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与《大悲咒》
2014/9/3   热度:853
观世音菩萨与《大悲咒》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功夫不到家的时候,一定要守着一个老师!古人讲师承,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都要有老师指导;没有老师指路,就是盲修瞎练。老师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如何辨别哪些是善知识?这一点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他老人家入灭之前,教我们“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就是辨别善知识的标准。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经教是法,讲经说法的法师或居士,他的思想见解、行持、言论与经教相应不相应?如果他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与经教所讲的相应,这个人是善知识,这个人是真正佛弟子。如果他讲经说法一百句话里头,九十九句话都跟经教相应,只有一句不相应,跟佛相违背,这个人是魔,不是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谓“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意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如“观音大士”者即是。佛教中,有时又以“菩萨”一词专指成佛之前的释迦,即悉达多王子。
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行才获得的果位。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这就大大扩展了菩萨的范围。
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有时却使人觉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接近,神秘而缺乏亲切感。与此相比,被宣称为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留住人间的菩萨则更具有人情味。他们在世间普渡众生,以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此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因此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许多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菩萨有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因此观音菩萨单独列出。
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集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这部经译出不久,这一品就被人广泛传抄,单独流行,并且被称为《观世音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说到观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大约在两晋之际观音菩萨的信仰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到了南北朝,由于频繁的战乱,社会动荡等原因使宣称能在现世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信仰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不仅专门宣扬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普救难的《观音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宣扬观音菩萨灵验感应故事的书籍,如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宣验记》、傅亮编的《光世音应验记》、齐代王谈编的《冥样记》等等。
由于有关观音菩萨的神话传说符合当时民众要求摆脱苦难、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以慈悲济渡为本愿的传说使大家感到有一种亲切感,所以观音信仰在民间发展迅速。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像的种类最多,这大概与观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当他作为‘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随侍于阿弥陀佛像身边时,这时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化阿弥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多大差别。中国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鳌头之上的观音菩萨像。这是依据佛经所说,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创作。此时的观音菩萨,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等都是。
有时观音像旁,还塑有一个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观音菩萨,双手合十,这就是所谓“童子拜观音”。这是按《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说,善财童子由文殊菩萨指点,先后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而其中第二十七位即是观音菩萨的故事而创作。这种像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
密教的经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罗尼)与观世音菩萨相联系,还规定了在持诵这些密咒时相应的仪轨以及需要礼拜供奉的特定的观音菩萨的形象,由此而产生了所谓六观音、七观音之说。这些观音中,主要的有马头观音(即明王部中的马头明王)、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了鞴垡簟⒆继峁垡簟⑷缫饴止垡舻取U庑┕垡簦侄际鞘ス垡簦ɑ虺普垡簦┑幕怼?
观音菩萨像在中国长期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种种演变、中国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而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观音像,例如马郎妇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等。宋代以后更出现了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这种类型的像成了观音菩萨像的主流,以至观音菩萨有着“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大悲咒
一、概说
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 其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
其得名的由来是: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因由是:一次,观世音菩萨曾经在千光王静住如来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据经的记载: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后,即由初地证至第八地——不动地。于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的无边世界。
至于本咒所以有种种异名,释尊曾经告诉阿难说:这是起因于观音菩萨的宏愿。菩萨曾在世尊处发誓说:“设若诸人天诚心念我名者,亦应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名,然后诵此陀罗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于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
由此可见,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挣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沉沦在三界五趣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二、大悲咒释义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于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挂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著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槃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槃。
大悲咒为任何学佛者所必修,犹金钱为世人所必具,此咒能圆满众生一切愿望并治八万四千种病。观世音菩萨白佛言:“如众生诵持大悲咒,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遂者,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三、持诵方法
一凡持诵是咒者.不拘宰官士庶.男妇老幼道士僧尼.当守戒律.竭忠于君.孝养父母.不杀不盗.不YIN不妒.不嗔不恨.不骄不诈.不绮言妄语.不恶口毒舌.尊重是咒.敬而信之.如获至宝.自然所求如意.所愿遂心.功德不可思议.
一凡持诵是咒者.先念经中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云云.再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欲求某事.即观想图中某手眼宝相.至心持诵.虔诚拜祷.无不响应.
一凡持诵是经者.必须庵观寺院之内.广设坛场.作种种布施供养.洁净身心.焚修叩礼.乃为尽善.次则家庭静室.洒扫严洁.焚香供养.方可诵持.又或力不从心.即望空一香.按日持诵.但办诚心.自得孚感之应.甚至舟车鞍马.旅舍市尘.不及焚香.无由礼拜之处.只于每日清晨盥洗之后.至心望空虔诵五遍.勿令间断.大悲威神之力.亦无有不感应者.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凡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是人幼德.已无量无边.获福亦不可思议.但始勤终怠.修行人所忌.怀不信心.罪业更深.经云.于咒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普愿同志善友.信心坚固.善果圆成.实厚望焉.
四、持诵利益
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 时观世音始住初地,一闻此咒,立超第八地. 心生欢喜,发誓弘布,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如众生颂持大悲神咒,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辨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觉. 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观世音复白佛言:“持此咒者,得十五种善生:
(1)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2) 常生善国.
(3) 常值好时.
(4) 常逢善友.
(5) 身根常得俱足.
(6) 道心纯熟.
(7) 不犯禁戒.
(8) 所有眷属,恩义和顺.
(9) 资具财食,常得丰足.
(10) 恒得他人恭敬扶接.
(11) 所有财宝,无他劫夺.
(12) 意欲所求,皆悉称遂.
(13) 龙天善神恒常拥卫.
(14) 所生之处,见闻佛法.
(15) 所闻正法,悟甚深意。
不受十五种恶死:
(1) 不为饥饿困苦死.
(2) 不为枷禁杖楚死.
(3) 不为冤家仇怼死.
(4) 不为军阵相杀死.
(5) 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
(6) 不为毒蛇玩蝎所中死.
(7) 不为水活焚漂死.
(8) 不为毒药所中死.
(9) 不为蛊毒害死.
(10) 不为狂乱失念死.
(11) 山树崖岸坠落死.
(12) 恶人靥魅
(13) 邪神恶鬼得便死.
(14) 恶病缠身
(15) 非分自害死。
能信受此咒,宿世必有善因缘。
五、念服法
凡三宝弟子净口虔修者均可念大悲水疗疾,并布施结缘。念时,先须梵香顶礼,供开水一杯(多少不拘);应念(一)香赞,(二)净口业真言,(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四)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三声),大悲咒四十九遍,(五)补缺真言,(六)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此大悲水仗佛威力能治一切大小疑难之症。服此水者必须素口先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如小儿或病者无法念时,凡有关系之人均可同声代念),然后服下,立刻见效。如服此水者或其家人能发愿放生,或每月斋素几日,尤见功效,至若潜修大德念大悲水时,水可无限而布施亦无限,此随发心者功德如何而定。
大悲咒防火灾法:除用大悲水遍潇居屋可免火灾外,可改备黄元纸一张,念咒时仪式同上述;每念大悲咒一遍于此黄纸上印一红圈‘○’。共念大悲咒四十九遍(即印七个‘○’或一成行,共七行)并于四角○上,每角○加念观音灵感真言一遍,加一小咒于角上大○内,然后将此咒纸焚于各家灶君座前,能免一宅火灾。如念咒者功德圆满,能使四周邻居同受法益,不遭回禄。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净身业真言
唵.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
净意业真言
唵.缚日啰怛.诃架斛.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缚.袜日啰斛.
奉请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南无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悲咒》全文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
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
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
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
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
摩醯摩醯·唎驮孕·
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
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
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
阿啰嘇·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
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
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
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
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
波夜摩那·娑婆诃·
悉陀夜·娑婆诃·
摩诃悉陀夜·娑婆诃·
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
那啰谨墀·娑婆诃·
摩啰那啰·娑婆诃·
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
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
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
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
烁皤啰夜·娑婆诃·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