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白莲宗对后世净土之影响
2014/9/3   热度:328
略论元代白莲宗对后世净土之影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倓虚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没有害病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位!他的老师是谛闲老和尚,老和尚有个徒弟是个锅漏匠,住在温州乡下小庙。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什么都不要想,专念这一句”。锅漏匠三年没出门,就念这句阿弥陀佛,真的成就了。这天,他跟护法老太婆讲,明天不要替我烧饭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婆到庙里来,看到他站在房间里面,走到面前仔细一看,死了。谛老赶紧下乡来,一去一往三天。他这个徒弟死了以后站三天!看到徒弟走得那么自在,谛闲法师很欢喜:“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些讲经研教的大法师、丛林的主席方丈也比不上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圆光佛学研究所 释印谦
圆光新志第 52 期 (2000.07)
一、前言
尊奉茅子元(1096-1181A.D.)为开创者的白莲宗,是南宋至元时期,颇为流行的一个弥陀信仰宗派。以往学术界不是将之视为佛教异端,甚至贬斥为邪教团体,与元末叛乱集团白莲教混为一同,就是视为以在家信众为主体的庶民佛教,鲜少注意白莲宗的重要典籍《庐山莲宗宝鉴》(1304 A.D.以下简称《宝鉴》)、《庐山复教集》中[1],所反应白莲宗以僧众为主体的面相,及其在历史脉胳上对调融禅净教三宗、儒释道三教所做的努力,这部份在拙著<"白莲宗"新论-以佛教伦理、历史脉络为视角>一文已有论述请参阅[2]。而本文主要是继上篇文章之后,再针对白莲宗对后世净土之影响,特别是“莲宗”一词的延用,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期能对学术界在研究白莲宗,及弥陀净土由“莲社-莲宗-净土宗”名称上的转变有所助益,是本文撰述的目的。
二、白莲宗对后世净土之影响
以白莲宗是南宋到元代一个十分盛行的宗教团体,影响所及不独中国本身,同时也影响到高丽与日本。当优昙上京请命时,高丽国王益智礼普化正好寓居大都,“见优昙现瑞,《宝鉴》开明”即带头开宗念佛,并发布疏文,在高丽国创建寿光寺白莲堂,普劝国人同修净业[3]。同时日本入元僧澄圆,在日本保元元年(1317A.D.)来到庐山东林寺从优昙受慧远白莲之教,并受《宝鉴》、《龙舒净土文》等书,于元亨元年(1321A.D.)归国,在日本创建旭莲社,以把庐山之风带进日本净土宗而闻名[4]。而其影响本国后来净土者如明朝道衍《诸上善人咏》、祩宏《往生集》、清朝《净土晨钟集》、《净土圣贤录》、《角虎集》均为子元或优昙立传,《龙舒净土文》收有<慈照宗主临终三疑>[5],《归元直指》、《重订西方公据》也收有<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净土决》、《净士资粮全集》、《念佛警策》等也引用了有关《宝鉴》的资料,甚至现今佛门早晚课诵里的“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偈颂也是出自子元之语[6],其中又以“莲宗”一词对后世净土之影响较为特殊。
在近代日本“净土宗”一词,尚未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称呼弥陀净土者即有“净土教”、“莲社”、“莲教”或“莲宗”了。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未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表示:
然在日本,凡成一派,即名一宗,净土法门之被称为净土宗,是始于日本。在中国则自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志磐的《佛祖统纪》,以迄清代悟开的《莲宗九祖》,皆称“莲社”或“莲宗”诸祖。民初开始,受日本影响,才出现了“净土宗”的名称。若以晋之慧远大师建莲社,以及西方净土之九品莲华化生,作为依据,称为“莲宗”,较为贴切。[7]
圣严法师的说法甚为有理,且极具启发性,因“莲社”之名由来已久,早在北宋初年赞宁(991-1002 A.D.)<结社法集文>即云:
晋宋间有庐山慧远法师,化行浔阳,高士逸人,辐凑于东林,……共结白莲华社,立弥陀像,求愿往生安养国,谓之莲社,社之名始于此也。……历代以来,咸就僧寺为法会社也。……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曾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8]
以庐山慧远大师,历代以来皆得皇帝封谥,也深得教界人士尊崇,故淳化间省常(959-1020 A.D.)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建“白莲社”[9],后易名为“净行社”[10],法智知礼建“念佛施戒会”(1013A.D.)[11],知礼门下四明承天寺僧本如(982-1051A.D.)“与丞相章郇公(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宗钦其道,遂赐名为‘白莲’”[12],禅宗慈觉宗赜亦建“弥陀会”、结“莲华净土念佛社”(1089A.D.),撰<莲华胜会文>[13]。起初念佛结社是以僧人、佛寺为中心,后来结社愈来愈多由在家的信徒主持,结社场所也从寺院伸展到民宅。如徽宗时处士王衷“结莲社,作文告谕曰:今衷谨于居处结白莲社,募人同修,有欲预者,不限尊卑贵贱、士庶僧尼,但发心愿西归者,普请入社也。”[14],凭“蜀中遂宁府人,道号不动居士,……晚年笃信弥陀教法,……专意净业,……在乡郡建净士会。”[15],富阳龙门孙如圭亦建莲社共修净业[16],念佛结社之盛可见一般[17],故到了南宋《乐邦文类》、《佛祖统纪》便有“净土教门、莲社诸祖”之设立,以“净土教”、“莲社”来称呼弥陀净土。
到了元朝,便有“莲宗”、“莲教”之名出现。《宝鉴》<名德题跋>天童圆应净日(1304 A.D.)题云:
余尝观夫今之所谓崇莲宗者,多不本远祖之意。[18]
翰林学士张仲寿(1308 A.D.)题云:
莲教自东晋庐山尊者启其端,……逮至宋末群不逞辈指莲宗而聚,……东林祖堂优昙大师,悯斯教之湮微,救流俗之邪舛,搜集善言纂成一编,目曰《莲宗宝鉴》。[19]
优昙<上白莲宗书>(1308 A.D.)云:
莲宗之教自东晋远公创始庐山仅乎千载,举天下而化之。[20]
另<宣政院榜>(1311 A.D.)云:
今普度优昙将祖师起教修行本末事实集成《莲宗宝鉴》,辨明邪宗异教,显证莲宗普化念佛正法。[21]
又《宝鉴》“大圆佛鉴禅师传法沙门希陵”所写序文(1314 A.D.)云:
雁门尊者社结胜流策勋净业,是以念佛之道唱行于世,迨今千年谓之莲宗也。[22]
从这五段引文可知,早在十四世纪初,中国佛教就已出现了称呼承继庐山慧远念佛结社之风,行弥陀净土修净业者为“莲宗”、“莲教”了,乃至明朝石机禅师的《莲社释疑论》与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亦称弥陀净土为“莲宗”[23],所以到(清)悟开则有《莲宗九祖传略》(道光四年1824A.D.)之撰述。
三、“净土”、“莲社”、“莲宗”、“莲教”之释义
所谓“净土”名义,宗晓《乐邦遗稿》卷上云:
《法苑珠林》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名曰清净土也。” [24]
说明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清净无染,故名净土。又“莲社”之义,该书亦云:
《释氏览要》云:“东晋远法师雁门人也,止于庐山虎溪,招十八贤士,修西方净业凿池栽白莲华。又弥陀佛国以莲华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称莲社。又有云:远公有弟子法要,能刻木为十二莲华,植于水中用以机关,凡析一叶是一时,与刻漏无差,俾礼念不失时,因此名其社为莲社也。”[25]
以“莲社”之义虽多,皆不离“莲华”象貌,是以名为“莲社”。至于“莲宗”、“莲教”之义,《宝鉴》卷二云:
信斯道者开本觉心,出五浊苦达真净土了性弥陀,若明月之当空,似莲华之出水。故莲宗之教以是名焉。杨无为云:“莲者出乎淤泥,不舍众生界也;处空无染显露清净体也;华而有实非魔境也;华实同时因果一如也;华开莲现示权显实也;华落莲成废权立实也;一莲生无量华,建立一切法也;十方同一华藏示佛境无异也。”,莲教之义得非是欤。[26]
显见“莲宗”、“莲教”之义也是取“莲华”为表征,以“莲华”的特性来阐释净土之理。不过“莲宗”一词,在《宝鉴》里出现不下十五处之多[27],观其意笔者推测可能有二种:
一是,“白莲宗”是“莲宗”之一分子(犹如“五家七宗”是禅宗一分子)。以白莲宗是个后起的弥陀信仰宗派,其尊崇庐山慧远大师为祖师,以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为祖堂,除了有顺应当时念佛结社之风气,寻求传统之支持,以博得朝廷及教界人士的认同外,似乎也以“白莲宗”是“莲宗”之翘楚自许,对一些“不究佛理之人,却将道门修养法冒滥莲宗”,或“常行异教诈称莲宗弟子”,“将净土一实之道,变杂剧场把,弥陀万德之名,做山歌唱,失却祖师正眼,钝置莲宗教门。”,甚至说“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迦教”等等离经叛道邪说[28],提出严正的评批,撰述《莲宗宝鉴》照明真伪以发明念佛之正宗。虽然白莲宗没有立净土祖师,但在《宝鉴》<念佛正派说>列有慧远、昙鸾、智者、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颐、永明、遵式、文潞公、宗坦疏主、慈照宗主、杨杰、王日休、王古等“一切在家出家念佛得道名行之士”传记,“庶千载之下修净业者,因言思道饮水知源,识古圣之遗风,体先宗之标格,绍隆佛种光阐徽猷,寿慧命于无穷,传真灯而有永。”[29]。因此,“莲宗”一词,在白莲宗里是指行弥陀净土念佛结社修净业者,尤其是承继庐山慧远之风者,白莲宗尊崇慧远大师,自是“莲宗”之一员,但为与其他同修净业者有所区隔,便以“普觉妙道”四字为定名之宗以示分别。
二是,“莲宗”是“白莲宗”之简称,如:《宝鉴》<慈照宗主>传里说子元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高宗特赐“莲宗导师、慈照宗主”[30],但在优昙<上白莲宗书>却说是“慈照宗主、白莲导师”[31],同时在《宝鉴》序文里优昙自署为“庐山东林禅寺莲宗善法祖堂劝修净业臣僧普度谨自编集”[32],这些似乎又表示白莲宗亦称莲宗。
但无论如何,早在十四世纪初,中国佛教以“莲宗”二字来称呼承继庐山慧远念佛结社之风,行弥陀净土修净业者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吾人现今虽无法确定明清以来称弥陀净土为“莲宗”是否是直接受《宝鉴》之影响或启发,但以白莲宗在当时是一大盛行宗派,后世净土著作有为子元、优昙立传及引用《宝鉴》之资料,明永乐十五年、宣德四年均有劝募刻印《宝鉴》[33],宣德四年更将《宝鉴》编入藏经[34],明未无异元来在<重刻莲宗宝鉴序>一文称赞《宝鉴》“大有功于后学者也”[35],紫柏弟子钱士升也赞叹《宝鉴》“标真正伪,寻香讨根,实净土之指南也。”[36],乃至光绪五年仍有性能、性本劝印《宝鉴》单行本等等资料显示[37],《宝鉴》对后世净土之影响是一直持续未消失。虽然“白莲”二字在宋元时期是个颇为盛行的语词[38],但随著国人的好简及白莲宗在元末明朝之际遭受朝廷禁止,内外因素参杂,或许是明清以来避讳“白莲”二字而仅用“莲宗”一词的原因吧[39]。
四、结语
由于研究弥陀净土者对盛行于南宋至元的弥陀净土支派白莲宗不甚理解,或认识未清,以致忽略了其在弥陀净土发展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因此对于弥陀净土又称“莲宗”大都仅注意(清)悟开的《莲宗九祖传略》,鲜少注意到早在元代白莲宗的重要典籍《宝鉴》及相关资料里,即有称呼承继庐山慧远念佛结社之风,行弥陀净土修净业者为“莲宗”的记载,而非到清朝才起用。透过本文的论述,除了有助于对白莲宗的了解,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净土宗名称上的转变,由早期的“莲社”经“莲宗”到现代的“净土宗”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仍是有迹可寻、非凭空建立,此即是本文撰述的最大用意。
----------------------------------------------------------------------------
[1] 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有元刊本《庐山白莲正宗昙华集》,今与《庐山莲宗宝鉴》、《庐山复教集》是研究元代白莲宗的重要历史文献,一并收于杨讷《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版。
[2] 刊载于《台湾宗教研究通讯》创刊号。
[3] 见《高丽国王开宗念佛发愿文》、《高丽国王劝国人念佛疏》,收于《汇编》,页189-90。
[4] 转引自竺沙雅章《关于白莲宗》,《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专辑》,1992版,第2期,页12-16。。
[5] T.47/1970 ,P. 287 a. 以下附注,T.代表《大正新修大正藏》,47/1970代表该经之册数/经号,P.代表页数,a.b.c代表栏位,以下略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市: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修订一版。
[6] T. 47/1973 ,P. 333c.
[7]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版,P.88。
[8] T.47/1969 ,P.177b.
[9] 同上,页183c.
[10] 同上,页193c.
[11] T.49/2035 ,P.193a.
[12] 同上,页214b.
[13] T.49/2037 ,P.877b.,T.47/1969 ,P.177b.
[14] T.47/1969 ,P.273a.
[15] 同上,页225b.
[16] 同上,页249b.
[17] 请参阅望月信亨/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91版,页263-65。
[18] 同注14,页352a.
[19] 同上,页353a. 另《复教集》<朝贤宿衲赞颂>之松江天寿住持月江正印赞里也云:“莲教创始于雁门法师,数百年后荐兴于慈照宗主。”(《汇编》,页99)
[20]《汇编》,页181-2。
[21] 同上,页187。
[22] T.47/1973 , P.304b.
[23]《卍续藏经》108 , P. 589.台北市: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版。《灵峰宗论》卷三之一,台中市:台中莲社印,1994版,页437。
[24] T.47/1969 , P.234b.
[25] 同上。
[26] T.47/1973 , P.309c.
[27] 在《复教集》里出现有八处、《昙华集》里也有六处,其中更有<伤莲宗>七言诗十数首(《汇编》,页230。)。
[28] 同注24,页344c.,346c.,334a.,320a.。
[29] 同上,页319b.-327 b.。
[30] 同上,页326a. 。
[31] 《汇编》,页178。
[32] 同上,页303a.。另甲本《大藏经》亦有不少处将“白莲”作“莲宗”者,亦需注意。
[33] 《汇编》页171,T. 47/1973 ,P. 353bc.。
[34] 另万历十二年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顺治丁亥年的《藏版经直画一目录》、雍正十三年的《大清三藏圣教目录》均将《宝鉴》编入藏。参见《昭和法宝总目录》东京市: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印,1929版,一册页508,二册页298、322、386。
[35] 无异赞云:“显诸佛转未转之机轮,辟众生信不信之障碍,其引据确、其总摄周、其设教融、其指归捷,可谓大有功于后学者也。”(《卍续》125,页363。)
[36] T. 47/1973 ,P. 303a.。
[37] 净土法门法师台北市华藏视听图书馆出版,1981版。
[38] 参阅宗晓《乐邦文类》、《乐邦遗稿》,志磐《佛祖统纪》。
[39]参阅小笠原宣秀《中国近世净土教史?研究》,日本京都:百华苑,1963版,页155-56、187。