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觉情书 第三篇 与生俱来的亲情 - 亲子关系面对面
2014/9/4   热度:280
圣严法师:觉情书 第三篇 与生俱来的亲情 - 亲子关系面对面 问:《父母恩重难报经》里的「十恩」,详尽描绘亲恩的伟大,做子女的是不是也能回报呢? 答:在佛经里,都是鼓励儿女要孝顺父母,却没有强调父母要如何爱孩子,这不是不主张父母应该爱孩子,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条件,是自然的,这份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态度,往往是小的时候需要父母、倚赖父母,长大以后渐渐学习独立,开始自己思考,有独立的行动和生活方式,就不需要父母了!然而,当我们成年独立时,父母也年老了,这时最需要我们的奉养。 中国儒家中的五伦思想,第一伦就是说到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佛经里也特别重视孝顺父母,比喻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即使父母没有养育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仍深如海。这是形容无论怎么报答父母,都没办法报答完尽。 另外,还有一个比喻,是要我们把父母挑在肩头上,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父亲、母亲若不能走路了,照顾他们的责任就在我们的肩头上,我们一辈子、两辈子,一百辈子都这样服侍父母,也还不够报答父母亲的生身之恩。 佛法虽然是讲出世,但是必须先把「人」应尽的本分做好。不孝顺父母的人,可能连做人都有问题。连父母都不孝顺,对自己配偶的感情,可能也只是功利性质的爱,不是没有条件的付出;对朋友之间,可能更是寡情不义。所以,讲到道德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亲情。 问:我们常听说孩子出生是来讨债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真的是相欠债吗? 答:这种说法是中国人的一种通俗讲法,站在佛教的立场,亲子关系是从无量世以来彼此结了缘而成为一家人,结缘的时候,可能在互动之间有过伤害或帮助,这互相的帮助或伤害,有的多、有的少。若是彼此帮助得多,亲情就会相当浓厚。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完全一点摩擦也没有的情形很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也都有烦恼,总是会有一些摩擦。虽然彼此之间有帮助,但也常发生摩擦,因此也就会相互亏欠了。在彼此互欠的关系里,不是哪一个是欠债的债主,或哪一个是负债的人,而是互欠。 当孩子难带时,我们所付出的苦心更是加倍,此时也最能体会「父母恩重难报」呀!所以,我常常跟父母们说:「孩子难带,你才知道做父母不容易,也才知道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多会带自己,此时更能感恩父母。」 遇到不好带的孩子,才知道要感恩父母,当自己也学会很多方法、耐心把孩子带大,自己也能成长得更多;遇到小孩很好带,这表示孩子是来报恩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他一下子就长大了!这怎么能说他是来讨债的? 所以,从这两方面思考,孩子都不是来讨债的,他们是来帮助自己,是菩萨、恩人,是来报恩的。 问:法师经常在东西方社会奔走传法,是否曾观察过这两种社会里,亲子关系的异同?有没有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 答:西方社会里的父母较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譬如在西方,如果父母有很好的职业,而儿女没有,父母不会担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读书,孩子不喜欢,父母也不会逼迫孩子一定要读书。西方父母的态度是,孩子自己觉得生活得快乐就好,要怎么生活,让孩子自己负责,父母不会替他们规画未来,他们自己会找出路。 但中国社会里的父母有一个优点,就是拚命的要孩子补习,让他们去学很多才艺,连周末的时间都不放过,这样对孩子长大出社会以后有一点用处,因为懂得满多的!不过这还是有问题,因为孩子对于自己究竟要选择哪一条路,可能还是不清楚。 身为父母,最好能懂得孩子的个性与特质,让孩子发展出兴趣、职业与志向的专长。兴趣是为了娱乐、怡情,职业是为了未来谋生,志向则是发展理想;藉由观察孩子并全盘思考、了解以后,可以培养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发展。 通常孩子到了十三、四岁之后,会有个叛逆的阶段,有的更早一些,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叛逆。这样的孩子,要好好辅导,跟他们做朋友,了解、发掘他们的潜能是什么,好好的培养。 以我自己为例,碰到数学就头痛,这不见得是因为没有数学的才能,只是从小让老师吓怕了,时常被老师骂:「笨啊,你连这都不懂!」让我更是一碰数学就怕,就会去想:「反正我笨,就干脆不碰数学,天底下还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 中国儒家讲因材施教,在佛教的说法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是千差万别、有不同的类别,每一个众生都是不一样的根性,有着不同的根器,要适当的、恰到好处的施以教育,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是诸苦之因”,活在这个世间,我们为什么这么苦?原因就是欲望。我们要是把欲望放下,那就没有苦了。有欲望得不到,苦;得到之后放不下,更苦。欲,这个字是祸害之根,自性里没有这个东西,清净心里也没有这个东西。欲,细分贪瞋痴慢疑,这些都是欲。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