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十三 威仪寂静 一合理相 知见不生 应化非真
2014/9/4   热度:210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十三 威仪寂静 一合理相 知见不生 应化非真 威仪寂静①分第二十九 [古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解] ① 威仪寂静 这里说的威仪,指四威仪,行、住、坐、卧。在世间法,不离戒律,心地无非,则戒心清净。在禅定出世间中,心地无乱无痴,便是定慧等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行住坐卧都清净,在甚深如幻三昧中,幻相随来去,自心无动摇,便名威仪寂静。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 前破执断以谤因,今破迷常以谤果。何则?来以显生,去以显灭,坐卧显老。疑曰:处世者有生有灭,出缠者无去无来。若福德之因不受世间之报,云何世尊有去来之迹异、坐卧之形殊?同处世者之威仪,为众生之受用,既四仪递易,三相更迁,此而名常何其谬也?佛欲断此执,故曰是人不解也。 何以故?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夫如来者即真如义,嶷然不动,湛然常住。出前际故无生,出后际故无灭,出中际故无老。无生所以无来,无灭所以无去,无老所以无变。既离三相、绝四威仪,心虑尚所不缘耳目,其何能接众生受用?自是化身,执化为常,谁之谬也? [白话解]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来又去,可以坐着见如来,可以躺着见如来,这人还不了解我所说的真实义。为什么这么说?如来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便叫如来。” 一合理相①分第三十 [古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注解] ① 一合理相 简称一合相,意为心与真如契合。即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高度统一,丝毫无差。即使人称你是佛,你也不能认为自己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如果有人称自己是佛的化身,称自己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必是魔头无疑。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前明相离故,真身无去无来。今显障尽故,化身不一不异。故为斯问。夫世界作微尘,是微尘从世界出,此喻示何义?示化身从法身生。微尘众甚多,是微尘遍于虚空,此喻示何义?示化身充于法界。 何以故? 前是破粗为细,下更推有入无。欲显多非实,故先发问以征之。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夫通论尘体有粗细,粗极世界,细极邻虚。成则积邻虚以终世界,坏则破世界以毕邻虚。以微言尘者,显是邻虚也。以尘言众者,明不独住也。夫尘实则非众,尘众则非实。实则不可破,假则可令尽尘。尘尽故虚空净,惑障尽故法界净。虚空净故邻虚虽满而难见,不可言一,所住异所住。法界净故化身虽遍而难知,不可言一,所住异所住也。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更证尘假也。鞞世师说:邻虚是实是常,无有方分。毗婆沙师说:邻虚是实无常,亦无方分。此虽常无常异,而为失不殊。何者?如一时七邻共聚,如其是实一分触耶?具分触耶?若一分触,则中间一邻向外有六方之分。若具分触,则外边六邻向内同为一体。有六方之分,则是假而非实。同为一体,复不可积少以成多。用此而推,则邻虚假也。故曰尘众则非尘众,而名尘众者,但假施设耳。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夫离能成之尘众,无所成之界体。微尘既非实,则世界亦假也。 何以故?若世界有实,则是一合相。 实则一合相,不合则非实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合是触义,若合是具分触,则世界量等邻虚。若合是一分触,则世界终无别体。故一合亦非一合也。而名一合者,亦但施设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若言一合,定有定无,或实或聚。此为证智之所知,非言辞之能说也。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无言既圣智之所知,有言则凡情之妄取。 [白话解]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尘,所有微尘都合起来,叫做微尘众,你认为这微尘众的数量算不算多?” 须菩提说:“很多,很多,世尊!我怎说很多呢?如果这微尘众有实在的一个数,佛便不说微尘众了。佛说的微尘众,实不是微尘众,只是名叫微尘众。世尊!如来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实有的世界,只是名叫世界。 怎么说呢?如果实有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应是人人的心都能以之契合的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实在不存在一合相,只是名叫一合相,也不过是假名而已。” “须菩提,一合相什么样?无法说得清。只有凡夫才会在这问题上钻牛角尖。”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古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夫微尘之与世界是相结。人见之与法见是粗重结。前明破相结。此破粗重结。夫人之与法是境。人见法见是心。境以分别性为体。心以依他性为体。分别是无。依他是虚。无则不断。虚则可灭。欲显可灭义。故为斯问。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如来说虚,人执为实,此不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晓不解意。何者?我境若是有,约我以起见,此见是我见。我境若是无,约我以起见,则此见非我见。夫境有则心实,境无则心虚。实则不可断,虚故可灭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前明灭人见,此明灭法见。知见信解,即其治道也。知是世智,见是真智,信解是定。知在方便,位比而未证,故名知。见在正观,位证而不比,故名见。定通二位,为世智所依,故名信;为真智所依,故名解。三行若修,两障断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相犹想也。夫法与人异,想与见同。法既类我而是无,想亦同见而为妄。真则不可断,妄故可灭也。 [白话解]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的法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想想,这人了解我所说的真实义吗?” “不,世尊,这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为什么说他不了解?他们不了解世尊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无我相,并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者,对一切法,都应当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不要生出一个法相来。 须菩提,所谓法相,如来说都不是法相,只是名叫法相,也不过是假名而已。” 应化非真①分第三十二 [古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解] ①应化非真 《金刚经》的宗旨,是破除二乘人对有为法的执着,让修行者出离二乘的局限,向最上乘,向无上菩提。如幻三摩提起幻观幻,即是有为法,能即幻离幻,便入无为境界。但又不能立一个“无为”的相。离一切相,不是无相,在如幻三摩提中,一切幻相,都和梦境差不多。所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有幻相都是前尘影事在心中的反映,是在至静状态中潜意识活动形成的景象。佛对已得阿罗汉道的弟子说《金刚经》,说的是最上乘修行法,不要从《金刚经》中摘取只言片语,硬套世间事,曲解佛意。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前明道修则障断,今明障断则说益。故论曰: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以得远离彼障,是故重说胜福譬。虽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此明法施则无量无尽无漏,故为胜。财施则有量有尽有漏,故为劣也。 云何为人演说。 更问化说相。化佛说法之时,为显化而说,为不显化说?显则闻者识化以生谤,不显则受者信实以生敬。谤则有损,敬则有益。益则为正,损则为邪。 不取于相。 答明取则显自相,不取是不显也。 如如不动。 智如境如,境如智如,故曰如如。如如湛寂,故言不动。夫有动则有取,不动则不取。所以化说之不取,由契如如之不动,此更转相明也。夫以不动明不取,不取明说正,亦以说正明说益,说益明福大也。 何以故。 疑曰:涅槃是静,生死是动。佛证涅槃,可言是静。既行生死,云何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意明行而住者则动,行而不住则不动。为显此义,故说偈喻。喻应有九,此偈三分。别本及论并具之也。此九即喻九种有为:一星喻见,二翳喻相,三灯喻识,四幻喻器,五露喻身,六泡喻受,七梦喻过去,八电喻现在,九云喻未来。夫星虽夜烛,遇朝光而不现。见虽邪决,逢正智而必尽。此其同也。翳眼之见毛轮,虽似有而非实,见心所鉴之境,亦但相而是空。此其同也。灯光依油炷而住,新新谢灭;识性依我爱而立,亦念念无常。此其同也。幻虽千变,智者审其非实;器虽万像,观者了之为无。此其同也。露虽夜泫,遇朝阳而必晞;身虽暂停,逢死魔而必坏。此其同也。风击水而成泡,触会境而生受;离风水而无泡,离触力而无受。此其同也。过去之境,此证智之所知;眠梦所游,亦念心之所录。此其同也。电光闪烁,仅似有而即无。现法亦尔,才得体而便灭。此其同也。云浮在空,能作生雨之因;种子在识,能为感报之本。以云约雨,雨在未来而是无。以种约报,报在当生而不现。此其同也。如来得此九观,故能行生死而不动。不动是法印,动则魔网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两圣对扬,四部蒙益。是故心喜而身跃,信受以流通也。 [白话解]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祗世界那么多的七宝,用作布施。另有发无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奉持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算是只奉持一个四句偈,自己读诵,并向别人演说,这个人法施的福德远远胜于前面那人财施的福德。 怎样向人演说?不要取相,面对幻相,自心如如不动。为什么不要取相? 一切有为修行法,所见如梦幻泡影,亦如露水亦如电,如是观察是正观。” 佛说金刚经,到此结束,长老须菩提,男僧、女尼、善男、信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说这甚深波罗蜜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注者后记 一 夫物之显也,无不关时。是故,荆山之璞三献而后粲然于世矣。 唐慧净法师之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支那而不行焉,于扶桑亦未睹焉,盖不得时也。近予友义空师获其真本太煞欢跃,遂加和点刊行而永传之无穷,以为迷途之慧炬,苦海之慈航。数百年间久隐之至宝,一旦发光扬彩,不亦幸乎!可谓是得时者也。予贵其志,谨为跋云。 享保二岁次(丁酉)初秋日 丹阳散人乌有子 二 白云一筋斗飞过十万八千里,到灵鹫山见如来。 如来:“小子从何而来?待到何处?” 译注者:“从东土来,不待别往。” “为何而来?” “为求法来。” “以什求法?” “以我心求。” “心在何处?” “在向无上菩提处。” “向东?向南西北?” “不知,恳请如来发明。” “如来无法。” “无法怎是如来?” “有法不是如来。” “此话何意?” “有法即有相,有相即有为,有为非如来。” “我明白了,无法即无相,无相即无为,无为即如来。 “咄,此亦非如来。” “我今思量,如来者,非有法非无法,即有法即无法。” “孺子可教也。” “我还未见如来。” “我亦不见如来。” 译注者一脚踩空,跌回本处,似悟非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多求福,什么是“福田”?有几个人真正认识福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种福田。第一个恩田,父母。对父母不孝顺,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养,你的福从哪来?第二个是敬田,三宝。有一些人恭敬三宝,存心不善,他为什么恭敬?听说佛门里一本万利,所以他来恭敬。他在家不恭敬父母,他跑来恭敬法师,认为什么?佛门里种福马上可以发大财,这是存心错误。佛教给我们恭敬是依教奉行,这叫敬。我们对佛拜不拜没有关系,为什么?那是形式。天天见到佛,顶礼磕头,不能把佛的教训记住,不能依教奉行,一点用处都没有,将来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第三种悲田,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想想今天世界众生哪一个不苦?哪一个没有灾难?个个都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