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菩提道次第》对修学净土法门大有裨益


2014/9/3    热度:779   

学习《菩提道次第》对修学净土法门大有裨益
  我一向是专修净土法门的,以前很少接触藏传佛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菩提道次第略论》,展卷一读,从此便欲罢不能。九八年春我和几位同道以“读书会”的形式开始学习此论,并选用了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做为范本。我们每两周学习一次,每次由一位或数位同修主讲,再由大家结合自身的情况展开适当的讨论。如是已坚持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同修们对于佛法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理明则信愿深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净宗行人来说,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说启信,净土三经已足够,何必还要广求多闻,学习《道次第》呢?答曰:诚然,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宗,然而“信”之一字绝非易事,古德将净宗判为“易行难信”之法。须知净宗乃佛法之一脉,于佛法之轮廓尚未搞清,焉能于净宗建立深信呢?藕益大师把“信”归纳为六个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只有六信具足,方可名为深信。而这六信实际上涉及到佛法的各个层面。省庵大师在《念佛著魔辩》一文中把教理不明列为念佛著魔的第一个原因。现代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亦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盖广学普赞与一门深入二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可能又会有人问:学教理可以从多门入手,为什么偏要学习《道次第》呢?答曰:此《菩提道次第略(广)论》总摄一切佛经要义,所说圆满,次第分明,易得受持。并且此论具有四大殊胜功德:
  第一,具有汇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佛所说法虽有权实之分,然而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最终成佛,其目的是一;
  第二,具有显示一切佛经皆为教授之殊胜。此“教授”即是指修持之心要,也就是说一切有关修持的心要,无不是来源于佛经。如果认为佛经所讲说的只是一些理论,而无修持之要义,有关实修的轨则得另外去找,如此说者甚为愚痴,对于佛法全无通达,其轻经慢法之过患极大;
  第三,具有易得佛密意之殊胜。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但对于初业有情来说,很难于短时间内从中摄取精要。而此《菩提道次第》将一切佛经要义汇成一贯,通过三士道的接引,将凡夫导至大乘佛地,使我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就能对佛法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于修心次第速获通达;
  第四,具有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此“极大恶行”即指谤法之罪,世间没有比谤法罪更大的恶行了。而谤法的种类很多,以无知妄说最为易犯。如果我们能对上面所说,特别是对于第一和第二两点产生定解,那么自然不敢对佛法稍加诽谤,从而进一步彻底消除此“极大恶行”。
  学人能对《道次第》的四种殊胜生起信心,那么定然会致力于《道次第》的研修。
  近代佛学硕德夏莲居老居士把净土法门的修学历程归纳为八个次第:“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于此八中,理明为本,理明即指对于教理通达,即由通达教理能引生后之七重次第。莲公所示不仅适用于净宗,同时也普遍适用于佛教的一切法门。在佛教中,法门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修习止观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在基本教理上则是共通的。因此通达基本教理是入一切法门的基础。教理愈明,则信愿愈深。而于基本教理阐述得最系统、最完备、最精要、最圆满的,莫过于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广)论》。故凡欲研习教理者,务必于此论生起极大的重视。
  二、建立正确的信仰,决不毁谤正法。
  学佛人最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正确的信仰。信仰什么?信仰三宝!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何难?哪一个佛教徒不是从皈依三宝入的门,如果不信三宝,谈何皈依呢?的确,佛教徒都是从三皈依开始起修的,然而对三宝的信仰与皈依绝不是刹那间的事,皈依发心偈云:“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意思是说一直到成就菩提,我都不间断地(修习)皈依佛法僧三宝。可见三皈依不是一个简单的许诺,而是要通过闻思修,不断地提升我们对三宝的认识。认识提高了,皈依心就殷切了;皈依心殷切了,所得加持力就广大了;加持力广大了,成佛就迅速了。
  对于三宝的信仰,核心问题是对于法的信仰。《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文中“三世诸佛”即佛宝,“菩提萨埵 ”即僧宝,“般若波罗密多”即法宝。从经义中可以看出,佛宝与僧宝皆依法宝而得成就。《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云:“佛说般若时,自敷法座,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
  那么法为何如此尊贵呢?因为法是一切众生由迷惑到觉悟、由苦不堪言的此岸到达清净光明充满无苦之乐的彼岸的唯一桥梁,无论谁想获得解脱都须从这里过,舍此别无他途。反过来说,如果谁在这座桥上设置障碍,使众生逃离火宅之路受阻,其过患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三昧王经》中说:“纵毁瞻部洲,一切佛塔庙,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恒沙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由此可见,谤法罪远过于五逆十恶等一切罪过。
  笔者初读此颂时,身心曾受大震动。自忖未学佛以前,多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学佛后竟成了“小错少犯,大错不断”。(此中‘小错’指十恶业,‘大错’指谤法罪。)何以致此呢?因为学佛前,对于佛是何物,法为何义毫不知晓,想谤也谤不到点上。学佛后,尤其是自认为是某某宗的弟子后,就开始自是他非、以显谤密、以净谤禅、以修谤学……如是种种不一而足,所积罪业难以言喻。回首昨日,真有不寒而栗之感。
  我净土法门乃肇基于弥陀大愿。在诸大愿中,能使凡夫不断惑而横超生死,带业而能往生净土,则全仗了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然此一大愿是有限制条件的,亦即愿文中末后一句:“惟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是说只有犯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人不能于临终时蒙佛接引。然而据《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之文义来看,犯五逆罪仍不失为可度之机。那么如果只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能否往生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说道:“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又说:“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善导大师对此曾有不同的解释:“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综集二师之说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弥陀悲愿虽至极深广,普能摄受一切众生,然谤法者最能坏见,见地失坏,信愿难具,信愿不具则往生路绝,故非是佛不摄受,而是谤法者自绝于净土之外。那些造五逆,谤正法而临终能改悔的终属凤毛麟角。
  莲公曾谓:念佛人临终一念上不去,有两个原因,一者戒不足,二者福不足。此中前者属法,毁戒即是毁法;而后者最能折福的莫过于谤法,因为法为最大的福田。福田受损越大,临终时的逆缘障碍就越大。《普贤愿王》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当知“一切诸障碍”中,谤法所生的障碍最大,故凡欲往生极乐的净宗学子,若不于色力强健时致力于净治诸障,广积福德,提升信愿,那么等到临终时恐怕只有手忙脚乱了。
  我佛出于大悲,不忍看到众生坐失大利——因谤法而障往生,特于“十念必生愿”中加此限制,凡我净业学人于此不可不知,一定要倍加小心,远离谤法的过患。
  三、为佛弟子不应堕入党类,净宗与他宗为唇齿相依。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对“能依弟子之相”做了明确的阐示:“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意思是说作为佛弟子,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素质:
  1、质直
  2、具慧 (意为具有抉择善恶说的慧力。)
  3、求法义(意为具有殷重的寻求佛法真义的意乐。)
  其中“质直”宗大师释为“不堕入党类”,而堕入党类即指分派别,“贪爱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之一类一派。”由此可知“堕类”并非是指依止某一宗派的教授进行修持,而是专指拉山头,搞派系斗争。
  的确,在佛法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宗派和法门,然而这些宗派和法门无一不是从佛的大悲心中自然流出,目的都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直至成佛。就象世人从不怪罪医生掌握的药方多一样,学佛人也不应怪罪佛的教法多。(要怪罪只有怪罪自己的烦恼太多、业障太多。)
  真正的皈依决不会开许只皈依佛所说的某一类教法,而不皈依佛所说的其他法类,应遍于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生起至诚皈依。因此我们对于佛法中的不同门类,都应深怀恭敬心,随喜心,乃至信受奉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皈依法”,是每一位佛子都应建立起来的正确信仰。
  在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章句:“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有人读到这句经文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到底还是这部经、这个法门的力量大,超胜其他一切法门,因此大家要想学佛,只宜学此一部经,只修此一法门,其他一切经教法门皆当弃舍。此种言论,因其未能正确理解经义,故危害极大!诚然,此一段经义从一个方面来说,确实显示了净土法门的超胜之处,当其他法门(经道)逐渐衰灭以后,唯有净土法门还可住世度生。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其他法门灭失之后,净土法门也只能存续一百年了。这一百年对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这就意谓着,其他法门住世的时间越长,净土法门住世的时间也就越长;反之,其他法门住世的时间越短,净土法门住世的时间也就越短。如此则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恰如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
  如果明白了这一层道理,那么任何一个净宗学子都应该大力护持、随喜、赞叹他宗,最低限度亦不应诋毁、贬抑他宗。
  那些认为净宗学子只宜读诵净土三经,甚至只读《阿弥陀经》一经,其他经论都不必读的人,除非他已经大开圆解,深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玄旨,否则必会产生很大的误导,由不乐学而致轻慢,由轻慢而致诋毁,由诋毁而致两败俱伤。这种毁经灭教之门万万开不得!
  省庵大师对此曾作开示:“(只读弥陀一经)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莲池大师亦曰:“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故知学习经教之多少,虽并无一定(因行者根性而有差别),然时值末法,上根之人已属罕见,那么对于佛法若欲生起无倒之见解,则万不可轻弃佛陀的言教。《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于诸求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故我辈学子应本着“广学普赞、一门深入”的精神来修学佛法,如此方能使正法久住,而自宗亦得以延续不断。
  历史上净土法门的兴衰,与其他宗派的兴衰大有关联。对于净土法门弘传最有力,感召力最大的当属唐之善导与民国之印光二位大师,然此二师所处之时代,也正是其他各宗在我华夏弘传最盛之时。善导大师出现在我国佛教弘传的鼎盛时期——盛唐,当时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皆已齐备。而印祖所处之时代乃为自唐末佛法衰落千年以来,徒然复兴,各派重振宗风,人才辈出的时代。他人如慧远、永明、莲池、藕益等诸大祖师无不是自他并弘,著作等身之法门巨匠。此等事实,足证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不仅毫无冲突,并且互为彰显。
  总之学习《道次第》受益实在很多,上说几点只是全豹之一斑。在《道次第》中诸如“如理依止善知识”、“暇满难得的人身”、“念死无常”、“深信因果”、“依四力净罪”、“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圆满受持菩萨戒”、“正修止观的次第”等等,所说极为善巧缜密,如此圆满的教授,实为我汉传佛教所罕见。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学修,我们还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也相信此论风行之地,佛法的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深愿此论能于华夏大放异彩,如是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一般退休的人,你仔细观察,他在没有退休之前,天天忙着工作,把老忘掉了,他这个老化速度很缓慢;一旦退休之后,两年没见面,好像二十年没见面一样。什么原因?他没事做,天天想老、天天想病,结果又老又病。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自己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一天到晚想老、想病,他怎么会不衰老、不生病?学佛的人,真正用功,他老得很慢,什么原因?身心清净。真正学佛的人,吃长素、修定慧,他身心清净。一个人身心清净,不但精神饱满,肉体也不容易老化。老化虽然不能避免,但是他衰老得慢,不像一般人衰老得那样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