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归元禅寺游记
2014/9/3   热度:409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世间人,心量很小,嫉妒心很重,容不得人,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你发心学佛,你周围的这些人,看到你想学好,心里很难受,想方法障碍你,想方法陷害你,这个事情很普遍,到处都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嫉妒、难过,这个毛病是众生无量劫以来都有的,不要教的,与生俱来的。佛法教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对治嫉妒,懂得随喜功德,懂得成人之美,就能把嫉妒的障碍打掉。随喜是什么?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不但生欢喜心,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这就是随喜。大家要晓知道,我有能力,我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我生欢喜心,他有多大功德,我得多大功德。他修那个功德好辛苦,我得来毫不费力,这个要有智慧!在世间人心量很小,我们要示现大心量;现在世间人都不能包容,我们要表现能包容,我们要做好样子给人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武汉归元禅寺游记
世上人都对寺庙有特别的感情,尤其是在人心无所皈依的今天,但是,绝大多数人进寺庙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烧香磕头,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心想事成,乃至娶妻生子之类的世间凡愿能得以实现。其实,这与真正的佛法佛道相去十万八千里了!以本人的体会,佛法的妙处在于教你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去认识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经历,在于让你用如如不动之心去面对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这正是佛法的道理。世人的错误就在于不知道真正的佛自在本人心中,而不是那一座神龛里的泥胎。依稀记得某个寺庙里的一副对联,用菩萨自嘲的口吻,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半点用,你也拜,他也拜,叫我难堪;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本人比较喜欢禅宗,进得庙来,通常一不烧香二不磕头,唯有伫立仰视,一瓣心香供于佛前。至今为止我并不认为我是佛教徒,只不过是佛学爱好者而已。然而,我喜欢到寺庙,尤其是那些没有被商业氛围沾染的寺庙游览,特别注意寺庙里各处的那些对联,一些非常好的对联常常能够起到触动心扉的作用,就像禅宗修行中的棒喝一样,当然,那种滋味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此次忙里偷闲地去归元寺,主要是我记得归元寺有一副非常著名的对联,正好有时间可以去亲眼看一看,结果见到这副对联才知道我原来听说并依稀记得的是错误的。同时,在寺中还看到了其他一些以前未曾知道的很有意味的对联。为此,临走时特地买了一本《归元楹联集》用以收藏。
我总觉得这些对联的禅味十足。这种感受按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论,是无法言说的。下面只能勉强地叙述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那副让我魂牵梦绕的对联就在藏经阁的门上: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上联中的“见”,既有见到的意思,也有“知见”的意思,主要表达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不要“着空”而只见不做,也不要“着有”而无法了然于心。下联中的“慧”用的是汉语名词,即智慧,但是在这里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带有某种程度聪明含义在内的“智慧”,而是大智慧,也就是经常在佛经上看到的“般若”。大智慧来源于觉悟,而真正的觉悟则必然来自于一个脱离了颠倒梦想的自在之心。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佛学“性空缘起”“空有不二”的根本观念。
藏经阁的另外一副对联也非同凡响: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人,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联直接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也就是是说真正觉悟之人,才能知道本无佛法可遵循(法),正如《金刚经》里须菩提尊者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下联中的天下人希望了却的当然是“事”,而按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观点来看,“事”本性空,有何“了”与“未了”呢?自然“了犹未了”。人们又何必去执着于一个“了”的结果呢?自然不妨“不了了之”。
这两副对联相映成趣,非常好地体现了禅宗“放下”的意义。破除一切执着,即见自在心性,即成大智慧。
归元寺的禅堂前的一副对联也同样精妙无比,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充分体现了禅宗直指心性的特点:
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
入此门,休管他五眼六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归元寺弥勒佛像前的对联是经过今年刚刚圆寂的昌明和尚的修改的: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昌明和尚将常见的“开口常笑”改为了“慈颜常笑”,不仅对仗更加工整,也更能表达佛之本意。常见的“开口常笑”或者“笑口常开”再加上后面的“笑天下可笑之人”,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感觉,即弥勒佛的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的笑,笑世间人颟顸颠倒地去追逐名利。在我看来,按照六祖“凡所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的说法,弥勒佛的笑应该是一种慈爱的笑,就像大人看见小孩子在煞有其事地过家家的时候浮现在脸上的笑。所以,“慈颜常笑”更好。
本人到过很多的寺庙,其中武汉归元寺的形制最为特别。通常情况下,一般寺庙不过朝向如何,都是由一进一进的院落构成,前面是天王殿,然后是大雄宝殿,然后是禅堂、藏经阁什么的,由山门而入的主通道一般在中轴线上。而归元寺的主通道却在所有院落的一侧,进门后先是罗汉堂(里面塑有著名的五百罗汉,是最有名的罗汉堂之一),然后才是韦陀殿什么的,这样的格局我还是第一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