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文集:住三宝地如履薄冰(全性)


2014/9/4    热度:268   

持戒文集:住三宝地如履薄冰(全性)

 

  全性

  闽南佛学

  常言道:“地狱门前僧道多”,何以故?出家剃染,乃为道而来,期枕圣果归去,然今岂说空门一场,最终反沦地狱之人,其因由何在?试以探索。

  却听说:“住三宝地如履薄冰”。宝刹胜地,为圣贤所居,于中一草一木,因果繁重;一饭——茶,施主心血:一善一恶,果报分明,所有常住诸物,十方三世僧人有份.若损一毫,则于这么多僧人前一一负债结罪。故居此者,举止行事必须倍加小心。否则亏损丝毫即入盗网,必累当来恶报,故才有:“住三宝地如履薄冰”之说。即如人在薄冰上行,稍不留意,即掉万丈冰窟。住三宝地。起心动念.一举一作,就如同在薄冰上行,必须细细心心,否则,一念过失。将有堕落恶道之险,多么可怖。我等辞亲修.道寄生空门,实为终成大乐。然今岂可反因出家而堕,多么不值得之事,又多么枉然。望渚仁者深而慎之。

  为出家人.与世俗所不同的,非全剃发染衣形相于外,主要还是受戒纳法于心,以内在戒德壮严三业故,方堪称人天表帅,世间福田。一经登坛,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即是三百四十八学处,比丘则二百五十戒。一戒不学纵或不犯,亦是一不学无知罪。堕狱一亿四千四百万年,若全戒不学,则三百四十八无知罪,地狱年数不可胜数。若欲免之。唯一精戒。戒法一门,是通向人天之桥梁,超越三界之云梯,是故.若厌三途,欣期解脱,就必须紧紧抓住戒律的门环不放。    ’

  一、三宝地如薄冰说

  罪法滔滔,盗网易触,盗事茫茫,盗三宝物最易犯。为出家儿,寺舍为家,一生之中,出出进进皆三宝地,举目垂眉尽三宝物。三宝地上,点点善行,功德无量,一念过恶,果报无边。所以说“住三宝地如履薄冰”,悉因为三宝诸物,丝毫不可有误,一切钱财瓦砖,恰似江面上薄冰,凡近彼者,稍有差错即感恶道,一失足成千古恨,滔滔果报,千劫万年不见天日。

  所谓三宝物者,即佛物法物及僧物也。此三种物,大者乃至寺宇、金钱、幢幡,小的则是花木、瓦石、针线等,种种诸物,皆为三宝之所有,私人不可辄取,取则有罪,纵使能还,依然要堕落。《五百轻重经》云:“久负佛物云何偿?若直偿本物,以佛不出不入故,虽尔故入地狱。”今举例明之。

  昔有一比丘精进聪明,能讲经使闻者得四道果,因负三宝物十万钱,自思罪重,便欲还偿,同弟子往沙法国行乞,大得钱物,正准备偿还,归途山间中被七步蛇所伤,六步里便向弟子交代清所还钱物。弟子依嘱持钱物送至本国还偿已,速返报师,师便起行,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苦热.便举大声经呗咒愿,说偈云:“人间空处受苦乐,非我非他之所作,若受诸触皆缘生,无有身者谁受若。”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咒者,无数千人得度,狱卒大嗔。举叉打之,比丘命终生三十三天。以此验之,负三宝物不可不偿,纵使还偿也要堕落,故有负三宝物十倍还之的说法。此事告诫我们:三宝东西乱用不得,困苦之时,宁可自食身肉.终不杂用三宝物,免招恶报。

  佛法僧三种物,各是各用,不得有错,一切佛物为佛受用,我们不得随便应用。有的寺庙,佛殿内竟堆积僧人杂物,乃至食卧.此事甚不应该。五百问中“问佛塔前得礼比丘否?答:“不得,犯堕尸佛殿为佛所住地,凡入殿内必须为礼佛诵经等事,若以游玩之心入内东观西望,定失福田,乃至招罪。佛前礼比丘尚且有罪,何况食卧堆放之罪。经典亦尔,檀越印经为转*轮,何得变卖取钱?如果烧损故经旧佛像者,更是不可,得无量逆罪,如烧父母。《五百轻重经》云:“问比丘得经书取物否?”答:“不得,犯堕广今见许多寺庙里,几乎都设流通处,其动机是否纯为流通法宝?是否以赚钱动机将经取钱?是值得思考的。

  三宝于世间不可思议。人天至上,无限崇敬.乃至于三宝所用物,亦应心生恭敬。若是佛法二物,更应敬之如塔,不得丝毫轻慢。如包经、像之布等,彼虽非于佛法,但为佛法所应用故,我等不得慢待污脏,违则获罪,此为轻慢。若以恶心盗取,彼罪更重。

  二、常住便宜占不得

  常住诸物,十方三世僧皆为主故,私取一毫,罪等河沙。故说盗诸物中,僧物最重。此罪不易忏,为佛所不救,是故佛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由此说明了僧物之重,不可盗之:所谓“盗”者,情形甚多,不仅非理故取,乃至误取错用亦列盗栏,死后地狱有份,出家行人,虽以四海为家,却依宝刹栖住,一生出入于寺宇,然三宝地上,盗网重重,稍不留意.皆可犯之,唯细心者能免。二六时中,事事处处内防贪心,外护诸物,所谓:“护三宝物如护眼珠”。如果我们真能凡事用心,如护眼目一般受护常住物,那么地狱之门便与我们相隔八万四千里。若以麻木之心,恣情浪费,损失污脏等,则地狱与我们只有反纸之近,一死即入。“莫谓身后无人随,天龙护法眼嗔嗔。”三宝地上,唯有时刻常抱一颗防护之心,及一种善于吃亏的行为,去对待每一件事,方能真获实益。否则若事事图方便,处处占便宜,贪于眼前,犹如愚痴小儿贪食刃上蜜.终招伤舌之苦。暂时方便图不得,勿让眼前小小得失迷了眼眉,当思滔滔苦果追长劫,以远大目光望宋生,因小果大报不尽,唯有舍得眼前利,将来方能获大益。

  常住诸物,众僧所共,私取一粒,如种子在土,果报无量,他人所不能代之。《杂阿含经》卷十九云:“尊者大目键连日::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有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叫……,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次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果持奉师父,以此罪故,已在地狱受无量苦,地狱报后犹有馀报。今得此生,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键连所说,真实不虚。”’

  此事告诫:大众僧物一丝一毫私取不得,沙弥取七果奉师尚招报如此,何况其它重物。回顾自己出家以来,所取常住之物,比比何止七果之多,推推果报程度,数数地狱年数,何止千百万年。如果我们执迷不悟,还不铁下心来一心修证,期求此生大道成就。以免来生泥黎之苦。可想而知.下一步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那布满熊熊烈火的地狱,便是我们的来生住处。愚昧凡夫,何等残忍,为了眼前芝麻小利竟毫不颐忌,将自己的无际未来推入火坑。自己小小痛痒尚能逃且逃,不能一忍,何况来生地狱之中,种种粗痛剧苦,业力现前,无奈也要受。

  常住之物,非但不能私自盗用,乃至受用不如法亦是不能,所有桌椅卧具等.别以为非己钱买就不知痛惜,东丢西放,碰碰撞撞不加半分爱惜。种种非理,勿以为事过即罢,点滴过失尽积业海,早于前路等待,一旦因缘成熟果报自受。《杂阿含经》记载,尊者目连于行路中,见一群比丘奔往温室,方至火起,痛苦嚎唤。目连以是问佛,佛告目连:“此乃地狱,中诸比丘者,昔迦叶佛法中为沙门,以温室中不如法受用僧物故,入地狱中,感此果报。”

  总之.三宝之物,不得盗用,不得错用,不得互用.不得随便任用,不得贷作彼用,不得出卖作他用,不得移去他处用,不得转卖作别用,若违其一,必招、三途辗转,痛苦莫测,乃至偶得为人,犹有馀报,必为贫困下贱,折足行乞之类。

  由上可知,三宝地上,盗网重重,若不留意,挥手举止,皆可撞入,出家人不好当啊!空门一辈子,欲得离苦就这么的难,何况要成就这无上妙果?更是难上加难了。但为出家儿,大道难行却有信心,以一生之苦,换取恒生大乐,亦免长劫大苦,多么便宜,多么值得。是故佛道既难又易,只要我们处处依佛所教,事事三思而行,一步一留心地去对待每一件事,小心翼翼地安度每一分钟,则地狱无门,道果有望。

  三、三宝执事不好当

  执事掌物,应如法为之,当严则严,不可自作聪明,随便开缘:当分则分,不可凭己习性,吝啬不舍。故库房之对联有云:“杨枝一灯明千古,保寿片姜辣万年。”应以古德之风仪作为自警,时刻提醒自己.凡事对法不对人,如理为之,对一切人事铁面无私,千勿将三宝物作人情,在生之时只有清清楚楚,死后泥黎方无我在。

  错掌僧物,互用偏多,(言互用者,即是自以为是,将三宝物彼此调配,此移彼用,相互混杂,如此违于情理,背判因果)。虽然物非己用,却罪归己身,果报白受,昔有一当家执掌寺务,时有居士出钱供斋,正值常住建僧房少钱,便自作主张.将供斋钱移作买瓦用。以互用之罪,死堕畜道,为一牛身,为寺耕种运物等,以偿罪债。后有开悟僧为该寺住持,定中知此当安畜道受苦,问及因由,方知所以,出定后,便依当家所叙,命众僧拆了瓦背,变卖之钱供斋大众,并为忏悔。后又于定中见当家来谢,将脱畜道之苦,并于当家所叙,于一树下见一水牛撞死,此事可验。好心互用况获恶报,若是私自盗取罪报更是难以估量。故劝大众,若非精明戒相者,千万勿参入执事行列此如愚痴小儿玩弄兵器,终成自害,益少祸多,到头来弄得一身罪过。

  总之,三宝务杂,事事甚繁,稍不留心即错。由此知,评选执事不可轻率,必须精戒明达,识因畏果,惧畏渐愧者方可为之。相反,如果不识戒相,不持净戒,不知业报,无有惭愧,好高取胜,必罗盗网。三途有份,良可惜也,《宝梁经》云:“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管众事,何等为二?一者,能持净戒;二者,畏于下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一者,识知业报,二者,有诸惭愧及悔心,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阿罗汉;二者,能修八背舍者。迦叶,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身无疮何以故?迦叶,护他人意此事难故。”’

  四、结说

  三宝地既是这么的不易住,地狱之门又是如此的易撞着,既已出家,如何可免?

  道果辉煌,戒为阶梯,苦海茫茫,戒似船筏,欲脱恶道,唯戒是救。是故佛制比丘五年精戒,尼则六年,佛如慈父,制不徒然,以知众生根机故,每条戒皆从诸佛大悲心中流出,为令众生避于沉沦,近成人天,净化三业,远就大果故。佛怜众生,如爱独儿,施设诸戒于我等,必有益身之处,并非故设一戒束缚我们。所有投身空门者,若实为了道而来,就应依佛所教,规规矩矩地做好一个出家人,依戒定慧次第修证,举止动念,常以戒法为依。三业清净者,方堪成就佛界。切莫自谓上根,越学次第,空中楼阁,反成自欺自堕。

  人多认为,眼下年轻,距离地狱亦复瓣心香·住三宝地如履薄冰遥远,因此悠闲自如.无所怖畏。当知人命无常,死期不定,“莫谓自己年方小,孤坟多葬少年身”。生命在呼吸间,只要业力一来,今晚脱鞋,明旦是否再穿?死亡不一定都在明天,也许就在今天。种种灾难.飞来横祸,不一定都是别人的,或许就临身自己。想想一生造罪,地狱之门与我们多么悬近,一气不来,弹指即到,如隔纸反掌,岂可忽略?

  “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生如大地土。”我等既偶为人,如八苦交煎偶得一停,愚者只享万幸,智者则趁此良机,设法逃出苦轮。那么就是运用此生,勇猛修证,磨锋利之道剑,杀死习气之恶贼,登上岸之舟筏。只有坚持不懈,方能抵达解脱之宝所。呼唤所有出家儿,勿再迷茫和犹豫,抓紧时间,努力吧,道业就是我们的事业!开辟吧,戒律就是道果之基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像阿罗汉那些人,他不随缘,他也不变。他是不变不随缘,他证到偏真涅盘了。菩萨是在随缘里面学不变,在练功夫。诸佛如来是不变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随缘里头求不变。而我们凡夫就很差劲,随缘随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