呢?他念华严经后,写出了第一部著作,叫《华严法界三观》和《华严五教观门》。就是把华严经的义理悟通了,才能写出这两部不朽的著作,是华严宗开宗立教的基础。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来转世,所以说到“心中常悟,如是经典”,要以初祖杜顺和尚为榜样了。杜顺和尚有很多神迹的故事,这在《高僧传》里有记载著。

  华严五祖叫宗密禅师,他本来是一位禅功很深的大禅师。后来读到清凉国师的《华严疏钞》,由于宗密禅师原本是一贡生,学问很好,儒学根基深厚,饱读经书。后来进京赴考时,遇到道圆禅师说法,遂出家习禅。以后读到清凉国师的《疏钞》后,十分佩服,认为华严理论之高,没有第二,因此想拜清凉国师为师父,自己写信毛遂自荐。清凉国师当时年纪也很大了,看到写信的人很诚恳地想拜他为师,非常高兴,就写信要他进京。见面之后,知其禅讲俱通,因对宗密禅师说:“将来与我同游华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机缘,宗密禅师后来成为华严宗的五祖;他写了很多著作,主张“禅教合一”。过去参禅的人看不起讲经的人,讲经的人也看不起参禅的人。为什么呢?讲经的人说参禅的人不立文字嘛!专门喜欢说不话,而参禅的人又笑讲经的人是书呆子,两方互相批评,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张,经是佛口讲出来的,而禅是佛心悟出来的,佛口与心不该有矛盾,而是互相调和,因此主张禅教合一,遂写了一部《禅源诸诠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书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这是华严宗的五代祖师,在此顺便提出介绍一下。

  (4)愿学圣贤 文曰:

  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如经所说。愿悉证明。愿如善财菩萨。愿如文殊师利菩萨。愿如弥勒菩萨。愿如普贤菩萨。愿如观世音菩萨。愿如毗卢遮那佛。
  这是长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愿学圣贤”。

  华严经本是修学圣贤的大法,所谓成佛的法门,也叫做根本法轮。华严经八十卷,从头到尾,都在说明修学成佛的理论与层次,由凡夫说到佛果。必须有深厚的善根,广大的因缘,才能够遇到、读诵到、礼拜到,也才能听讲到。所以我们要发起一份稀有的虔诚心,跟随守遂禅师来发愿学习。大华严法门,是由过去许多诸佛、菩萨,演说弘扬出来的,也是诸佛菩萨成就佛道的一个轨迹。我们想在佛法学习中,从凡夫修到修果,必须学习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愿生生世世”,就是发恒常心。因为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学。“在在处处”的学,我们在凡夫位时,虽然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发愿往生净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报,或声闻、缘觉的二乘果报,乃至转到任何一趣,只要不忘记这个大愿,记住这个大法,并且要依愿认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如文殊师利菩萨,开导善财童子,进修华严大法时一样,他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缘。”“善知识”是修学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辈,他对我们修学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访善知识,不要错失任何一个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华藏世界的一切圣贤”,那是指文殊菩萨介绍给善财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机缘我们也要去参访的。参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已经在理性的智慧法门,得到相当的证悟。普贤菩萨更以十大愿王,鼓励他完成福德门的实修,乃是到达佛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进修当中,要能常蒙善知识的开导、鼓励和摄受,道业才能精进不懈。“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亲近二字,“亲”者亲敬,“近”者是依附,是侍从的意思。我们去投奔老师,希望老师能接纳我、摄受我,把我当一个弟子来教导我。华藏世界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十方佛刹微尘数的世界都在内,所有华藏世界的圣贤,我都希望他能接纳我,教导我。“圣”就是证了圣道真理的菩萨,“贤”就是修学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学人,都是贤人。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圣人。遇到善知识、圣贤学者,给我们指引、开示,我们就能像善财童子一般,在一生当中完成学佛大事,所以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这是希望华藏世界的诸位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都能够慈悲摄受我们,接纳我们,教化我们。“摄受”是摄化,接纳的意思。就是希望华藏世界诸位圣贤,能够以大慈悲心来安定我们学佛的心,来扫除我们学佛道上的一切障碍。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接引的。但有时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善知识也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以调御,甚至给与折伏。

  “如经所说,愿悉证明”,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接引众生、摄受众生的事迹,在经典中随处可见。这些事例,现在也希望能运用到我们身上来。就是诚恳的希望诸佛菩萨,也能如经上所记载的那样慈悲方便,来摄化我们、教导我们。“愿如善财菩萨”,这是指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摄化众生的实际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谈,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证的。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主角。华严经第四分入法界品说:当教主毗卢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说完离世间品,把所有修学佛法的课程、进度,介绍完毕以后,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师利菩萨,率领六千比丘,辞别世尊,走出菩提场,走向人间,到达福城东际的一座大塔庙前面,展开弘法工作。听众当中有福城中颇具名望的长者、居士、善信男女、社会大众,还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财。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财,是因他出生时,家中突然涌出各种珍宝财物,父母亲请相师来占相,相师说:“此儿有大福报”。故为之取名善财。有大福报是因,财物忽然涌现是果,这是因果感招。

  善财童子听完文殊师利菩萨弘法以后,心生无限喜悦,对佛法钦慕之心到达沸点。弘法大会虽已完毕,他犹依恋在场不肯离去。文殊师利菩萨看眼里,知此大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摄受他、开导他,使其发菩提心,修学佛法。鼓励他去访诸善知识,为学佛之方便。善财童子尊嘱走向南方,经过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参访弥勒菩萨,进入弥勒楼阁。弥勒楼阁代表佛法中心,善财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弥勒菩萨要他再回去拜访文殊菩萨,请示法要。文殊菩萨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经一百一十城,摸著善财童子的头顶而开示他说:“你现在已经圆满了智慧门,但是福德门还需进修,你再去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会告诉你,如何再行圆修福德。”所以后面有普贤十大愿王的开示。我们现在流行的华严经有八十卷,最后翻译过来的一部华严经是四十卷,实际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我们现在读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识,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善财童子的老师,也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过去世曾经成过了三次佛。他与观世音菩萨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为了度众生,不惜辛苦,再现菩萨身,到娑婆世界来。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愿,故结合成毗卢遮那佛的左右胁士。

  第三位大善知识是弥勒佛,人称欢喜佛,他常以笑脸迎人。他最初学佛,是跟一位“慈氏如来”参学的。慈氏如来传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后来他也以慈氏为号,印度梵文叫梅呾丽耶、阿逸多,中国话叫“慈无能胜”。弥勒佛原来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心修学佛法的,但因释迦牟尼佛比较认真精进,所以释迦牟尼佛较弥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这是因弥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处去与人结缘的缘故。法华经上说他“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也就是说他不用功、贪玩,则是形容过火了。实际上他也是很精进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肠来摄世度生,所以后来他也在释迦佛法中,助扬法化,乃蒙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下生经说:“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要来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继释牟尼佛后的第一位候补佛了。弥勒菩萨曾在中国浙江奉化地方显化过,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经常背一布袋,把别人布施他的钱放入口袋,但从未见他打开布袋取钱用过,也没人知道他钱用在那儿。那为什么知道他是弥勒佛来化现的呢?他临入灭时,说了四句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度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是有关弥勒菩萨的一些故事。

  前面说过: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古佛再来,在我们人间,他也曾现过身。现在把菩萨在我国现身的另一故事说一说。在华严经的感应故事上说:有两位外国比丘,来我国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萨的道场),这两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担心时,发现山边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绳床上打坐,两位比丘趋前请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处,拒之。但他又指示两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边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儿修行,可以挂单。于是两位外国比丘,依言前往,突然发现路途明亮,并顺利找到山洞。回头忽然看到该比丘尼,正在读诵华严经,口中放出祥光,照耀山间路面,甚为明亮。两位外国比丘感其慈悲帮助,次日趋谢,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师利菩萨度人的化身无疑。菩萨现化身度众生的故事,是很多的。传载华严初祖法顺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参阅华严五祖传记。以下再介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他代表大行、大愿,在中国化现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这事迹在宋朝范成大的著作中有记载。普贤菩萨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众与他共修。据说他曾化身为一比丘,在四川乐山三江会流的地方,开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废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过往的大小船只,免于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乐山大佛。

  再来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时佛号叫“正法明佛”。他的学佛老师,佛号“观世音”如来,老师传授他“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法门。简称“大悲咒”。菩萨以大悲咒度了很多众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险、苦难,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灵验的。观世音菩萨得了这法门以后,也发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弥陀佛所说:“念了我的名号者,若不能生极乐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样的意思。观音菩萨行化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灵感,故事很多。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的,都很熟悉。他随时以三十二种应化身,来度化众生。观心萻菩萨有求化必应的伟大神力,感人甚深。这种慈悲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者修学的对象。

  再来就是要介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上曾详示过毗卢遮那佛的学佛经过。在〈如来出现品〉说:佛当初是位王子,后来先后到到三尊佛开示摄化,成为天王,再由天王进修成佛果。毗卢遮那佛也就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释迦牟尼佛当初学佛的过程,我们都在佛传里读过了。至于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华严经上说,他在多少劫数以前就已经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守遂禅师要发愿学习圣贤,就举出经上主要的几尊佛、菩萨,来做为他学习的对象。以上是第四段“愿学圣贤”。

  III、总回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称经功德,以此发愿功德,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解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冤业;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福智。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守遂禅师最后发愿,希望凭此称经功德、发愿功德,把自己及尽法界、尽虚空界的众生,所有无始以来的无量罪垢消除掉,把无量冤业解除掉,把他所有的无量福德、智慧,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与他一般地修学佛法,完成佛果。

  称经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礼赞大经。供养、发愿、就是第二段,第三、正显愿文,第四段的愿学圣贤,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称经功德、发愿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来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业、集福智等三件大事。“四恩三有”是学佛者的报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释迦教主恩。但新译的经书,则所列四恩,也有为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的。“三有”就是三界众生,为什么三界众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后面的生死。因为众生在未证罗汉果以前,未能了生死。“三有”代表一切众生,“四恩”代表有恩于我们的人及机构。也就是把我们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与一切于我们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众生等共享。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佛道可成。因为没有众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没有对象,功德也没地方去做。所以众生对我们是有恩的,给与“四恩三有”做什么呢?第一: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无始以来,众生因一念不觉,无明蒙蔽而起惑造业,起诸烦恼恼,造诸恶业,轮转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导,所以希望把这内心的罪垢消除,使内心趋向光明。第二是要解除冤业;因为冤业是最可怕的障碍,不消除,修道是不能顺利进行的。什么是冤业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与他人所结的财物的纠纷、感情的纠葛,尤其是谋财害命等重大的冤业,感报最强烈。这些冤业一天不消除,我们在菩萨道上,就一天没法成功,它会障碍我们修道。譬如今天我们本来要去听讲佛经,突然之间有了事情发生,来障碍我们听经。其它事业发展上,学业完成上的障碍,也常会因冤业造成障碍。碰到冤业,我们要赶快忏悔,把冤业解除掉,什么理想事功,皆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如想平平稳稳走向修学成功的路程。以上二点很重要!第一把心里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业解除,使内心清净。然后第三,再发愿:“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的福德和智慧。”以这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共同畅游于华藏庄严海,共同进入到菩提大道场去”。圆满功德。成就佛果!

  当然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没有的话,这个世界国土里,根本就不会有佛法存在。那我们今生也听不到佛法呀!这是肯定的。今天能够来听经、拜佛,主客观环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点福德善根,都会发生这种作用的。从前佛在世时,有一农夫到灵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两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去观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这二位大弟子一观察之后,说道:“回禀世尊,此人无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无善根,怎会跑来找我要求出家呢?原来罗汉只能观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观不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亲自观察,原来此人在五百以前,念过一声“南无佛”,这一声佛号,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缘,因此他还是会修行得道的。所以无量劫以来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会消失掉的,智慧会跟随你,福德也会跟随你。所以我们把它修集起来,修集起来以后做什么用呢?“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啊!这两句话,也是华严圆教的修行成就,所谓:“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缘念了华严经,我们的功德迟早都会圆满的,只要提心种子种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学佛最难是初发心,发了心,就同成佛一样了。所以经上说:“发心毕竟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难”。今天我们有缘共同来研究、学习,守遂禅师这篇发愿文,自己也来发愿,凭此愿力,我们也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道场就是我们成佛的法菩提场。隋炀帝时,定寺院一律叫道场;讲经的地方、参禅的地方都叫道场。“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证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一次的佛学讲座,讲到今天刚好圆满。有劳各位拥护道场,参加听讲。祝福各位法喜充满!菩提道成。谢谢各位!

  新修华严经疏钞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华藏教主毗卢遮那如来,成等正觉之后,于二七日中,为诸菩萨大众,所开示之微妙圣典。其内容所阐发者,总为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之不二法门。怎奈众生障深慧浅,懵然不觉,小根二乘,亦难领悟,所谓虽同处寂场,实无异隔世。有眼不识遮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致使无上法宝、至圣纶音,隐没不彰者垂七百年。迨至龙树菩萨兴,始从龙宫诵出,有觉贤上士者,闻悉大法转世,爰乃策杖西征,于遮拘盘国,求得梵本归。因朝野志士,缁素名流,协力资助,遂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为华,得经六十卷。二祖云华和尚,作《搜玄记》,以疏其义。及至唐代,三祖法贤首国师,尝感大经不全;武后发心,遣使于阗,求得完本。并得实叉难陀尊者,偕来移译,得经八十卷。喜文义之已周,藏公乃为作《疏》,以为注释,惜未完成灭。迨四祖清凉国师应世,乃发心为新经作《疏》,以释经文,并作《随疏演义钞》百卷,用解《疏》义。学者至是,方喜欲游华藏,得其津梁矣。然历时未几,即遭世乱,致《疏钞》宝典,流落异邦,数十百年,方始随还。有宋晋水法师,特发大心,录《疏》以注经;经有妙明比丘,会《钞》入《疏》,方便学人。但因秉笔既殊其人,而著眼亦难一其义,以致文词标列,前后失序,章段编置、疏密亦参差而有出入。良以人地既非一辈,时间又隔多年,自难一其意旨,而顺其文墨焉。至民国初年,抗战期间,有徐蔚如居士者,弘扬大经,仰慕《疏钞》,努力研习,会校诸本,觉其内容,颇有异同;因知现行之《疏钞》,已非清凉之原作矣。蔚公长者,列举其失,大有二:即“厘会之不当,删节之不完”;另有“科判之倒回,断接之不齐”。诸如此敝,实难列举。目睹先祖佳构,遭此窜乱,萦怀胸际,难以轻释。乃与蒋竹庄、李圆净、黄幼希等诸居士谋,决定发愿重治。并征集同愿,组成“华严疏钞编印会”,广募时贤,共襄胜举。并礼请华严座主,应慈长老,出任导师,期其必成也。经诸大德,协力同心,经数年之艰辛奋斗,终成今日吾人捧读之《华严疏钞会本》矣。是诚四祖心血,重光于世之莫大因缘也。(注:引号用句,录自持松上师《疏钞会本序》)

  会本之出,美则美矣,然犹未尽善焉。曾闻先师祖南公,慨叹《华严疏钞会本》之难读。(一)于习讲大经之后,参考《疏钞会本》,亦尝苦其头绪纷繁,难究其极。乃时兴重修之念。尤其此一《华严疏钞》,实乃当今修学华严大经者之唯一参考书,其难读如此,谅必堵塞不少志愿修学大经者之壮志也。思之,重思之。以为欲解此一缺失,唯有出之重会本之一途。此志既决,乃于年前提出有关计划,商诸莲社住持贤度法师,得其满心赞同,遂延聘知识大德,以负其专责。幸得高明道、许洋主两位教授,发心成就。并由贤度住持,征召华严专宗学院第三届研究所毕业生,释心观、释修德、释自庄、释体成、释慧学、释体信等诸仁者,组成“新修华严经疏钞整编会”,参与工作,助成其事。开始先行修订华严疏钞,经两年余之集体审阅,并加新式标点符号,分章分段,搜查引文出处,编定索引、目录等工作,务求其翔实。兹已接近完成,准备出版。主事者,以为此一修订工程,无限艰难。出版流通,不可无序,介绍重新修订之经过。余忝为主修,责无旁贷,乃简述修订始末如上。或有未尽善处,尚祈读者大德,不吝指教!是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六月四日于华严莲社退居寮

  印海法师译日人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序

  华严经这部经,它昏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它的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计有三种译本。一是晋朝佛陀跋陀罗尊者译的六十华严,习惯上称它为晋经,或旧经。二是唐武则实叉难陀法师所译的八十华严,一般人称它为新经。三是唐德宗朝般若三藏所译的四十华严,这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本。在这三种版本当中,最为人们所爱研读的,当推被称为新经的八十卷的华严经。

  在这三种华严经的注疏资料方面,六十华严有至相尊者的华严经搜玄记,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或单称之为华严经略疏。另有华严孔目章、华严十玄门、五十要问答等。法藏贤首国师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单称为探玄记),以及华严五教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旨归、华严八会纲目、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等。八十华严有澄观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悬谈、华严经七处九会颂、华严策略等。四十华严有清凉国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圭峰宗密大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钞、华严原人论。他若杜顺和尚的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二书,则为阐则华严观行之宝典,亦为华严创宗要籍。

  至于宋朝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章分科、复古记、焚薪记,观复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义苑疏,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净源的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戒环的华严经纲要,明朝彭际清的华严念佛三昧论,清朝续法的华严贤首五教仪、科注、断证、开蒙,通理的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民国霭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等,皆有功于研读华严大经的重要参考书籍。

  华严经的产生过程是,毗卢遮那佛在七个地方分九次集会,把它宣说出来的。第一次集会是在摩竭提国阿兰惹法菩提场,所说的内容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庄严因果法门,旨在劝诱众生,对人人本具的佛果功德庄严建立信心。有世主妙严品等十一卷经,清凉大疏称此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二次集会在普光明殿,所说为十信法门,提示修行信心的方法,要众生遵以建立十种净信,作为入佛之基础。有如来名号品等六品四卷经文。第三次集会是在忉利天宫,所说为十住法门,提示众生发心修行梵行,并究明佛陀正法。有忉利天宫品等六品三卷经文。第四会在夜摩天宫,所说为十行法门,要众生依所信佛法力行实践。有升夜摩天宫品等四品三卷经文。第五会在兜率天宫,所说为十回向法门,指示众生于自利之外应发心利他。有升兜率天宫品等三品十二卷经文。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所说为十地法门(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属贤人位,此十地为圣人位。因此,十地菩萨已能亲证法性而得法身。圣贤有隔,所以越过化乐天宫而直登他化。)示菩萨以十度方便,以直超极果。有十地一品六卷经文。第七次集会再到普光明殿,所说为妙觉因圆果满法门。有十定品等十一品十三卷经文。于中前六品说因圆,后五品说果满。又十定品至菩萨住处品为等觉法,佛不思议法品至随好品为妙觉法。又二会到七会所有内容,清凉大疏称之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三临普光明殿,所为普贤大行六位顿成圆融法门,有离世间一品七卷经文,清凉大疏称此为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次法会在室罗筏国逝多林园举行,所说为入法界法门。有入法界一品二十一卷经文。本品又分本末二会,本会自六十卷至六十一卷后分,说果法界法门,名顿入法界。从六十一卷后分至经末为末会,说因法界法门,名渐入法界,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清凉大疏称此品为依人证入成德分。以上约能诠说,总此九会而为四分。

  若约所诠说,则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一、所信因果周,就是第一会中六品经文,说如来依正庄严因果法门。其中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其本因,令人信乐。二为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至第七会。所说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差别因果法门,共二十九品。于中前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故名差别因果周。又第七会中最后两品说平等因果法门。即普贤行品说平等因,因赅果海;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果彻因源。因果交彻,平等不二,故第三名平等因果周。第八会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门,前分明五位因,后分显八相果,以因行成果行,故第四名成行因果周。第九会说入法界法门,前分本会说佛果大用,后分末会显菩萨起用修因。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第五名证入因果周。以上所述,属于华经的宗教部分。

  华严经的哲学部分又如何呢?清凉大疏取贤首“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那就是说,华严经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上面。所谓法界,“法”之一字,它代表了诸法的总相,包含了一切事、一切理、理事无碍等义理。此一门义理又蕴藏著一切诸事理的运行轨则,及各各保持其独特的自性。“界”之一字,具有性、分齐及因的三种意义。性即诸法之自体性,分齐乃诸法之界限分位,因即诸法之因种,一切诸法所由生也。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即此之谓。缘起者,亦曰性起,诸法称性之大用也。理实者,法界之总体也。因果者,法界之事相也。良以华严一经,旨在开示众生,修行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极果。而这个法界缘起理实因果,又一一皆同理实,一一皆是缘起。原来所谓理实者,虚旷寂寥,实相无相;而缘起者,万德纷然,庄严法界。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就是此意。这理实与缘起,说无碍显现的话,那么真妄交彻,就凡夫心可以见到佛心。如果理实与缘起成的话,么福慧双修,依据根本智而求得佛正智。再者用理实来融因果,那么互相涉入,无尽重重。假如把缘起教法,会归到法界,那么交映融通、隐隐难穷。所谓“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所谓六相圆融、十玄缘起,实乃此一哲理的喻显。这就是华严一经,哲学思想的最高理趣。

  我旅美学人海法师,在加州洛杉矶市,蒙特娄公园创立道场,弘扬正法。对于华严大教,尤其用心阐述。最近他以好几个月的时间,把日本人龟川教信所著的华严学一书,翻译成中文。从他寄来的该书目次,可以看出这部译作的内容相当充实,于华严大经的出现、成立、历史传承,乃至研修注疏,都有详尽的介绍,堪称为研治华严的最佳参考典籍。至于他那译笔的信实、文字的典雅,尤其令激赏不已。现在他的书已译成,准备出版,承他不弃,要我写一篇序文。我想到,毗卢性海,浩瀚汪洋,义理幽微,难测难知。我虽两承祖训,力耕大经,但终觉慧浅学疏,所知实少。现在祗有就我蠡测所得,略陈一二,就教于学海高明,希望能得到宝贵的指教,实在不敢说它是序文啊!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十月十日写于台北华严莲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补义序

  夫华严大经,乃我毗卢遮那如来,初成正觉,二七日中,一时顿演,乘性直谈之根本法轮。启六位之圆因,显一乘之极果,昭示众生,佛性平等,苟能依法虔修,人人皆可成佛。一旦翻妄归真,真穷惑尽,法界圆彰,顿登大觉之妙法门也。

  惟以陈意高远,理趣深邃,人天凡外,难领斯旨。有眼不识遮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唯求自了,竞趋化城。致令大法,隐匿不显者,凡七百年。迨龙树大士兴,入龙宫,诵梵筴出,慧日始重曜于人间,大法乃再现于当世。支法领、释慧严两法将,请得玄文,圣教方东传来兹土,释觉贤、释喜学二尊者,先后移译,华夏乃获诵此真诠。经五祖之悉心阐扬,仗明君之大力护持,一真法界之佛光,于焉焕发乎中天;三时五教之判释,六相十玄之圣道,普天同遵,十方皈依。如来一代时教之宗旨,遂乃大宏于天下。

  迨乎时临末季,法运秋晚,玄言妙旨,领悟乏人。毗卢性海,久不扬波。直至民国肇造,国体更张,法运乃得随国运以同兴,大匠继出,法轮遂跟时轮而大转。有月霞上人者,再来之大菩萨也。创华严大学于沪滨,灌莘莘学子以法乳。一时人才辈出,龙象济济,象教露重振之良机;一乘广播,法音遐宣,华藏著中兴之征兆。智光、应慈二大师,演华严三经于国内;常惺、霭亭两巨臂,扬贤首五教于海外;光孝南公,创华严莲社于台北,讲诵华严;座下法孙,树法幢于美西,亦弘大经。创学院以培育僧才,开法筵而随方设化。华藏玄门,到处宏开,毗卢性海,波涛壮观。僧众修学,固多崇重于本宗,居士弘演,尤硕五教之成就。

  有曾嵩山居士者,大权示现之菩萨也。潜心内典,钻研佛乘,于性相空有之义境,具智达识解之神会。近来,尤致力于杂华大经,更体悟于一乘宗旨。为益利自修,并法施多众,乃就本宗三祖,贤首国师所著:“修华严奥旨妾尽还源观”,加以补充,命名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补义”,亦名“一乘成佛道理”,又称“华严法界缘起论”一书。付梓流通,并承不弃,嘱为之序。余捧读一过,深佩其悲心横溢,智慧超群!良以三祖之此一著作,旨在提示学佛行人,以修学并重,不可作废之重要指针。嵩山居士,尊崇祖师为法为人之至意,特发大心加以注释,方便学人阅读依行。根据四祖,清凉国师华严大疏钞,博引详注,探幽显微,行文畅达,述理明彻,诚不易多觏之力作也。余既饱饫法味,未可偏私;理应广介诸方,共享法乐!是为序。
  华严学人成一序于中华民国八十三年秋节后十日

  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亦名《大不思议解脱经》,乃毗卢遮那如来,提示众生修行成佛之庄严法门也。其境界辽阔,无有涯边;其义理深广,浅识难知。然则其究竟理趣,果何在耶?我三祖贤首国师,尝谓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其宗”,可知此一大之理论基础,建立于“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之上。所谓“法界”者,“法”乃一切诸法之总相,含摄一切事、一切理、理事无碍等义理。就其法之本身言,则有轨持二义,盖一切诸法事理之生起运行,皆有其一定之轨则,令人对之取得正确之了解。又彼一切诸法,各各保持其固有之自性,并行于世间而适性存在。所言“界”者,具性、分、因三义,“性”即诸法之自体性;“分”是分齐义,即一切诸法之界限;“因”是因种义,一切诸法所由生也。盖世间诸法,各具自性,不相混杂;各有界限,不相紊乱;各具生因,绵延不绝。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即此之谓。所言“缘起”者,亦曰“性起”,诸法称性发展之大用也。言“理实”,即法界之总体也。“因果”者,法界事物之总相也。良以华严经旨在开示众生修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极果。而此“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一一皆同理实,一一皆是缘起。法界理实,虚旷寂寥,实相无相;而缘起因果,万德纷然,庄严法界。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即此意之说明。据此推演,则真妄交彻,就凡心以见佛心;福慧双修,即本智而成佛智。又若将堙实以融因果,则互相涉入,无重重;使缘起教,会归法界,则交映融通,隐隐难穷。此即所谓:“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盖六相圆融、十玄缘起之哲理,实乃华严一经哲学思想之所在。吾人研读大经,于此等处,若能有所悟入,则学佛大业,不难圆成矣。

  陈英善教授者,具大善根,夙发大心,志欲一探华藏玄门,毗卢性海之究竟,经多年钻研,喜有所得,乃依其所得,著成《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专文,要将毗卢遮那体证之甚深境界,以理论方式表达出来,吸引有心学人,将此“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无上妙理,落实于普贤圆因上,以契入华藏世界海,而证入法界。此之悲心大愿,实乃大菩萨人之慈悲愿行,非彼排比文字,说食数宝者,可以同日而语也。文成而后,问序于余,余读其佳文,感其悲愿,乃随喜功德,赞善如上,以为之序!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端节后十日于台北华严莲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普贤十愿里面,第四愿是“忏悔业障”。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自己过失,不见别人过失,再能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这就叫忏悔业障。忏悔是大小乘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的,都是不知道修忏悔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