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戒律系列
2014/9/3   热度:489
僧伽戒律系列 大爱道比丘尼经 戒学入门 得戒教育 沙弥律仪广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轮回,上面是天道,下面是人道,还有畜生、饿鬼、地狱,叫六道,我们迷惑颠倒在六道里头轮回。天、人、阿修罗,这叫三善道;饿鬼、地狱、畜生,叫三恶道。三善道的众生有福报,三恶道的众生没有福报,比起三善道更苦。六道里头生到人道的机会,当然是有,不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途就是饿鬼、地狱、畜生,三途一堕,堕落下去,五千劫你才有机会出来。三恶道里头最可怕的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堕下去之后,要八万大劫才有机会出来,你说多可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大爱道比丘尼经
《大爱道比丘尼经》不但详实地记载了女子出家的本缘,同时也说明了女子出家之后,所当次第学习的诸种戒行,以及女子在“观心”、“离欲”及“立德”等方面的修行内容。此外,对“八敬法”的重要性,及女子出家对佛教的影响等,亦有重要的说明。
尼人(或将出家的女子)研修本经,不但可以了解自己修行的根本下手处,同时也能充份地把握修心的要点。尤其八十四态的提出,更使得女子在自我的突破上,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若比丘(或将出家的男子)研读此经,则不但能增长厌离情欲之心,同时也可不再受到异性情态的迷惑而卓然独立,因此亦为男子修道之重要宝典!
此外,本经所揭示的僧尼伦理,及二众修行不得共住的精神等,亦是今日中国佛教最急须提振的所在!缘于此,则《大爱道经》之弘传于此时、此地,当更显其时代之意义。望我出家佛子,皆能同体斯意,深学而力行焉。
时维
佛历二五四0年 伏月
法 藏 谨述
top
戒学入门
戒律为佛法修持之根本,对于出家人而言,戒律的实践,更是自利利他、摄僧安众与住持佛法最重要的基石。此外,佛制新学比丘,必须“五夏(年)学戒”,则更提示了学习戒律,对一个新出家者的迫切性。
戒律的实践,必须以正确的戒律知能为基础;而正确知能的建立,则必须透过戒律学习;至于戒律的学习(指出家戒而言),则又不得不以新戒的“如法受戒”为其开端!因此,对于行将前往戒坛受戒的出家新鲜人(或有心出家的净人)而言,事先开展其对戒律的了解与心量,并且教导其如法地受戒,正是僧伽教育中,最重要也最迫切的一环!
本讲座正是针对此一需要而开,希望透过这三十个小时的讲解,能让即将前往受戒的新戒(或寺中净人),对于戒律的精神、义涵、兴衰、历史、功德,以及学戒、得戒所必须具备的心态与条件等,有一整体而充分的体认与把握,从而立下日后五夏(尼则六夏)学戒的良好基础。
沙门 法藏谨识
讲义序文
戒律为佛法修持之开始,亦是无上佛菩提及世出世间善功德的根本,而一个凡夫出家人,之所以仍然堪受人天供养,正因为他的离欲与持戒之故。再者对于僧伽而言,戒律的实践,更是自利利他、摄僧安众与住持佛法最重要,也最基础的方式。因此,佛陀制定新学比丘,必须“五夏学戒”,也正意味著出家人对于戒律的学行,所存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今日吾等既然随佛出家,就当依佛所教,随佛所行,老老实实地学戒、持戒,方才不愧福田僧的名号,而虚受供养。
只是,戒律的实践,必须以正确的戒律知、能为基础;而正确戒律知能的建立,若不透过正当而有效的闻薰学习则不成功。至于戒律的学习(此专指出家戒而言),则又不得不以新戒的“如法受戒”为其开端!因为若于新戒最初登坛开始,就蒙蒙混混,随随便便,轻易从事。不但外缘不具足,内心更是昏闇无知,甭说得上品戒体,甚至连作法都可能不成就,根本就不成其“得戒”之事。如此这般,既然心中迷昧,复又殷重全无、受法不成,那又如何能期望戒子们出堂之后,具备坚固的心行与善缘,而如法、无障、无退地学戒呢?基于这样的考量,因此对于行将前往戒坛受戒的出家新鲜人(或有坚固心,将欲出家的白衣、净人)而言,事先开扩其对戒律的了解与心量,并且教导彼等,使之知道如何如法地受戒、得戒。不但是古来重律大德们,对于身为人师者一致的呼吁,同时这也正是初期僧教育中,最要紧也最迫切的一环!
去年结夏期间,有数位比丘、沙弥及净人诸道友来山,谈及受戒前,欲先了解有关之律学知见等事。住山以来虽未曾预期讲演佛法,然感诸仁道心殷切,求法意诚,而且与诸善人俱会一处,又可收到教学相长之益。故而不揣薄学少修,乃相约于解夏后,就所居之处,针对戒学之基本正见与得戒之必备条件为主,以一旬之期,做系统性之介绍与讲解。在三十个小时的课程中,举凡戒律之精神义涵、兴衰原由、历史传承,功德利益、学行次第与发心正因,乃至最重要的,学戒、得戒所必须具备的心态与因缘条件等,皆尽量以深入而明确的方式,予以说明和强调。期使学者,皆能对中国传统四分律宗的精神有一了解,同时亦能不舍现时代的特殊因缘,而有所发心。如此一来,不但能在登坛受具时,感发上品戒体;同时也能在未来的修道岁月中,任运地防护三业,从而立下一生三学增上的良好基础。果能如此,则佛法之中兴有期矣!愿与诸同道共勉。值此音带及讲义出版之际,作序如上以志其事。
时维
佛历二五四○年岁在丙子春分 释法藏序于台中
南普陀寺 戒期
top
得戒教育
登坛受戒是出家生涯最重要的起点,也是出家人新生命的真正开始!南山律祖云:一生大事在此一举,其重要性可知。
然而,人人都知道要受戒,也都依稀体会到受戒的重要,可是对于要“受”、要“得”的是什么?其受与得的主、客观条件又是什么?戒法与戒体的分别是什么?其重要性如何?等等问题,却鲜有人加以强调。
如此不但难以提振戒律的教学,而且对于僧团道风与僧伽道格的建立,亦有不利的影响。
对于一个将登坛的新戒来说,如果不能体会到受戒、得戒的意义与必备条件;对于上品戒体的发起与功德,如果不能生起殷重的欣求之心,则受戒时必然茫无所措,不知用心所在。因此也不能在八识因中,投下坚固的戒律种子;从而也无法在未来,引生强大的学戒与持戒之力。因此在新戒临登坛前,计划性地施以完整而密集的受戒教育,以建立戒子健全而如法的心态,进而确保戒子能够发得上品无作戒体,正是此一“得戒教育”施行的主要目的。
今年结夏,以台中南普陀寺传戒因缘,承上广下化先和尚之命,担任“得戒教育”课程之讲授。现以音带流通在即,略为申述要点如上。
时维
佛历二五四一年 腊月
释法藏 敬述
于 大坑
讲义序文
传戒是建立僧种、续佛慧命乃至住持佛法,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件工作,然而传戒工作的进行,并非只是意昧著一整套“特殊仪式”的完成而已。它最重要的,是要把“戒法”传到戒子的心中去;而戒子的所谓求戒,正是要透过对戒法的“领受”,而得到“戒体”在心中的落实。这是传戒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题!但是传戒者要如何才能正确无误地,将戒法传入戒子心中呢?戒子又当如何才能完整地领纳上品戒体呢?再者传、受两造,各自又该有那些准备与认识呢?凡此之类,若欲真正地弘传戒法,传戒单位都有必要事先对戒子施予最适当且切要的教育:一方面建立其正确的戒律知见与态度,二方面则调熟并扩大其求戒的心智,三方面则为其求得上品戒,做好万全的准备。而有关这三方面的教学,正是由所谓的“得戒教育”来达成。
得戒教育虽然是一个新的僧伽教育概念与领域,然而它的精神,却早在古来戒律的教学中即已存在(南山《羯磨疏》云:预习发戒),而且一脉相承至今(见《僧伽》第三卷第四期〈未来传戒的兴衰〉一文,道海老法师讲)。此名的提出,不过是为了标显此一教育的存在事实与特殊性质罢了。
所谓的得戒教育,顾名思义,即是为了新戒的“确实得戒”而开设的戒律基础课程(通于白衣)。宣祖在《羯磨疏》中说:人皆知受戒,可是却不一定知道所“受”的是什么?以今日的传戒情况视之,岂只新戒不知所受为何?即连授戒的单位或个人,恐怕也不一定全然知道戒子受戒、得戒的内容与条件吧!虽然依于萨婆多宗(实法宗)的见解(今日南传佛教多属之),只要得戒的主、客观条件具足而如法(对结界成就、僧数满足、有秉法人、无诸遮难、羯磨如法等等)授受双方无误地作完羯磨法后,僧人的“身份”即已确立,此即是所谓的“得戒”。然而以大乘佛法的立场视之,这顶多不过只是“作戒体”的完成罢了。由于彼宗缺乏对心识作用的了解与强化,因此领纳戒法时不能用心作观(遑论大乘上品观法),其所发得之“无作戒体”也必然地功能嬴弱,难于日后引生强大的任运防非止恶之力用,这是南传戒法不注重“无作戒体”的缺失。大乘圆教宗(南山律)则反是,它不但注重作戒体的因缘具足,甚至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运用大乘观法,而以感发“大乘上品无作戒体”为传戒的最终目的!得此无作心体,不但于未来能任运生起强大的防非止恶功能,甚至他依此而建立了将来究竟成佛(而不是罗汉等)的“种子”,这正是南山律宗立足于印度当分声闻律法,而又能融合大乘思想的超胜所在!未来中国律法的弘扬,亦当以此为根本重点。盖依此现前菩提心种为因,方能与未来的涅槃佛果相应,如此则一切声闻戒法,当下即是大乘的三聚净戒,而于念念之间能将持戒的功德,导归萨婆若海,任运圆成自他无上菩提,佛陀一代教法的精髓密义尽在于斯。《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中国佛教的传戒,若不传此,皆不名复兴。
由此可知,所谓的得戒教育,以中国四分律字的立场视之,即是以“令戒子发得大乘上品无作戒体”为其宗旨。这是今后真发好心,为弘传大乘律宗而传戒的大德们所需深知的。在此宗旨之下,吾人有六项目标必须完成:
一、扫除戒律长久以来,“僵化、严肃”与“拘泥外相”的刻板印象,加深对戒律内涵深义的了解,从而生起戒子对戒律的好感与好乐。
二、令戒子对“戒体”在修行上的价值,有一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使之生起对戒法的强大恭敬心,与求得上品戒体的强烈企图心。
三、以大乘圆教的思想(为实施权,会三归一),来阐述戒律(尤其是声闻律)在整体佛法上的地位与价值,以融通大小乘的分立。并藉此消除戒子可能存在的,轻视声闻律为小乘的错误概念,或者不能分辨大小乘教法(以南洋一带戒子为然)的闇教心理,同时亦由此启发其大乘心量(为受菩萨戒作准备)。
四、建立正确的学戒、持戒与弘戒心态,勿使心量偏局,或以戒律度量他人是非。
五、令其充分了解具足得戒的主客观条件,并熟悉运心观想的内容与缘境广狭。务使彼等皆能于登坛作法之际,如法作观,感发大乘上品无作戒体,以为未来一切修行作基。
六、诱发戒子学戒、护戒的热忱,从而达到“毗尼若住、佛法常住”的住持目标。
结束此段之前,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六项目标的达到,有其时机上的迫切性——必须在“戒子受戒前”完成方有意义。否则教不应(时)机,则教法徒设,不但僧种难以建立,弘护之力也甚微,这岂不也是传戒者的过失?今日台湾乃至大陆,处处有传戒之事,亦皆各有其巧妙之说辞,以求僧(尼)人数的壮观;各有其不同的办法内容,以竞相突显自家之风格形象。然独独于如何“得戒”一事少有措怀,或茫无所知,甚而私心臆测、慢心违教之举,亦随处可见。此类不学无知的传戒行为,在以盲引盲之余,不但坏了僧种,更且毁了佛法。静言此事,良用忾然。
欲达上述六项目标,则教育的内容,至少必须包含以下六个重点,这也正是所谓“得戒教育”祈该包括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讲解戒律的三名与四义。这是戒子最迫切须要了解的基本戒学常识,舍此则戒学教育难以进行,而且容易落为枝末形式,难有深刻把握及自利利他之功效。
二、解释求戒、受戒与得戒的意义。缺乏说明,则难以诱发高昂的求戒善心,并感发上品戒体。
三、会通声闻律与大乘思想。若不会通,则不了南山深义,也难契《四分》精神;同时亦埋下日后于大乘佛法中修学增上的障碍。
四、说明求戒之因心与求戒之准备。务必做到事先消除戒障(知见的偏差或行为的过失等等),成就领纳戒体之法器,方能确实感发戒体。
五、详明得戒之具缘(含羯磨文的解释),及发上品戒体之作观条件与方法。如此则一方面令戒子对“得戒”一事深具信心,二方面亦使戒子于求戒期间,乃至临登坛时,知所用心。
六、广叹戒律功德。唯有藉此,方能启发其日后坚固之随行。
当然,在戒子初入坛时,其规矩、威仪、戒相与唱答仪轨等,也都要有适当的教授与要求。然而若以“传戒”的本意来看,令戒子能确切地“得戒”,显然是传戒工作最根本的目标。因为规矩、威仪、戒相乃至唱答等,其好坏或事先了解与否,并不影响戒子的得戒。重要的是戒子得戒的主客观条件必须具足、而且如法如律!在戒场的客观条件上,固然戒常住与戒师们有绝对的责任,必须事先予以安排妥当(如结界等);然而在戒子主观的身心调熟上,则非“得戒教育”之施行不为功,得戒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正在此。
此次台中南普陀寺传戒期间所开之〈得戒教育〉课程,主要即依上述内容与目标而讲授。其所用之讲义,虽与〈戒学入门〉者部份相同,然因时机因缘与强调之重点皆不相同故(后者时遥不定,前者时近而定),其内容深浅与讲解之角度亦大有差别,在此稍须说明。“得戒教育”之概念,虽早在千多年前的南山律著中即已强调,然此名称毕竟仍属首次提出,今趁音带流通之际,言其要义与功能如上,聊供新学参考而已。是为序。
时维
佛历二五四○年受筹日
谨述于台中南普陀戒会
top
沙弥律仪广解
《沙弥律仪要略》乃明末四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为了提倡出家基本戒律与行仪,而依于沙弥学行有关的律典,及当时通行的佛教礼仪,所编纂而成的一部出家律仪入门书(分戒律门十章及威仪门二十四章)。是佛门中初出家的沙弥,或行将出家的净人,所必修、必读的一部律籍。自古讲说及弘扬者众;而清、民以来,注释此书者,亦不乏其人。此中尤以广化老和尚《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删补整合古德注解,出之以白话浅释,最为契合时代所需,是目前汉传佛教地区,所流通最广的一本。
此次讲座,即是九六年结夏间,于南普陀戒会中,承广公和尚遗命,依《集注》为本,再辅以学人所编《沙弥学处》中有关之资料,广说而成。除了对沙弥十戒有颇为深入的解说外,另对沙弥教育的深刻意义与内容要点等,亦依于《学处》之序文--〈建兴佛教从完备的沙弥教育做起〉-而有所申述。同时为了增上初学者之兴趣与信心,讲解中亦增加许多故事及个人所闻之事迹。以其内容不只限于《集注》一书故,权且立名为“律仪广解”以为分别耳。
时维
佛历二五四0 岁杪
释法藏 谨述
于台中 大坑
讲义序文
《沙弥律仪要略》,乃是明末四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为了提倡出家众的基本戒律与行仪,针对沙弥为对象,所编纂而成的一部出家基础律仪入门书;共分戒律门十章(即沙弥十戒)及威仪门二十四章。其内容主要依于《沙弥十戒仪则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威仪》等经(皆收录于《大正藏》卷二十四,于《沙弥学处》中,亦有重新标点、校对版)及当时通行的佛门礼仪、丛林规矩等,相互揉合辑要而成。为一部大体符合原始戒律标准,而又不失中国佛教传统需要的沙弥律仪纲要书。由于其内容提纲契领,纲目分明易于明晓,书成以来,各方皆引为沙弥律仪教育之重要典籍。尤其处于同一时代而稍后的宝华山见月律师,“观其《要略》,文理优畅,感发初机。故传戒三十余年,凡受戒者,必令深思熟读,使其威仪庠序,知所施行,乃与登坛受具。”(见《要略述义》叙,清?书玉律师著)的大力提倡,遂使得《要略》一书,成为明、清以来,佛门中初出家的沙弥,或行将出家的净人,在登坛受具前,所必读、必修的一部律典。三百年来,讲说及弘扬者众,而注释此书者,清、民以来亦不乏其人。收录在《沙弥学处》一书中的,即有《述义》、《增注》(清?弘赞律师)及《日用合参》(清?济岳法师)等三种。而民国以来的注释,则以上广下化老和尚的《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参考会集了诸多古德注解,再配合和尚个人的研究心得及修行经验谈,而出之以白话浅释,可谓最为契合时代所需,是目前汉传佛教地区,流通最为广远的一本注释。
九五年底,化公和尚慈悲,命学人于九六年台中南普陀寺的三坛大戒会中,担任沙弥律仪课程之讲解。并面敕以其所著之《集注》为课本,再辅以拙编《沙弥学处》之资料以充实之,俾使戒子能对沙弥学行,有一整体性了解。由于课程安排上的原因,此沙弥律仪课程之讲演,乃在戒子登比丘坛之后才实施。一方面固然和尚已有充实广说,以别于一般性介绍的指示;另一方面因为当机众已是新学比丘,所知当不应只限于《集注》之内容;再加上《集注》用辞浅白易懂,而听者率多知识分子,且有不少已研读过本书多遍,若只消文、解释,恐有不应机宜之虑;尤有进者,比丘受具之后的五夏学戒,一般多以戒相的寻讨、厘清为主,对于戒律中的功德、效益与恭敬、护持等概念,反而较少论及。然而在戒律普遍未受重视的今日,其实对于学戒、持戒、护戒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其重要性往往相对的比戒相的研究更为迫切。依于以上者四点认识,因此在讲解时,为了达到契理、契机的要求,即决定了几个讲解的基本方向:
一、加强戒律门十条沙弥戒相(尤其是前四根本)讲解的广度与深度,以符合沙弥亦当随学比丘法的律制精神,同时也助于将来学习具足戒时的衔接,对日常中所常遇到的问题,尽量予以概括,以达预防之目的。
二、以《沙弥学处》之序文--〈建兴佛教从完备的沙弥教育做起〉一文为基础,对于沙弥教育的深刻意义、教育宗旨、教学目标与训练之内容要点等项,广为讨论和叙述。一方面使沙弥了解到自己所当学、应学的知能为何,以免不学无知之过。另一方面也使得新学比丘们知道,将来为人师表时,所当教、当授的内容为何,以免为师不教之失。
三、以《集注》为主轴,在必要处再辅以《学处》中之资料,以补强《集注》之说明,同时加强学者之印象。
四、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些故事、公案,或各人所闻、所见的事迹。一方面增上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佛法、对戒律的信心与敬仰之意。
五、随时提示戒律的诸般功德,建立坚固而圆融的持戒态度,并检别一些似是而非的戒律概念和说法,以维系戒律的尊严与纯净等,同时亦藉此凸显戒律的精神与要求。
六、带入道心与不净观的教导,以辅助建立高尚的僧格与道行,以更广泛的角度来建立沙弥教育的内容,而不局限于律仪部分。
透过以上的六点方针可以看出:此一讲座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的“律仪”范畴,乃是进一步地希望今后沙弥的学行,不再只局限于狭义的“十戒”与部分的“威仪”而已。为了将来能更健全地成就一个大比丘的僧格与道骨,沙弥阶段中广泛地进行各种必要的学习,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样的看法,则讲解的内容,当然不限于《要略集注》一书的范围而已。因此权且将此讲座,订名为“沙弥律仪广解”。如此订名,也不过为了有所区别,避免以鱼目而混真珠罢了,岂有任何新意可得?
讲解未半,而老人西归,戒坛全体师生在悲痛之余,仍继续著传戒的一切既定工作。学人既无能无德,而妄受和尚之爱护与提携,在悲伤惶恐之余,亦勉力承和尚之遗命,而将课程讲说完毕。今讲义与录音带付梓在即,感念和尚恩德,作序略志讲说因缘与宗旨如上,愿听者、见者,护戒心生,同沾法喜。
时维
佛历二五四一年元宵
释法藏 谨述于台中南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